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量力而为

10281
飞机起飞之前都会有安全示范,空姐总会叮嘱我们,万一发生空难,大人一定要先把自己的救生衣穿好,再给孩子穿上,为什么呢?如果你连自己都保护不了,如何保护孩子?父母行,孩子才行。各位家长,出国留学,量力而为。

近期收到有打算把孩子送到加拿大留学的父母、家长们的来电、来信,向我咨询出国留学的事。我喜欢用视频和家长沟通。
今次是一对内地的家长,夫妇俩都是公务员,他们问我:“孩子什么年龄、哪个学业阶段适合出国?”我告诉他们,关于这个问题,我在书里已经有了非常详细的解答,我反而问他们:“你们为什么要把孩子送出国呢?”
这对夫妇是工薪阶层,我个人并不赞成为了将孩子送出国留学,而把自己搞成苦行僧,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累死累活。
男家长一脸苦笑:“朱先生,其实我们也是没有办法呀。现在送孩子出国留学成风,我们家孩子到了中考后,班上的同学走了一大半,剩下的都是些觉得家里没有能力将自己送出国的孩子。我们不想让孩子觉得委屈,觉得忽略了她,也想过把家里的房子卖了,加上我们多年的积蓄,也把孩子送出去。”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我问他们:“那你们准备了多少资金?”
“200万人民币吧。”男家长抬了抬头,很坦诚地告诉我。
“200万?”我给他们算了一笔账,“加拿大的私立中学一年所有的花费要30多万,几年下来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还要给孩子准备上大学的钱,大学稍微便宜一些,但一年也要20多万,这样一算就能发现200万够不够。”我给这对家长的建议是慎重考虑,当然也可以考虑孩子稍晚些再出去,比如说到了高二(相当于加拿大的十年级)再出去。
这时女家长苦笑了一下:“您说的这些我们都懂。我们也知道中国的教育制度里有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对孩子创造力的扼杀,因为中国的老师最喜欢让学生背诵中心思想之类的东西,所有我们家孩子特羡慕能去国外念书的同学,因为那边教学方法不一样,环境相对宽松,不像在国内压力这么大。孩子不时在我们面前唠叨几句,说哪个同学又出国了如何,如何……”
我还是建议他们在这事上好好考虑下。在我看来,父母行,孩子就行;父母不行,孩子会比较艰难。父母把所有的积蓄,甚至把房子卖掉拿去给孩子读书,是不是明智之举。

教育是一种消费,从孩子登陆到太平洋彼岸的那一刻开始,我们的家长开始在烧铁,衣食住行、学费杂费。虽然你会说教育也是一种投资,但这是长线投资,而且回报不会像把钱存在银行里那样看得见摸得着,回报的高低都是未知数。
一句话:我个人并不主张父母砸锅卖铁将孩子送出国留学。假如父母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失去了,我想孩子在国外念书压力会感到非常大的,那让她怎么能安心学习?”
我们平时坐飞机的时候,空姐会叮嘱我们万一发生空难,一定要先把自己的救生衣穿好,再给孩子穿上,为什么呢?如果你连自己都保护不了,如何保护孩子?
所以我对这对家长夫妇的建议是:别为了送孩子出国而把房子卖掉,孩子先在中国上学,学好英语,在高中毕业后如果家里条件允许,可以去国外读大学;要是那时家里经济条件依旧有限,在国内念完大学后去国外读研究生也是不错的选择。到那时孩子甚至可以申请国外的研究生奖学金,这样不是尽最大努力减轻了父母的负担了吗?

英国金融时报曾报道,越来越多的中国中低收入的家庭也把孩子送到国外留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报告说:在2009年以前中低家庭收入留学生仅占海外留学生总数的2%,但是到了2010年这个比例已经飙升到34%,很多的家长不计成本送子女出国留学,是期待他们日后能够找到一个好工作,或者也是家长自己退休之后有一个好的照顾吧,不过现在也有一个问题给我们思考,中国本身每年有700万的毕业生挤破了头找工作,假如这些家长们再花上一两百万人民币把孩子送出国,真的值得吗?
出国留学,应该量力而行。每个家长和孩子应该明白,不是为了面子而选择出国留学,而是知道出国后去学习人家的什么东西。弄懂这些,非常重要。
当然,精明的读者会提出异议,你应该劝这对夫妇不要选择贵族私立寄宿学校,而是选读公立学校,花费不是减少一半吗?
是的,如果下次这对夫妇真的计算清楚,我会再设身处地提出另一种选择的。

“三多三少”:我们和留学的儿子是这样沟通的

10271
小崔的儿子从新疆来加拿大念高中10年级的。前不夕,小崔的先生带着孩子专程从卑斯省飞到多伦多,我们一起研究孩子如何选读大学的事。他爷俩不仅给我带了不少新疆特产,还有小崔精心制作的十字锈(图)。今天这篇文章是小崔夫妇俩与低龄留学儿子交流的体会。三口之家,沟通的秘诀在于“三多三少”,读后,感到如同穿上一件“三枪内衣”暖融融的。

2013年9月,16岁的儿子独自一人到加拿大上高中10年级,半大不小的孩子出国前信心满满,但面对全新的生活,也经历过很多困难。不夸张地说,他在国内16年让我们操的心,还没有出国这一年半多。
“最好的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吃好多好多顿饭”。相隔一万英里的太平洋,这已成为奢望,好在我们还可以“和孩子一起说好多好多句话”。
感谢“微信”让一家人天涯若比邻。儿子出国后,我们建个微信群,取名“三枪内衣”。“三枪”代表一家三口,“内衣”代表贴心的温暖。语音、文字、视频,可以全天候任性地发…但是,说什么,怎么说,可不是任性的事!我的体会是要注意“三多三少”。

一、多认可,少教导

孩子出国留学前,我们对加拿大的教育知之甚少,出国后沿用国内思维去教育,有过许多失误,时常感到力不从心。孩子刚去时,总问他能否听懂课?成绩怎么样?三个月后孩子抱怨“这里的教育没有国内好,考试超多,压力太大”,当时我们困惑中还带着许多的无奈。
非常有幸在网上认识亲子教育专家朱凡老师,他的孩子也在加拿大读书,经验丰富。朱凡老师告诉我们,孩子出国有适应期,这段时间多关心心理变化和生活安排,不要指责“当初是你要出来的”“父母多不容易”,换个角度发现孩子思维的闪光点,对孩子讲“你好厉害,这么短的时间就发现两国教育的差别”,让他报喜,更要报忧,释放负面情绪,坚持一段时间就好了。
这招非常管用,以后我在和孩子沟通中,时刻提醒自己,要和孩子“共情”。今年,科学课有个“竞选演讲”作业,他是小组长,合作中有些孩子不认真准备,吊儿郎当,儿子很生气。以前我会说些“大度些、宽容些”这类正确的废话,现在,我学聪明了,先同意他的观点,顺着他的情绪,夸奖他有责任感和荣誉感,再看似不经意地告诉孩子:人只有在合作共事中才能真正相互了解,已经合作就尽力组织好。这次竞选模拟课效果很好,儿子领衔的“自由党”获得最高票,他非常开心。

二、多点赞,少指责

在加拿大上高中,理科非常轻松,但英语绝对是很大挑战。孩子跌跌撞撞走过第一学期,情绪稳定下来,英语成绩开始回升。9年级英语刚考及格,10年级英语70分。上11年级英语课时,孩子遇到一个非常好的老师,课讲的激情澎湃,就是作业相当多,是其他老师的三、四倍,儿子直呼“受不了,都害怕去学校了”,“给的分也不高,会影响申请大学”。我们一直鼓励他,让他坚持不放弃,有什么成绩申请什么大学,和老师多交流。一段时间后,儿子发来信息“平时成绩已经84.6分,老师说我再继续努力,就可以达到86分”。我当时老泪纵横,留言到“妈妈为你骄傲,骄傲的不是成绩,而是你的付出和坚持”。英语11最终成绩82分,他很遗憾没得到A,我们安慰他“没关系,这世界是考B的人创造的”。
持续的鼓励带给孩子很多信心,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这学期选了很多“硬课“,虽然也常喊“难死了,累死了”,但可以感到,他一直在努力,反倒是我们常劝他不要太辛苦。

三、多讨论,少定调

我们和孩子聊天的话题,除了尼采、梵高这类hold不住的大神,其他的——时事新闻、娱乐八卦、家长里短,生老病死…都有谈到,在谈话中了解他的思想。比如,他谈到上课时的测试题“你是左翼还是右翼”?我们感到孩子观点有偏激的地方,但只是说出理由,并不强行纠正他。他这么小的孩子,你让他非得有多客观全面的认识呢?我们都做不到,何必为难孩子,有时生活会给他最好的答案。其实,孩子在谈话中也给予我们很多的包容、快乐和力量。一次,我给儿子讲工作中遇到的麻烦,他立马说“妈,你再忍几年,等我工作了,立马让你辞职”。儿子何尝不是也在跟我“共情”呢?有这么硬气的话,想想也是醉了。
最近,我们有了新的沟通方式——晨聊。每天晚上,我给儿子发视频叫早(他自己也定了表铃),到他起床大概有20多分钟的时间,我就利用这段时间和他聊天,话题不选严肃、沉重的,只选幽默、有趣的,让孩子在开心愉快中开始一天的生活。晨聊,是无意中形成的习惯,效果很好。

父母子女一场,是上天赐予的恩情。我把“三枪内衣”的话全部手写记录下来,正在准备“高中纪念册”,分类收集材料,等孩子毕业后送给他。和孩子说好多好多话,并且保留下来,只是珍惜这份恩情。希望渐行渐远的是他的背影,而不是我们的心灵。

后记
家长朋友,看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不妨写下来,同时,欢迎你把你的孩子第一年留学的那些事分享出来,文字、图片请发到我的邮箱:frank@fhedu.ca. 谢谢!

我女儿在加拿大高中第一年的那些事

10252
我们是在今年春游活动中认识文章中的女主角:安祺和她的表妹雪儿。她们俩在多伦多公立学校念高中。在安祺的爸爸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的新一代中国少年留学生们在陌生环境中的挣扎、适应和发奋,看到的新一代留守父母在空巢后的矛盾和调整。谢谢罗爸爸坦诚的分享,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2015年10月18日星期天早上,微信里收到来自加拿大多伦多朋友的电话,珍尼是我女儿留学的介绍人,她在电话里告诉我们刚去学校开了女儿的家长会,老师对女儿安琪学习表现很满意,充分肯定了她的努力,说她语言课不落后于班上本地同学,以她的进步速度,两三年后可以超过老师了。虽然外国的老师都喜欢肯定的方式评价学生,但我们心里还是很开心,要知道几个月前,也就是女儿2月份刚去留学的一段日子里,我们收到的大多是负面的反馈信息,诸如不是很努力,学习不主动、自觉如此之类,几个月后,女儿有这么大的变化,做父母当然很开心,更加坚定了女儿留学之路。

一、为什么选择中学留学

​ ​真正我和她妈下决心女儿中学留学还是去年8月份暑假,女儿刚经历过残酷的中考,并以1分之差与心意的顺德一中无缘,做父母虽有失望但也只有面对现实,但女儿已经足够优秀,中国的学生千军万马走独木桥,当年本地有近3万考生,顺德一中招生名额才600多,一分就可能相差100名,后来选择排名第二的区属重点中学李兆基中学读高中。一年多时间过去了,本来文科强理科弱的问题,随着高中学习内容难度的加大,孩子感觉更吃力,自信心也受打击,如何面对繁重的学习,我们和女儿都感到压力,同时,也反省国内教育应试的弊端,教育不能总是用每一次考试的分数,每次排名去给孩子贴上标签,每个孩子学习能力不一样,兴趣爱好特长也不一样,简单粗暴的应试教育肯定是不利于孩子全面发展;相比,国外的教育更偏重孩子的兴趣方向,不是统一定制模式,而是启发式让孩子多向选择。身边很多同事和朋友的小孩在国外读书,美国、英国、加拿大、澳洲等地,初中、高中,大一去的都有,当然每个人的条件不一样,选择也不一样。
​ ​朋友珍尼是老婆中学老师的女儿,结婚后就移民到加拿大,2014年9月份,她刚帮自己的侄儿申请到当地尤宁维尔中学读初三,熟悉相关流程和手续,也热心帮我们联系学校。基于对朋友珍尼的信任,在同女儿充分沟通后,我们开始了加拿大留学申请之路。为了了解中学留学加拿大的情况,我上网特地买了加拿大华人朱凡博士写的《中学就去加拿大》一书,书中详实的内容和客观的评述,让我客观了解低龄留学利弊,做好了应对困难的准备。

二、香港机场送别女儿

​ ​经过准备繁琐的学校申请资料,安琪幸运申请到加拿大万锦市尤宁维尔中学读11年级; 接下来准备学习签证资料,在终于准备齐相关资料,提交给加拿大大使馆广州签证中心,40天的等待后,签证批了下来……
2015年1月10日,就在很多中国家庭往家赶,准备一年团聚的前夕,我们却准备着分别,孩子就像一只雏鹰,她总有长大展翅高飞的时候。上午10点,我们与孩子推着一堆行李抵达了香港机场:我们是凌晨4点就起床,开车到广州乘6点30点直通车到香港机场,没想到一路上,包括深圳罗湖海关都很顺利。女儿是下午3点30的飞机,离起飞的时间虽然很长还有近6个钟,但想到女儿从小到大没有单独出过远门,这一次外出求学却是地球的另一端,以后再一起相处的时间不知何时,我们又觉得这样等待的时间太短,我和她妈都表现得很开心,希望女儿能够轻松开心的远行,我们在机场不断拍照,在餐馆吃了最贵的点心,好像是20元一个的小笼包,带女儿吃了平时最喜欢吃的肯德基,虽然她说不饿很饱,我们从三楼去到二楼,又从二楼去到三楼,推着一堆行李折腾……但离别的时间终于还是来了,看到女儿走过安检,老婆终于控制不住哭起来。我安慰老婆:回到家睡一觉就可以收到安琪到达的信息了,就当她出去旅行……
送别女儿,我们无心在繁华香港逗留,一路返回,回到家已是晚上10点,由于一天的早起和奔波,这晚我们都睡得很香。15小时过去了,第二天早上7点30,微信里终于收到女儿安全到达机场信息:“我安全到啦。”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女儿那边还是晚上,时差相差12小时,半个小时的车程,朋友珍尼开车接到监护人、也是女儿寄宿人凯特家里,凯特是浙江杭州人,是一个性格温和、善良的中年妇女,她们还特意安排了一个欢迎餐会,以后与女儿地球两端的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三、活泼、大方的女儿

安琪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工薪阶层,爸爸是银行职员,有稳定的收入,妈妈原在一个集体企业工作,由于单位改制,在安琪读初中时就离职在家,我们这个家庭在顺德这个地方只能算得上普通中等阶层,但对于小孩的教育,与中国大多数父母一样,我们相当重视,希望每个阶段都能给孩子最好的环境,从幼儿园、到小学,小升初还到多所广州民办中学报名,但最后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顺德德胜一中。安琪性格开朗、活泼大方,学习上文科强于理科,在班上属中下,但热衷于各类公益活动,学校运动会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跑步、围棋等项目都有她份,人缘也好,在学校也是图书馆管理员,因此,综合素质还是很好,据说这些特点适合国外的教育,我们理所当然相信女儿留学会是一帆风顺,也相信自己的选择,相信安琪前途一片光明。

四、女儿第一次见到下雪

1月份的多伦多正式严寒的冬季,对于生活在中国温暖南方广东的安琪,虽然同父母旅游去过很多地方,老家四川成都、丝绸之路的青海、敦煌、新疆、北京,还去过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但心里一直有个期望:看下雪。
抵达加拿大第二天早上7点不到,一贯晚起的安琪却早早的醒了,刚想娇气地叫:“妈……”,但看到陌生的房间、床、还有那书桌,意识才慢慢清醒过来,这不是在家了,我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就好像以前父母带我旅游一样,心里充满期待;窗外的世界,正是白雪皑皑,房间的暖气很好,穿单衣还觉得暖烘烘的,让你意识不到外面却是零下20度了,看着外面白茫茫的世界是那么诱惑,穿上衣服,走出房间,顺着三楼的扶梯下到楼下,大门没锁,一股寒气袭来,明晃晃的白雪亮得让你睁不开眼。周围是一排排的别墅,散落在茂盛的松树林,那么安静,好似都在熟睡,一只黑色的小松鼠在树下觅食,我不禁走过去,她也远远地盯着我,我们就这样好奇的打量着对方…….当房东凯特急急忙忙找到我时,已经是一个小时过去了,当然这件事第二天就投诉到父母那里了,说没有足够的保暖措施,特别是头部保暖就外出,很容易生病,让我以后不清楚的情况下先请示大人再独自行动,要注意安全。我觉得就在周围转转,她们这么紧张,是不是太神经质了。
但没几天我就感冒了,给我的任性行为一个教训,凯特并没有给我吃国内惯常的感冒药,而是让我多吃橘子水果补充维生素,身体很快就没事了;接下来时间就是倒时差,熟悉环境,参加安大略省教育局国为际生组织的一周学前课程:参观了著名的尼加拉加大瀑布、大教堂和古堡等,还组织我们去滑雪,充实的活动,初到异国的新鲜感,及白雪的童话世界让我暂时忘却了想家,每当父母打电话来,我们都会开心聊过去一周的新鲜事情。

