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加拿大留学家庭,是一个全新系列,感谢提供分享的家长和孩子。
留学路上,相伴同行,真的好!
对话学生
背景:北京海淀区三口之家。爸爸妈妈都是博士级专业人士,女儿将从加拿大百年女校BBS毕业,入读多伦多大学生命科学专业。
恭喜您被多大,心仪大学和专业的录取。你还收到麦吉尔、滑铁卢、麦克马斯特、西安大略、阿尔伯塔等大学的录取,好厉害!来加拿大读高中,有什么特别东面想跟大家分享?
从2020年到2022年,从北京到多伦多,从国内高中到加拿大女校,对我个人是一次180度的转变。
虽然在加拿大的时间不长,但感触很多。我觉得自己在各个方面也成长了不少。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回忆几个我印象深刻的成长瞬间,并总结一些高中留加经验。
第一、关于学校的社交生活
我高二(11年级)来到BSS之前,小学、初中、高一都基本是在同一个朋友圈中。因为在每次升学时身边都有熟悉的朋友,所以我即使是交新朋友,也是在自己的社交舒适圈中向他人reach out。因此,高二转入加拿大私校时,我面对着从未遇到过的社交问题——一个认识的人都没有。当时国内外疫情肆虐,我的学签迟迟下不来,只能在家里上黑白颠倒的网课。我本人的性格比较内向,尤其初次进入英语环境、又是小班网课,一学期上下来一个朋友都没有交到。后来三月份终于来到学校,却也因为语言、文化障碍等问题,只交了几个同为住宿生的中国朋友。直到现在快要毕业,我经常联系的朋友也只有寄宿的中国同学,和零星几个走读生而已。
谢谢你这么坦荡的分享,你是寄宿生,在学校时间很多,难结交其他同学,例如本地同学的原因是什么?
1.首先,我性格内向,有点社恐。上课时和邻桌的同学打招呼ok,别人来找我聊天ok,解答问题ok。但主动找人聊天找话题,分享生活琐事,对我来说都好难。尤其是刚来那几个月,因为没怎么和外国人聊过天,所以日常用语还不熟悉。即使有人主动和我讲话,我也给不出或有趣或犀利的回应,有时还会听不懂对方讲的内容。而在这些时候我就会紧张、心里打鼓,反而更不会说话了。随着在这边的时间越来越长,我交流时也越来越放松,但已经给人留下了内向不爱说话的印象。
2.其次,文化差异+不会找话题。很多时候在我刚认识一个外国同学时,我们聊过了一些基本话题之后,就无话可说了。这点是情有可原的:我从小认识的明星是易烊千玺、Twice和蔡徐坤,她们了解的是Drake、Kardashians和Justin Bieber;我听的是华语流行、古风和ACG,她们耳朵里放着hiphop、rap和jazz;我周末有空会和同学打打牌做做饭,她们会开party或出去camping。我和大部分外国同学的观念相差太大,以至于想交朋友都没理由。
总的来说,我发觉自己十分珍惜与看重社交舒适圈。社交舒适圈的存在不仅能让我不孤独寂寞,还能让我更积极地交新朋友。一个很有趣的例子是我十二年级最后一学期的英语和化学课。作为一个100%的理科人,在化学课堂上我应该是非常放松的,因为知识简单,作业也轻松。而在英语课上,内容晦涩难懂、老师的提问难以应付,我本应时刻提心吊胆。然而实际情况却截然相反,原因仅仅是化学课的同学我都不熟,而英语课上却有三四个熟知的朋友。朋友的存在能够让我整个人的状态都放松下来,处理课上的问题也更沉着冷静,不会因为环境不熟悉就变得慌乱。
第二、关于学习的改变和适应
以前在国内高中时,每天都有大块的新的知识要学习,配以做不完的练习和卷子。同学们还会以“又刷了几本课外练习册”为傲。来到加拿大之后,学习的进度明显变慢,内容也轻松了许多。最直观的体现是我在高一时学的理科基础内容,在12年级最高级别的stem课中是难点。不仅如此,老师们还会十分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在这里,小测不是用来计入成绩的,而是用来检查学习程度、决定课程进度的。一旦老师发现有部分同学还没跟上,就会停下来,设置一节consolidation课。有时甚至会因此延后原本的考试时间或作业的安排,十分灵活和人性化。
我以16岁的“高龄”从国内高中来,理科基础可以说是非常坚实。学校的内容对我来说不能说是小菜一碟,但也造不成什么困扰。在这种较为放松的环境中,已经习惯了被同学和老师逼着走的我不免“躺平”。尤其是加拿大高中考试中允许使用计算器。于是慢慢地,我感受到了自己能力的退化:曾经立刻能反应过来的逻辑变得有些困难,3秒钟就能算出来的数现在需要半分钟。这时我才反应过来,这些在初中和高一流着眼泪刷题训练出来的能力有多么宝贵。
国内应试教育有人觉得太累,来到加拿大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又容易“躺平”,你是如何调整,取得平衡的?
