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三周做了三件小事

加拿大中学转眼间开学过了三周,我在正常忙碌中额外做了三件小事: 开导一位焦虑的新生家长, 指导一位同学与寄宿家庭的沟通, 向一位专家讨教:为什么小留学生来到加拿大,大都患上做作业拖延症。事虽琐碎但我还是把它们写出来,或者对你有所启发。

第一件事
一位家长在微信上给我留言说:朱老师,我现在是生活在两个时区里边,每一天都为另外一个时区的在加拿大读书的孩子操心焦虑,担心吃的好不好,睡的好不好,更加要命的是不知道她功课有没有做好,你看她今天明明要交作业的,结果呢又迟交了,唉呀我都不知道怎么办?
每年开学我总会收到这样的留言,很多的时候家长怕打搅我,说, 只是吐吐槽而已叫我不必回复. 我一如既往,预约对话,虽然讲几句宽心话,是能给人安慰。
孩子初来加拿大读书,家长们紧张孩子的学业,焦虑孩子的生活,妈妈比较感性,吐吐槽宣泄一下,爸爸们则会把话闷在心里边,通过工作朋友聊天啊喝酒啊,就把问题解决了。但是妈妈们不行,怀孩子、生孩子,朝夕相处地陪伴孩子长大,与孩子一下子分离了,这种分离的心态对于没有怀过孩子的爸爸是不大能够理解的。儿行千里母担忧就是这个原因,那些把孩子送来加拿大读书的妈妈们会更有体会!
开导焦虑的妈妈,从一起回忆当年她教孩子学走路入手。孩子第一次学走路摔倒了,妈妈虽然心疼,但嘴里会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她知道,如果孩子能够爬起来的话,第二次的摔倒他就知道如何应对了!这位妈妈既不像有的保姆,跑过去,起孩子,用脚踩着地说,打、打、打,让我家的宝贝给摔倒了。也不像有一些心软的妈妈,会将孩子扶起来,然后哄他,说不哭啊等等。当孩子摔倒的时候,最多说“摔倒了没关系,爬起来吧。” 摔倒是学会走路的过程,做父母的不必担忧。
所以,我对上面这位家长说,孩子没有做到按时交作业,就相当于摔倒了,纠结她为什么摔倒没有意义,她会学会成长的。等过一段时间你再做了解,如孩子愿意讲的话。一般来说小孩子摔倒了,他可能不记得了,可能还会再摔倒,也可能下一次他自己学会怎么绕过这个弯,怎么绕过这个坑,怎么绕过这些泥地,他就开始长大了。我觉得让孩子学会忘记交作业,学会搭错车,受一点小小的挫折,是他成长所需要的经历,甚至可以说是代价,否则他没办法成长。
心要放宽些, :“摔倒了,没关系,爬起来,再走!” 心水也要清。心理学家说,孩子摔倒的时候,其实孩子在偷偷地观察,他需要注意力。所以,你要处理好。否则,出现我在群里看到另一个妈妈的困惑。
”孩子面临课外活动、课内选课、义工,以至后面的大学夏校、访校、选专业选校等等选择,作为家长介入多少算合适?介入少了,怕错过了,不可能重头再来。介入多了,又怕孩子养成等、靠、要的心理。真纠结.”
因为不赞成留守家长远隔万里参与孩子学习生活的管理,所以,如果是我,我会故意认输:孩子,这事妈妈也不懂,你看是不是问一下学校老师?

第二件事
朱老师,孩子所在的寄宿家庭没有给她准备书桌,答应给孩子买的,但过去两个星期了还是没有解决,问我怎么办,是她直接跟寄宿家庭联系呢还是让孩子去讲。
我安慰家长,这事你交给我吧。因为我意识到这是指导孩子如何同寄宿家庭沟通的好机会。同少年人交流,切记,没有具体事件的空泛之淡是个大忌。
我在微信里问孩子,有没有向寄宿家庭提及这个事情,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住家做到他答应这个事情?过了一会儿,我用缓和的口吻说,你房间没有书桌的事,可以有三个处理办法,你可以三选一的。第一个选择就是你妈妈直接得写一个Email给他。第二个选择呢就是我,就是你可以说我是你妈妈在加拿大的朋友,我直接打个电话给他,因为这样要快一些,而且也能够去委婉地用英语跟他解释你需要一个书桌,否则你只能够在床上做作业,或者在客厅里面做作业。第三你自己去说。
她想了一下,说我自己去说吧,但是她说我不知道要讲些什么。家长们留意了,其实孩子她需求的不是要你爸爸妈妈去代劳,而是说你告诉她怎么样跟另外一个大人去说,因为小孩跟大人打交道,他没有这个技巧也没有这个能力。问题的症结就找到了,我说,那好吧,那你看这样跟他说,我要做作业,我没有书桌不方便,电脑放在这个腿上的话呢那会热,拿出来到外面去饭桌去做,我不能够专心,所以我还得要一个书桌。你再跟他说,我马上就要有很多作业过来了,我希望下周一之前有书桌,然后。她说,老师我知道怎么跟他说了,谢谢你。我说,你这个事情讲完之后你要给我一个回应,因为这个是让你的妈妈或者我能够知道这个事情,心里面踏实。
结果,她吃完晚饭之后发了一个短信,明天是星期天,住家他说跟我一起去挑选一张我合适的这个书桌,事情就解决了。
与其直接插手处理孩子事情,不如花点心思解释你的想法和做法。如果孩子还有胆怯,
你不妨直接说,“孩子,这次妈妈替你出面,下次,你要自己学会处理啦!”

第三件事
为什么小留学生来到加拿大,大都患上做作业拖延症。我代家长请教多伦多大学教育学院的老师Linda。
1, 两地教育方法差异。以作业来说,这边跟中国的作业可能相对来说有几个不同的特点,我们国内的作业大部分是当天做,当天或第二天交当天讲的布置作业,这种的做法有它的好处,那就是你记住然后就做完了,当然也都容易做完了也就忘记了,那就通过期末的时候再来复习,再来牢记住它。这是通过不断的熟能生巧的方法,通过不同的考试的方法来记住一些知识点,而这边的话呢也有这种方法,但是更多的它会采纳另外一种的叫做所谓的批判性思维,或者说创造性思维的方法,那就是说呢他给你一段的时间去思考,然后呢再来去做这个作业,再交这个作业。具体来说就是他给你布置作业,不会叫你第二天交,除非一些的很简单的作业,比如说阅读
2, 加拿大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缺乏督察,容易让新来的小留学松懈下来。国内的压力那就是作业的压力,每天让你堆着,然后做不完的作业,刷不完的题你做完了之后呢可能还有辅助习题,你教室回到家里边可能家长还得给你搞一些补习班,总之你能者就多劳越能干的就越多的东西,甚至可能有些学生,比如说我认识一个的学霸的同学,他其实他已经是班里边很厉害的一个同学,但是他周末的时候也要求主动的去补习,因为他想多学一点!他想永远的保持在这个的领先的位置,那这个实力也都是在这种特殊的环境里边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并不是说这个孩子有问题,而是在这种的环境当中里边也都不奇怪,尤其是在竞争意识那么强的时候。在加拿大读书,这个假如你的孩子英语没有问题,能听懂的课的时候,他因为很多时候往往拖延交作业就是听不懂,不明白不知道怎么去做,这里边有语言的原因,也有文化的原因,假如这个不是一个问题的话,那第二个的拖延的原因那就是这种所谓的宽松的环境,宽松的环境能够给人家一种麻木的感觉,麻木的感觉的话,那就是没有这样的一种的紧迫压力。
3、留学就是要学习并培养加拿大中学生应有的新的行为习惯。催交作业,这个在国内多年形成的习惯,现在要改变了。
Guideline和Deadline是做作业和交作业的两个关键词,家长只能在孩子初来乍到时加以提醒,剩下来的留学之路,只能孩子自己去走的了。

当我有送孩子来加拿大留学这个念头之后,故事就开始了……

这个暑假很特别, 我跟不少国内来的留学家长们见了面。有些家长是陪孩子过来准备入学的,也有的是趁孩子游学的机会来探路的,还有的是为马上开始的大学申请咨询的.

不同的家长,聊的话题也不同。快要毕业的,分享留学经历;刚刚落地的,述说申请经验。那些打算把孩子送来留学的家长,问题最多。于是,他们成了我的关注点。

我们一起梳理思路:当你一有送孩子来加拿大读中学的想法,你会想到做什么?”有的家长会马上上网查询, 搜集资料,开始准备;; 也有家长会计划孩子先游学,是不是适应外面的世界,心中有数;还有些家长四处打听, 靠谱的留学中介机构有哪家。精明的家长是坐言起行,直接来到留学目的地地考察。(我,身居加拿大,位处留学目的地,在多伦多负责低龄留学生的督学工作,自然也成为家长们咨询的对象之一。)

暑假很快就结束了。当我想跟大家分享点什么时候,坐在电脑前面,不知为什么,多年前一位家长同我分享的开场白,一直在我脑海里边回旋着:”当我有送孩子来加拿大留学这个念头之后,故事就开始了……”

当留学从昔日的精英教育神坛落入今日之凡事之后,低龄留学潮的出现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留学话题。时至今日,低龄留学对象已发展到了千禧后的一代,留学家长也从当初的60后变成了今天的70后甚至80后。留学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一种抉择,相比于大学留学,低龄留学更大程度上是父母和孩子的共同抉择。作为70后、80后的家长,更多的是受过高等教育,对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有着更高追求的一代。他们更清楚地知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而,更多的父母在孩子未出国之前就已经开始为孩子做留学规划,做出国前的各项准备,尽量把留学的风险降至最低。当然,也有一些因为没有事先规划,带着很大盲目性送孩子出国留学的家长,他们面临的更多的是困惑和无助,即便是有些能够陪伴在孩子身边读书的家长,仍然艰难而又困惑重重的走在陪读路上。

在写了几本低龄留学的书之后,我感觉到, 帮助低龄孩子走好留学这条路,还是要重新回到最初的源头,也就是说,留学要有备而来。在这个海量信息铺天盖地而知识却又极其碎片化的时代,系统而又翔实地从头梳理低龄留学从留学前的准备到出国后各类问题的应对,以过来人的经验及切身感受, 让低龄的孩子及家长们对留学有一个感性的认知,从而为留学做出理性的思考和评估是非常重要而且很有意义的事。

于是,我写意大兴,为那些打算送孩子出来加拿大念中学的家长们构思一个全新系列,这是第一篇文章。

发现加拿大中学

从”一书””一刊”入手

01

退休的中学老师向我介绍一本《加拿大公立学校指南》,说是对留学生特别有帮助

我有个亲戚在加拿大最大的教育局——多伦多教育局教书30年,后来调到教育局国际教育中心工作。2014年我们全家回流加拿大,定居多伦多。我找到她咨询小儿子入读高中的事。她说话十分干脆,你们有加拿大身份的人,孩子就近上学就行的了。如果是留学家长,我建议找一本《加拿大公立学校指南》(Guide to Public School in Canada)参考一下。对了, 找一本最新版的, 免得因信息不对称而被忽悠,她补充道。

经过多番周折,我终于找到这本《加拿大公立学校指南》。十分实用 一书在手,全国超过130个学区教育局及属下所有中学,一网打尽。

加拿大是联邦制国家,教育归各省教育部负责。联邦政府教育部有由各省教育部长组成的“教育部长联席协会”(The Council of Ministers of Education, Canada) 简称 (CMEC) ,协调全国教育的。这个全国10省3个特别区教育部长组成的全加教育部长联会,成立于1967年,办公地点就在我家附近,日后我再作介绍。后来,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留意到,来加拿大读中学((对初中和高中年标准各省略有差异)基本上是18岁以下未成年人,需要由加拿大公民或永久居民担当小留学生的监护人,有了监护人和学校录取通知书,留学生要向加拿大移民部申请学习许可的相关签证。教育是加拿大一大产业,所以,联邦政府会透过移民部推广加拿大教育。如果你有兴趣不妨研究一下拿大移民部推荐的三个加拿大教育机构:联邦政府教育部(Ministry of Education),加拿大教育(EduCanada), 和国际教育(Canadian Bureau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

当年的我, 只知道编写《加拿大公立学校指南—-国际教育》(Guide to Public School in Canada)“加拿大公立学校联盟”(CAPS-I , Canadian Association of Public Schools-International)。他们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针对国际留学生搜集资料,出版书籍。多年来,一直坚持。我手头上的这一本,是2017年一2018年的第七版。该指南按省划分,逐一罗列该省所有地区教育局明细,包括,教育资源、教育特色、课程设置。各省的公立中学由该省政府归分为不同的学区,由该学区的教育局(District School/ Boards) 直接管理。例如,多伦多教育局(TDSB, Toronto District School Board)管理辖下的所有中学,温哥华公立教育局(VDSB, Vancouver District School Board)管理辖下的所有中学。该指南对于家长了解加拿大全国中学资源分布,会有一个大概的轮廓。

目前,我安排人手编译该指南,希望能给国内家长提供一手资料。

02

百年私校校长推荐《加拿大私校指南》年刊,名校资讯全收录,但私校的分类比较复杂

从事教育近半个世纪的Cathy是卑斯省维多利亚市一所百年女校的校长。当年,我为二个女儿选择中学时,她向我推荐了集加拿大私立学校之大全的《加拿大私校指南》(Canada’s Private School Guide) 她说,因为你是为女儿们搜集寄宿学校资料,这份杂志较权威。你可以,按学校成立历史、男女校或混合的、学生生源、资质认证等因素, 去做不同的比较。