五、如何适应新的教育模式

开学了,珍尼姨姨和凯特一起带我去到网上早已熟悉的尤宁维尔中学,据说是很好的公立中学,与老师简单交流后,进行了一个英语和数学测试,按ABCDE,等级最好是E,我评价为D级,并选定了新学期的课程,除数学、英语必修课外,其他两门根据学生爱好和未来发展方向选修,我选了Business和Fashion,因为自己未来没有什么规划,按照大人的意思这主要还是为语言打基础,课程内容不重要。
学校采用的是小班制,每课30人左右,没有固定的教室,也没有固定的同学,往往上完这趟课,就赶紧往下一课的教室跑,有的课不在一栋楼,时间就很紧了,特别是中午的课,如果挨得近,午饭时间也就没有了。这里说说午餐,学校是不供应的,都是学生一早从家里带来的。上课时间是从上午8点到下午4点,看好像轻松,其实由于课堂学习内容多,如果学生不主动、自觉学习,也不会有好的成绩。女儿习惯了国内填鸭式的教学,老师不断地讲,下课后还布置做不完的作业,而这里老师上完课,会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如果你不主动问或者怕问,老师也当你是明白了,至于作业,也不会太多,不会统一布置大量的作业,而是启发你看相关的资料或者书籍。
女儿终于从原来的题海中解放出来,告诉妈咪:“这里学习好轻松,没什么作业”,这样评价让我们很担忧,过了一、两个月,老师的投诉来了:作业没有认真完成,学习不努力,考试成绩也是70分左右;朋友也说按安琪的潜力完全不是这个成绩,比如数学,国内学生基本学过,至少应该是90分以上,爱上网、看美剧等国内就有坏习惯还是有,语言进步也不是很明显,刚好2月份又是国内春节,抢红包流行,半夜还抢红包,朋友珍尼是一个很严厉的人,因为女儿的事有时一个电话打过来,一聊就是一个多小时:她希望安琪能珍惜留学的机会,很快提高语言水平,要求安琪每天记多少个单词、练习口语,融入当地教育,学习上更是要求刻苦、努力,这样才能弥补自己国际生的短板,顺利在短的时间完成中学学业,为下一步读大学打好基础。虽然了解自己的女儿,但收到这样的投诉电话,肯定还是着急,于是,把安琪踢出了几个微信群,当然,这样粗暴方式引起女儿更大的反应,她的回答一针见血:“把我踢出群,我就能认真念书吗?”,我们也在反思,是不是太操之过急,上网、看美剧、读书不刻苦,这些问题不是去才有的,在家里也有,她一个人在外,我们正是希望有所改变,而不是还是采取原来的方式,希望新的环境潜移默化改变,但这需要时间,女儿出去留学,面对的问题也是家长需要学习提高的,就如朱凡博士在《中学就去加拿大》一书说的:孩子留学其实也是家长留学的过程,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成长。父母要做的不是一味要求和责备孩子,而是多了解孩子状况,面对困难,提出一些切实建议,关键的是要树立孩子自信心。
相比其他留学生还在适应环境时,安琪遇到朋友珍尼和凯特这样的住家是幸运的:朋友珍尼视安琪为自己家庭的一员,外出滑雪、周末家庭聚餐都会叫上安琪参加,凯特又是一个很会做菜的人,安琪饮食习惯同当地差不多,因此环境适应不是问题了。冷静思考后,当务之急,还是语言问题;语言方面,虽然学校都是英语教学,还有一门ESL课程,我们还是另外在校外报了个补习班。
其实,安琪心里很明白,自己的目标,希望早点过语言关,顺利完成中学教育,申请好的大学,但由于孩子天性好玩,行动上实现不了,于是,我们鼓励她从一点点进步做起,合理安排时间,把学习任务分解成一小段,完成起来就容易了,安琪也开始对学习认真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投诉来电逐渐少了,一次Business小考试,她说班上只有她全对,虽是一次小测试,我们还是肯定了她,说你一定行。
除了学习,我们也鼓励安琪多参加社会活动,完成中学要求的社工时间,安琪也热衷这些活动,不怕辛苦骑单车几个小时去植树、蔬菜园浇水,特别是帮老师照顾小学生,她说同孩子特别开心,她们争着找我说话,我也不怕说错英语,这样自己口语很快就提高了,说起来也有自信了。没想到一个社会活动,无心插柳,却让女儿找到克服语言障碍的方法,这更坚定我们鼓励她多学习课外内容的想法。
就这样,短短的学期就快结束了,相比女儿国内班上同学还在埋头研习物理、化学题,甚至英语语法时,安琪已经在实践中学到更多的东西,那就是如何与人相处和自信。学期成绩出来了,大都在80分以上,以女儿初到一个环境,又是英语学以前没学过的课程,这样的成绩我们感到非常满意,觉得是孩子努力的结果,也鼓励了她。加拿大的学期成绩不是看最后一次考试,而是按权重分解到每个阶段,比如一次单元测试,或者课堂表现占10%,最后一次考试只占30%,这就要求学生平时严格要求自己,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而不是最后突击应试,这也是珍尼和我们希望看到的:扎扎实实学到东西,打好基础,不求分数,只求进步。安琪的成绩正是因为后来的进步了,才提高了总的成绩。

六、关于单车和头盔的故事

由于上学的需要,征得我们的同意,安琪在一次促销机会,以80加元买了辆单车,没想到意识冲突也因此而发生了,按国内的习惯,踩单车是不需要戴头盔的,安琪在家里也经常踩单车去图书馆、去玩,当然了,现在有辆单车,就像小鸟有了翅膀,迫不及待踩单车周围逛了,也踩单车上学,大人要求戴头盔也没当回事,一是女孩爱美,戴头盔麻烦还搞乱头发,二是不舒服,箍着头,哪有迎风吹面的爽快,至于安全就完全没有意识到了,何况在国内一直都是这样过来的啊。朋友珍尼却非常重视戴头盔这件事,据说当地法律也规定踩单车要戴头盔,当然目的还是为了安全,监护人凯特由于性格温和,对小孩偏重溺爱,平时看到安琪准备骑车外出时,虽然看到她有意回头瞄了自己一眼,但都不忍心强迫安琪戴头盔,女儿就这样又趁机自由欢快去了……然而这样的事又怎么瞒得过朋友珍尼,投诉电话和不学习努力的负面反馈让我们做父母的也觉得必须和安琪好好谈谈。
倔强的女儿没想到遇到了一个严厉的珍尼姨姨,珍尼姨姨严厉的批评了她,再加上父母的攻势,爽了一个月,当再提到“头盔”二字时,她终于妥协了,终于戴上了头盔踩单车了。记得女儿2、3岁是由于不喜欢剪发,我们也是强把她按在椅子上的,后来女儿冒出一句:“不要按了,我剪!”。看来教育的问题有时就像树木剪枝,不好的东西还是要去掉。

七、暑假的补习成为转折点

6月份,安琪的第一个暑假来了,本来和珍尼商量好,第一个暑假不回,抓住机会补习英语,因为加拿大的暑假很长,2个多月,考虑女儿已经是高二留学,如果短时间完成当地中学学业,第一拦路虎就是语言,如果这时候松懈,让女儿回家,必然不利于语言的提高,可是女儿电话里又说:“别人家的孩子都可以回来,为什么自己就不可以?”,我和她妈思量再三,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也不急于这两个月,女儿第一次独自远行这么久,也需要回来调整下,关键是怎么说服严厉的珍尼姨姨?!这个任务交给了她妈,在通过一段电话后,珍尼虽有不愿但还是勉强同意了我们的决定,然而,当我们再一次与女儿联系时,同意她暑假回来时,满以为会欣喜若狂的女儿,却敏感和懂事地从她妈电话里听出了更多东西,决定暑假不回来了,给的理由也是我们原来的想法,如此折腾后,我们还是按原计划,女儿参加当地暑假课程,学习10年级英语课。
期待暑假与女儿相聚的场景虽没有出现,让我们有些失落,但我妹妹女儿雪儿签证获批的消息让我们得到安慰,雪儿比安琪小几个月,同年级,正在成都外国语附属中学读高二,雪儿是在安琪1月份出去后开始申请的,也是过去读11年级,她妈也急着送她过去,签证获批后,7月初,雪儿就可以去到加拿大,安琪也可以见到自己的表妹了,另外,我妹妹也计划8月份过去游玩,也是想亲身了解孩子们学习环境。这样,安琪既可以见到亲人,也可以吃到家乡的特产,这可以抵消她暑假不能回家的部分遗憾。
由于珍尼时常安排孩子出去游玩,在家里搞聚餐,再加上雪儿和姑姐的到来,暑假学习生活并没有让安琪感觉枯燥和无趣,利用暑假时间去了加拿大周边不少地方;暑期的课程由于是小班制,课程安排得生动活泼,比如安琪发了一段视频给我们,是自己朗诵《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段诗,发音很纯正,这是安琪读英语以来第一次让我觉得自己英语不如她;后来,女儿说老师还要她们自己准备道具,表演《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角色。。。看到她兴趣盎然的兴奋劲,我们也很开心,暑期补习课程老师给了她高分90分,这个也是我们意料之外的。

八、新学期又将有哪些挑战

充实而愉快的暑假结束了,新学期新挑战又开始了,由于安琪在暑假完成了语言10年级的课程,这学期就跳级读11年级英语课,相当于国内原来应该读高一语文,现在由于水平提高了可以读高二语文。英语老师是个身体稍胖的中年男子,看似不灵活的身体说起话来滔滔不绝,由于跳级办手续原因,前几节课没来得及上,语言课上老师提问,关于一本书的看法,只见班上同学积极举手回答,虽然不能完全明白他们在讨论什么,但安琪相信,下一个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一定会是自己。

后记
家长朋友,看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不妨写下来,同时,欢迎你把你的孩子第一年留学的那些事分享出来,文字、图片请发到我的邮箱:frank@fhedu.ca.谢谢!

北上广三地低龄留学分享会(广州站) :加拿大教育与留学生生活

10231
我二个女儿就读的中学位于加拿大花园城市维多利亚市。每年,学校会动员学生做义工:推销旅游优惠券汇编(Coupon Book),宣传当地旅游。我们的孩子上街帮当地政府推销旅游优惠小册子,中国家长反应强烈。
加拿大的中学跟我们的中学有点不一样,它是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毕业就是就业,另外一条腿毕业就是升读大学,但不管毕业去向如何,学校的观念,孩子们不只是着眼于书本、成绩,要服务社区,从中学会推销自己。怎么推销自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有中国家长、学生,或自己掏钱“卖单”或放弃尝试。
重视孩子生存技能和生活技能的训练,是加拿大中学教育最基本的原则。

加拿大教育与留学生生活

(以下文字均根据分享实录整理)

在加拿大两条腿走路,高中毕业之后,一方面出去就业,另外一方面是直升大学。在中国比较简单一点,是一条腿走路,从中考到高考,我们直接进入大学,由于这两条路的不一样,以至于中国的教育和加拿大教育有很多不同。

我问同学:
为什么来加拿大读中学?

他们回答:来加拿大读书,加拿大不像中国那么死板,加拿大有很轻松的环境。
一年后他们自己否定了:这里学习表面看似轻松其实压力重重,一点儿也不轻松。

去年9月,我和儿子“回流”加拿大,我带念完初一的他到教育局新生接待处做英语和数学测试。在那里看到很多来自中国的孩子们也来参加新生水平测试。有机会,我问这些孩子们,你们来加拿大读书,是否了解加拿大,这里中学跟中国有什么特别不一样,为什么想出来念书?当中大部分人回答,来加拿大读书,因为加拿大不像中国那么死板,加拿大有很轻松的环境,听说没有中国那么多的作业和考试。
一年后当我有机会再联络到当中的一些同学,询问道,之前的你们认为来加拿大念书轻松简单的说法是不是要修改。他们异口同声说他们收回之前对于加拿大高中的这些意见,因为他们面临前所未有学习压力,一点儿也不轻松。

加拿大的中学跟我们的中学有点不一样,它是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毕业就是就业,另外一条腿毕业就是升读大学,因为加拿大没有高考,既然没有高考,怎么决定学生被大学录取呢?靠学分制,也就是说在他们八年级或者九年级,因为加拿大没有教育部,各个省有教育厅,由各个省的教育厅来制定九年级还是八年级算高中,在高中开始,他们实行学分制。我不知道在座的有多少人曾经听过中国的中学有学分制,我在大学里面教过书,我只知道在大学才开始学分制,学分制最大的好处在哪里呢?你要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特长和对未来职业规划来选择你在高中时是选修应用型的课程还是学术型的课程,这不是简单地像中国那样按文科、理科这样来分,看长远一点就是说将来你想做什么样的职业等等,都跟你在中学里选修的学科是有关的,也就是那些打算要升读大学的,自然要选修学术型的课程,那些毕业就去就业的就选择应用型的课程,相信这点大家都非常容易理解。因为在座的把孩子送出去加拿大读书的,相信都是希望他们在加拿大或者在北美、美国、欧洲其他地方读大学,估计很多的中国家长们都知道他们的孩子在中学阶段应该选择学术型的课程。

两条腿走路,不管读大学也罢、就业也罢,在加拿大的中学里面,他们会教育孩子用倒过来的思考来思考,他们在高中时所选的课程与他们将来的职业是相关的、挂钩的。我记得跟一个中学的校长谈到这个问题,因为在加拿大的高中里面有一个必修课程,你不修这个课是不能毕业的,叫规划课,不管怎么样,都是说职业规划,在中国的职业规划,据我所知,在大学的时候才会以上大课的形式来上,在加拿大中学里面是用一个组讨论,甚至有时候是一对一互相讨论的形式来上的,怎么来上这个课呢?我问过一个校长,他说我们经常引导学生倒过来想,将来你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你就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你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对于中国孩子来说,就是在大学里面要读什么样的专业,你在大学里面读什么样的专业,在中学的时候要选择在学术型的学科里面选什么样的课程,这种方法有两点:第一点,老师只是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兴趣、能力、特长和你将来选修课程挂钩。第二点是引导学生自己学会规划自己,自己对自己的规划要负责任。
在学分制下面,要教会同学学会自主规划,在加拿大或者在北美很流行的一种做法叫Gap year,也就是中学毕业以后,拿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不是马上去读大学,而是休学一年,一边打工,一边游历,一方面是挣点读大学的钱。中国的孩子非常幸福,假如在座的有些是同学,你真的要感谢你的父母,因为你不用像当地的加拿大人一样去打工,然后挣自己的大学学费。通过这种打工或者通过这种游学,他们更加知道将来他们要从事的职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而且知道该怎么学。这点我是非常有体会的,我是中山大学毕业的,老三届的同学,我记得当时在班里面是比较小字辈的,我们班里面有些结了婚,有些在工厂里面做工农兵,我发现我们跑到大学里面,很多时候还是用中学的方法读大学,但是那些哥哥姐姐们非常清楚,学的非常轻松,而且他们还有时间利用学校里面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等,这点是我们到了大学的时候才明白,但是在加拿大中学的时候就已经教会你自己规划自己的时间、自己的职业,甚至还要学会规划社会服务。

大女儿分享:
留学生活最难忘的一件事

我问我大女儿,你在加拿大念了两年高中,学校里什么事情最令你难忘?
女儿跟我说,,第一个学期开学第一周,学校的新生培训,她们集体参加露营活动。
露营我觉得没什么了不起,在中国,你也参加过军训,军训应该比露营更加辛苦,我说。
女儿纠正道,她说是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的军训比露营更难受,但是加拿大学校里面的露营生活让她学会的东西比军训的更多一点。她接着解释,她们是6个人组成一个小组,有一个指导老师到一个荒岛里面,到一个原始的森林里面,每天有一个规定的路线,从一个点到另外一个点,遇上水的时候还要划木舟,每个人背上自己的干粮、帐篷,白天在原始森林里面走,晚上的时候在沙滩上或者在一个丛林边上安营,白天吃的干粮,晚上的时候,自己点上篝火。这当中,她们要学会钻木取火,因为给她们几根限量的火柴,如果天气不好,滑不着火柴,她们必须要钻木取火。这就是教她们学会怎么样生存。她们觉得难受在哪里呢?为了不污染环境,所有脏的东西都要掩埋,包括她们的大便和小便。对于孩子来说,一个星期不洗澡,大家都能够理解,但最难理解的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他们还不许用湖里面的水洗他们的餐具,指导老师亲自示范用舌头把餐具舔干净它,晚上的时候她们还要学会怎么样挖一个沟,因为原始森林总会有一些小动物,甚至他们开玩笑说,第二天出来的时候看见帐篷外面有类似于熊的脚印,她们在这种生活里面一个星期。难怪我女儿说比她之前在中国学校里面军训一星期学的东西要多。更加重要的是她们学到了在课堂上面学不到的,比如晚上她们观星星,白天钻木取火有时候钻不出来怎么办,用聚焦的原理,用日光来取火、生火,在这样的生活里面,让她知道上学不仅局限在有围墙的大学校园里面,读书也不仅仅是读精美的书,真的是流过汗,流着泪,很多同学受不了。
加拿大教育把生存、把环保、团体合作等等一些自然的学习融合在一起,一种别开生面的学习,很多同学到了那边以后,往往以为很舒服,一旦他们经历了这种生活,就知道真的不容易。

二女儿分享:
推销优惠券汇编学到什么?

有一回我回温哥华探亲,中午请大家饮茶。这时候我看见二女儿嘉宝拿出一本维多利亚旅游优惠券汇编,向大家推销,叫亲朋好友买一本。她说,我就读的中学位于加拿大花园城市维多利亚市。每年,学校会动员学生做义工:推销旅游优惠券汇编(CouponBook),宣传当地旅游。我们都要上街帮当地政府推销旅游。今天,我趁机会的大家介绍一下。当时我觉得不妥,立即制止她。,你们学校怎么搞的,缺钱也不至于这样吧,把学生逼出来,把这个东西卖钱,最后学校挣了这个钱。看着孩子为难的样子,爷爷开口了:嘉宝,你要是真的有任务,爷爷帮你完成它。女儿抗议,你不去那里旅游,用不上的,我要推销给那些去维多利亚玩的人。然后,她对我,爸爸你错了。首先这个钱不归给学校,是市政府支持当地的慈善机构而专门做的,因为Victoria是一个旅游城市,每年有很多人去那边,所以市政府把商铺的东西结合起来,印成优惠券书(Coupon Book),精美的印刷,既有当地旅游风景的介绍,旅客到当地消费有各种优惠。卖CouponBook所有的收入归到老人院、红十字会、慈善团体里面。
哦,我们大家点头,听明白。按规定,加拿大中学生需要完成苦干义工服务时间才能毕业的。学生用做善事取得社会服务学时的学分。一举两得。

让孩子们学会不只是着眼于成绩,要学会推销自己,在学校的观念当中,人人都是推销员。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我们的学习成绩真的不用担心,但是怎么推销自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学校的用意是你现在不学会推销你自己,你将来怎么像用人单位推销你自己,不管你将来从商还是从政,都是向别人推荐你自己。它其实是教会孩子一个生存的技能和生活的技能,这不正是教育的最基本的原则吗?
后来,女儿跟我说,她们学校里面很多中国来的留学生,通常在这个事情上跟本地人不大一样,本地人拼命去做,因为做的越多,学时就越多,很多中国的孩子,就像我刚才讲的这样,自己悄悄掏钱把这个本子买下来,可能也就是几十块钱加币,当作完成任务,因为学校规定,一个人只完成一本就行,甚至你真的推不出去也没有关系,只是你没有这个学时,要另外再找时间做另外的社会服务。在这里面,除了要学会推销自己之外,让我更多地看到什么呢?在加拿大里面,为什么他们的大学录取标准里面,不仅仅是看书面的成绩,更加要看到做义工,参加学生社团、运动队员,比如参加各类球类的运动以及参加社会实践的经验,你会发现在大学里面,中国的留学生跟本地的学生比较起来,我们普遍的书面成绩比他们高,如果以分数作为唯一的标准来说,很多的当地人都不能被录取,进入学校,但是很多当地学生都能够录取进去,是因为他们不是靠的成绩,而是靠其他的加分,尤其在做义工方面、参加学生社团活动里面,因为在教育理念中培养出来的不是书呆子,而是有贡献的国家栋梁,有责任感的学生和有承担的学生。