理科学习,我主动要求增加难度。例如选AP课。我是比较被动的人,需要学校、老师和同学推着我走才能发挥我的潜力。当一切归于自觉时,我很容易就躺平了。当然,我不至于彻底躺平是因为我潜意识里认为学校的任务是必须完成的,但课外任务不一定。所以非常challenging的学校比较能锻炼我的能力。
文科课程的学习,我抱着好奇的心态。新鲜、好奇、刺激我主动学习。我认为我自己是一个100%的理科人,但在12年级的最后一学期修了一门世界事务(World Issue)——一门结合地理、政治、历史的纯人文课。上这门课的体验对我来说无疑是新颖的:在国内时,地理学的是地图、土地和河流,政治学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背的是年份。而在这门课中,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自由发表对于时事的看法,也可以按照个人选择去探索不同国家的社会问题。例如在第二单元的作业中,我就以“韩国的高教育费用与低生育率”为题写了一篇报告。第三单元时又做了一个分析斯里兰卡内战的案例研究(case study)。虽然作为一个没怎么上过这么“自由”的人文课的新学生,培养开放的思维还比较困难,但我也学到了如何基于多种角度(perspective),客观提出自己的看法,独立地分析世界问题。
理科生主动选文科课程,在国内似乎不可思议。在加拿大中学选读文科,你有什么深刻的印象?
说实话,我报名这门课程的时候心里是打鼓的。第一节课在介绍课程大纲时,我尴尬地发现老师ppt上的词 (sovereignty主权国家,genocide种族灭绝,Israel/Palestine Conflict以色列/巴勒斯坦冲突,等等)我有一半都不熟悉。而其他选这门课的本地同学则都在课堂上侃侃而谈他们希望讨论的世界问题。本地同学从小就在这种课程体系下学习,已经养成了关注时事、畅所欲言的习惯。与他们相比,我从未接触过类似的概念,更不知道该如何写相关文章。果不其然,在写第一单元的社论 (editorial) 时,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我不熟悉文科课程的文章用词,也不知道该去哪收集资料。我还记得我那时凌晨一点坐在电脑前一个词也打不出来,只能第二天约任课老师的空余时间,来获取些建议。还好老师给我提供了非常充分的帮助。她给我提供了几个论文网站,并教会了我如何善用谷歌搜索。她还肯定了我的写作能力,告诉我不要过分担心遣词造句。最后,即使过程还是很挣扎,我也写出了还不错的文章,并拿到了不低的分数。
这门课是一次很好的文科课程体验,而原因除了加拿大高中课程设置本身就不是知识base之外,还因为我的老师非常尊重所有人的观点和感受。曾有一次,老师在课上向同学们介绍了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各个指数排名。在课下的讨论中,我发现很多外国同学都惊讶于中国极高的经济指数以及极低的民主指数。作为中国人,我当然明白这是因为西方世界对于民主一词的定义与我们所实行的民主政治不同。这份排名一定是带有西方偏见的。所以我第二天和老师聊了这件事,并表达了我的担忧:我希望我的同学们也能认识到这种西方偏见,并承认不同的政治结构各有优劣。老师也很严肃地处理了这件事,在之后几天的课程中重申了偏见的存在,并专门花时间讲了中国的民主。我没有长时间上过国内的人文课,但根据我的体验,这种情况在国内是很难有的。
BSS是加拿大百年贵族女校,不少人好奇想知道,女校经历与男女混校有什么不同?
