留学真相二:择校与择友

WechatIMG8
择校重要,择友同样重要!择校是家长的事情,择友是孩子的事情。

作为家长,我们通常很重视帮助孩子选择满意的学校(不管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都会关心排名,特色,华人学生所占比例,西人学生所占比例等因素),为此会花很大精力、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 择校:执着与偏见——陪留学家长在加拿大选择中学有感 )。然而,通过我这么多年的观察以及和孩子们相处的经历,我特别想提醒各位家长的是:择校重要,择友同样重要!择校是家长的事情,择友是孩子的事情。当我们选择了学校后,家长就要和孩子一起探讨选择同学和选择朋友的重要性了。

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学校时都会优先选择排名靠前的公校或私校,排名固然重要,至少代表学校对学术成绩的重视以及学生的优秀。在中国家长的眼中,只要进入好的学校留学就成功了一半;但是在加拿大,如果进不了优质私校,那就一定要选择与优秀的人在一起。公校的学生一般是就近入学,因而生源参差不齐,即便排名很靠前的学校,也无法像国内的名校一样,在这种环境下一定要提醒孩子慎重交友。好的朋友不仅是孩子学业上前进的动力,还可能成为孩子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一、“三剑侠”的友谊
有一天,我监护的A同学(他就读于多伦多一所普通的公立学校)打电话给我,大意是说:前一天上体育课时,他的同学因为位置没有站好,被旁边同学的棒球棒打到眼睛,老师当时带他去了急诊。A同学打电话是问我是否愿意带他和另外的同学陪着受伤的同学去复诊(因为这个受伤同学的监护人正在上班,要等下班才能过去,还要额外支付的费用等等) 。出于对我的信任,A同学就打了这个电话)。听他说完,我首先肯定他这种热心帮助同学的做法(因为他们刚来加拿大上学,认识也没多久),之后,我立刻就赶过去了,当天复诊花了五六个小时的时间,第二天还去看了专科。这个事情处理完前前后后去了好几次,眼睛受伤的这个孩子的父亲非常感动,磨了很久,让我做他孩子的监护人;后来我回国讲座,孩子父亲还专程跑来对我表示感谢。我说:“其实你更应该感谢你儿子的同学,感谢我所监护的A同学的重情重义。”孩子父亲也说:听自己的儿子说,现在他们三个是学校里最要好的同学。虽然他们学业都是中等水平,都不是学霸,但他们能够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后来在他们读高中的这三年里,我一直在关注他们。我发现他们有一个很特别的特征就是:去哪里他们三兄弟都一起出现。所以我戏称他们是“桃园三结义”。
我想说的是:在留学路上肯定会有很多坑坑洼洼,尤其他们三个都来自于国内的二三线城市,接触语言的机会也不多,加上高中课程有时也不大懂,但他们三个能相互帮助、相互扶持,彼此提醒及时交作业等等。在一年之内,三个人都顺利拿到学分并进入了第二年的学习。当然我也会提醒他们:除了三个人扎堆儿,也要适当和别人接触。他们也反馈说:在公立学校什么颜色的人都有,说什么语言的人都有;但是通常是同族裔的更乐意凑在一起。当然,他们这些话我是非常认同的,尤其中午吃饭时非常明显,你会看到一堆一堆不同颜色的人坐在一起;当然,也有个别同学能主动和其他同学交流。我想说的说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之间交流固然重要,但留学路上有真正的知己相伴更为重要。伤了眼睛这件事之后,这三个孩子之间友谊日益加深,一路相互扶持、彼此帮助、砥砺前行!最后一年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都读了自己想学的专业并继续互相帮助并肩作战(虽然不是特别有名的大学,但是因为留学生较少,英语的进步也非常明显)。现在他们已经大三了,有时也会请我去喝杯咖啡。看到他们三个一起在留学的路上并肩前行,相信家长也会非常欣慰。

二、无法改变大的环境,但可以通过交友构建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小环境
我认识的Sunny同学,曾经和一帮小留学生分享她的经历,她说,“我的经历也许和现在很多同学都相似,到达多伦多后我先去读了8个月的语言学校。我那时的英语水平是3级(最高级是8级), 写读水平三级,但口语却只有一级,基本无法开口的那种。我知道唯一快速提升口语的方式,就是和不说国语的人一起玩。 很感激的是,我真的找到了几位跟我想法一样的同学,他们中有来自香港、台湾、日本的,并很快成为了朋友。除此之外,我还会每天听收音机里的新闻, 这样可以训练训练我的听力,因为老师说:你能听懂多少,你就能说多少。几个月下来,我的口语已经可以流畅的跟老师和本地人沟通。8 个月的语言学校结束后, 本来要回国的我,告诉爸妈我想在多伦多把高中读完。于是我和我朋友就开始找高中,最终决定去一所华人办的私立高中。到了那上学后我才发现大多数的学生都是中国人,我又开始为英语担忧了。在华人这么多的环境下我该如何学好英语? 于是我同朋友达成共识,两人在学校都不能说中文,谁说就要请吃饭。我也因此被身边的同学误会是韩国人,而他们跟我说话时也都说英文。……”
有同学告诉我,在加拿大私立中学,总有学霸在你前后,也总有学渣在你左右。也有同学如果不那么功利地看待成绩,他/她也会发现,既有好友在你前后,也有损友在你左右。关键是看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关键是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学生,关键是看我们自己的选择。当然,有时候,我们别无选择的情况下,Sunny和她的同学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三、益友百人少,损友一人多
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对于小留学生来说,安全感更多的来自于身边的朋友,这也是小留学生喜欢扎堆的原因。但正如古人所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对于辨识能力较弱的小留学生来说,择友不慎不仅不会带来安全感,还可能带来潜在的风险。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群小留学生一起在街边游荡,甚至在外偷偷喝酒,即便在图书馆,偶尔也可以看到几个同学聚在一起打游戏的现象。坏的习惯会像瘟疫一样地消磨着这些孩子的意志,使他们逐渐丧失学习的动力,最终沦为留而不学一族。当然,很多时候,他们会把自己的留学生活屏蔽在父母之外。
曾经有个孩子因为英语不好,学习能力较弱,慢慢就和其他不大愿意开口讲英语的同学在一起了。因为学习跟不上,又有了同样情形的伙伴,于是开始逃课,抽烟,这类孩子中不乏家境优越的,他们会租豪车一起出去玩。这个孩子明知有些做法不妥当,但由于不想被孤立,只能跟着一起出去玩,还会经常晒朋友圈,都是各种出游图(我要求他朋友圈不能屏蔽我的,当然他的父母是看不到的)。有一次父母和我聊起孩子的学业,问孩子学习怎么样?我说孩子的学业不大理想, 我建议他们:作为父母,与其关心他的成绩,不如关心他和什么样的朋友在一起。有机会的话,跟孩子聊聊,因为他成绩不理想是和他交的这些朋友有很大的关系的,也就是朋友对他的影响很大。我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交什么样的朋友,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这个家长非常明白这一点,也道出了当初送孩子出国留学的一个原因就是孩子在国内不好好学习,整天混日子。父母以为给他选择好的国际学校就上了升入大学的直通车,但是没想到学习还是这样。两年之后,父母做了果断又明智的决定,还是把孩子留在了国内,他们说不想失去这个孩子。
四、建议
所以我想说:孩子选择朋友的能力是有限的。父母其实不只是帮孩子选择留学,也是在帮孩子选择人生。青春期的孩子,同伴的影响远大于父母的影响。
除了学校排名,父母还应切身关注一下孩子在外的朋友圈如何,相比于学校这个较大的环境,朋友圈代表着孩子所处的小环境,而正是这个看似小的环境却有可能真正决定着孩子的未来。
——–对于尚未成年的孩子,父母有责任指导他如何交友,也有义务经常关注他的朋友圈。
——–对于性格内向的孩子,应适当引导他交一些性格开朗的朋友。
——–成绩不好的孩子父母更应该关注他的交友问题,引导孩子多与成绩优秀的同学一起交流,与优秀的人在一起,自己也会变得越来越优秀。
——–在择校前,父母更应该和孩子探讨的是:他应该交什么样的朋友?交友的底线是什么?要留意孩子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他最好的朋友是谁?甚至他的电话是多少?
——–大体上,交什么样的朋友,就能知道自己孩子是什么状态,因为知已往往像一面镜子能照出自己孩子的真实一面。
——–孩子出国后,面对新的更加宽松的环境,家长更加难以把握和影响,很多时候同伴之间的影响更多更大,包括他去哪里、读什么专业。

五、感悟
择校是一时的决定,暂时的影响,交友却可能成为一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交友的状况,他能够交到好的充满正能量的朋友,会对他的学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习的提高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假如他的朋友都是不大爱学习甚至花父母的钱享受这边的宽松和自由,家长就要引起重视了,必要的时候就要干预和阻止了。
“昔孟母,择邻处”,为了孩子,古有孟母三迁;今天,我们为了孩子,也要让他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互砥砺前行,互相帮助,彼此成就。而家长,就是孩子交友的引导者。 作为父母,与其关心他的成绩,不如关心他和什么样的朋友在一起。

加拿大的教育真的就像中秋月一样完美无缺吗?

todd-diemer-x9TZjFdvr0Y-unsplash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中秋节又来了,想起去年的中秋跟几位陪读家长在多伦多湖畔赏月,大家一边吃月饼一边聊孩子。在空旷而又静谧的安大略湖的映衬下,月亮显得格外大而明亮,有一种海上升明月的感觉。一位家长感慨地说,难怪有人说国外的月亮比国内的圆,似乎果真如此。其实,在我看来,就是因为周围空旷环境的映衬,以及没有污染的环境使月亮显得更为通透而已。月亮是同一个月亮,只是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感受罢了。
由此我想到了两国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就像月有圆缺一样,每个国家的教育也都各有优缺点,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没有完全的好与不好之分的教育,只有适合与不适合。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只是教育追求的理想状态,不可能做到针对每一个个体,所以,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并不是加拿大的月亮就一定比中国的圆。
在教育上认为加拿大的月亮比中国圆的家长,在我看来,是找到了适合孩子的教育,看到了心目中最圆的月亮。以去年见到的几个家长例,她们的孩子出国后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上了非常理想的大学,她们作为陪读家长,亲历了孩子由国内教育向国外教育的转变,感受到了孩子出国留学后的成长,在她们看来,找到了真正适合孩子的教育,并有所收获。其中一个孩子今年已经进入了多大的工程系,这个孩子国内时在学习上也有着很不错的表现,但离世界一流的院校仍有一定的差距,出来之后,扎实的基础使他能在学校游刃有余,轻松地应付自己大学专业选择所需的必修课之外,还可以自主地按兴趣选择一些与理工科关系不大的心理学、法律等方面的科目。既满足了自己所学专业的知识需求,又满足了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最终以优异的平均分实现了理想大学的目标,相比于国内辛辛苦苦参加高考尚不能进入名校的同学,他的优越感油然而生,因而,在这位同学与家长的眼中,加拿大的月亮的确比国内的圆。
另有一位同学,在国内成绩一般,国内的老师关注点大多在两头,一是关注班里成绩优异的孩子,希望他们能在高考中有突出的表现,为学校争得荣誉。二是关注班里排名靠后的孩子,希望他们能尽力考入不错的学校,不至于为学校总体拉分。至于中间的孩子往往受关注度最少,这个同学就属于此种类型,本身成绩一般,又受不到关注,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父母及时送他出国留学,在孩子看来,加拿大鼓励式教育非常适合他这种自认为缺少老师关爱的学生。因为,在学校即便只拿到五十分,老师也会鼓励他,而不是一味的批评。在这种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中,孩子渐渐找到了自信,最终也进入了自己心仪的学校。

