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路上对成功的感悟

joshua-earle--87JyMb9ZfU-unsplash
留学成功是很多留学家长和留学生所追求的目标。但每个人对留学成功的定义和期待不同,因而每个留学成功的故事也各有不同。
在国内,我们对一个中学生成功的期望和评价标准比较单一和直接,孩子能考进很好的一本大学、热门专业,作为家长便觉得这个孩子就成功了。事实上,中国的高考历年来都是鲤鱼跃龙门,改变命运的大事情,我是1979年参加高考并入读中山大学的,那个年代人的思维如此,现在这个年代的思维亦是如此。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以榜上有名,光宗耀祖而被公认为人生赢家。
不过,当我们把孩子送来加拿大,接受留学教育,对成功就难免会有新的界定,毕竟,与国内相比,这是两套完全不同的教育体制,折射出两套完全不同的评价体系。对此,家长也有各自的看法和感悟,一位新疆妈妈坦言“如果孩子在异国他乡读书,所能够得到的与整个家庭对他的期望值相符或者与当初家长把孩子送出国的期望目标值相符,应该就算是成功了吧。假如与这个目标不相符,那就视为失败。”另一位重庆爸爸则说得深奥些:“成功,就是我的孩子学会有成年人的成熟,思考人生,追求成材。”无论说法如何,究其实质都是类同的,无非是孩子的成材是成功的重要指标,只是在不同的评价体系中,成材的标准有所不同。
成功似乎给人一种轰轰烈烈的感觉,但下面我们的故事中,却能看到留学成功平淡而又接地气的一面。或许,这就是留学生活的真实写照。

故事一、成功就是学会成长
每年9月是加拿大的大学申请季,这期间对于十二年级的高中留学生来说是十分紧张的时刻。曾经在这个时候有个认识多年的学生家长联系了我,她说,朱老师,我今天特别想要跟你聊的是,我发现我的孩子已经跟我3年前送他过来的时候完全不一样了,他现在已经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事情了,并且自已选择了心仪的音乐创作专业,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在父母看来,这也是留学中的一个惊喜。
看到这个妈妈,我的脑海里马上就回想起这个孩子,3年前过来读高中的时候,没有任何自己的想法,他只是觉得父母已经给他安排好了一切。而父母把他送到加拿大留学的原因,用他父母的话来说,是因为他在国内没有任何的竞争优势,无论上文科班还是理科班,这个孩子在国内都读不到好大学。最后决定把孩子送来加拿大来读中学。
孩子被送走了,父母却经历了漫长的分离焦虑症。记得留学初期,这个家长经常向我电话咨询,从加拿大的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异同,到孩子的学习状态等等,这位用心的家长还记录并整理了我们的部分聊天内容,对孩子可谓用心良苦。但家长的焦虑与过度关注似乎在孩子身上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
我劝她适时适度放手,让孩子自己主动处理一些事情,主动参与规划自己的学业,我说这就像我们在动物世界里看到的,喂养的动物没东西吃了就来找你要,一旦你把它放养了,没有现成的食物了,他就不得不学会自己找吃的了。所以,你倒不如适当的让孩子利用学校的资源、寻找学校的支持。
后来这样慢慢带他一步一步的走过来,从第一周、第一个月到第一个学期,孩子在学习上是没什么问题了,虽然他比别人学得慢些。
[感悟1]对于留学的孩子来说,除了适应之外,更多的是要让他们离开父母的包办、离开学校的包办,要学会在一个新的环境当中,去重新认识自我。留学的孩子一定要学会的能力之一或者说必须具备的一个素质,那就是自我认知。在国内,成熟早一点的或者说有一定思考能力的、学习能力的孩子,可能在这一方面比较强。对于成绩一般或较晚成熟的孩子来说,国内过于紧张的学习生活让他根本就没精力再来去考虑所谓的自我认知。去明确的感知: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大学读什么?
