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周,加拿大课程把我孩子的自信全摧毁了

10401
我在杭州搞活动时认识的一位留守家长在网上向我求救:孩子上学第一周什么都听不懂,但感觉很新奇;第二周,我叫她参加学校社团,她开始犹豫了,说课都听不懂还参加什么社团;第三周,她说社会学很难,要借同学笔记抄;在国内学习有压力,她还能顶住,但在加拿大她反而无所适从。我看她平时接触的都是几个一齐过去和中国孩子,这样英语水平提高更慢了。如果再这样下去,我该怎么办?
我只能先作简单回答:孩子需要你的鼓励,你帮助她建立自信应是第一步。
这位妈妈同意,我家孩子从来都是不够自信的,到了加拿大我估计,开学这四周她的自信被摧毁得差不多了!
她还说道,孩子身边有一个新生,比较内向,一直上课听不懂,也没有人引导她,快要被劝退,国内妈妈一听到消息只好赶过去陪读。我也担心,自己的孩子会不会迟早也打退堂鼓!
我只能安抚她,说道,叫你孩子联系一下我,看看我们怎样一齐来帮助她度过难关吧!

出国改变人生,留学改变命运。但是,改变是要付出代价的。既然,出国留学是我们和孩子共同的选择,那么让我们一齐面对随之而来的一连串的挑战吧!

倾听孩子们的声音

很快,杭州新生联络上我:
“朱博士,我现在觉得还好,就是象数学有的题目不太看得懂,导致考试的时候失分,然后觉得最难的就是social,,基本都听不懂”她在留言上写道。
Social study社会课是BC学校名称,安省学校称为公民课Civic,内容相当于国内的政治课。该学科是最令中国学留学生头痛的高中必修课。
“social有的时候要看一段电影,然后总结,回答问题什么的,我感到更吃力了,做笔记也不行,只能照抄同学笔记,回来查字典,大概明白少许…”
我问:有没有的老师求助?
“还没呢,我想再试个两节课,坚持一下再说”
看到这,我放心了,因为孩子的情况不像妈妈描述的那么可怕!如果下次有机会再同这个孩子聊,我一定告诉她,我的儿子今年也选修类似的公民课,很少在我们面前诉苦的孩子,近日也常常投诉这门课很难呀。

开学到了第四周,我随便问几个今年入学的新生
10年级新生
“老师,虽然我被编到英语ESLA级别,我还是听不懂,在课堂上太无聊,不敢缺课,只能坐在角落看手机……”
我建议:不如问一下老师,可不可以用手机录下课堂老师讲的 课,
““录了也听不懂,白费事,先混混再说”
—-承认失败不等于要放弃,我只能去学校,看看学校有没有新生辅导之类的,帮帮他。

11年级新生
“我现在一上课就紧张,怕老师问我,越紧张我越听不明白老师在讲什么?”
我建议:先看讲义预习一下,或者找同学问一问
“而且,最近开始有胃痛,我妈说我是不是功课太多有压力。我老实告诉她,功课量不多,只有一点点,但常常要在课堂上演讲表述,好紧张”
—-我叫她,做演讲前对着镜子多练习,讲慢些,眼睛望着最后一排,放松些。

