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君,爱父母,平常没事多联系,遇上突发事件主动报平安

0042
*Yonge & Finch,音译成“羊粪池”。

昨天,多伦多“羊粪池”发生重大伤亡事件,性质未定,父母们关心已经抵达每个留学生。

昨天下午,在多伦多北约克一个繁华区域发生了一起恶劣事件。当然,关于这个事件的性质相关部门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所以我们在此也不便多加揣摩。不管如何,这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件,尽管我们到目前为止并不确定它是否和恐怖分子有关。截止目前,这已经造成了10死16伤的重大伤亡。在很多人眼中,我们的邻居美国邻居若发生各种枪击案或是恐怖事件,我们对此已经习以为常。但在加拿大这片最适合居住的乐土一般的国家,发生这样的惨案是举国轰动的。因为世人眼中,加拿大是一个非常和平、安全、舒适、安静的地方,尤其是它们愿意接收全世界的难民的举动,让大家感觉这是一个很包容,友善的地方。上周的多伦多刚刚经历过了暴风雪加冻雨的洗礼,天气这两天刚刚开始明媚,人们也都纷纷出门,走在街上闲逛晒晒太阳。而就是在这样一个舒适的天气下,刚刚从冬天过渡到春天的时候,惨剧就这么发生了。惨剧的过程,各大媒体都已经有很详细的介绍和跟进,但却是因为一件事让我想借此和大家分享。惨剧是发生了,但由于职业的原因,我们更多接收到确是来自各个朋友的问候。我们照顾的这些孩子家长们,第一反应就是“我的孩子怎么样了“。而且,多伦多两大教育局都在Finch&Yonge这个事发地的附近。多伦多公立教育局就坐落在Yonge街的5050号,而这离事发地非常近。多伦多的天主教教育局也在这附近。对来加拿大的高中留学生们和学生家长来说,这两个地方都非常熟悉。因为只要你是来多伦多读公立学校,基本事都是在这两大教育局管辖的学校读书。庆幸的是,事情爆发的时候,学生们都还在上课,而且也不是新生入学期。 由于此次事件影响非常大,以至于事发6小时候,很多国内的家长早上一起来看央视新闻等媒体看到了这个新闻之后,便感到非常焦虑,纷纷发微信、打电话问孩子的情况。就连我的一些朋友们都纷纷发信息问候”你们怎么样?是不是在你们附近?有没有安全?”等等。更多的是父母问候孩子。

不要怪父母的牵挂,“儿行千里母担忧”,何况此事发生在和平安宁的加拿大。

“儿行千里母担忧”。作为一个父亲,我非常理解作为父母对在外游学孩子的牵挂。而这个牵挂是当孩子离开自己身边,踏上加拿大这片异国国土上就开始了。他们的心,是一天24小时On call 的。自从孩子出国之后,很多留守家长的手机都是24小时开机,就为能够和孩子保持畅通的交流,担心怕孩子有事情找他们找不到。 有位妈妈说,有一次她的手机意外关机了,第二天早上开机后发现一连串的短信,孩子找不到父母的焦急跃然于短信之中。自此之后,妈妈再也不敢关机睡觉了。更有甚者,有个妈妈自从孩子离开,就基本上与加拿大保持24小时同步,对加拿大发生的大事小情都了如指掌。事实上,了解多了反而增加了更多的焦虑,因为信息来源渠道较多,有人云亦云者,也有众说纷纭者,很难从海量信息中选择出真实有用的信息。尤其是个别留学生出现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比如被学校开除、迟到、旷课等事情的传出,都会让留守的家长们联想到与自己的孩子相关,总之一切与留学、与华人有关的事情、言论,他们都会关注、关心。留守家长关注孩子留学所在城市的当地新闻,更甚于关注自己家乡的新闻。可以说,孩子在他们的心就在那里。所以,就算看到孩子所在地的城市发生了一件与孩子并无关系的新闻,他们都会觉得是重大新闻,更何况这次的惨剧了。所以,可以想象他们的心情是如何恐慌,紧张和焦虑了。

“羊粪池”是小留学生喜欢聚居的社区,两大教育局就在附近。

Finch&Yonge是让很多在多伦多的留学生都很熟悉地方,这里有“不夜城”之称,周边也有很多美食餐馆,交通非常方面,更是所谓的“潮流之地”。很多懂事的孩子,一开到新闻之后就通过各种通讯软件留言给父母保平安,说“爸爸妈妈,我们没事的。虽然你会听到各种消息,但是我们很平安。” 我相信主动保平安是可以解除父母焦虑的有效方式,至少在父母那里,警报已经解除。

平常无事勤联系,知道居住地在突发事件,那怕与你无关,也要主动同父母报平安,这是爱父母的最好方式。

作为在外留学的孩子,一旦在你们周边发生什么事情,就算并不是发生在你们所在的城市,都最好和父母报个平安,说一句;“我们很好,你们放心,我会照顾好自己。” 等等。主动和父母报平安是非常重要的。我虽然已经不在是孩子,但是在我父母的眼中,我依然是,他们也依然会惦记着我。当年,我在国内,父母在加拿大,每当国内出现地沟油,不安全奶粉等事件报道时,远在加拿大的父母都会第一时间打来电话询问,似乎只要是在国内出现的不好的事情都会与我有关。对于现在的小留学生父母来说这种担忧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且不说这些独生子女从小都在倍受呵护的环境下长大,仅是尚未成年,又是第一次远离家乡,就足以令留守父母焦虑,担忧的了。

所以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我就和我的父母报了平安。本来我觉得这件事情已经够多人去报道了,父母也不知道我不住在那个地方,很多学生的家长也知道我不住在事发地附近,但都纷纷发来微信问候和关心。所以,我在多伦多傍晚也就是中国凌晨的时候发了一张图。其实,在微信朋友圈发一张图或者短短一句话就已经代表我们是平安的。凡是亲人都牵挂着远方的亲人,他们都会惦记和关怀你,更何况是父母。

当然,很多的孩子和父母都有一种“每天打卡的习惯”,上课了会发信息告知父母“我出门上学了“,到了学校也会告知父母”我到学校了“等等。这种情况下,父母的牵挂可能会少一点,至少孩子是一直和他们联系的。很多粗心大意的男孩子可能一个月都不会主动和父母讲一两句话,有需要的时候才找父母。我建议在这些孩子在发生这种重大事件的时候,都和父母报个平安,免得父母胡思乱想,担心。更重要的是,你爱父母就应该保平安,就算只是简短的”爸爸妈妈,我很安全。”除了报平安之外,你可能也要稍稍“忍受”一下他们的叮嘱,父母甚至也会转发一些“安全锦囊”,“紧急电话”等等,你也都照单手下,因为记得儿行千里,父母的牵挂时刻在你身上。在这个特殊的时候,也代表家长和孩子们说说他们的心声,也想借此和远在祖国的家长说:“你们的孩子是平安的。”

出国留学,并非你一人独行,全家人甚至整个家族都牵挂着你,照顾好自己,答应我。

Take care of yourself, promise me!

低龄留学热潮下的冷思考|盘点低龄留学最应留意的7个潜在风险

0039
有的人说,送孩子出国留学也是一种投资,但与留学的投入相比,我们更应关注的是风险。

上一篇讲到清末低龄留学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在进入到改革开放之后的七十年代末期,中国对留学的政策放宽了,大概在九十年代国家教委还发布了关于自费留学有关问题的通知。说明出国留学已得到了国家政治上的支持。

低龄留学的真正发展,大概在十年前开始,目前已成为一种潮流。

低龄是指来加拿大读高中为主,目前低龄留学已由北上广深延伸到内地城市,年龄上也有更加低龄的趋势,有些家长会选择让孩子出国读初中或是小学。

今天我将主要讲一下低龄留学规划,中外留学的差别,为大家分享低龄留学的风险问题。在加拿大和国内都开始留意这种风险因素。

出国留学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教育上的投资,中华民族自古在教育投资上是不惜代价的,古有孟母三迁,究其目的就是与好学者为邻,这也是一种教育环境与教育氛围的选择。

现在出国留学,更是一种全新的教育选择,是一种从教育环境、教育模式到教育理念的全新改变,相对于在国内接受高中教育,出国留学投资就非常大。

以加拿大为例:
近年来,公校一年的学费差不多1.4万到1.5万加元,除此之外,还有寄宿家庭的住家费同样不少于学费。

私校费用更高,顶级私校学费加上住宿费要到6万加元左右,加上假期往返回国的交通费,其他日常消费,周末与同学的社交等,还是相当大的一笔花费。

我曾做过一个调查,对于除学费、寄宿费之外的其他非必要性日常消费,如果按月计算的话,通常一个孩子少则花掉400,多的能达到4000。

曾经有个学生每月额外费用4000加元,我们开玩笑称其为四千元。当然,这也是个极端的例子,但由此也可以看出,出国留学的确是一项大的投资。任何投资都是希望有回报的,投资留学的回报,就是希望孩子学有所成,能够见世面。

不同家庭对留学的看法及其留学目的都不同

我曾经问过不同阶层的家长他们为什么送孩子来加拿大,答案是不同的。

这批家长大都是六七十年代出生,并受过高等教育,都认为读书是最好的投资,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个时代的家长们自身已经体会到了教育投入的红利,所以也相信教育的投入一定会有收益的,甚至可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几年前,曾经有机会连续三年陪一所加拿大女子学校的校长到国内去与家长会面,一对一开家长会。

看到一些海归回到国内,在五百强等大型企业从事着高管职位,算得上是精英阶层的家长,他们更明白国外的教育的优势,因而更乐意再把自己的孩子送出来;

也看到一些企业家、个体经营者,大到上市公司总裁、老板,小到一些私营业主,不管文化程度如何,很大程度上,都希望孩子在国外接受教育。

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家长们当初成功的机遇在孩子身上越来越少,他们希望孩子在未来能够通过更优质的教育,来扩展或延伸自已的家业。其中一个家长说“我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我知道李嘉诚这种有识之士都把孩子送出来读书,也足以证明,留学是不错的选择”。

未来的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接受好的教育是降低这种不确定性的重要途径。

尽管每个家庭和孩子出来留学的出发点,追求的目标都不一样,但总体来说有个共同点,就是都希望有一个更好的未来,更高的平台,更广阔的视野,一句话就是,未来更好、更高、更大、更幸福。

与留学的投入相比,更应关注的是风险

关于教育的投入与回报,从教育的本质来说,不是一个投资,但既然把孩子送了出来,父母必须支付金钱上的投入,孩子也需要付出精力去适应一个不同的教育,这都是一种投入或投资,而且相对于国内普通的义务教育,这也确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期望的回报就是教育的成果,就如同种树,我们都希望树长的更直、更高,根扎的更实,任何大风大雨都能承受,此外,我们还会关注它的实用性,供人乘凉亦或是成材。

说到投资让我想到一句广告语“投资有风险,入行需谨慎”,之所以有风险是因为事物不确定性、不明朗因素的存在。任何人都无法对未来有一个确定性的判断,因而,风险性无处不在,人生尚且难测,更何况留学教育。

作为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他所遇到的首先是环境适应的风险,这里的环境包括生活环境及教育环境,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教育体制与教育理念对低龄留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就像一株幼苗被移植到一个新的环境,首先要适应当地的气候、阳光、温度、湿度等,加拿大冬季长而且异常寒冷,对国内的小留学尤其是来自南方各城市的孩子真的是一种生活的考验。而且饮食的差异,语言、文化的差异都需要低龄留学生一个个去克服、去适应。孩子个体的差异,在国内接受教育时知识积累的不同、学习能力的不同都会造成适应时间长短及适应能力的不同。

低龄留学的潜在7大问题和风险

01

语言问题

列举低龄留学遇到的问题和现状,首当其冲的就是语言问题。

有些家长认为出去留学就是为了一个语言环境,把孩子放到这种环境里,语言会进步很快。但家长可能没意识到,孩子的听力可能会进步很快,但读和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如果英语读写跟不上,课上的知识不能完全掌握,即使上了大学也会困难重重,我只能说,家长肯定以为出来后有一个语言环境肯定会学得很快,但孩子本身可能有自身的障碍和能力,我们不能用自己的能力来衡量孩子。语言问题,也是许多同学来了之后出现厌学现象的主要原因。

语言问题选择延迟毕业:
曾经有一个同学,过来读公校的十年级,因为语言跟不上,听不懂课,只有转到私校去,私校属于小班教学,能给予较多的关怀,但该同学读起来仍然很吃力,计划三年读完的高中,最终读了四年。