在来加拿大高中之前,我一直读的都是男女混校。因此读女校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新奇的体验。在来之前,我以为女校会像电视剧里演的一样,有很多drama。然而实际上却恰恰相反。同学们相处都很融洽也很好说话,不会有背后算计的事情出现。
我发现在女校的女生会更容易发展出个性与爱好。因为是在女校,所以每个人的“女生”身份都被弱化了,取而代之的是不同的性格。女校里的女生可以是大大咧咧的或心思细致的、急躁的或安静的、喜欢化妆的或喜欢机器人的。每种个性、每种爱好会被放大和重视,而且没有人会因此judge她。相对地,在混校中,我个人认为有时爱好和个性会被压抑。例如(根据我在混校时的经历)很少有男生加入舞蹈和健美操社团、女生加入计算机俱乐部等等。
唯一的缺点可能就是缺少和异性的社交机会。更因为我是住宿生,没有认识异性的机会,所以这两年几乎没有认识到同龄男生。虽说我个人不是非常需要异性朋友的类型,但也会意识到异性社交的缺失。
可以介绍一下你的申请大学的经验?
回顾我的申请大学升学过程,我认为自己选择了一条较为轻松的路,但同时也有不小的压力。
1、提前规划
我从11年级开始做专业的探索,来确定自己以后想申请的方向。
当时的我(现在的我也是)只知道自己较为擅长生物和化学,不想学物理、数学、商科等热门专业,而并不清楚自己的热情所在。于是在朱老师的指导下,我在安省大学信息的网站上浏览了很多不同的专业,最后决定申请Life Science(生命科学)方向。
2、不同大学同类专业纵横比较
在大学的选择上,朱老师让我选择了五所主要申请的大学的相同专业做对比。对比的内容包括录取分数线、12年级课程要求、大一课程、之后可以发展的方向、学费、校园等等。我还找去了不同学校的学姐、老师和升学指导咨询了相关的事情。这些无疑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3、分数就是硬道德
因为生命科学的申请几乎不需要文书和活动,只看成绩,所以我的整个申请季的重点就放在了保持学业上。最后的成果也是比较满意,拿到了5所学校的5个offers。
加拿大大学申请的压力主要在前期的探索和研究上。作为申请者,不仅需要从四面八方收集尽可能多的消息,还要弄明白自己喜欢什么、倾向于怎样的学习方式。因此,压力也不算小。
出国留学,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如果说结果的话,我最大的收获自然是获得了相比于国内应试教育更加轻松的两年,并拿到了加拿大几所名校,包括多伦多大学的offers。但我认为在此之上更加重要的,是我的个人成长和自我探索。
加拿大的学习生活给我带来了非常多的思考空间,真正让我认识到了自己是谁、自己喜欢什么、自己又适合什么。
我也在加拿大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消除了一些原来在国内对老师的过度尊崇、在非填鸭式的文科课程中学到了很多之前从未思考过的观点。
我珍惜以前在国内无忧无虑、只需做作业就好的时光,但也重视现在在加拿大思考、自省、了解自己的过程。
对准备来加拿大读书的同学,你有什么建议?
我到来的时间晚,在来之前的三观、性格和兴趣都基本定型。如果是早一些来的小留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比我更容易融入。而又因为我来之前形成的性格拘谨不够有趣、不爱出风头,交朋友时也少了不少吸引人的特质。但在我身边其他开朗活泼、会说话的中国同学都融入得不错,并且在加拿大高中的生活与学习方式中更能找到自己。
因此,对于准备来加拿大读书的同学,我的建议是保持开放的心态和思维、多尝试各种课程和活动、尽早弄明白自己的喜好和习惯。像我之前说的,加拿大高中是形成人格、自我思考的温床。
祝大家生活、学习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