12年级新生
“忙死了,马上参加大学展览会,要选大学专业,还要准备考雅思,一天只睡6个小时”
—-我不敢多打扰,买些点心,周末去探望她。
……

留学压力,从登陆加拿大那一天开始形成

杭州妈妈所说的,”加拿大课程把我孩子的自信全摧毁了”虽然夸张了些,,但却是说出了一种现象。我观察到在我身边的中学留学生们,差不多都经历过相类似的挑战。留学压力,从登陆加拿大那一天开始就形成了。
来加拿大读中学的中国留学生大概有三类人。
第一类是非常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国内是顶尖的学生,例如是中考状元,学校“学霸”,雅思考试成绩6.5分以上的,但我看他们来到加拿大也有水土不服的现象。图中这位少年留学生,他刚来时上课也吃力,加拿大10年的科学课的内容对于在国内己经学过初三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他相对很简单,但他就是被科学术语难到了。幸好他有一套自学方法,他从图书馆借了科学课教科书,课后复习,课前预习,即使外出也不忘带上笔记本,翻翻单词本。很快,他适应了这里学习方法,继续保持学习领先优势。几天前,他就读私校的校长助理在我面前特别表扬他。这一类学生因为有基础有方法,给他们一定时间适应调整,他们各方面表现很出色的。
第二类学生是中等水平的,如果在国内他们读一般大学没有问题,但要上一流重点大学却有困难,他们希望在加拿大寻求突破,读上全球排名榜上有名的加拿大大学。这一类学生来到加拿大同样遇到难以一下子投入的困难,但因为他们知道来这里念书是为了什么,将勤补拙,付出更多的时间。我身边有不少这类学生,从他们入住的寄宿家庭口,知道他们常常熬夜,挑灯死战完成作业。他们也懂得借助同乡同学的帮助,同一语言文化背景,在学业上“扎堆”、“抱团”,在留学初期十分有效的。这一类学生适应加拿大学习快慢因人而异,他们更需要父母的鼓励和专家的引导,最终也是学有所成的。向我求助的杭州妈妈的孩子,就是属于这一类的。
第三类的学生是学习基础较差的,他们无法在国内“圈养”教育下生存,在加拿大“放养”教育下生活也艰难。他们在英语方面的挣扎比别人更需费时多日,但如果放慢学习节奏,刻苦用功,重打基础,也能适应加拿大学习生活的。我对第三类的学生尤为操心,因为一旦他们出入不了角色,很容易被“边缘化”,先关自弃自暴、无心上学,接着旷课逃学、通宵上网。家里条件好些的,手头阔绰的,就会随波逐流,呼朋唤友打游戏唱K酗酒……最终问题堆积,不可收拾。
如同倒时差一样,各人身体素质不同,对环境改变适应反应不一样,时差的反应也都不同。但是,出国留学,以学为主,用功、用心,训练自己的学习能力,所有留学生都要明白的,没有任何藉口和例外的。

留学生与“文化休克”

留学新生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环境的改变。一个人在全新环境下容易出现造压力和焦虑,如同一个人远足或登山时,没有充分的准备容易出现缺氧缺水供血不足的短暂“休克”。针对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做了大量的研究。上个世纪60年代初,文化人类学家KalveroOberg用“文化休克”(CultureShock)这个专有名词,来描述这种心理反应现象。他说:“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在心理上产生的深度焦虑症。”
一个人来到异国他乡,开始会感到异国情调的新鲜、刺激、做什么都有激情。但是,这段兴奋期过后,一般都会进入”文化休克”期。
1990年圣诞节,我从广州移民到加拿大,面对着全新环境改变,已是宜立之年的我足足花了差不多三年时间,才适应下来。因为我发现在加拿大,我原有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全部“清零”,从头开始;英语能力的不足,造成我同西人打交道无所适从,只能扎堆华人圈子;压力和焦虑使我情绪很不稳定,身体状况也变差。还好有一帮教会的弟兄姐妹帮助我。当年在加拿大华人圈子里流行一句话,在加拿大这个新家园,我们都要接顺序经历三个5年,即“五年生存、五年生活和五年发展”。先求生存后求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逐步适应了。
在网络时代高速变迁的今天,我们的少年留学生,或许比我当年要厉害得多,因为他们对外面的世界己经不面陌生。但是也要看到, 15至17岁左右他们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一下子经历语言不同、文化差异、教育有别等等这么大的改变,对于依赖性较强的中国少年留学生来说,不难想象,这终究是一场前所来有冲击。水土不服、措手不及、无所适从,孩子们一连串的困惑,一系列的挫折,也令我们留守父母操心担忧。
以下节录部分家长在我的公众微信号网上的留言:
—-以前她不管看到什么都觉得很新奇、兴奋,话很多,现在她和我视频问及学习聊到学校,她只有一句还不是那样来敷衍我;

—-我的孩子老是跟国内的同学天天聊微信,特别怀念家乡,才过去不久,吵着圣诞节要回来;

—-我家姑娘对学习不感兴趣,反而喜欢和学校里的中国同学来往,她说有种安全感。

—–孩子放学关在屋里,除了吃饭,都不跟寄宿家庭沟通;

—-她与寄宿家庭主人闹翻,又要换地方;

—-我刚说孩子几句,他特别敏感,抱怨我啰唆;

—-我发现孩子对某门课程产生厌烦甚至憎恨;

—-孩子抱怨加拿大老师不如中国老师好;

……

“文化休克”也罢,“教育代沟”也罢,既然我们无法改变环境,那么就应该学会自我的调适。做父母的,群策群力,帮助孩子尽快从休克醒过来,尽快跨过代沟,进入适应期。

聆听与交谈,帮留学孩子减压!