小儿子分享:
加拿大读书不轻松

我问过小儿子:你会不会觉得在加拿大读书比中国要轻松?
他说,恰恰相反,在中国读书比在加拿大要轻松,我说不会吧,早上九点上课,三点下课,时间起码比在中国短了很多,晚上做作业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就可以完成,在中国规定星期五或者星期六、星期天、周末才可以玩游戏机,你现在每天都可以玩一个小时甚至更多一点的时间,现在不是很轻松吗?他说爸爸你错了,表面上在中国上课的时间很多,做作业的时间很长,但是那个时候其实都是重复性的东西,只要上课按照老师的要求把笔记备好,下课按照他的要求,我就把作业做好,只不过老师老怕我们记不住,所以重复地做大量的题材,用题海战术来巩固我们所学习的知识,这点如果你摸透了,是很容易应付的,只是时间拉长了。加拿大的不同,我记得最近一段时间,他做一个作业,这个作业叫做加拿大早期移民遇到的问题、困难,通常儿子非常认真,用一个很传统的方法,上网找资料,做成PPT,在做的过程中,他也非常认真地告诉老师,因为老师要求你上网必须要告诉我你上什么网,哪些是用别人的,哪些是自己的想法,一定要列清楚,因为有版权和知识产权,不要抄袭别人,他把这些都做到了,结果他做这个展示的时候,老师说不错,很好,另外的同学怎么做呢?同样是关于早期移民遇到的困难、问题,另外的同学穿着旧旧的衣服,早期的移民最大的困难是衣服不够,所以这是早期移民的问题,什么都不用做,穿一件破衣服就变成了一个作业。有一个同学更加绝,他从家里面拿一个蛋糕回来,他说早期移民最大的问题就是食物的问题,这样一说把全班同学都逗笑了,老师拿这个蛋糕吃了一下,他说假如我吃完这个蛋糕,明天肚子不疼,你同样可以得分。什么叫创新教育?这就是创新教育,有创意的东西,表面上,中国的孩子感觉到在加拿大读书的时候功课的压力不多,上课的时间很短,作业很轻松。很多时候我开玩笑说,在加拿大很难形成像中国这样的学霸,为什么?我们做题海的长处在那边发挥不出来,他们靠的是在课堂上要举手发言,要参与讨论,每次的讨论,老师都是作为考核的成绩,而且还要做很多的展示报告。你埋头苦读,单打的学霸在那边是不行的,除此之外,临时组成一个组,比如跟A、跟B、跟C组成一个组,我儿子跟我说:在中国学习的时候,你成绩好就自己骄傲,成绩不好只能怨自己不够努力,但是在那边不同,你要学会跟人家一起去搭配,往往他遇到比他强的同学,他就开始觉得要努力,要是比他更加弱,他就觉得要一起来帮助他,因为要两个人同时才能得到这个分,这个分是他们两个人的。

我回来做这个讲座之前,小儿子跟我说,爸爸,我的家庭作业及格了,但是我发现我们家不及格。我问,那里不及格。他说,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你们家是绿色环保之家吗?”,当中有一些对参照表格和标准。算一下你们家用了多少水,用了多少电,穿了多少衣服,洗澡的时候花多少时间,你是每天换衣服还是真的脏的时候才换,特别强调的是外套,你每天是走路、骑车还是什么,分成七大类,我算完之后,他说,按这个报告,假如乘以360天,我们占用了3/4的地球资源,按照自己的情况来做这个作业他发现其实我们家是不及格的。听完之后,我有点感慨。以前在中国,不管衣服脏也罢,不脏也罢,每天甩下来丢给洗衣机洗,现在他开始学会不脏的衣服,尤其是外套,他会穿多一天。生活习惯的变化体现了价值观的改变。因为,小儿子说过,老师跟我们说,不管你们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希望你们不要成为浪费地球资源的人.
教育孩子成为一个有承担、有担当的人,看来加拿大教育有它成功的一面。

各位, 明白在国外的教育跟中国的教育有什么不同,很多时候在中国的父母们认为的不务正业的课程,在国外就教了,比如教男孩子怎么做木工,在中学里面,教他们修理汽车。如果是女孩子,教她烹调,做手工,为什么教这些东西呢?因为它是两条腿走路,周围的孩子大部分很少选这些,因为都是选学术型为主,当然,在选必修课之外,不妨可以选一些“不务正业”的课,因为这些课可以教会你一些生活上的常识。更重要的一点,加拿大教育更加注重与中学生学会生存的本领,生活的技能以及生命的价值。


有什么参考的指数或者指标,告诉我孩子是否适合出去

有很多家长会问我,你觉得我的孩子适合还是不适合出去读书,有什么参考的指数或者指标告诉我孩子是否适合出去,我通常问这些家长以下问题:

第一,出国留学是你们的决定还是父母的决定还是孩子主动提出的,如果是孩子主动提出,这可以作为一个指标,通常一个年级里面有一两个同学出去,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情绪或者会向你透露,这个时候可能就是一个标志。

第二,他真的想出去,肯定会有行动表现出来,他对英语会感兴趣,会主动学习英语,因为去国外读书,以英语国家为例,起码要学会英语,跟人家有沟通能力。

第三,你要留意孩子有没有自学的能力,在加拿大的学习好像很轻松,其实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己找书看,自己上网找资料,如果他没有自学的能力,往往在那边一到考试的时候,他就抓瞎了。

第四,有没有自理能力的经历,这点不出去不明白,你的孩子一出去,你就非常清楚他有没有自理能力的经历。

第五,价值观,他是否有乐观的状态,尤其是遇到困难的时候,他用什么方式来处理:跟父母沟通、跟同学聊、求助于老师,还是关起门来不理、逃避、放任自流……

北上广三地低龄留学分享会(上海站):工薪家庭如何成功送孩子出国留学

IMG_2294
有钱可以任性,没钱可以规划。
我有一位富豪朋友周末全家去宾馆吃饭,正遇上出国留学展,进去一看,问女儿想不想出去读中学,女儿点头,朋友头脑一发热,帮孩子报名。但因为是一时冲动,女儿在私立寄宿学校呆了一年,最后还是呆不下去回家了。
May的父母除了有规划外,当孩子出去后他们一直以自己在各自岗位上的工作去激励女儿。爸爸会分享同乘客那听来的故事,尤其遇上堵车时他主动安慰乘客,他用这个方法告诉女儿,人的一生如同乘搭一辆计程车,目的地要明确,顺畅时可以哼哼小调,遇上逆境同人聊聊,这样才是积极的态度。

工薪家庭如何成功送孩子出国留学

工薪父母把家底告诉孩子让孩子知道出国留学不是为了“面子工程”,也不是跟风出去玩,混混,更不是“锦上添花”的镀金,父母直截了当告诉孩子出国留学是为了改变未来人生命运,这样一来,目标变得明确,动力也很直接。
工薪家庭如果没有聘用保姆之类的,更能从小训练孩子自立。生活上自理,继而训练学习上自律,独立完成作业和有节制上网。
“低龄留学生”大都不喜欢吃苦,但出国留学避免不了吃苦,这包括攻克语言的“学习之苦”,末能融入的“交友之苦”,未能适应“想家与孤独之苦”。工薪家庭的父母会从自己的经历里与孩子分享如何吃苦是福的。
工薪家庭的父母更乐于花时间同海外孩子沟通,更用心倾听孩子,认同孩子的感受,这些都不是用金钱可以换来的亲子关系,有了父母的支持理解帮助,孩子自然表现出色。

(以下文字均根据分享实录整理)

据一家机构的数据显示,近几年来,出国读高中和本科的学生已经占到了40%,而在12年,仅仅是两年前,还只有不到1/4;这两年到香港考SAT的孩子不仅在数量上翻了一番,年龄上还有低龄化的趋势;而地域也已经从沿海或相对发达的地区延伸到了内地,遍布全国……送孩子出国留学,不再是高收入阶层的专利,不再是一个奢侈品。现在工薪阶层,尤其是新一代,也都争相把孩子送出国去读书,留学工薪阶层化、低龄化已然成为未来的一个趋势。

工薪父母帮孩子留学成功的故事

故事一:父亲的士司机、母亲公司会计,女儿May来自广州一外语中学,一直想到国外读书,是图书馆英语之角常客。
父母租住公房,把买房的钱用作女儿出国读高中大学6年的费用。他们一家提前两年就做足了准备,未雨绸缪。父母俩人和孩子一起去听了各类讲座,上加拿大网站了解了各种学校的情况和周围的生活环境,对多伦多甚至比朱凡老师还要熟悉。自从来加拿大读11年级起,May每天都会通过视频与父母介绍自己的学习情况,沟通非常充分和及时。可能May的父亲母亲英语不好,但是透过与孩子的沟通,基本上就能够知道她第一年要做什么,第二年要做什么,尤其第12年级,对于May要报考的大学志愿,她的父母也非常清楚。后来May进了提供奖学金的多伦多大学政治系,还多修了一个经济学专业,为今后就业多做了一手准备。

故事二:父亲超市工作、母亲售货员,儿子Andy,香港,父母不希望孩子将来也是从事体力劳动,连积蓄加借钱送孩子来加拿大读高中。
Andy的爸爸在年轻的时候来过加拿大,但却没能找到好的职业,只能在超市里做一些体力劳动。回到香港之后,Andy的爸爸一直觉得孩子应该来加拿大接受好的教育,于是他们就把所有的积蓄都拿出来送孩子到加拿大这边读高中。Andy非常懂事,他知道每一分钱都是父母辛辛苦苦挣来的,为了省钱,他来加拿大三年都没回香港一次。Andy的爸爸因为在超市工作,常常会告诉Andy一些省钱绝招。比如说,超过8点去超市买东西经常会很便宜、在收到的单张中找到特价的东西等等。同时Andy的妈妈也会时不时教他些烹饪的手艺,不时地改善生活。

听完故事产生的四个问题

A海外高中留学费用

担保金解读:
担保金用于签证申请,在办理签证时会要求客户出具与上学期间所需费用相当的担保金,其实也就是对家庭经济实力的一个考察。一般要求在银行存半年以上,所以有出国留学需求的家长至少须提前半年将钱存入相关银行里面,以免在办理签证过程中因担保金问题而遇挫。
14万-40万的差距如此之大,其实是把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放在一起的原因。国内学生出去,尤其是工薪阶层的孩子,大多选择的就是公立学校。为什么他们喜欢跑到加拿大呢?原因在于只有加拿大,澳洲这两个地方才会把公立系统向留学生开放。美国英国这些只能去私立学校,所以也有很多学生开玩笑说,想读便宜又能享受北美教育,那就去加拿大、澳洲。
举加拿大最大的教育局——多伦多教育局一年高中留学生费用为例,公立高中2014年1.2万加元,但2015年涨价至1.4万加元。寄宿家庭费用约8000加元一学年,监护人服务费2000加元一学年,个人其他生活费用大概是每月200加元,所有费用加起来一学年的费用约2.4万多加币,折合成人民币约14万左右。比较大的一笔花销还在于生活费用。一般中学生的生活费用,吃不用管,学费不用管,手机通讯费用可以不选择套餐,大概花费也就在三四十块钱左右(学校,图书馆,很多地方都有wifi),剩下可能就是买一些零食及其他生活用品了,一个月200加元足够了。

B寄宿家庭选择误区

寄宿家庭的选择确确实实是一个会让家长们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的地方。它还不像寄宿学校,由于孩子年龄段相同,有老师,生活阿姨照顾。住在人家家庭里面,能不能融合好,是一个特别大的问题。
朱凡老师观点:给足孩子适应期
美国哈佛有个教授研究,从一般家庭到学校食堂,胃起码要3、4个月才能适应。所以,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如果能在三个月到半年之间有个过渡可能会好一点。
父母有时候有误区,觉得“我们一定要选白人的,讲英语的”,这些都是美好的愿望,但是不要忘记,做出这样选择的前提是:除非你的孩子很喜欢西餐,而且已经习惯了跟不同文化的人打交道,否则他说不定会适应不了。最近有个从河北来的朋友跟朱凡老师说其实他去到儿子那里看他吃的东西,觉得儿子不喜欢吃,也吃不好。其实是寄宿家庭的人很环保,健康,每天吃素菜,但是孩子会说“他们好像把我当兔子喂,每天给我吃红萝卜”,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最好的方法是,在孩子刚去的半年,找一个跟亚洲习惯适应的寄宿家庭。第一,孩子英语不是很强,如果不熟悉亚洲文化,不会中文,你跟人家寄宿家庭所有的谈资也就是饭桌上这几句话而已;第二,饮食方面不习惯,很容易想家,很多现在出去的留学生都是城市长大的,不像农村的孩子能吃苦,以前可以跟父母发泄,现在父母看不见了,委屈自然就多。所以找一个对于亚洲文化熟悉的,甚至中国人都没有关系,让孩子吃得好,民以食为天,肚子舒服了,其他的都好办了。而且在国外又不像在中国满街大排挡,你让孩子每天到外面吃是不可能的事情。

C留学考验的不仅是孩子,也是家长

1.出国留学是父母的决定还是孩子主动提出的
首先留学是孩子主动提出的还是父母的一厢情愿这个是重点。因为一切为了孩子,孩子就是一切,所以我们会帮孩子张罗很多东西,尤其是在出国花大钱的时候,但假如孩子没有主动提出,父母代替他们所做的决定往往没有主动性,等孩子出了国,碰到了困难,就会埋怨父母说“其实不是我想出来的,是你们逼我出来的”。

2.真的想出去
现在的孩子都自认为天不怕地不怕,他们以为自己很了解国外,以为一只手机就能搞定一切,但其实不是这样的。如果真的想出去,就要提前一年半到两年准备,因为出国不是开玩笑的从乡下进城里,而是短暂的“移民”。

3.孩子有没有自学的能力
因为你孩子出去是读书的,如果学习能力不行,生活能力再强都没有用,而有无这种学习的能力,孩子的父母是最清楚的。比如他在家里面是否会主动拿起一些东西去学呢?在玩游戏的时候会不会有学习的意识呢等等。

4.四有没有自理能力的经历
朱凡老师的孩子虽然在加拿大出生,但在他们回国之前,朱凡老师都特别把他们放到国内的寄宿学校里面去生活学习。因为在寄宿学校里时间上统一管理,玩耍、洗漱、做作业的时间都是统一的。暑假则会选择把他们放到乡下,跟家里分开一段时间,这也是情节上的一个处理。
5.价值观(乐观进取的态度)
最后一点就是乐观进取的态度,工薪阶层的孩子们相对来说不会摆那么多架子,会很主动地跟一些人交朋友,因为留学生们很容易受到一些挫折,所以乐观进取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朱凡老师的感悟

对于故事一朱凡老师的感悟:有钱可以任性,没钱可以规划。我有一位富豪朋友周末全家去宾馆吃饭,正遇上出国留学展,进去一看,问女儿想不想出去读中学,女儿点头,朋友头脑一发热,帮孩子报名。但因为是一时冲动,女儿在私立寄宿学校呆了一年,最后还是呆不下去回家了。
May的父母除了有规划外,当孩子出去后他们一直以自己在各自岗位上的工作去激励女儿。爸爸会分享同乘客那听来的故事,尤其遇上堵车时他主动安慰乘客,他用这个方法告诉女儿,人的一生如同乘搭一辆计程车,目的地要明确,顺畅时可以哼哼小调,遇上逆境同人聊聊,这样才是积极的态度。

对于故事二朱凡老师的感悟: Andy父母学识不多但知道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他们会把从生活中领悟的道理同孩子分享。他妈妈说过一句话,我做工很辛苦但比起你读书算不了什么,读书是苦,不过吃苦有福。他们认同孩子读书辛苦,加以鼓励。现时不少孩子出来读书误以为轻松好玩,缺乏吃苦精神,一遇到困难就逃避。
我见过一个家庭环境不差的孩子,他一到寄宿家庭就投诉,房间小床太硬没有大浴缸,洗澡还规定不超过15分钟。换了另一个家庭,饭菜又不对胃口,又换一家。本来读二年高中要拖延四年。他父母只知道顺从孩子,老怕照顾不周。

朱凡老师的观察

工薪父母把家底告诉孩子让孩子知道出国留学不是为了“面子工程”,也不是跟风出去玩,混混,更不是“锦上添花”的镀金,父母直截了当告诉孩子出国留学是为了改变未来人生命运,这样一来,目标变得明确,动力也很直接。
工薪家庭如果没有聘用保姆之类的,更能从小训练孩子自立。生活上自理,继而训练学习上自律,独立完成作业和有节制上网。
“低龄留学生”普通都缺乏自立自理自制能力,工薪家庭的父母会比富裕家庭更重视在这些方面的训练。“低龄留学生”大都不喜欢吃苦,但出国留学避免不了吃苦,这包括攻克语言的“学习之苦”,末能融入的“交友之苦”,未能适应“想家与孤独之苦”。工薪家庭的父母会从自己的经历里与孩子分享如何吃苦是福的。
最后一点,我发现工薪家庭的父母更乐于花时间同海外孩子沟通,更用心倾听孩子,认同孩子的感受,这些都不是用金钱可以换来的亲子关系,有了父母的支持理解帮助,孩子自然表现出色。

北上广三地低龄留学分享会(北京站):如何规划孩子的留学之路?

IMG_6813
子女教育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如何引导孩子、陪伴孩子一步步实现留学梦想,是广大家庭非常关注的问题。假如父母提早的给孩子做一些规划,而且孩子知道为什么要出国留学的话,相对来说,这种留学成功率是非常高的。
新浪教育邀请到了朱凡博士在“家长交流群”举办了一场微信直播分享会,就如何规划孩子留学路问题与家长朋友进行了深入的分享与交流。

如何规划孩子的留学之路?
新浪教育邀请到了朱凡博士在“家长交流群”举办了一场微信直播分享会,就如何规划孩子留学路问题与家长朋友进行了深入的分享与交流。

(以下文字均根据分享实录整理)

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出国留学,但每个孩子也可以都适合出国留学

朱凡:关于中国的家长们一直非常关注的低龄留学的问题。很多家长都来问我,其中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我的孩子适合出国留学吗?”。很不客气的说,这是对半的一个答案。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出国留学,但是假如你规划的好的话,孩子有一些学习能力的话,每个孩子也都是可以适合出国留学的。假如父母提早的给孩子做一些规划,而且孩子知道为什么要出国留学的话,相对来说,这种留学成功率是非常高的。很特别的一个现象,我在加拿大生活的时候,发现身边的一些家庭工薪阶层里的孩子留学通常会特别的容易成功。我认识一个家长,他的孩子去到加拿大读十年级。家庭不是那么的宽裕,爸爸开出租汽车,妈妈做会计。在现在这种低龄留学的出国大潮中,他们也想送孩子出国读书,不过因为经济的原因,他们一早就做了很多的准备。他们会去关注很多的留学展览,浏览很多的网站,比如新浪教育出国留学的资讯,去问,去打听。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已经对于孩子将所要选择的已经非常清楚了。而孩子在没有出去之前,因为父母的沟通,也非常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出国,他甚至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将来想要读什么专业都列了出来。等他到了国外去读书的时候,虽然在语言方面也花了一段时间调整,但是正因为之前的规划做得非常好,尤其是孩子知道自己的英语是不行所以在学习的时候特别的留意,所以他很快的适应了国外的生活。

千万不要因为听了一场讲座就把孩子促送出去国

这里我特别要提醒正准备要把孩子送出国的家长,切记切记不要跟风。虽然根据留学报告显示,无论是工薪家庭还是中产阶层的家庭,在未来低龄留学都是一个趋势,但是希望诸位家长要记住不要盲目跟风。留学出国教育也是一种投资,但这个回报可能真的需要特别的谨慎和小心,尤其是要先做好一些的规划和准备,千万不要因为听了一场讲座就把孩子仓促送出去国。

出国留学一定要选择华人少的地区吗?

很多家长们在选择学校的时候会问“可不可以选择那些中国人少的地方”我觉得这个可以理解是因为家长希望孩子基于语言环境当中去学习,
但出国留一定选择华人少的地区吗。?如果是加拿大留学的话,我是推荐大家尽量选择一些人多的地方。无论你是向东去多伦多还是向西去温哥华,因为在我们留学那个年代,读大学时会选择一些偏僻的中国人少的地方。但是现在的情况,孩子在十五六岁左右出国的话似乎不能适应。选择华人多一点的地方,在教育资源方面能够得到一定的支持。比如未来可以围绕着这个学校的校区来去选择将来升学的学校。事情都有两面性,有利自然有弊。

孩子到底什么年龄出国最合适?

