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前规划,父母忧虑什么

263161118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谈到了无论高考还是留学,有规划的人生就是不一样(参阅“无论高考还是留学,有规划的人生就是不一样”)。文章引起家长们的关注。不过,从收到反馈的信息,我发现,如何做好留学前规划,并非三言两语就可以讲清楚的。趁着参加完一个高中毕业礼的周末空闲,继续我们的系列:低龄留学系统管理研究。这次,我要有聊一下:留学前规划,父母忧虑什么

一、放下焦虑 是为孩子做好规划的前提
[两个问答] 一家长:朱老师,我们打算送孩子来加拿大读高中,但你问我们有什么规划。上学、念书,很直接,还要那么多的条条框框?
答:低龄留学,不是挪了个地方来念书那么简单的,如何在新国家、新学校,生存、适应和发展,大有学问。
一家长:朱老师,一想到规划我就头痛,所有担心忧虑会上来了。算了,还是交给中介帮我弄吧
回答:我们一起找出最令你焦虑的事,对症下药。然后,交给别人去帮忙两个例子,才放心呀!

这一代孩子的家长都是具有理性思维和判断能力的知识型家长,更是既想孩子未来能够仰望星空,眼下又要脚踏实地的智慧型家长。对孩子未来的思考已远不是上一个名牌大学热门专业那么简单而直接,更多的家长会思考孩子适合什么样的专业,未来的职业发展走向如何,甚至对于日益稳固的阶层划分,一些家长还会思考如何让孩子通过学业实现阶层的跃升。国内愈演愈烈的疯狂课后补习无疑最大程度的体现了这一阶层家长们的焦虑与不安。
国内关注青少年教育的专家与学者也开始把国外流行的人生与学业规划引入中国,一是让孩子们的发展目标更明确。二是缓解父母不必要的焦虑和恐慌。但任何规划从理论上来看都只是抽象的具有普适性概念的延伸,真正的应用还需要从实践操作上与个体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可能具有实效性,对孩子未来期待的不同,孩子的性格、特质不同规划也自然不同,同时,家庭的经济状况及未来投入计划,孩子的未来职业向往等等都是影响学业规划的重要因素。

二、影响我们做好规划的6个因素
对于低龄孩子来说,他们是留学的主角,但留学前的规划,无疑父母起了决定性作用。父母的忧虑是低龄留学前每个预备留学家庭都会有的经历,不足为奇。这些忧虑主要来自于多个方面的原因。

1.低龄带来的潜在风险
这一阶段计划留学的孩子都在十八岁以下,按照孩子的成长规律仍属于需要监护人进行学业和生活监管的年龄。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开始向成人生活迈进,同时又没摆脱孩童的稚气,在萌发有独立的意识却没有足够的独立能力之间徘徊。同时,现在的社会已与家长们成长的时代完全不同了,太多的诱惑,即便成人也在不断的摸索前行,更何况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低龄孩子最大的特点是行为还没有定性,模仿性较强,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强,在没有父母引导和监护的情况下,能否从青春期向成人期正常过渡,能否在父母暂时缺位的情况下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能否抵挡住各种诱惑,把精力放在学业上,会不会在没有父母的监管下,过于放纵自己的行为。理智的家长都知道这一时期完全放手孩子是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的。

2.家长对孩子学习能力的不自信
即便有些学霸的家长也会或多或少的有些担心,放弃国内较为稳妥的升学路径出去留学万一进不了理想的学校怎么办?在国内补习机构中催生出来的学霸有无足够的自我学习能力来应付国外的学习?当然,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国外与国内是完全两种不同的学习模式,国内的学习模式下更多地体现了孩子对知识的被动接受,看重的是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的是对知识熟能生巧的记忆。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客观地评价出孩子的主动学习能力。而国外的学习更多地体现个体的主动性,培养孩子的辩证思维能力,考查的是对知识的领悟和思考,培养的是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及各方面的自我综合管理能力。两种不同的学习模式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自然也不相同,国外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更加多元化,既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储备,又兼顾其课外活动的参与度,组织协调等各方面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国内的学霸到了国外并没有如家长所料取得耀眼的成绩,而一些看似普通的孩子反而获得了不错的发展。但总体来看,一个优秀孩子如何在何种教育体制下都必然会有自身对知识的领悟和学习能力,本身对教育就足够重视的家长即便在国内应试教育体制下也会从其他方面锻炼孩子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因而,出国后因教育体制不同暂时的不适应并不代表最后学业的不成功。也许,这种孩子更需要经过另一翻历练才能展示出最优秀的自己。