今天用音频和一个同学聊天,我问他,“你来到加拿大的时候,你有压力吗?”
“有。”
“什么时候开始有?”
“从一开始登陆就有。”
“那是什么样的压力?”
“那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怎么样无形法?”
“我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当中,我慌了,第一次自己一个人出来,孤独、无助。”
“还有什么压力呢?”
“父母对我的期待,我来到这边,我放弃了国内的学业,因为在国内的时候,我上的还是挺好的学校,大家都喜欢出来,父母就说,你倒不如早点出来吧,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同学都打算大学之后再出来,我高中就出来了,所以他们对我期待。家人一有期待,我就有压力,我要多花他们的钱。我的同学大学之后出来,起码少花三年的钱,我要比他们多花三年的钱,一年下来,起码20多万一年,三年下来,100万的费用就没了。我父母也不容易,100万要是给我多好啊,但是我现在拿来读书,他们希望我能考一个好的大学,能够留下来成为加拿大人。想想这是多大的压力啊,我现在开始更多地想怎么样留下来,怎么样能够找到工作。能够留下来的这些大学专业和职业,能够找到工作,我已经不管自己的兴趣还是不是兴趣了,所以我很关注这些留学生的就业情况。”
“你有没有感到一种恐惧和慌张?”
“有啊,我记得进移民局的时候,他跟我讲的那些东西,我全部都不懂。幸好在那边有一个中文翻译,他帮我问了很多东西。当时我想糟了,我来这边读英语,他们讲什么我都不懂,我怎么读啊?来到学校,到教育局里报道的时候,我也是不懂的。寄宿家庭甚至说我真的大胆,什么都不懂,就这样跑到这边来读书。其实,我只能自己给自己壮胆。”
“是啊,你应该给自己打气壮胆。你知道吗?叔叔是研究历史的,你不懂英语,你敢来加拿大读书,当年很多的华侨不懂英语来加拿大打工,泛太平洋的这些铁路都是那些不懂英语的中国人把它修起来的。不懂英语不用着急,也不用恐惧,也不用慌张。”
“我还是有恐惧慌张的,我甚至想过逃避回国。但是我觉得逃跑回国对不起我自己,更对不起我父母。我父母多没面子啊,他们跟人家早就说了,我一出来了要衣锦还乡,我出来的时候,我父母请很多的朋友吃饭,我都接受过很多恭维的话语。每个人都说哎呀,太厉害了,能够出国,那些人都说将来我是读哈佛的,读耶鲁的,很多人说我要替父母争光,甚至我父母的一些亲戚朋友说,你好好读,将来我都向你那里投奔,他们的孩子都交给我,叫我去帮助他。你想想,我自己都不行,还要给那么多压力给我。当然这些压力,不仅是我自己的,还有来自父母的。你想想,我容易吗?”
“在这些压力之下,你有什么想法?有没有想过回去?”
“我想过,所以我最开心的就是在日历上倒数什么时候能回国。一到放假,我就第一时间,什么都不想,我就回国。”
……

跟这位同学谈完之后,我心里面总是沉甸甸的。我非常明白他的这份压力和恐惧、慌张,说老实话,换上我,我可能比他更糟糕。记得在30年前,我当时也就30岁的时候,移民到加拿大的时候,虽然我没有学习上的压力,但是面对新的环境,从会有或多或少的压力,面对与亲人的分离,虽然我当时是与父母移民,但是我的女朋友还在中国。面对着自己要在新的环境中求生存的压力,我相信当时只有一种选择就是没有退路了,比起这些留学生,我更加没有回头路,不像他们,他们还有机会回国,不像他们,还不用担心经济上的来源,他只要专心读书就行。我当时还必须要找工作,所以在圣诞节的那天,就开始去找工作了。
我在不同场合跟这些从中国来的孩子们分享,我跟他们说,“叔叔也曾经恐慌过,也曾经畏惧过,也曾经丢尽了脸,但是不管怎么样,我都过来了。我感谢上帝能够让我有机会面对困难,学习生存。其实最大的敌人不是环境,而是你内心的恐惧,你内心的慌张。现在我们都经历过来了”
我还跟这些孩子说,没关系的,每天醒过来的时候,你要知道今天做什么,每天晚上睡在床上的时候你要感恩你今天还是完整的,慢慢的,你就会发现你的英语水平改观了,慢慢地你就感觉到你自己的一个一个学习项目完成了,慢慢地你就开始不会想太多过去的事情,不想太多家里的期望,你更加看到的是你面对的同学。当你有机会再往远一点想到将来,看到这些环境当中的经历,想到你有机会去选择一些学习,想到你听到一个英文单词时,你的那种惊奇,你的那种喜悦,我相信你的这种恐惧,这种慌张就变得很微小,而且你会笑笑的回过头来面对着自己走过的历程,说一声,我曾经经历过。”