事实上,加拿大的教育有其自身的特色,这里没有高考,课程设计也都是基于对知识的探索而不是知识的记忆和重复,其教育理念是鼓励有天赋的学生去探索、创新,指导有实际动手能力希望早点步入职业领域的人获得职业技能实践,这也是其因材施教的一个体现。对于大学前的基础教育而言,这里没有一条平等的起跑线,根据个体的不同,每个人可以设计出自己的起跑线,因而,在这种教育环境里,对于国内过来以升入名校大学为目标且学有余力的同学来说,这种教育自然就具备相当大的优势。
加拿大教育的因材施教很大程度上体现为课程体系的设置,以高中为例,高中的选课有两个明显不同的进阶通道,即学术型和应用型。未来以升入大学为目的学生走学术型通道,高中毕业以就业为目的的学生可以选择应用型通道。教材设计的针对性较强,不会强迫学术型的学生花费太多的精力于应用型课程上,也不会强人所难地迫使准备就业的孩子啃一些根本没有什么实际用途的学术知识。课程设置的着眼点不在于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而更注重思维及学习能力的训练,正如国内所谓的STEM,通过科学、工程 、管理等课程全方位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 相对于国内相对刻板,以知识的重复记忆为主的学习模式来看,加拿大的学校不需要背标准答案,也没有标准答案,孩子有足够的空间去发挥自己的相像,完成自己的逻辑构建。比如,一个留学生谈到老师让学生评判一个历史人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人物,通过网络及图书馆查阅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这个历史人物,谈出自己的看法。老师对于答案的要求只给出总体的原则,一是有自己的证据,二是有自己的逻辑和判断。
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加拿大的教育也有其不利的方面。几年前,一个私校的校长就同我探讨过中国的基础教育,在他看来,相比于中国扎实的基础教育,尤其是数理方面的基础教育,加拿大这方面有着很大的欠缺。今年,负责管理学生标准化考试的安省教育质量和问责办公室(EQAO)发布报告指出,安省小学生在过去10年中,数学考试成绩持续下滑,统考的及格率显著下降。2019年EQAO数学六年级学生仅48%及格。安省教育厅长指出,成绩下滑的原因是前自由党错误的教育政策所赐,因为自由党公布的教学大纲过于强调解决问题,将重点放在了数学应用知识上,而忽略了基础知识。相比而言,在中国学生眼里压力倍大的周考、月考、期中、期末考,对数理知识来说,某种程度上也确实起到了熟能生巧的作用,前面所说的那位私校校长也认为这应该就是中国学生基本功扎实的原因。一位研究加拿大教育的专家也认为,加拿大基础教育课程设计有一定漏洞,尤其是数学方面,知识规划的不够系统,比如说小学数学特别简单,对高中的要求又特别高。十一年级、十二年级数学有个非常大的跨度,繁杂的高等函数和微积分让众多基础知识不牢固的孩子学起来倍感吃力。
加拿大教材的不统一也给老师的授课带来很大的随意性。以安省为例,教育局只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并没有规定统一的教材,因而,学校的老师对选择教材有很大的自由度, 有的甚至不用教材,自己按大纲规定的知识点设计自己的讲义,这样一来,在课程内容的连贯性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问题。曾有一位课外补习老师说过,他所带的几个孩子虽是同一个年级,但课程进度完全不一样,考试试卷的难度等也参差不齐。在加拿大,老师只是一种职业,没有国内老师那种强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同时也没有严格的考核标准,老师只是按教学大纲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而已。就如加拿大的SUMMER SCHOOL一个月的时间内要完成正常教学进度内五个月才能完成的课程,在这种浓缩时间内,老师难免会删减部分内容,这也是迎合学生SUMMER SCHOOL补修学分的需求,在这种教育体制下,有着较高的期望值,却没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学生,结果自然不会尽如人意,正如在上篇文章中提到的两个例子。
正如月有圆缺,教育也各有利弊,但存在就是合理的,无论中国教育还是加拿大教育,家长的评判都不应该有围墙效应,即墙外看着墙内好,墙内看着墙外自由,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可取的。分析孩子的优势与不足,选择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留学路上对失败的感悟

WechatIMG11
在期待留学成功的同时,也要有能够拥抱失败的勇气和心态,面对现实,找出原因,调整策略,相信下一步你将是笑迎成功的!

故事一、原谅自己
多年前,一位家长从中国来到加拿大,约请我见面聊聊孩子留学的事情。记得当时他们住在多伦多市中心最高的那幢公寓楼里,从孩子的房间直面风光秀丽的安大略湖,是一个非常适合静下心来读书的好环境,但房间里的孩子却缩在一个角落里独自沉迷在他的游戏世界。这位家长一直以来都是我的读者,也曾多次同我咨询过孩子的事情,但这次却是想把孩子领回国内。他让我看了孩子的成绩单,来加读高中已经三年了,孩子仍然没有出ESL班,其他课程分数也不理想,从分数单上看,孩子三年来在不停的转换学校,从公校到很好的私校,再到一般的国际学校,整体感觉是打一抢换一个地方,目前已经超过了公校就读的最高年龄限制,从所获得的学分来看,尚有三分之二的学分没有修完,离高中毕业仍然遥遥无期。孩子爸爸也曾想过很多办法督促孩子学习,比如拜托亲戚每天打电话催孩子按时上学,孩子似乎一开始对上学还有点热情,但不过关的英语成了学习上的最大障碍,最后,连亲戚的电话也不接了。
这位爸爸在国内是一位很成功的企业家,靠着自己的勤奋打下了一片江山,提及自己的奋斗史亦是满满的自豪感,看到周围的孩子纷纷出国留学,以自己的经济实力自然不甘心让自己的孩子落后。当时孩子在国内正在读初中,成绩处于中游,但爸爸拥有丰富的人脉和经济资源,习惯于运用手中的资源行事,包括给孩子选择好的学校,上补习班,在他看来,能用钱搞定的事都不算是难事,出国读书自然亦是如此。于是懵懵懂懂的孩子,在国外读书轻松,不用上补习班,不用没日没夜的刷题的诱惑下走出了国门。由于孩子在家养尊处优,习惯了别人帮他安排,督促他做事、学习,出来后,一下回到无人看管的状态,整个人精神就涣散了。一开始的新鲜感带来的学习兴趣很快就因为ESL课程跟不上而失去了学习的动力。爸爸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简单地把孩子的状况归因于学校选择的失误,在这位爸爸看来“公立学校像大锅饭一样的,只要学生毕业就行,老师呢也就是打一份工没有那么多的责任心”, 所以就盲从了孩子的一些说法,把孩子转到了一所私立学校。私立学校关注度相对多一点,但仍不如国内老师,那样赶着、追着学生去问,在仍然无法适应之后,最后又转到另外一所国际学校,由于语言水平的限制, 孩子感受到自己没有学习的天分。于是,爸爸继续以自己的思维行事,用他的话来说“凡是用钱搞定的事还是有办法的”,所以把孩子带回到国内继续读书,随身带回去的带着只有加拿大高中取得的十个学分。回国后家长想法子把孩子送进到了一所民办大学的国际班里。
几年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又提及这个孩子,爸爸一句话让人感到了他的释然和顿悟, “我现在开始学会原谅自己了。” 他说, 我一直以来都在逼着自己的孩子去读书,看别的孩子出国,也送他出国,读不下来,回国内继续读。后来发现其实孩子本身就没有读书的天分,结果是父母消耗了精力和金钱,孩子耽搁了青春和时间。在辗转国内外这么多学校后,这位父亲终于放弃了孩子出国读书的梦想,针对现实, 让孩子选择了直接去自己的公司就业,而事实证明,世间没有走不通的路 ,孩子在工作中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兴趣。
当然,这个家长一开始的做法也无可非议,因为无论做什么工作,读书都是基础,重视教育,接受较高等的教育未来才能越走越远。这位父亲曾跟我聊过,他认为当年他是企业的起步与发展都缘于好的机遇,靠着胆子大创下了这个家业,但是这位家长是心中非常清楚,如果不重视知识和文化未来企业是走不远的,所以他在自己的公司聘请了许多大学生、研究生甚至更高学历的人来公司共同发展。让孩子走这条读书的路,一方面是弥补了家长没有读书的遗憾,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现在的企业发展更多的是靠学识,而且未来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在国外接受先进的国际教育也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但努力之后才发现,愿望是美好的,但现实总归无法尽如人意。与其做无结果的徒劳之力,不如原谅自己,毕竟,该做的努力都已经做过了,顺其自然吧。
虽然, 这只是低龄留学中的一个个案,任何事情都有成功和失败两种可能,留学自然也不例外。既然有失败的可能,那我们就应该正视这个话题,如果真的读不下去了,又该何去何从?
我的两点建议:
首先,要找出问题的原因所在。
上述的这个同学,我认为语言应该是阻碍其继续读下去的一个主要原因。语言水平是决定能否跟上课程的先决条件,如果9年级过来,ESL测试结果为A,还有相对充裕的时间跟上正常课程。如果11年级过来,ESL测试结果为A,既没有足够长的时间进入正常课程,也没有足够的英语水平听懂正常课程内容,毕竟,11年级以后课程难度明显加大。
其二,看看是不是学习能力出问题。
语言的不足,有些时候靠学习能力可以快速弥补上来,但如果语言准备不足,学习能力有限,习惯了国内靠补习来提高成绩的学习模式,留学成功的风险就非常大。通过转校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环境,某种程度上可以表面上提升学习的业绩,却不见得能真正的提高学习能力。而学习能力才是未来大学入读的真正成功保障。读书同做其他的事一样, 靠的是天赋和能力。我记得上周有一篇文章说得特别好,孩子还没有学会游泳你把他扔到大海里,孩子就会淹死或者呛着,对于不会游泳的人,换再多的换游泳池,最多能提高他一时学游泳的兴趣,却并不是他能学会游泳的途径。(那些留学失败的小学生们:不会“游泳”却在换“游泳池”)

对知识和学历的重视是家长的一种期望,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出国读书只是成材的一种途径,这一途径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毕竟,读书某种程度上也是靠天分。
在“万物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七十二行读书为王”的时代,能够清醒认识到自身的不足,适时地寻找成材的另一种途径,适时地原谅自己以前的执拗想法,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天生我才必有用,上帝为你关上扇门一定会给你准备一扇窗。
这位家长从人生经历中接受了孩子读书失败的现实或者说是原谅自己的不懂,同时也是另一个新的起点的开始,人生中新的起点很可能就是在失败中领悟过来, 找到自己喜欢的领域,只要用心去做,相信未来前景同样是一片光明。
在期待留学成功的同时,也要有能够拥抱失败的勇气和心态。我再讲第二个故事

故事二、拥抱失败
我曾经接到过一位家长的电话,告诉我他的孩子接到了加拿大大学的OFFER,但最终还是准备回国内读国际班,主要原因是,孩子的雅思没有达到大学的要求,必须读半年至一年左右的语言班,之后才能进入正常的大学学习。家长算过一笔帐:现在孩子已经有了加拿大高中的毕业文凭,如果回国申请北京一些大学的国际班,在那里可以选择三年在国内读最后一年去国外读的方式,最后也可以拿到一个国外的文凭,这样孩子就避免了四年大学读成五年的结果。
加拿大的大学对国际留学生在语言上有一定的要求,一般是雅思6.5,单项分数不低于6,一些著名的商学院要求则更高。正如高中入学要进行ESL测试一样,合格后方可进入正式课程学习,大学入学如果雅思没达到标准也只能通过有条件的双录取先进入语言班学习,不同的学校不同的要求,少则两三个月,多则一年。如果家长和孩子的目标定位在早点毕业,尽可能节省学费和时间上,则可以适当进行变通,正如上述家长的做法。
对于留学的成与败,这位家长有着他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说,留学有点像一个钱币的两面,一面是成功另一面是失败,成功就是完成我们的学业达到当时留学初心的目的;如果不是这样,那可能会是所谓的失败。那是不是真正的失败呢?这位家长反而觉得孩子知道自己的去向,家长也知道下一步的目标,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失败也意味着新的开始,也意味着一定程度上的成功。其次,在期待留学成功的同时,也要有能够拥抱失败的勇气和心态。
智者如斯,能够如此辩证地看待留学的成与败,用积极的心态去拥抱失败,用开阔的思路去思考未来的路,对我们所有的家长来说都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孩子的留学只是教育方式的一种选择,任何一种选择的对与错,合适与否,只有尝试过才知道,也只有尝试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相信只要努力过,总会有收获。正如这位家长所说,国外的几年虽然雅思没有通过,但多少也打下了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相信通过国内三年的大学国际班学习,第四年一定能成功地再次迈出自己留学的新征程。
诗人叶芝曾说过“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我认为, 这把火就是对前途充满希望之火,只要孩子具有了这把希望之火,无论他在何处接受教育,无论接受何种教育,对他来说就已经具备了成功的基础。
教育的成功也并不仅仅是学分,一定的思考能力,独立的生活能力,在经历失败后重新找到努力的方向都是成功教育的体现。