3.泛滥的低龄留学负面因素 令家长踌躇不前
留学的世界在不同的孩子身上是完全不同的生活和体验,这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留学热以来,国内的家长对大学留学的生活已固化为两种极端的印象,一种是为了合格或优秀的GPA每天泡在图书馆、实验室,啃着面包,完全以学习为主的生存状态,偶尔放松一下可能还要去做点兼职,总之,提起真正的留学让人瞬间联想到斯坦福大学流传的一种说法,“斯坦福鸭子综合征”——表面悠闲,鸭掌却在水下划得飞快”,这是家长们普遍推崇的充实而又励志的留学生活;另一种则是每天混迹于各类PARTY,豪车、奢侈品充斥的近乎荒诞的人生,普通家庭的孩子留学几年花光了父母的积蓄,最后却连一张大学的毕业证书都拿不到或者混了一个谁也没听说过的大学毕业证书回国。与此类似,低龄留学的世界同样也是完全不同的两极世界。一个世界里的孩子在为申请到理想的大学而不断提高平均分而努力,为了上顶尖的商学院或名牌院校的顶尖专业而辗转于各类竞赛、补习、义工活动或不停的雅思刷分之中,他们的生活忙碌而充实。偶尔的放松也就是朋友们周末出去聚会一下,或者一次大的TEST之后游戏放松一下。另一个世界的低龄留学生则说着不太流利的英语,每天逃课、打游戏,开豪车,为女朋友购买各类奢侈品,每天沉溺于父母用金钱堆积的虚幻世界中,临近毕业则会通过转给分较松的私校等各种途径,拿到较高的平均分,同样申请到一个不错的大学,但这类孩子却注定成为大学高淘汰的主力军。作为父母在考虑孩子是否出国读书时,自然是渴望孩子能学有所成,但众多负面消息却是他们迟疑与犹豫不决的影响因素。

4.留学生的融入与社交,是又一个难题
国内的学习与生活相当于父母双方陪读。出国后完全一个人应付。国内的孩子一般会生活在两个圈子之中,在家有一个以父母为中心的亲友圈,父母是其行为或活动的引导者。在学校有一个共同的班级圈,这个圈子也是孩子一个成长阶段的主要社交中心,班主任一般充当该社交圈的引领者。学生选定了一个学校、一个班级,自然就选定了一个家庭之外生活交友的圈子。而在国外读书则是不同的,在加拿大,中学是走班制,学生没有固定的教室,也没有固定的同班同学,选不同的课有不同的班级和同学,自然也没有班主任之说,孩子的交友圈相对不固定,对于性格较为内向的孩子来说,很难在一个学期的某个课堂上交到知心的朋友,这也造成了中国孩子普遍扎堆的现象。因为他们需要一个固定的社交圈以弥补独自在海外的社交空白。这是一种正常的社交反应,许多家长会因此而担心孩子从自己的小圈子里走不出来,无法融入国外的生活,事实上,那些移民过来许多年的成年人尚且无法融入另一种文化,何必如此苛责自己尚年幼的孩子,而且,文化的融入是一种自然的状态,而不是刻意为之。