关于上课给新生孩子的建议:

1,留意课程大纲:一般在正式上课之前,老师都会给学生发放课程大纲(CourseOutline),你可以借助字典查清楚对于课程要求和安排,包括课程内容、讲课进度、参考资料、考试方式、分数比例等。

2,做好预习:对于老师的讲课内容有一个大概了解后就要做好课前的预习,这样上课时才能跟上老师的思路,在思考和表达方面都会有一定的准备,语言能力自然会有所提高的。

3,一定要复习: 在听课上也会遇到一些困难,有听不懂的问题,可在老师允许的情况下,用小型录音机、录音笔或手机把老师的授课内容录下来,下课后慢慢复习。也可以参考同学笔记,对照一下,重点留意自己不明白地方。坚持复习,搞懂老师、同学在课堂上运用频繁的词汇术语,这些“高频率”出现的语句、词汇你一个学期将它积累起来,对你在语言的运用上一定会有所提高。 




一、新移民
国泰航空飞机徐徐降落在温哥华国际机场。
外面正下着鹅毛大雪。十三个小时以前,我和父母在香港过了充满秋意的圣诞节,此刻,我们在圣诞节早上来到冰天雪地的加拿大。
这是我第一次在同一天过了两个圣诞节,也是我第一次经历下大雪。南方长大的我从机窗往外望到飞扬的白雪,禁不住打了个哆嗦。我赶紧和我父母一起轮流进入洗手间,各自换上厚厚的毛衣毛裤,手里还拿着崭新的羽绒衫。其他的乘客却没有象我们那样乱折腾,有些西人只穿长件短袖衫就下飞机。我有点纳闷。
一走进移民局大厅,我才知道自己有点似乡下人头一次进大城市–见识少。整个大楼里开有空调,到处暖融融。
太热了,我们仨赶紧找了个洗手间,脱掉一些衣服拎在手里。从洗手间出来,我大声告诉妈妈我的新发现,里面有冷暖水供你洗手。爸爸在一旁补充道,还有厕纸和抹手布呢。我妈妈细心些,她说,还有残疾人专用洗手间。
各位年青的读者,可能不理解我们的大惊小怪。你们不妨问一下你们的父母,让他们给你们“忆苦思甜”一下。上个世纪末的中国还是很落后封闭,在广州即使最高级的酒店洗手间,里面设施还不及加拿大公共场所的洗手间先进和人性化。
柜枱前,穿着短袖制服的移民官员向仍穿得有点雍肿的我问好,我们俩外表上衣着形成反差。看到我满头大汗,移民官只是笑了笑,和蔼地告诉我,今天,温哥华温度是零下五度。然后,他用热情口吻对我讲:欢迎你到加拿大!
当我将刚刚出的洋相告诉前来接机妹妹Sharon妹夫Wen,我妹妹开玩笑地说,你不是读了那么多书,见过世面的吗。我立即打断道,不,看来我只不过是只井底之娃。她接著说,如果不是在露天户外活动,这里冬天都有如春天般温暖,汽车、室内都有暖气的。里外两个世界,相反,广州冬天冷得要命,还记得小时候读书,课室里外一样冰冷。她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出国自费留学的,对中国跟西方社会之间发展的差距感受良多。
几天后,我被毕业于广州师院的Albert接到一个朋友家里,那里有几个广州来的老乡,要帮我洗尘接风。他们大都是最早从广州出来自费留学的。
一见面,大家就说我好幸运,可以随父母移民,解决了身份问题,可以有更多自由选择,那象他们当初以留学学生身份出来,只能读书,不能打工干活,老花家里的血汗钱,心里觉得很有压力。
俗语讲得好,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那年头资讯没有今天发达,这帮家伙与国内亲朋戚友的联络沟通,只能靠打电话和写信。国际长途话费昂贵,邮寄的书信半个月才抵达,那有今天互联网、视频等便利。所以,一有新人来,他就成了大家了解国内消息的渠道。不奇怪呀,人在他乡是会格外关心自己故乡的事情。我还末坐热板凳,便要使出浑身解数,把国内大事小事添油加醋描述一番,这群西关仔东山少爷居然听得津津有味。
Albert是我妹妹师兄,师范学院英语系毕业。他问我,你是国内目前稀有的博士,听说你甘愿放弃国内美好前景是为了圆一个出国梦。现在梦圆了,你有什么感受,下一步有什么大计?
我一下子想出不怎么回答。虽然初抵埗,但这里与广州多方面强烈的反差,好似冲击波一样每天在震击我,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差异极大文化,等等,似乎又与我一直向往的想象中的自由世界又区别。我对大家说,我还要慢慢消化才品味出加拿大的特别之处,不过,刚抵埗我感受最深刻就是人特别稀少,环境格外宁静,除市中心以外,大街上只见车辆少见行人,内街小巷更不用说了。我在大伯家里住,感觉四周静悄悄,房子外面整一条街除了偶尔有小车轻轻地经过,半天也不见一个人影。我无事干就尝试半天站在窗前向外观察,结果人影不见一个,再看看左邻右里,房屋里有灯光,却也听闻不到有人走动的任何动静,反而我可以听到雪花下来沙沙飘落在窗台声音,我脑海中老是出现一个粤语方言“死静”,以前在书本上不太明白,现在亲身体验了。要不是我妈妈在厨房里走动,我还以为自己被留放到一个无人居住的荒岛呢。