时间的延长自然就直接导致了留学费用的增多。我只能安慰他的父母,四年有四年的好处,至少不用考雅思了,但从经济上来说又多投入至少二十万。

02

学习方式的不同

多数人对国外留学的认识都有一个误区,就是以为国外生活很轻松。加高党里的孩子曾说,谁说国外学习轻松我就跟他没完没了。

还有一个学生说,出国以后发现一点也不轻松,说出了2点不同:

1.国内的辛苦是累,是重复,而在国外是心累,因为有时候一个作业要几个星期才能完成,要查资料、讨论、规划,与同学合作、互动、有时碰到猪队友,更是无奈。

2.国内的同学问标准答案,如果不给一个标准答案他就不知该如何继续下去,在国外叫CRITICAL THINKING。

此外在学习压力方面与国内也有所不同,国内是量的方面,国外量不大,即使没有量,压力更加无形,因为没有作业更不知如何处理。就像过马路走斑马线,同样的,在学习方面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就等于没有斑马线,会失去安全感。

03

寄宿家庭问题

我曾做过一个不完全统计,80%的低龄留学生在高中留学期间都换过寄宿家庭,有的甚至是一年换一次,而其他国家的低龄留学生这种情况就很少。

我认为主要原因是中国的低龄留学生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我常把他们称作是“六一”儿童,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条件好的加上保姆,就是“七一”儿童。

这些孩子在国内最大的任务就是读书,尤其是进入大学以后更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一切的活动都要让路给读书。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很多不会做家务,不会与人相处,因为在家里他就是一家之“主”,不懂得尊重与礼让。

出国之后住在寄宿家庭,国内养成的习惯一时难以改变过来,与寄宿家庭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习俗,加上没有血缘关系,语言也不同,相互之间难免有冲突。当然也有例外,也有与寄宿家庭相处非常好的。

如何与寄宿家庭和谐相处?
我们不能一味要求寄宿家庭怎样,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孩子有教养,懂礼貌,即使遇到的寄宿家庭问题比较大,换一家问题就基本能解决了,但如果自己的孩子习惯很差,再换寄宿家庭也没有什么用处,因为问题是出在自己身上。

我曾与留学生家长们分享过一个寄宿在英国人家庭孩子的故事,住在一个纯正的本土语言家庭是多少家长都羡慕的事,没想到这个孩子因为语言不通,无法与寄宿家庭进行正常的交流,经常一个人关在房间里,饮食不习惯就经常一个人出去买东西吃,寄宿家庭也不知发生了什么。

04

与同学的相处

除了寄宿家庭之外,另外就是一个与人交往的问题,跟同学的关系直接决定孩子在国外生活的适应性。

有的家长在给孩子选择学校时倾向于公立学校,尤其是以西人为主的公立学校,认为这样更有利于孩子融入当地的语言及生活环境。事实上,如果语言不好,不爱跟不同人交流,会感到更加有压力。

这里没有班级的概念,属于走读制,不同的选课,会有不同的同学和班级,不像中国三年期间面对的是同一个班级的同学。有的家长说不想让孩子在中国人里扎堆,我开玩笑地说,那让他在哪扎堆,除非他放下面子,付出很大代价才有可能融入西人同学群体。

05

孩子价值观培养的问题

上述困难说到底还只是一种挑战,算不上什么风险。

最近跟一位曾在国内做过主编的家长聊过一些留学相关的话题,我征求过她的意见,针对留学她作为一个家长最想了解的是什么?她说最想了解的是如何最大限度的规避留学风险的问题。这给了我一个启发,留学风险问题也是多数家长尤其是留守家长最为关注的。

我曾写过两本关于留学的书,一本是《中学就去加拿大》主要谈留学第一年的东西,还有一本是《带你走进加拿大高中》,主要讲留学最后一年的故事。

这两本书里都对留学过程中一些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介绍,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性。写这两本书的初衷就是为大家提供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指导,遇到一些问题,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翻开书,查一下就有答案。

因而,在书中,我对留学的第一年、第一个月、第一周,甚至第一天要注意什么都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这些都是能把握的,但留学的过程中还会有一些变幻莫测的东西,尤其是孩子自身的发展变化,有句话说人心难测,更何况是孩子的心。

这位主编朋友说她担心低龄留学中的最大风险,不是留学时间长短的风险,也不是是否学有所成的风险,她最担心的是孩子在性格养成期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会出现价值观的偏离,不要说成才,成人都难。

当然这里的成人是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符合我们这一代价值和道德标准的人。我觉得这种担心非常有代表性,一些孩子出国后,家长反映变得不可控了,甚至有家长非常懊悔把孩子送了出来。

最近有机会陪一位妈妈去见校长,原因是孩子在这边上学,妈妈陪读,但妈妈离开几个月回来后突然发现孩子抽烟了,而且在突击检查孩子的书包后发现了一些自己不想看到也不属于这个年龄该有的东西。

事实上,低龄留学生因为性格处于养成期,对外界的事物尚缺乏客观的判断,极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甚至有的学生会吸食毒品,这不仅会面临着退学和被遣返,对孩子的未来也会产生极为负面的影响。

男孩玩游戏女孩忙代购:
更多的男同学过来后因摆脱了家长的约束变得非常放纵,变成游戏大王。我曾经对一个男生说,他出来之后英语没有长进,游戏见长,级别很高。他说是的,因为这边没人管,下课就打游戏,有时晚上打通宵,第二天起不来就不去上学了。

通常游戏一旦开头就如洪水猛兽,收不回来了。

而女同学同样也有一些问题存在,有的女同学做代购,曾经遇到过一个老是在第三节课缺课的女同学,原因竟然是在做代购,约好的在第三节课与国内客户进行沟通。代购的收入的确不错,减轻了父母的经济负担,有的父母以为孩子很懂事,除了寄宿家庭费用,每月额外费用很少,有的甚至不多于100加元,但父母却不知道孩子用了很多时间在自己挣钱。

正如这位主编朋友所说,没出来之前很少看到负面消息,留学失败的个案也很少,出来陪读之后才发现低龄留学的路绝不是想像中的一帆风顺。

06

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

关于孩子的心理问题,为什么在国内这种问题很少,到了国外之后,经常会发现有的孩子自卑、孤独,甚至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

有一个孩子,无意中说出活着没意思之类的话,导致他的监护人坚决的把他领了回来。低龄留学的孩子心智还没有成熟,随时都有可能出现一些心理的问题。一些比较开朗的学生到了这儿,可能也会缺少一种归属感,孤独感。

在国内,大家都有一种集体感,就像我的三个孩子过来的时候,他们都非常怀念以前的集体,因为他们一起成长过奋斗过,经历过中考。在中国的集体学校生活中,他们更能够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在国外,则更强调个人的作用。我经常在国外的中学发现,在休息和午餐时间,其实都是各种肤色的人分类聚集在一起,留学生也只是和留学生在一起。作为留学生,他们也能够感觉到自己作为局外人,一种被漠视的感觉。

孩子通常是只报喜不报忧:
孩子们都很少给父母提及自己不如意的事。

有一个留学生曾经说过,我从来不敢在微信上说我不高兴、不愉快的事,我如果说自己想哭,结果一大堆的安慰就会过来了。有的孩子会设几个微信号,知己和朋友是一个微信圈,家庭的亲戚朋友又是一个微信圈,就是为了不想让家人看到自己情绪的变化。

这种问题只是当你踏入加拿大,进入高中、大学的门槛之后才会出现。

有时出现问题的时候,家长会认为是留学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当一些潜在的问题被父母忽略的时候,这种问题可能会越来越多,最后发展到不可收拾。

07

生活习惯导致的问题

曾经有一个九年级的孩子,刚过来,第一个星期表现还好,后来就经常缺课,不去上学。原来他的父母因为做生意没有时间管理他,都是老人在家带他,每天早晨都是老人喊她起床,喊完之后,他总是还要躺一躺。他们知道他的习惯,但是也没有办法,老人每天都像打仗似的把他喊起来。到了这儿之后,一开始还是比较听寄宿家庭的话,定了闹钟。结果不到一个星期就开始出现迟到现象。

寄宿家庭说我已经喊过他了,我不可能像保姆那样天天叫他。

闹钟响了一次又一次,他就是不起床。可以想象,如果在国内都需要老人一遍遍的喊着起床,那么到了国外情况只可能越来越坏。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会越来越懂事,能够自己长大。但是作为家长你能不能承受如果因为这些问题没有解决,而又导致了其他问题出现的结果呢?

有些孩子承诺自己出国之后,一定会改变以前的坏习惯,一定会好好学习,但是,未成年的孩子大多自律性不足,根本无法对自己承诺的东西进行兑现。

每次跟孩子和家长一起去见校长的时候,看着孩子一脸无可奈何的样子,我真的感觉到有时候我们不能一味责怪孩子,更大的责任应该还在于家长。

用教育的理由把孩子送出国,是最能说服家长的理由。

曾经有一个家长说家里老人非常反对孩子出国,因为生活的自理习惯没有养成,但是这位家长总是希望孩子出来之后能够有所改观。大家总是希望出现留学垃圾之类的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生活习惯不好最大的体现是自律性不强。

自律性不强的人体现在对时间和金钱都没有管理和控制能力。

曾经一个家长说,她给孩子留的学费,没有几个月就用完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不见得好,最后她发现孩子把钱全存到了游戏里,英语没长进,游戏变成了大王。这个孩子的游戏装备让本国的孩子,甚至是外国的孩子都羡慕的不得了。他们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到他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级别?当然,这就是钱的原因。

还有一些孩子在国内就有一些坏毛病,不过是一直在潜伏着,来到一个新的环境,问题就像病毒一样显现了。加上父母又没有在旁边提醒、管束和控制,很多的问题就爆发了。

有的孩子在国内上学时就没有方法没有目标,学习能力本身也比较弱,或者靠大量的补习勉强拉高成绩的。

这种带着伤出来的孩子,如果有一颗比较上进的心还行,但是如果本身对学习就没有兴趣,只希望来到新的环境能够有所改观,这种脱胎换骨是不可能的。即使高中混过了这一关,但没有很好的基础,到了大学之后也有可能会被淘汰出来。

旅游 景点 城市分割线

针对日常投资理财中的风险,负责任的理财顾问都会问你的预期收益是什么?这种预期收益在留学里面就是孩子在预订的时间,投入预定的费用,付出努力之后会有什么收获。比如读什么样的专业、上什么样的大学,语言进步程度如何等。

任何留学投资都是希望能在孩子成长中有预期的收获,按着规划的目标前进,不希望孩子走歪,甚至迷失了自我。

孩子不在身边,家长鞭长莫及,因而困惑与焦虑就更为明显,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孩子出国后父母的困惑和焦虑应该怎么办”,好多家长反映说写出了他们的心声。

在做投资时,通常投资顾问会问你的预期收益,正常情况下,高于银行利率就是很好的,太高就不是投资而是投机,在做投资前要做一个风险评估,是追求高回报、高风险,还是低风险、低回报,所能承受的底限是什么,对这些我们必须事先都要做到一个清楚的了解。教育投资是发展期待型投资,一切都是未知,动机不同,结果就会不同。

还是那句话,“投资有风险、入行需谨慎”。如何规避留学风险呢?我们下次再继续讲。

低龄留学分享系列 | 什么样的孩子适合低龄留学?揭秘成功留学的关键因素

0034
从清朝时期的“留美幼童”,到当下越来越普遍的低龄留学,虽然已形成不可抵挡的趋势,但也确实不是适合所有孩子的成长之路。

2018重新出发

接下来的五月份,我将受启德教育之邀,回到国内做多城市巡回演讲,与学生和家长们一起分享低龄留学的故事。这次分享的主题是:低龄留学从起跑线到终点线的规划,主要是聊一聊来加拿大读高中第一年和最后一年的故事。

孩子们来加拿大读高中的第一年,是充满着好奇、刺激而又困扰的适应期;最后一年是进入大学前的一年,也高中毕业季,这一年的故事会更加令人回味,充满着喜乐、懊悔或迷惑。但不管如何,我相信第一年和最后一年的故事都将是多姿多彩的,角度也是多维的,希望通过我分享的这些留学故事,给国内的家长带来一些思考和启发。

接受教育是每个孩子的义务和每个家庭的责任,出国留学作为教育的另一个范畴,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处于这一特殊群体中的低龄留学生们有着与众不同的经历,其中不乏奋斗、成长的经历,教育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同时体现在这些低龄留学生的身上。

我想说,这是一个时代的课题,也是一个一步步探索,总结经验的过程,相信他们的留学经历会给更多正在或未来走在留学路上的孩子带来更多的借鉴和启发。

中国低龄留学的开端–清末“留美幼童”

在准备讲座内容的这段时间,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其中最让我感叹而又体会颇深的是,中央电视台拍摄的五集清代末期低龄留美纪录片“幼童”,这些已被历史尘封了一百多年的幼儿留学故事,应该就是我国低龄留学的开端。