加拿大中学教育以公立学校为主体,但也有相当数量的私立学校存在。公立和私立,两者同属省教育部管理的。作为加拿大公民和永久居民持枫叶卡者,可以享受当地免费公立学校教育,但也有不少人选择付费的私立学校教育。两种教育体系,各有优势,正所谓,罗卜白菜,各有喜爱。

《加拿大私校指南》(Canada’s Private School Guide)是由《我们的孩子》(Our Kids)杂志社编辑的,每年出版。该杂志收录全国超过310所私立学校。

当年,我除了按校长的建议分类搜索,还查阅该杂志刊登学校名单,按着学校收生条件、入学时间、班级规模、学费、毕业生去向,是否加入“加拿大认可独立校私校联盟”( Canadian Accredited Independent Schools),等等,参考资料做比较的。“加拿大认可独立校私校联盟”简称(CAIS)成员超过90个著名的私校,绝大部分都是加拿大优质的私校。

后来,我二个女儿入读该CAIS名单上的一所百年女子私校,我也应邀参与学校校董会,对加拿大私校运作有所了解。

小结

“一书”“一刊”,加拿大公校、私校资讯,心中有数。限于篇幅,关于公校分类和私校分类,以及两大体制的区别,以后我们再做详细的解说。

浏览“三级”(省级教育部、学区教育局和辖下的学校)网页,从中选择三所公立学校作为备选

1

教育部的网址

当我对加拿大全国中学资源分布有一个大概的轮廓,我再收窄搜索范围,按东部安省、中部沙省或西部卑斯省三个地区划分,三选一,最后集中在加国教育大省安省。

以下是全加十个省和三个特别区教育部的网址:

Alberta

https://education.alberta.ca

British Columbia

https://www2.gov.bc.ca/gov/content/education-training/k-12

Manitoba

http://www.edu.gov.mb.ca/

New Brunswick

http://www2.gnb.ca/content/gnb/en/departments/education.html

Newfoundland & Labrador

https://www.ed.gov.nl.ca/edu/

Nova Scotia

https://www.ednet.ns.ca/

Nunavut

https://www.gov.nu.ca/

Northwest Territories

https://www.ece.gov.nt.ca/en

Ontario

http://www.edu.gov.on.ca/eng/policyfunding/

Prince Edward Island

https://www.princeedwardisland.ca/en/topic/education-early-learning-and-culture

Quebec

http://www.education.gouv.qc.ca/ministere-de-leducation-et-de-lenseignement-superieur/

Saskatchewan http://www.saskatchewan.ca/government/government-structure/ministries/education

Yukon

http://www.education.gov.yk.ca/

2

教育局的网址

在安省72个学区教育局,我对多伦多教育局情有独忠,进入其网页,在寻找学校页面(Find the school by address) 输入所住地的邮政编码,马上找到所属地段的学校。然后,打开其网页,仔细研究。

多伦多有两个公立教育局,一个是多伦多教育局(TDSB),另一个是多伦多天主教教育局(TCDSB)。多伦多教育局是全加拿大最大的教育局,共有584 所学校,当中包括471所初中,113所高中 (including 1 Elementary/Secondary Alternative School, 20 Secondary Alternative Schools, 4 Caring and Safe Schools Programs, 5 EdVance Programs, 2 Native Learning Centres, 6 Special Education SelfContained Schools)

3

学校网页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同样,网页是学校的眼睛,透过她可以看到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和不足。记得当年,我差不多花了一个月时间研究每个孩子入读学校的网页,想象如果我是孩子,会喜欢这所学校吗?与此同时也在思考,我如何同孩子解释我的择校想法……

作为留学生家长,你和我的情况不同,你自由灵活得多了,可以不受地段限制,还可以一次同时申请三所中学。最后由教育局留学生服务中分配到其中一所学校的。不过,问题也接踵而来,那么多的学校,假如在多伦多,先排除各种各样私校,光是公校也有近50所。多伦多教育局(TDSB)对国际学生开放的高中学校逐年增加,现时己经开放有28所供你申请。多伦多天主教教育局(TCDSB) 也有30-32所高中开放给留学生申请。孩子只是须在一所中学上学,如何选择,考验我们的智慧呀!怎么做?

小结

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从宏观到微观,面面俱到。当年,我光是学校的资料搜集做了大半年。做了那么多,收获也颇多,其中之一,知道本省中学毕业生申请该省大学是有优势的,例如安省大学的75%录取名额先分配给本地高中毕业生的。

重视访校体验,百闻不如一见

01

参加私校展览会

每年,在多伦多、温哥华、满地可、卡尔加里和渥太华等地,都会由our kids举办加拿大私校联合展览活动—-Private Schools Expos。花上半天时间,了解超过20年历史的新型私校、40年历史的精英私校和百年历史的贵族学校,总会有所收获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华人重视私立学校教育,所以,你在这些展览场地,看到许多的黑头发黄皮肤不时会同孩子交流冒几句中文的同胞。

02

参加学校开放日

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每年都会有一至两次的学校开放日(Open House)。加拿大文化中,个人的体验是十分重要的,所谓百闻不如一见,不易被忽悠的。

03

预约校园游

在我书里有详细记载,此处省略

小结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出国留学,改变人生命运,值得我们花些时间去准备,尤其是前期资料性的搜集, 有条件的尽量去做探访,存真去伪, 树立目标.英语有名句说的好,Well beginning half done,好开头是事情己经成功一半!中文也有一句,磨刀不误砍柴功。出国留学, 做好规划。

[背景] 在《带你走进加拿大中学一一我将两个女儿送入加拿大名校》(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分享过负责我是如何规划孩子完成高一和初二后,来加拿大念私校。其实,我有三个孩子。2016年出版的《带你走进加拿大高中》(商务出版社),不少内容讲到我小儿子在国内念完初一就来多伦多入读公校的。现在,仨孩子已经中学毕业了。

[动力] 留学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家长而言都是一次难忘的经历,成功的道路是类同的,而经历的挫折却各有各的不同。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是前行者用亲身的实践为后继者提供的无价财富。如何把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分享给更多的正在留学和准备留学的学生和家长,让大家在留学的道路上少走一点弯路,多一点理性的规划,正是我写留学那几本书的初衷和继续写作下一本书的动力。

[广告] 至今我写的4本加拿大低龄留学教育专著,在国内当当网、京东网、淘宝网及卓越网,有售。

加拿大低龄留学教育专著

第二篇文章预告

陪低龄留学生家长在加拿大选择中学的感悟

收集齐了加拿大中学学校的资料,下一步就是看学校。今非昔比,现在的家长们不但掌握一手的信息,还非常重视访问目标学校。当留学进一步取代70、和部分80后父母们最看重的中考和高考,有条件的家长们懂得趁早, 抢占低龄留学的教育高地。

在刚刚过去的暑假,我专门抽时间,陪着国内来的家长们,在多伦多选择学校,当中的感悟值得同大家分享。

提醒:“假疫苗事件”热议 孩子留学千万记得带上“小绿本” 否则可能会被停课

近日,国内对假疫苗案议论纷纷,我认识的加拿大当地华人也十分关注此一事件。愤慨之中忽然内心有个提醒:马上进入出国留学旺季,大家都在忙碌准备行李,各种文件证件当中,千万不要漏带孩子在国内的免疫证明文件。往年,我们有同学因为漏掉这份免疫证,无法去教育局或学校报到的。

国内免疫证各地会有不同,中英文对照最妥当
因为照顾来多伦多读中学的孩子,我有机会见到全国各地颁发的“儿童计划免疫卡”本,例如(图1)是广州卫生局颁发的。因为没有中英文对照,家长必需去当地疫病预防中心开了一份英语版证明信。
(见图2)

带齐这些防疫证明资料,并非万事大吉。因为国情不同,加上国内各地做法略有差异,加拿大卫生防疫部门在你孩子入学后不久,大约二三个月左右,开始对有异问的免疫证明,通知孩子就读学校。于是,发生以下真实的故事。

因为一份免疫记录,学生差点被暂停上学
一天放学后,儿子递给我一封信,说是校长转交的关于补打免疫针的事。我心有疑惑,马上打开那信封。这是多伦多卫生局发来的信函。原文是这样写的:Student immunization record is incomplete: Your child’s immunization record needs to be updated with Toronto Public Health to avoid suspension from school.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call us at ……(你的孩子的免疫记录不完整:你的孩子的免疫记录需要到多伦多公共卫生局更新,以免你的孩子被迫暂停学)信件内容分别用了21种语言文字,光是中文都分成简体和繁体字两种。(见图3)
按着信上指引,我打电话查询。对方告诉我,他们没有孩子免疫最新的记录。我必须要带孩子去找家庭医生补打他这个年龄段的免疫预防针,否则,他们会通知学校暂停孩子上学。
放下电话,我有些不爽,不过,哎,这就奇怪了,我记得那天去报道,我把儿子在中国开过来的免疫记录让校长看了,他连同儿子其他个人资料:加拿大公民卡、护照、在中国学业成绩,和父母关系公证书等,一齐拿去复印的。没听他说什么,难道加拿大的免疫预防系统比中国还严格,我们的孩子需要更新免疫系统。不管怎么样,第二天一早,我开车去到卫生局指定的防疫办公室。
图4
我重新递上国内卫生防疫部门开出来的中英文防疫证明。办事人员说他们没有这份记录,所以才去信我们。我说孩子学校有这份证明文件的,是不是没有注意到。衙门还是很官僚。等了大半个小时,他微笑着对我说,谢谢你的更新材料,你孩子的预防接种记录齐全,他不需要去补打免疫预防针。但我还是多问了一句,如果我真的把这个责任推回学校,因为我已经交了这份文件给学校,我不上来回应,你们真的要下令暂停我儿子上学?他瞪了我一眼,没有直接回答,只是说,一切都按程序办事。不过,他还是友善地从资料架上拿了宣传资料给我。
回到家中,我看了这些资料,才知道政府高度重视儿童免疫记录的。我不懂医学但知道加拿大的儿童免疫记录其中接种的项目都是国家计划免疫项目,包括水痘、甲肝、乙肝、腮腺炎等疫苗的注射,加拿大政府免疫接种体系很完善从,婴孩出生开始,当地卫生部门建立孩子个人健康档案,所以孩子从入学第一天开始,学校需要知道学生的历史免疫记录,父母须携带学生从小到大的疫苗注射记录去学校报到。为防止你的孩子免疫记录被遗漏,政府也鼓励父母可以透过上网、传真或邮寄有关记录报告给当地卫生免疫机构的。因为,如果找不到之前的记录,学校又要求填写,政府有权要求再重新注射。
看完这些资料,我感受好了些。
不管怎样,我们也算是回流“新移民”,儿子之前没有任何从小到大预防接种记录起码现在有了从中国的转出证明,针对新移居者的儿童健康保障,政府还是负责任的。

忽然想到,既然这个记录个人的《预防接种证》那么重要,或者有些自己申请来加拿大读中学的家长和学生对此不了解。我觉得有义务提醒大家。
有不少学生是自己申请的学校,在体检方面很多问题没搞清,或者个别留学机构也不是很了解,对体检、接种疫苗等的要求便会出现遗漏。我后来问过不少学生及家长,他们很多在拿到国外院校录取通知书后,会觉得除了签证就没有别的问题了,实际上,离境前的身体检查和免疫接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体检也是需要注意的一项。否则,可能因为没有《国际预防接种证书》而被拒绝入境,或者因为缺少免疫证明而耽误入学。大家一定提前搞清所申请学校对体检和预防接种的要求,最好提前一个月办理出入境健康体检,留出足够的时间完成疫苗接种,以便获取一套完整有效的检疫证书。
我的担心并非多余。后来,我接到一个妈妈的电话,“朱爸爸,我的孩子告诉我,学校说的免疫证明不齐全,要补打几种预防针。他着急,他说学生辅导老师要他立即去找家庭医生,补齐记录,否则要暂停上学!”
我很快见了这个学生。次日,我带齐他的资料来到上次到过的政府儿童免疫办公室。核对该学生他在国内卫生院开出《儿童预防接种证明》,办事处人员告诉我,这个学生还须补打4种免疫针苗。
把该学生事情处理好,我开玩笑对太太说,看来,上次我去免疫中心没有白跑,这回帮这个孩子办事,我驾轻就熟。
读到这,家长朋友,你不妨提醒你的孩子,把国内带来的免疫证明复印一份,保管妥当,以防万一因学校漏报错报,当地卫生防疫部门找你麻烦。

故事并末结束,二年之后,卫生局又盯上我家儿子。
我先收到一份免疫注射通知信,(图5),我自作聪明,以为加拿大政府部门又搞错了,信放一边,没有理会。不久,我又将到同一部门发出的孩子要注射免疫通知,这次通知书用绿色信纸。(图6) 我感到困惑,再次登门去到二年前造访过的政府部门。接待人员解释,随着孩子年龄,有些免疫苗,他要接种的。看着我一脸迷茫的样子,她用很重的语气讲,这是法律上规定的,否则……
离开之后,我这件事忘得一干二净。很快,收到一封黄色警告信。(图7)在规定的时间内,我们不提供合适理由,或孩子不去完成注射免疫苗,学校会勒令他停课。
二话不说,我拿上车钥匙,对孩子大吼一声“儿子,走,打针去!”!

为什么乖宝宝一出国就变坏?加拿大是自由的天堂还是诱惑的地狱?