待这个孩子逐步稳定下来之后,我跟家长说,我们可以跟孩子再多一些交流,利用加拿大高中较为宽松的环境和相对国内较慢的节奏,关注孩子自我认知能力的提升。
过了一个学期,我们就开始引导他倒过来做规划。很多时候倒过来做规划对于一些自我认知弱的孩子,其实是蛮大挑战的。记得第一次在网上跟孩子和他爸妈一起聊的时候,我就问这个孩子,你想将来做什么?他说不知道,没想法。无论我们如何引导,孩子只有一句话就是不知道,或者直接说问我爸妈,我什么都不知道, 问他大学想学的专业,他同样是没想法。看了他高中的选课,也是很典型的中国学生选课模式,大量的理科课程。对于这类没有主见的孩子,我只好反过来问他最讨厌哪门课程?他说也没有。最终还是他妈妈提醒到,他其实是很喜欢唱歌的,自学了琵琶、吉他。小的时候,接触了很多乐器方面的知识,民族的、西洋的、独唱、跳舞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入,而最喜欢的则是流行歌曲。僵局打开之后,孩子也开始慢慢思考自己的兴趣和未来期待的发展方向,并逐渐有了自己的想去,想读音乐创作。刚开始父母肯定是觉得非常的担心,一个留学生来这边读音乐,将来能不能读下来?音乐是个小众专业,以后能不能生存下去?一切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后来这个孩子在我的建议下,从学校的音乐课开始,到参加学校的乐队,参加社区里的合唱团、表演等,以至于后来每逢假期他都会去参加很多音乐会、去做义工,去认识一些音乐人,慢慢的在教会里也参与很多唱诗班的活动。后来这个孩子回国在少年宫又学习了关于西方音乐和中国音乐方面的很多知识,最终他决定,要去学音乐。
[感悟2]如何选择自己心仪大学专业,我和这个三口之家多次交流。以下是孩子妈妈的笔记节录:
选择自己的心仪大学,一定要有自己的兴趣。否则大学四年读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是件相当痛苦的事情。尤其是加拿大大学的学习强度可能比中国的还要大,假如你对专业没有兴趣的话,你是没有热情和毅力学下去的。除此之外,能力也是关键的。即便有兴趣,但是没有能力或者说这样的特长,你也读不下去。尤其是对于这种有特殊要求的小众专业,是需要有专业能力才能够去读的。当然,还有一个就是性格。有些专业可能是要跟人打交道,有些专业是跟物打交道的,还有些可能是跟数字打交道。十年级的职业规划课,对这方面会做专门的测试。有关专家摸索出一套完整有效的性格测试工具,包括对动手能力,对数字的敏感度,喜欢坐在办公室工作还是喜欢在户外工作,适合独立工作还是团队合作,你的耐压程度如何等等方面。根据你的性格特征,给出适合你性格的工作建议。这些人力资源专门的人格特性测试,在加拿大大学、中学阶段里时常会用到,甚至很多同学在不满足课堂上的测试时,还会给他做一些额外的测试,以支持帮助他更加了解自己。
[题外话]我自己的孩子,当年就是在班上做了测试之后,老师又给了一些测试机构的题目,让他做完寄过去,最后把测试结论寄回孩子。当时我儿子测试的结果是他对数字特别敏感,适合做会计和工程,但是,最后这两个他都没有去做。因为他对线条很敏感,有很好的空间想象力、创造力的特征,最终他选择了现在的平面设计。
所以说,兴趣、爱好、能力、性格与大学专业要求相匹配,就能去选择到心仪的大学专业。我把这个道理给孩子讲了,这个孩子非常有悟性的。开始他妈妈还是有一点不放心,担心孩子对于音乐又能了解到多少呢。这个时候孩子对妈妈说,妈妈你放心,我认识的一个音乐人跟我说,音乐是用另外一种语言来表达情感,音乐有快慢、强弱、长短、轻重等等,用这样的微妙语言去表达人的心情、去讲述人的故事,这些能力我已经能够很好的去领悟了,将来也可以像数学好、语文好的人一样去谋生了。
听了这些话,我就跟他妈妈说,你看孩子现在已经理解到了音乐的真谛,我相信可能他就是未来的音乐人。
……