多年前我曾被一些人冠以低龄留学的始作俑者,不管这种说法是出于赞赏还是嘲讽,亦或是不满,但留学潮从来都是一个时代的选择,是特定的时代背景造成的。

留美幼童

纪录片中的清末低龄留学,虽是哈佛大学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一手操办的,但这一留学项目的实施也是时代的选择,是在政府层面推动的,留学目标关系到国家目标。

回顾历史:

1872-1875三年间,清政府共送出约120名低龄留学生,年龄在9-15岁,平均只有12岁的低龄是这一群体的显著特点,也因此被西方媒体贯以“留美幼童”之称。

另一个特点就是政府的明确目的性,清朝政府想利用留学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和武器装备,以此来拯救当时岌岌可危的清朝政府,改变中国趋于衰落的命运。

从这批低龄留学生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选择低龄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因为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清政府最初计划投入15年是符合这一规律的。

低龄具有很大的优势

这批孩子以极快的速度适应了美国留学的语言环境,最终学有所成。

他们回国后大多都成为了晚清时期的重臣,成为中国十九世纪末工业近代化发展的推动者,在电报、矿产、铁路等领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开创了中国二十世纪以来的留学新思潮。

低龄留学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留学生年龄小,性格尚未成型,价值取向仍容易受外界影响,这也造成了这一批留学生到了美国后很快就摆脱了清政府的思想限制,甩掉了长袍马褂,剪下了代表国家形象的辫子。

从开放和社会进步的意义上来看,这种行为是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但对于一向闭关锁国的清政府来说,无异于一场思想、行为的背叛,这一点完全违背了清政府低龄留学的初衷,从而最终导致了这一公派低龄留学计划的提前中断。

现代低龄留学的兴起与发展

历史是一面镜子,时至今日,这段跨度近一百三十多年的低龄留学历史,似乎正从个人层面以另一种方式进行着历史的重演。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把教育的目光投向了海外。

社科院发布《中国留学发展蓝皮书》:
截至2013年,国内中、小学出国留学人数已占留学总数的1/5。尤其是在美就读私立高中人数,近些年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7年增加365倍。

加拿大具有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宽松的教育环境,加上其相对低廉的学费,近些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低龄留学生。

从目前加拿大低龄留学的发展趋势来看,逐渐呈现出以下2个特点:

1、分布广,但多集中于大城市

我所在的安大略省,这种趋势最为显著。

不仅如此,通过最近跟加拿大其他一些区域的家长的沟通,能够明显感觉到,不仅在东部安省和西部BC省,其他各省的低龄留学也同样处于上升趋势。

整体来看,在整个加拿大境内,低龄留学分布地域较广。大城市因资源相对集中,生活较为便利,是低龄留学的首选。这很大程度上也归因于加拿大地广人稀的环境及冬季严寒的极端天气。

2、低龄留学生源越来越优秀。

最初大家对低龄留学的总体印象,多是这样的一批孩子与家庭选择留学:在国内读书读不下去;考不上大学或中考、高考失利;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孩子;或者是承受不了国内高压和高强度竞争压力转而追求宽松教育的富裕家庭。

而近几年随着低龄留学的不断发展,更多的所谓学霸们也开始选择放弃国内的高考加入了低龄留学的行列。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次恰巧与一位公校老师交流,在提及一个中国的小学霸时,老师不可思议地说,这么优秀的学生为什么也会选择出国留学。

跨越百年,两次低龄留学潮的对比

当然,相对于一百多年前的那段历史,两者在具有相似之处的同时,因为时代的变迁及社会环境的变化,今日的低龄留学更多的呈现出了自身的时代和个性特征。

对此我们不妨作个比较:

1、从地域上来看,清末的幼童留美从地域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多数孩子来自于中国的沿海地区,尤其是第一批,80%的孩子源于广东地区,主持这一留学项目的容闳来自于广东中山是主要原因。

但十九世纪末,沿海地区的中外通商活动使当地的民众有了更多地接触世界,了解世界的机会,相对于长期处于闭关锁国状态的清政府而言,沿海地区的民众已初步具有了开放思维的萌芽,因而更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前后四批共120位幼童平均70%来自于东南沿海。

而今天的小留学生在地域上则出现了重大突破,范围几乎涵盖了中国从南至北,从东至西的所有大中城市。中国经过多年的发展,普通民众在开放性思维及重视教育的程度上有了很大的提升。

2、从留学生的家庭状况来看。

清末的留学生因是政府官办,由国家出资,因而具有一定的考核和选拔条件,家庭状况并不是考虑的因素,许多留学生家境一般。

而今天的留学生因是家庭和个人行为,费用需要自理,因而,留学生多出自于中国当前的富裕阶层或中产阶层,当然,随着留学趋势的不断发展,一些重视教育的工薪阶层家庭也逐渐加入了低龄留学的行列。

2014年由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4)》也指出,出国读高中和本科的学生家庭普遍呈现出“三高”的特点,即父母至少有一方拥有高学历、高职位和高收入。

3、目标的差异。

清末的低龄留学生不管孩子自身的目标如何,都背负着国家的期望,有着明确的国家目标,作为官方行为,留学生学成后仍要服从政府的委派,报效祖国,因而,在挑选留学生的过程中必须兼顾到孩子的心胸与志向。否则,在当时的艰苦环境下,这么小的孩子是很难抵得住诱惑,经得起磨难的。

而今日的小留学生,作为个人行为,更多从自身发展及未来生活的角度选择留学道路。

4、管理上的差异。

清末的留学生作为政府行为,为达到预期的留学目标,国家对留学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监控和管理,而容闳正是这一管理的负责人。这对于低龄幼童来说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也是保障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

而今日的小留学生大多是属于自我管理,相对于一百多年前,当前互联网的发展增加了太多的外界诱惑,这对于现今的留学生来说,留学成功的首要因素变成了自我行为能力的监管。

5、面临的困难不同。

清末的小留学生远赴美国,首先要克服远离父母的思想压力,中国自古以来有“父母在,不远行”的古训,同时,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远赴美国需要乘船西行,大有西天取经之悲壮。

而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出国已变成了朝发夕至的旅行,加上物质条件的允许,许多学生一年甚至会多次往返于国内,因而,这种低龄留学自然就少了些许的悲壮,多了一份心态的悠闲。

以史为鉴,清末低龄留学带给我们的启示和反思

清末留美幼童这段历史经历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

严格挑选留美幼童

从当时选择留美幼童的条件来看:志趣远大,思想敏捷,品质朴实,不牵于家累,不役于纷华者,方能远游异国。

幼童最大的特点就是心智的不成熟,只有不役于纷华者,方能在繁华的西方世界中守得一方清静,而志趣的远大,更是实现目标的重要保障。俗话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宽,格局决定了人生的高度。

当初的小留学生胸怀家国,有远大的志向自然不会畏惧留学中所经历的风雨坎坷。

留学目标很重要。

留美幼童活动发起之初,清朝政府就为他们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学习西人之技术、军事、工程。虽然军事因西方国家的封锁没能介入,但在当时的电报、矿业、机械方面,中国的幼童留学生则是术业专攻。

从留学目标上来看,不同时代的留学生其奋斗目标也有所不同,清末的第一代低龄留学生因为国家正处于积贫积弱之时,在国强家才能兴的时代,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强国。

而时至今日,在国家经济强盛与民族独立之时,尤其是当低龄留学变成家庭个人行为的时候,追求个人生活的幸福更多地高于了民族利益。现今的低龄留学更多的是注重孩子个性的独立,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反思: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一位焦虑的妈妈:担心孩子变成精致的利已主义

最近跟几位低龄留学的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其中一个妈妈说,送孩子出来的目的就是想让孩子有一个相对好的未来,至少以后的生活状况不会低于现在父母的状况,用现在大多数人的观点来说,就是能在生活的阶层上有一个保持或跨越,而随着国内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最好的突破就是接受优质的教育。

对于如何把这种看似接地气的想法变成激发孩子前进的动力,这位家长觉得有点无耐。

现在的孩子不缺吃、不缺穿,缺的是贫穷的感觉,他们对物质上没有追求,即使精神上的追求,也被互联网变得漂泊不定无法把握,当然不会去关心社区,关心世界,最后成为精致的利已主义也成为必然。这也是多数家长所焦虑的事情。

一位淡定的爸爸:鼓励孩子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这位爸爸认为,每一代孩子都有自己的追求,自己把孩子送出来是想让他去经历不一样的人生?

反思他为什么能够保持平静的心态?主要是因为他能看到十年二十年后孩子会怎么样,肯定会更好,这种更好不是用阶层、财富、地位来衡量,而是用幸福来衡量,他鼓励孩子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这样才是留学真正的内在价值。

提醒:留学不是面子工程

这位爸爸的话引起了我的思考,我认为,对于低龄留学,父母如果能够多一点宽容,少一点功利,孩子的留学生活就会更加从容,孩子的心胸有多大,跟父母的心胸有多大是正相关的。

父母切莫把留学当作面子工程,应该把它视为孩子成长的过程,当然这一工程可能要经过试验经过调整,还有可能会失败或重新再来,这也是低龄留学的风险。

回顾清末的幼童留学,我们知道,这一留学项目的提前中止完全也是因为清政府的面子工程受到了损失,小留学生们在文化上的西化、行为上的洋化,让清政府感觉与最初的西学为用,中学为本的目标有了偏离,尤其是当孩子们剪掉代表大清形象的辫子时,是清政府保守派们所最不能容忍的和接受的。

事实上,不管孩子是追求未来的物质生活还是更高的精神生活,家长都应该明白,目标是重要的,而且,说到底,精神追求最终要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从来就没有脱离物质基础的纯粹精神追求。

周星驰主演的电影中有一段对白说:如果一个人没有理想连一条咸鱼都不如,但理想同样是建立在现实之上的,把握不了现实,理想就只能成为理想。

目标明确是留学成功的保障

最近因为所监护的一个孩子成绩不理想去见了他们的副校长,详细了解了孩子的学习情况。

原来孩子出国前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目标,只是听说到加拿大留学很轻松,放学早,没作业,这种没有充分思想准备的留学注定是要吃苦头的。没做好必要的语言准备,上课听不懂课,极易放弃学业沉迷于游戏。

事实上,留学学业的压力,与周围朋友交往的压力,与寄宿家庭相处的压力等等一点也谈不上轻松。对大多数人来说,出国,不管是定居还是留学都是在圆一个梦,这个梦都是需要奋斗才能变为现实的。

我当年出国同样是经受着种种生活上、思想上、工作上的压力和困扰,我曾开玩笑说我的头发因为压力掉光了,但脑子里的故事因此多了,经历也丰富了。

当初的清政府是留学的中介机构,同时也是留学的支撑机构,他们的目标非常明确,希望幼童们读与国家发展有关的实用专业,回来后可以富国强兵。

因而,对西方的素质教育不是全盘接受,而是有明确的选择,要求孩子们争分夺秒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目标专注–成功秘诀
在这几年的留学监护过程中,我也发现目标专注的同学比目标模糊的同学更容易成功地完成学业。

曾经有一个同学来这边读中学只有一年时间,过来时,我帮他把一年分为两个学期,每个学期细化到每个月都制订好计划,卡着时间去读书,正因为这种明确的目标,使他以冲刺的速度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孩子什么年龄段留学最合适?

我常被家长问到的一个问题是:孩子什么年龄段出来留学最合适?