上一篇,八卦了朱博士和他的监护人团队所做的琐碎事儿,例如,帮助小留学生克服按时上课的困难。今天,继续扒一扒团队的故事。

国内与加拿大的教育真的有很多不同,所以,给监护人的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也更多了一份责任。

在中国,不少学校规定,学生不准带手机到学校;在加拿大却恰恰相反,学生不仅带手机上学,有的老师还允许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

在中国,很多家长通常只允许上学的孩子,在周末时才可以有限制地上网;在加拿大,每天下午三点学后,孩子就可以自由支配时间,包括上网玩游戏。

加拿大,自由的天堂?诱惑的地狱?

一次例会前,小编看到同事小陈手里拿了一本书,好奇地问是什么书?他把书递过来。《自控力》(有图为证)。

我开玩笑地对他说,你突然看这么大部头的书,是不是想从书中学点提升自控能力的东西来提升自我的情绪控制?

小陈在团队中负责公校留学生监护的工作。他苦涩地笑笑,说最近接到学校的投诉电话,说他所监管的一个学生在教室里不能够自律,上课玩手机;寄宿家庭也投诉孩子老在家玩游戏,每天玩到很晚不睡觉,玩到兴奋时还大声喊叫,把全家都给惊醒了,寄宿家庭非常不满,要求孩子在合同期满后立即搬出去。

针对这个学生,他很无奈。孩子在国内的父母也大伤头脑,后悔没有把孩子自律能力培养好就把他送出来。

小陈千方百计想帮一下学生,所以希望从《自控力》书中讨些专家的方法和思路,给孩子一些切实有用的帮助。否则,下一步,学生有可能会被学校开除。

我对他说,看书是不顶用的,自控力是后天训练出来的,不要指望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有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否则他就不是孩子了。

小陈表示赞同,但他说因为我们不是他们的父母,所以既不能打也不能骂,不能采取强制性的措施,只能隔靴搔痒似的提醒和警告,说些不痛不痒的大道理,对孩子行为的改善起不到实质性的帮助。

其实很多监护人都有着小陈一样的苦恼。

我听了心里有点酸楚,像小陈这样的监护人对孩子的付出已经远远超出了加拿大政府规定的监护人所承担的职责范围。

小陈说自己虽然不是独生子女,移二代,但是他也知道,在中国,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有多高,所以小陈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孩子尽可能多的帮助。

监护人责任心再强,面对着自律性差的孩子,还是无能为力。因为自律能力,需要从小培养,父母的管教十分重要。有两个孩子的Marry听到我们对话,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我知道她是有所指的。

Marry所监护的这个孩子,来自于国内二线城市,她特别喜欢玄幻小说,每天抱着手机都在看。她说自己在自己的QQ空间里也写了大概几万字的玄幻小说。来到加拿大后,她感觉自己非常开心,因为与在国内不同的是,这儿可以带着手机进教室。

她在国内读的是寄宿学校,周一到周五寄宿,周末回家。只要每周回到学校,手机就会被没收,周末才会还给他们。曾经有一次,因为忘记上交手机,上课时发出了短信震动的声音,结果就被老师给没收了,甚至要求家长写检讨书。

这对她来说是一种挥之不去的痛苦回忆,但慢慢也习惯了这种高压式管理。

到了加拿大之后,手机可以不离手,她忽然感觉到异常的开心和放松。Marry每个月和她约见面,她总是找个可以充电的位置。和Marry聊完,手机也充满电,她又可以接着捣弄手机了。

从国内来的孩子,在加拿大相对宽松留学新环境里,很多都难以抵制手机、游戏等网络的诱惑,沉溺于中。

有家长诉苦:为什么乖宝宝一出国,就变坏啦?

我常听到朱老师安慰家长。孩子有没有变坏,先不要急着下结论。

孩子初来时这种表现,并不一定是留学造成的,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大多在出国前已经存在了,只是留学让问题凸显了;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经历很长时间才逐步形成的,而在形成过程中由于并没有形成严重的后果并未引起家长的重视。

也或许是之前养成的行为习惯,不服水土变型、走样了。

孩子一下子陷在“三无”(无聊、无太多作业补习、无熟悉朋友),“三难”(英语难、适应新学习模式难、做作业难)和“三思”(思亲人、思好友、思家乡美食)的氛围中,很容易选择逃避现实、逃避困难。

当今,网络是打发时间的最平宜工具,可以发泄个人情绪,让孩子暂时忘却父母责备,或者是受到挫败而内疚的止痛药。

小心国内高压教育后遗症

来加拿大念中学的,以16岁左右居多,在国内读完初中。这些孩子经历过中考,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加上有学校监管、父母督促,孩子们如果不出国,一定不会有半点儿松懈,自律不自律,己经不是突出问题。反正以高考为指挥棒,统一步伐,统一行动,所有行为规范最后落实到成绩分数上。

应试教育,虽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挥,但父母很少为孩子校园内自我控制尤其手机使用问题的烦恼。但来到加拿大,父母不在身边唠叨,老师不在课堂上盯梢,小留学生们的自我控制力随着新环境的改变而放松了。

加拿大没有高考,习惯了高压式学习环境的留学生,在一个相对宽阔环境下,一时之间,不知如何适应。

加拿大教育重过程,而非结果。

听过朱老师的解释后,我有机会向吴老师讨教,他是一个公立学校负责学生指导的。

”为什么孩子到了这儿之后自我管理能力就比较弱,你们有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帮助这些自我管理弱的同学?“

他说,中加教育制度不同,但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上却是相通的。

只不过,中国会用最终结果来检验,例如高考;加拿大会更注重过程,例如在安省高中里面,学习技巧和习惯的培养(learning skill and work) 大纲,针对学生自律、自我管理能力、责任感等六大要求,体现在每一堂课上的。

加拿大的孩子有很强的规则意识,即学生要明白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在老师较少的干涉和监管下做好自己的事情。

当然,这一方面要考验老师的教育技巧,另一方面也要考验学生的自我控制意识和能力。比如说摄影课,以前是只允许带摄像机,现在老师会同意学生用手机,可以用手机来表达出如何构图、取景。使用何种工具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学生如何利用手中的工具完成课堂任务,而不是借助这种工具做一些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事情。

这就需要老师进行引导以及孩子自我控制意识的培养。吴老师还提到,在校园里,留学生和本地生都是一视同仁的,除了英语有ESL “开小灶”,不像在中国,把家庭教育的责任,父母对孩子训练,全都推给学校。

加拿大的课堂看似非常自由,老师的讲课方式、对学生的要求都较为松散,没有强制性规定。

但是事实上,加拿大课堂注重的是对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要求孩子自己控制自己的行为,自己管理自己,因此轻松的课堂氛围并不代表着行为的彻底自由和放纵。

在朱博士的《带你走进加拿大高中》一书中,我记得有这样一个细节。

他写道:“我的小儿子在读高中,他说事实上加拿大课堂也是有严格要求的,每门课开课之前,老师都会给一个班规。刚过来的孩子都认为在加拿大读书课堂上可以随便出去喝水,上厕所之类,事实上我的儿子说,他的老师要求每学期上厕所、出去喝水不能超过三次,否则老师就会扣分。

他给我看了每门课老师给的班规和要求,非常明确和清晰;对手机的使用,也有一个常规性的规定。

不过,这里的老师对学生都是只提出规范要求,不同于国内采取强制性的没收措施。因为对孩子来说压力越大,它的反作用力越大,越是强制,孩子的反抗意识就会越强。”

相比于国内的家长式管理,加拿大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更倾向于契约式。

学校在新学期开学之际,监护人或者家长也会受到一份通知,通知各学科的考试、作业要求及其他相关注意事项,因为这一时期的学生在性格及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尚没进入稳定发展期,离开了适当的监管,很难保障孩子的教育目标。加拿大学校已经尽责,唯一缺席的是我们的家长。

教育的第一步不是从学校开始,而是从家庭开始。而对于一些与监护人并不住在一起的学生,无疑增加了监护的难度。

自由不等于放纵,不设规矩难以方圆。

最好的方法是,送孩子出来留学前,评估一下孩子有哪些方面会缺乏自控,然后做有针对性的训练。

针对即将出国留学的低龄学生,建议家长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作为出国前准备的重要工作之一。就像语言准备一样,自我管理能力的训练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

事实上,国内学校预习、作业、复习的循环式学习方式本身也有其科学性,如果把这种好的学习方式与严格的自我时间管理结合起来,相信孩子出国留学自会得心应手、应付自如。

自我管理能力是在日常训练中进行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在受挫折的过程中不断的成长,相信这个过程是在不停地发展变化的。

出国后,有什么办法可以弥补?如何疏导孩子走出手机、网络的诱惑,是需要我们和家长、孩子一起,共同努力的工作。

任务难巨,个案不一,一、两篇文章难以讲得一清二楚。这方面,朱博士给了我们一些大原则:

1. 允许孩子犯错。

从成长的角度看,“自律“(Self-Regulation)与控制能力弱是不成熟的一种体现,而对于低龄留学生来说从不成熟走向成熟本身就是一个过程。我们大人也曾经历过青春期时意志力、自控力由弱变强的过程。有了这个认同,家长不必过分心急,要允许孩子做错,给予时间认识和改过。

朱老师常常同我们讲,给孩子一年时间适应吧!因为他知道,大多数孩子都不希望让父母伤心、失望的,也不希望自己被贴上失败的标签。

2. 做有智慧的父母。

低龄留学生来说从不成熟走向成熟本身就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成人给予引导和建议,而不是强制性的禁止他们做什么,因为那样结果会适得其反。“堵”不如“疏”。国情不同,制度不同,文化传统和教育理念也不一样。放弃国内高压式,采用契约式,即便是陪读家长也要放弃“防贼”式的做法,做有智慧的父母。正视,但不慌张;管教,但不啰唆;着急,但不发火。

3. 对症下药,找出问题的根源。

产生问题的原因,具体归纳分类,是语言问道、还是时间管理问道,心理问题还是生活问道。对症下药,方能帮孩子走出困局。

4. 设立底线,讨论达成一致认可的Deadline。

和孩子认真深入交谈,给予信任和一定时间前提下,父母要让孩子清清楚楚知道,最后的底线是什么。既然遥控失灵,打道回途,撤回在父母身旁。在那里都可以上学的 ,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起责任!

方法总比问题多的。朱老师还分享了他引导孩子们战胜诱惑的“逃走”二字法。↓

1. 逃”,即逃避。

低龄学生心智末全,大脑仍在发育中,难以敌挡诱惑,打不过就逃,远离诱惑。逃,并非被动,而是明白,学好学坏,你有选择的。

(面对诱惑我这个大人也好不了多少,记得《圣经》里有一句话印象深刻罗马书7:19 故此,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倒去作。Romans 7:19 For what I do is not the good I want to do; no, the evil I do not want to do–this I keep on doing.)

具体做法:

关于手机:

在学校,不要把手机带入教室,锁在储物柜里;在家里,不要在做作业把手机放在桌面上伸手可及,尽量放在视视范围以外的地方,例如房外、洗手间、地下室,有一段距离的地方;

关机:

或者把手机暂时由大人或室友代管。关于上网,

需要使用电脑做作业或查资料,尽量不打开无关网页;

关闭平常上网游戏的网站

用完电脑,尽快关上。

2. “走”,即走出房间。

每天抽出时间,走出家门,做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健康运动不仅有益孩子成长,也有利于意志力培养身体,身心同步。你有目标,就有动力,也容易坚持。例如,你每天健身,可以体会到肌肉强壮、结实;流汗出力,吃苦的过程,训练了坚持,培养意志力。你参加画画,画技有长进,坚持下去有动力。有爱好,可以充实自我,填补空虚。结交好友,可以互相督促。

具体提议:

去健身房,建议孩子安顿好问住家附近的健身中心;

去社区中山锻炼,跑步、打球、游泳;

参加学校社团或兴趣小组活动;

周末孩子们可以结伴去唐人街、市中心,体验当地风土人性。

作为家长面对着沉迷网络和手机的孩子,又该怎么做呢?给您几点建议:

一定不要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

因为加拿大是一个开放和自由的国家。家长不可能用粗暴的禁止使用电脑或者没收手机、关闭网络等等简单的方法来监督孩子的,虽然这些方法在短期内是有效的。

但因为是国情的原因,由其父母又不在身边的原因。所以要从根本上来解决孩子沉迷网络的作为家长只能够用规劝和规划的方法。

第一,家长可以严重警告孩子,说清楚题的严重性;

第二,和孩子一起制订新的作息时间表,家长虽然不能代替孩子做什么,但可以督促监督孩子去他应该要做的事情;

第三,设立阶段性的学习目标,家长和孩子一起来检讨和回顾这些的目标实现情况,作出是否需要学习上的辅导等;

第四,家长反思是否对孩子的期待值过高,以至于孩子形成一个压力,做不到父母要求,就采取逃避的方法,尤其是那些一直以来学比较顺利的。家长长要接纳他们的挫折,多加鼓励,少责备甚至可以说一些例如你比爸爸妈妈都厉害了,能够一个人独自出门,你比爸爸妈妈都厉害了,能够在英语的国家里边生存。

第五,对于那些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交朋友的,家长要有耐心,相信他慢慢的走出这种的舒适圈,交到朋友的。

最后强调一点,也是最重要的,还是留学生学生本人,他必须要意识沉迷网络的严重性后果,自己要自动意识到这个沉迷游戏当中的有害性,才会愿意的远离诱惑、抵制网络。或者戒掉其习惯,因为外界的约束力效果还是有限的。所谓的外因通过内因才起作用,就是这个道理。

墨迹晕染分割线

后记:

不少人都知道朱博士关注低龄留学教育多年,朱博士主要是通过写书和每年回国做巡回讲座的形式,向大家传递低龄留学教育的理念。只有圈内少数朋友才知道,博士还在加拿大多伦多管理着一个监护人团队。

按照加拿大法律的规定,未成年人留学都需要有监护人,英文叫做Custodian。为了让远在国内的父母能够真实地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状况。我们组织一些文章,八卦一下朱博士和他的监护人团队做的都是些琐碎的事。基于隐私原因,所有的名字都是使用化名的。

推荐阅读

下面这些文章可以帮助你进一步了解我们的工作:

唤醒孩子的责任心,是留学成功的最关键一步

6年4本留学著作,奔跑在路上,永不停歇

10城市巡讲收关,收获友谊与信任,背负责任谨慎前行

讲座不是做show,我只分享留学生父母最想听的真心话

低龄留学热潮下的冷思考|盘点低龄留学最应留意的7个潜在风险

低龄留学前的冷思考:比钱更重要的是什么?