福利时间||本想讨教孩子学业规划,朱老师却和我讨论了半天亲子关系,我觉得超值!

ashim-d-silva-S2Q5mdOrrVc-unsplash
(低龄留学陪读,亲子关系大于一切)
Rose妈妈

我是一个陪读妈妈,在加拿大陪孩子读书已经两年了。刚到这儿,我就开始关注朱老师的公众号并拜读了他写的书,也曾与他见过面,大致聊过孩子和我的一些情况。孩子今年上9年级,入读的是一所具有百多年历史的女子私立学校。针对如何让孩子做一些高中入学准备和学业规划,我咨询了低龄留学领域的专家朱凡老师。

高中的四年实际是大学的预科,在加拿大,高中是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所以我的心情是比较迫切的。没想到朱老师跟我见面谈到的话题完全跟我想象和期待的不太一样。当我向朱老师谈及我的来意后,他有一些惊讶,因为在他眼中,我有一丝过分的紧张和焦虑。之前朱老师曾见过孩子并交谈过,朱老师很有办法跟孩子聊天,谈得很深入,从孩子身上也间接感受到了我的焦虑。孩子的学校是一个有百多年历史的女子私立学校,朱老师认为在这样环境氛围中可以放手让孩子学会自我成长,我应该放宽心。但是我总觉得自己最大的责任就是陪孩子读上她心仪的大学,对此我丝毫不敢松懈。
大致了解了情况后,朱老师拿出一支笔一张纸,说:我们今天不聊学习的事情。他写了这样一个标题:关系大于一切。我当时觉得有点懵,不知道他要谈些什么话题。
他问我,你对孩子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吗?我想了很久,因为说老实话,每一个父母对孩子都是有很大的期望值,而对孩子能否满足父母的期待,往往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我还在犹豫之中,朱老师说那你觉得孩子有什么毛病吧?是要亟待改善的。我脱口而出:太拖拉。“怎么个拖拉法呢?”朱老师问我,“你能不能具体说一下,因为太大概念了往往不容易让我们弄清这个问题。”我举了三个例子,爸爸让她锻炼身体她拖拉,我叫她去学习她拖拉。连让她去练习她很喜欢的打鼓,她也拖拉。不喜欢的事情拖拉可以理解,可喜欢的事情也拖拉。总是要人去提醒,往往催很多次才磨磨蹭蹭开始去做。
朱老师没有进行评价,一直听我说。
我接着说:“孩子好像特别不能吃苦受累。不想付出多大努力,就想很轻松的获得比较满意的结果。”“我们大人不是也一样吗,哪个人会喜欢自讨苦吃呢?”朱老师很不以为然地说,“什么东西最好都是现成的。遇到辛苦的事情,总是先想想有没有其他方法能代替。否则的话,怎么会发明出那么多先进的、可替代人劳动、方便的东西出来呢?甚至是快餐、方便面等等。〞
他又接着问我,“你觉得孩子有什么优点吗?〞我想了想说:“孩子优点就是不怎么顶嘴,大人说什么,别管乐意不乐意都会去做。〞朱老师问为什么,我说:“她说不过我呀。她反驳一句,我十句会抛过去了。〞不过朱老师认为这不是孩子的优点,而是因为我的强势。在强势妈妈面前,孩子是没有办法去反驳的。毕竟父母生她养她,现在她还需要靠着父母,所以她肯定是要听话的,但不一定是孩子自己想要做的。
聊了许久,朱老师才开始向我解释,为什么今天要谈关系大于一切呢?因为我看到你和孩子的关系是很亲密的。在这边只有你们两个在一起,孩子平时住校每个周末才会回来,假如你跟她关系处理好了,很多事情都是能水到渠成的,我们要先抓根本。可能很多人会说自己的亲子关系没有什么问题,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能还是要根据具体的事情去分析。从与孩子的关系上可以体会到你是否会了解、欣赏和管教孩子。
既然谈到了孩子首要问题是拖拉,也就是拖延。朱老师接着说,那让我们先分析一下,孩子为什么会拖延呢?想想我们小时候是不是也有很多事情不愿去做?第一种是有些事情永远也做不完,或是一件事情做完了紧接着会有下一件事,永远不会停,所以就拖延,拖着的结果是有可能逃避,不做或者少做,尤其是在复习又复习的情况下。第二种是这件事情做起来有难度,不知道怎么去做,所以先把它放到一边。第三种更重要,是身体的原因。孩子现在年龄段是长身体的阶段不管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在长身体的过程中都会感到有些疲惫,提不起精神,尤其是在做一些他认为不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比如说男孩子喜欢打游戏,这是他喜欢的,女孩子可能喜欢看电视剧,那是她喜欢的。 但不管是什么,这些都不是太辛苦。所以拖延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因为他感觉面对这件事有困难,哪怕是他喜欢做的东西。
我听朱老师这样一说,也觉得很有同感。随后朱老师又说,小孩子都喜欢赖床,不想起来。为什么赖床呢,因为躺在床上舒服呀,其实赖床就是一种拖延的现象。尤其我们还要特别留意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有很多身体上的变化,会产生一些困扰。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为什么会生出这个长出那个?身体的变化会影响情绪,情绪提不起来会影响动作的快捷敏锐。
随后朱老师问了我一句:“平时你的孩子喜欢被你拍照吗?”我说不喜欢。为什么不喜欢呢?其中一个就是自我认知开始了。小孩子不会过多的关注自己的形象,也没有太多的自我认知。一旦是他不准你拍他的时候,尤其是不让你把他的照片向亲戚朋友晒出来的时候,就说明他更加注重他自己。当然这是一件好事情,说明孩子开始有自我意识,同时也说明孩子长大了。只是他长大的方式与方向,可能跟你所期待的不大一致而已。孩子和家长在一起,如果关系很密切做事情会容易的多,当然如何跟孩子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则需要父母和孩子的互动。
有一种观点是父母要跟孩子做朋友,但朱博士认为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本来就是一个上一个下,是养育与被抚养的关系,不存在朋友关系。父母是有管孩子的责任,管教是一种责任,如果你不管教他的话,孩子长大后一旦遇到困难或挫折,可能就会抱怨当初你为什么这个不告诉他,那个不提醒他。管教也是一种爱,就比如说过红绿灯让他看斑马线,这种约束实际是对他的一种爱,是关心他的安全。
对于父母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重要性, 朱老师是从下面几点展开来谈的,他说的第一点是要学会欣赏孩子。他说,在交流过程中多次听到你说孩子需要减肥之类的话,可能是一种无意中的表达,但这些话孩子听了会比较在意。朱老师举了一个他女儿的例子。他的小女儿在大概三岁的时候眼睛就被诊断出需要戴眼镜矫正视力。她和姐姐一块儿出去,姐姐长得水灵灵的,眼睛大大的很招人喜爱。旁边的人见了都夸她长得好可爱。又看到旁边的小女儿带了一副眼镜,看东西的时候还总是皱眉头。人家就会就说妹妹好可怜呀,这么小就戴眼镜了。说者自然没有恶意,甚至还带有一些恻隐之心,但是这些话却有意无意中对孩子造成了某种伤害。直到现在小女儿回想这段时间,还会觉得对她影响很大,影响了自己的自信。那一阶段,我们花费很长时间去纠矫正她对自己的这种看法,从不同角度不断告诉她,她也是很可爱的。所以说对孩子的欣赏是很重要的。

朱博士又问我,你是不是觉得孩子是你和他爸爸优点的集中。我自认为闺女还是很好的,但是望女成凤的思想总觉得她应该更好一些。于是脱口而出,我觉得我和我先生的缺点都长在她身上了。朱老师说你不应该这样说,即使真是这样你也不能这样去说。还举了另外一个例子。人呢,都是爱听好听的话。动物是这样的,植物也是这样的,他深有体会的是在种花的时候很温柔的跟植物去说话,它就长得特别鲜艳。植物在长出来花之前一定不要碰他,不要剪他,他太太就曾试着 当着一盆没开的花的面去修剪另一株花,这盆没开的花因生气而不再开花了。虽然我很少侍弄花,没有这样比较过,但是我明白,每个人都是爱听好听的话。
朱博士还说到,过去家里为了孩子好养活,会给孩子起阿猫阿狗之类的名字,当然现在阿猫阿狗是宠物是爱称,在之前就是比较土的名字。与过去相比,现在的家长更多的是去鼓励孩子,让他感觉到他就是最了不起的,是妈妈眼中最优秀的孩子。因为家长的欣赏孩子才不会自己去贬低自己、失去自信。这是朱老师与我谈到的第二点。
朱老师对孩子的观察非常细致,对孩子内心把握得准确而又到位,才见孩子一面就看出这么多问题。其实我自己心里知道孩子的确缺乏一种自信。在朱老师看来,孩子只要能够在众人面前抬起头挺起胸, 对自身充满信心的话,那么这个孩子在学习上也不会太差,学习好与不好是天分和内在学习驱动力的问题。但只要充满自信,孩子就会健康成长,因为他知道自己是爸爸妈妈最好的作品。十几岁的孩子是对外形比较在意的时期,就算你想用刺激方式让她有所改变,也不能说你太丑了或者太胖了之类的话,因为说者无心但听者有意,要减少对孩子的无意识伤害。尤其在加拿大更注重对个体的尊重,别人无权评头论足。即便我们国家的文化允许,但孩子从父母的一举一动眼神和态度中也会观察到父母的想法,能感受到父母对他的欣赏还是嫌弃,因为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最亲密的。
第三点最为关键,是你要明白孩子。欣赏孩子、尊重孩子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孩子毕竟是自己的骨肉,其实真正明白孩子是比较难的。我们总是自以为明白孩子的所思所想,其实有时候我们真的不太了解孩子,甚至于我们也不太了解自己。而且有时候我们对孩子所谓的了解,可能只停留在表面。
我曾向朱老师发过牢骚,我不知道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问题。我有兄弟姐妹,父母也是双职工,家长并没有太多时间管孩子,但是我们也都成长的很好,很小就有独立性和自理能力,能担起家里的责任。相比而言,女儿的能力显得是那么的弱。针对我的这种疑惑,朱老师认为,一个是互联网的原因,网络吸引了孩子们太多的注意力。我们在感叹孩子生活能力弱的同时,也应该能意识到现在的孩子无论是知识面还是看问题的角度和视野都远超过我们那一代同龄的孩子,这也是互联网另一方面的影响。第二个是独生子女的原因,因为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就会把更多的时间花费在陪伴一个孩子身上,即便出国读书,有条件的话,也会越洋跨海的陪过来。这同时也就造成了第三个问题就是过多地关注孩子。关注太多,就把所有的事情更多聚焦在他身上,就容易把孩子给烧烤了。因为关注才总会制止,这个也不让做,那个也不让做,有太多的呵护孩子反而成长慢。如果你不明白你孩子的话,他可能就不会跟你去聊,他不会让你去知道他,因为你们没有建立好这个关系。有关系了才会有沟通,有沟通了才会去明白他。青春期的孩子会有身体上的变化,情绪上的变化。就如同中年家长更年期也会有身体上的变化和情绪上的变化一样的道理。问题是我们会不会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这些年这么多的事情他为什么有的做不好,有的却做得很好,你是否去试图了解和明白呢。另外,明白并不是迁就,鼓励也不是无限度去表扬。最主要是在他成年之前,我们要进行适当的管教。孩子成年后表现出来的教养其实就是父母对孩子 “教”与“养”的未来输出。管教是我们的责任,而管教当中更主要的是我们不要太多地去说。尤其是妈妈喜欢说的多,说的太多就容易左耳进右耳出,更主要的是你说得多了,他就习惯做每件事都需要你催了。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可能就是因为说太多了,他才抓不住重点。而且拖下去、说下去的持续发展就是父母的喊、吼、骂,甚至是冷言,从而最终造成父母与孩子关系的僵化。
朱老师给了我一个建议,他说有一个技巧可以克服孩子的拖延症并缓和关系。可以尝试一下在半年里,每个星期抽出5~10分钟,和孩子一起把一些重要的事情聊一聊,然后把聊的主要内容记录下来。作为妈妈,理应负起管教的责任,提出相应的要求,经双方协商同意后由孩子以签名的形式承诺执行,并把任务贴在墙上,作为提醒也让大家共监督执行。当然这是一件比较严肃的事情,刚开始有新鲜感,孩子还会去做,后面如果孩子有反感,那可以变成一个月做一次。再反感就再换一种方法来进行。不管怎么样,用这种方法的好处就是避免了啰嗦。而且孩子会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因为在墙上写着,她就会记住的。朱老师自己就是用这种方法来管教三个孩子的,否则给三个孩子每个人说一句,啰嗦很多,会很辛苦,而且说多了孩子会很烦。拖延是自我管理中的一个缺陷,用这样的方法有利于训练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另外平时要留意,出现的问题只要不是紧急的,不要马上去纠正他,记下来,找个机会坐在一起,集中给孩子分析,纠错。当然这个技巧要不停的调整,以免孩子心生厌倦。亲子教育的重点就是尽量跟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并不断地修补亲子关系,因为这种关系有有时紧密有时候疏离,是很需要技巧来把握和维护的。
听完朱老师讲的这些,我感觉太有意思了,没想到还有这样的方法,当然我心里也不禁在嘀咕,我能否做得到,孩子能不能配合呢?但无论如何都值得我们这些家长去尝试一下。