这真的要取决于家长有没有明确的目标,如果目标明确,什么时候出来都合适,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至少要给孩子一年的时间来找准方向,明确自己的目标。

目标训练法
有一个孩子叫RECHARD,十年级过来留学,我让他用一年的时间来明确目标,十年级多一点时间参加俱乐部拓展自己的兴趣,十一年级开始冲刺,我称之为目标训练法。

每个家长都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出来之前,应该都先进行目标的训练,就像孩子在国内学音乐时,都会把考级作为一个个阶段目标,虽然这有点功利性,但这种划分阶段的方法对留学规划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份坚持—-强大的意志力。

也许对清代的孩子来说一开始选择留学脑子里并不一定有什么为国为民的高大理想,或许只是为了改变个人的命运,但他们能够远离祖国,在异国他乡,在不同的文化世界里生存下来更多的在于一份坚持,这一点对于今天的低龄留学来说是一个榜样。

从清末的低龄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那批孩子坚定的意志和不懈的坚持,这其实也跟他们的家庭背景有关,有句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一批孩子的家庭背景都很一般,多数是希望通过留学来改变家庭的命运,因为他们没有其他的资源可以利用,这也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力,通过努力来实现自身的目标。

前面提到的两个孩子也是来自于工薪阶层,但这两个孩子都有很强的意志力。留学本身是需要意志力的,从中学到大学毕业将近十年的时间远离父母,没有意志力是完成不了的。意志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来实现的,这就是家长所要做的工作。

意志力也是留学孩子的必备素质
出国留学的孩子目标有大有小,能力有强有弱,但无论如何必须有一个意志力,尤其在学业方面,意志力有时表现为一种自制力,在没有父母在身旁管教的时期,这种自制力就非常重要。

运动是训练意志力的好方法

运动是挑战一个人意志力的活动,专注于一个目标进行训练。

我曾经见过一个同学,他喜欢跑步。他的学习能力一般,我鼓励他参加长跑队,目的是让他保持意志力的训练,明白训练与学习方面的关系,一个目标一个目标的去争取。

在田径场上他说自己身体素质不如西人同学,只能按自身条件去训练,但坚持就是一种意志力的磨练,正是这种意志力,促使他最后在两年中以稳定的成绩被多大录取。相信我们都划过船,划船过程中不仅要借助于风力等因素,更多的是靠一种意志力,某种程度上意志力在人的一生中起的是决定性作用。

我家孩子小时候在少年宫里学东西,我告诉他们什么都可以尝试,一旦选择后就不放弃。

其实任何一种学习到了一定程度都会感到枯燥,当她想放弃时,我告诉孩子说不行,这是你自己的选择,如果这个不能坚持,其他的任何项目都别参加了。

家长这时要做的就是陪伴,当他快要放弃时,用尽一切办法让他坚持下去,这是意志力的塑造,在低龄留学里没有目标可以慢慢塑造,但如果没有意志力就需要去衡量适合不适合留学了。

留学,从来都不是轻松的事情

今日的小留学生肩负着国家未来的希望,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他们的,但归根结底是孩子们的。

作为留学生,有机会去见识并亲身体会外面的世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会成为井底之蛙,有机会经风雨见世面。

但,任何收获都需要付出,留学从来都不是轻松的事情。

曾经有一个爸爸说,当她的女儿说太苦了,要哭的时候。

他说留学是辛苦,但这种苦,就像谈恋爱初期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时的煎熬,但经历过了就会发现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就是一种阅历,阅历就是人生的资本,这种机会是花钱买不来的。

一位陪读妈妈说低留学是风险很高的投资,但这种投资只要在可控范围内还是值得的,因为这是一笔阅历。

其实,想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大家一起挖掘低留学的价值和意义,当然可以从具体的读到理想的学校,或者不同教育模式的尝试,如果从更高的目标挖掘来看,可能会看得更加清晰。

我们不可能改变低留学的潮流,但历史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体会和借鉴,清末低龄留学的经验对今天是有一定的启发的,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他们的抱负,引导当下的小留学生,去了解这些前辈当初奋斗的历程及经受的困难,让他们有所启发有所思考,同时对可能面临的困难也有所心理准备,这样留学才会少了许多盲目。

总的来说,低龄留学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一个特殊环境下的特殊现象,客观地对待这一新生事物,理性地规划好低龄留学,相信他们中的多数人在不远的未来将成为国家的栋梁。

什么才是真正的“富养”?| 万般皆下品,最贵是教养

0027
郭珊,大牌记者,十年前我们有幸认识。她曾经来当时我在广州的家,和我们一家五口交流,后来在《南方日报》发表采访文章。十年后,她透过微信对我做了回访,并在她的个人公众号“珊珊来吃”上教育系列,再次对我们的家庭教育理念加以肯定。时间过得真的快,朋友之间友谊更显得珍贵。谢谢郭珊的再次鼓励!

在越来越多中国家庭步入富裕阶层的今天,关于“富养”的话题一直很热。某明星子女据传每月要花几十万元,“一年生活费够买一栋别墅”;因为孩子喜欢玩,家里就为他建了游乐园、滑雪场;医生奶奶特意辞职,到孙女所在的幼儿园去当校医,最后还为她专门办了一个幼儿园……诸如此类的“霸气之举”,频频引起热议。

从前有句老话叫“穷养儿,富养女”。常见的解释是说,男孩从小要学会吃苦耐劳,日后才经得起挫折和打拼的艰辛;而女孩将来的归宿是嫁得一个好人家,所以有必要让她在精致、优越的生活环境中长大,成长为知情识趣、举止娴雅的女子,不容易被一般的物质诱惑所动摇。

现在时代不同了,“穷养”还是“富养”,已经不再与子女的性别因素直接挂钩。 所谓“穷养”,相对比较容易达成共识,但对所谓“富养”的定义和理解,仍存在不小的认知分歧。

到底怎样才算“富养”?“富养”的标准用什么来衡量?给子女提供最好的物质生活和学习条件,就算“富养”了么?“富养”和“溺爱”到底区别在哪里?……

这个问题见仁见智。我想起了通过采访结识的加拿大海归朱凡Frank一家人,他的家教心得,或许能给你带来不一样的启示。

朱凡一家十年前合影

朱先生上世纪60年代生于广州西关,在国内取得历史博士学位,随后移民加拿大,90年代中期回国创业,与妻子张晓红Sherri-Ann在广州和香港经营贸易公司,事业有成,家境殷实。朱凡还是一位著作丰富的作家,曾出版《爸爸,你可以不一样》《海归博士的家庭教科书》等畅销书,常年热心公益,义务举办讲座,为年轻人提供关于创业和海外留学的心理咨询。

大约十年前,我第一次走进这个家庭的时候,他们的三个孩子朱嘉盈、朱嘉宝和朱承恩都尚未成年,大女儿嘉盈才15岁,小儿子承恩才9岁。

朱凡最著名的论点之一,就是“父爱倒计时”理论。 “我时常告诉我的孩子们,我只陪你们到16岁,16岁以后你们就要自己独自成长。因此,我们在一起的每一天都是在倒数,我心中有一个倒计时的沙漏,过一天就少一天。”

作为孩子的“第一人生顾问”,父母在孩子成年离开家庭求学、谋生之前,应该教会他们哪些人生的基本功课,引导他们拥有哪些技能和品质?与孩子相处,又该遵循哪些原则?如何掌握好“富养”的度?

为此,朱凡夫妇围绕未成年阶段培养子女的目标开列了一份清单:

第一,生存的能力

包括独立解决出行问题、沟通能力、紧急时自我保护和求救能力;

第二,生活的技能

包括健康常识,饮食作息规律,在时间、金钱、人际关系等方面具备初步的自我管理能力,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第三,生命的核心价值

包括保持信仰,树立价值观和人生目标,遭遇挫折、孤独等,掌握基本的情绪处理应对技能。

朱凡先生出版的作品

1、“富养”第一步:精神之“富”

引导孩子增广见闻,参加公益活动,学会感恩

在朱凡夫妇看来,没有一定的见识和阅历,在一个封闭、单一的环境中是很难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的。每到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旅行,全家人都会一起去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科学馆,到当地最好的书店买书,让孩子接受文化熏陶。朱凡还和孩子们一起在网上开博,交流旅行见闻,比拼“人气”。

此外,夫妇俩还经常带领孩子参加公益活动,由此接触社会、开拓视野。一家人曾经接待过访问广州的外国人士,也曾参与宣传环保的活动。采访中,我记忆犹新的一点是,朱家三个孩子尚未成年的时候,就各自拥有了一个本子,登记三人做义工的记录。

有一次,朱凡专程带孩子去敬老院看望老人。“这次拜访让他们亲眼看到,人总会有老去的那一天,现实生活中许多老人是很孤独的,人应当对他人永远保有仁慈、关怀之心。富裕人家的孩子更是应该学会感恩,懂得回馈社会的道理。”

朱家三个孩子在学校里经常受到这样那样的表彰,诸如成绩优秀,遵守秩序,但最令父母自豪的一条评价是:“你的孩子不仅对人谦和,而且心地特别善良”。老二嘉宝在班上不是学习最拔尖的一个,却是最愿意帮同学辅导功课的一个;小儿子承恩有时候放学回家会向父母念叨,学校里有个做清洁的阿姨很久没见到了,是不是生病了。这些一点一滴的人情温暖,常常让朱凡深感欣慰。

朱凡一家早年合影

2、“富养”第二步:人格之“富” ——平等、尊重、独立思考能力

如何与未成年的儿女讨论“艳照门”?

和许多海归家庭相似的是,朱凡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领导精神和独立思考及动手能力。“所谓‘领导精神’,不是指要他们长大了当官,而是提醒他们要有决断能力,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做生活的主人,而不是盲目听从父母或他人摆布安排;对人对事,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勇于承担责任。”

现在的孩子不好管,三个小鬼让朱凡头疼的时候也不少,青春期反覆无常,对长辈时冷时热,一受挫折立即自卑,这些都是家常便饭。“当我们之间有冲突、烦恼发生时,我们不会站在孩子的对立面上,但也绝不会放任自流,我们会像朋友那样开诚布公地讨论,告诉他们问题的核心所在、存在的隐患以及可能的后果。”朱凡说。

大女儿嘉盈能歌善舞,又生得婷婷玉立,早在小学六年级时便开始有小男生追求,上了中学后更是经常收到情书和礼物。嘉盈一度出现早恋迹象,考试成绩有所下滑。

当时,朱凡不声不响买了女儿最喜欢的咖啡,和她边喝边聊。他说起自己年轻时在恋爱上经历的挫折,也谈到当初如何与太太一见钟情。作为母亲的张晓红则更是坦诚地和女儿谈到了“性”,并郑重地告诉她最好不要太早逾越“底线”。这次长谈之后,嘉盈渐渐收心,学习成绩稳定下来。

多年以来,在这个家里,家长严格遵守“绝不翻看子女私人信件和日记”的家规,孩子们对大人也很信赖,有话就说。有一次,9岁的小儿子承恩问爸爸:你对“艳照门”有什么看法?朱凡意识到,孩子既然已经知道,就不可以含糊敷衍,又不能讲得太“具体”,怎么办呢?最后他的答案是:“陈冠希交那么多女朋友,是不对的。作为男生,要有责任感,既然选择了一个女孩子,就不该那么花心。”

遇到类似难题,他的心得是“用孩子可以理解的语言,予以正面引导。”“耐心,加一点点变通的智慧,每个家长都会是最棒的老师。”

从左至右:大女儿嘉盈、二女儿嘉宝、小儿子承恩

3、“富养”第三步:学会管理时间和金钱

让孩子懂得父母的一切来之不易

朱家作为一个中产阶层以上的富裕家庭,教会孩子正确认识财富,是绕不过去的一堂课。每个月朱凡夫妇会带孩子去一次公司,让他们体验实际的工作环境,也告诉他们爸爸妈妈每天为什么忙碌,目的是“让孩子知道父母给予他们的一切,也是来之不易的。”

孩子升入小学三年级后,朱凡夫妇每周会给他们发零花钱。夫妇俩的原则是引导和监督,但不直接粗暴干涉。他们会和孩子一起商量,钱怎么花法,哪些钱能花,哪些不能。同时他们还给孩子准备了一个记录本,让他们记录下自己每周的零花钱都用在了哪些地方。

夫妇俩发现,三个孩子把钱用在了不同的地方,老大喜欢收集贴纸,老二爱吃雪糕,老三会把钱攒下来买漫画。但无论用在哪里,孩子们都对父母保持诚实。

和许多中国家长一样,朱凡夫妇也根据孩子的兴趣给他们报了周末特长班,三个孩子都学了钢琴。这又牵扯出一个新的问题——时间管理。

朱凡的态度是,与其用各种“兴趣班”把孩子的周末塞得密不透风,不如让他们自行决定专攻一、两样,不要让“爱好”变成负担。每天练琴练多久、如何协调学业和爱好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夫妇俩都让孩子们自己通过思考作出决定。

值得一提的是,嘉盈16岁时独自一人远赴加拿大读高中,从网上申请直至到校报到,整个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是她自己腾出时间来一手规划和安排的,朱凡夫妇只是从旁提供协助。

朱凡夫妇与大女儿、二女儿合影

4、终极“富养”:亲情人伦之“富”

家庭和睦与倾情陪伴是送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礼物

针对部分家长“舍得掏钱,却不舍得花时间”的现象,从大女儿年幼时起,朱凡夫妇俩就立志把时间一分为三,1/3用来工作,1/3用来陪孩子,剩下的1/3用于两人相处。

从孩子从出生到此后成长每个阶段,老爸从未缺席:幼儿时期,他陪他们一起玩、讲睡前故事;上小学后,亲自辅导做作业;每逢开学或大考,帮孩子们鼓气加油;孩子学钢琴,他全程陪伴;每周还要主持家庭会议,听孩子们倾诉收获和苦恼。每年圣诞节,他都会在平安夜晚上等孩子睡着了,偷偷地把礼物放进大袜子里,挂在孩子床边。

