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是为你好,但你不必全单照收! 

上一篇文章发表后,收到一些反馈。

在一所多伦多公立高中任学业顾问吴老师说,当年我在选择专业上,爸爸要我读医。他以过来人的口吻对孩子说,我不太懂专业,但我知道知道职业。你要读医,出来好赚大钱。

吴老师只好服从。

在专业选择上,家长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

她在女王大学读完生命科学本科后,没有接着申请医科,而是转读教育学。

她发现自己还是蛮喜欢做老师的。

你爸爸知道后,有什么反应, 我问她。

当然不高兴, 她说。

但我跟爸爸说,我跟大学职业中心的专业辅导员深入讨论过多次,他们同意我的选择。我爸爸还是比较尊敬老师的人,听我这样说,也不好反对了。

最后,吴老师补充道。

当时大学辅助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我至今仍记得:父母都是为你好,但你不必全单照收!希望你能转达给留学生听。

我犹豫不决。

因为,在大学申请季节,我看到,留学生父母为孩子付出了许多。

例如,在多伦多陪读的家长,陪着孩子去参加十月份的大学展。我知道许多家长比孩子还积极地在各大学展位上问这问那,最后还拎着一大包的学校宣传资料。到了十一月,带着孩子去心仪大学参加校园开放日。

又例如,在国内留守的家长,咨询我们帮孩子决定选择那一所的大学。

不过,在今年大学申请季,我跟同学说得最多的,书,是你去读,你最清楚自己的实力。所以,我也引用上面这句:父母都是为你好,但你不必全单照收,你要有自己的想法。

对未来职业的方向和兴趣,有的学生目标非常明确,大学申请工作进展顺利。

但相当一部分学生都对自己的未来不太清楚。大学申请进展缓慢,主要是专业选择方面。如果你问他们,他们就会说没想好;当进一步追问时,他们可能会说“问我爸妈吧”!

 对于这部分的同学,爸妈都是为我好,我全单照收!

试想,一个人选择专业不是自己感兴趣的,学起来多没劲呀;一个人终身选择的职业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不是自己喜欢的职业将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从认知到感知的过度

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在上一篇文章已经谈及。

其实,加拿大非常重视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指导,小学会有一个职业日,由学生家长或邀请来的社会人士讲解或扮演不同的职业角色,让孩子知道在学校受教育是为了成为这种职业的人。

高中有一门叫“职业学习”的必修课,让孩子通过职业咨询了解不同职业的工作,通过模拟情境锻炼孩子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这门课不仅可以让孩子对将来的职业有个感性认识,也可以从中引导孩子未来的发展。

学业生涯蓝图(My Blueprint),是伴随加拿大中学生四年的学业/专业/职业的规划实用手册。在加拿大读高中的留学生,都会接受职业生涯教育。

加拿大最大的教育局之一,安省约克区天主教教育局还专门将中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翻译成中文。

如果说高中时的职业教育还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那大学对职业规划的指导和帮助就更加直接了。加拿大的所有大学都有一个重要的部门——大学职业指导中心,这个部门最重要的功能是为在校学生提供职业规划指导服务,

职业准备,从大一、大二入手

留学生毕业后, 想在加拿大就业甚至有留下来移民打算,大一、大二须做职业准备。

为什么?

如何准备?

本周末的讲座,四位嘉宾手把手地教你,传授真经

透露一点, 讲座嘉宾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关注未来职业的走向的:

Bingbo,多伦多大学经济统计专业,现为加拿大 Scotiabank (丰业银行) 资金部分析师

我的专业是经济和统计,选经济的原因特别简单,就是因为喜欢,我从小比较喜欢历史,对社科类都感兴趣些,历史和经济其实也是息息相关的。再加上经济这门学科有理性分析,基于逻辑,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相互验证,同时也把人性囊括进理性分析的框架。学习经济,观察宏观,就是Make sense of things 的过程。这对于一个对事物普遍抱有好奇心的人来说是很有收获感的。选择统计更多是出于实际的需求,一来,统计对于经济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工具,再一个也是因为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统计学在业界的应用场景也更为广泛

这两门学科,对于我现在的工作还是很有帮助的,虽然现实和书本有很大差别有了经济学的框架,在工作中,尤其是在银行工作还是很能在日常联系乃至运用宏观经济学知识,做一些有趣,有意义的分析和判断。统计的话,用的也非常多,无论是用一些统计模型还是数据处理,对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都很有帮助。

Ken , 多伦多大学 计算机科学专业,现为加拿大 Google (谷歌公司) 软件工程师

我当时选择计算机专业很现实,好就业!但另一方面,我又真的喜欢计算机编写,我在数理思考能力方面有优势。因为兴趣,四年很快乐地度过。当看着自己编写出来的程序有不一样的功能,那种满足给我带来无比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