谈完亲子关系,朱老师才正式进入了我一开始所关注的学习话题。他说孩子马上就进入到九年级了,这个年级是能够在学校里自由选择,自主发展兴趣的阶段,只有一门选修课,其他课都是指定的必修课,不用为选课操太多的心,而且课程难度小,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找出未来专业走向的兴趣点。我女儿自己已经选了艺术课,因为她喜欢这门课。基于此,对于怎么关注她的学习,管理她的学习,以及管教她的学习,朱老师给了我三个建议。
第一可以用分数作为一个学习规划的目标。当与孩子聊天的时候,不要每一次都聊学习,而且心态一定要放正。要明白学习是存在于方方面面的,锻炼也是学习、打鼓也是学习、做喜欢做的任何事都是学习。朱老师一再强调人生之中很多种学习,不是拿起书本才算是学习,否则的话都成书呆子了。他说的话我都理解,都明白,但是有时候看到她没有拿起书本学习,就很慌张,心里没有底,觉得她不看书是就荒废了时间。朱老师说其实成长并不需要每时每刻都拿出书本的,我们不也是这样长大了么?你在这异国他乡能够给孩子做饭做菜,也能够接送孩子上下学,能把孩子照顾得很好,这也是一种生活中的学习,相信很多东西都不是单一的从书本上学来的。我想了想,也的确如此。关于学习方面,朱老师认为,应该把亲子关系运用到对孩子的宏观指导上,比如,首先,要问孩子高中八门课中,她最重视的是哪一些?这样就可以帮助孩子理清优先次序轻重缓急。然后是要有一个目标,你要教会孩子规划自己的目标。分数就是一个目标,你可以问孩子这8门课中英语你大概能达到多少分?数学你能达到多少分?可能他说不出来,他不知道,但是你可以启发他,可以拿出八年级的成绩做对比和她一起分析。比如八年级你得了多少分,到九年级呢可能会难一些,成绩会稍微下来点,但是基于这个平台你可以大概猜测自己能达到多少分。这样让他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任,并为自己的学习确定一个目标。在这个目标里不管怎么说分数都是能看得到的,有多少分看多少书都是些具体的东西,目标越量化越具体越好对孩子实施管理。
第二,是在九年级可以选一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比如说参加一个俱乐部。一说到俱乐部,我就跟朱老师滔滔不绝的谈起来她参加的三个俱乐部,有滑冰,有足球,还有year book学校年鉴。朱老师启发我说,这些兴趣爱好和俱乐部活动要多点选择,才能挖掘自己的兴趣爱好。兴趣爱好学的是什么?是坚持。要让孩子分清楚这四年中哪些俱乐部是要长期坚持的。孩子长期参加一个俱乐部,他有一种归属感,还可以培养一种持久性,而且在报考大学的时候,他可以有东西写。在加拿大考大学的时候,除了分数以外,还有个人简历,尤其是一些热门专业真的十分看重你的兴趣爱好。在读书过程中,没有一个兴趣爱好来调剂一下,4年的高中生活读下来真的是很苦的。坚持一项兴趣爱好也是一种毅力的体现,这也是为什么大学特别喜欢招体育生或有其他专业特长的学生,因为毅力是一个学生未来大学学业成功的重要保障。
第三,就是在未来这一年之中,与孩子一起坚持下来做一件事情。朱老师说父母在挑战自己的时候,孩子会看到父母的变化。身教永远胜于言教,与其啰嗦着让孩子做这做那,不如身体力行,自己努力给孩子看。

跟朱老师聊过之后,我觉得思路突然开阔起来,因为之前我总是在纠结孩子的选课、学习,学习后要看成绩,看成绩之后又在纠结考大学、选专业等等。结果是刚打开一个纠结,另外一个纠结又来了。和朱老师聊完之后我觉得朱老师说的很对。是的,我们当初为什么能够成长,就是因为我们的父母能够高瞻远瞩放手让我们去做,我现在反而没有做到,将来她很可能达不到我所期待的,这是我第一个领悟。
我的另一个领悟是认识到拖延是一种习惯,不努力也是一种习惯,不愿意自己努力、不愿意吃苦,这些也都是一种习惯。而我在她九年级只如此执着于学习成绩,而忽略了细节的把握和习惯的养成,仔细想一想真是觉得自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今天听朱老师讲的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我感受最深的是,这才是父母管教孩子的基础,我应该利用好的亲子关系去培养孩子的一些好的习惯,比如能吃苦的习惯,坚持的习惯,自我独立的习惯和自我规划的能力。能力具备,成绩自然水到渠成。所以我真的很感谢朱老师,没有揪着我对学习焦虑继续打圈,继续加深,让我更加重焦虑,反而是带我看到了另外一些东西。焦虑虽然仍存在着,但可以从另外的一个角度入手反而会更有效果。这是今天一个多小时的交谈中最大的收获。我知道怎么样才能更好的跟我孩子相处了。

我的读后感
以上是我和Rose妈妈一个多小时的交流,她记录下来,发给我,我补充一下:
当她请我做孩子的学业顾问时,我其实觉得有点画蛇添足,因为孩子目前来看,在学业上没有问题,学校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我觉得她要正视的是与孩子相处中需要摆正位置的一些东西,不重视这些问题,未来随着孩子的成长可能会制造出一些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产生,不是因为妈妈对加拿大教育不了解,她已经有比别人更多的留学常识,也不是说她对加拿大的教育或者说中加教育的差异不明白,因为她与孩子已亲身体会到了中加教育的不同,而且她也感到自己选择让孩子在这边上学是很英明的。不一样的学习环境,没有大量的作业、刷题、补习等等,虽然妈妈习惯上还会帮孩子去找一些课外补习,但在我看来,其实是在帮她去挖掘兴趣爱好,填补一些东西,而不是像国内那样为了分数而去补习。国外的补习,不论是音乐、夏令营、军训、英语阅读,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跟国内的少年宫运作是类似的,旨在培养孩子的某一方面能力和兴趣,丰富课余生活。
但是我发现,妈妈对孩子的过度关注或关注点过于聚焦会导致自身的焦虑。我们团队关注留学生的学业规划,担当小留学生的学业顾问,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我们首先应该作好家长的朋友,因为对孩子学业具有直接指导和影响的是这些陪读的父母们。所以,我们也会把关注点放在对父母的关注上,因为,一旦家长这个问题解决了,通过家长去潜移默化和引导孩子,效果会更好。所以,跟这位妈妈的聊天,一开始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离题万丈,究其实是想让家长明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亲子关系或家庭关系远大于学业上的关系。在国内,我们常说老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但在国外,育人的更大责任还是在于父母,学校只不过是孩子接受系统知识的场所,家庭是培养孩子社会责任感,价值观以及生活能力等方面知识的场所,而社会则是综合检验孩子学校与家庭教育结果的地方,所以,家长的重心应放对位置。与其关注她如何去学习,倒不如关注她如何成为一个健康、快乐、有善心,且有一定学习能力、生存能力的孩子。这个基础问题解决了,学业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不会顾此而失彼。这就是我与Rose妈妈的谈话主旨和意义所在。

留学真相(一):适合与适应,一字之差,如何跨越?

v2osk-PGExULGintM-unsplash
许多家长规划孩子出国留学,考虑的出发点多是孩子是否适合留学,等到把孩子送出国之后才意识到,适合留学与适应留学还有一道沟坎需要跨越。如何由适合留学到适应留学过渡,使留学之路顺畅而平坦,是家长与留学生必须关注的一个话题。

每年开学季,在加拿大读中学的留学生们,如 “候鸟”般回归校园。当然,每一年也总会有一些同学不会按时归来,甚至留在国内不再回来。前几天就又有一家长提到孩子读了一年就读不下去了,最终还是决定在国内重新准备冲刺高考。当初这个父母还曾经花了很长的时间来跟我交流关于孩子适不适合留学的问题,我当时从孩子的自制力,一定的英语语言能力,以及十年级留学,有较长的适应期等几个方面判断孩子较为适合留学。但因孩子从未尝试过独立生活,我同时也提醒家长做好心理准备,建议给孩子至少预留一年的生活适应期。可惜,从适合到适应,一字之差,走了一年之后,这个孩子最终还是没有跨过这个坎。

一、适应是每个人的自然反应,但适应能力却各不相同
就像走路有快慢一样,对于新的环境、新的国家,哪怕是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每个人的适应速度也不会一样。
适应能力决定适应速度,如何判断孩子对新事物、新环境的适应能力?留学生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是可以从平时的生活中多加留意观察出来的。从幼儿园到小学,或者寄宿学校,到亲戚家住宿,游学的反应,等等都可以观察到孩子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我一直提倡留学先游学,游学某种程度上可以算作是一种微型留学,从生活到学习都接近于未来的留学。我们常常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当作孩子的适应能力,事实上,自我管理是适应的基础,但并不等同于适应能力,因为适应能力还涵盖有孩子的情感独立等方面的因素。
是否适合留学可以通过一些客观的评价标准来判断,而是否能够适应留学生活却需要主客观各类因素的综合分析,且很难得到准确的评判。所以某种程度上说,没有出来的家长不要纠结于什么时候出来?读几年级?是不是越小出来就越适应?而是应该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决定什么时候放手让他单飞。