朱凡家有“三件宝”:照片、录像带和记录本,用来详细记录孩子们成长过程。在他们家,三个孩子各个年龄段的照片随处可见,朱凡会定期整理。他还会把三个孩子从小画的每一幅画、写的每一篇作文都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朱凡说,这是他们童年的回忆,里面蕴含着他们对人生最初的憧憬。他还挑选出孩子们的部分精彩文章结集成册,以《三只小猪》的名称出版。

在商场上打拼的人可能很难想象,朱凡晚上几乎从不应酬,周末不工作,参加任何聚会,必定全家五口一起出席。太太张晓红说:“我们的生意完全可以做得更大,赚更多钱,但对孩子的关爱不能打折,温馨和睦的家庭关系与父母的倾情陪伴是送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礼物。所以我们选择在事业上作出牺牲。”

朱凡收到的父亲节礼物

朱凡夫妇在情人节的时候互赠玫瑰花

前不久回访的时候,朱凡先生告诉我,大女儿嘉盈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心理学专业并已参加工作;二女儿嘉宝在读Ryerson大学的设计专业;小儿子承恩今年高中毕业,已经收到了包括多大工程系在内的多所名校的入学邀请。

朱凡和妻子虽然偶尔也会在孩子教育等问题上意见相左,但彼此之间一直感情融洽,还坚持每年在情人节的时候互赠玫瑰花,表达爱意。在这个家庭里,每个家庭成员过生日时,还有遇上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等节日时,大家都会第一时间送上礼物和祝福。

十年过去了,这个家庭在教育方面的信念依然没有改变——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学识与才艺、品质与信仰、仁慈与感恩、诚信与礼仪……这一切加起来,便是人们所说的综合素质,也即个人修养。许多像朱家这样“富养”的案例,不断地让我看到,成功的家庭教育都有一个共通之处——万般皆下品,最贵是教养。

同时,诸多心理学研究者也纷纷指出,充满理解、尊重、关爱、温情脉脉的原生家庭关系,是孩子未来人格健全、婚姻幸福的重要保障。

对于普通人家来说,或许没有条件将三个孩子抚养长大、都送到国外读书,但朱家的故事里最值得深思的部分,都是物质财富无法衡量的。

朱凡先生近照

跟孩子在一起,是一个家庭最开心、最热闹、最有气氛、最有活力的岁月。孩子不在身边时多少会有“一去不复返”、“时光不再倒流”的感觉。好了,如果你才开始学做爸爸,请一定珍惜幼子给你带来的开心。孩子长大跟你对着干,你发觉孩子变了一个人似的,你也不要气馁,当你气急败坏之后,喘过气去洗把脸回来,可能情况又不同了。十多年后你回想起这些时,孩子也许早就已经长大离开家庭了。所以,一定要珍惜和孩子一起的时光。

——朱凡

孩子变身留学党,留守父母除了牵挂与焦虑还能做啥?这5条锦囊能帮到你

0026
“你在忙吗?”

……

“恩,在呢,在忙”

……

一位妈妈曾跟我谈起,每次想跟儿子聊会天的时候,都会小心翼翼地在微信上输入这几个字“你在忙吗?”。

如果孩子回复“忙”,妈妈就会立刻回应“先忙吧,忙完再聊”。

其实,这不仅仅是一个妈妈的经历,多数留守家长对此都感同身受。由于时差的存在,加拿大与中国之间12-13个小时的昼夜颠倒,使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又多了一层障碍。

大多数情况下,父母除了周末约定的时间,平时都会用上述微信留言的方式来表达对远方孩子的牵挂,即便只是短短的一句回应,父母也可以收获些许的安慰。

儿行千里母担忧

自从孩子出国之后,很多留守家长的手机都是24小时开机,就为能够和孩子保持畅通的交流。

有位妈妈说,有一次她的手机意外关机了,第二天早上开机后发现一连串的短信,孩子找不到父母的焦急跃然于短信之中。自此之后,妈妈再也不敢关机睡觉了。

更有甚者,有个妈妈自从孩子离开,就基本上与加拿大保持24小时同步,对加拿大发生的大事小情都了如指掌。事实上,了解多了反而增加了更多的焦虑,因为信息来源渠道较多,有人云亦云者,也有众说纷纭者,很难从海量信息中选择出真实有用的信息。

尤其是个别留学生出现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比如被学校开除、迟到、旷课等事情的传出,都会让留守的家长们联想到与自己的孩子相关,总之一切与留学、与华人有关的事情、言论,他们都会关注、关心。

曾几何时,小留学生逐渐成为留学大军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随着十几岁,青春与叛逆交织的孩子远赴大洋彼岸读书,给国内留守的父母留下的不仅是牵挂、担忧,更多的还有因帮不上忙、使不上劲而无法排解的焦虑。可怜天下父母心。

当年,我在国内,父母在加拿大,每当国内出现地沟油,不安全奶粉等事件报道时,远在加拿大的父母都会第一时间打来电话询问,似乎只要是在国内出现的不好的事情都会与我有关。

对于现在的小留学生父母来说这种担忧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且不说这些独生子女从小都在倍受呵护的环境下长大,仅是尚未成年,又是第一次远离家乡,就足以令留守父母焦虑,担忧的了。

推己及人,我自己曾经经历过这一切,自然明白父母把孩子送出来之后的那份牵挂和担心,我两个女儿当年都是自己回加拿大来读中学的,我的做法是坚持一个星期雷打不动的跟两个女儿分别视频,有话就多聊,没话就少聊。

当时儿子在国内,两个姐姐都喜欢弟弟,于是每次视频聊天时也让他们姐弟单独聊,除了这种沟通之外,孩子每年两次回国,我们也会充分利用这一假期了解孩子在加拿大读书的方方面面。

现在互联网发达了,虽远隔重洋,但孩子与家长仍可以随时随地微信聊天、视频,有的小留学生耐不住国外的寂寞或是思家心切,一年四次跑回中国,包括暑假、圣诞、春节(一些中国孩子多的私立学校春节也会有短暂的假期)、春假,这些假期除了暑假时间长一些,其他时间都很短,但他们仍会跑回中国去,国内的父母也会利用五一、国庆或年假飞过来看望孩子,这种频繁往来互动对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是有帮助的。

这也让那些早期的留学生和老移民十分羡慕,早期过来的留学生几年不回去是非常正常的,就是老移民每次回国也是一件重大的事情,需要酝酿和筹备良久。

墨迹晕染分割线

基于上述的一些现状,我在这儿主要想与大家分享的是,留守父母除了与孩子的日常交流沟通之外,还可以为孩子做些什么。

孩子准备留学,父母要先学习:
无论视频、语音,或是飞回去飞过来的见面也罢,关键是要明白一个道理,就是留学作为一种教育,本质上它是符合教育规律的。

但留学是从一个国家到另外一个国家接受另一种教育,不同国家对教育的本源有着不同的认知,这种认知的差异同时也造成了不同国家教育的特点和特色。

作为留守父母在遵循教育的普遍规律的同时,要充分了解留学所在国家在教育策略、方法、标准以及教育结果上的差异,才能真正地帮助孩子尽快融入新的留学生活,否则,父母的担心、担忧只能成为一种盲目的焦虑,这种焦虑不仅帮不到孩子,还有可能令孩子无所适从。

不要做焦虑型父母

如何做一个成长陪伴型父母,而不是焦虑型父母。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
遵循教育规律,准确定位留学教育中的三个关键要素。

留学教育三要素:时间,空间和人。

1、时间:在低龄留学里表现为一个孩子从一个熟悉的环境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适应是需要时间的。

我之前曾有过分析和探讨,这种不适应比较容易理解,就像坐飞机去一个地方要倒时差一样。社会学家和民族学家有一种解释叫“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对于最初进入一个陌生国度的人,倒完时差之后,第一件重要的事,就是要了解当地文化和风俗,以便更快适应当地的环境。

低龄留学,作为家长至少要给孩子一年的适应期,因此我常提醒家长,孩子最初的表现可能差强人意,但并不是说孩子会一直这样。

就像有的家长说孩子三点放学,回来就睡觉,尤其是刚到国外的一段时间。没错,很多孩子都会有这样一个过程,我会让家长给孩子一段时间去适应。

尤其是第一学期,一切都是全新的开始,对每一个孩子来说都充满着刺激、新鲜却又有点迷惘,这是留学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明白这一过程,父母心里就会淡定许多,更能坦然地接受孩子短期的不适应,暂时的无规律。如果留守父母因孩子的暂时不适应表现出紧张的情绪,孩子一定会更加困惑和无措。

2、空间:是指孩子来到加拿大留学,最大的挑战之一是空间的变换。

孩子无论进到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无论是寄宿学校还是寄宿家庭,在日常生活中都是一个空间的转移,适应这种因为空间转移所带来的全新环境,也是留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要素。

在私立学校的寄宿生活中要面临如何适应学校的管理,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与兴趣;在寄宿家庭要学会与家庭成员的和平共处,课余时间的自我管理,这些都是孩子在新的空间内所要接受和适应的。

我们常常遇到一些孩子因为与寄宿家庭相处不融洽而使得留学生活变成一团糟。对于这点,家长应该有一个心理上的准备,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习惯促生出孩子与寄宿家庭的矛盾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让孩子学会沟通,学会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学会保护自己的权益。

空间变换给孩子带来生活与学习上的不适应同样需要一个过程来调整,尤其对一些在国内就没有学习主动性的孩子,这一过程会更漫长一些。

一个妈妈曾抱怨过孩子不交作业,孩子则很委屈的说没老师催着交,看别人交就交,没看到就不交。这就是因为孩子的思维还停留在国内被动学习的阶段,没能随空间的转换而进行自适应性调节,加上自制力不强,因而很容易触礁。

针对这种情况,家长不要一味的责备孩子,要教会他一些规则和方法,这儿没有老师催交作业,但可以让孩子下课后主动去问老师或同学,什么时候交,怎么交。

尤其要注意的是,与国内有所不同的是加拿大高中课程中经常有些作业需要用电脑提交,这就要求孩子必须学会熟练操纵E-MAIL和QQ邮箱,防止一些QQ邮箱发出的作业被当作垃圾邮件处理掉。

3、人:是指受教育的主体。

教育的受众者是人,是出来读书的孩子。对孩子来说,来到加拿大是一种改变,这种改变在留学过程中可以变好也有可能变坏,虽然我们潜意识中希望变好,但事实也可能不是向我们理想的方向发展。

曾经有个家长说她的孩子在国内从不迟到,到这儿后迟到似乎变成了家常便饭,我说是因为他还没适应这里,国内采取的是老师追着喂,填压式教育,在这儿,学习变成了自己的事,对于一些学习兴趣本身就不高的孩子,在没有了解加拿大教育标准之前,很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以为是像国内那样,最后拿出个好分数就行。

事实上,加拿大的教育是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而且对于教育来说,过程与结果本身也是一致的,有好的过程就不会有差的结果。

加拿大的教育过程更大程度上是教育孩子的自我管理,这种自我的过程管控容易给新来的小留学生带来一种错觉,就是绝对的自由,比如上网玩游戏,上学带手机,可以随时随地玩,哪怕是吃午饭,如果不想跟同学聊天就可以把耳机带上,很酷的样子。

这些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有时总会身不由已,好事想做好,没能力做,不好的事不想做,又没能力控制。

2
家长要先于孩子一步了解目的国家的教育状况

我曾分享过一个留学话题是:留学教育先教育父母。

留守父母如果能够在孩子留学之前对国外的教育状况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说,加拿大高中学校都有一些程式性的规范,小留学生初到学校就要知道如何找到教室(加拿大高中是选课制,不同的课程会有不同的教室),上学的第一天,每个老师都会发一个班规,包括交作业的方式,时间,测试如何打分等等,以及一些课堂上纪律的要求。

如果家长事先已做到心中有数,帮助孩子就更有针对性,这样孩子进入留学状态的速度就会加快,家长的担心和担忧也会少很多。

这就需要家长有一种学习的心态,当然这对家长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因为除了要知道加拿大教育与中国教育做法、理念不同之外,还要花时间了解具体的教育过程,从而给孩子一定的帮助和指导。这种指导不是学业和学术上的,而是大人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阅历,加上对加拿大教育的领悟给孩子一定的帮助。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在九十年代在国内就是大学的老师,因而对教育规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孩子来加拿大的读书前开始学习了解加拿大教育体制与教育理念,同时在学习和分享的过程中指导孩子。

我也很乐意把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写成书,从而可以帮助更多的家长。现在的家长比我们那时幸运的多,因为随着孩子出来的越来越多,互联网越来越发达,大家的信息也越来越丰富。