我把话题一转,我说了不少啦,我想听听你们在加拿大的经历。其实我最想知道他们在这个异域他乡如何立足的。
Albert告诉我,他初到加拿大感到最大的挑战就是找工作。因为在国内,大学生毕业是包分配的,象他那种学英语的毕业生当时各大单位都抢着要人。他来到加拿大后,中国学历也不被承可,只好重新再读,读完了,学校不管你的毕业去向,只能靠自己自谋出路。他没有加拿大工作经验,除了英语又没有一技之长,年纪又无法靠出卖体力挣钱。最后,好不容易在唐人街一家中文小报找了份工作。他说,这份工作压力大,采、编、排一脚踢,还要长期上夜班。不过,他总算是找了份脑力劳动的工作。他总结道,在加拿大好似乡下人进大城市一样,好奇、新鲜之后,充满挑战,在人家的地盘,所有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我问年轻一点的小马干什么工作,他快人快语地说,在餐馆打工,我一周做几家餐厅,中午、晚上不同餐馆,周日、周末不同地方。套用中国女子排球队五夺世界冦军的成功秘诀:“短、平、快”,小马说,我专找那些短工、廉价但每天有现金收入的、以及靠体力挣快钱的工作。那些工作容易找,他解释道,这样拼命干活挣快钱是要寄钱回家偿还留学的费用。他告诉我,在加拿大只要你肯吃苦,不挑三拣四,总会有生存空间。他喜欢加拿大的自由,国内铁饭碗虽稳定但端起来就要吃一辈子,没有选择余地。就业是件大事,大事最好不要别人包办,如同婚姻一样,自由恋爱,对与错都是自己挑选的。最后他告诉我,这里的人找工作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最主要还是靠在政府开的劳动就业市场去寻找。
其实,从抵达加拿大的第一天开始,我千方百计打听揾工打工的门路,我想争分夺秒找份工作。我将自己找工作的想法说了出来。
正在大学里半工半读的小王劝我,不要急于去打工,一旦做了工便难于安心读书,也无法返回校园。你是个读书人,又是教书出身,在社会打工你没有优势,挣快钱你似乎手无抓鸡之力,做写字楼工你又没有当地工作经验没人会请你,你在中国接受应试教育近二十年,还不如尝试继续深造将来在校园里谋份职。
出国前,我己经做好了“一颗红心,两种淮备”。这句话是当年我参加高考时老师对我们的寄语。在中国我只有教书经历,在加拿大我当然希望能重拾大学教鞭,但我要过五关斩六将才可以实现这个工作梦想。我起码要花几年时间先过语言关、再过专业关,最后过找学校聘用等等难关,现实不允许我走这条路。我也想过降低身段去社区学院或中学教书,但老乡告诉我除了语言关外,我还要有当地的教书资格证书,加拿大找份专业些的工作就会要求相关的资格证书,以及在当地的相关的工作经历。
听了大家的议论,我知道现在我剩下“一颗红心,一种准备”了。
一句话,我在中国的所有一切的成果己经清零,在这里我只能是重头开始!
从零开始,从那个方向开始呢?
一脸无奈,我只好老老实实问大家:我没有钱又没有奖学金,读书的事以后再说吧。我会一心一事找工作。如果你们是我,又会找什么工。我再具体些讲出自已的意图,有什么工作是不要求加拿大学历,无须当地工作经历,日常英语水平我还能应付过来,不太重的体力我应该干得来。大家热心帮我出谋献策,这样你可以选择的机会多着那:超级市场搬货员、工厂流水线工人、农场采摘水果、餐馆洗碗……
有些工作我连听都没听说过,但我已心中有数。九十年代西方社会经济陷入萧条,我到达加拿大时正是这个国家失业率高企日子,加拿大是个福利国家,没工作可以申请领取失业救济金。虽然市场动态不景气,但我姿态却是主动出击,而我的心态做好了吃苦的一切准备。
分手时,Albert主动提出为我的工作祈祷。我有些惊讶,这些在国内靠自己打拼的精英,来到这个宣扬个人主义的国家反而要靠上帝。不过,我仍感谢他们的那份爱心。
我开始揾工前的准备。
我要清晰自身的条件:新移民,无当地工作经验,无任何专业证书,即使中国文凭也难获认可,我不得不承认打工我没有任何优势。
我要从头开始这意味着我要重新定位,现实粉碎了我重走旧路返回校园的幻想,我立定心志重新树立找工作的目标,做什么工作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最容易找到的。容易找的工作在那里?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低处,少竞争,机会多,容易找着;低处,附帯工作要求条件也会简单,容易适应,上手快;低处,流动性大,门槛低,容易进也容易出,便于我下一步的调整目标。一不做二不休,做事做到最完全彻底,我要从最低处开始!
我安慰自己,最低的我都尝试过了,有机会低处反弹;最苦最难我都经历过了,一定会苦尽甘来。如同学游泳,既然我无机会学习游得最快的自由游,接受别人欢比呼喝彩,不如我改学潜水,特别是深海潜水,最起码我有机会饱览精彩的海底世界。
揾工,我准备好了!