二、仅仅在学业方面,新生需要适应的七个方面
上述所提及的孩子曾跟我谈起他对留学的不适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对留学国家语言的不适应。虽然在国内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具备了一定的英语能力,但入境之后,从与移民官的对话,到去麦当劳点餐,办理公交卡、银行卡等相关业务就发现这些简单的日常用语都很难搞定,国内的英语似乎完全派不上用场。后来参加教育局新生入学水平测试,英语ESL得了A级,读了一年之后,仍然处于ESL的c级,心里很纠结,什么时候能够进入正式英语的学习,对此已经没有太大的信心。
第二, 新的学校难以适应。与国内的学校相比,这里的学校都可以说是”麻雀型”,尤其是后来转入的一所私立学校,感觉像是进了一所国内的补习机构,不仅学校小,班级人数更小。躲避不了的老师提问,同学沟通,这一切都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第三, 新的教育方式的不适应。在国内,学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出来留学则不然,不仅自己要应付学校的选课、学分、省考,还要安排各类义工活动、大学申请前的雅思考试等等。尤其是高中的选课直接决定着未来大学所读的专业,这个孩子自己没有明确的未来规划,连大学读什么都尚不清楚,选课更是无从下手。
第四, 新教材的不适应。相比国内教材的系统性与规范化,国内的教学在大的教学大纲范围内教材的版本具有多样性,老师的授课也有较大的选择自主权。以安省为例,单从英语中的莎士比亚作品来看,老师可以根据安省高中英语教学规定的数部作品范围,自主选择学习哪部作品,也就是不同的学校所学的小说或其他文学作品有可能完全不一样。因为国外的高中教育更侧重于教会孩子分析、阅读的能力,而不是把重点放在某一本书或文章上。有的老师上课甚至没有固定的教材,每节课发一打教学大纲,学生用Blinder就是文件夹,把这些东西分门别类的别好,自己整理、管理时间表、作业等等。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东西,适应能力差的同学可能会一段时间内无所适从。
第五, 作业的不适应。加拿大的中学同国内学校作业有所不同,这里的作业形式多样,有口头作业、阅读作业、上课时的PRESENTATION作业,以及后期的ISU等类型的作业,交作业的时间也不固定,有的是第二天上课交,有的几天或几周后交,没有国内班级里的课代表代收作业,所有的都是靠自觉。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的同学,很可能延误或漏交作业,有些时限较长的大作业,甚至可能因没安排好时间而拖到最后才开始做,导致作业完成质量较差,影响了科目的最终分数。
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出来的原因就是因为对于国内所谓的考试制度不满意,因为应试教育以考试为导向的教育模式,跟这边以理解为主的、以启发为主的教育模式,从作业形式到考试模式上都有很大的不同,考察范围更广,形式也更为多样化。
学什么,本身就是一个挑战,怎么学又是一个挑战,学完之后怎么去评估,各种作业、考试形式,各种细化的打分方法,所有的一切对这个孩子来说都是挑战,难以适应。
第六, 对新的老师的不适应。与国内的老师比,这里的老师似乎没有那么尽职尽责。他们只管教,学与不学是学生自己的事。
其实在加拿大教师就是一个职业,他不会把这个职业变得那么崇高,当然会有职业规则、职业操守、职业道德,老师只要把教学大纲里的东西讲清楚,根据学生的情况再来反馈再来调整,已经算完成他的任务了。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老师像是教练,指导你怎么去答,怎么去做而已。

第七, 同学关系的不适应。在选择学校时,孩子的爸爸出于语言环境的考虑给孩子选择了一所没有同族留学生的学校,使得孩子倍感孤单。网上太多信息提到留学生爱扎堆,不利于语言的融入和学习,其实,家长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情感适应问题。初来乍到的小留学生在适应期有很大的情感依靠需求,抱团正是这种需求的体现,抱团能给他们带来安全感,能共同帮助共渡留学的适应期。抱团也是寻找归属感的一种方式,小留学生一般都住在寄宿家庭,寄人篱下的感觉较为强烈,在同为留学生的同学中更能找到归属感。

三、家长可循三个途径有针对性进行适应能力的训练
孩子爸爸一直耿耿于怀孩子留学的失败, 在我看来事情并没那么严重,不要过分夸大留学教育在孩子学业上意义。因为成长的路有好多条,出国留学只是其中的一条,条条道路通罗马。
但总体来看,留学教育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尤其是在困难、逆境下的成长,还是很有意义的。留学,以学为主,除了要求要有一定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也是非常关键的。
当然,每一个孩子个体的差异,在国内知识积累的差异、学习能力的差异都会造成适应时间长短及适应能力的不同。但是,适应能力并非天生,预备出国留学的孩子可以提前作些适应性训练,以减少未来不必要的困扰或失败。

1、罗列需要适应的地方,做好心理准备。家长要先于孩子一步了解未来新的环境,了解加拿大的校园文化,对未来孩子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做到心中有数。首先,解决与学习相关的事情,了解加拿大的教育体制、教学方式,大学的申请要求等,做到心中有数。其次,通过网络及其他留学生的介绍,让孩子对未来的寄宿家庭生活,与同学的相处等有一个事先的了解和感性认识,做好未来进入的心理准备。再者,如果可能最好家长陪孩子过来适应一至两周,带孩子熟悉周围的环境,在孩子生活学习出现一个全新的转换时期,以情感的陪护帮助孩子渡过最初的焦虑期。即便后期出现不适应,回国也不是唯一的解决办法,长期陪读,短期陪伴,视频,语音或者委托朋友,跟监护人和学校紧密沟通等都可以成为解决问题的途径。
2、制订不同方案,要孩子配合。在时间方面要心中有数,可能会有长期的调整适应时间,长则一年,短则一个月,不同时期孩子学习上的表现,情绪的变化,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征。关键要记住,读书的主角始终都是孩子,孩子有内心愿意改变的动力,努力去做调整才是关键。曾经有一个过来直接读十二年级的孩子,他非常清楚自己只有一年的大学申请前准备时间,丝毫不能浪费,所以他严格按照我们的建议,第一周倒时差,第二周参加学校新生培训周,选好课程后,跟家人与监护人一起做了一份年度时间表和任务栏。由于前半年尤其重要,所以他又单独做了一个前半年的时间表,较之总体时间表更加的详细具体。在半年时间表的基础上,又做了月计划安排,每个月计划又细化成小的单元,重要的事情全部罗列出来,每一天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家长知道孩子有目标,有动力,有行动能力,很放心地放手让他自我管理,适当的时候提醒一下,即便一时有没有做到的地方,家长也不会焦虑,因为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孩子的方向。最后的结果非常好,孩子在一年内顺利完成任务,实现了既定目标。
3、焦虑是最大的天敌。当然,有家人会认为,能吃苦,有目标,有动力,又有热情和方法的孩子毕竟是别人家的孩子,一想到自己孩子哭哭啼啼、吵着要回去,又或者逃避现实找藉口不努力,家长自然感到焦虑。我们也要学会慢慢适应并驾驭新的改变。调整,对于大人也是一种学习,这种适应能力我们是通过吃苦、忍耐、熬过来的,因为我们总是对未来有远景,有希望。所以第二个方法是用远景作为目标,有了努力的目标就有了克服一时不适应的动力,问题最终会迎刃而解。当然对于现在物质条件比较优越的千禧之年的孩子,对他们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等,他们无法感受与体会。对于这一点,父母应该做好思想和心理准备,并辅以尽可能的帮助和支持。

四、我的二点感悟
适合与适应只是一字之差,但有的人用一年或更长的时间才能走过来,这是规划与现实的冲突,决策者与具体执行者的差异。
1、 不过,如果不是冲动出国,也不是逃避型的性格,经过理性分析和短期出游体验,发现孩子确实很难适应国外的学习与生活,建议及时回国,继续国内的学业。相信,未来随着低龄留学从追风式的热潮变成理性的常态,更多家长会理性地看待去与留的问题,教育没有完全的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适应与不适应之别。求学之种千万条,找到适合自己并能适应于其中的教育模式和环境才是成功的基础和保障。。
2、 当然,对于已经出来的留学生,学会适应也是成长的必经阶段,具备了一定的适应能力,相信他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中会走得越来越顺畅。

《带你走进加拿大中书》新书封面评选活动的感悟:关于低龄留学,我思,我想,故我在!

boris-smokrovic-aolmXcUxr7Y-unsplash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第五本书《带你走进加拿大中学》封面三选一活动的参与。除了投票活动本身对我即将出版书的支持之外,家长的留言也同时给了我更多的启发和思考,为我下一本书思路的展开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留学道路是学生和家长共同筑就的,我的写作只是留学生活的代言,离不开大家的集思广益,书中的经验类知识更是家长和留学生们的集体智慧结晶。
活动的展开使我收获了六十多条热心读者的留言,其中不乏有一些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对三个封面的支持可谓秋色平分,各有偏颇。但其中一个朋友的留言击中了问题的本质:“这本书写给什么样的对象对封面影响很重要,因为书里面的内容和角度已经决定了封面形式的表达”。是的,封面只是一种形式,形式取决于内容。还有一个多年来一直在看我写的文章的家长,直言直语的留言:“其实近些年世界格局改变了,中国迅速发展,中加之间的对比产生了变化,留学的观念也随之变化,但很多人的观念仍旧停留在过去时。现在信息扁平化,获取信息不难,而要对信息有效整理、取舍,去伪存真,并能从信息中提炼出更深层和更有前瞻性的判断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信息时代在降低信息获取难度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的碎片化,如何整合有效信息,使需求者快速拨开信息迷雾,精、准、快地获取有用的知识是问题关键所在。几年来,我一直致力于这项工作,把自己对低龄留学的理解,把身边留学生的亲身经历,把家长们的真实困惑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并发表出来,目的就是在信息的海洋中为迷茫的小留学生们指出一条路,这条路也是大家共同探索的结果。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棵低龄留学之树是小留学生与家长们共同栽下的,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修剪与维护,给未来的小留学生留下浓密的荫凉。

过去的二十年间,由于信息不对称,语言的障碍,家长教育水平有限等原因,传统留学中介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前端事务性的信息服务。而在留学生开始真正的留学生活之后,后端的很多问题才会逐渐暴露出来。现在的信息获得途径很多,但也造成信息的庞杂,真伪难辨。而且,每个人站的角度不同,对同一件事的理解也是差别很大,没有亲身经历与收集的第一手资料,也无法总结提炼出最接近事实的结论。作为低龄留学的旁观者及间接践行者(我的三个孩子全是低龄留学生),我对加拿大的高中教育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也乐意把自己所了解的真实加拿大高中介绍给中国的孩子,从预备留学的学校选择,到入校后的选课,义工机会的获得,及至后期的大学申请。同时,我作为低龄留学的监护人,亲历了孩子们的成长与成长中的困惑,因此,我也愿意把孩子们在留学过程中所走的弯路、捷径,从经验和教训的视角,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内容从学习到生活,可谓事无巨细,我的想法是以百科全书式的文字,给孩子及其父母们一个实际操作中的指南,使大家对留学的路不再陌生,为刚入境的孩子快速适应新的生活与学习提供尽可能的帮助。总体来看,这些年的工作可以涵盖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留学的常识
这部分工作主要是希望在留学前的规划和留学后的适应上给大家更多的分享和图画的展现。
第二、教育的理念不同带来的学习方式的转换
习惯于国内的教育理念,直接来到加拿大,接受另一种教育理念下的学习,学生都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冲击、对比、和适应的过程。如果快速适应一个全新教育理念下的教学方式是孩子们经历的第一道难题。
第三、留学的学业
从中学到大学的学业中,都要明白学什么?如何学?如何评估学习效果?
第四、留学的生活
留学生的安全,身心的健康、自我的认知,自我管理、自立能力的提高等留学生活的探索。
第五、留学生与留守家长和陪读家长的关系
西方社会对低龄留学会觉得难以理解,留学生与留守家长和陪读家长的关系,变成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环。
第六、其他板块
寄宿家庭、职业方向的规划与选择、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毕业之后去向的选择等。
现在的留学生的家长,基本都受过大学教育,很多人自己就有留学经历,语言没有障碍,学习与工作能力超强。他们对留学事务性的内容早就了然于胸。我所做的工作相对于他们而言,只是把大家所了解的内容系统化的整合出来。

完成《带你走进加拿大中学》这本书之后,我与小儿子闲聊,想征求一下他对我今后工作规划的意见。他今年要读大二了,我非常想了解一下年轻人的想法。他开玩笑地跟我说:“你喜欢什么就写什么“。我说想写心灵的鸡汤,抛开流水账,抛开实操型的DIY,抛开家长经验型的内容,写一些有时效性的,有看头的,有真相的,与人生思考有关的话题。儿子说:你先写出来,写出来肯定有人看。我觉得这也是对我的一个启发,今后会尝试一些改变。通过这次封面意见征集活动,一些家长的留言肺腑而又真切,让我开始更进一步思考我所做的事,

也在思考对未来工作的规划方向要紧跟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毕竟我们面对的主体—留学生群体,除了低龄化,他们身上也有着其他鲜明的时代烙印。中国近二十年的发展速度惊人,这二十年的更迭可能已经是以前好几代人才能经历到的变化了,而加拿大相对非常稳定,是一个低速运转的体制。两个社会环境和文化差别很大,各有特色,各有优缺点。在留学之前,家长和学生是否有清晰的思考与规划,这决定着留学的路是否走得顺畅。

将碎片化的信息原料,通过系统的精心的烹制,做出来的不是只能充饥的快餐,而是能提供有营养、有趣味、精彩新鲜、而又有时效性的营养大餐。我经过多年的积累,手里有最有营养、最新鲜的原料,下一步就是找到好的方法,从个案中找到规律性,做出符合不同人群口味的,色香味俱全的营养餐,让不同受众都能从中汲取到最需要的营养。
孩子的留学经历可能是几年,或者十几年,这段人生对于他未来的整个人生至关重要,从十几岁到二十几岁,正是世界观、价值观等形成与稳定的重要时刻。从自我认知到对世界的认识以至到未来的走向,不仅对个人,对整个家庭,乃至对国家、民族和整个社会都会有很大的影响。为什么留学?如何成功留学?留学的意义和价值所在?诸多方面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索、调查与研究。