低龄留学系列| 如何把留学后的风险降至最低?这5个方法你必须了解

中学就去加拿大:我们将身边的孩子们送入加拿大大学

大学申请季的神秘晚宴—-与多大的一次亲密邂逅

孩子变身留学党,留守父母除了牵挂与焦虑还能做啥?这5条锦囊能帮到你

听了不少陪读的分享,但并不是每个家长都可以做陪读父母的,不妨听下这位留守妈妈的五点建议。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在孩子读大学之前送孩子出国留学,这个选择造成了大批低龄留学生,即小留学生的出现。有许多小留学生在出国后不仅很快适应了学校的学习,还能够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为自己以后顺利升入大学,甚至就业打下了基础。也有一些小留学生在出国后表现出种种不适应,例如学习成绩不好,不能顺利拿到学分,甚至影响毕业;与当地同学交往不多,对学校的相关规定,以及当地社会缺乏了解,在遇到问题时无所适从,非常被动;还有的同学住在寄宿家庭,吃饭、作息习惯与寄宿家庭不合拍,造成矛盾,影响学习,等等。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本文给出几个建议,希望可以帮助小留学生及家长们在考虑留学时,可以更好地规划及做出准备,让孩子们的留学之路更顺利。

低龄留学需要提前规划和准备。
低龄留学生们由于年纪小,心智不成熟,在国外独立生活时会在学习、生活上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因此父母一定要提前规划,从学习习惯、独立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各方面对孩子进行培养,这样当孩子开始留学生活时,面对陌生的环境,不会过于茫然。

语言一定要在国内打下良好的基础。
很多人认为孩子在国外生活一段时间,语言自然就没问题了。对于6、7岁以前的学龄前儿童,情况确实如此,他们在与同龄小朋友玩的过程中轻松地就过语言关了。但是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情况就没这么乐观了。
首先,十几岁的孩子自尊心比较强,害怕开口说不好英语被同学笑话,于是除了必要交流,就局限在中国人交往的小圈子里,语言进步慢。
其次,在国外是用英语教英语,与在国内可以讲中文的状况不同,这对于语言基础本就欠缺的孩子来说,可谓是难上加难。很多孩子在ESL班(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即英语补习班)上课,听得云里雾里,尤其当老师用英语讲词的不同用法时,讲语法时,很多中国孩子都听晕了。
第三,留学生入校时都需要先进行语言测试,如果孩子的语言测试成绩不错,可能只需要上辅导班(Tutorial),而不是补习班,很快就能转入正常班上课,这会让孩子对适应新环境产生极大的信心,有利于孩子的后续发展。

具体要做哪些准备呢?
第一,把英语基础打好,学校里的英语学习是不够的,还要补充一些英文小说、电影、歌曲,多听多读。有条件的家长还可以跟孩子每天英语对话10分钟,让孩子对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语不陌生。
第二,有了一定英语基础后,可以在课外学习一些国外的原版教材,比如数学、科学,这样孩子开始留学时,对于这些课程中的一些英文描述是不陌生的,能很好地衔接起来。
第三,提高英语阅读写作能力。加拿大的学校有些作业是要求孩子写一篇文章,或者做个ppt并上台演讲,到了大学更是每学期都要写几篇论文,如果写作能力不过关,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就会影响成绩。另外随着学习的深入,如果阅读能力跟不上,理解起来就会有困难,就会限制孩子进一步的提升。写作能力的提高一方面跟阅读密不可分,另一方面是写作思路,英文写作与中文写作思路非常不同,最好找专业的老师给孩子指点一下。

学习习惯的培养。
加拿大的教学模式与国内非常不同,基本是顺其自然的,课程安排、进度是跟孩子的生理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没有超前学习。老师讲课很负责,会通过课堂讨论、演出课本剧、做ppt等多种方式激发孩子的思考,让孩子主动学习。如果孩子没有主动学习的习惯,遇到问题不能及时找老师解决,孩子的学习就会遇到困难。如果孩子有主动学习的愿望,老师愿意帮助孩子实现;但是如果孩子没有想法,老师会尊重孩子,不会逼迫孩子完成作业,只会把学习情况如实记录下来。加拿大提倡“终身教育”,所以当一个人自己愿意学习时,任何时间他都可以回到学校继续读书,大学里经常能见到白发苍苍的老年学生。但是对于小留学生来说,由于身份受限,如果在12年级毕业时没有被大学录取,可能就不能继续呆在加拿大。所以对于小留学生来说,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留学生自己必须有主动学习的习惯,有自制力,能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这样才不至于在学习压力不大时,将大量时间花在游戏、逛街这类事情上,而最终影响了学习。
有些孩子在国内学习成绩不好,到国外是不是学习成绩就会提高了呢?这个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的孩子在国内学习成绩不好,是因为对国内的教育体系不适应,不喜欢“填鸭式”教学,这类孩子出国后往往如鱼得水,很适应加拿大的教育体系,学习成绩很好,天赋能得到很好的发挥。有些孩子在国内学习成绩不好,是因为没有好的学习习惯,上课不听讲,不思考,有问题不问,不写作业,这样的孩子学习自觉性不高,如果独自留学,缺乏家长从旁的引导,在宽松的教育环境下,留学失败的风险很高。家长们一定要针对自己孩子的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再做决定。

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小留学生只身来到一个陌生国度,面对陌生的人,生活习惯不同,语言上需要适应,对孩子们的心理挑战是相当大的。一些生活琐事,像吃饭、穿衣这样在父母身边时从不需要孩子们费心的事,到了国外,对孩子们来说都是挑战。有的孩子住的寄宿家庭每周做一次饭,做好后放在冰箱里,其余时间就是从冰箱里拿出来,微波炉热一下吃,这个孩子每天都吃不饱饭,只好自己买方便面吃。有的孩子出国前从来没有洗过衣服、鞋子,来加拿大后每次洗衣服,把内衣、外衣、羽绒服、鞋子一起放进洗衣机洗。如果孩子们在父母身边时能学会做简单的饭菜、洗衣服,能有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当他们独自面对这些事情时,就会多一分从容,就不会那么手足无措了。
对留学生来说更大的挑战是孤独感。初到一个陌生的国度,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即使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也是相当困难的处境。这也是很多留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原因之一。如何在当地交朋友,如何扩大自己的朋友圈,这是每一个出国的人都要面对的问题。要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尽量走出去,在学校多与同学交流,周末可以去教堂、图书馆或社区参加一些活动或俱乐部,遇到问题能及时与父母、同学或老师沟通。尽管如此,个人建议有条件的情况下,家长还是尽量陪读;实在不行,多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少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毕竟孩子如果心理状态好了,学习成绩自然会上去的。
有些家长可能出于对不能陪伴孩子的愧疚心理,在金钱上对孩子进行补偿,实际上金钱不能起到补偿的作用,反而影响孩子形成正确的三观。曾经有孩子留学的第一年,父母给了一张无限额的信用卡,结果第一学期这个孩子就花了十几万人民币,买各种名牌衣服、鞋子、电脑,父母非常生气,赶紧更改了信用卡的限额。对于不能陪读的父母,可能多花些时间与孩子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状况,有机会时来加拿大看看孩子,陪孩子呆几天,效果都会更好。

出国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家长们要考虑的不仅是孩子眼前的高中、大学,还要考虑大学以后怎么办?可能还会影响整个家庭的长远规划。如果确定要走留学这条路,家长和孩子一定要提前规划,提前准备,尽量为未来的不确定性多些保障。
最后,希望每个小留学生都能顺利完成自己的留学目标,健康成长!

陪读三年,收获满满的

来加拿大陪小孩读书已经快三年了,这三年的时间总体说来是快乐的,而且觉得陪孩子出来读书是对的。

下面就跟大家分享我们送孩子来加拿大读书和陪孩子在这里读书的一些感想,希望对大家有一点帮助。

为什么来加拿大读书

当初我们决定让孩子出来读书的时候,关于去哪个国家主要考虑就是能不能陪读,哪里能陪读就去那里,我们当时的观点就是能陪读才出来。那时还没有这么多的群,也不认识朱博士,关于陪读签证也是各种说法,不同版本有时还很矛盾。但最终确认加拿大是支持陪读的。于是在国内读了一年初中,就来了加拿大。当我们决定来加拿大之后,认识了朱博士,于是朱博士的书就成了我们的指南。

事实证明我们选择来加拿大读书是对的。首先这里地域辽阔无论到哪里都没有太拥挤的感觉,这样孩子不容易太急躁;空气清晰,对孩子健康十分有利;食品也安全,不必担心。最主要一点加拿大人大都平和友善,当然一些特殊的人要尽量避免接触。另外加拿大的学校几乎没有听说发生校园暴力事件,也没有听到种族歧视的问题。只是近两年自由党执政后的一些政策有一点担心。

在学习方法上,虽然远不如国内紧张,但孩子还是能学到当地人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觉得也不错。比如在中国学校老师关注学生更多更直接一些,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也更具体,常常以量取胜。这里的老师留了作业并不催促,只是如果不交或迟交在分数上可以看到后果有多严重。我挺喜欢这种模式,孩子的学习也从不太多过问,这也是我很开心的地方。因为加拿大的多元文化,家长在这里陪读完全没有别扭的感觉,华人总体说来比较多,中国超市也很多,英文好坏基本不影响生活质量,而且也没有饮食不习惯问题。如果晚上不到娱乐场所集中、流浪人员多的地方去,也没什么觉得不安全的感觉

陪读过程中的一些感想

先来说说,家长该不该陪读?是陪读还是给孩子多一个磨练的机会更好?我的观点能陪就陪。首先有家长陪读生活上可以给孩子一些照顾。出国之后的孩子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和挑战远远超出我们家长的想象,他们要面对完全陌生的学校,老师、同学、不熟悉的语言、与国内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最糟糕的是不管有多大困难,都得参加考试,每一次作业的成绩都要考核。家长陪读可以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当他遇到问题的时候,即可以自己处理,也可以和家长商量。在孩子适应陌生环境的时候,能吃上熟悉而可口的饭菜,有助于缓解孩子的压力,在学校相对是紧张的,回到家里有陪读的爸爸或妈妈在身边,可以比较放松,有利于身心健康,可以避免孩子产生无助的感觉,心态平和也有利于孩子适应完全不同的新环境。而且,生活上的照顾,间接减少了孩子接触负面事物的机会,因为他们放学自然而然就回家了,没有那个家长会不在意孩子放学了是不是按时回家,大家都知道按时回家意味着什么,首先就是安全。

另外家长陪读可以去更及时地发现孩子情绪波动,及时给与帮助,避免孩子到外面寻求帮助,而得到错误引导,家长就是孩子的定心丸,当然最好还是孩子的朋友。否则孩子一旦养成放学以后聚餐,闲逛的习惯,很影响学习。加拿大的学校很早就放学了,如果家长在可以为孩子多安排一些课外活动,会让生活增加一些乐趣。有些课外活动是需要家长接送的,家长不在身边就很受局限,这也是家长陪读比较有意义的一点,而且如果参加这些活动生活会更有意思,否则无聊的时候就会很自然地玩游戏,玩手机,逛街,我们闭着眼睛都能分辨哪种模式好。

家长应该怎样陪读比较好呢?