5.国外留学生活的信息不对称,使家长们陷入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中
从目前情况来看,这一阶段高中留学生的父母都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出生,虽然他们上学的年代已经出现了出国留学的热潮,但那个时期低龄留学还是新事物,因而,在这些家长无法以经验类知识去判断和评估这种低龄留学的优劣,缺少对低龄留学各类信息的了解所造成的单方信息严重不对称,导致他们对未来的焦虑。即便是已把孩子送出来的家长也会把国外低龄留学家长圈与公众号设置为日常关注的重点,一有风吹草动,总是第一时间把越洋电话打到孩子身边,孩子在外累吗,受委屈了怎么办?我们也统计了公众号中留学生家长所关注的重点,一般事关留学生生活或学业中注意事项的文章都会获得非常高的点击率,由此也可以看出,远在国内的父母极力想透过各种信息了解远在海外孩子生活与学业的状况,并力图能够在某一方面提供帮助,尽量消除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6.孩子目标与方向对不确定性,增加了留学的风险
相对于大学出国留学,中学出去未来的目标太长远,没有过程保障,无法克服过程的不确定因素。留学最终目标无疑是孩子学有所成,顺利进入一份理想的职业。低龄留学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值不是像大学留学生一样未来的几年来可以看到预期结果。目标的遥远也增加了过程的风险。目标是人生的方向,但目标太长远在内心焦虑的家长看来就会有点水中月,镜中花的感觉。在父母眼中,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就是像是父母手中的风筝,希望他飞的更高,却又担心风筝断线,放风筝的理想状态自然是风筝飞的最高,但线仍在自己手中。对于低龄出国读书,在父母看来就是飞出了自己的视线范围,线也是若隐若现。缺少过程管控,自然会担心那个放飞的风筝会断了线或者意外跌落下来。

如果孩子在国内,父母似乎还可以一切尽在掌握,一旦孩子出了国,太多的不确定,父母无法一一掌控。或许,这是父母焦虑最底层的原因。

所有这一切都源于对未来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就像股票,没人会预测得到未来结果如何,因而也成了一种博弈,胆大的,承受得住风险的进,胆小的,保守一点的就守。事实上,如果像银行利率一样,股票能在未来几年有一个稳定的预期,相信会有更多的家长会把它作为一种稳健的投资而不是博弈。留学与股票一样都是一种不确定性投资,同时又与股票不同,股票本身就是博弈,无法实现共赢,而留学则可以通过规划减小风险,使风险投资变为稳定收益。

事实上,留学只是人生多重选择中的一个选项而已,只是人生的答卷并没有固定答案,不同的人走不同的路,因而选项也各自不同。但无论选择哪一个选项,要想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和各种必要的投入之外,还要有方法,就是个人发展战略规划问题,也就是国内规划师们所谓的“舟与桥”,即路径问题。

我在出版的几本书中也或多或少地谈到了父母在孩子未来发展路径中的选择决策,事实上,低龄留学, 从冲动变理性,留学前的规划是非常重要的,适不适合留学,家庭未来的期望值有多少实现的可能性,如何使留学的风险降到最低,通过一系列的评估指标,均可以给出一个相对清晰的规划方案。留学前的规划换言之,就是通过解决求学者学什么、怎么学、什么时候学、在哪里学等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求学者的学业发展效率及预期目标实现率,并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我喜欢的一句话] 无规划的留学不代表着失败,但具有相当的随机性,有规划的人生也不代表的一定成功,但至少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失败的风险。

知乎上有篇文章中说道,父母的眼界有多远,孩子的道路就能走多远;父母的魄力有多大,孩子的世界就有多大。父母的眼界决定了孩子的起跑线,父母的高度,决定了孩子未来选择的道路。相信有了规划,未来的人生才会踏实不踏空。

[我的期待] 对于父母对低龄留学的焦虑,我们只是作了一个大的归类,谈一些自身的感受,也欢迎家长在下方留言,谈谈自己的忧虑和感受,针对问题的解决措施才是最科学合理的。