再次感谢大家对这次封面评选活动的积极参与,感谢大家的留言鼓励与启发。假如真的要用《留学的人生启示》或《细谈留学的人生》作为下一本书的主要内容的话,这个封面可能又得考验一下美编,说不定又会引起一种辩论与争议。希望未来我的低龄留学研究之路仍有各位热心家长和留学生的支持,这也是大家共同的事业。

福利时间||专业的事 交给专业的人

WechatIMG11
从八月起,朱老师开放每月一次咨询的福利,朱博士助理从有需求的家长中抽出一位,然后做出安排。以下一文是家长根据交流的內容整理出来的。对于那些打算送孩子来加拿大念中学的家长,本文或许对你了解留学常识有所帮助吧。当然,每个家庭的条件各有不同,留学规划也要因应各自的实际情况,这是大家要加以留意的地方。期待下一月福利时间与你相遇。
外甥女十三年前留学加拿大,发展很好,并已在加拿大成家立业,生活得幸福美满。之前,一直觉得外甥女的人生经历丰富多彩,从她那儿也了解一些加拿大的工作生活,却没有想过让自己的孩子也去加拿大留学。
时间回到去年,女儿正在国内读初中一年级,瘦瘦的女儿每天戴着眼镜,背着十几斤重的大书包,不堪重负地驼着背迎着朝霞上学,顶着落日去补习,很晚才能回到家却还有一堆的作业要赶。看着疲惫的孩子,我常常问自己,难道我的孩子就这样一直到高三么?我的孩子快乐么?会不会有一天她连玩的能力、快乐的感受也没有了?基于这样的担心我开始留意加拿大的初中与高中教育。
中国人从古至今都很重视教育,古有孟母三迁,今有择名校而居。都说基础教育在中国,人生起点很重要,基础扎实了未来才能走得更远,但作为普通家长的我们,只想让孩子在宽松的氛围里健康的成长、快乐的生活、有兴趣的学习。通过了解,我发现加拿大学生的学业负担也很重,但是学生在学习上有较强的自主意识,而不是被动学习、重复记忆。我们的孩子没有空余的时间思考问题,更没有时间学习喜爱的课程和课外活动,在加拿大学习方式是多样的,可以通过参与各种活动进行体验式学习,也会通过人与人的交往与合作锻炼学生的责任感、沟通协调能力和意识,这正是我所向往的教育之道。今年五月和二姐沟通,再次深入地了解了在加拿大读书孩子的感受。二姐说外甥女的孩子特别幸福,小学几乎没有家庭作业,早上九点上课下午三点放学,作业不多,有大量的课外活动,孩子有足够多的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终于,我下定决心让女儿去加拿大读9年级-大学。好在还有一年的准备时间,我开始大量翻阅留学加拿大的相关资料,幸运的是,很偶然的一个机会我在网络上了解到朱凡老师并且开始拜读他写的关于留学加拿大的书籍,“中学就去加拿大”“带你走进加拿大高中”“轻松留学加拿大”“带你走进加拿大大学”等,书里非常系统地介绍了加拿大初中、高中及大学的教育理念,从高中如何选课、大学如何选学科及专业到如何完成课堂作业、参与课内外活动,如何选择寄宿家庭和公校、私校等等……读完之后,感觉这就是一套入学指南、就读须知和升学指导丛书,我可以按照朱老师的指导放心地送孩子去加拿大读书了。
我始终认为“教育家办教育”才是成功教育之道,看完书籍后,我迅速与朱老师联络,虽然在书中已经详细的了解了很多情况,但我还是纠结于孩子9年级过去是在亲属所在的城市就读还是直接去多伦多这个教育资源汇集的城市?孩子应该申请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朱老师在多伦多和我们有时差,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联络了朱老师,很快就有了回应。约定的时间,很不巧单位有聚会,我就选了在包房与朱老师进行了语音通话,虽然环境较为噪杂,但朱老师仍耐心地花了一个多小时给我进行指导解答,让我非常感动。教育专家的指导让我有了清晰的思路,对孩子的未来留学规划充满了信心,于是开始着手准备。
过来人的经历对正在筹划孩子留学的家长来说是最好的参考书,为了能够给予很多如我一样有去加拿大留学想法的家长一些帮助和指导,也出于对朱老师的感谢,我将遇到的困惑、问题和朱老师的解答做了整理,希望能给家长们一点启发或借鉴。
一 、初中留学还是高中留学?准备好了么?为什么出来读书?
朱老师 :年龄越小适应能力越强,能够快速融入西方的教育环境。年级越低,课程难度越低,不会受到语言和课程难度的影响且有足够的时间去适应它,也有时间去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参加课外活动。中国的基础教育有利于孩子打下扎实的学术基础,中文是世界最难的语言工具,中文运用自如英语也会很快适应。中国的义务教育是9年,加拿大是12年,孩子9年级出来留学非常适合,可以完整地读完加拿大的高中。如果没有下决心可以先过来考察学校,留学准备非常重要。在留学准备期应关注下面几件事:1、要关注孩子的留学动力,询问孩子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留学是他自己的事情,父母不能越俎代庖。2、孩子要有基本的生存能力,要有基本的自我管理能力。3、语言上做好准备,如果不想考雅思、托福那就要9年级,最迟10年级出来留学,留学费用父母要做好预算。4、出国留学最重要的是爱与信任,心理支持最重要,不是家长要去而是孩子要去读书,家长不可以功利心太重,期待高回报,孩子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5-7年的适应期,家长要考虑孩子身心发展。理解留学的真正意义是给孩子一个宽松适合孩子发展的成长空间,过于急于求成就失去了留学的真正意义。。
二、学校选择私立还是公立?
朱老师:学生年龄小在加拿大留学的选择就多,可以选择公立高中、私立精英高中和贵族高中。朱老师讲述了自己的二个女儿和一个儿子的学习经历,大女儿和二女儿选择私立贵族女子学校的原因是自己当时在国内无暇照顾她们的生活和学习,并且大女儿留学时候是11年级,选择私立学校可以让孩子在短时间内适应学校生活,专心学习。加拿大的高中生需要自选课程,实行学分制,授课语言和学习内容、学科设置以及学习方法都与国内很大差异,私立贵族有专业的顾问指导,有利于孩子快速适应。二女儿选择私立贵族是因为有姐姐照顾,并且私立贵族是建立人脉的过程。朱老师特别强调孩子只要用心,没有读不上的大学,无论公校、私校选择上要中立不激进,了解自己的孩子最重要,没有更好的学校只有更适合。小儿子来多伦多读高中时,朱老师全家已经定居加拿大,所以就选择了公立学校学习。私立精英和私立贵族入学审查方面较为严格,不但面试孩子也要面试家长,并且要捐钱、捐时间,对于想申请贵族私校的家庭,预算充足应当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三、9年级留学申请名牌大学会不会更容易?
按照加拿大大学入学政策,在当地完成四年以上的学习后(ESL时间除外),大学申请可以免除雅思或托福的语言要求,还可以与当地学生在同等条件下竞争加拿大大学本科奖学金,以当地学生身份申请不受名额限制。但是朱老师同时告诉我,相比于国内重视的升学率,加拿大则重视的是毕业率。如果孩子留学四年了,绝对不会因为语言成绩考不上心仪的专业和好的大学,实际作为家长,应该更重视的是孩子是否会孤独?想家?更应该关注孩子留学后的情绪变化。听完了这习话,我明白了教育专家和我这个功利的家长的区别,真正的教育专家关注的是孩子全方位的发展而不是纯粹的成绩。
四、去外甥女附近学校还是去多伦多 ?教育水平是否一样?如何学习语言?环境如何?
因为我家是女孩子,所以朱老师建议在离亲属较近的地方选择一所学校,女孩更需要有一种心理安全感。亲属家里如果有年龄相仿的孩子对于学习英语也有帮助,顺利渡过过渡期后孩子可以随时申请转学,在加拿大生活的越早,越容易接受和融入当地文化,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加拿大各地教育水平差异不大,基本不存在选择优质教育资源的问题,但是按我个人的想法,孩子如果可以直接上多伦多的中学,就不用再折腾转学,可以直接在一所学校读完四年高中。实际我找朱老师的另一个目的就是想让他做孩子加拿大的监护人,帮助孩子选择课程、学业指导、开家长会、见老师、孩子在加拿大安置、尽快适应等。但是明知道我这样的想法朱老师还是中肯的建议我,一切以适合孩子的发展为出发点,这一点也非常让我感动。
说到学习语言,本来我的计划是让孩子在国内学习雅思,朱老师建议我到加拿大学习语言,在国内学习语言很难摆脱应试英语的模式,无法在实践中运用,学习语言的途径是多样化的,通过聊天,教会,商店甚至餐厅,留学生直接进入ESL课程的分级学习等多种方式,孩子会掌握的更快。留学生报到时会有专科老师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四方面的测试,然后评定学生的英语等级,并建议相应级别的课程学习。ESL不同级别对应不同的要求:A级:学生大概具备非常初步的英语沟通能力,例如能说出自己的名字,年龄等;基本上不能作日常交流。在读写方面,能读和写一些简单字词,未能掌握语法规则。B级:学生应能参与简单的对话,对熟悉的问题能用简单句子表达意见,能阅读浅易的英文书籍,短文等,也能写作语法较正确的短文。C级:学生要能应付各个科目上的英语水平要求,能流畅地用英语演讲,能读和写不同类型的文章,能阅读不同类型的英文书,很重要的是,在这个阶段,学生要开始准备投入主流英语的环境。 D级:学生应具备一定流利,流畅程度的英语能力,能作各种口述报告,例如讨论,演讲,报告等。学生也要能阅读并进行评论,表达自己的感想等。写作方面除了语法正确外,学生要能写作不同体裁的文章。在这个等级,学生也要研读文学作品,例如莎士比亚的作品。E级:这时候学生已等同具备正规10年级英语水平,所以应该能流利地与人沟通,能独立进行研究探索,搜集资料等。也能流利地用英语进行辩论,研讨。在读写方面,要能研读文学作品、媒体资料,并做评论、分析等。
我实际非常担心孩子的英语,听了老师的指导心里踏实了许多,加拿大有美丽的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秩序,学生可以安心学习。把孩子送出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想让孩子们感受到不同国家的教育环境,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而不是像在国内一样死读书,做着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不断重复着前辈毫无乐趣的“复制性”生活。我希望女儿除了学习,还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值得去努力去奋斗,这将成为她一生中,最值得回忆的一段人生经历。
离女儿出国留学还有一段时间,我准备开始按朱老师的建议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始准备,加拿大中学留学任重而道远,期待未来的日子女儿可以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女儿留学之始 妈妈学习之时

WechatIMG6
八月底,加拿大中学开始迎来新一批的中国小留学生。小编留意到,近日在多伦多各新生水平测试中心的人也多了起来。作为对新生家长们的一份心意,来自山东的Sherlly妈妈Linda给我们发来一文。让我们一起听一下过来人如何细说加拿大的低龄留学的故事吧!