首先现在的孩子独立意识都比较强,他们通过各种媒体接触到的各种信息很多,远不是我们想象的什么都不懂。只不过可能与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可能不如家长看问题全面,但绝不能小看他们,尊重他们,承认他们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建立平等意识至关重要。我们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尊重孩子。他们的观点我们听起来可能觉得很幼稚,但这是他们的想法,我们家长要认真倾听,尽力去理解,去分析他们为什么会这么想,这也是我们提出让孩子们能够接受的建议的基础。虽然我们常常做不到,但我们总可以尽量让他们感到他的任何想法和建议都是被家长重视的,他们是被家长尊重的。如果我们不能真心的尊重孩子,生活中就很容易发生冲突,冲突多了,不但影响亲子关系也有背我们陪读的本意,关键是孩子可能受到不可治愈的伤害。陪读一般是父母中的一方陪伴孩子,没有另一方打配合,缓冲矛盾冲突,家长和孩子是硬接触,控制不好容易互相伤害,我们陪伴的孩子大都是最情绪不稳定的青春期孩子,容易冲动的年龄,每个孩子都是个小火药桶,不要因为不小心点燃了他,问题是点燃了另一方不在,没人救火,不好收场,影响家长权威。

思想上时刻提醒自己尊重孩子,在实际行动中首先体现在不要强求孩子做他自己不喜欢的事,或者他没想好有意义没意义的事,或者他没有信心做好的事。同时他们做错了事,或没做好什么事,不要太过指责,指责不但于事无补,也许还会带来其他我们不希望的后果。这时候孩子的心理也不好受,我们要多安慰和理解,多包容,家长一定要理智不能乱了阵脚,不管发生什么事天塌不下来。

尊重孩子还体现在对待他的学习上。比如考试成绩很糟糕,在他很沮丧的时候,不要追着他问怎么回事,为什么没考好,甚至自说自话的总结经验教训,要等他平静下来了,客观的不带偏见的跟他认真讨论失误在哪里,问题出在哪里,我们反对孩子自以为是,我们自己也不要自以为是。否则,我们便很难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情况。我们要潜移默化的让他们自己牢牢建立这样的意识,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他们自己要对自己的学业负责,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同时尊重他们对这一责任认知的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耐心等待他们慢慢长大。

尊重他们还体现在给孩子时间安排上适当的自由度。不要时时紧盯着孩子在做什么,而且只要看到孩子在做与学习似乎无关的事就要说就要批评,而不顾及在这一刻之前孩子在做什么,或者他为什么此时此刻做这件事。家长和孩子的很多冲突都因为在时间安排上不能达成共识,冲突分分钟钟都可能爆发。信任孩子是尊重孩子的基础,尽量共同协商出时间管理的内部规则,避免因为情绪变化,而导致标准不一致,影响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尊重也体现在尊重孩子的朋友,尊重孩子选择朋友的标准以及与朋友的感情。不要以自己的标准论断孩子的朋友。我们可以跟孩子讨论什么样的人是我们可以交往的,什么样的人是要远离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友谊,怎样与朋友相处。如果孩子和我们不喜欢人交往,可以客观地表明自己的观点,说说为什么,只要好好说,孩子会听的,同时孩子在与同学朋友交往的过程中也会有自己的困惑,家长要教导孩子学会客观的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和缺点,认识到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不完美,我们自己也是不完美有缺点的,向朋友学习长处,欣赏朋友身上的优点,包容别人的缺点或可能的话,坦诚的和朋友沟通,就事论事讲出自己的感受。

除了尊重孩子,家长在陪伴的过程中,不要抱怨,不要拿自己的付出作为要求孩子听话的筹码, 尤其不要孩子不那么听话的时候就觉得自己很委屈。要知道我们所有的付出都是自愿的,这种付出并不应该带给我们心理上的优越感,不能作为孩子必须听我们话的前提。更不能据此认为孩子就应该听我们的。

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家长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要成为孩子引以为自豪的家长,而不是孩子想起来就头痛的家长,言谈举止服饰都要尽可能得体,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孩子们也是对家长有自己小标准的。

同时我们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也要跟不在身边的另一位家长保持有效的沟通,让对方了解孩子的情况,既不只报喜也不只报忧。不要让对方觉得孩子之于他是模糊的,必要时也要让对方发挥远来的和尚会念经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作为孩子投诉的安全渠道。一家人永远是一体的,家长之间要保持和谐友善的关系,不要因为家长之间的分歧影响孩子的心情。家长之间的关系会对孩子的情绪产生很大的影响。

陪读家长之间也要多交流,彼此既可以互相学习,也可以互相帮助建立友谊,还可以缓解与孩子相处过程中压力带来的紧张情绪。但切忌在自己的孩子面过多评价其他孩子,不管表扬还是批评。尤其不要动不动就你看人家谁谁谁,这样不但对自己的孩子没有任何帮助,而且还会伤害到孩子们之间的友谊。

作为陪读家长,我们来加拿大之前要多了解这边的情况,不要有这边学习很轻松的想法,误导孩子放弃刻苦努力。放学早并不表示要学习的东西少,自由支配的时间,不仅仅是用来休闲的,应该用来学点课外的东西或参加体育活动或做义工。孩子要承担一定的家务,家长陪读并不表示家长是保姆。从一开始就要明确这一点,并引导孩子安排好放学以后的时间以及晚上的时间。同时要让孩子多多阅读,多看本地电视节目。换新环境是建立新秩序的好机会,一定要抓住。管住自己的嘴,不唠唠叨叨说孩子们认为没营养的话。

家长在陪读的时候,可以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或教会的活动,一来可以多了解加拿大的文化,认识加拿大社会现状,适应生活环境的改变,还可以减少孤独和无助感,心情不好的时候也能尽快缓解。很多家长在国内是不需要做家务的,到了这边,什么事都要自己做,一开始会很不适应的,技能上不熟练,心理上更会很失落,尤其孩子不太听话的时候,简直就要怀疑人生了,所以学习自我摆渡尤其重要,不能让焦虑在心里停留,客观看孩子,也要客观看待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陪读过程中要保持与学校的沟通,不管英语好坏,积极参加家长会,跟老师沟通既是对孩子负责,也是帮助学校做好相关工作。通过跟老师交流,我们可以知道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同时学校也需要听到孩子的声音,不但通过孩子本身,也需要通过家长了解孩子对学校的要求。一般通过与学校的沟通,家长可以心里更踏实。

陪读历程- TOMMY妈妈

陪读是个随着低龄留学潮而出现的一个新现象,陪与不陪是每个家长的自我选择,而这个选择对我来说却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

留学决定的作出

孩子出国前在北京一所区重点中学读初中,孩子性格偏内向,慢性子,做事有点拖拉,因而,我家下班后的日常状态是要面对似乎永远写不完作业的孩子。我和爱人对孩子的成绩要求不高,总设想着孩子能在学习之余有自己的生活,能在完成学校作业的同时,多些自我阅读的时间。我喜欢读书,也喜欢给孩子买书,家里整整一面墙的书架摆满了家人的业余读物,但自从上了初中,我家孩子的那几个放书的格子就几乎没有动过,每次打扫卫生,小心地拭去上面的拂尘时,我总是又增加一份困惑与焦虑。对于孩子未来的担忧,对读书最终目标的困惑。最终,在孩子初二的上学期,我与爱人决定送孩子出国读书,没有国外名校的目标,只有一个想法,给孩子塞满作业的大脑一个缓释的空间,希望孩子能在学校接受知识的同时,多一些自我思考的时间和主动学习的体验。跟孩子讲清楚出国读书的事情后,我们立刻着手,因为初二出来是一个较为合适的时间段,孩子出来后可以直接读九年级,从而可以完成加拿大的四年制高中教育。如果出来太晚,孩子急于申请大学很难按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而且我认为纯功利性的目的也会影响留学的效果。

陪与不陪?我的两难选择

孩子出来后住在一个西人家庭,住家妈妈外向的性格,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很快就适应了周围的环境。我和爱人把孩子送出去之后,也感觉轻松了很多,每天有了自已的时间,也重新拾起了自己丢了多年的兴趣。一切看起来都非常自然,但我心里并没有完全放下来,毕竟,养孩子就像放风筝, 松了手里的线,就要承担他会飞得太高太远,最终无法控制且收不回来的风险。我工作的单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无法自由出国,于是在孩子申请出国读书时,我作好了离职的打算,这样孩子一旦出了什么问题可以随时飞过去。节假日也可以定期过去看望一下孩子,亲自去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状况,而不是只听孩子简单地汇报。因而,半年后,我办好了所有的离职手续,第一时间来到了加拿大。

孩子在半年的独立生活中生活的自理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让我感到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适当放手。到加拿大后的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去了住家,看到孩子一个人在准备自己的早餐,衣服穿得整整齐齐,房间也收拾的干干净净。与出国前,我每天去他房间帮他收拾时的满地狼籍相比,我突然感觉离开了父母万事包办式的陪伴,孩子自己长大了,辞职前单位领导给我说的:该放手时就放手,我觉得真的是这样,成长需要空间,我们寸步不离的陪伴挤占了孩子自我成长的空间。但接下来,圣诞假期后的期末考试成绩报告单出来后,从成绩报告单上老师的评语来看,几乎每个老师都说孩子在课上太安静,也不知听懂没听懂。他们担心孩子的语言没过关,听不懂课,我知道孩子的英文听力没问题。出现这种情况,肯定是孩子不合群, 本身就性格内向,不愿主动与老师交流,加上加拿大高中的选课制教学不是很容易交到朋友,所以就表现得比较孤独。看到这些,我回国的决心有点动摇了。而最终让我定下决心陪读的是春节期间无意中发现孩子花费了大量的课余时间在玩游戏,对于一个自律性不强的孩子来说,这极有可能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西方学校的管理跟我们国内学校的管理着重点似乎不在一个点上。而且,公校不到三点就放学的课后放养式管理,对刚从中国应试教育体制中走出来的中国孩子来说,真是犹如到了天堂。我隐约感到,对于十几岁的孩子,父母这么轻易地放手是有很大风险的。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父母缺位,在给予了孩子充分自由发展空间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可能面临着无限制的自由带来的放纵。权衡再三,我最后作出了陪读的决定。

我的陪读家长角色定位

既然决定留下来陪读,我就想给自己重新做了个定位,规划好自己的陪读生活,使陪读达到应有的效果。说实在,陪读妈妈这个角色真的比以前的工作难度大多了,因为没有经验可循,而且陪读家长还要面临着适应新的环境,以及克服退出职场走入家庭的心理落差。我给自己的陪读角色定的位是。

首先是学业上的陪伴

学习是学校的教育范畴,但学校开展的是普适性教育,受众是所有适龄的孩子。我觉得家长要做的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是针对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做的针对性补充。读书本身就是一件很苦很累的事,尤其对于他们这些留学生,如果只是为了在中国人的理工科强项上拿高分,可能还不是太难,但如果想在英语学习上真正跟上本地人也确实不太容易。孩子上的天主教公校,每学年都有一门必修的宗教课,也有人劝我这门课阅读量太大,孩子不容易拿高分,不如转到一般的公校去。我当时的想法是,英语语言的学习必须靠大量的阅读才能提得上来,而且以后上了大学如果阅读能力和速度跟不上,大学的课程也会跟不上,相比于大学而言,高中的学习节奏慢得多,难度也小得多,不如趁这个机会把基础打好,所以我就建议孩子把宗教当作阅读和文化课来上。加拿大的高中与国内高中不同的是,在这里,孩子未来的发展必须在高中就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和认识,大学读什么专业,未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决定着高中的选课,我们的孩子在国内从来都是严格按照国内的教学大纲和教育要求走,自己不需要考虑选什么课。对于刚从国内出来的孩子大多在未来专业规划上没有什么想法,我就建议他找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做,拓展一下兴趣,立足自身的兴趣规划未来的发展。

其次是生活上的陪伴

生活上的陪伴一直是我感到很矛盾的地方。我想让孩子独立起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生活自己打理,但和我在一起明显感觉到孩子以前的惰性又回来了,于是,我尽量在家中做好职责划分,比如,我负责做饭,孩子负责打扫卫生,夏天割草、冬天铲雪等。通过日常生活的陪伴让孩子逐步意识到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的责任。

再者就是精神和心理上的陪伴

孩子在该吃苦的年龄一定不能贪图享乐,在国内学习压力大,到了国外,压力变小了,但我觉得不能让孩子把空出的时间消磨掉,我就建议他多读些书,包括中文的、英文的图书,不在乎快慢,关键是要坚持。我自己也从国内带来了一些以前上班没时间读的闲书。至于心理上的陪伴就是及时了解一下孩子青春期心理的变化,出现问题及时疏导。我周围有一个小留学生,优异的成绩并不能弥补他敏感脆弱的心理带来的精神上的压力,最终这个孩子的妈妈也过来陪读了,当然孩子成长中的安全感并不能完全靠父母的陪伴来解决,但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这一切的改变都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能做的也许就是让这一过程变得更安全、更可控一些。

陪读

感悟

选择适当的陪读方式,保障有效的陪读质量

陪读不是最好的选择,但也绝不是父母缺位的借口。我所讲的陪读是在必要的时候父母的亲身陪伴,但真正的陪读是没有距离限制的,也就是说并不仅仅是来到加拿大与孩子住在一起才叫陪读,当然,如果在孩子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远距离沟通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时父母也必须考虑是否需要陪在身边。对于多数孩子来说,留守父母定期的思想交流与学业关注同样能达到陪读的效果。陪读不在乎距离的远近,要在乎陪的质量,不然即使陪在身边,也仅仅是一个时间和距离的概念,这种纯粹的守护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低龄教育永远是学校与家庭的共同责任,成长需要空间但父母的缺位会造成家庭教育这一块的缺失,从而给低龄留学带来一定的风险。所以,对于那些无法过来陪读因为工作或其他原因只能留守在国内的留守家长们,可以采用另一种方式的陪读,定期与孩子交流,与学校沟通,同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了解孩子在寄宿家庭的生活情况。关键是让孩子感受到,留学不止我一人在路上,身边还有父母的支持和陪伴。只要年幼的孩子在留学路上,那父母就永远走在陪读的路上。

保障陪读的质量重要的是要划清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边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给予足够的成长空间对孩子个性发展非常重要,但家长也应该清楚的知道学校与家庭教育的边界,这种边界不是人为设立的,而是客观存在的。学校的教育是规范性的,有章可循的,但学校教育也是有边界的,学校教育范围之外的区域是家长要承担起来的,不然,这一块就会产生教育的真空。

身边有这样几个真实的例子:

一个孩子每天精神萎靡不振,天天喊好无聊,这是个家庭状况一般的孩子,他知道父母送他出来的不易,所以总是在克制自己不沉迷于游戏。但在国内读完高一的他,觉得这里的内容太简单,因而作业也懶得做,每天大把的时间不知要干什么。

还有一个孩子刚到这两个月就交了女朋友,说是国外生活很苦,住在西人家庭吃的也不好,又没有其他娱乐,只能找个女朋友寻求点安慰。

更有一个男孩,因为国内成绩不好,到这儿语言跟不上,学分拿不到,转到私校,因为管理较松,竟然两个月不去上课。对于语言的重要性,上一期的张老师也谈过,英语的问题,我们好多家长都会认为孩子成绩不错,申请大学没问题,但我作为一个身在加拿大的陪读家长真心感觉,留学不容乐观,语言的障碍不是靠成绩就能跨越的。而且,如果英语不过关,到了大学之后,一样会学得很吃力。