下一期预告:
留学前规划,父母须关注什么

父亲节的意义

年年都有父亲节,这个节日或者会有意义有二个:第一,提醒我们做儿女的,纪念父亲的付出,孝敬父亲;第二,提醒我们做父亲的,做好本份,从而配得儿女的尊重。

感恩父亲的付出,“父”与“付”,发音相近,父亲就是付出的
不知为什么,讲到感谢,对于母亲,似乎有许多话可说,讲到父亲,我们似乎可以谈的不多。母爱真的伟大,可以讲三天三晚都述说不完。讲父亲,似乎没有太多的东西可以讲。有一句话说道,母爱如水,长流不息。父爱如山,稳重深沉。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说起母亲的爱,如同潺潺流水,水是有声音的。说起父爱,山不会讲话,默默守护,所以,关于父亲的爱,能说的也不多。其实,如果我们细心思想,母爱如江河,父爱如大山,两者一样重要。“父”与“付”,发音相近,父亲就是付出的 一个最可爱的人。父亲节,就是纪念父亲的付出
这里,我想分享父亲为我做过的一件最平常又难忘的事情。小时候,我的父母都被下放到工厂、农村,我们兄妹几个寄居在保姆家,父亲每周会来探望我们。每次,父亲会骑着他心爱的单车来。上个世纪70年代初,一辆单车是全家最贵重的物品,男人娶媳妇必备的东西。爸爸一有空就擦亮单车,就像现一些人有空擦亮汽车一样。我当时特别着迷单车,每当爸爸放好车子,我主动帮爸爸擦单车,因为,我想趁机会开口,说我想学骑单车。那时我不到十岁,我这个哀求令爸爸为难。除了名贵之外,当年单车十分笨重,一个小孩子无法骑上去,只能用小孩方法,把脚跨过中间空挡去去騎(有些地方称为“二八式”,见图)。终于,我爸爸答应了。他扶着车架,帮我平衡好车身,然后,随着我左脚踩着左脚车板“溜车”,再把右脚跨过空挡踩右脚车板“踩车”,爸爸一直跟着,先是小跑,后是快跑,不时提醒我眼望前方……等我能掌握好,他才放松双手。我不记得自己摔倒过多少次才学会,我只记得每次单车倒下来,以后追赶上来的爸爸,气喘吁吁地问我“没事吧?”,先看我有没受伤,才扶起他心爱的单车。爸爸将心爱的单车,舍得给我去“糟蹋”。因为他知道我很想学会骑单车,因为他爱我!
路加福音(Luke)11:11 你们中间作父亲的,谁有儿子求饼,反给他石头呢?求鱼,反拿蛇当鱼给他呢?11:11 “Which of you fathers, if your son asks for a fish, will give him a snake instead?11:12 求鸡蛋,反给他蝎子呢?11:12 Or if he asks for an egg, will give him a scorpion?11:13 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天父,岂不更将圣灵给求他的人吗?”11:13 If you then, though you are evil, know how to give good gifts to your children, how much more will your Father in heaven give the Holy Spirit to those who ask him!”

孝敬父母,报答父爱,今天,有没有想好,做一件讨爸爸喜悦的事
父亲这个角色,如此重要。这就是为什么在旧约里面,摩西对犹太人颁布的“十戒”中,前四条是对神的,后六条对人的,其中第五条戒命就是“孝敬父母”:
出埃及记(Exodus)20:12 “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 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20:12 “Honor your father and your mother, so that you may live long in the land the LORD your God is giving you
我们中国人习惯说孝顺,圣经讲孝敬,英文就是「honor 」。honor 就是你在众人面前给他尊重、名声、光荣,和荣耀的地位。,圣经原文是希伯来文,希伯来文讲到孝敬意思就是「很重,很有份量」。就是说,这个人在你的生命中很有份量,你很看重这个人,这叫做孝敬。
做儿女的,可以用许多方式感恩父爱,而我觉得,做了一件讨父亲喜悦的事,最有意义。我对于自己的爸爸经历的了解不像两位哥哥那么多,可能父亲觉得我能幼过多的历史阴影不利于我成为时代的阳光少年。随着我的成长,尤其是我成为三个孩子的父亲后,我喜欢分享做父亲的快乐,还写了一本书《爸爸,你可以不一样》。我发现,我的父亲其实很想把他的一生记录下来。当我去温哥华探望他,闲谈中,我知道他的这个想法,马上买了个笔记型录音笔,教他知何使用。他知道我只有二周的逗留时间后,每天一早起来,坐在桌前,一段一段地录着,一坐就是大半天。那年,他已经是八十多岁老人。我为了不打扰他,躲在房间里,一边听,一边在思索,他那一代人,历史的包袱,实在沉重。国事、家事、天下事,纠缠在一起,令人迷茫。终于,我把他录音带走,然后,花了差不一年补录、求证、整理,他一生经历也形成了文字。 我父亲是在2014年7月去世的,在你去世前一个月,所有儿女孙辈同父亲在临终关怀医院过了最后一个父亲节。父亲,他当然很开心,但更让他开心的事,是可以把这份一生记录交给儿孙。
记得听过一位牧者讲过,我们很多时候,会视乎父亲的聪明才智地位来衡量父亲份量,但圣经却是要求我们无条件的尊重父亲,以他为荣,因为神用着他把你带进这个世界,神透过他将最好东西给了你。透过父亲的爱,你看到“天父”的爱。所以,为什么耶稣教导他的门徒如何祈祷的主祈文开头第一句“我们天上的父”。
马太福音(Matthew)6:9 所以,你们祷告要这样说:‘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6:9 “This, then, is how you should pray: ” ‘Our Father in heaven, hallowed be your name,

孝敬父母,报答父爱,今天,有没有想好,做一件讨爸爸喜悦的事?