家长除了看书与学者和其他家长进行交流之外,还应多与本地人进行沟通。

我自己的家人都在加拿大,我有机会从妺妺、妺夫身上了解到加拿大教育的真实状况,他们在一个小镇上开药店,但小镇资源有限,有些化学课的实验课也开不出,个别课程师资也较匮乏,后来为了孩子的教育,他们搬到温哥华,两个孩子也上了温西的一所私立学校。

我小姨的两个孩子在公立学校。他们的经历也让我感受到了,公校与私校的不同,私校与中国的精英教育较衔接的,以攻读大学为目标。公校则会侧重于给孩子安排合适的体育和必要的兴趣活动,就是在这种与亲友的沟通中我了解到了加拿大当地教育的特色和特点。

现在留守父母也可以从本地的亲戚朋友或其他陪读家长那儿得到一些信息,他们或多或少对加拿大高中教育有一些感性认识。

3
帮助孩子提前做好留学准备工作

有一位家长谈到孩子出来后问题很多,老迟到,作业完不成,课也听不懂。事实上是留学准备没做好。

1、生活习惯的培养。

孩子的父亲说其实在家里,父亲忙着生意,孩子交给老人管,老人做好饭之后叫醒孩子,所以孩子养成了被叫醒的习惯。到了加拿大,寄宿家庭是不会负责每天叫醒孩子的,加拿大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理念一致,就是孩子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而,在孩子准备出国留学之前,一定要在家里把习惯培养好,这样会大大缩短孩子留学的适应过程。

2、语言的准备。

留学之后要在全英文的环境里学习生活,如果出国前语言没有准备好,就会面临着上课听不懂,回到寄宿家庭无法畅通交流的问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小,放到一个英文环境中很快就会适应的,但初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孩子本身就会有一种紧张与焦虑,如果语言再不通,这种焦虑感只会更强,听不懂课也会使孩子自信心受到一定的影响,因而提前做好语言准备是很有必要的。

3、思想上的准备。

留学听起来很光鲜,事实上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过程,对于出国后可能要面临的各种问题,如语言的不同,文化的差异,饮食的不习惯,自我管理能力的加强等等,都要有思想上的准备。

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是,留学一定要是孩子自己的主动意愿,这样他才会主动承担并努力去克服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面对突发情况时才会淡定很多。

否则,一旦遇到自身无法克服的困境,孩子自然会归因于父母的盲目决定,加上叛逆期孩子自我意识的过度彰显,极有可能会出现旷课,沉迷于游戏等问题。因而,留守家长及早了解中加教育的差异,提前帮助孩子做好留学准备是非常必要的。

一切准备工作到位,留守家长就可以放松心态,缓解焦虑情绪,静等花开了。

4
树立好角色意识

孩子是主角,不管你了解多少,看了多少书,甚至可能成为半个专家,但必须明白留学的主角是孩子而不是你。

近些年有数不清的家长问我关于孩子念书的问题,有的很简单有的很复杂。但所有的问题都是相关的,作为家长有一点一定要清楚,就是你所要了解的东西,不是你去实践,而是孩子去实践。

父母要学会放手
国内大多数家长都没有出国留学的经历,孩子留学前,的确学习了很多关于留学的知识,但是,那只是头脑中的知识,用知识去指导实践,这里的差距是很大的。因而一定要该放手时就放手。

经常跟一些留学生的父母进行交流,给我的感觉就是爸爸普遍不多说话,但总能说到点子上,妈妈说的较多,但总是处于想要掌控局势的地位。

每次我都会提醒妈妈,留学的是孩子不是你。我们放过风筝的人都明白,要想风筝飞的高就得放手。当然,如果放得太松,风大,你就HOLD不住了,这就是风筝论,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掌控要有一个度。

低龄留学生们所经受的紧张和压力不亚于我们成人,比如学习的压力、与人相处的压力。

许多可能是国内大学阶段才经历的事情,在国外高中就经历了,比如与寄宿家庭的关系,财产的使用与安排等,对于这类事情家长就要像放风筝一样,让孩子们自由经历失败。

有些家长不管大事小事都一起来抓,认为既抓西瓜又不失芝麻,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教育是有规律的,孩子的成长速度及适应能力也各有差异,父母应该做的是适当放手但不放弃。

5
辅导孩子做好学习规划

一个人视野有多宽看得就有多远,而且视野的宽度也决定着思维的广度。粤语中有一句俗语叫“水兵对水手”,意思就是半斤对八两。 如果作父母自身都不懂,如何能指导自己的孩子,所以作为留守家长,一定要自己先走一步,先对留学有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从而辅助孩子做好留学的规划。

我自己在春天时会帮太太在后院种花,但我们都知道无论是种花、种草,时机很重要,春天来的时候,要把种撒好,肥施好,不然太晚,天气转热,种子就会被晒死。

同样低龄留学教育中也有这样一个时段和时机。

1. 做好高中学习过程中的阶段性规划:
以加拿大中学的教育规律来看,学习过程中的阶段性规划可以用一年来作为一个小的目标,用一个学期作为一个阶段,每个学期五个月,每个月都有不同成长期、关键点和转折点。

按照公立学校的做法,多伦多教育局的学校通常在开学后一个月左右就会发学生进步报告表,即PROGRESS REPORT。学校老师会通过这一报告单通知家长这一阶段孩子的表现,从而让家长明白哪些是需要关注、留意和帮助的。

在学期的一半通常会有一个学校、家长、老师的见面会。在刚刚开始的第一个学期,头三个月是非常关键的。这一时期主要考量学生是否听得懂课,是否明白这边教育与中国的不同,学生会不会按照加拿大中学生的要求来进行学习,做小作业,小测试等等。对于这一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孩子,家长要及时进行干预。

之前提到的那个早上起不来老迟到,课也听不懂的孩子,我给出的建议是一个一个问题来解决,先抓考勤,开始一个叫醒的项目。让他每天到学校后就发一条信息过来,如果没发,老师也会通知家长或监护人。

我和家长一起制订管理时,所用的方法就是把习惯先培养好,听不懂的事之后再制订目标,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孩子不在眼前,做父母的要站在他的角度去看问题,给予理解。

2. 对孩子未来大学专业做好早期规划:
高中十一、十二年级的选课直接关系到未来大学所学的专业甚至是未来的职业走向,这对于在中国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父母在此过程中的指导尤为关键。

加拿大高中的选课制决定了孩子目标规划的重要性,这种目标规划的基础就是对未来大学专业的初步选择。父母在此过程中要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明确未来的发展目标,只有高中阶段完成这一过程,后续的大学留学才会顺利。

总之,由于文化和教育体制不同,自然,加拿大的教育与中国的教育在内容也是有很大差异的。但作为教育,其本质及最终的目的都是让孩子在教育中成长,这一点是相同的,上升到哲学思维,究其实质,教育就是教会孩子自我生活、生存和生命的价值观。明白了教育规律后,留守父母就可以把担心、担忧转换成关心,这种关心落到实处就是与孩子一起留学、一起成长。

跨出国门,进入加拿大的高中学习才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高中留学是孩子与父母共同体验和成长的过程,我的体会是从孩子准备留学的那天起,留守父母就开始了学习、学习、再学习的过程。

低龄留学的思考:留学到底值不值?

0025
每年2、3月份,是加国大学集中发offer的时期,也是加拿大高中毕业生最煎熬的时间段,忙碌、紧张、焦虑、兴奋,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既是折磨,又是考验与历练。

我的儿子DANGLAO是幸运的,他已经收到了所有申请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在儿子高中毕业前,我最后一次参加了他的家长会。

孩子进入高中的四年来,我一直坚持参加每年两次的家长会,四年下来一共参加了八次。因为儿子一直学习很努力,成绩也确实不错,所以每次家长会,听到的都是表扬,这些表扬既让我了解了孩子在学校的状况,也部分地满足了我作为家长的虚荣心。

作为高中毕业前的最后一次家长会,我的心情和感受格外不同,虽然孩子说大学录取已经下来,家长会没什么必要了,但我觉得这是孩子高中生涯的完美收官。

4年高中生活,儿子从懵懂无知到学有所成

作为家长,这四年来见证了儿子的成长,他变得更加自信、独立、有主见,我也更理解老师付出的心血,非常庆幸为孩子选择了这所学校,遇到了很负责任的老师。(当然,加拿大的公立学校老师大多都是非常负责任的。)

我抱着感激和感谢的心情去参加儿子的最后一次家长会。

家长会结束后,沿着熟悉的街道往回走,心里感慨万千:四年时光转瞬即逝,孩子不仅已学有所成,学有所获,作为陪读家长我的收获也是满满的。抬头看着湛蓝的天空,突发一种莫名的感动和感触,这种感动来自于孩子成长的喜悦,这份感触则来自于四年来我对低龄留学的观察和研究,是一份心得,更是一份体会和感悟。

在陪伴儿子在加拿大读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从事着自己的事业,关注和服务于来加拿大留学的学生及其家长,每每看到留学孩子的进步、收到家长的感谢,我的心里都是暖暖的,再多的付出与辛苦,都是值得的。

1每年一次全国巡回讲座,分享低龄留学的规划与反思

自2013年接受启德教育的邀请开始,我每年都会在中国做巡回讲座,每年的讲座主题不同,但都反映出了低龄留学由冷变热的转变,从中能看到我国低龄留学的发展趋势。

第一年的讲座主题:“我是如何规划自己孩子的出国留学”

这也是分享我自己孩子的故事,我的三个孩子分别在国内读完初一、初二和高一,回到加拿大接受中学教育的。两个女儿读私校,儿子读公校。

根据自身的经历和体会,我从四个方面具体地跟国内的家长分享了如何规划子女的留学。

1. 如何学好中文?学好中文是学习能力的训练。

2. 孩子自理、自立及自律能力的培养。

3. 送孩子们出去游学。

4. 作为家长要亲自去考察孩子就读的学校。

从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大家对于如何规划低龄留学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一阶段,中介机构在低龄留学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加上孩子年龄比较小,所以家长关注的话题就较多。

第二年的讲座主题:“低龄留学的若干误区”

低龄留学是一个新生的事物,对新生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这其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误区,导致许多家长会走许多弯路。

比如来加拿大读中学的学生和其家长会面临很多选择:诸如是去东部还是去西部?去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去排名靠前的学校还是选择一般的学校?读公校还是私校?走读还是寄宿?寄宿家庭选择华人还是西人?还包括孩子的交友问题,等等。针对可能出现的误区和面临的困惑,我都从家长的角度进行了解答,并进行了个案分析。

第三年的讲座主题:“我在加拿大是如何照顾低龄留学的”

一开始我只是陪伴儿子读书,后来成立了企业,并且打造了一个团队,这个主要是以监护人身份和从学业规划的角度照顾低龄留学的。

企业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承担低龄学生的监护,同时监督寄宿家庭与孩子的生活,与留守在国内的父母以及孩子的学校进行沟通,辅助孩子进行学业规划。

第四年的讲座主题:“低龄留学值不值?”