虽然孩子还没有真正走上音乐之路,但这段经历对这个妈妈来说已经有了很多自己的感悟。焦虑和困惑并不能给孩子带来任何帮助,慢慢放手是孩子自我成长的必经之路。
孩子读什么、学什么、做什么都没关系,最主要的是让孩子自己知道自己。在探索大学专业的这几个月当中,她看到了孩子对自己和对专业的双重认识的过程。
孩子选定了方向,开始了解大学对专业的要求,包括一些具体的细节,报名截止日期、作品的要求、递交电子、乐谱等的格式要求,未来都需要读什么课程、实习的时候选择什么样的老师,他的圈子里有哪些音乐人等等都研究的很透彻。当然更重要的,是他对自己的了解。有了这两方面的认知了解,他就可以勇往直前了。
[感悟3]其实我听了她的故事,自己也有很多的想法。留学教育与国内的传统教育不大一样,毕竟是要跟父母分开,要跟自己熟悉的环境分开,跟自己熟悉的文化教育系统分开。这对于很多的留学生来说,充满着挑战,所以能够适应、能够走出来,能够读上自己心仪的大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成功的标志。
除了这个之外,假如简单的用这种标准去判断留学的成功,似乎又抹杀了留学的价值。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经历了众多的磨难,他不仅要去领悟自己将来要走的路,更要去领悟如何去挖掘自己、了解自己以及了解专业,相信他下的功夫一定比在中国简单的通过高考要复杂的多,要难的多。
而对于家长来说,孩子的留学让家长们经历了让孩子断奶、成长、认知的过程,家长们也终于站在更高的台阶去认识自己的孩子、认识不一样的教育,这也是成功。

故事二、成功就是成熟
记得有一位家长,在刚刚过来的时候经常跟我聊他的孩子,埋怨孩子出来之后变得不听话了。我说,你有没有考虑到,你希望孩子做的跟他所希望的不一样?你所希望的凭借他的能力能否实现?你所希望的他是否能够明白?作为孩子都知道,父母都是为了自己好,不会把他往火坑里推,但是很多时候你会发现,父母讲的话孩子不去听不按要求做。
有个家长送孩子出来读书,这是一个内心渴望自由的男孩,出来后,除了要生活费时会跟父母联系,其他时间很少与父母沟通,功课也不理想,父母找不出问题的原因,很是着急。我了解了孩子的情况后,发现是因为课程太难了,听不懂,上学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也没了。
我跟孩子聊的时候,更多的问他为什么要出来读书?他说就是为了自由,提到旅游、打游戏,孩子一下来了兴致,周末更是有大把大把的时间睡懒觉,原来这就是孩子心中的自由,幼稚的想法暴露了孩子心智的不成熟。
[题外话]我开导他说,飞机起飞的时候需要动力才能冲上天,到了云端就可以借助气流去滑行,这个动力其实就是飞机所具备起飞的能力。人亦如此,一个人要是没有能力的话,其实是没有真正自由的。看到他似乎有所领悟,我接着说你自以为出来读书是为了摆脱父母的监管,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没有父母的监管就像没有斑马线过马路一样危险。
孩子承认自已英语不好,不具备留学的能力。我问他,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获得的,只要努力就会有成果,即便像有些车烧的油差一点,跑的慢一点,但是最终一样可以到达目标。学习能力也是不进则退的,长时间的荒废只会让自己离目标越来越远,从而离自由也会越来越远。当初出国前,数学能力还不错,但两年过去了,这点优势也几乎丧失殆尽。
通常来说在国内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大多数都是听说在加拿大学习轻松、比较自由才过来的。但是他们没想到,连英语都没学好,哪来的轻松呢?自由是人的天性追求,但是你要是没有能力,没有自律,没有自我管理能力,谈何自由?