无论高考还是留学,有规划的人生就是不一样

高考,你会备战三年;留学,你或许也要准备二年。无论高考还是留学,有规划的人生就是不一样!

高考结束了,众多学子开启了宝刀入库,马放南山的度假模式。但每年高考后,国内的学业规划机构也同时开始了繁忙的咨询业务,是继续留在国内读大学,还是高考后选择国外留学?留在国内读大学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出国读大学又该如何申请和准备?不同的学生和家长有着不同的选择,上海交大一位教授在谈到学生留学规划时说到“人生不走独木桥”。但高考之后才思考留学,在我看来,这时候的规划已经过于匆忙了,真正的学业规划应该至少再提前两到三年。国外的职业生涯规划多从小学开始,而在我看来,对于普通的孩子来说,大学学业规划至少从高中开始。尤其是留学,相对于国内高考来说,留学更是需要系统的规划,深入地了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功到渠成。(参阅:”低龄留学规划是个系统工程,总结三个关键点,给你助力”)

高考:正轮胎,留学:备用胎;两手准备,无可厚非,但避免任何仓促的决定
对于更多把国内读大学作为首选,出国留学作为备选项目的家长来说,高考前是不愿让孩子有出国的想法的,因为一旦目标不专一,自然会影响高考的结果。但在我看来,即便不让孩子参与,家长也应该提前有所了解,有所规划,而不是等高考完再同孩子一起决定,那种遇河搭桥的做法只能解缓解高考不理想的困局,却很难助力孩子在另一条路上顺利前行。前面一篇文章中我们谈到过,留学规划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过程的断裂都会影响整体的留学效果。游学、选中介,选择国家,选择学校,任何一个环节都应该做到位,从这意义上来说,整个留学前的规划如果没有提前两至三年是无法完成的。近年来,国内兴起的游学热,许多家长也是抱着让孩子对国外教育有个初步认知的想法开展的,这种有备而来的游学本身就是未来规划的一环,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孩子至少会对国外的学校与未来的生活有个感性认识,从而高考后选择出国读书则不至于过于盲目,当然,这种意义上的游学绝不是那种以旅游为目的的,所以这同样需要家长以规划的心态认真挑选合适的游学团和目的地。至于选择中介,选择学校则是可以放在高考后与孩子共同参与来决定,这样既不影响孩子的高考,也不至于临时准备出国读书事项显得措手不及。

以目标为导向的“倒推式”规划出一条优化的人生路径
进行学业规划或职业生涯规划,我一直建议用倒过来推的方法,今后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喜欢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或者留学后想移民等,从这些职业目标来倒推读什么样的大学和专业,有了大学和专业的目标,再选择合适的高中,并依此进行高中选课。
人生处处需要规划,1979年我参加高考,年轻的我一直认为无限风光在险峰,那也是我在求学路上的奋斗目标。以此为方向,我努力读到硕士、博士。毕业后我又想移民,于是就开始了移民规划以及移民后新移民的生活适应性规划,我听从一位前辈的忠告要做好十五年的准备:头五年是生存,第二个五年能够生活,第三个五年是能够发展。有了这三个明确的目标,就不会因为一开始找不到心仪的工作而沮丧了。在三十年前,能够来加拿大的人,无论在经济还是其他方面都是一个新的开拓,所有的都是重新适应,但正因为有这样一个规划,一步一个脚印,人生之路才会有条不紊。人生规划就像一个人的发展路线图,有了清晰的路线图,余下的任务就是努力去实现了。
我在我的《中学就是加拿大》书中写了女儿留学加拿大之前的规划与准备,我的三个孩子都是加拿大身份,但都在中国长大并接受了高中之前的教育,为了更好地在高中入读加拿大中学,在国内上学时,我就刻意培养她们中英文的能力,培养行之有效的学习习惯和生活能力,为了顺利返回加拿大读高中,我还事先替她们选择了游学,使她们对留学先有一个感性的认知,我也亲自来加拿大探访了不同的学校,了解不同人的经历和经验,倾听本土人对加拿大教育的看法。对于两个女儿的规划,因为当时我们还在国内发展,无法亲自陪读,所以为孩子选择了全寄宿制的贵族私立学校,对于儿子,我们因为是一同来到加拿大,儿子过来也是从九年级读起,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过渡和适应,因此,我们为他选择了离家近的公立学校。这些规划并不是临时思考决定的,而是在一系列权衡与共同的商量,以及大量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做出的在我们看来最科学、最合理的规划,从目前已经就业的女儿现状来看,这一规划无论从学校的选取,大学专业的选择还是未来就业来看,都是一条较为优化的路径。