因为对于很多家长来说,低龄留学教育相当于一项投资,投资是有风险的。孩子太小能不能适应,到底值不值得来读中学等。当然更多的我们是从这个年龄段来加拿大留学的价值方面去探讨,低留学教育是留学教育的初级阶段,当然还有大学、研究生等阶段。到底值不值?许多人都会去考量,各自考量的标准也不尽相同。

我则用身边孩子的例子来说明,因为每个孩子情况不一样,体现出来的效果自然也是不一样的。至于值不值,短期内很难评估,但大家都知道孩子是在成长中的,这一段留学经历在未来人生当中到底能带来什么,家长应该更多地从这个角度来思考。

除了这种大型讲座之外,每年回到国内时,我还会在图书馆、少年宫、购物中心以及电视台等平台做如何规划孩子出国留学的内容分享。并在新浪教育、互联网、少年商学院等分享过自己的经验和经历。

2出版多部书籍,分享留学研究与心路历程

从08年开始,我把公司的事情都交给团队去负责,这样以来我有更多时间负责家庭教育并承担父亲的角色。在这方面我写了两本书:《海归博士的家庭教科书》和《爸爸你可以不一样》。

这方面也有机会跟很多家长以及年轻的父母接触,以至于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当我在做关于低龄留学话题时就更容易跟大家沟通了。

以写书或其他文字的形式进行分享是我较为喜欢的一种方式,我在加拿大打工时就曾写过《加拿大打工宝典》,二十多年前回中国创业时也写过《回中国创业》。当然,作为家长我也写过关于家长的书。

除此之外,受家长的委托,我在加拿大探访过不少留学生,包括大多伦多地区之外,如渥汰华等地的一些学生,在看望这些学生的过程中,我也不同程度地接触到了当地教育局、教师、官员、寄宿家庭等,这一过程大大地丰富了我对低龄留学的观察,以及对读中学孩子的观察,从而让我有机会写了四本关于加拿大教育和留学生活的专著,《中学就去加拿大》、《轻松留学加拿大》、《带你走进加拿大高中》。

还有即将出版的第四本书《带你走进加拿大大学》。

webwxgetmsgimg.jpg
这些书不仅分享了我的经历、心得、体会,更是分享了我这一时期关于留学研究的心路历程。

与读者分享自身的心理路程是我读书时就养成的习惯,我在读书时就曾写过《古代中非关系研究》一书。

我希望透过这些书,能够全面、系统的对出国留学进行清晰的解读,从出国留学前的规划,到出国后的适应,从择校到选择住家,从留守到陪读,从中学的选课到申请大学,从俱乐部到交友,从学习英语到其他科目。

可以这么说,低龄留学所有的话题不管是以文章的形式还是用书的形式,我都逐一给予解读。

3近百场在线语音系列讲座,邀请专家、优秀留学生等分享真实体验

在微信群一个热心管理员杨蕾女士的帮助下,我在千聊语音里做了“相约加拿大”的千聊讲座,主要是邀请加拿大大学的前招生官、前学校老师、家长、一些学者及学生过来进行一系列经验分享。

回过来看,其中影响最大的主题主要是四大访谈:一是接力访谈,二是带你走进加拿大大学,三是带你走进加拿大中学,四是带你走进加拿大私校。

这些语音讲座开展了约几十场讲座,加上其他相关的主题共有近百场语音讲座, 一些讲座在二十多名义工的加工整理下已形成文字稿,并在我的公众号“加拿大朱凡”和“加高党”的公众号刊登出。

四年来我的公众号里有上百篇原创文章,我自己也做了部分分类(见文章末尾的附录部分)。“加高党”是我指导在多伦多读高中和大学的学生的原创,不属于个人原创作品,在这儿就不单列了。

事实上,在儿子来加拿大读高中的第二年,在孩子逐渐适应这儿的学习生活之后,我也曾经用大半年的时间尝试进行过一对一的留学语音咨询。因为无论是书还是文章,所讲的道理都具有普遍性,而从我自身培养孩子的经验来看,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因而个性化的辅导与咨询会更有针对性。

上述几点是对这些年我所做事情的一些总结与回顾。究其目的是想带出一个话题,通过这四年里我对低龄留学的观察和研究,有几点较为深入地体会。

1留学发展的低龄化趋势。

在几年前,更多的学生来加拿大读大学、读研究生,而近些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低龄留学。

所谓低龄就是未成年,而留学的年龄段也越来越往下延伸,由过来读十二、十一年级,逐渐向读十年级、九年级,甚至小学方向发展。当然,在加拿大尤其是安省四年高中是一个完整的阶段,接受一个完整的高中教育自然有助于向大学生活的过渡和语言能力的培养。

2留学生生源的地域在逐步扩大。

从最初的北上广深等核心城市开始向二、三、四线城市发展。

3留学生源家庭出身阶层的扩大化。

早期的低龄留学生基本出身于富裕阶层或中产阶层,而从近几年的留学生源来看,已逐步扩大到了具有稳定收入的工薪阶段,一些专业人士、教师、公务员家庭出身的孩子也纷纷加入了低龄留学的行列。

4留学人数迅速增大。

最近曾看到一个报道称加拿大计划到2020年吸纳40万留学生,而目前留学生人数已经差不多50万,加拿大已提前完成吸纳留学生的阶段指标,当然这其中低龄留学占了一定的比例,这些低龄留学生中来自中国的小留学生更是占了很大的比例。

5小留学生的生源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

早期的小留学生多是在国内读不下去的孩子,而近些年,越来越多能读书、会读书的学霸们也走了出来加入了留学的队伍。

6留学的目标发生了较大变化。

随着孩子见识的增长,以及自我意识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明确的规划,而若干年前,小留学生们总是顺从于父母一厢情愿的读商科、理工科,走留学移民之路。

如今的小留学生多是千禧一代,他们的个性更为突显,多数把自己的爱好作为选择专业的标准,一些新媒体,创意,动漫设计,宠物,健身,运动等不符合父母期待的专业成为了他们的选择。我就曾遇到过一个很优秀的学生放弃已经到手的上大学机会,为了自己喜欢的专业而选择了大专。

当然从传统的理、工、商教育转变到适应孩子自身个性化发展的转变,这些都是表面的一些现象,不得不承认我们目前对低龄教育的认识还是很浮浅。

出国留学既是知识的教育也是生活或生存的教育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是一种新型的国际化教育,因为他不同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学校,也不同于中国体制以外的国际学校,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教育模式和方法。

出国留学意味着对中西教育方式的兼容,面对差距如此之大的中西教育模式,如何兼容,对于我们从事教育研究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举个例子来说,每一年孩子过来读高中时都有家长会问到底带不带电脑过来,我们在教育中也有这样的苦恼和困惑,以电脑为例,国内电压是220伏的,这边是110伏,说到底,这其中看得见的是电压,看不见的是远见,是根本上选择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问题。

但对一个十五六岁的年轻人来说如何面对两种教育的不同更是一种挑战,我们要通过讲故事,讲方法的方式给他们具体的帮助。

我一直在摸索如何去帮助他们,我的太太喜欢养花,每年的春天,就会在后院种花草,我虽不喜欢,但也会帮她施肥、撒种。随着花儿的生长及天气的变化,我们就需要不停地把它们移到有阳光或阴凉的地方去。

我对此有些体会,出国留学来的都是少年人,也都是祖国的花朵,来到陌生的土地上,换了洋土,喝着洋水、晒着洋光,他们的生存状况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结果又会是怎么样呢。

这几年里我一直在观察,我发现对低龄孩子来说,适应是一个过程,有些生活的很好、有的很曲折,有的成长得快些、有的则成长得慢一些,有的甚至已脱离父母所期待的生长。

这又让我想起在90年我移民加拿大时经历过的一件事,当时我移民的是一个叫做维多利亚的花园城市,这是一个美丽的花城,有些是在中国没见过的花,我曾经带了花种让家里老人去养,结果根本养不活,当然其中的原因也很多,我一直感觉很遗憾。但大概十年后,我发现在广州的公园里出现了这些洋花种如蝴蝶兰之类,讨教园林员工说是改良过的种子,我曾经拍过照片回来作了比较,自然在色泽、光泽方面都不是十分一样,但同样的美丽鲜艳,由此,我也体会到到了一个新环境进行自我的改良对生存是非常重要的。

我是历史专业出身的,对历史有一定的研究,在清朝末期时,中国曾经出现过一次低龄跨国留学潮,以去美国为主,他们当年去到美国读书的平均年龄是13至15岁。

没有现代化的技术与设备,他们走的是一条极其艰难的留学之路,但最后他们多数进入了一流的大学深造,正所谓自古英雄出少年。

从这些历史里可以对我们今天有一点启发,作为一名曾经从事大学教育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我深刻的理解教育是有规律的,问题是这种教育的规律在低龄留学里会有怎样的体现,在时间上会有体现,场景上会有体现,人的方面会有体现,更多的体现值得我们去观察和总结。

以我自身为例,我也是一个移民,每一个移民背后都经历过一个求生存、求生活到体现生命价值的过程,这个过程以前说需要三个“五年计划”,生存五年、生活五年,追求生命价值五年。

以此类推,对于低留学生来说也都需要经历第一年的适应,第二年的发展,第三年的更好地运用这边的教育资源的过程。

总而言之,我最大的感触是低龄留学已从四年多以前跟风式的随波逐流向更加理性状态发展。从留学形式来看,以往多是通过中介进行的,现在更多的是家长与学生自己找资料,自己咨询,未来的日子当中,留学将更加理性化。

低龄留学在中国从一种现象到一种潮流其实是转眼之间的事情,我见证了这样一个过程,陪儿子在加拿大读高中四年,我的收获也很丰富,在后期还会继续跟大家去分享。

附录

四年来,《加拿大朱凡》公众号原创文章精选

2014

【连载】留学加拿大100问

2/1 小学在中国,中学在加拿大

3/1 加拿大中小学与中国有什么不同?

6/2 孩子:何时来加拿大上学最合适? 最好过了初二“反叛期”

19/2 加拿大,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

5/3 多大学生如何看加拿大留学生活:会了语言再说

20/3 多大学生的留学生活:读万里书不如走万里路

25/2 中学就去加拿大:费用

23/3爸爸帮出国留学调查问卷

27/5 历史探秘:加国华人百年沧桑

15/9 小留父母必读手册:低龄子女留学加国,要注意些什么?

19/9 【街头专访】一个多伦多大学留学生的毕业感悟

5/10 国庆长假:多伦多古老教堂一日游

6/10 不要小看加拿大:原来加拿大有超过20位诺贝尔获奖者

10/10 加拿大家长如何帮助学生拟定计划

23/10 当渥京发生恐怖枪案后我孩子就读中学校长做了2件事!

29/10 “加高党”|妈妈, 陪还是不陪?

30/11低龄留学,需要家人陪伴?

16/12 留一趟学,其实我已经修完十八般武艺~

30/12 [视频]轻松留学加拿大-下集

2015

【连载】陪读这半年

25/1如何看学生报告表-北美孩子七棵习惯树

22/1 留学国外最容易得什么病?

19/2 【过年】致我亲爱的儿子

20/2 【初二】 13年没和孩子过春节

21/2 【初三】女儿加国留学感想

22/2 【初四】写给女儿的新年寄语

23/2 【初五】今天文章很特别: “女唱母和”,母女合作

24/2 【初六】我在温哥华的陪读与陪”犊”【连载】陪读这半年

25/2 一位留守妈妈写给她16岁留学女儿的生日“贺信”

13/3 陪读牛爸:千万不要因为听了一场讲座就把孩子出去国

9/5 我是怎样规划三个孩子先游学再留学的?

4/6 小留学生眼中的中国高中和加拿大高中

6/6 一个监护人的分享

8/6 必修课里有一门职业研究课程,到底讲些什么?

15/6 中加中学校长有趣的对话

5/9 参加新生家长培训活动有感

10/9开学一周后,开始困扰我们留学生和家长的几件事情

19/9留学加拿大不轻松:第二周一系列测验考试开始了

21/9第三周,如何跟老师沟通?

4 /10 第四周,加拿大课程把我孩子的自信全摧毁了

28/10出国留学,量力而为

2016

【连载】《中学就去加拿大3:头一年的故事》

26/1第一次與女兒“隔岸”過年

28/1追梦的孩子与助梦的父母

23/1陪读这半年,我的八大收获

14/1【音频整理A】来加拿大读高中需要准备一些什么?

6/2 读书,在哪都不是件轻松事

7/2 我们在加拿大过春节

28/2择校的困惑

2/3 听完我的三次不同的择校经历,你还会有择校困惑吗?

1/4低龄留学生,小心消费的“传染病”1/3 听朱凡老师解惑

5/3 [与朱博士对话]怎样有效地与留学的孩子沟通?

8/4我的孩子在加拿大高中是这样读的

9/4在加拿大功课吃不饱怎么办?——郝同学妈妈与朱凡老师的对话

20/6 陪读生活完美收关,盘点留学路上你该避开的大坑小洼

26/6那些中学留学加拿大的秘辛

看学霸如何无缝衔接加拿大大学

父母是孩子出国留学最可靠的规划师

留学这一年,我学会坚强、重拾自信、勇于尝试,值!

【中英文双语专访】我们是怎么样帮助留学生提高英语能力的?

从体验式学习,看中加教育的差异

28/10孩子留学是否正常?教你一招!从四份报表看懂加国高中全貌

5/11少年留学,与你同行

9/11少年留学行,遇上三座大山怎么办?

12/11 10个少年人,说一件留学最难忘的事

15/11留学路上,没有“学霸”和“学渣”,只有奔跑的学生!

20/11为什么女生比男生更快适应少年留学生活?

27/9 留学的价值

1/10 留学的代价

27/11留学的压力

2017

【专题】“与朱博士对话”

27/3像大树一样成长—多伦多大学

21/4 五步秘诀搞定加国大学申请全部问题

29/4 孩子申请加国大学父母切勿大撒把这5件事一定要盯紧啦

9/5 国际生申请加国大学必须考虑的5大因素

2/6 国际生申请加国大学,一定要准备好这5块敲门砖

1/7 加拿大国庆有感五则

28/7 国外真的很乱吗?盘点容易被小留学生忽视的安全隐患

26/8 新生报到:2017年来加拿大读高中的新情况

30/8 快开学了,家长、同学,你们准备好了吗? —-顺便继续梳理我们对加拿大中学教育的理解

5/9 从开学之日的八大杂事,看中加教育的不同

7/9 进入课室,要知道,课堂规矩和课程要求?