老公发来参加女儿高中毕业典礼的照片,看着身穿毕业服、头戴毕业帽的女儿甜甜的笑脸,思绪万千,女儿三年的高中留学生活有太多太多的回忆,不能忘记北京国际机场双肩背包手拎小提琴向我们挥挥手转身而去的那个小小背影;不能忘记三年来相隔太平洋一个白天一个晚上母女两人各种主题的争辩和述说;不能忘记大学申请季女儿的努力,妈妈的各种叮咛和祝福;更不能忘记半夜得知她收到第一个Offer时母女两人在微信电话里的欢欣雀跃。
女儿的耕耘有了收获, 在女儿留学三年期间我也学会了很多,成长了很多。
学会了放手
虽然在女儿出国前,做足了心理和思想准备,然而仍然是牵挂万万千,前三个月基本是每天微信视频一次,每次至少半个小时,从吃住行到同寄宿家庭的相处,从上课听讲到参加社团活动,从路上安全到假期的按排,从生活规律到交友情况,事无巨细,我都要一一询问并给出意见和建议。有段时间只要手机或微信联系不上,就心神不安,各种不放心。因为国内国外教育方式不同,不时耳闻一些小留学生自制力弱且学校管理松散,影响了学业。为防患于未然,我对女儿采用了"学习情况报送制",要求每天发送相关的作业、日记、读书情况到家庭群里,就像她依然在国内一样规划并督促她。我觉得这样安排应该是万全之策了,然女儿如出笼的鸟儿终于获得了自由,刚开始还按照双方约定执行,按时按要求向家庭群里发送,一段时间后先是不按时发,然后是发的东西不全,到后来则不了了之。作为家长,我们也提出过要求,要她按规定执行,然女儿的一句"我不发给你们看,也不能证明我没有努力"后,就不再向群里发送学习情况了。我远程督促女儿学习的方式以失败告终。远在国内,我鞭长莫及,只得随她而去。我也慢慢意识到:应该放手了,少管一些或者不管,对女儿也没有什么影响;若是我不选择放手,十六七岁的孩子正是逆反期,或许更适得其反。于是,我对孩子的监管开始从被迫放手到主动去学会放手。三年来她的成绩在A和B之间徘徊,但是她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交到了能谈得来的朋友,给学校老师当教学小助手,在社区开心做义工,在学校选修课上学会了烹饪和缝纫,用她的话说,三年生活很开心,同国内同学相比,生活是五彩缤纷的。有时想想若是她按我的方式我的要求去做,或许成绩会更好些,但是她会这么开心这么独立吗?既然放手让她出去留学了,就应该放手让她去体验真正的国外教育,而不应该继续用国内的“高分”思维去限制她。
学会了相信
说到“相信”,不是自己的女儿不值得相信,也不是女儿能力有多差有多不行,而是妈妈习惯于过度地“助力”。想想也是,就这么一个独生女儿,从小就是“拿在手里怕化了、顶在头上怕掉了”,在国内上学时她只负责学习就好,其他的事都由父母包办。出国之后,总觉她还是个孩子,什么经验也没有,总免不了还想隔洋跨海的摇控指挥。但事实让我慢慢认识到不是孩子能力不行只是我们没有给她自己去证明自己的机会,从开学时的联系学校、社区、公安局开各种证明,办好义工手续到自己申请大学,女儿慢慢让我学会了相信、学会了对她能力的认可。选择相信孩子,“相信”有神秘的力量,相信她自己能安排好一切、能做好一切,而且因为你的信任,孩子的能力更会不断得到锻炼并且会越来越好。
学会了沟通
“事无巨细千叮咛万嘱咐、唠叨个没完”,这或许是大多留守妈妈同小留学生之间交流的状态。我也一样,留学之初,天天用微信联系女儿,大多是我唱主角,问得多说得多发表意见建议也多,也不管是不是适合,有时还是命令和严厉的口气。一开始女儿还听我唠叨,嗯嗯答应着,后来在视频中就明显看出有了不耐烦情绪,再回来就话不投机半句多了,,甚至有几次联系她时,故意不接听。联通不畅更会担心,怎么办?改变。首先是由多说到多倾听,变“妈妈说”为“女儿说”;二是减少交流次数,变每日交流为每周交流一次,有急事必须即时联系时也尽量缩短交流时间,提高交流效率;三是变指导、指示为只提建议,建议由妈妈负责提出,但女儿听不听就由她了。因为改变了沟通的方式,尤其是我的心态平和了,交流沟通就顺畅多了。从我与女儿相处的经验来看,对年龄较小而父母又不能陪读的小留学生来说,同父母顺畅的沟通交流非常重要。作为留守的父母要学会多站在孩子角度考虑,做到多体贴多理解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父母是他们的坚强后盾,在任何情况下父母的心都会永远同他们在一起,而不只是“钱到爱就到了”。这样孩子就会乐意同父母交流,父母也可以做更好地提醒和守护。女儿开学就要上大学了,未来的相处中,我也将更加努力地学习与她有效的、心与心的沟通交流。
学会感恩
在女儿留学期间,感受很多,感恩也很多。感恩有一批热心的人,其中一个是朱博士。他写得书籍是留学生的指路明灯、建立的交流群是家有小留家长们抱团取暖的好家园;感恩碰到的每一位热心人的指点和帮助;感恩女儿自身的努力对我的影响。我在女儿留学的三年间,不仅学到了很多与孩子相处的技巧,增添了放手让孩子成长的信心,更多的是思想的提升、观念的更新、教育思维方式的转变。朱博士说“留学是小留学生成长的催熟剂”,我却觉得从孩子踏入异国他乡开始留学生活那一天起,更是揭开了我作为家长再次学习和成长的序幕。

入学季,打好开赛第一局,老生对新生的五点忠告

WechatIMG10
大学入学季,寄语2019年入学新生:旗开得胜, 马到成功!此祝福词出自元代一无名氏《射柳捶丸》的第四折“托赖主人洪福, 旗开得胜, 马到成功。”意思是刚一打开旗帜进入战斗,就取得了胜利。

暑假期间与几位在多伦多读大学的学生进行了访谈和咨询,(详细见:大学申请的“临门一脚”该如何踢?) 在访谈结束前,我抛出另一话题:大学入学季,对新生有什么忠告?几位同学根据自身入学时及读书期间的体验给开学后读大一的新生们几点忠告和建议。在此,我们做了总结和汇总,希望对各位新生有所帮助。

忠告一:自律。
自律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习上的自律。
学习是大学生的第一要务,与中学相比,大学生的自律性要更强。中学是培养学生从老师、家长辅导到独立学习的过程,这一阶段仍离不开家长和学校的共同监管,比如定期的家长会上老师会与家长交流沟通孩子的学校表现及家庭作业等完成情况。学校会有上课的考勤及家长汇报制度,等等。而进入大学,这一阶段的孩子基本都已超过了十八岁,从生理上说已经成年,已经完全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个体。国外的家庭一般会给孩子过成人礼,十八岁的生日也是异常隆重的。到了大学,家长会放松对孩子学习的监管,学校更是把学习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这一时期,如果学生没有主动学习意识,就极易出现逃课、不完成作业、不与教授交流的情况。加之,大学的课程从难度上比高中有一个大的跨度,致使一些学生一年级就会出现挂科,GPA较低,无法在第二年进入专业的情况发生。因而,保持和培养学习上的自律对大学新生来说至关重要。
第二是生活上的自律。
这次受访的几位同学都谈到,进入大学后体重直线上升。我们知道体重增加的最明显原因是卡路里摄入大于平时活动消耗。进入大学后,学习压力的明显加大,导致学生睡眠时间减少,运动时间也无法保障,尤其是一些生性懒惰的学生,基本生活圈完全局限在了教室、宿舍、图书馆。为了调节心理的压力,多数同学用吃来解决,学习累了就好好吃一顿,西方的饮食以高热量、多糖份为主,这样就难免造成一些学生进入大学不久体重就开始飙升。因而,建议新生入学后生活上也要保持自律,大学都设有功能齐全的健身房,建议新生就培养起定期去健身房的习惯,分配并协调好生活与学习,身体是保持学习精力的基础,二者必须兼顾。

忠告二:避免进入靠校外补习来提高成绩的误区
大学的学习相对于中学来说属于专业教育,相同的专业兴趣,相近的能力和水平的学生聚在同一个学校的相同专业,在学生的眼中也就是各方高手云集。如果说中学读书像是业余组与专业组同平台竞争,那么大学就像是职业联赛。在加拿大读书的同学都很清楚,高中时即开始规划大学专业,十一、十二年级就已开始选择未来大学意向专业的先修课程,而这种学习是与其他非专业同学是一起的,比如计划大学学习计算机的学生会在高中阶段就选择计算机课程,但这门课程并不是专门为未来大学有计算专业学习意向的同学单独设立的,而是为了拓展所有同学对计算机学习的认知和发展兴趣而开设的,所以相比于纯粹以兴趣为取向的学生,有此专业兴趣和未来大学专业打算的学生会花费更多的精力于此,这就像业余组与专业组的同台。而进入大学后,则更像是各专业的职业联赛,各个学校的专业高手聚集到了一起,想在这里获得优异的成绩无疑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一些同学担心GPA太低,影响第二年进入正式的专业课学习,就开始寻求课外补习。课外的补习机构发现了学生的这种焦虑,并扩大化这种焦虑,借此寻求商机,于是一个靠课外补习保持GPA分数的恶性循环就开始了。建议新生们,第一年是检验自身对专业的兴趣能否坚持的时期,尽量以自主学习为主,如果对专业实在不感兴趣或实在学不下来,第二年是可以申请转换专业。太过于依赖课外补习,容易忽视自已是否有能力读专业课程的主要矛盾,最终导致未来职业生涯中的不满意。毕竟兴趣和爱好是支撑人一生幸福的基础。此外,一旦靠校外补习来提高成绩,慢慢地你会依赖于此,难以自拔,说轻一点,你己错失了自我探索的乐趣、经历,你的大学故事,己经被别人改写了!

忠告三: 重视大一的选课
对此,一个叫Eve的同学在这方面给出了她与妹妹的经验,她的妹妹Gigi读的是滑铁卢最难读的专业,姐姐目前读大三。姐姐在大学学习中都走过了一条很艰难的路,也真实感受到了加拿大大学读起来的不易。因此,Eve给出的建议是首先要有信念坚持下来,这样才能在大学学习这一艰难的路程中继续往上走。第二就是要重视新生的选课。加拿大的大学第一年多是基础课,从第二年一般才正式进入专业课。进入专业课是有条件的,如果第一年相关基础课程没有选或者成绩没有达标,第二年就进不了专业课,可能会转到其他专业。因而,选课时一定要多上学校官网查询,网上有一个相关的大学专业探索,可以找到第一年应该上哪几门专业课程,有什么学分要求,对下一步进专业的要求等,甚至还找到相关的作业要求。这位姐姐还建议新生应多主动与老生们联系,充分利用学校的COFFEE CHAT,这也是大学里的一个重要社交场合,找出机会与学哥学姐们交流,预先了解一下授课的教授、专业要求、课程难度,预先从心理上感受下自己对课程的接受能力,为下一步的学习做个全面的规划和心理准备。

忠告四:尽早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需要什么样的思维,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我们可以先看看中学与大学之间的区别,中学里老师会给你一定的指令,学生去接受并执行,大学老师不会给学生那么多指令,更多的是建议,学生可以考虑接受或不接受。中学时期,差不多每天都能见到课程老师,他们会随时关注每个学生的日常学习状态,适时地给出意见和建议,或者提供额外的学习指导。而大学里的课程一般分为讲座和辅导,辅导由助教来完成,学理工科的还有实验课,学艺术的话,还有一些STUIDO,大课与老师的接触不如高中密切,如果不主动与教授交流,可能一个学期下来,教授都不认识你,更不用说提出针对性的学习建议了。
相对于中学,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更容易GET LOST,原因之一是,学习习惯没有作出调整,仍按高中的学习方法进行大学的学习。作为中学生更多的是指令的执行者,到了大学,就变成了思考者,因而,会复杂的多,在教与学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因而学习习惯也要进行更大的改变。其二是大学里有太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而且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如果只待在宿舍里做自己喜欢的事,就无法培养开放性思维,应充分利用大学图书馆的优势,大学的图书馆既有自习室,也有小组学习室。其三加拿大读过高中的学生都知道,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很注重训练学生的归纳或演绎推理能力,比如数学或物理,在做题过程中与最终的答案比较起来,老师更关注过程的严谨和完整。到了大学,老师会更看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如果还是按照高中的状态学习,难免会GET LOST。

忠告五:不必纠结于大一是否要住宿舍、积攒人脉
有许多过来的同学会建议新生第一年住宿舍,这样在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后可以很快认识到新的朋友。可是这次受访的同学用他们真实的感受告诉我们,没必要纠结于此,因为,加拿大的大学一般只给新生提供宿舍,第二年就必须搬出去,所以靠住宿舍结交朋友没有太大意义。事实上,在大学里更有效的社交方式是参加各类社团,这是一个相对固定且兴趣一致的团队。比如,受访中的一个同学参加了学校的跑步社团,起初是出于结伴跑步的安全考虑,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跑步范围也由校园拓展到了校外不同的场地,大家还会及时把路线、跑步的乐趣,在跑步过程中所了解的城市文化,所经地的景色等共享出来,这个跑步社团还计划下一步与世界其他大学的跑步团队进行跨区域跨国家的交流,这种活动比单纯以交友为目的交流更有意义。

结论:大学的新生作好提升自我能力的思想准备
多年来,作为一名关注低龄留学的学者,我一直在观察着身边的留学同学们,看到他们从中学顺利过度到大学,进展顺利,现在,又乐意分享个人经历,我替他们高兴。当然,,听完之后,我对大学的新生一个建议要作好提升自我能力的思想准备。所谓的自我能力即自我规划能力、认知能力、管理能力、独立能力以及自制能力,可以归纳为五个S,即SELF-AWARENESS , SELF-CONTROL,SELF-MANAGEMANT,SELF-INDEPENDENT,SELF-PLANNING。稍后,我将会专门文章展开。
进入大学的孩子虽然年龄上已经过了十八岁,跨入了成人的行列,但思想、能力等各方面仍处于幼稚期向成熟期的过渡,如何规划好自己的大学学业和生活,首先要提升自我能力,总而言之,进入大学就要尽量做到内外兼修,多维度提升自身的素质,为未来的职业生涯作好全方位的准备。

大学申请的“临门一脚”该如何踢?