反思
学历不等于能力,博士不是“波士”

你有没有听说过一个做了几千年的“中国梦”?那就是读书。读书人,在中国人心中有着神圣的地位。古人讲过书中有黄金屋和颜如玉,读书代表一切,读书就是一切,万物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几千年的科举制和现今高考制度,全都变成年轻人造梦的温床。中学毕业,我同全中国的热血青年一起去做“中
国梦”:高考读大学。跻身于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行列,我在校园的象牙塔里,两耳不问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书呆子,是那个时代最可爱的代表形象。
我也毋须为毕业择业操心,在暨南大学教书的金饭碗端起来令人羡慕。但我仍不知足,又去追寻萦绕多年的出国梦。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令人向往追求,不紧跟潮流出去看看心有不甘。到了加拿大我才如梦初醒,实现梦想要付出代价。在一个全新的环境,我面对着生存的现实,让我看到学历不等于我有找工作的能力,高级学位不等于更不表示我有大把的工作机会,别人对你笑脸相对。
年青的你,面对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海啸,揾工难,揾份好工更难,你是否要重新了解研究就业市场动态,放下身段的姿态,做好吃苦的心态。

二、恭喜你,有工开啦!

我比不少新移民幸运,可以在妹妹家中落脚。
妹妹和妹丈的家安置在不列颠省的省会维多利亚市,离温哥华搭渡轮需要两个多小时。
维多利亚市是全北美最闻名的旅游城市,它与大陆分隔,岛上没有任何工业,是一个宁静又美丽的地方。当地人很自豪地告诉我,有一句话流行了近百年,形容这个地方是:Newlymarried and nearly died,意思说,新婚夫妇喜欢来这里共度蜜月,暮烛残年老人会选择这儿安享晚年。这个城市确实有许多吸引人的地方:享有世界花园美称的布查德花园,一年四季都有各国奇花异草轮番争艳,令人流离忘返;蝴蝶园、蜡像馆、海底花园、国家一号公路始点、太平洋灯塔等旅游景点与省议会大厦、王后酒店、英伦湾等十九世纪建筑互相媲美,当然这里也少不了浓厚东方色彩的唐人街。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里城市乡村化,少见高楼大厦。当地人非常热爱自然喜欢花草,从各家各户庭前后院修葺别致的草坪,精心种植各种花卉,你就可窥一斑。即使是市政或公众空地也都被剪辑成精致的大小草地,很少裸露荒地。
虽然我到达时是冬天,偶尔也有天晴,蓝天白云格外舒畅,不像国内天上老是灰蒙蒙的。不知为什么,我喜欢拿这里同广州作比较。我发现这里连空气也特别清新和干净,衣服穿好几天也可以赖得换,在广州我要是一天不换衣服,那衣领、袖子就脏脏的。
我还有其他新发现,无论在美伦美奂商场闲逛,还是在街头路边店里喝咖啡的,大家都很悠然休闲;即使路上行走的步伐也不那么急促,好似有意放慢速度似的。原来,西方发达国家流行一种新思潮:慢活。当地人讲究享受,注重生活质素,有意无意将生活节奏放慢。这里盛行慢活的生活方式。
潜意识中我很向往这种“慢活”生活方式。我出国前在大学校园半封闭式象牙之塔生活,与外界社会半隔绝。不过,我更喜欢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童话一般的美丽环境。