通常家长们也会问“什么年龄和什么年级适合出国?”。在这里先介绍一下我自己的3个孩子。老大(女儿)是在17岁高二出国的。老二(女儿)是在初三出去的,小儿子14岁是去年我们才把他带到多伦多,读完初一出国的,现在大女儿在多伦多大学大三学生,二女儿是12年级生,小儿子读9年级。
也就是说什么年级什么年龄出去是因人而异的。要看孩子是否准备好了,尤其是孩子是否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大女儿经过了中考,经过了九年的义务教育之后,某种程度上来说,孩子对于中文的掌握,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自理能力了,我觉得可以放她出国了,至于老二为什么会早点出去,除了孩子有了自己学习能力外,也有姐姐在那边照应,就放心她放出去了。至于小儿子,我现在其实是在加拿大去陪读的。
一个策略性的去选择出国的年龄,假如你的孩子是出去读大学,你在加拿大没有读够四年或三年的话,很多大学录取的时候都要求考雅思和托福的,如果不想考雅思和托福的话,那你就提前四年去那边读书,就是九年级开始。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因为现在独生子女在心理和自控能力方面还是欠缺的,所以我建议最好在十六岁左右出国是比较合适的,因为经过中考之后了,孩子基本上有了自己的一个学习的能力和方法,加上他们心智也会相对经较成熟了。

公立学校VS私立学校如何选择?

中国家长们通常在纠结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中国的教育制度和国外的教育制度的是完全的不一样的。我孩子小学的时候的都是读公立学校在高中的时候了才去选择读私校。为了锻炼他们住校,锻炼他们自觉。加拿大跟美国不一样,美国对中国留学生只开放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有相当一部分的加拿大公立学校对中国学生是开放的。
加拿大公立学校与中国公立中学是不同的。中国的公立学校,到了高中的时候了只是为把孩子送到大学,一条腿走路,只是为了走高考那个独木桥。加拿大公立中学是两条腿走路的。班里面的同学一半的可能是想去读大学,但是一半的可能是要就业的。也就是两条腿走路,一条是就业一条是升学。
这就是为什么会有一个误区:觉得海外的学习气氛很轻松,因为班里可能有一半的学生中学毕业是就业的。另外一半觉得自己有兴趣就继续深造,去读大学或大专。加拿大公立中学注重的是一种就业和平等的教育,不像中国公立中学,名校都很集中,加拿大每一所学校基本上相差不会太多。
一提到中国的私立学校大家一定会标签化,有的家长就会认为是学习成绩不好又有钱人家的小孩读的,但国外的私立学校就不一样了,加拿大的私立学校分2种,一种是历史比较悠久的私立学校,另外比较新一点的私立学校可能就是专门为招收国际学生的学校。我的两个女儿都是读那种历史较久的老校,是寄宿的女子学校。很多中国家长管这种寄宿学校叫“贵族学校”,因为这些学校目前来说对学生的选拔要求非常的严格。另外一类门槛会低一点点。公立学校注重的学生的出勤率,不强迫升学,而私立学校注重升学率,有的私校甚至标榜100%的升学率。

学校排行不是为留学家长择校准备的

其实在加拿大并没有一个所谓的官方的排行榜,只是有一些非营利组织他会为了政府制定政策或研究来做一些对学校的排行。其实这个排行榜并不是为中国留学生或者家长准备的,只是为了学校某些教育指标的反映。所以不能把排行榜当做唯一参考,口碑是最重要的。要看学区和中国留学生的比例。
其实很多大家觉得不错的在排行榜上的这些学校,现在一般来说都有很多中国学生。因为每一个家长可以选择三个学校,很多留学中介专门来拿到这些的家长的选择,一等到教育局通知开放名单的时候,就赶紧把这个名单填上去,有点像强先拿货的感觉。

你以为寄宿家庭真的能帮助孩子提高英语吗?

关于寄宿家庭很多的家长也会有疑问,到底是在中国人的寄宿家庭好?还是在西方人当地白人的寄宿家庭好?很多家长会选择白人家庭,原因就是因为有一个语言环境,可以练英语。不可否认,在白人的这种家庭能够得到这些好处,但是也有一个误区,任何事情都是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
假如你的孩子年龄较小出去的话,我建议在初期的话尽量选择一些有亚洲文化家庭,其实大部分的寄宿家庭他们会讲英文的,但是如果还会做中国菜就是一个比较好的一个组合了。不要太过于强求寄宿家庭能够给孩子在英语上带来多大提高,倒不如他们把中国菜做好,不然孩子经常到外面去吃外卖。说老实话了寄宿家庭他是可以跟你聊,但是绝对不会真的像我们想象当中的那样跟你坐在一起,然后我们一起来练习英语。因为他只要能把三顿饭做好就是尽到职责了,寄宿家庭不会像保姆像助教一样的,能给孩子吃饱就仁至义尽了。

低龄留学“监护人”角色不可忽视

大多数低龄留学的孩子还不满18岁,所以要求有一个监护人的问题。关于监护人,很多家长不太重视这个的问题,总是觉得找一个朋友、亲戚就行了。其实假如真的认真去选择监护人的话对孩子的监管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因为监护人必须要代表父母开家长会,见老师,甚至在做一些学科的决定上的时候需要监护人签名,所以监护人这个角色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

低龄留学到底是不是“低能”留学?

其实把孩子送出去只是一个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我们现在来转入到第二个部分,孩子出去之后同样面临各种问题。我用了一个不太好的术语,低龄留学有点像“低能”留学。“低能”不是说我们孩子真的很差,可能是自理能力学习能力方面。前不久收到一个朋友告诉我说,他的孩子和寄宿家庭吵架了,很大的原因的就是因为寄宿家庭限制他的行动,对中国很多独生子女来说,尤其在国内家里就是属于“我的地盘我做主”的。那到了国外的话,在寄宿家庭里面受到很多限制。处理的不好就会吵架,要换寄宿家庭。可能就是暴露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我们的孩子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尤其是跟陌生的另外一种文化的交往当中,是有很大的一个欠缺的。而且很多时候在这个问题上,孩子会变得“成熟”起来,他们通常报喜不报忧。有一个朋友他的孩子住在一个白人家里,这个家庭我有拜访过他们,其实是非常有文化和友善的,但是有一点,他们煮的东西的不符合中国孩子的口味,这个孩子也不知道怎么去沟通。所以每天他就是喜欢的就吃,不喜欢的经常吃不饱就到外面去乱买东西吃。
孩子除了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比较弱,第二个就是自制力比较弱。很多家长反映说,孩子出去之后完全变了,经常一下课之后就在网上,一回到家里面打开电脑就是上网、通宵达旦玩游戏。说老实话,在国外中学管理都宽松很多的,3点钟下课之后呢,剩下的时间,假如你的语言能力不够的话你不会想主动去参加当地学生组织的活动的,那孩子就会出现一个现象:窝在家里面上网。

为什么中国的“学霸”孩子在国外却屡屡受挫

关于能力方面的话就是学习能力了。很多的时候我们都觉得我们把孩子送出去是让他们在一个更加自由国度里面的去学习,但是事与愿违的。首先第一个的语言真的是一个很大的坎儿。中国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的目标体制都跟海外不一样,所以很多时候在中国学习能力很强的孩子,到了海外往往显得不是那么的突出了。举个例子来说,有一个朋友他的孩子,其实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在中国上一本是没问题,但是结果到了国外的时候,大半个学年都不能适应。

其中有一点,比如说很多的词单词都不明白,在英语的词汇,我们的学习方法是倒过来的。你会发现很多孩子他们会用一种的自己的方法,把课堂上所明白的理解的听回来之后变成中文,然后在把作业用中文做出来,再翻译成英文。我就看过一个孩子他非常认真去学,而且在中国他是用这种方法的,那这种方法到底对不对呢?过渡的时期是可以的,但是真正的最好的方法还是“用英文来去理解英文”,不要翻过来用中文再去理解。因为不同的语言它有不同的逻辑和不同的理解的方式,所以就那个同学的话每天做作业都做到非常晚,但是成绩却不是很理想。后来我就跟他说你不要管中文是怎么理解的,尤其是一些术语,真的变成中文倒不如你就用英文来去理解。为什么中国的“学霸”孩子在国外会受到挫折?除了以上的原因,还因为外国人很讲究teamwork团队的合作。也就说你懂得再多是要表达出来的,去跟别人合作才能共赢。

还有一个困扰孩子们的问题就是学分制选课。在中国考上了高中,上什么课,老师给你安排你就上什么,完全不用自己去考虑。在加拿大上高中就有点像上大学一样,要自己学会去选课,而且因为学校它是两条腿走路的,所以课程里面也分一种专为将来就业的孩子准备的叫做应用型的课程,同样也有一种学术型的课程,而且不能跳过最基本的去修更高的,所以在选课的时候除了要分清将来自己要就业还是要升学。那当然中国孩子大多是为了读大学。这点了在选课的时候要跟未来大学里打算修这种的学科专业要匹配。否则的话,加拿大没有高考,大学录取就靠你的平时成绩。

出去之后的面临的问题

第一个,在生活方面。很多的孩子都是夜猫子,他们在网上花了很多时间上网玩游戏也罢看电视也罢。另外熬夜也可能是因为之前提到的学习方法不对,熬夜写作业。
第二个,在饮食方面。在没出去之前,妈妈会细心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甚至有专门的保姆,但是出去之后呢,寄宿家庭里就只能够用一种很简单的方法,比如说买老干妈。不能说百分之一百起码百分之八十的寄宿家庭都是靠老干妈来做一种辅料的,假如孩子真的胃受不了,他们肚子饿的时候就会乱买那些的零食吃。
往往这些垃圾食物最后就成为我们中国孩子的主食!所以家长们要在你的孩子还没出去的时候,最好教他一到两个简单的,他自己能够拿手的菜。真的到了饿肚子的时候可以自己做饭。如果是年纪太小的孩子,没有办法具备做饭的能力,也要告诉他,你应该买哪些食物,而不是仅仅的买那些饼干、薯片、巧克力等垃圾零食。
第三个,就是青春期的一些问题。跟很多家长聊的时候他们说,哎呀,好不容易把这个“小麻烦”给送出去了。其实如果出国前你不把“青春期”的问题在去之前够沟通好的话,就等于埋下了炸弹。等出去之后你的“小麻烦”就会给你制造出更多的大麻烦!孩子他出去之后面临着一个交友的问题。很多家长很反感很多中国孩子扎堆在一起,我觉得应该给孩子一个过渡的阶段,不要过分勉强孩子,必须要跟白人孩子做朋友。

孩子出去之后如何度过“断奶期”不“失联”

孩子出去之后怎么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很多孩子出去之后就会出现一种现象就是“失联”,与家长失去联系,不仅仅是因为时差原因,孩子跟父母沟通不上,孩子希望出去,尤其是主动希望出国的孩子,很大一部分他在潜意识里,是希望摆脱父母的管理和控制的。
在这里有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与大家分享。是一个新疆的家庭,他们家里三个人:爸爸妈妈孩子建立一个放学回来了,就在群里说一声回来了,爸爸妈妈下班了也说一声“回来了”。好象感觉到一家人虽然远隔千里,但是好像都仍然能感觉到对方的存在。到了周末的时候一家人进行视频,但是这两位父母他们更多的是学会了,听孩子讲!

总之千万要记住,出国留学教育先教育好父母,作为父母我们是决定了孩子的未来的事,提前的规划是很重要。第二点一定要没有出去之前跟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关系,第三提前让孩子去体验一下国外的坏境,比如游学等,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还要学习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理财方法等等。留学的道路无论对我们大人还是孩子都是一个很好的成长过程和挑战。

好的规划是孩子留学成功的关键:北上广三地低龄留学分享会

10205
我应邀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举办加拿大低龄留学分享会。时间地点确后,定会通知大家的。之前,我接受腾讯专访,采访文章的题目十分切合我的理念:”好的规划是孩子留学成功的关键”, 今天全文刊登腾讯专访。
期间,我曾在北京新浪网、上海沪江网和广州少年商学院公众号平台等举办过一系列的活动,话题围绕着“如何规划孩子的留学之路?”,”工薪家庭如何成功送孩子出国留学”和“加拿大教育与留学生生活”而展开。接着下来几天,我会陆续发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分享。

专访:好的规划是孩子留学成功的关键

“中国人不扎堆的‘名校’,一定不是真正的名校”
“寄宿家庭首选白人家庭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孩子在那边如果不打游戏的话没有共同语言,家长不要去妨碍。”
“中国家长说中国的教育不好,某种程度是抬高了外面”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考虑把孩子送出国读书。您或许就是其中一位。逛过大大小小的展会,咨询过许多的留学顾问,打听“过来人”的各种经验。可是像朱凡博士这样精通留学规划与子女教育的专家您也许并不多见。
朱凡博士在加拿大生活20余年, 作为留学专家,他对西方教育有着深入的研究。作为一个父亲,他培养2个子女入读加拿大名校,在子女教育方面有切身的体会。今天大粤网就为您采访朱凡博士,看看他对留学有什么不一样的精彩观点。

留学考验的不仅是孩子,也是家长。

大粤网(以下简称大粤网):在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一直强调规划二字,那么您认为留学前与留学中,父母应该如何做哪些准备?
朱凡:首 先是何时出去的问题,有五个因素。第一,孩子有没有这个意愿。第二,作为孩子来说,有没有基本的生存能力,所谓的生存能力就是他自己可以管理自己,照顾自己,你有没有给他一些零用钱,他怎么去用,很多人是不会的。第三,语言上要准备好。第四,策略上的考虑。孩子假如不想考雅思、托福,国外的大学有规定,假 如没有在当地读满三年或者是四年,必须考雅思,托福。达到多少分大学才录取,如果在当地读三年、四年就不需要去考托福、雅思,你就这样去着手,(如果不想考)我自己提倡大概16岁,在这边的初三、高一的阶段。第五,父母还要算一下费用。
其次,尽可能多了解国外的情况,我在我的书里讲到,你要出去之前,把你出去留学的费用拿1/10出来,先给孩子去游学一下,为什么要游学,我说的游学跟旅行 社的游学不一样,我的大女儿在当地住了一个月,学校组织的,一直跟着当地的学生一起上课,这样就知道国外是怎样上课的了,就有所准备。第二他知道这个环境,饮食,一些基本的风俗习惯,你去那边起码要读大学四年,如果中学也出去的话,起码是6、7年在外面,你花一个月出去了解一下,这样才知道是否适合。
假如有可能的话,父母一定要去孩子读书的国家去看一看,实在看不了的话,也没有关系,你要去网上看,可以在谷歌里用3D去看一下周边是什么环境,学校附近还有住宿等等的情况。
孩子跟家长分开的预备期也得有一段时间去做规划,我是非常鼓励家长最起码在孩子没有出去之前那一年有机会跟他出去一下,看看他个人动手能力,甚至让他自己去安排住啊,因为单独离开家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可以看到另外一面。
总之如果真的要去留学的话,在时间上宽松一点,因为很多时候都是很匆忙的,最短起码也要提前一年半的时间,对于家长和孩子都是一个调整时期,这个是很重要的。

大粤网:在留学前做了这些功课之后,可能孩子与家长热衷的学校不一样,这时候应该怎么办?
朱凡:对 于这些家长来说,这一步怎么走,一方面要很坦诚跟孩子讲,第二要孩子参与,让孩子自己选择学校。我举一个例子,最近我有一个朋友是昆明的,他在两个学校挣扎了半年,也问了我很多意见,最后我说你的孩子想去哪儿,我说当年我的孩子说A的时候,我就说好,因为他选择了他要负责任,如果你选择了,将来读得不好, 你要付责任。你倒不如鼓励孩子按照他的选择,当然你要给他分析要面对什么困难。毕竟留学我们父母不能代替他,孩子一说这个的时候,你再帮他分析这个学校怎么样,这个专业怎么样,逼他给你答案。

大粤网:最终是要尊重孩子,但是我一定把前因后果,你为什么选这个,我为什么选这个,把这些事情跟他交代清楚,最后让孩子觉得哪个更加适合自己,让他既有选择,又必须担负责任。
朱凡:对。

大粤网:在孩子留学期间,家长应该做些什么?
朱凡:我发现现在很多时候跟家长聊的时候,他们觉得没有话跟孩子谈,说在家里也不用谈,因为在一起生活,看到就可以了,不用说。但是去到那边的时候紧张了,孩子去了那边,天天要追着孩子视频,开始孩子会接受,慢慢就会讨厌了,只给你报喜不报忧,这需要一种默契和准备。
我经常跟家长说,第一你多做听众,你就知道了他的状态了,第二点多认同,因为在加拿大或者是北美的教育跟我们不一样,是赏识教育,可能他们赏识得过分了一些。在那边做作业做得怎么差,老师说不错,同学之间都有这样的现象,我画画明明画得很差,人家说不错啊,很好啊。
留学孩子为什么很多时候出去变得没有自信了,因为语言的原因,到了那边,如果家长再给他一些压力,他就更加没有自信了。留学期间,家长跟孩子多交流,往往是他后面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