WeChat Image_20190816154515
八月末已进入暑假的尾声,对于九月份将入读十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心里一定充满了期待和紧迫感。虽然,大学申请季有好几个月的时间,一般从十月底至明年一月底,但是,大学申请的“临门一脚”该如何踢,是大家关心的大事。
九月开学后不久,加拿大的大学申请季节也开始启动,对于九月份将入读十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心里一定充满了期待和紧迫感。因而,十二年级不仅是出成绩的关键期更是申请季,各种申请材料准备事项和学业齐头并进,这一阶段承载着学生和家长的期待和希望,在这“临门一脚”的时刻该如何准备?如何为自己的高中阶段划个圆满句号?为了帮助十二年级的孩子顺利完成高中学业,进入理想的大学,这个暑假我们通过访谈的形式,针对大学申请季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对一些在读大学生进行了采访,希望从加拿大大学申请亲历者的角度,给即将申请大学的孩子一点参考和建议,避免不必要的误区,提高大学申请的成功率。
针对此次访谈,我们设计了下述几个方面毕业生及家长较为关注的问题对五位大学生进行了咨询和访谈。
一、在大学申请中容易走的弯路和注意事项。
第一是提前量不够,即时间量和工作量不够。
其中一个接受采访的孩子对此深有感受,她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多大学生,在多大读的专业也非常有挑战性。在十二年级准备申请大学阶段,做了尽可能充分的准备,她的父母也做了详细的时间列表和任务。甚至细分到每一周每一天要做什么,面试的材料也准备好了,虽然规划写在纸上,但真正动手实施才发现时间的不够,以至于后期压力很大,面试也不如意,自信心不足。整体感觉时间上从十二年级开始再做准备有点紧张。
时间量不足还表现在雅思考试的准备上,对此,我们走访了相关的雅思培训机构,据工作人员介绍,他们机构九月份的课表在暑假期间已经排满,开学再报肯定是来不及的。一些学生没有给自己留足备考时间,导致一次、两次考试结果不理想,最终只能选择语言班。语言班是进入大学前的二次语言准备,也是一些大学的第二次选拔,顺利完成课程可以进入大学正常选课,否则,不仅会延长正常选课时间,还有可能在进入正式大学课程之前被淘汰出局。网上铺天盖地的中介信息都关注于怎样帮孩子申请到心仪的大学,许多家长也欣喜于孩子的录取通知,事实上,如果录取的是语言班并不能代表肯定能正常入读大学。
工作量不够。进入9月份,既要兼顾12年级的课程,以及大学申请材料,还要去做一些毕业之前的其他准备,部分同学还要备考雅思,甚至有的同学义工学时还没做够,如果所有事情都等到十二年级来做,定会是一个手忙脚乱的毕业季和大学申请季。
[建议] 如果有可能的话,在暑假把材料准备好,比如说申请材料的准备,一些大学需要个人简历的,这些事情都应在暑假里就完成。义工活动也应该在毕业前半年就准备完成,十二年级没有太多的空闲时间顾及这些活动,所以建议没有完成义工小时数的学生,暑假内要准备妥当。当然,如果11年级能把雅思考过, 那是最好不过的。
第二个走的弯路是课程调整不及时,耽误了太多精力和不必要的时间。
加拿大大学申请的游戏规则是,根据12年级六门最高的4U成绩。事实上,一些孩子早在11年级结束时就已经提前修完了个别4U科目,这样12年级的八门课机动性就相对要大的多,除了申请专业的必修课程之外,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且能够帮助提高大学申请平均分的课程。而对于一些学生没有明确确定大学申请专业类别,仍带有试探性质的方式选择课程,这时就必须关注课程进展,及时调整不感兴趣的课程。
[建议] 按高中的选课规则,期中考试前如果发现这门课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可以选择退出。但如果等到期中考试临近才退出,再重新换选其他科目是很难跟上课程的,所以建议孩子时刻关注自己有疑惑的课程,如果发现不合适尽早进行调整。(当然,退出Drop out 已选或改修Change课程的规定各所学校或许不同,尤其是私立、国际学校,学生最好在上课前打听清楚)
第三个弯路是信息不知道及时更新。
加拿大每年录取的资料大致相同,但一些具体日期会有所变动,要及时到心仪专业的官网查看,不然,虽然大学的总体时间给出来了,但一些个别专业可能会更新自己的资料收取截止时间。
[建议] 习惯性定期如每双周左右上网浏览心仪专业的大学官方网页。这个习惯养成了,日后你正式提交申请表后,自然会定期检查自己邮箱的。。
二、如何利用每年一度安省大展的机会多了解相关信息。
每年的大学展是毕业生及家长们最为期待的,如何在与大学相关人员面对面的短短时间内获得到最大且最有效的信息量也成了学生与家长们最希望了解的事情,毕竟大学展里时间短、人流大,交流的机会很难得。往年不少家长和学生看完大学展回来后会说好像得到的信息网上全查得到,没必要耽误一天时间亲临现场。事实上,大学展的意义在于获得网上获取不到的信息,在于学生与心仪学校与心仪专业的老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获得对未来专业的初步认知和了解。用其中一个受访同学的话来讲就是:大学展的好处是能当面跟人聊天,但在下面要做好功课。因此,大学展之前一定要提前了解,做好功课。
[建议] 首先,要明确自己参展的意向学校,因为学校太多,不可能每个学校都去了解,事先要对目标院校有个明确的选择,这样才会目标集中,重点突出,节省时间。
其次,先把自己想了解的信息做个列表,再去网站进行查询,能找到答案的即可划掉,留下的问题带到大学展上。因为大学展是一个集招生人员、专业教授和在校生汇聚的场合,各类问题从录取到专业课程及学校生活、活动,都能找到相关的人解答。如果在这种场合问录取分数或者专业年度招生人数、课程设置等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因为这些网上都有相关资料。
三是除了了解相关入学要求,在读信息等,也可以准备一些个人的疑问,比如说能力与心仪专业的匹配问题,就业前景等。
除了大学展之外,大学的开放日也是一个了解大学的不错通道,我儿子DONALD对大学开放日的感受是百闻不如一见,去了之后就能看到这个学校真实的样子,看看周围的环境,而且每次都有学生代表,可以聊些学生们最关心的事情。我儿子参观他现在所读的大学开放日时问其中一个带队的读什么专业,将来有什么打算。这个带队的同时也给了他很多中肯的建议,比如,学校很自由,所以学生自己要规划好。后来孩子进去后觉得有了这些信息,他知道如何安排学校生活,如何抓住机遇在学术方面有所进展。包括参加学校的一些活动。己经是大二他,自己最近就获得了一项大奖,获得了一笔不错的奖金。
三、申请大学常见的误区。
一是认为申请大学的数量越多越好。
一些同学因为担心不会被录取,因而想着把申请范围扩大,广撒网,有的学生甚至报了十几个大学。事实上,申报大学要有针对性,同一个专业报多所大学,大学的档次也没有区分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如果这些专业还都需要申请文书之类的材料,反而会耽误更多的时间。
[建议] 正确的方式是把最想上的学校和专业选取出来,一般是三至五个,同时关注所申请学校的不同档次,最好有理想学校、一般学校,也要有保底学校。因为无论报了多少,最终只能读一个大学的一个专业,有的放矢,这样才能有足够的时间去研究想读的学校和专业,避免过多分散自己的精力。
二是有些专业有些同学不敢去报,因为对某些大学的某些专业不是很熟悉,所以比较保守,总是选传统的专业和大学来报。
事实上,大学专业的选择应该在兴趣与未来就业之间进行平衡,尽量二者兼顾。受访的五个同学都强调读的专业一定要自己喜欢,不然读起来很勉强,自然也很费力。
三是高中有着明确的大学专业规划,因而选课程时方向过于集中。
其实,高中不仅是规划大学专业的时期,同时也是培养未来专业兴趣的阶段。在规划完目标专业,选取大学申请的必修专业课的同时,还应尽量多选几门自己兴趣相关的课程。在这次访谈中,其中有两位同学就谈到自己由于在中学时对专业课程了解不足,导致大学后发现兴趣有所转移,幸而中学时读了相关预备课程,因而进入大学后可以作部分相应的调整。
四、雅思成绩不过会不会影响选课。
当然每个学校要求都不一样,但雅思合格是基本的语言要求,如果成绩不合格,必须先读语言班。
记得有一个同学读渥太华大学,因为雅思没过,只能读三个月的语言课程,结果三个月还是没过,接着又读了三个月,读下去就是一年的语言班了。虽然学校官网上说当达到某一个成绩时可以选修某个课程,但这也打乱了原来想修专业的时间和计划,与其这样倒不如重新部署,针对孩子想选多伦多大学的状况,重修了四个学分,后来进了多伦多大学。
由此也可看出加拿大读大学并不像中国那么难,但关键是语言要符合要求,曾经前多大招生官也分享过,招生官关注的是留学生的语言水平,因为英语就所有专业的学习工具,雅思成绩不过,去大学上语言班,不仅影响专业的选择而且要长时间耗在语言班,即使准许选修某些学分,但修起来也不容易。
五、专业定位与大学选择问题。
同一专业不同学校之间的比较,相信负责任和有能力的家长都能做,按孩子的期望上、中、下,即最理想,最现实和最保底三个层次来安排,同时不仅要同类比较还要纵向比较,即便在最保底的专业也要进行详细的了解,还要根据孩子12年级的成绩表现作好细微调整的准备。当然,孩子最好找机会跟心仪的大学学长进行沟通和了解,听听他们的想法,以及报考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另外,有机会还应跟学校的GUIDENCE了解。还要分清楚录取和将来读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尽量抓住大学开放日的机会,对于孩子来说,个人的真实感受最重要,这一点远大于学校的知名度,规模等。
寄语家长:
12年级学生的家长应该注意到,此时的情绪对孩子影响很大,家长对孩子成绩的过分关注,担心一门课程的低分会把总体平均分拉下去,平均分80分以上在加拿大读上大学没有问题,85-90肯定没任何问题。如果家长对成绩太过关注,孩子会产生焦虑。中国的高考很辛苦,但不会像加拿大的高中这样整个12年级都会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扣紧的弦一点不敢放松。虽然分数是硬道理,但一切还都应该按部就班来进行,没必要过分纠结和担心。这些年里,一些关于大学补习,大学申请的机构越来越多,也是因为发现了家长的忧虑,并夸大这种忧虑,借此制造商机。如果平时基础不错,申请大学是水到渠成的。加拿大大学第一年都是公共课,第二年才开始进入专业,曾经有同学,先进一个较容易进的专业,然后凭借较高的GPA第二年进入心仪的专业。这样选专业或许更符合自己的期望,更精准一些,因此,没必要苛求一步到位。
特别鸣谢:Eve,Jasmine,Langer,Murphy,N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