这一切都是我出国的主要推动力。
只是,此时此刻的我没有那么闲情逸致,找工作的急切心情催促着我。
我从家里的英文报纸中翻到分类广告那一栏,然后在招聘启示里找餐馆洗碗职位的。出乎我意料之外,洗碗空缺的职位不多。之前,我还以为这是个旅游城市,以服务业为主餐馆多,洗碗工作容易找到。妹妹安慰道,圣诞节新年前后,西人多在家中与亲朋好友相聚,外出用饍反而减少,不少餐馆干脆关门放假。在中国,节假日正是做生意最好时机,中西文化真的不同。
我还逢人讲一天过了两次圣诞节,来的可不是时候,政府部门不办公,私人机构休息。我无法办理社会保障卡和医疗保险等移民手续,没有工作卡谁也不敢请你做事。我妹妹开解我,你怎样急也无济于事,你要学习适应这里节奏,学会有耐性。这里做事不能有心急,要慢慢来。加拿大人做事很死板,一切都要安步就班,办事也要预约,不会象国内那样可以通融和灵活,更不会因为认识人而乱来一通。
我不想等,心想没有工作卡我有移民纸,可以合法打工。圣诞假期一结束,我拉上妹妹,跑去政府的人力资源和社会福利局相当于我们的劳动局,查询有关工作事宜。当地政府会在那里免费为企业提供招聘劳工服务,人们习惯在这些政府开的劳务市场寻找工作机会。
我希望在新一年来临前找到份洗碗工。
我们俩在里面泡了大半天,还好,抄下一批招聘洗碗工的名单。然后,妹妹熟悉当地,她对着地图,求近舍远,逐一晒选。维多利亚市虽说不大,但我不熟悉当地交通,冰天雪地骑车上班也不实际,我也不能麻烦妹妹接载我上下班。我想在西人地方工作,所以不考虑中餐馆。最后,我们选中了五、六家。我不想失去每一个机会,担心听不清楚对方要求也害怕自己英语太烂被别人拒绝,我求妹妹帮忙。她逐一打电话去,询问了几间早己经请了人。剩下最后一家,招聘栏上注明只请兼职洗碗,条件苛刻:一周干三天但具体每周不同只能在家中候命第二天上班安排。我妹妹一看,劝我改天再来碰碰运气,我那里甘心坚持兼职也先做做看,不管怎样也要迈出第一步。她只好打电话去问,职位仍空缺,有机会,她立刻开车带我去面试。
这是一间由一对希腊人移民开的夫妻店。这家小餐馆跟广州街头到处可见的粥粉面小食品店很相似,但装饰温馨,环境干净,给人一种家的温暖。它位于一个中型购物中心临街铺面,专门制作煎鱼饼、炸鱼块和炸薯条,英文招牌上写着Fishand Fire。当地西人大都喜欢吃煎炸食品,鱼是加拿大特产,吃鱼比吃肉健康,薯条则可以撑饱肚子的。
老板很客气请我们里面坐,餐馆不大,先经过开放式厨房,干干净净,有个胖胖的大厨师在制作食物,再进去是摆放十多张小桌的用餐房。带有很浓希腊乡音的老板解释,现时己经有个亲戚做洗碗打杂,但他是个学生,他上学我来顶替,平时如果那年轻人不来老板也会打电话要我上班。每小时工资是5.5加币,那是法定最低工资标准。我心里盘算了一下,每天开工只有二三个小时,实在太少工时。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找可以一天干八小时的工作。这时,我妹妹又来劝我,算了吧,再了新年再找,还可以扩大找超市、面包店等一些低职位;这份工工时少又要在家等电话,浪费时间又很被动。再说,家里也不是缺你的钱开饭。
我说,来了快一周,今天又找了大半天,好不容易有人愿意请我,我不想失去这个难得的机会。你不是说过,在加拿大如果我没有任何工作经验,我会求职无门,早一天有工作,早一天得到当地工作经验,我寻找其它工作不就有了敲门砖。
于是,我转身对老板说,明天我就来,正式上班。
我们出了大门,汽车开动前,妹妹好像想起什么立即提醒我,明天可是元旦哟。
新年新开始嘛,我大声地回答!
车里,妹妹握着我的手,也大声说:大佬,恭喜你,有工开啦!