谈误区:中国家长常犯的那些错误

大粤网:您出过一本书叫《陪洋校长见中国家长》,我们想了解一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家长有那些观念误区值得我们注意呢?
朱凡:很多时候,家长随便带着孩子参加留学展,一时冲动,就上了贼船,就去了,至于去哪个国家和去哪个学校都没有概念。去了之后,发现很多问题。为什么?面子问题。尤其是在北方,大家的父母一讲,你的孩子在哪里读书,美国英国,好,但是不管你是在美国英国读什么学校。
第二,以为在选学校的时候是越少华人的学校越好,但是说实话,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加拿大的高中,或者是北美的高中,或者是西方的高中,是两条腿走路,我们到高中只有一条腿——直奔高考。他们在初中的时候没有怎么分,到高中的时候是两条腿。一条是你毕业就是就业,另外一条你毕业之后再读大学。
其实本地学校里的本地人只有20%是学生,80%都是就业的,因为他觉得他足够了,将来需要什么技术,比如修车,他再去读修车的大专,拿一个修车的文凭就可以了。另一个方面国外读大学是很贵的,而且国外读大学,国家不给钱,读中学是免费的,这个体制方面我们不能照抄了。但是家长要知道人家的体制是这样的。
中国人出去都是一条腿,就是冲着要考大学才出去,对于这些本地的学校,所谓的排行榜是非官方的,官方是不给排的,因为它要强调两条腿走路,是排就业率高?还是排升学率高?没有办法去排。
所以在当地所谓的好学校,其实大部分都是中国人很多,因为中国人的概念中,好学校就是升学率高,被什么大学录取了。凡是在加拿大所谓排名很前的都是中国人挤破头去的,我开玩笑说所谓的名校没有中国人,一定不是名校。
第三个,寄宿家庭去找白人的最好。其实也是一个误区,通常来说一个孩子在这边都已经习惯了,和白人家庭的饮食习惯也大不同。科学研究,一个中学生到大学的食堂,必须要经过3个月胃才能适应。同样有人也做过研究,一个中国的中学生跑到国外去,最起码需要4个月才能习惯。孩子长身体吃不饱,天天只能吃菜园里的东 西怎么行?
我建议最好刚刚去的半年,寄宿家庭一定要找跟亚洲习惯适应的。第一,你的孩 子英语不是很强,你跟人家寄宿家庭有什么谈的,就是饭桌上谈这么几句话,第二,饮食方面你不习惯,很容易想家,很多现在出去的留学生都是城市长大的,不像农村的孩子能吃苦,以前可以跟父母发泄,现在父母看不见了。
所以找一个对于亚洲文化熟悉的,甚至中国人都没有关系,让孩子吃得好,民以食为天,肚子舒服了,其他的都好办了。而且在国外又不像在中国满街大排挡,你让孩子每天到外面吃是不可能的事情。
家 长以为住寄宿家庭有机会沟通,其实没有。第一是隐私,你不主动跟人家讲话,人家不会跟你讲话的,更多的时候,这些中国孩子都是关上门自己在网络上沟通,这样更加没有人去管了,他英语又不行,又不好问,这个又是一个误区,以为离开了中国都希望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是不可能的,而且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不太合 理。
第四是父母喜欢用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怎么读书。中国父母很多时候对西方的教育体系不了解,一不了解的话,他就用不上劲儿,你不了解当地的学校,肯定给他很多错误的指令,因为你是用原来的想法告诉他怎么读书,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你要知道你现在把孩子送出去的,孩子以前的优势在哪里,你要帮他挖掘出来,但是 这个优势不一定在当地的教育用得上,比如孩子背书是很厉害的,但是用不上,所以你不能再要求他多看书。他经常在网上打游戏,你也不要着急去妨碍,在当地如果不打游戏的话之间没有共同语言,他们现在不串门的,在网上串的。
你要明白西方的教育 很大部分就是关于体育,将来的教育,不管孩子读什么,身体好就绝对有优势,所以他们很强调体育、运动和课外的这些内容,我们原有的体系是书呆子,你不能只是让他多看书、多学习和补习,你反而要鼓励他多跟当地交朋友,多去参与当地的一些集体活动,当然他的语言要可以。我估计很多家长只是追求读大学,但是没有 考虑到将来的职业做什么。那边很注重孩子的优势,在所有的学分里其中有一门叫做职业规划,所有的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一定强调孩子一定要明白你的优势,你的兴趣,你要为你负责任,这个要设计好,将来才可能有所作为。这点我们中国的家长恰恰忽略了这一点。
我 想家长们要去参与的话,第一个要了解当地教育的特点,第二要明白孩子去到那边,真的有不同面对的挑战,这种挑战我相信很多家长是之前没有想过的,以为很简单,就是读书,其实你知道不是一般的在读,是要面对一个新的内容。我开玩笑说,在中国读书是给孩子加压的,但是在加拿大要给他减压,让他越轻松,让他慢慢 知道怎么去学。

对比中西方教育 切莫贬低自己抬高他人

大粤网:谈到留学,有些家长喜欢拿中西方教育做对比,您是如何评价中西方教育的优劣差异的呢?
朱凡:“我 们一方水养一方人,目前我们这边的基础教育非常强调知识的扎实,我把这个跟洋校长讲过,我们这边是叫熟能生巧,要记,要背。她说这个其实是好的,国外是不愿意付出这个代价,任何东西都是要经过努力才能收获,所以我们的基础教育我是非常赞成的。我写过一本书提到‘基础教育在中国,创新教育在国外’,我们这边 因为人口的原因,因为传统的原因,所以我们的基础教育就是以书本为主的,你要是把这个丢掉的话,等于没有别的了。我绝对相信我们的文化沉淀了很多的内容,我们不断地用前人的智慧来教育我们的孩子,这个是千万不要丢的,这是非常看好的。
很多家长和老师跟我投诉中国教育怎么样,我说要不你有这个能力,把这个教育制度改变,你没有这个能力的话,你一定要明白要遵守这个游戏规则,你也要教育孩子遵守游戏规则。将来你出去打工,你也也教育孩子服从打工规则,这不是哪个教育的问题,到外面也是有游戏规则的。
中 国家长在孩子出去的时候千万不要讲这边的教育很多负面的内容,这个某种程度是抬高了外面,这不是同一个文化、国情和体制上的评比,所以没有办法比的,凡是有人跟我说,你看中国的教育不好啊,我们要出去,这样的一种投诉的心态,消费者的心态,一种很不现实的分析,去到哪里都不会成功。而且对于孩子来 说,会发现到了那边水土不服的话,还不如回到中国。我说不要轻易地批评中国的教育,国外也有很多陋习的,我们只是感觉到外面的月亮比中国圆,这是一种自卑和崇洋。加拿大崇尚多元文化,一定尊重你的文化,而且教育每个移民一定要尊重你的文化,你尊重你的文化的话,别人才尊重你。你越看不起自己的文化,别人也 看不起你,你就自卑了。
我发现很多人出去的时候都是很自卑的,觉得我们这里不行,其实 就是找一个理由,心理好象觉得很坦然,但是他出去之后发现不一样,我是20年前移民的,我们那个时候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你想想,就算在广州和上海都 是不一样的,你在这里生活,你就要服从这里的规则,存在还是有它合理的原因。

后记:加拿大的家长会是什么样的?

采访中提到过朱凡博士的《陪洋校长见中国家长》一书,也正是因为这本书,展开了关于留学规划,中西对比的种种问题,关于这本书的创作由来,我们也为读者简单介绍一下。

大粤网:为什么写《陪洋校长见中国家长》
朱凡:我在加拿大开家长会的时候,因为家长会这个现象在中国开跟加拿大开完全不同,在中国开家长会,如果孩子厉害的话,你是非常有面子的,但是孩子不行的话,是批斗会,你是没有没有面子的,可能回来之后还得揍孩子一顿。
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去读的初中(国内),当时是初三,马上要中考了,他模拟考完之后,分成三批来开家长会,模拟考第一批50名的先开,后50名再开,你想想,你先进去,你再进去,你是什么心情,而且还公布成绩,孩子的压力是很大的。
在 加拿大开家长会,第一是不会有这种大会的,是一对一的,第二谈的事情都是很有隐私的。第三是鼓励为主,因为在老师眼睛里,每个孩子,就像父母看孩子一样,都是不一样的,这样给我一种很大的反差。当然也有一个比较现实的条件,加拿大的学校比较小,一个班里大概就是20到30人,中国的可能多一点,就不一样了。而且人家开家长会,还没有班主任,每个任科老师对于孩子了解非常清楚,你有问题你就来,你没有问题就别来,每个给你15分钟。
再 比如给学生家长看成绩单,我们家长很实在的,就看分数,因为其他的英文可能也看不懂。当然在国外的家长也看分数,有一个参数,我们只看到70分、80分, 就觉得很低了,但是校长说你看平均分是多少,比如这个学科平均分是多少,你自己的学分是多少,你自己去做评价,因为是不排名的,第一个不允许排名,第二排名是对于孩子最大的伤害。
每个中国家长说都七十来分,八十来分(太低了),这些校长说 不错了。第一他在这边,在一个不同的文化语言可以学到这个程度是不错了,你看的平均成绩,如果高于平均成绩就可以了,就算低于平均成绩也没有关系,有六个指数,比如学习的习惯,学习的行为,学习的参与等等,老师每个都是给五个等级(好/中/良/差/改进),没有说不及格。
首 先告诉这个孩子在学校表现怎么样,他的印象怎么样,成绩怎么样,第三是用什么方法帮助到他,第四个更加重要,中国的家长很少留意到,他的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校长跟他说,我们的教育理念,你将来想过怎样的生活,你就要做什么样的工作,想做什么样的工作,你大学要学什么样的专业,想读什么样的专业,在中学的 时候你已经开始选科了,选学分,这个在中国中学还没有。怎么选科和选学分呢?这里面希望家长去参与,因为跟孩子的兴趣、能力和特长有关,这种理念通过跟家长交流,跟他们去讲,他们的目的一方面是想面对面跟家长去聊,因为平时这些家长很少到那边开会的。
我开完老大的家长会说,我跟校长开玩笑说,我没有想到他认识我,一个校长200多学生,他认识每个家长,我就说你到中国来开家长会,你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他们觉得有很大的收获,他们就来了。
因为在北美人的概念里,中国教育是非常强的,是非常厉害的,为什么把孩子送出来?我跟她一讲,她觉得更有必要来这边了,他知道家长想什么,他回去才可以根据这个做一些合理调整。
我们第一年去的时间不长,北京、上海、广州这三个地方,开完会之后,我发现家长问的问题很有共性,与其这样的共性,我不如把它写成一本书,我怎么样规划孩子去到哪里会怎么样,就有了这样一本书。

感恩,因为一切都不是理所当然

IMG_6676
清晨,透过百叶窗看到窗台外面的一株小枫树叶子开始转变颜色了。之前青一色的枫叶有的变成浅绿色、浅黄色、浅红色。欣赏五颜六色的枫叶树成了我的爱好。
枫叶红了的时候,感恩节已经在敲门了。

在加拿大感恩节是一家团聚喜庆的节日。同样,今年我们多伦多教会也组织一帮大学、中学留学生们和当地华人家庭一起,在湖光山色的营地,欢度我们与众不同的感思节。
我们这个感恩节营,白天有游戏有运动,聆听人生的道理之余,还享用火略鸡大餐,晚上是唱诗歌做哑剧,静观天空繁星,静听草地虫儿低鸣,思考、分享……

感恩节的主题是感恩。
1957年加拿大政府宣布每年十月的第二个星期一为感恩节,是要表达对1602年第一批英格兰移民得到原著民帮助的感激,因为他们刚来不久就遇上严冬,过半数人因寒冷和饥饿死之,生存下来的得到原著民的帮助,他们学会种植、打猎,建筑房屋,一年后,新移民用丰盛收获感谢原著民的帮助。
今天,我们的留学生们也在过感恩节,但有没有想过:我们要感恩谁?感谢什么?
我们孩子是理所当然的一代,吃好的用好的穿好的住好的玩的,有钱的任性没钱的任情,名校名牌,出国留学也包括在这份清单上,但是,有没有想过,这一切都真是理所当然的?
我们做父母的呢,你有没有想当然的答案?
我实在不敢。因为这个世界没有必然的理所当然!
感恩,是人生一门必修课。感谢加拿大让我补上了这一课。
顺祝大家感恩节快乐!




分享一
感谢我父母把我带出来,如果我不出国,我真不知道自己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吸毒、喝酒、乱交、赌博……有田有地有屋出租“二世祖”,不用干活都有钱用。现在,我很自豪,每一分钱都是努力的成果—-John的分享

家里安装空调,朋友介绍我认识John,说他是多伦多最忙的年青人。没想到任务完成后,他却乐意留下来,于是我们聊起来。他是从广州的郊区过来的。他当时来这边读小学,他的英文比中文讲的要好,不过,他身上仍然有中国文化烙印,每年要回去拜山,以前他是跟着家人去现在自己回去。他以到不懂拜山是什么意思,现在明白了就是不要忘本,感谢先祖。他们郊区的房子都已经成为城中村了,他自己也有一些房子留在那里,他说当年那些没有出来的小学同学都成了富二代,他也自称富二代,我说,“你要是不出国,你肯定比他们还要富的富二代了,因为你有一门手艺。”
他说,“确实是,你想想,自己做老板,一个小时的话,现在就算我不做老板,帮人家做起码有30-40块钱,我为什么那么忙?因为有太多的活干,而且我这个人在加拿大是讲信誉的,你做得好,别人会介绍朋友给你,所以这就是我为什么那么忙碌。假如我不出来,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呢?”因为他经常会去跟这些小伙伴们玩,“那就只能去玩,不会干活,因为我的很多小学朋友,现在他们真的什么不用做,他们都有大把的钱用,他们平时干什么,要么是打麻将、吃夜宵,唱卡拉OK,这些好一点的。有一些更差一点的,那就是吸毒,他说有时候他没办法跟他们聊,所以他现在很少回老家找他们。”他跟小伙伴们不大玩得来,而且最令他的朋友们不大明白,身为加拿大人,又是老板,为什么还那么辛苦亲力亲为,他说现在30多岁了,还没结婚,因为没有时间谈恋爱,冬天就做暖气,夏天就做冷气,他说他很喜欢这样去做,干活他觉得活得踏实。难怪我的朋友把他介绍给我。对比起来,他反而觉得他的那些小学同学,他说,“假如我不出来也一样像他们这样,不过就是毁了。因为很多朋友都已经结婚了,生了孩子,但是也不会自己带,交给父母,自己整天要么就是玩,玩这儿、玩那儿,有什么新潮的事情就这样玩掉,这已经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当我跟他聊到现在出来念书的小留学生们,他边说边摇头说,“现在留学生来这边读书的,比我们那时候幸福得多了,我们那时候哪有什么ESL,你听得懂就听,听不懂就在一个班里面,也没有多少人去管,我常常不知道要交作业,当老师问起我总说,我听不懂,那知道要交作业,老师拿我没办法,学习就这样糊里糊涂的混过来。我真的很羡慕这样的小留学生,一过来,就有你们这样的监护人去关照他,关注他,给他们服务、接机,生怕他们饿了、冷了,又要关注寄宿家庭。我那个时候是和家里人住在一起,我家里人也顾不上问我,我父母一个是做餐厅的,一个是做洗衣店的,华人能够挣点钱就是靠勤奋,别人一天干8小时,我们一天干16个小时,别人干一周,一个星期干5天,我们干7天,甚至圣诞节、什么节日我们都不放假,用时间来挣钱,用精力来挣钱。幸好我自己也算是争气,读完了高中。”
我问他,“你读完高中,为什么没有考虑去读大学呢?”
“没有,我知道自己不是那块料子,而且我喜欢动手,所以我当时一出来,马上就知道哪个行业很容易挣钱,我就看到冷气这个行业,报了一个很有名的,专门做冷气的培训班,这个班当时听说招了两百多人,读到最后,因为很难读,剩下50多人,现在还从事这样的行业,只有大概为数不多。,不过有一点,我很幸运,因为在政府里面检验我们工程的官员大部分是我们的同学,因为我们那个学校还是有名的,只要你说是这个学校毕业出来的,他们都知道你的水平不会差到哪里,所以经常这种大型的空调工程都容易去通过。虽然那么辛苦地去做,但是有一点,我是感到很满足的,在中国跟在加拿大不一样,在这边,我虽然是老板,我也有固有的员工,我弟弟就是读大学的,他在多伦多大学里面读城市规划,但是他找不到工作,结果跟我一起干,一干十几年,他还蛮喜欢的,因为真的能够挣到钱,最重要的是,时间你可以自己去掌握,这是一个很自由的职业。”
“你弟弟也喜欢干这个吗?”
“后来我弟弟喜欢了,假如他真的去做城市规划,那就是在政府部门里面工作,整天对着那帮人,同一个工作地点。到现在,他说他很高兴能够做这份工作,每天都是不同的工作地点,每个顾客都不一样。你想想,生活才有意思嘛。”老板要亲力亲为,这真的不容易的。
“你应该跟我的这些小留学生们讲讲你是怎么样过来的经验,为什么选择这样的专业,现在你就算做了老板仍然有这样的勤奋、亲力,不仅你能够自食其力跟你的小伙伴来比较,做了老板你能够亲力亲为,这点真的不容易。”
“我能跟他们分享些什么东西呢?”
“太多了,起码你可以分享一下在学习中怎么克服困难,怎么打工等等这些。”
“不行了,时代不同了,朱先生。现在这些小留学生,我不知道你有没有留意到,报纸说他们是弱势群体,什么叫弱势呢?就是希望别人去关注他,我觉得他们某种程度上真的是弱势,在学校里面,他要别人照顾,要照顾的就是弱势,就像我们在加拿大里面,什么叫弱势呢?在停车场,专门挂着残疾人牌子的,这就是弱势,我们需要给他们留一些好的停车位。在学校里面,比如本地人里面的一些弱势群体,比如说智力,有些开发晚一点的,或者学习有障碍的,专门有人去教导他,培养他,上车各方面的福利都特别好,我想中国的这些孩子也有点这样的弱势,但是不是说他们智力弱,而是他们语言上比较弱,所以会有一些ESL、老师去特别关注他们,帮助他们,因为弱势,所以才需要额外的关注和关心。不过有一点,我倒羡慕他们,另一方面他们一点都不弱势,他们都有钱。这点,加拿大人有时候真的没办法跟国内的孩子比较,我要分享这些,他们听不进去的,因为他们没有吃苦尤其在没有钱的时候怎么办的痛苦,因为对于他们来说,他们没有钱的概念,而且也从来不知道缺钱的痛苦。还有一点,他们的父母比他们还紧张,我们的父母觉得我们以前来到加拿大,他们已经觉得很满足,因为在这个国家,不会饿死人,所以他也不管我们,只要我们不要沾上毒品就行了,不要交损友就行。他们知道怎么样都会有一份工作去做,而且在这边,你干什么事情,没有人看不起你,开什么车,也没有人管你,穿什么衣服也没有人管你,一切都是你自己的事情,但是现在这些中国孩子过来,父母比他们还关注他们,他们拿的手机比我现在的还先进,所以我想这是两个不同的世界,没办法去沟通,没办法去交流的。”

分享二
在一个陌生的环境当中,父母帮不上忙,不管怎么样,我们要感激上帝给我们创造这个生命,以至于我们生命当中能有不同的经历,我们的生命才会丰富,希望我们能够在孩子在这个时候的心里面埋下感恩的心,因为有了这个感恩的心,相信父母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总会有回报的。—-Eve分享

当他的父亲来到这边看他住的寄宿家庭,眼泪都快掉下来,父亲马上把他接到五星级酒店里面跟他住了一个多星期,问他儿子,“儿子,你要么跟我回去中国吧。”儿子住的那个寄宿家庭房子比他家里面给保姆住的还要差。吃的,每天都是面包,都是很简单的。可是在家里有保姆、老人的照顾,山珍海味就不用说了,鱼刺、燕窝那是经常的事情,但是来到这边,真的是受苦。不过我这个孩子跟他父亲说,非常感激他父亲把他送出来,因为孩子想自己重新开始学习怎么样去生活,独立长大。虽然睡的床是很窄的,很不舒服的,被子有些霉味,房间里面的地毯脏脏的。但是他没有埋怨中介给他找的这个房间,也不愿意去换,因为他知道,要吃苦,吃苦才能够磨炼自己,天将降大任于斯,必先劳其筋骨,他把在中国学的这些古文背出来,他比我们说他要做大事情。他还教导说不能做大事情的都是那种纨绔子弟,他不想成为富二代的标签,在父亲、母亲的荫庇下,享受他们的成果,他要自己去种树,自己去摘果子,而不是只摘父母种下的树的果子。对他来说,他说假如不是因为出来,他可能永远都生活在父母朋友的赞扬声中,他会轻飘飘,以为很了不起,结果一出来的时候才发现他们平时说的学习好,在这边其实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他们夸他英语讲得好,他在这边等于是一个哑巴,必须重新开始。
回国的时候,父亲给他接风,一帮朋友来问他是否后悔出来受苦,儿子说,“是有一点后悔,但是也不能说不完全留念在父母身边的优越环境,什么事情睁大眼睛,有点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且还不用挤车。冬天,尤其在多伦多下大雪的时候,要步行一段时间到学校,有时候雪太深了,到学校的时候,袜子都全湿了,冷冰冰的,难受得要死。虽然这样,他还是为自己感到骄傲,因为他熬过来了,他非常感激父母把他送出去,因为他知道将来要做的事情是自己另外的事情,他感谢父母给他提供这样的机会,给他提供资金去那边受苦、读书,但是他跟我们说,“我不会做你们要我做的继承家业的事情,我可能要去西藏那边,要去新疆那边,甚至我会去非洲那边做自愿者,做义工,帮助那些没有像我这样好的生活环境、条件的人,在我们学校里面经常组织我们去当地的社区帮助别人,我发现这样做起来,我得到别人的认可,而且是真真的,不是因为父母的原因,不是冲着父母而来赞扬我,而是因为我自己的付出,帮助别人来赞扬我。”他觉得不知道为什么,心里面特别满足和高兴。
他说非常感激能够出国留学,感受到生命的改变。有一句话说得好,出国改变人生,留学改变命运,想不到他这样一个改变,我们是没有预见的,他父亲虽然得有点遗憾,我先生所做的都是留给这个孩子,指望孩子用一种欣赏、赞赏,甚至感激的心来接受父辈打下江山,但他看到孩子自食其力,自己奋斗,自己编写自己的人生故事的举动,他更加欣赏,更加安慰。他对我说,“说老实话,当年我就是因为这样才闯出来的,我不想我的孩子没有了这种闯劲,假如孩子想接班、接力棒,当然希望接我的财产,更重要的是希望他接我的这种发奋,如果我当年不发奋,我哪来今天呢?”