规划、调整,我在三个孩子大学专业选择上的改变
在加拿大没有高考,孩子学什么专业取决于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性格。一个家长发现我三个孩子三个不同专业的选择后感慨说从三个孩子在专业的选择上可以看出我对孩子管理也在不断的改变当中。事实上,我对三个孩子的未来都有着明确的规划,当然这个规划也是随着对国外学习与职业选择方面知识了解程度的加深,以及孩子自己认知能力的增加而在不断改进中。第一个女儿读多大,这是一个较为传统和保守的选择和规划,像一般家长一样选名校名专业,这对于当时我对加拿大大学的认知能力来说是一种较为稳妥的选择。第二个女儿在学业规划上开始有所改变,我们开始把目光瞄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校与专业,于是二女儿选择了外省所普通学校的建筑专业。到了第三个孩子,我们对大学与未来的职业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孩子在参与规划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未来也有了更清晰的目标,于是我们最后便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选择。这种放手并不是一种放任,是在一个全过程系统规划过程中水到渠成的管理自觉状态。总结自己对三个孩子学业管理的经验,我坚信在学业决策方面从小培养孩子具有人生规划的意识,相信他未来的人生道路自然不一样。

参与:留学规划中让孩子参与重要性有三点
在孩子的留学规划中让孩子参与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高考阶段,一切都是为了高考让路,学习是第一要务。但出国留学不一样,如果在前期规划阶段没有让孩子参与进来,第一、他对未来就不会有太多的心理准备,出来后可能会因为是第一次自己着手面对身边的学业和生活,一段时期内会无所适从,这种被动或间接的规划,第二、会使孩子没有责任感。虽然低龄留学的决策权在于父母,但如果孩子不参与的话,如何能尽快进入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整个学业规划阶段也应该主动参与,上篇文章发表后就有家长留言说因为孩子参与太晚,以至于留学后抱怨自己什么都不懂,第三、更有的孩子因为不会规划自己的学业,造成很好的成绩申请不到理想的大学等诸多遗憾。前段时间留学生家长圈里都在讨论一个收到大学OFFER的孩子在录取最终阶段被学校发现有两个高中学分还没修,这样,在入读大学前连高中毕业证都拿不到,如果暑假期间拿不到这两个学分,大学的OFFER只能被取消,各种低级的错误都有可能会出现在这些自我管理和规划能力差的低龄孩子身上,虽然出现的概率不高,但一旦落在某一个孩子身上,影响就是百分百。

感悟: 选择越多,规划越复杂
今天无论高考还是出国,已不像我当年那样充满硝烟,千人过独木桥,因为那个年代,对于普通人家的孩子来说,自费出国几乎没有可能。现在选择多了,但同时规划也复杂多了,难度也增加了。对现在的孩子来说,有时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人的一生都像是走在旅途上,最重要的是方向,只有选择了正确的方向,努力才是有意义和价值的。三四十年前对于我来说,只有一条途径,就是高考,人生的目标似乎已经被设定好,这样目标非常明确了,高中阶段也无需要考虑未来的专业,因为第一目标是进入大学。现在有了多项选择,选择哪条路更适合自己,这就需要通过规划来实现,如果认为实现目标是“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在试探的过程中调整自己的目标和方向,那很大的可能是在过程中付出过多的时间成本代价,还有可能使得多项选择最后变成了路越走越窄,最终只能选择一条并不适合自己的道路。