18/9 每月一次:加高党里的陪读家长见面会

31/10 留学,只是选择一种相对宽松环境,与此同时,各种挑战接踵而来。接下来,我们会讨论一个全新话题:留学,冲突的开始!

17/11 中学就去加拿大:我们将身边的孩子们送入加拿大大学

24/11 加国高中生毕业季公校与私校的三大差异

1/12 毫无保留:手把手教你网上如何申请加拿大的大学

16/12 加拿大大学申请季冲刺啦,多伦多大学前招生官及时送来申请秘笈(tips)

2018

【专题】“加拿大大学申请与录取”

11/1不能与孩子同步,就要比孩子先走一步。大学申请限期快到,除了督促孩子,家长还可以做什么?

14/1 专访多伦多大学前招生官:揭秘你该了解的大学录取细节

19/1来自多大前招生官的召唤:揭秘你该了解的大学录取细节

2/3带着礼物来拜年,感恩你的选择与陪伴

14/3大学申请季的神秘晚宴—-与多大的一次亲密邂逅

大学申请季的神秘晚宴—-与多大的一次亲密邂逅

WeChat Image_20180315091533
每年的大学申请季,是令高中12年级孩子与家长备感煎熬的阶段,苦等录取通知书的心情,只有经历了,才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孩子们也会更加懂得付出与收获的意义。

我家小儿子今年的申请季还算顺利,收到了多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其中,多大土木工程系最佳申请人晚宴,给予了我们一次与众不同的体验。

一封神秘的邮件

两周前的一天,我照例从邮箱中取出了当日的信件,一封来自多大的邮件引起了我的关注,儿子在今年的大学申请中申请了多大的土木工程系,难道是录取通知来了?

我满怀期待地打开信封,却发现一张家长晚宴邀请函“INVITE TO THE TOPIC”,邮件寄自多伦多大学土木工程系,署名是系主任。

我虽然关注低龄留学多年,但是,对加拿大大学申请同样非常熟知,两个女儿也各自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进入了理想的大学,但在今年儿子的大学申请季,没收到多大的录取通知书,却意外地收获了一张邀请函,对我来说这着实是一个大大的意外。

放学后,我和太太迫不及待地想从儿子那儿得到答案,结果他只是淡淡地说,不想去。

一大早儿子就已经收到了去多大工程系参加晚宴的电邮,因为不想去,所以就没有告诉我们。

儿子今年的大学申请共申请了五个专业,多大工程是其中之一,但无论如何,一所著名大学的晚宴邀请总是有着一定的诱惑力。

太太与我的意见一致,建议儿子一定要去参加。

毕竟这是一个谜一样的邀请,一个全新的未知体验。儿子对这次应邀心里不是十分乐意,作为一个十几岁的年轻人,一场晚宴自然远不及一个晚上的自由活动更具有吸引力,尤其是这种对着装要求比较严格的宴会,但在我们的劝说下,他仍然上网进行了预约登记。

赴约:一场非常正式的晚宴

多大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但以出席一场正式晚宴身份出现,却是第一次。

晚宴的举办地在多大工程系的一个HOUSE里,这是一幢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典欧式建筑,散发着欧洲中古时期的学府风韵。

主校区随处可以看到维多利亚时期以及稍后时期的一些欧式建筑,其主楼更是混合了诺曼、罗马文艺复兴、拜占庭府邸等建筑元素。

建筑系的南面是一个很大的环形操场,每一年很多的毕业生在操场对面的礼堂举办完毕业典礼就在操场上拍照合影,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划上圆满的句号。置身操场之中,背后就是著名的CN TOWER,都市的繁华更衬托了主校区建筑的历史与学术凝重感。

沿着多大校园内的百年石阶,我和太太、儿子进入了建筑系这座古城堡似的HALL里,感觉像是踏入了历史的长廊,又像是置身于HARRY POTTER的电影场景之中:昏暗发黄的吊灯,高高地悬挂在几乎看不到顶的天花板上,两面墙上挂着创办人、教授的巨幅画像以及各式各样的图案、简介等。

到了宴会厅,才发现这真的是一场学校与申请者及家长们的互动晚宴,没有媒体的喧哗,一切都显得如此亲切、自然。

进门之前,见到工程系的主任,我就直截了当地表达了心中的疑惑 ↓

大学申请于一月底前截止,现在刚刚三月初,众多学子的大学申请结果尚未尘埃落定,即便我们这些接受邀请的家长也尚未知道孩子的申请结果如何,在如此时期接受到这样一个晚宴邀请,心中自然有着许多的不解与疑惑。

系主任面对我们的满脸疑问,只是微笑地说“你们的儿子非常优秀,请享受今天的晚宴”。

最佳申请人晚宴,给最优秀的你

原来,这是多大工程系持续了近十年的一个传统,就是每年从一大批申请者中挑选出最优秀的申请者来参加晚宴,难怪收到请柬后,我曾询问一些多大的学生和老师,都没曾听说过这种活动。

此次晚宴共邀请了二十几位申请者,这些尚不熟识的年轻人与系里的教授同桌而坐,家长则单独坐在一起,席间同样有系里的教授作陪。晚宴非常丰盛,分前餐、正餐和餐后甜点,足以表达出工程系的热情与宴会的正式程度。

在这座静谧而又庄重的大学城堡式建筑里吃饭,更是我和太太所从未经历过的,这种体验对我们来说应该和红楼梦里的刘姥姥进大观园有点相像。虽然多次进出过这所大学,也参与过女儿隆重的毕业典礼,但今天的宴会感觉更是别有一翻心境。

晚宴开始后系主任作了简短发言,他介绍了参加此次晚宴的教授、学生代表和毕业生代表,并感谢来参加晚宴的诸位申请者及家长。之后,工程学院的一名比较有声望的教授上台介绍了土木工程系的历史、发展现状和在世界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中的排名,同时还简要介绍了多大土木工程专业的学术研究、项目开发等。

自此,我们也对多大工程系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多大工程系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有着深厚的学术底蕴,工程系是多大成立后最早一批建立的系,与多大同样有着一百八十多年的悠久历史,至于在学术上的地位,《麦考林》杂志针对加拿大知名大学工程学院排名中,多大名列第一,正如这栋充满古典风韵的欧式建筑一样,土木工程系同样承载着多大的辉煌与荣耀。

谜底揭晓:到底谁拿到了多大offter

随着晚宴的进行,我们一边听台上教授的介绍,一边跟旁边的教授和家长做交流,当天晚上来的家长来自于不同族裔,当然少不了以学霸著称的印度裔和华裔,但总体还是以本地白人为主,餐前跟一个印度教授开玩笑说听说这个系的印度学生很厉害,教授回答说还是中国学生厉害一些,看来,亚裔学生的勤奋名不虚传。

甜点上来时,学生代表发言也结束了,到了揭开谜底的时间了,系主任再次登上讲台:“晚宴要结束了,你们肯定很纳闷,到底为什么把你们请到这里来,其实,晚宴开始之前与家长交流时,大家都在问这个问题,一些家长猜测是不是想来观察我们孩子的表现,以此来决定是否录取,因为,社会上有一种说法是工程系的孩子不善于交流,但今天我发现这些孩子很善于沟通。还有家长问,晚宴把家长请来是不是想看看家长的背景,但加拿大崇尚公平、平等,不可能看家庭情况来录取学生。“

”我想说的是在座的每一位孩子都非常优秀,邀请他们来,目的是想让他们与往届的同学,与在读的同学相互之间进行交流,从而了解土木工程这一学科,了解未来可能要面临的挑战。让他们与本系的教授一起交流,从而对自己即将学习的学科与专业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最后,我要请坐在申请者桌上的教授把桌上的信封发给每个在座的学生”。(四桌,大概二十多个学生)。

顿时,全场气氛变得紧张而又凝重起来。随着系主任的话音:“请每一位申请者把手上信封打开”,家长席上的目光也全聚焦到了孩子们的身上。我看见儿子从信封中拿出一个贺卡式的东西,除此之外并无他物。正在纳闷之时,只听台上又一次传来了系主任的声音:“恭喜你们,你们被录取了。本次接受录取的同学将授予奖学金。”

话音未落,台下掌声雷动,孩子们的欢呼声,家长们的相互祝贺声把整个晚宴推向了高潮,教授也与家长握手祝贺。

紧接着,系主任又大声宣布:“我们已发出邀请,现在请你们回复‘YES’。”台下的孩子有的大声回答,有的不动声色,有的相视微笑,我看了下儿子,他面带微笑并没有表态。同桌的教授问我和太太的意见,我笑着说还是交给孩子自己作决定,但无论结果如何,我们仍然非常感谢能有这样一个机会来了解多大,了解著名的土木工程系。

收到大学offter后,我们该做什么

晚宴结束后,在开车回家路上,三个人似乎仍沉浸在刚才的气氛中,各自沉默。事实上,多大工程专业在儿子申请的梯队里是属于保底位置。

我也常跟其他留学生分享申请技巧,通常大学的专业申请分为三个梯队:一个是梦想专业,一个是现实专业,最后一个是保底专业。

儿子此次的大学申请经过全家人的共同规划讨论,共申请了五个专业,目前都已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其中一个CREATIVE DESIGN(创意设计)专业更是夸张,在我们还没有去做申请之前,大学就发来了一封邮件,告之只要孩子愿意申请,就会被录取,而且不用再递交任何作品集,当然,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儿子参加了几次该专业的工作坊,并把作品拿去同他们讨论,同时,在暑假期间还参加了两周的创意设计夏令营,自然该专业对孩子的情况已非常了解。其余四个除了多大土木工程是保底专业,其他三个专业也是无条件录取。

同时被多所大学和专业录取,对孩子来说,抉择也是一个考验和思考的过程,我和太太感觉孩子还在选择当中,用他的话说还有一段时间可以考虑,不急于立刻回复。

对于此次晚宴上的感受,孩子通过与其他申请者的交流感到自己对多大土木工程并没有像其他同学那么热衷和向往。

知儿莫若父母,我们知道,孩子有着他自己的思考与选择,但无论如何,正如太太所说,今晚有幸参加多大工程系的晚宴,正是儿子的优秀带给父母的荣耀,四年的高中陪读,儿子用优异的成绩给了我们最好的回报。这个特别的晚宴给了我们特别而意外的惊喜,而最让我们感到自豪的还是儿子的成长。

带着礼物来拜年,感恩你的选择与陪伴

WeChat Image_20180302073014
2018新年伊始,很多人还沉浸在与家人团聚的欢乐氛围中,朱博士踏着春的脚步,马不停蹄地为大家准备了一份厚礼,新作《带你走进加拿大大学》。

过去的一年,我们是最忙碌的,可以说,为小留学生和咱们家长们操碎了心。

从“加拿大大学申请与录取”的专题文章

10余期的“带你走进加拿大大学”系列直播讲座

到近期的“我要上多大”直播系列

太多走心的分享,滋养着群里的父母与孩子们。

从建群开始我们就一直努力展示出真实的,而又与众不同的观点。

我想说,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有时也许不一定取决于自己的能力,还要看自己怎么选择。人生无处不在选择。

每一期的直播选题,都经过我们非常慎重地考虑与选择;在直播里,你会看到勇敢的留学生选择挑战和考验;家长面对跨洋的孩子,选择理解和包容;专家们指导焦虑和迷茫的家长们要选择鼓足勇气去探索难忘的机遇。

选择是一种智慧,而我们的人生也是一次又一次选择的结果。

在每一期直播的背后,都会有一群不辞辛劳的义工家长们,选择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整理直播音频,再编辑成文章,使精彩的嘉宾分享以文字形式呈现出来,得以传播给更多的家长与孩子,使更多的人受益。

也正是由于有义工家长们的辛苦付出,让我们感受到了更多的爱和希望,并将这份爱一直传递下去,给我们每个人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如同陪伴,虽然是一件看似最简单的事情,一旦拥有了责任,便让这一生都变得无怨无悔。

元宵节将至,我们在彼岸享受舌尖上的美味,同时热心的家长们还有另外一个特别的礼物—-朱博士的新书《带你走进加拿大大学》已经面世。

你一定还记得上次票选新书封面的活动吧,现在,在所有参与投票、并选中封面的家长朋友中,选出了10位幸运者,将获得朱博士的新书一本。
中奖名单如下:@吃饭睡觉打豆, @C肖肖 ,@A🔆Connie🔆,  @春暖花开, @z q ,@一念花开, @天空,@米兰昆德拉,@放飞心情,@天空。请以上家长在文末留下收书联系人的姓名,地址,电话号码(请放心,只要小编看得到你们的信息)。

再次祝福大家,

新年快乐,2018心想事成,

祝孩子们学业顺利,

新的一年,我们一起努力,必将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