以上几个问题的产生其实就是因为家长把教育都推给了学校,而在学校教育没能触及的范围内孩子行为出现了偏差或失误。很明显这是父母缺位造成的问题,当然也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即使远在国内,也可以定期引导一下孩子。我的孩子不是学霸,事实上,他是个非常普通的孩子,成绩普通、能力普通,我对孩子的要求也普通,但我觉得即使对孩子没有申请名校的期望,我们也不能放松孩子整体上的要求,不然,等到出现问题再想着补救就为时已晚了。父母的陪伴还表现在重要的事情一定要参与,低龄留学最大的问题就是孩子年龄小,做事不够成熟,所以父母不能完全撒手不管。

说实在,放手孩子出国读书家长的期望值可能都不仅仅是学业上的收获,可能还有能力的提高,生活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等等。出国陪读肯定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陪读不是孩子离不开家长而且家长离不开孩子。出国读书是孩子走向独立的开始,但每个孩子成长的步伐不一致,经受挫折的能力不一样,作为父母绝不拿别人的孩子作为衡量自己孩子的标准。其实,最清楚自己孩子的情况的还是我们自己。立足孩子真实情况,评估好低龄留学的可行性,切莫做决定太快,做规划太晚。语言、学习能力、生活习惯都是出国前要考虑的因素,千万不可盲目寄希望出来后会有所改变,如果不考虑周全,留学就是一种带有风险的选择。对于已经送孩子出来的家长,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出来了,我们只能全力以赴,把留学的风险降至最低。

——Tommy妈妈

孩子留学到底要不要陪读?12位爸妈给你最靠谱的建议

0070
陪读,是随着低龄留学潮而出现的一个新现象,陪与不陪,对于每个家长来说,都不是一个可以轻意做出的决定,也是一直存在争议的话题。

今年五、六月,我们在千聊语音平台“留学,相约在加拿大”,邀请了12位家长,就“陪读与陪伴”话题。每一位参与的家长,都真诚地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与思考,非常精彩。错过了直播的你,可以阅读精彩回顾。

支持陪读

哪里能陪读就去哪里

当初我们决定让孩子出来读书的时候,关于去哪个国家主要考虑就是能不能陪读,哪里能陪读就去哪里,我们当时的观点就是能陪读才出来。青春期加留学期,太多的变数,最需要有家长在一旁监督和随时的帮助。无论如何,多大代价,都要站好最后一班岗。

陪读一年,Tommy妈妈:选择陪读,利大于弊

…… 孩子出来后住在一个西人家庭,住家妈妈外向的性格,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很快就适应了周围的环境。

我和爱人把孩子送出去之后,也感觉轻松了很多,每天有自已的时间,也重新拾起了自己丢了多年的兴趣。一切看起来都非常自然,但我心里并没有完全放下来,毕竟,养孩子就像放风筝,松了手里的线,就要承担他会飞得太高太远,最终无法控制且收不回来的风险。

…… 最终让我定下决心陪读的是春节期间无意中发现孩子花费了大量的课余时间在玩游戏,对于一个自律性不强的孩子来说,这极有可能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西方学校的管理跟我们国内学校的管理着重点似乎不在一个点上。而且,公校不到三点就放学的课后放养式管理,对刚从中国应试教育体制中走出来的中国孩子来说,真是犹如到了天堂。我隐约感到,对于十几岁的孩子,父母这么轻易地放手是有很大风险的。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父母缺位,在给予了孩子充分自由发展空间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可能面临着无限制的自由带来的放纵。权衡再三,我最后做出了陪读的决定。

陪读二年,David妈:陪读,是孩子的管理者,更是倾听者

来加拿大留学的孩子基本上以青春期少年居多,9-12年级正处于这个叛逆期很嚣张的年龄段。

时间多了,孩子很自然会上网打游戏。大家都头疼孩子玩游戏,因为没有父母在身边监督,容易失控。现在随便找出来一个人他什么游戏都不玩那就不太可能,游戏社交很早就窜升到第一位了。闯关游戏、战略游戏、角色扮演这些都很熟悉的对吧。

我认识这里一个小学生,每逢周末组织15个游戏成员,有比他年龄大的大学生,一起组团队打游戏。一天的备战期间,安排妥当每个成员的攻击战术,还有后防,用最有效的办法保证不失分。不管任何时候总会有得有失,让损失降到最低,是这孩子在游戏里的收获。

通过和15个人的小会议,矛盾、分歧、不服分配、叫板到认同、到合作、到顾全大局,全程都是这小学生自己在领导这个小团队,家长只是在他提出问题的时候给出几点建议,他去尝试每个方法带来不同的反应堆。最后很自然的集结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个孩子现在上高中了,游戏只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现在你说大家见面聊不上几句,但是一旦启动游戏社交那可热闹了!

玩游戏属于玩物丧志,我是这么理解的,当一个人把大量精力和时间搭在某一个地方,不仅仅是游戏也许是其他,但是并没有带来其他人所期望的高质量的成就,那大家就会认为你是个失败者。

因为你在这上面浪费太多时间了,不干正事儿。家长认为玩游戏的时间抢走了孩子学习时间、睡觉时间、运动时间。最严重的是影响了成绩;但孩子对游戏的看法是好玩有趣有竞争性,大家比一比看谁厉害,对孩子而言这是有意义的。在家长的眼里游戏是消极的。

玩游戏的时间概念是从一开始就需要家长积极引导的。家长更应该做的是反思自己,而不是一味的限制。强硬的手段也许瞬间见效,但决不可取!

家长和孩子对于游戏控制权产生分歧,作为家长最首要的就是换位思考,每个家长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当你作为被管理的一方,你会不会接受你所定的规矩?再就是,尝试去做一个聆听者,即使孩子的观点和你的想法有争议,也要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这些东西吸引他。当家长找到原因后也就会知道如何解决如何把兴趣点转移到别的地方上。

当然,孩子心智未熟,所以,陪读,有助于训练孩子良好的习惯, 例如,有玩游戏要有节制.

将进入陪读三年, Coco妈妈;陪孩子犯错,共同成长。

……回顾近2年的陪读生活,虽算不上艰难,但是,酸甜苦辣咸的个中滋味,也有着深刻的体会,陪读,的确不是一个容易的活儿。因为,每天面对一个青春期叛逆娃,那不是一般的难对付啊。

……陪读的家长常见有2个极端:一是严格要求型,把国内的“虎妈鹰爸”的光荣传统全陪照搬过来,被功利教育的氛围裹挟着,报各种补习班,带着孩子冲击藤校、各校是家长们的伟大理想。但家长们有没有想过,这是谁的梦想,又是谁的人生呢?

另一类是放任不管型,不论是主动放手还是被动放权,这样的孩子看似是最幸福的,选什么课、课后如何安排,完全自己决定,家长从不参与。好处是锻炼孩子的主动性;但是这样做的风险在于,家长全程零参与、零监管,很难发现孩子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叫停一些不好的行为与作法。

……自己的孩子,自己是最了解的,该做的事、该承担的责任,我们也必须承担,陪伴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其实是一份难得的经历。

……在国内,我们习惯走捷径,做题有公式,能一步算出答案,我们一定不会用两步或三步;但是一个人的成长是没有捷径的,也没有公式可以参考。

曾有一句名言这样说:”成功的法则就是把犯错误的速度提高一倍,给孩子犯错误的机会,就是等于加速孩子的成功。“

孩子就是在不断的犯错与纠错中,成长、成熟,内心也会变更更加强大与自信。

而我们家长需要做的,就是给孩子设好底线,必要时把握好方向。

且陪且珍惜。

(更多心得见作者在2017 12月23日“陪Coco留学加拿大”公众号原创文章:”不焦虑、不盲从、不唠叨……解读留学生陪读家长的3节必修课”)

陪读进入第四年,王妈妈:陪读,可减轻孩子心理压力,增强安全感。

当初我们决定让孩子出来读书的时候,关于去哪个国家主要考虑就是能不能陪读,哪里能陪读就去那里,我们当时的观点就是,能陪读才出来。

陪读的好处,我总结了几点:

1、生活上可以给孩子一些照顾。

出国之后的孩子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和挑战远远超出我们家长的想象,他们要面对完全陌生的学校,老师、同学、不熟悉的语言、与国内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最糟糕的是不管有多大困难,都得参加考试,每一次作业的成绩都要考核。

2、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增强孩子的安全感。

当他遇到问题的时候,即可以自己处理,也可以和家长商量。在孩子适应陌生环境的时候,能吃上熟悉而可口的饭菜,有助于缓解孩子的压力,在学校相对是紧张的,回到家里有陪读的爸爸或妈妈在身边,可以比较放松,有利于身心健康,可以避免孩子产生无助的感觉,心态平和也有利于孩子适应完全不同的新环境。而且,生活上的照顾,间接减少了孩子接触负面事物的机会,因为他们放学自然而然就回家了,没有那个家长会不在意孩子放学了是不是按时回家,大家都知道按时回家意味着什么,首先就是安全。

3、及时地发现孩子情绪波动,及时给与帮助。

避免孩子到外面寻求帮助,而得到错误引导,家长就是孩子的定心丸,当然最好还是孩子的朋友。否则孩子一旦养成放学以后聚餐,闲逛的习惯,很影响学习。加拿大的学校很早就放学了,如果家长在可以为孩子多安排一些课外活动,会让生活增加一些乐趣。有些课外活动是需要家长接送的,家长不在身边就很受局限,这也是家长陪读比较有意义的一点,而且如果参加这些活动生活会更有意思,否则无聊的时候就会很自然地玩游戏,玩手机,逛街,我们闭着眼睛都能分辨哪种模式好。

家长在陪伴的过程中,不要抱怨,不要拿自己的付出作为要求孩子听话的筹码,尤其不要孩子不那么听话的时候就觉得自己很委屈。

要知道我们所有的付出都是自愿的,这种付出并不应该带给我们心理上的优越感,不能作为孩子必须听我们话的前提。更不能据此认为孩子就应该听我们的。

孩子要承担一定的家务,家长陪读并不表示家长是保姆。从一开始就要明确这一点,并引导孩子安排好放学以后的时间以及晚上的时间。同时要让孩子多多阅读,多看本地电视节目。换新环境是建立新秩序的好机会,一定要抓住。管住自己的嘴,不唠唠叨叨说孩子们认为没营养的话。

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家长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要成为孩子引以为自豪的家长,而不是孩子想起来就头痛的家长,言谈举止服饰都要尽可能得体,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孩子们也是对家长有自己小标准的。

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也要跟不在身边的另一位家长保持有效的沟通,让对方了解孩子的情况,既不只报喜也不只报忧。不要让对方觉得孩子之于他是模糊的,必要时也要让对方发挥远来的和尚会念经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作为孩子投诉的安全渠道。一家人永远是一体的,家长之间要保持和谐友善的关系,不要因为家长之间的分歧影响孩子的心情。家长之间的关系会对孩子的情绪产生很大的影响。

坚持不陪读

孩子们的成长,与家长的用心陪伴是分不开的。但是,陪伴并不等于要一直陪在孩子身边。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更多的情况是心灵上的陪伴、情感上的支撑、方向上的引领。陪读家长面临与伴侣、父母的两地分居,太多的挑战与不确定性,我们信任孩子可以独立成长!

Ryan妈妈,不赞成陪读:过度呵护,不利孩子独立,前提条件,一家人要有效的沟通

小孩在外面所经历的很多事情,在国内因为家长的保护,他没有没机会去做的,但是现在一个人在国外,很多事情都是迫不得已地就自己去沟通去处理。这个过程是很珍贵的一个成长过程。

我觉得我们家和小孩沟通的方式是让我们很受益的。我跟他爸爸还有儿子会建一个微信群,这样我们之间的谈话相互之间都可以看到。每次聊天我们都是三个人一起聊,他爸爸也每次都积极的参与。

我个人的想法是,孩子在小的时候,妈妈的角色是相对重要一点,因为母亲的角色可以很好地引导孩子的生活。但到了孩子初中高中的阶段,爸爸可以更好地帮助引导孩子,我觉得父亲的角色对孩子的心智以及心理成长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幸好我孩子的爸爸就比较重视,经常会有沟通。有时候我有事情就急着要外出,爸爸就单独的跟儿子聊了。

Rose,留守家长, 孩子出国两年: 如何有效的与孩子沟通,我认为是理解、信任与空间

第一次去探望他,他告诉我,“妈妈你把我送到农村来了”,听到这话,我很平静的对他说:“儿子,没关系,妈妈给你一次后悔的机会,你可以选择回国,”儿子听到我说这话,想了半天,看着我说了句,“你花了这么多心血把我送过来而且当初也是我自己选择的,我不能回去,但我希望你能陪我,如果陪我,我会很幸福,如果不陪,我也不会痛苦。”

听到儿子这样说,我的内心特别的难受,但我忍住眼泪对儿子说,“妈妈很想留下来陪你,但是工作真的不允许,希望你能理解我”。儿子听了这话没吱声,过了一周,我必须回国了,孩子送我去机场,我忍着眼泪笑着对儿子说,“再见,”因为我不想让他感到妈妈的不坚强,而我的心里也是十分的内疚的。其实我知道孩子的内心也是矛盾的,但我还是尊重了他留下来的选择。