在孩子明白了这些道理之后,跟家长一起制定了孩子的学习方案。
针对孩子喜欢运动,我给他妈妈说,孩子首先需要提高自律能力,运动需要毅力,也容易看到进步。可以从这一兴趣着手,培养孩子树立目标,慢慢提升他的自我管理能力。
为孩子规划好目标之后,妈妈自身也作了很大的改变,尽力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了解孩子的感受,变以往的要求为鼓励,支持孩子的兴趣,及时肯定他的进步。有了明确的规划之后,孩子开始给妈妈发每天跑步的路线图,每天的公里数,每天的进步等等,甚至开始参加多伦多的马拉松。妈妈觉得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因为这孩子从不敢跟人家说英语,到参加马拉松做义工,到最后自己参赛,这个时候妈妈已经看到这个孩子的努力成果,孩子已经初步具备了未来成功的基础要素。
[感悟4] 讲完这个故事之后我的感悟是,学业的成功可以从多方面去衡量。对于这个孩子,除了能力与自律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是动力与管理能力。
曾经我跟加拿大很多的校长们聊过,他们都认为中国学生的理科很强,科学的基础也很好。假如中国的留学生来读高中,通过训练英语能力,完全比加拿大本地学生更容易进入大学。但是现实中许多留学生会出现学不下去或者学不好的问题,甚至可能想尽各种方法转到私立学校呢?完全的失去了当初来加拿大留学的意义。
对此,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假如自我管理能力弱,是适合去读寄宿学校的,这样可以延伸中国的管理做法,有安排、有监督,类似圈养的模式,不需要家长太多的操心。如果学生分散在公立学校,除非学生自我管理特别强,或者有家长陪读,否则的话可能是比较危险,这也是为什么公立学校出现的问题会更多的原因。假如孩子有一定的自律能力,那么留学的安全系数就加大了,但距离成功的因素还有一定的差距。
上述的这个男孩从对学习毫无兴趣,到最后选择健康科学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其关键是兴趣带动了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英文有一句话,叫做passion with value,就是说,有激情就会有动力。
[感悟5] 留学不仅是让孩子学会成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学会成人。在留学的路上所谓的成功,就是成长、成熟、成人。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在这个留学路上经过互相的矫正、互相的扶持,以至于慢慢才发现了成功的要素,慢慢才设计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成功方案,即使还没有进入大学,但已经走在正确的轨道上了,这就与成功不远了。

故事三、成功是由一串串的大小成果汇聚而成的
这些年,来加拿大读中学的留学生不乏是国内的学霸。Walter就是一个例子。他一来到学校,马上报名参加学校的机器人俱乐部。中国的孩子普遍比加拿大的孩子数学好,因为加拿大的数学很简单,很讲究演算的过程,而中国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学算数,基础教育学心算、学习各种计算的技巧、参加奥数比赛等等,以至于对数学的敏感度比西方人要好很多。Walter告诉我,从国内刚过来的时候,经常去超市买东西,超市收银员离开收银机就不会算钱。记得有次买东西要1.93元,给他2.93元,想让他找回1块钱,从而避免太多的零钱,收银员就觉得奇怪,因为他不会算,不知如何找零。Walter发现,原来自己数学是强项,于是,他同一个印度同学一起,成立了数学俱乐部,在老师的指导下,每年都参加滑铁卢大学的数学比赛。我在多伦多大学校友告诉我,今年,多伦多大学提供给11、 12年级喜欢数学的高中生一个可以跟博士生一起做科研的项目,我把消息告诉他,他马上上网申请,虽然竞争激烈,他敢于尝试的精神却非常可嘉,他的父母也倍感欣慰,这个孩子在留学过程中,学会了在困难当中寻找支持和援助,在发掘兴趣当中学会了寻求学校和社会的资源。这种生存能力,在留学过程中得到了锻炼。
在加拿大上大学,除了学习学术性的知识以外,个人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包括你是怎么认识你自己的。大学的面试,不仅仅是要看申请者对于这个专业的理解程度,还要看申请者对自己认知的深度。甚至在面试的时候会通过一些情景模拟场景,观察你的分析能力、应对能力、展示自我的能力,以及对整个过程的感悟,成为选择应聘者的依据。