[电台杂谈]选校、寄宿、陪读、监护和教育误区等留学热门话题

1074
刚刚过去的国庆节我在加拿大多伦多跟几位趁着长假探望留学孩子的家长见面,我们的话题自然围绕着孩子中学学业、升读大学、留学安全等等。我觉得有必要把我在广东电台做过一个系列的节日,整理成文,当中涉及的内容广泛,对大家或许更有启发性的帮助。

留学教育,先教育父母

主持:我知道您对中国的基础教育和对加拿大的高中教育有非常深入的认识,你是较早关注低龄留学的专家。今天先来谈一下留学生和留守父母的关系,留学教育毕竟是一门教育,像子女在国内读书,我们也会说子女教育不可能完全交给学校。

朱:对。

主持人:必须是父母从小到大要参与的,不可能完全依靠老师来教好。同样的,不管你在国内学习也好,在国外留学学习也好,也必须要有父母的参与,今天先从留学生和留守国内的父母关系说起。

朱:随着越来越多中国父母把孩子送到北美或者欧洲那边去读高中,留学生和留学父母这个话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先说一下我个人体会,我是加拿大人,有三个孩子,三个孩子在中国完成了高中一年级和初中二年级才去加拿大读书的。老二在四年前回去读书的时候,我也是一个留守父母,她是一个留学生。小儿子今年7月23号跟我们回到多伦多的时候,我们才有点像陪读父母的。
留学生和留学父母应该分为两个部分来谈,因为留学教育其实先要教育父母,给孩子选择什么样的学校,这是一个很好的话题,中国的孩子在如何选择学校、去哪读书、什么时候去读,大部分他们只是提供参考意见,这是父母来主张的。

何时适合出国留学

主持:如果是高中去读书的,基本上都是父母做主,现在越来越多初三、高一、高二的出去外面读书。

朱:对,但是哪个年龄段去、怎么去,孩子没有一个大概的概念,只要他班里面有两个人出去或者身边有人出去,他可能会蠢蠢欲动,家长可能也是看到身边朋友的孩子去才会送自己孩子去。
今年七月份,我带着小儿子在多伦多公立教育局新生入学测试的时候,我发现以往大家出去读书的年龄段大概是读完高一之后,今年我儿子去测试的时候,也就是那边的九年纪相当于这边的初三,发现很多来自中国尤其是二三线城市的孩子也是在这个年龄段出来,这个趋势说明大家把出去留学的年龄段往下压了,至于为什么,很多家长就说,越早出去可能会好一点,父母都有不要输在起跑线的概念。

主持:所以把希望先把孩子送出去,这其实也是有原因的。

朱:从某种意义上考虑,因为北美的大学就要求高中身份去读他们大学,比起作为一个高中毕业生去报考当地大学会有优势,但是他们有一个要求,你必须在当地高中读了三年以上的英语,也就是四年,就可以免去考雅思、托福等等。

主持:所以要过去读大学倒数一下就可以了,初三过去,才有现在这么一个发展的态势。

朱:对。越来越初三、高一的过去。这点孩子不是很明确,父母有高瞻远瞩就知道应该这个时候出去,关键一点,留学生和父母出去之前怎么样选择学校,怎么样去选择寄宿家庭,怎么去选择监护人这方面,往往得父母多做一些功课,因为孩子只是关注如何准备好英语过去。但是现在有一个趋势,除了私立学校之外,加拿大的公立学校比美国要有优势,加拿大的公立学校基本向国际开放。你可以在东边的多伦多教育局、西边的温哥华教育局看到很多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但是假如你现在要选择公立学校,父母要考虑的就是选择什么样的监护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
今年我去加拿大陪我儿子读书的时候,我就看到那些陪孩子报道的,我觉得很奇怪,因为正常来说应该是监护人做这样的工作,因为教育局规定一定要有加拿大永久居民和加拿大公民做监护人之外,他还要担当作为孩子父母的角色,他是孩子父母的眼睛、耳朵和鼻子。但是很多时候会发现,这些监护人都不会出现,我记得我孩子读书的学校里面,每年加拿大也会开家长会,更多的是一对一开会,有些监护人就不会出现,你想想,作为父母把孩子送出去,就算选了一个好的学校,但是没有选择一个好的监护人,这也是一个误区。

如何择校

主持:既然说到这里,我们也说一下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怎么选,另外一个我们想谈一下关于监护人。

朱博士:学校方面,加拿大的选择比美国要多一点,如果去读美国的高中只能读私立学校,教会或者是私立的独立学校,加拿大可以选择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和教会学习。

主持人:教育水平会不会有不同?

朱:教育水平各有不同,以往大部分人会看中私立学校,因为私立学校跟中国的寄宿学校比较接轨,首先私立学校提供住宿,替很多父母解决了后顾之忧。中国学生相对来说自立性弱一点,他习惯了在学校住宿,到那边一不寄宿很难以适应,但是有一个不好的现象,这次我刚跟一帮加拿大家长和校长来到中国见那些读私立学校的家长们,家长们投诉最多的就是这个学校太多中国人。

主持:学不到英语。

朱:私立学校是面向国际的。现在中国作为一个强国,在北美除了本地家庭外,估计也只有中国的家长才能够承受每年5万到7万加币的私立学校费用。而且中国有些家庭专挑寄宿并且以为贵的就是好。

主持:贵族学校,就是“贵”嘛。

朱:大家冲着名校,国人扎堆事避免不了了。我在杭州见家长就听到一个笑话,一个宿舍住两个孩子,他们其实是住在隔壁街的,但是因为不是上一个学校都不会碰在一起,到了加拿大之后才发现他们就是邻居和街坊,这个没办法解决,这也是私立学校一个现实的问题。
公立学校情况有点不一样,因为公立学校是面向当地人,选择公立学校从消费方面比较有优势。以多伦多教育局为例,一年的学费是1.2万加币,加上寄宿家庭和监护人的费用,这都是工薪阶层都能承担的费用。

主持:会不会因为这样才会吸引更多人希望关注加拿大的高中教育,因为不贵,美国非常贵,美国的私立学校也非常贵,英国、澳大利亚的私人学校也非常贵。

朱:对,我七月看到《华尔街》日报网站出了一篇文章,有点妒忌的语气说,现在北美加拿大已经被中国人完全占领了。作为公立学校来说,家长在选择学校的时候有一点一定要留意,学区很重要,中国家长在选择学区的时候往往会看排行榜,说老实话,加拿大公立学校或者加拿大没有一个大家认可的排行榜,可能会有一些非牟利研究机构出的所谓排行榜,比如加拿大一家有名的研究机构:菲莎研究中心,每年会出了一个排行榜,那个主要是针对九年级、十年纪写作等等,对于留学生来说算不上一个排行榜。
怎么知道这个学校好不好,加拿大公立学校跟中国不一样,没有重点中学和非重点中学,私立学校容易看出,第一,看历史就知道,加拿大超过100年历史的私立学校也有不少,第二,看升学率。我在2013年出版的《中学就是加拿大》有专门篇幅介绍的。
看公立学校就是要看学区,一个学区大家都就近上学,很多新移民就喜欢打听哪个学校的学区好,他就在学区租房或者买房然后就近上学。也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中国的家长们在选择公立学校的时候也会去问这个学校里面中国人多不多,我留意到一个现象,凡是好的学校都有中国人,我经常跟那些家长们开玩笑说凡是那个学校中国人不多,可能还得要小心一点,我相信中华民族的传统比较重视教育,自然我们有触角知道哪个学校好,就把孩子放到那边去,所以那个学校中国人多,说明那个学校的升学率非常高。以安大略省为例,排名一二名的学校50%都是中国孩子为主,中国家长们在跟孩子规划选择的时候可能会有纠结,这也是我们要留意的地方。

主持:这是关于怎么样选加拿大学校的,尤其是高中。

怎样选择寄宿家庭

朱:对,另外一个误区就是关于寄宿家庭的,上次我跟我儿子做新生测试的时候,有一个来自石家庄的妈妈跟我说,他们一直以为选择寄宿家庭一定要外国人,最好是当地白人,说白一点就是西人。但是她发现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因为他们的饮食习惯跟他儿子完全不一样,所以他们就把他儿子当作兔子来喂,经常给他煮萝卜,他们觉得这样很好,而且院子里长什么他就摘出来煮什么给他吃,所以他儿子老觉得肚子饿。

主持:吃不饱,,也吃不好。

朱:对。

主持:但是又不敢提出来,肯定的。

朱:孩子太小了。

主持人:对,住在人家那,怎么敢提出来说这个胡萝卜我不想再吃了。

朱:他本来以为能够去练英语,其实一些简单的英语在饭桌上会讲,但是大家千万要记得,寄宿家庭主人不是你的学校老师,他不是老是带你去哪然后教你英语,达不到所谓的住在寄宿家庭里面练习英语的目的。加拿大人比较注重隐私,你要是把门关起来他们也不会敲你的门说我们来聊聊英语,没有的。所以这个家长说,她儿子更糟糕,因为不会讲英语就把门关起来了。后来我是这样建议她的,我对很多家长都这样说,第一年的时候不妨找一些中国人,了解中国人的家庭,先解决了孩子的胃,先解决了孩子的不安全感,同乡或者同一个文化下的能够帮助他,过渡到第二个学期的时候你再考虑当地西人会比较好。
哈佛研究过,就算北美的中学生到大学,起码也有三个月才能适应大学的饭堂饮食,作为一个吃惯了中国丰富美食的孩子,跑到加拿大去吃所谓的素食或者很环保的食物,他肯定不能适应,而且他们又没到18岁,很多寄宿家庭不允许他们碰电器等等东西,怕孩子太小会出事,这些孩子吃不好就会更加想家,而且因为英语也不是特别好不能跟人家交流,就跟宅在家里面一样。

主持: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也达不到原本想要的效果。

朱:对,这也就是为什么说,留学教育,先教育父母。

主持:必须父母先明白这些道理,了解这些误区才能做好。

朱:对,因为出国的毕竟不是父母而是孩子,父母从自身经历也应该完全理解,一个大人从北方来到广州也需要花一段时间才能适应,更何况是孩子,更何况是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孩子会更加孤独,更加没有自信,更加会思念家乡。我也发现另外一个现象,很多出去的孩子都是很成熟的,出去国外大部分是报喜不报忧,我大女儿出去的那一年,她的奶奶跟她说:你要记住,一定要报喜又报忧。因为她也在加拿大生活,她发现很多留学生老是往家里面报喜不报忧,孩子的心态也可以理解,因为她知道就算说了她的苦你也帮不上忙,反而会增加你的担心。这里面就有另外一个话题,留学父母和留学生的沟通交流,我回去那边待了四五个月,接到了大概三个来自中国网友求助的电话,他们就说到自己的孩子在那边,他们感觉到好像不妥,但是又不跟他们讲真心话,他们就把孩子的电话给我,我就跟这些孩子交流,结果才发现真的有一些事情他们不愿意跟父母讲,他跟我建立了信任,他就会愿意跟我讲。
今年我出席多伦多第八届家长会的时候,我特别跟当地心理机构的人了解到,我说你们有没有留意到,其实中国的孩子很需要一些心理辅导。他说是的,他们也明白,只不过他们没办法打开中国高中生的心扉,第一个中国孩子老群在一起,这也是寻求安全感,因为语言的关系。第二个他们很少像当地的学生那样参与很多活动。第三个他们知道,很多时候孩子到了大学之后会有一些古怪的现象,这正是青春期,这时候父母更应该在他们身边,很可惜父母不在他们身边,假如父母选择的不是一个很称职的监护人,孩子的成长多多少少不会那么畅顺。

关于陪读

主持人:父母陪读是不是一个更好的办法?

朱博士:现在发现很多父母,假如是女儿出去他们会不放心,所以有父母去陪读,但是他们觉得男孩子应该出去闯。据我所知,在多伦多这个大区里面大概有200多中国年轻父母在那边陪读,陪读是一把双刃剑,第一个好是对于孩子来说,他觉得有安全感,饮食也不会有不适应,作为父母来说,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去当地社区学英语,了解加拿大的教育,有目前或者说有针对性的辅导孩子的学业。另外也有一个不好的地方,你把孩子送出去留学,读书是一个目的,更多的是想给他一个锻炼的机会,一个新的人生篇章,按道理来说应该是他自己闯的,可能会有失败挫折,父母在旁边好的一方面是对他有情感的帮助,不好的一方面就是孩子投入不到当地生活,不知道怎么跟当地孩子交流,这也要分两方面看,这在我的圈子里面也有很多讨论。

主持人:陪读父母在加拿大那边,会有哪些生活上的便利?

朱博士:陪读父母在那边,因为是临时的,现在加拿大对于陪读父母是很鼓励的,因为他们背景促进了加拿大的消费,给他一次签证都是十年多次往返的。现在加元对人民币来说也比较低,相对来说费用也没那么高,但是父母利用出去陪读,好好了解当地的文化,好好学习英语、交朋友,也会为将来孩子读完书之后,他可以跟孩子有更多一点的沟通语言。如果父母留守在中国,孩子在那边讲什么,他都不太明白。

主持:鸡同鸭讲。

朱:对,很难有共同的话题,亲子关系就是讲沟通,你没有话题就没办法沟通。

主持:就有代沟。

朱:对,就会有代沟,所以我觉得陪读也是一种尝试。

主持:您也是比较建议陪读?

朱:中国现在90后的孩子先天独立不是那么强,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出去留学其实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准备,孤独其实就是吃苦。现在互联网兴起,孩子一有什么苦都会晒在网上,也不甘寂寞。父母能够陪读一段日子,帮他们渡过断奶期,否则一下子出去完全中断,没有一个缓冲,我觉得这也不好。

主持:对孩子也好,对父母其实也好。

朱:对亲子关系也好一点。父母跟他身边的一些人讲起留学的体会也更有经验,因为现在公立学校是鼓励自己申请的,很多时候父母基本都是通过中介去找学校申请,有点“隔山买牛”的感觉。他去到那边就会明白很多,很多人都不清楚其实不喜欢那个学校可以转学的。

主持:提出转学。

朱:对,你可以提出转学,因为你去到那边就非常清楚应该去哪个学校。

主持:包括周边的环境?

朱:对,因为一开始你不知道,你去到那边再看,这个环境好一点又近社区,父母又可以阅览图书馆的资料等等。

关于监护

主持:父母陪读完以后更多时间应该交给监护人。

朱:监护人这个话题一直以来大家都很少触及,我们的概念当中就是那边有朋友亲戚就交给他们做监护人,我们感觉就是当地程序上要求必须走过场的东西。

主持:到底是不是呢?

朱:不是的,我特别翻看了多伦多教育局对于监护人的要求:第一,你要知道你是孩子的父母,你要担当这个角色,你必须经常跟学校和老师有联系和沟通。我认识一些国内的家长,他们接到学校要去开家长会的通知,但是通知完以后监护人不去开家长会。其中有一个就是一个朋友,住的很远,只不过他们当时找不到合适的人,他觉得这个人比较放心一点,很多时候这些朋友也有自己的工作,没办法开家长会。当地开家长会不像我们这样开大会的,他是每个学生都跟你讲十几分钟,看你有什么问题,你对孩子不了解,开家长会是达不到目的的。除了开家长会跟老师了解学生的困难之外,你还应该去探访寄宿家庭,假如你住在寄宿家庭,你起码知道孩子每天晚上几点睡觉,他是不是周末不回家,另外他是不是经常上网,还有什么饮食的习惯等等。作为监护人,你等于是孩子父母的耳朵、鼻子和眼睛,你会看到这些、了解这些。有些人更加干脆,把监护人角色让寄宿家庭做了,本来寄宿家庭有些问题,孩子想去投诉都没办法投诉,因为这当中寄宿家庭又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所以除了寄宿家庭最好还有负责监督寄宿家庭的监护人角色,每个月把孩子在寄宿家庭里面的表现、健康情况都报告给父母听,这应该是父母比较放心的。

主持:类似于第三方角色?