回国后,我几乎每天和儿子视频,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上有哪些不适应,或是学校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情况,我感觉得到儿子特别不喜欢谈这些,但为了满足我的好奇心,他还是会分享一些事情给我听,过了两周,我开始每周只跟他联系一至两次或者等他微信我,每次联系中我也不再直接追问他很多问题,只是说我们一起看部电影或者把视频开着不说话,我看着他玩或者学习等,坚持了一段时间,孩子慢慢也不太想视频了,我决定给他留出空间,不再经常联系他,只是在他需要的时候出现。

孩子顺利的升上了十年级后和我联系就少了,这是他越来越适应的表现,这是一件好事,但家长总是会希望孩子联系自己,想起小时候他特别喜欢我念书给他听,于是我告诉他你在国外没时间读中文书,要不我每天给你念小说,每次念一段。我用念小说,用小说的故事情节勾住他,他答应。我每天给他念书,坚持了一段时间,效果还挺好,孩子又愿意主动联系我了,但由于时差的原因,念书计划没有坚持很长时间,但却勾起了孩子对书的兴趣,他开始抽出时间读中文书。

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既要理解、信任和留有空间,同时也是需要远程关注和引导的。

跟孩子相处有时也真的是斗智斗勇,既不能表现特别关注,也不能不关注,每次交流中如果你直接说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效果是绝对不理想的,只能旁敲侧击,留有余地的方式才会见到效果。

王平,监护人和寄宿家庭:新课题和挑战,我选择和孩子一起共同面对

我家四个小留学生刚来的时候,都曾经遇到学习方面的问题,由于东西方教育特点的反差太大,使得孩子们课堂学习融入非常困难,生活上由父母包办到自己独自面对的巨变也需要逐步适应。

对此我除了和关键课程(主要是孩子有困难的课程)老师保持顺畅的沟通及定期面谈的做法外,最主要是坚持要求孩子们避免留学生抱团,同时持续给予孩子鼓励,让孩子自行向老师及本地同学寻求帮助,另外,我家距离多伦多市区距离较远但交通便利,我坚持让孩子们周末自己安排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前往多伦多市区体验加拿大生活,以及自行申请社区义工活动拓展社交,整个过程孩子们自己通过搜索网络资源安排行程,零距离接触加拿大文化及培养在加拿大独立生活的能力,当然,对于安全注意事项及紧急情况应变处理我会做充分的交代的。

这么做的结果就是,去年圣诞节有个留学生家长陪同亲戚来看孩子顺便旅游购物,有些行程我没空陪同,由孩子自己带着家长及亲戚安排酒店、计程车及旅游购物,家长回国前告诉我,真的没想到仅仅一年半时间孩子可以变得如此自信成熟及富有责任感。

豆爸,双向养育中国第一人:低龄留学,除了资金、成绩、英语,家长还应该为孩子准备什么?

独立、适应性、自律,对于留学的孩子,尤其是没有父母陪读的孩子,尤为重要。如果父母没有帮助孩子具备这三个特质,就盲目把孩子送到国外留学,那基本可以说是放任孩子走入“深渊”。但问题在于,这些特质并非通过一段时间高强度培训、熬夜刷题可以提高,而是长时间正确的养育方法带来的积极成果。

独立,就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起责任。实际上,一个人是否成年,其标准也是他是否能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帮助孩子具有责任感和独立的品质,父母需要让孩子有机会独立面对问题,通过自己的分析给出解决办法。父母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勇敢放手,不要提孩子面对问题,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而是让孩子在一次次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提高自己独立的能力。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加拿大,每个孩子都应该发展出良好的适应能力,这是一个人成长应当具备的能力。

作为远赴重洋到加拿大学习的中国孩子尤其如此,因为他们将面对一个完全不同的陌生文化。做到这一点,父母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以及其他技能的培养,还要创造条件让孩子有机会在不同环境和其他孩子沟通与合作,让孩子尽早体会环境、关系、人的不同,懂得如何尊重和适应不同情况。

自己知道努力学习、能够合理安排时间的孩子,父母是不用为了他的学习过于操心的。

加拿大的学校与中国不同,老师不会在孩子后面不住督促、要求,孩子更多的需要依靠自己的学习的自律能力。

培养孩子的自律,父母需要做的基本一点是不要像“防贼”一样盯着孩子,生怕孩子学习懈怠了、偷懒了、没有说到做到了。这样的结果只会让孩子适应了“警察抓小偷”的游戏,和父母“斗智斗勇”,自律就无从谈起了。当然,给孩子自由的前提是与孩子经过平等沟通、讨论达成一致认可的行动计划。我们只是帮助孩子做到他认可的计划。

李正义,伦敦留学之家:低龄留学现状分析 (文章整理中)

世界上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适合的教育,而适合与否确是需要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去调配,很难讲那一类型的孩子适合留学,我觉的加拿大教育理念和国内最大的不同就是尊重孩子的个性,承认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有价值的个体,肯定和激励是贯穿整个教育的主线。

孩子首先对于教育形式不排斥才能谈得到接受教育,得到好的教育结果。在接受教育的基础上,每一类孩子经过适当的引导和个人的努力都可以走出一条成功之路。

这种成功并不简单指升入名牌大学,如果孩子能够通过留学实现人格的完善或者个性的解放,建立起充分的自信,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方向,也就是一次成功的留学旅程。

所以说,永远没有完美的教育,只要回顾时能看到自己努力中的快乐,能心生无憾,就是教育的成功。

我的感悟

儿行千里母担忧。自从孩子出国之后,很多留守家长的手机都是24小时开机,就为能够和孩子保持畅通的交流。

有妈妈说,有一次她的手机意外关机了,第二天早上开机后发现一连串的短信,孩子找不到父母的焦急跃然于短信之中。自此之后,妈妈再也不敢关机睡觉了。更有甚者,有个妈妈自从孩子离开,就基本上与加拿大保持24小时同步,对加拿大发生的大事小情都了如指掌。事实上,了解多了反而增加了更多的焦虑,因为信息来源渠道较多,有人云亦云者,也有众说纷纭者,很难从海量信息中选择出真实有用的信息。

最终,她选择陪读。

十二位分享嘉宾中,赞成陪读的还有:

Eliza:距离不是最重要的,若没有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即使陪伴在身边,也是咫尺天涯

Julia:陪读与陪伴——教育的边界和成长的空间之“找到沟通的支点”

张老师:Why parents need to accompany their children to Canada

当然,陪读是有条件的,正如David妈妈开场白说得很清楚:陪读,必须要有财务和时间双自由 ,并非所有留学家庭都具备这两大条件。

对于陪读家长,我只有两个提醒:

1、树立好陪读角色,孩子是主角。

不管你了解多少,看了多少书,甚至可能成为半个专家,但必须明白留学的主角是孩子而不是你。

2、与留守的另一半建立全新的沟通模式和机制。

当顾此失彼出现问题时,一齐面对。记住,父母行,孩子才行。夫妻同心,比什么都重要的。相信你明白我讲什么的哦!

事实上,绝大数的留学父母,是留守家园,隔岸陪伴的。如何远程“陪读”,对于许多父母而言,与留学国外的孩子沟通是一项全新的挑战,因为他们面临五大难题:不了解当地的教育制度;不了解当地的社会;不了解当地的学校;难以预测孩子在全新环境中的改变;未能及时疏导、分担孩子在学习、生活上的压力。

“无论是否陪读,我们都要努力与孩子保持一个顺畅的沟通。青春期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分析处理问题能力,尽管有时还不是很成熟。我们对于他们的陪伴,更多的应该是心灵上的陪伴,与情感上支持。遇到问题或错误,少一点指责与批评,多一些倾听与鼓励,多一份理解与宽容,多做换位思考。”Coco妈妈总结很到位。

历时二个月的活动,网友们积极参与,写下留言表达意见:

*方洲:”父母如果能走得开,工作能放得下,当然要选择陪读,这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会因为父母的缺场而走偏。我陪读四年了,和儿子各种斗智斗勇,同时也会在假期开车带孩子到处旅游。儿子中学阶段正是心智成长变化期,很需要父母在孩子身边督导帮助。我也见到好多父母不赔的住homestay的孩子放学后三五成群结队去逛街花钱或者聚集在有免费Wi-Fi的咖啡店打游戏。这些孩子中没有父母陪读的孩子。”

**瑾:”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牵肠挂肚提心吊胆,好在让人欣慰的是,经历过那么多那么多可说不可说以后,孩子成长了很多很多,越来越阳光、上进、正能量。我想,这所有的艰难不易孩子自己跨越过来了,那么无论将来她上不上得了名校,她都是人生的强者,都值得我们骄傲!感恩给我们帮助的所有人!”

***Ji:”我想起出国前一位在海外生活多年的好友送我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生存训诫:mprovise, adapt, overcome(随机应变,接受适应,克服超越),不由感慨万千,谨借此文向远方好友致以深深的谢意!”

再次鸣谢嘉宾(按分享次序排名):

Coco妈妈、张老师、Eliza、李正义、Julia、王平、Tommy妈妈、Ryan妈妈, 王妈妈、 Rose、豆爸、David妈妈

主持人:杨蕾

协调员:Langer

强烈建议阅读本公众号上的相关文章,其中推荐的:

2018/05/10 ”陪读妈妈的掏心分享:出国前,弄清楚干嘛送孩子来读书;出国后,搞明白为啥最好陪读”

2018/04/30 “低龄留学,陪还是不陪,的确是个问题?”

讲座不是做show,我只分享留学生父母最想听的真心话

0059
不知不觉,低龄留学教育分享讲座,我己经连续做了五年。每次回国,都时间紧凑,来回奔波于各个城市。太太开玩笑对我说,你不是奔驰汽车,是“奔六”的人了,要悠着点。我嘴上答应,行动上却不配合,总把行程排得满满的。因为我一直觉得,能够帮助到更多的家长,得到各方的认可,虽累也是值得的。

我喜欢站着分享,只为尊重专门来捧场的家长们

5月5日启程,经过十几个小时身心俱疲的飞行,一下飞机空气中弥漫着久违的气息,我的心情一下子愉悦起来,来不及休息和倒时差,直奔今年讲座的第一站-重庆。

一位好朋友关切地通过短信提醒我:尽量坐着讲,讲座期间要多喝水。但实际上,我做讲座不喜欢坐着,有一种做报告的感觉。

我喜欢站着分享,首先是要尊重专门来捧场的家长们,再者,我需要知道大家对于讲座内容的反馈,透过他们的眼神、面部表情、点头还是打嗑睡,我会及时调整内容。

记得上海那一场讲座因为飞机晚点的缘故,被迫推迟到了晚上大家下班的时间,许多家长是在一天繁重的工作之后又赶到讲座的现场。但是,那晚听众的热情程度大大出乎了主办方的预料。

上海讲座现场

主办方给我的要求是尽量在一个小时之内讲完,这样能保障一些坐地铁来的家长们能够在地铁结束运营之前赶回家,而且下班之后过来听讲座,身心都比较疲惫,早点结束讲座不会影响休息和第二天的上班。事实上,那次讲座之后的互动时间远远超出了主办方的预期。

主办方非常贴心,还做了一次现场同步直播,让那些因时间关系无法到现场的听众能够得以了解这次讲座的内容。

我喜欢给观众自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尤其是在没有把握现场听众是种什么样的角色的情况下,我会在讲座开始前进行一个大致的调查,来了解听讲座的家长的大概情况。调查一般通过现场提问的方式来进行,比如:“你们的孩子是已经在加拿大了,还是在国内准备出去留学?”然后根据观众的情况和他们所要了解的情况的需求来调整当天讲座的内容。

我希望能够用最短的时间带给大家最有价值的内容。

我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做讲座的时候,喜欢在短时间内抓住听众的心理。

因为讲座的时间有限,听众多数是赶很远的路或是请了假特意跑过来听讲座的,在有限的时间内必须解决内容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问题,尽量通过讲座高效地解决听众所关注的问题。这样,根据听众群的不同,及时调整自己的讲座内容就成为一种必需,正是因为讲座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较强,才吸引了更多的听众。

因为我来自留学前线,真实的个案是国内家长们最想听的

我来自留学前线,掌握第一手小留学生的大量资料,我也明白,家长们最想听的是什么。所以,我五年来分享的主题,从“浅层思维”到“深层思维”,内容不雷同,而且每次都会临场发挥,根据当时的听众,做相应的修改与调整。

从第一站重庆,到最后一站的北京,一共八次大规模的分享讲座主题,内容主要是围绕着低龄留学教育,或者是国际化教育这个话题展开。

不同城市家长的关注点与需求完全不同。

在每一个城市里面,我都会根据观众的不同来调整自己讲座的内容和重点。从重庆到南京,郑州、武汉,北京等等不同城市进行的讲座来看,我发现就像不同的地方,人有不同的口味一样,不同城市的听众也有不同的需求。

比如说来自二、三线城市的观众,他们更关注一些实操性的东西,诸如说什么时候适合去加拿大,出去之后读什么样的学校?公校好还是私校好等等。这些问题都非常实际,甚至有的家长会指着一个学校的名字,问我对这个学校有什么看法?有的家长还会问,自己的孩子在国内读几年级,如果去加拿大应该接着读几年级等等这些非常具体的问题。

广州讲座现场

而对于来自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的家长,他们对留学中的实操问题并不太关注,或者已经通过网络等其他渠道有所了解,他们更关注对低龄留学的理性思考。

中小城市的家长,他们的热情和他们的问题一样直接,比如说做完讲座,他们会热情的拉着你去吃一顿饭等等,甚至有的家长还带来了本地的特产。

我在感动于他们的热情和淳朴的同时,也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些家长对孩子低龄留学的推