[题外话]一位退休后义务给学生做职业规划的老师分享到,她在担任大银行高管做面试的时候,通常在最后她都会一个问题:你喜欢喝咖啡吗?听到这个问题,当时我想是不是想考察应聘者的社交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因为北美的文化里,有很多的咖啡吧,提供一个交流的环境。但是这个高管说,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其实我就是要看他的反应。因为银行系统就需要反应非常快的人在高压下去合作。
我就把这个故事讲给准备面试Walter听,因为不仅仅申请多大这个学习项目,而且他一年后申请大学,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可能会有很多次的面试,让他们做好各种被拒绝或被录取的心理准备。对于Walter来说,在留学过程中他已经找到了成功的路径。
留学成功是每一个留学家庭的期待和希望。记得我写的第三本关于加拿大高中教育的书时,其中篇幅讲得最多的就是从留学成功到成功留学。以前很多家长对留学的概念比较简单,怎么去找到好的学校、好的社区,先考虑的第一步是怎么留,来了之后再考虑第二步如何学,把留分割成两部分。这跟当时的咨询贫乏、信息不对称有关,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产生了很多留学中介和留学顾问。现在,网络的便捷让信息扁平化了,大家都能够获得各方面的信息,对留学成功与失败也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
[感悟6]成功的追求有很多种诠释,假如我们把孩子的成长看成是一棵树从种子发芽、到幼苗长大、到开花结果,那我们可能对成功的理解就容易些,更宽容一些、更远一点、更大一些。一棵苹果树,只能结出一个苹果,不能说它丰盛,结了很多果实那才是硕果累累的成功。同样的道理,留学成功的概念,不仅仅是上了大学、读了某个专业、不仅仅是分数或是留下来移民,而是通过锻炼丰富了他的人生,学会去成长、成熟。成功不再是一颗果实,而是一串果实,每个果实都值得去好好品味。人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能狭义的简单的去定义成功。

留学路上充满成功的希望
如何让孩子在留学的路上能够硕果累累呢?这就需要父母有智慧,在智慧的父母一定会明白:
第一,追求成功但不要功利。以功利之心定义成功更容易注重眼前的得失,父母的攀比之心容易导致孩子的急功进利,这要的成功只是一时的荣耀,从孩子长远的发展来看,不一定有持久性。
第二,追求成功要在吃苦、舍得付出,而这个付出可能是成功路上的一点一滴的感悟。对付出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的感悟,本身就是成功的收获了。所以,不一定非要用某一个标签化的东西去衡量成功。留学教育,他教会我们不仅仅要在新的环境里去适应,就像是一颗埋在土里的种子,适应了土壤环境,还要有水分才能够去生长,之后还需要除草施肥,需要阳光雨露,在这个的过程当中小树才能长大,才能结果。我们如果把成功看得很长远的话,那就变得又不同了。表面上看,留学成功好像是非常抽象的东西,但是坦率来说,只要这个孩子学会成长、成人,就已经很具体了。所以我要说的是成功留学不仅仅是个结果,而更多的可能是在这个成功留学路上的一些探索。
第三,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之路必定要吃苦,要付出,要受到受挫。家长为什么会焦虑重重,就是因为你只允许成功,不能接受失败。但是恰恰相反,越这样想就越容易陷入这种焦虑,甚至可能把探索也看成是失败。加拿大的教育观念跟中国不大一样,在加拿大这种个性化的教育当中,不追求统一的标准答案,所以来到这里留学就容易失落,就需要不断去适应。机器制造可以有统一的标准,但教育是一种习惯的培养、创造力的培养、想象力的培养,在加拿大这种轻松的环境里才能有机会因材施教,有机会让你自己知道你想要什么,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有学习能力。。
第四,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人生本来也没有标准答案,成功也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多年前有一本书《成功可以复制》,当时就觉得难以接受这个观点,因为每个人对成功的概念不一样,不能够用你的成功与失败去衡量别人,成功又怎么可以复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