朱:对,还有一个最好每个月跟孩子见个面,现在父母都说,我每天跟孩子在微信里面聊两句,或者一个星期我们会视频一下。但是现在的孩子非常聪明,他知道你想讲什么,你要了解什么东西,可能会跟你投诉一些东西,但是假如有一个长者或者成年人跟孩子面对面了解一下,或者说有实际上的帮助,这也是监护人可以承担的角色。我刚才说这点其实就是多伦多教育局对监护人提出的要求。

主持:其实我们的节目说的非常多的未必是很实际的留学,该怎么选学校,该怎么选专业这些中介平常跟大家聊的话题,我们更希望是给大家灌输一种理念,留学教育毕竟是教育,不仅是把孩子送出国。从教育的角度来看,父母应该先被教育,父母要先学到东西,先了解、先明白道理再规划、再把孩子送出去,再安排自己和孩子在那边的交流、生活,不至于有代沟和误会,这样才会令整个留学教育的过程处理的更好一点。

关于加拿大中学与中国中学的差别

01
功课

朱:我记得有一次我跟一个孩子聊起来说你为什么来加拿大读高中,他说加拿大读高中很轻松,每天三点钟下课然后时间都是自己的,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主持:又没那么多功课。

朱:不像在中国,睁开眼睛就是上学,晚上回到家做功课都要做到12点,加拿大没有这样的,按照加拿大每个省对于高中毕业生家庭作业要求也就是一个半小时左右。但是家长们没有意识到加拿大教育跟中国教育的不同,加拿大的教育是两条腿走路,尤其是公立学校高中部分,私立学校百分百就是一条腿走路,就像中国这样,直奔大学。很多当地高中生不像我们这样热衷于奔向大学或者大专,他就是毕业然后就业了,他读的很轻松,所以他会选择感兴趣的东西,比如修飞机、汽车、做木工等等能够生存能够找到工作的事情。假如孩子们在网上了解了,以为加拿大高中所有都是这样,这就是一个误解。对于家长来说你也要明白,其实加拿大两条腿走路跟中国高中一条腿走路有很大的不同。

02
家长会

主持:我知道您今年也跟好几位加拿大高中的校长在国内走了一圈,看了一下国内的教育情况。

朱:对,跑来中国开家长会其实有一个故事,在加拿大开家长会都是预约一对一的,当我把理念跟校长们一讲的时候,大家说中国这样很惨,如果孩子学习好父母会觉得很光彩,我说是,所以我每次都很喜欢去我三个孩子的学校里面开家长会,感觉到他们很给我争光。但是有个校长说,成绩不好的家长们不是很尴尬吗?我说不单只是尴尬,孩子回去也不会有好处。所以他们就说干脆来中国,用加拿大开家长会的方式跟家长们见面。其中有一个校长不太明白,所以他要来中国看看,他说你们中国历史文化很悠久,家长们对教育也很重视,尤其是公立学校里面。《孟母三迁》这个故事在加拿大是很出名的,好的社区一定要有中国人,因为好的社区就有好的学校。他说我发现你们来这边读书的孩子,数学绝对比我们好,各样思维都比我们好,学习能力也比我们强,你们为什么还要跑到我们这里来读书?按道理我们应该是跑到中国区。

主持:对,应该是加拿大的小孩来中国学数学、物理、化学。

03
成绩单

朱:所以他们也想来看,我说最好是这样,因为看了之后才会明白中国教育制度,对于某些孩子和家长来说那边是另外一种选择。来到之后他们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加拿大校长们拿着成绩单,他们觉得只要孩子尽力就可以了,甚至会经常问孩子父母你们孩子在我们学校开心吗?中国父母因为怕得罪校长可能不加思索的就会说开心。但是马上又会说孩子成绩不是很好,因为中国父母不超过90分的成绩就是差,成绩单虽然是英文但是阿拉伯数字他们还是能看明白。校长会跟他们解释说分数应该这样看,第一个看班里平均多少分,他高于班里平均分已经不错了。第二个你的孩子已经尽了他最大的努力。第三个我们看成绩单不仅看数字,还要看他有没有参与当地社工、学生社团,因为大学录取不是录取书呆子,这就是一条腿走路的恶果,他要录取有参与社会、社区活动的,毕竟他们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听他们这样讲家长有点不服气,毕竟分数才是硬道理。

04
课后补习

朱:记得去到一个城市的时候,有个家长绕着弯子问校长:你看他们下午三点之后那么多时间,可不可以安排他们的兴趣班,因为他们在中国已经习惯了下课从离开学园就要去补习班,尤其是高中,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动作,他们现在离开校园回到住的地方就是上网打游戏,太浪费了。
我自己作为家长也是这样的,只要有半个小时空下来的,我都在想用什么方法塞满孩子,他要是拿着书我就觉得高兴,要是拿着手机这些我们就觉得不高兴了,因为我们比较有功利心。结果校长就说:对不起,我觉得有三点,要不他去运动,要不他就自己玩他的东西。其中有一个校长说的更加明确:我们在加拿大办高中不会办成中国式的加拿大高中,为什么你把孩子送到加拿大来?你肯定对中国教育有不满意或者你想逃避一些东西,既然逃避了这些东西,到了加拿大你又要把逃避的东西塞到我们的教育系统里面,那你就不需要出国。跟这些校长跑了几个城市之后,我觉得中国家长们还是要记住:你把孩子送出去读书,你要知道送他出去是要做什么东西,他要经历些什么东西,而不是说把他送出去了,最后的模式还是要这样,而不止是换了一个地方,那是没有意义的。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好,出国改变命运,留学改变人生,你已经为你的孩子选择了一个更好的平台,你不妨在那个土壤里面看看他怎么样成长。

主持:这点家长真的要留神。

05
我家小儿子、二女儿分享

主持:朱博士,你是最有发言权,三个孩子的父亲。

朱:跟我小儿子说这次来中国,假如我要跟你同学的父母,你希望说些什么东西?我儿子很直接,他说你要告诉他们,在中国读书是最舒服的,用一个字形容可以偷懒。怎么偷懒法?我问,他解释道,你只要上课的时候专心读书好好记笔记,然后把老师讲的东西背熟。我们做那么多作业就是要机械化背熟,熟能生巧,我们只是学习机器。但是在加拿大就会发现这套东西没有用,你花多少时间都没有用,因为老师考试的时候没有标准答案也不会让你背。我们在中国学习都是单打,关起来各自打,所以我们争的头破血流。但是在加拿大尤其是占高分的,平时成绩都是在课堂里面讲的,就是几个人一起来,整个团队不好,成绩就是差的,你就用另外一种方法学习。我家小儿子他觉得加拿大学习比中国还要难,第一不是靠自己,第二不是靠多花时间去死记硬背。
我女儿那时候也做过一个作业就是早期移民面临的困难,我女儿当时很认真的上网查了早期移民的困难然后做了一个PPT,也得到了高分。她后来跟我说,班里面有两个人让她印象特别深刻,其中一个人穿着很厚的衣服走进来,他说早期的移民因为没有衣服穿,所以衣服就是早期移民的困难,他也得了高分,也不用搞来搞去。更搞笑的是另外一个孩子拿一个蛋糕过来,因为这个孩子平时学习也不怎么样,她在想是不是因为做不出作业用蛋糕贿赂一下大家。结果他说早期移民最大的问题就是食物的问题。老师就说我吃完这个蛋糕,我明天不拉肚子,子我同样也给你A。

主持: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朱:这就是创意。

主持:其实在国内考试也是最怕主观题,最希望做的是客观题,而且是单项选择的,不要多项,这就是我们的教育和成果成熟教育体系最大的不同。

朱:要补充一点,我们不是评价哪一个教育制度的好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是把孩子送出去之后,作为家长跟孩子沟通的时候要明白,他在那样的环境下生活就会有那样的改变。

主持:非常感谢我们的好朋友加拿大朱凡博士来到我们的节目当中。

朱:谢谢大家!

第四周,加拿大课程把我孩子的自信全摧毁了

10401
我在杭州搞活动时认识的一位留守家长在网上向我求救:孩子上学第一周什么都听不懂,但感觉很新奇;第二周,我叫她参加学校社团,她开始犹豫了,说课都听不懂还参加什么社团;第三周,她说社会学很难,要借同学笔记抄;在国内学习有压力,她还能顶住,但在加拿大她反而无所适从。我看她平时接触的都是几个一齐过去和中国孩子,这样英语水平提高更慢了。如果再这样下去,我该怎么办?
我只能先作简单回答:孩子需要你的鼓励,你帮助她建立自信应是第一步。
这位妈妈同意,我家孩子从来都是不够自信的,到了加拿大我估计,开学这四周她的自信被摧毁得差不多了!
她还说道,孩子身边有一个新生,比较内向,一直上课听不懂,也没有人引导她,快要被劝退,国内妈妈一听到消息只好赶过去陪读。我也担心,自己的孩子会不会迟早也打退堂鼓!
我只能安抚她,说道,叫你孩子联系一下我,看看我们怎样一齐来帮助她度过难关吧!

出国改变人生,留学改变命运。但是,改变是要付出代价的。既然,出国留学是我们和孩子共同的选择,那么让我们一齐面对随之而来的一连串的挑战吧!

倾听孩子们的声音

很快,杭州新生联络上我:
“朱博士,我现在觉得还好,就是象数学有的题目不太看得懂,导致考试的时候失分,然后觉得最难的就是social,,基本都听不懂”她在留言上写道。
Social study社会课是BC学校名称,安省学校称为公民课Civic,内容相当于国内的政治课。该学科是最令中国学留学生头痛的高中必修课。
“social有的时候要看一段电影,然后总结,回答问题什么的,我感到更吃力了,做笔记也不行,只能照抄同学笔记,回来查字典,大概明白少许…”
我问:有没有的老师求助?
“还没呢,我想再试个两节课,坚持一下再说”
看到这,我放心了,因为孩子的情况不像妈妈描述的那么可怕!如果下次有机会再同这个孩子聊,我一定告诉她,我的儿子今年也选修类似的公民课,很少在我们面前诉苦的孩子,近日也常常投诉这门课很难呀。

开学到了第四周,我随便问几个今年入学的新生
10年级新生
“老师,虽然我被编到英语ESLA级别,我还是听不懂,在课堂上太无聊,不敢缺课,只能坐在角落看手机……”
我建议:不如问一下老师,可不可以用手机录下课堂老师讲的 课,
““录了也听不懂,白费事,先混混再说”
—-承认失败不等于要放弃,我只能去学校,看看学校有没有新生辅导之类的,帮帮他。

11年级新生
“我现在一上课就紧张,怕老师问我,越紧张我越听不明白老师在讲什么?”
我建议:先看讲义预习一下,或者找同学问一问
“而且,最近开始有胃痛,我妈说我是不是功课太多有压力。我老实告诉她,功课量不多,只有一点点,但常常要在课堂上演讲表述,好紧张”
—-我叫她,做演讲前对着镜子多练习,讲慢些,眼睛望着最后一排,放松些。

12年级新生
“忙死了,马上参加大学展览会,要选大学专业,还要准备考雅思,一天只睡6个小时”
—-我不敢多打扰,买些点心,周末去探望她。
……

留学压力,从登陆加拿大那一天开始形成

杭州妈妈所说的,”加拿大课程把我孩子的自信全摧毁了”虽然夸张了些,,但却是说出了一种现象。我观察到在我身边的中学留学生们,差不多都经历过相类似的挑战。留学压力,从登陆加拿大那一天开始就形成了。
来加拿大读中学的中国留学生大概有三类人。
第一类是非常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国内是顶尖的学生,例如是中考状元,学校“学霸”,雅思考试成绩6.5分以上的,但我看他们来到加拿大也有水土不服的现象。图中这位少年留学生,他刚来时上课也吃力,加拿大10年的科学课的内容对于在国内己经学过初三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他相对很简单,但他就是被科学术语难到了。幸好他有一套自学方法,他从图书馆借了科学课教科书,课后复习,课前预习,即使外出也不忘带上笔记本,翻翻单词本。很快,他适应了这里学习方法,继续保持学习领先优势。几天前,他就读私校的校长助理在我面前特别表扬他。这一类学生因为有基础有方法,给他们一定时间适应调整,他们各方面表现很出色的。
第二类学生是中等水平的,如果在国内他们读一般大学没有问题,但要上一流重点大学却有困难,他们希望在加拿大寻求突破,读上全球排名榜上有名的加拿大大学。这一类学生来到加拿大同样遇到难以一下子投入的困难,但因为他们知道来这里念书是为了什么,将勤补拙,付出更多的时间。我身边有不少这类学生,从他们入住的寄宿家庭口,知道他们常常熬夜,挑灯死战完成作业。他们也懂得借助同乡同学的帮助,同一语言文化背景,在学业上“扎堆”、“抱团”,在留学初期十分有效的。这一类学生适应加拿大学习快慢因人而异,他们更需要父母的鼓励和专家的引导,最终也是学有所成的。向我求助的杭州妈妈的孩子,就是属于这一类的。
第三类的学生是学习基础较差的,他们无法在国内“圈养”教育下生存,在加拿大“放养”教育下生活也艰难。他们在英语方面的挣扎比别人更需费时多日,但如果放慢学习节奏,刻苦用功,重打基础,也能适应加拿大学习生活的。我对第三类的学生尤为操心,因为一旦他们出入不了角色,很容易被“边缘化”,先关自弃自暴、无心上学,接着旷课逃学、通宵上网。家里条件好些的,手头阔绰的,就会随波逐流,呼朋唤友打游戏唱K酗酒……最终问题堆积,不可收拾。
如同倒时差一样,各人身体素质不同,对环境改变适应反应不一样,时差的反应也都不同。但是,出国留学,以学为主,用功、用心,训练自己的学习能力,所有留学生都要明白的,没有任何藉口和例外的。

留学生与“文化休克”

留学新生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环境的改变。一个人在全新环境下容易出现造压力和焦虑,如同一个人远足或登山时,没有充分的准备容易出现缺氧缺水供血不足的短暂“休克”。针对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做了大量的研究。上个世纪60年代初,文化人类学家KalveroOberg用“文化休克”(CultureShock)这个专有名词,来描述这种心理反应现象。他说:“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在心理上产生的深度焦虑症。”
一个人来到异国他乡,开始会感到异国情调的新鲜、刺激、做什么都有激情。但是,这段兴奋期过后,一般都会进入”文化休克”期。
1990年圣诞节,我从广州移民到加拿大,面对着全新环境改变,已是宜立之年的我足足花了差不多三年时间,才适应下来。因为我发现在加拿大,我原有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全部“清零”,从头开始;英语能力的不足,造成我同西人打交道无所适从,只能扎堆华人圈子;压力和焦虑使我情绪很不稳定,身体状况也变差。还好有一帮教会的弟兄姐妹帮助我。当年在加拿大华人圈子里流行一句话,在加拿大这个新家园,我们都要接顺序经历三个5年,即“五年生存、五年生活和五年发展”。先求生存后求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逐步适应了。
在网络时代高速变迁的今天,我们的少年留学生,或许比我当年要厉害得多,因为他们对外面的世界己经不面陌生。但是也要看到, 15至17岁左右他们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一下子经历语言不同、文化差异、教育有别等等这么大的改变,对于依赖性较强的中国少年留学生来说,不难想象,这终究是一场前所来有冲击。水土不服、措手不及、无所适从,孩子们一连串的困惑,一系列的挫折,也令我们留守父母操心担忧。
以下节录部分家长在我的公众微信号网上的留言:
—-以前她不管看到什么都觉得很新奇、兴奋,话很多,现在她和我视频问及学习聊到学校,她只有一句还不是那样来敷衍我;

—-我的孩子老是跟国内的同学天天聊微信,特别怀念家乡,才过去不久,吵着圣诞节要回来;

—-我家姑娘对学习不感兴趣,反而喜欢和学校里的中国同学来往,她说有种安全感。

—–孩子放学关在屋里,除了吃饭,都不跟寄宿家庭沟通;

—-她与寄宿家庭主人闹翻,又要换地方;

—-我刚说孩子几句,他特别敏感,抱怨我啰唆;

—-我发现孩子对某门课程产生厌烦甚至憎恨;

—-孩子抱怨加拿大老师不如中国老师好;

……

“文化休克”也罢,“教育代沟”也罢,既然我们无法改变环境,那么就应该学会自我的调适。做父母的,群策群力,帮助孩子尽快从休克醒过来,尽快跨过代沟,进入适应期。

聆听与交谈,帮留学孩子减压!

今天用音频和一个同学聊天,我问他,“你来到加拿大的时候,你有压力吗?”
“有。”
“什么时候开始有?”
“从一开始登陆就有。”
“那是什么样的压力?”
“那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怎么样无形法?”
“我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当中,我慌了,第一次自己一个人出来,孤独、无助。”
“还有什么压力呢?”
“父母对我的期待,我来到这边,我放弃了国内的学业,因为在国内的时候,我上的还是挺好的学校,大家都喜欢出来,父母就说,你倒不如早点出来吧,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同学都打算大学之后再出来,我高中就出来了,所以他们对我期待。家人一有期待,我就有压力,我要多花他们的钱。我的同学大学之后出来,起码少花三年的钱,我要比他们多花三年的钱,一年下来,起码20多万一年,三年下来,100万的费用就没了。我父母也不容易,100万要是给我多好啊,但是我现在拿来读书,他们希望我能考一个好的大学,能够留下来成为加拿大人。想想这是多大的压力啊,我现在开始更多地想怎么样留下来,怎么样能够找到工作。能够留下来的这些大学专业和职业,能够找到工作,我已经不管自己的兴趣还是不是兴趣了,所以我很关注这些留学生的就业情况。”
“你有没有感到一种恐惧和慌张?”
“有啊,我记得进移民局的时候,他跟我讲的那些东西,我全部都不懂。幸好在那边有一个中文翻译,他帮我问了很多东西。当时我想糟了,我来这边读英语,他们讲什么我都不懂,我怎么读啊?来到学校,到教育局里报道的时候,我也是不懂的。寄宿家庭甚至说我真的大胆,什么都不懂,就这样跑到这边来读书。其实,我只能自己给自己壮胆。”
“是啊,你应该给自己打气壮胆。你知道吗?叔叔是研究历史的,你不懂英语,你敢来加拿大读书,当年很多的华侨不懂英语来加拿大打工,泛太平洋的这些铁路都是那些不懂英语的中国人把它修起来的。不懂英语不用着急,也不用恐惧,也不用慌张。”
“我还是有恐惧慌张的,我甚至想过逃避回国。但是我觉得逃跑回国对不起我自己,更对不起我父母。我父母多没面子啊,他们跟人家早就说了,我一出来了要衣锦还乡,我出来的时候,我父母请很多的朋友吃饭,我都接受过很多恭维的话语。每个人都说哎呀,太厉害了,能够出国,那些人都说将来我是读哈佛的,读耶鲁的,很多人说我要替父母争光,甚至我父母的一些亲戚朋友说,你好好读,将来我都向你那里投奔,他们的孩子都交给我,叫我去帮助他。你想想,我自己都不行,还要给那么多压力给我。当然这些压力,不仅是我自己的,还有来自父母的。你想想,我容易吗?”
“在这些压力之下,你有什么想法?有没有想过回去?”
“我想过,所以我最开心的就是在日历上倒数什么时候能回国。一到放假,我就第一时间,什么都不想,我就回国。”
……

跟这位同学谈完之后,我心里面总是沉甸甸的。我非常明白他的这份压力和恐惧、慌张,说老实话,换上我,我可能比他更糟糕。记得在30年前,我当时也就30岁的时候,移民到加拿大的时候,虽然我没有学习上的压力,但是面对新的环境,从会有或多或少的压力,面对与亲人的分离,虽然我当时是与父母移民,但是我的女朋友还在中国。面对着自己要在新的环境中求生存的压力,我相信当时只有一种选择就是没有退路了,比起这些留学生,我更加没有回头路,不像他们,他们还有机会回国,不像他们,还不用担心经济上的来源,他只要专心读书就行。我当时还必须要找工作,所以在圣诞节的那天,就开始去找工作了。
我在不同场合跟这些从中国来的孩子们分享,我跟他们说,“叔叔也曾经恐慌过,也曾经畏惧过,也曾经丢尽了脸,但是不管怎么样,我都过来了。我感谢上帝能够让我有机会面对困难,学习生存。其实最大的敌人不是环境,而是你内心的恐惧,你内心的慌张。现在我们都经历过来了”
我还跟这些孩子说,没关系的,每天醒过来的时候,你要知道今天做什么,每天晚上睡在床上的时候你要感恩你今天还是完整的,慢慢的,你就会发现你的英语水平改观了,慢慢地你就感觉到你自己的一个一个学习项目完成了,慢慢地你就开始不会想太多过去的事情,不想太多家里的期望,你更加看到的是你面对的同学。当你有机会再往远一点想到将来,看到这些环境当中的经历,想到你有机会去选择一些学习,想到你听到一个英文单词时,你的那种惊奇,你的那种喜悦,我相信你的这种恐惧,这种慌张就变得很微小,而且你会笑笑的回过头来面对着自己走过的历程,说一声,我曾经经历过。”

关于上课给新生孩子的建议:

1,留意课程大纲:一般在正式上课之前,老师都会给学生发放课程大纲(CourseOutline),你可以借助字典查清楚对于课程要求和安排,包括课程内容、讲课进度、参考资料、考试方式、分数比例等。

2,做好预习:对于老师的讲课内容有一个大概了解后就要做好课前的预习,这样上课时才能跟上老师的思路,在思考和表达方面都会有一定的准备,语言能力自然会有所提高的。

3,一定要复习: 在听课上也会遇到一些困难,有听不懂的问题,可在老师允许的情况下,用小型录音机、录音笔或手机把老师的授课内容录下来,下课后慢慢复习。也可以参考同学笔记,对照一下,重点留意自己不明白地方。坚持复习,搞懂老师、同学在课堂上运用频繁的词汇术语,这些“高频率”出现的语句、词汇你一个学期将它积累起来,对你在语言的运用上一定会有所提高。 