崇和热情,以及因为对低龄留学缺乏相关的信息支撑而表现出来的焦虑和不安。

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感谢的同时,也在以另一种方式获得更为个性化和针对性的信息。因此,讲座后虽然身心疲惫,我仍尽量满足他们的心愿和邀请。

我对自己的要求:每场讲座都要有不同的亮点

这次巡回讲座,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大家对于低龄留学信息的极大渴求。为了最大程度上满足听众的需求,最有效、最有针对性的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我所有的讲座并不是千篇一律,内容根据听众需求的不断调整和变化对我来说也有很大的压力。

巡回讲座最大的问题还在于要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地点去进行。为了保证在预定的时间内准时的开展讲座,我给主办方提议,所有的巡回讲座在国内的站点,交通方式尽量由飞机改成高铁,因为相对飞机来说高铁更加准时一点。

巡回的讲座,更是体力和脑力的双重挑战。

最后一场讲座在北京进行,这一场讲座更多的压力来自于时间的紧张。因为我必须在一个小时之内完成分享和与观众的互动,同时讲座一结束就要赶往机场,坐飞机返回多伦多。

记得去年在北京的时候,我用了大概一个小时做分享,用了两个小时与家长进行互动。互动之后,又被几个家长邀请到一家火锅店,大家又进行了详细的询问和探讨,整场活动下来,基本上是五六个小时的时间。

深圳讲座现场,霸气的海报

更多的时间,留给家长互动与提问

这一次,我想留更多的时间参与家长的互动,因为对更多的家长来说,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信息需求,希望通过互动的方式进行个体问题的解决。针对这种需求,我现场调整了讲座与互动环节所占时间的比例,用了半个小时简单扼要地讲了一下主要内容,具体细节没有展开。

鉴于这次讲座的主题是“出国留学,你准备好了没有?”许多家长更关心的是如何选择寄宿家庭,以及如何进行学校的选择,当天也有一些家长带着孩子过来,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能够与孩子面对面的去谈论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个方面分析留学准备的问题。

从孩子的角度来说,第一就是爱上英语,另外一个就是在一天之内,至少有四个小时,要学会安排自己的时间管理,第三就是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锻炼孩子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而不是让环境来适应他。

当时由于时间的关系以及主持人的催促,我只是简单的把内容介绍了一下,随后回答了一些家长提出的比较简短的问题,但是讲座结束后,还是被一群热情的听众围住,好在我北京的表妹和表妹夫,把我从人群中拉了出来,直奔机场。

北京讲座现场,被热情的家长们包围着

由于堵车,从分享的地方到北京的机场,大概走了一个多小时。在车上,表妹与表妹夫也向我了解了一些关于加拿大升学的情况,因为他们的孩子也即将面临着升学专业的选择等等一系列问题。我开玩笑的对表妹说,我还以为你们把我解救了,出来让我休息一下呢,结果从另外一个忙碌状态又进入这样一个繁忙的状态。

墨迹晕染分割线

总体来看,虽然这次活动安排非常紧凑,非常忙碌,但是能为大家分享一些自己所了解的事情,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帮助,感觉还是非常有收获,非常有意义的。讲座之后,各个巡回站点的热心家长也都纷纷把讲座现场的照片、图片通过微信等方式发送给我。事实上,能够把多年来的一些心得体会分享给他们,给大家提供一些帮助,对我来说也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

大家的鼓励其实就是我从事这项活动的动力,更是我能够坚持连续五年回国内做讲座的一个动力。

摘录二则家长在群里留言
1. 今天听了朱老师的分享,内容很接地气,没有半点忽悠,正反两方面的例子说了不少。看得出朱老师的用心,是希望我们送孩子去加拿大读中学是理性的选择。__上海家长

2. 朱老师三个孩子在中国成长,虽然他是加拿大人,却仍然在送孩子回加念书的事上,精心规划。相比之下,我们把孩子出国的事全推给中介,太危险。__深圳家长

做讲座不仅仅是让大家了解一些关于留学的知识,更多的是能够与一些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沟通,能够让他们能更清楚的明白,在低龄留学的过程中别人走过的路,从而得到一些经验和教训,使后来者在低龄留学道路上少走弯路,我认为我也是起到了这样一个桥梁的作用。

当然,每一年回国,时间还是有限的。回来后,我和团队的成员开始构思:希望尽快开设一个中学留学的咨询窗口,每周提供一定名额,先到先得,限时30分钟。一对一的网上解答,或者可以弥补一年才见面一次的交流沟通!

真心希望孩子能够留学顺利,在追梦的路上,助他们一臂之力。

低龄留学前的冷思考:比钱更重要的是什么?

0056
无疑,我们都是爱孩子的。

但是,国内教育资源的紧缺、升学的压力、社会的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加剧着我们的焦虑,我们和孩子都被夹裹着,关系也越来越糟糕。所以,越来越多的家长想到了留学这条路,希望孩子能够多一个选择,有一个不同的人生。

但是,留学真的适合你的孩子吗?

今年是我回国参加留学讲座的第五个年头,在国内低龄留学潮渐趋火热的今天,讲座现场听众的热情有增无减。

但与往年有所不同的是,今年的讲座虽然仍是在国内的一、二线城市进行,但也逐渐融入了三、四线中小城市的家长,他们由于信息的相对闭塞,以及对留学感性多于理性的分析和认识,使得他们对讲座的渴求更甚于大城市的家长们,很多人为了听讲座早早地从所在城镇请假或放弃手头的工作赶来。我也被他们的热情所感染着。

一次讲座刚结束,一个来自小城镇的家长就过来邀请我出去吃夜宵。虽然经历一个下午的讲座与互动,我已经有点疲惫,但盛情难却,而且我也明白这位家长还想借此机会更进一步了解留学事宜,于是接受了他的邀请。

五月的国内已有了初夏的感觉,傍晚的街道也随着下班后人群的涌入而变得更加热闹起来,路边的大排档开始了一天最火热的生意,吆喝声、叫卖声不绝于耳,像极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夜上海。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刚刚走向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放开给国民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发展环境,许多胆大的有识之士乘改革开放之东风,掀起了一股创业致富之路,随之,更多的人开始效仿前行。

今天的低龄留学潮似乎是低龄教育领域的又一次开放,但这种雨后春笋似的发展,相对于上世纪末国家支持的改革开放,更多的体现出了一种个人的行为,缺乏官方的指导也使得低龄留学之路充满了迷茫和困惑。

1留学,可以解决孩子成绩差的问题吗?

闲谈间,我们来到了一条非常繁华的街道,两旁全是大排档式的街边小店,越到深夜,生意越好,小店也越发热闹起来。在一家很有特色的小店落座之后,我们边喝啤酒边聊天。旁边一桌人在大声的谈话,从他们的言谈举止及穿着可以看出都是一些有一定经济基础的老板式人物,而最吸引我注意力的还是他们谈话中不时冒出的一个关键词“出国读书”,看来这也是一群家有学童的家长们。

其中一个家长说到,眼看就要中考了,可是孩子的成绩很不理想。另一个接着说,既然孩子成绩不好,就把他送出国去吧,听说国外的学习很轻松。又一个家长说,是呀,把他们送出去,总比在国内花很多的钱去上高价的补习班,效果也不明显要强的多吧。

邀请我吃饭的家长看到我略带困惑的表情,解释说,生活在小城镇的孩子没有什么前途,只能靠读书来改变命运,如果能考上好的大学,则有可能走出这座父辈世代生活的小城 ,去了解外面的世界。不然,只能沿袭父辈的生活,在小城里终其一生,即使出去也只能沦为大城市的打工一族,不用说社会地位,基本的生活尊严都难保障。

当然,我非常明白读书与改变孩子命运之间的关系,也能够理解读书在孩子生活中的重要性。

这次回国,总共去了十几个城市进行巡回讲座,多数是在机构的安排下进行的,也有一些是在学校、银行等单位展开的。五年来,最大的感受就是低龄留学由零星的个别现象,逐渐变成了一种热潮与趋势,留学的群体也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蔓延,由富裕阶层向中产阶层及工薪阶层发展。

由北京之行可以深刻感受到这种对低龄留学的热情和追捧,北京是我巡回演讲的最后一站,因为时间的关系,主办方准备给我一个小时的时间进行分享讲座及听众互动,结果当天前去听讲座的人挤满了整个大厅。更是有些家长专门从河北、山东、天津等地赶过来的。

从家长互动环节大家所提的问题可以看出有些家长对留学有了一些理性的认识,想得到更为专业的分析和解答,更多的家长仍处于一种盲目而又感性的状态。

2到底该如何看待低龄留学?

在宵夜边吃边聊的过程中这位家长问我是如何看待低龄留学的?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第一有点担心,第二国内对低龄留学的追捧更多的体现了一种冲动而非理性。

记得有一次,我带着我的三个孩子接受电视台的访谈。他们知道我虽然是加拿大人,但是三个孩子从国内回流到加拿大读高中,我都花了相当的时间进行学习规划,以确保孩子们成功地升入大学。

我记得当时这个节目的主持人的观点是,他不赞成学习不好的孩子出去留学。

因为,假如在国内都不能够把书念好,无法想象他能够在国外把书读好,我是非常同意他这种观点的。如果孩子在国内没有培养好学习能力的话,如果被送出国是有一定的风险的。

虽然家长眼中的成绩不好,究其原因应该具体分析,但是大部分都是因为学习的能力有一些问题,因此即使家长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但如果孩子没有学习能力做保障,出国留学肯定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近些年,随着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经济发展的红利,投资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体现,更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让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多一次选择,也未为不可。但是同时我们也要明白,出国留学并不是让孩子找一个教育的避风港,更不能成为孩子逃避学习压力的借口。

3孩子是留学主体,家长的责任是规划

作为家长要理性对待留学,因为虽然孩子是留学的主体,但家长却是留学过程的规划和重要参与者,更多地体现为主导作用,家长不能盲目乐观地认为一个成绩不好的孩子到了国外,就像变魔术一样突然间成了学霸。

因为我们都明白,在国内接受教育是在我们熟悉的语言环境当中进行的,到了国外接受国际化的教育,体制不同,教育的手段和方法自然也不一样。尤其是英语作为一种教学语言,如果孩子学习能力有限,那么掌握英语的水平自然也会很有限,在自己的语言环境中尚不能理解好学习的内容,如何期望他在另一个不熟悉的语言环境中脱颖而出。

相信每一个家长对孩子的学习都有一定的规划,都希望能给孩子最理想的教育。但家长一定要明白的一件事就是,社会化的教育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家庭的教育和规划一定要有很强的针对性,适合自己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记得,五年前在回国做讲座的过程中,有一个家长听完讲座之后,知道我的两个女儿都在加拿大读书,于是就下来跟我聊天,并握着我的手说,朱老师,我把孩子交给你了,毕竟你有这方面的经验;还有一个家长来自农村,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准备在珠海买学区房,由于学区房太贵,就打算把这笔钱拿来让孩子出国读书。

上述这类家长就是属于冲动,没有理性规划型的家长。

在当前这种低龄留学的热潮中,我一直强调作为家长更应该有理性的冷静的分析和规划。我在加拿大的团队在照顾低龄留学的过程中做了很多工作,对于这方面问题体会深刻。

一些孩子本身在国内成绩就不好,被父母送出国之后,面对英语的压力,面对新环境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只会有两种可能,一个是变得非常的努力,另外一种,就是非常的不自信。

如果在国内本身就不自信,出来之后情况就会变得更糟。当然也有极少数是例外,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了,只能做最后的拼搏。

我觉得在出国留学的问题上,家长是处于主导地位的。

如果孩子在国内成绩不好,家长没有试着跟老师去沟通和了解孩子学习不好的原因,采取措施去解决的话,带着问题把孩子送出国外就是一种逃避而且非常不现实。

甚至有些家长还会觉得国外的月亮比国内的圆,国外的教育就是比国内的好,而不根据孩子的现状进行留学前的规划,这是一种特别盲目的留学观念,如果孩子本身不具备留学的条件,无论到哪里去,最终都不会成功的。

4低龄留学,学习能力的培养远胜于家长的经济支撑

作为家长应该留意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自我学习的能力,因为,在加拿大这种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氛围中,孩子必须要主动的去找书看,去学习、去阅读。

如果在国内时,完全没有这种自我学习的能力,那么出了国之后就更容易抓瞎。在国内,学生的学习是以老师为主导的,如果孩子没有自我学习的能力,那么老师教育过程中的这种主动性反而会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而在国外这种情况刚好是相反的,需要孩子更加主动的去接受,主动地去规划自己的学习和每次测试,如果孩子没有自我学习的能力,那么送出去就是一个非常不明智的选择。

家长在送孩子出国之前,一定要明白孩子自身的一个情况,要有清楚的认识孩子有没有这种学习的能力。

学习从来都是一件比较艰苦的事情,在国内有国内的艰苦,在国外有国外的艰苦。

孩子学习不好,要从孩子自身来寻找原因,而不是从教育的体制和教育的教学方法方面来找原因。如果孩子有自我学习的能力,无论在任何一种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下,他都能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

听了我的这些观点,这位一起吃宵夜的家长恳切地询问我能否把这些话题与那些小城镇的家长也分享一下:我觉得,对低龄留学尚处于感性认识阶段的家长们,目前更应该从周围现有留学生身上汲取经验和教训,如果能把周围正在国外留学的孩子的亲身经历讲述给他们,让他们感受下低龄留学的真实状况应该比听讲座来的更实际些。他们需要在真实案例中来普及低龄留学知识,从而指导他们理性思考低龄留学。

今年的巡回讲座已经结束,但对于低龄留学的探索,以及如何帮助到更多的小留学生及家长们,我们还在持续地思考与摸索中,我们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也会一直努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