反思
第一份工,你真的需要吗?

二十年后的某一天,我跟十五岁的大女儿Christie讲起,我在加拿大的第一份工作是洗碗。
她第一个反应以为我是开玩笑,眼前这位衣着光鲜、高大形象的父亲怎么会同厨房里的洗碗工人联系一起。看着我肯定的点点头,她拍了一下我的背,她说,你会不会不让爷爷奶奶知道?
为什么,我反问,心里有点儿儿不明白?
她回答,因为你不想他们父母知道后伤心。读那么多年书的儿子最后竟然要去洗碗。
我追问一下,洗碗有什么问题?
她支支吾吾,不是说洗碗有问题而是说你读了那么多年的书去做洗碗有问
题,否则,你为什么要读那么多书,干脆一开始就去洗碗,不用浪费你父母金钱和自己的时间精神。
我无话可说,但内心真想对她说,孩子,你爸爸当时是没有其他比洗碗更好的选择呀!
现实就是这样残酷。
当然,女儿的困惑不解也是有道理的。
今天高校毕业生在找工作时不也面对那些专业不对口、条件苛刻、环境艰苦等问题,现实中教育与就业的严重错位,走向社会的学子们顿感困惑和犹豫。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加上中国的国情不同、制度未完善,大学生们担心走错第一步无法再重新选择,你从最低开始下到基层农村恐怕真的就是一辈子,越往低层无法反弹上升。但是,这不应是你勇敢地迈出第一步的借口。因为你知道你需要,因为你要面对现实。如果你是靠家里供养的完成学业,你真的不要挑三拣四,早日做工自食其力;如果你从未有过勤工俭学经历的,也要快快投身社会,取得第一份工作履历;即使你家景殷实,暂时不缺乏,你也应在现实中小试牛刀,清楚自己实力、优势劣势合适做什么工作的。
你需要的可能一个谋生工具,又可能是一次尝试经历,或者是一种实力测试,又或者是一种心理的挑战。
学生哥要知道,工作没有卑贱,但如果不去尝试找份工作,独立自立,你就很免不了让人瞧不起。
找工难,找份洗碗的工作都那么难。我很理解为什么在珠江三角洲的加工厂里,外来民工只要有人肯收留,有工开,不问条件就留下来了。先求生存再求适应和发展。不管好工作坏工作,只要求立即开工;不管长工短工,有活干就满足。这是我第一次出来自己找第一份的工作时,定下的找工路线图和时间表。
工作是谋生的工具,工作满足人的基本生活要求,也维持了人应有的尊严。失业不但丧失生存能力也丧失做人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