一、新移民
国泰航空飞机徐徐降落在温哥华国际机场。
外面正下着鹅毛大雪。十三个小时以前,我和父母在香港过了充满秋意的圣诞节,此刻,我们在圣诞节早上来到冰天雪地的加拿大。
这是我第一次在同一天过了两个圣诞节,也是我第一次经历下大雪。南方长大的我从机窗往外望到飞扬的白雪,禁不住打了个哆嗦。我赶紧和我父母一起轮流进入洗手间,各自换上厚厚的毛衣毛裤,手里还拿着崭新的羽绒衫。其他的乘客却没有象我们那样乱折腾,有些西人只穿长件短袖衫就下飞机。我有点纳闷。
一走进移民局大厅,我才知道自己有点似乡下人头一次进大城市–见识少。整个大楼里开有空调,到处暖融融。
太热了,我们仨赶紧找了个洗手间,脱掉一些衣服拎在手里。从洗手间出来,我大声告诉妈妈我的新发现,里面有冷暖水供你洗手。爸爸在一旁补充道,还有厕纸和抹手布呢。我妈妈细心些,她说,还有残疾人专用洗手间。
各位年青的读者,可能不理解我们的大惊小怪。你们不妨问一下你们的父母,让他们给你们“忆苦思甜”一下。上个世纪末的中国还是很落后封闭,在广州即使最高级的酒店洗手间,里面设施还不及加拿大公共场所的洗手间先进和人性化。
柜枱前,穿着短袖制服的移民官员向仍穿得有点雍肿的我问好,我们俩外表上衣着形成反差。看到我满头大汗,移民官只是笑了笑,和蔼地告诉我,今天,温哥华温度是零下五度。然后,他用热情口吻对我讲:欢迎你到加拿大!
当我将刚刚出的洋相告诉前来接机妹妹Sharon妹夫Wen,我妹妹开玩笑地说,你不是读了那么多书,见过世面的吗。我立即打断道,不,看来我只不过是只井底之娃。她接著说,如果不是在露天户外活动,这里冬天都有如春天般温暖,汽车、室内都有暖气的。里外两个世界,相反,广州冬天冷得要命,还记得小时候读书,课室里外一样冰冷。她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出国自费留学的,对中国跟西方社会之间发展的差距感受良多。
几天后,我被毕业于广州师院的Albert接到一个朋友家里,那里有几个广州来的老乡,要帮我洗尘接风。他们大都是最早从广州出来自费留学的。
一见面,大家就说我好幸运,可以随父母移民,解决了身份问题,可以有更多自由选择,那象他们当初以留学学生身份出来,只能读书,不能打工干活,老花家里的血汗钱,心里觉得很有压力。
俗语讲得好,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那年头资讯没有今天发达,这帮家伙与国内亲朋戚友的联络沟通,只能靠打电话和写信。国际长途话费昂贵,邮寄的书信半个月才抵达,那有今天互联网、视频等便利。所以,一有新人来,他就成了大家了解国内消息的渠道。不奇怪呀,人在他乡是会格外关心自己故乡的事情。我还末坐热板凳,便要使出浑身解数,把国内大事小事添油加醋描述一番,这群西关仔东山少爷居然听得津津有味。
Albert是我妹妹师兄,师范学院英语系毕业。他问我,你是国内目前稀有的博士,听说你甘愿放弃国内美好前景是为了圆一个出国梦。现在梦圆了,你有什么感受,下一步有什么大计?
我一下子想出不怎么回答。虽然初抵埗,但这里与广州多方面强烈的反差,好似冲击波一样每天在震击我,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差异极大文化,等等,似乎又与我一直向往的想象中的自由世界又区别。我对大家说,我还要慢慢消化才品味出加拿大的特别之处,不过,刚抵埗我感受最深刻就是人特别稀少,环境格外宁静,除市中心以外,大街上只见车辆少见行人,内街小巷更不用说了。我在大伯家里住,感觉四周静悄悄,房子外面整一条街除了偶尔有小车轻轻地经过,半天也不见一个人影。我无事干就尝试半天站在窗前向外观察,结果人影不见一个,再看看左邻右里,房屋里有灯光,却也听闻不到有人走动的任何动静,反而我可以听到雪花下来沙沙飘落在窗台声音,我脑海中老是出现一个粤语方言“死静”,以前在书本上不太明白,现在亲身体验了。要不是我妈妈在厨房里走动,我还以为自己被留放到一个无人居住的荒岛呢。
我把话题一转,我说了不少啦,我想听听你们在加拿大的经历。其实我最想知道他们在这个异域他乡如何立足的。
Albert告诉我,他初到加拿大感到最大的挑战就是找工作。因为在国内,大学生毕业是包分配的,象他那种学英语的毕业生当时各大单位都抢着要人。他来到加拿大后,中国学历也不被承可,只好重新再读,读完了,学校不管你的毕业去向,只能靠自己自谋出路。他没有加拿大工作经验,除了英语又没有一技之长,年纪又无法靠出卖体力挣钱。最后,好不容易在唐人街一家中文小报找了份工作。他说,这份工作压力大,采、编、排一脚踢,还要长期上夜班。不过,他总算是找了份脑力劳动的工作。他总结道,在加拿大好似乡下人进大城市一样,好奇、新鲜之后,充满挑战,在人家的地盘,所有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我问年轻一点的小马干什么工作,他快人快语地说,在餐馆打工,我一周做几家餐厅,中午、晚上不同餐馆,周日、周末不同地方。套用中国女子排球队五夺世界冦军的成功秘诀:“短、平、快”,小马说,我专找那些短工、廉价但每天有现金收入的、以及靠体力挣快钱的工作。那些工作容易找,他解释道,这样拼命干活挣快钱是要寄钱回家偿还留学的费用。他告诉我,在加拿大只要你肯吃苦,不挑三拣四,总会有生存空间。他喜欢加拿大的自由,国内铁饭碗虽稳定但端起来就要吃一辈子,没有选择余地。就业是件大事,大事最好不要别人包办,如同婚姻一样,自由恋爱,对与错都是自己挑选的。最后他告诉我,这里的人找工作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最主要还是靠在政府开的劳动就业市场去寻找。
其实,从抵达加拿大的第一天开始,我千方百计打听揾工打工的门路,我想争分夺秒找份工作。我将自己找工作的想法说了出来。
正在大学里半工半读的小王劝我,不要急于去打工,一旦做了工便难于安心读书,也无法返回校园。你是个读书人,又是教书出身,在社会打工你没有优势,挣快钱你似乎手无抓鸡之力,做写字楼工你又没有当地工作经验没人会请你,你在中国接受应试教育近二十年,还不如尝试继续深造将来在校园里谋份职。
出国前,我己经做好了“一颗红心,两种淮备”。这句话是当年我参加高考时老师对我们的寄语。在中国我只有教书经历,在加拿大我当然希望能重拾大学教鞭,但我要过五关斩六将才可以实现这个工作梦想。我起码要花几年时间先过语言关、再过专业关,最后过找学校聘用等等难关,现实不允许我走这条路。我也想过降低身段去社区学院或中学教书,但老乡告诉我除了语言关外,我还要有当地的教书资格证书,加拿大找份专业些的工作就会要求相关的资格证书,以及在当地的相关的工作经历。
听了大家的议论,我知道现在我剩下“一颗红心,一种准备”了。
一句话,我在中国的所有一切的成果己经清零,在这里我只能是重头开始!
从零开始,从那个方向开始呢?
一脸无奈,我只好老老实实问大家:我没有钱又没有奖学金,读书的事以后再说吧。我会一心一事找工作。如果你们是我,又会找什么工。我再具体些讲出自已的意图,有什么工作是不要求加拿大学历,无须当地工作经历,日常英语水平我还能应付过来,不太重的体力我应该干得来。大家热心帮我出谋献策,这样你可以选择的机会多着那:超级市场搬货员、工厂流水线工人、农场采摘水果、餐馆洗碗……
有些工作我连听都没听说过,但我已心中有数。九十年代西方社会经济陷入萧条,我到达加拿大时正是这个国家失业率高企日子,加拿大是个福利国家,没工作可以申请领取失业救济金。虽然市场动态不景气,但我姿态却是主动出击,而我的心态做好了吃苦的一切准备。
分手时,Albert主动提出为我的工作祈祷。我有些惊讶,这些在国内靠自己打拼的精英,来到这个宣扬个人主义的国家反而要靠上帝。不过,我仍感谢他们的那份爱心。
我开始揾工前的准备。
我要清晰自身的条件:新移民,无当地工作经验,无任何专业证书,即使中国文凭也难获认可,我不得不承认打工我没有任何优势。
我要从头开始这意味着我要重新定位,现实粉碎了我重走旧路返回校园的幻想,我立定心志重新树立找工作的目标,做什么工作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最容易找到的。容易找的工作在那里?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低处,少竞争,机会多,容易找着;低处,附帯工作要求条件也会简单,容易适应,上手快;低处,流动性大,门槛低,容易进也容易出,便于我下一步的调整目标。一不做二不休,做事做到最完全彻底,我要从最低处开始!
我安慰自己,最低的我都尝试过了,有机会低处反弹;最苦最难我都经历过了,一定会苦尽甘来。如同学游泳,既然我无机会学习游得最快的自由游,接受别人欢比呼喝彩,不如我改学潜水,特别是深海潜水,最起码我有机会饱览精彩的海底世界。
揾工,我准备好了!

反思
学历不等于能力,博士不是“波士”

你有没有听说过一个做了几千年的“中国梦”?那就是读书。读书人,在中国人心中有着神圣的地位。古人讲过书中有黄金屋和颜如玉,读书代表一切,读书就是一切,万物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几千年的科举制和现今高考制度,全都变成年轻人造梦的温床。中学毕业,我同全中国的热血青年一起去做“中
国梦”:高考读大学。跻身于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行列,我在校园的象牙塔里,两耳不问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书呆子,是那个时代最可爱的代表形象。
我也毋须为毕业择业操心,在暨南大学教书的金饭碗端起来令人羡慕。但我仍不知足,又去追寻萦绕多年的出国梦。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令人向往追求,不紧跟潮流出去看看心有不甘。到了加拿大我才如梦初醒,实现梦想要付出代价。在一个全新的环境,我面对着生存的现实,让我看到学历不等于我有找工作的能力,高级学位不等于更不表示我有大把的工作机会,别人对你笑脸相对。
年青的你,面对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海啸,揾工难,揾份好工更难,你是否要重新了解研究就业市场动态,放下身段的姿态,做好吃苦的心态。

二、恭喜你,有工开啦!

我比不少新移民幸运,可以在妹妹家中落脚。
妹妹和妹丈的家安置在不列颠省的省会维多利亚市,离温哥华搭渡轮需要两个多小时。
维多利亚市是全北美最闻名的旅游城市,它与大陆分隔,岛上没有任何工业,是一个宁静又美丽的地方。当地人很自豪地告诉我,有一句话流行了近百年,形容这个地方是:Newlymarried and nearly died,意思说,新婚夫妇喜欢来这里共度蜜月,暮烛残年老人会选择这儿安享晚年。这个城市确实有许多吸引人的地方:享有世界花园美称的布查德花园,一年四季都有各国奇花异草轮番争艳,令人流离忘返;蝴蝶园、蜡像馆、海底花园、国家一号公路始点、太平洋灯塔等旅游景点与省议会大厦、王后酒店、英伦湾等十九世纪建筑互相媲美,当然这里也少不了浓厚东方色彩的唐人街。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里城市乡村化,少见高楼大厦。当地人非常热爱自然喜欢花草,从各家各户庭前后院修葺别致的草坪,精心种植各种花卉,你就可窥一斑。即使是市政或公众空地也都被剪辑成精致的大小草地,很少裸露荒地。
虽然我到达时是冬天,偶尔也有天晴,蓝天白云格外舒畅,不像国内天上老是灰蒙蒙的。不知为什么,我喜欢拿这里同广州作比较。我发现这里连空气也特别清新和干净,衣服穿好几天也可以赖得换,在广州我要是一天不换衣服,那衣领、袖子就脏脏的。
我还有其他新发现,无论在美伦美奂商场闲逛,还是在街头路边店里喝咖啡的,大家都很悠然休闲;即使路上行走的步伐也不那么急促,好似有意放慢速度似的。原来,西方发达国家流行一种新思潮:慢活。当地人讲究享受,注重生活质素,有意无意将生活节奏放慢。这里盛行慢活的生活方式。
潜意识中我很向往这种“慢活”生活方式。我出国前在大学校园半封闭式象牙之塔生活,与外界社会半隔绝。不过,我更喜欢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童话一般的美丽环境。
这一切都是我出国的主要推动力。
只是,此时此刻的我没有那么闲情逸致,找工作的急切心情催促着我。
我从家里的英文报纸中翻到分类广告那一栏,然后在招聘启示里找餐馆洗碗职位的。出乎我意料之外,洗碗空缺的职位不多。之前,我还以为这是个旅游城市,以服务业为主餐馆多,洗碗工作容易找到。妹妹安慰道,圣诞节新年前后,西人多在家中与亲朋好友相聚,外出用饍反而减少,不少餐馆干脆关门放假。在中国,节假日正是做生意最好时机,中西文化真的不同。
我还逢人讲一天过了两次圣诞节,来的可不是时候,政府部门不办公,私人机构休息。我无法办理社会保障卡和医疗保险等移民手续,没有工作卡谁也不敢请你做事。我妹妹开解我,你怎样急也无济于事,你要学习适应这里节奏,学会有耐性。这里做事不能有心急,要慢慢来。加拿大人做事很死板,一切都要安步就班,办事也要预约,不会象国内那样可以通融和灵活,更不会因为认识人而乱来一通。
我不想等,心想没有工作卡我有移民纸,可以合法打工。圣诞假期一结束,我拉上妹妹,跑去政府的人力资源和社会福利局相当于我们的劳动局,查询有关工作事宜。当地政府会在那里免费为企业提供招聘劳工服务,人们习惯在这些政府开的劳务市场寻找工作机会。
我希望在新一年来临前找到份洗碗工。
我们俩在里面泡了大半天,还好,抄下一批招聘洗碗工的名单。然后,妹妹熟悉当地,她对着地图,求近舍远,逐一晒选。维多利亚市虽说不大,但我不熟悉当地交通,冰天雪地骑车上班也不实际,我也不能麻烦妹妹接载我上下班。我想在西人地方工作,所以不考虑中餐馆。最后,我们选中了五、六家。我不想失去每一个机会,担心听不清楚对方要求也害怕自己英语太烂被别人拒绝,我求妹妹帮忙。她逐一打电话去,询问了几间早己经请了人。剩下最后一家,招聘栏上注明只请兼职洗碗,条件苛刻:一周干三天但具体每周不同只能在家中候命第二天上班安排。我妹妹一看,劝我改天再来碰碰运气,我那里甘心坚持兼职也先做做看,不管怎样也要迈出第一步。她只好打电话去问,职位仍空缺,有机会,她立刻开车带我去面试。
这是一间由一对希腊人移民开的夫妻店。这家小餐馆跟广州街头到处可见的粥粉面小食品店很相似,但装饰温馨,环境干净,给人一种家的温暖。它位于一个中型购物中心临街铺面,专门制作煎鱼饼、炸鱼块和炸薯条,英文招牌上写着Fishand Fire。当地西人大都喜欢吃煎炸食品,鱼是加拿大特产,吃鱼比吃肉健康,薯条则可以撑饱肚子的。
老板很客气请我们里面坐,餐馆不大,先经过开放式厨房,干干净净,有个胖胖的大厨师在制作食物,再进去是摆放十多张小桌的用餐房。带有很浓希腊乡音的老板解释,现时己经有个亲戚做洗碗打杂,但他是个学生,他上学我来顶替,平时如果那年轻人不来老板也会打电话要我上班。每小时工资是5.5加币,那是法定最低工资标准。我心里盘算了一下,每天开工只有二三个小时,实在太少工时。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找可以一天干八小时的工作。这时,我妹妹又来劝我,算了吧,再了新年再找,还可以扩大找超市、面包店等一些低职位;这份工工时少又要在家等电话,浪费时间又很被动。再说,家里也不是缺你的钱开饭。
我说,来了快一周,今天又找了大半天,好不容易有人愿意请我,我不想失去这个难得的机会。你不是说过,在加拿大如果我没有任何工作经验,我会求职无门,早一天有工作,早一天得到当地工作经验,我寻找其它工作不就有了敲门砖。
于是,我转身对老板说,明天我就来,正式上班。
我们出了大门,汽车开动前,妹妹好像想起什么立即提醒我,明天可是元旦哟。
新年新开始嘛,我大声地回答!
车里,妹妹握着我的手,也大声说:大佬,恭喜你,有工开啦!

反思
第一份工,你真的需要吗?

二十年后的某一天,我跟十五岁的大女儿Christie讲起,我在加拿大的第一份工作是洗碗。
她第一个反应以为我是开玩笑,眼前这位衣着光鲜、高大形象的父亲怎么会同厨房里的洗碗工人联系一起。看着我肯定的点点头,她拍了一下我的背,她说,你会不会不让爷爷奶奶知道?
为什么,我反问,心里有点儿儿不明白?
她回答,因为你不想他们父母知道后伤心。读那么多年书的儿子最后竟然要去洗碗。
我追问一下,洗碗有什么问题?
她支支吾吾,不是说洗碗有问题而是说你读了那么多年的书去做洗碗有问
题,否则,你为什么要读那么多书,干脆一开始就去洗碗,不用浪费你父母金钱和自己的时间精神。
我无话可说,但内心真想对她说,孩子,你爸爸当时是没有其他比洗碗更好的选择呀!
现实就是这样残酷。
当然,女儿的困惑不解也是有道理的。
今天高校毕业生在找工作时不也面对那些专业不对口、条件苛刻、环境艰苦等问题,现实中教育与就业的严重错位,走向社会的学子们顿感困惑和犹豫。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加上中国的国情不同、制度未完善,大学生们担心走错第一步无法再重新选择,你从最低开始下到基层农村恐怕真的就是一辈子,越往低层无法反弹上升。但是,这不应是你勇敢地迈出第一步的借口。因为你知道你需要,因为你要面对现实。如果你是靠家里供养的完成学业,你真的不要挑三拣四,早日做工自食其力;如果你从未有过勤工俭学经历的,也要快快投身社会,取得第一份工作履历;即使你家景殷实,暂时不缺乏,你也应在现实中小试牛刀,清楚自己实力、优势劣势合适做什么工作的。
你需要的可能一个谋生工具,又可能是一次尝试经历,或者是一种实力测试,又或者是一种心理的挑战。
学生哥要知道,工作没有卑贱,但如果不去尝试找份工作,独立自立,你就很免不了让人瞧不起。
找工难,找份洗碗的工作都那么难。我很理解为什么在珠江三角洲的加工厂里,外来民工只要有人肯收留,有工开,不问条件就留下来了。先求生存再求适应和发展。不管好工作坏工作,只要求立即开工;不管长工短工,有活干就满足。这是我第一次出来自己找第一份的工作时,定下的找工路线图和时间表。
工作是谋生的工具,工作满足人的基本生活要求,也维持了人应有的尊严。失业不但丧失生存能力也丧失做人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