建议:理性地制订留学规划要考虑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合理的规划留学时间。很多低龄留学家长和学生往往是在面对人生重大选择或者国内中高考受挫时,才想到做规划,这样“临时抱佛脚”仓促做出决定必然会带来许多意料之外的隐患。留学是人生另一段旅程的起点,要用长远的眼光、理性地来对待。
二是忌跟风式留学。留学只是一种适合自己的未来人生发展之路,自己的路一定要适合自己。留学本身就是一个普适性与个性相结合的人生规划,要设计出符合自己兴趣、性格及特点,合理而又切实可行的学业发展方向。制订留学规划前家长要引导孩子弄清楚自己将来想要做什么?想要过什么样的人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初步了解未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可以真正把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能体现出来。
第三留学规划一定要与自身的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相结合。切忌以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态规划留学,虽然国外的大学在中途换专业方面有一定的操作可行性,但实际操作的难度非常大,而且耗时费力,且不能保证成功。如果一切规划从头开始,就会减少未来走弯路的可能,增大留学目标实现的概率。

小结:开启一个低龄留学过程管理的研究
学业规划对于孩子来说是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始,重要性不言而寓。在国内参加高考并一直走下去,会相对简单些,因为只有未来的专业选择与目标实现问题。而去国外留学,一切都是未知数,一切都是处于父母的经验之外,因而,规划就非常重要,甚至会影响一个孩子的成长或家庭的未来。对此,我们开启了一个低龄留学过程管理的研究,这种管理的重心就是留学的规划,尤其是留学前的规划,在这一条路上,有无规划,留学的风险不一样,留学的意义与价值以及未来的结果自然会有所不同。无规划的留学不代表着失败,但具有相当的随机性,有规划的人生也不代表的一定成功,但至少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失败的风险。

致仍在多个大学Offers选择中的你!

which-offer-should-you-choose-6e2364
过完了五一长假,应该开始劳动了。打开电脑,传来大批同学报喜的好消息。我一一祝贺恭喜,还没喘过气,家长们的问题接踵而来。相信很多12年级的学生和家长都有这样的经历,没收到OFFER时着急,当收到多份OFFERS时,又很纠结,不知道到底该如何选?痛并快乐,正常不过的事。于是,我放下手中一切,写下这篇文章。

一、收到加拿大大学录取通知书,开心难以用笔墨去形容

12年级学生

由于没有十一年级成绩,我的offer要比我的同学们来得晚的多得多得多,即使到了五月八号也没有收全。这个期间真的是很煎熬,有的时候也很怀疑自己,为什么明明成绩够了,就是拿不到offer,然后每次和我妈打电话都会哭一通。当我在三月收到麦马、皇后还有多大密西沙加校区通知书的时候,就觉得是时候去大学里面转转,看看是不是自己喜欢的大学了

妈妈的分享

等待offer的过程是痛苦而且漫长的。因为成绩提交的晚,已经将近五月份了,还没有收到一个offer。而孩子的同学大部分都拿到了想要的结果,我开始着急起来,心里嘀咕申请的步骤是不是出了问题,更想着儿子不到70分的英语成绩,心里越来越没底。越来越担心孩子最后会不会没学可上。于是开始筹划申请的大学都被拒的打算,除了让孩子又申请了一个转学分的学院备用,还和教育局联系能不能让孩子重上一个12年级,我希望他多一年适应,充实英语,以便在大学超高的淘汰率下不被出局。孩子说我瞎折腾,说他比很多同学分数高很多,大学一定会录取他的。好在五月份开始陆续收到大学的回复,孩子选了他最想去的,可以继续他的学业了。我和孩子爸爸心里悬着那一块大石头,终于放下来了!

一位爸爸的分享

申请阶段的近两个月,很多时候都只有4-5小时的睡眠时间,作为父母的我们很心疼但只能旁观和为孩子宽心,申请完成等待offer的来到。听女儿说,后期这个过程很有趣,有时半夜三更、有时在上课,邮箱叮的一声响,offer就来了。申请季后期,不乏有同学在课堂上突然一声尖叫,然后老师不得不停下讲课和大家一起鼓掌、拥抱。

上述这些文字,我相信写出不少留学家庭在申请季和录取这半年时间里,那种困感、焦虑、纠结、内心充满着不安和矛盾。

日子如此的漫长。终于,大学的录取发来了,太阳出来了,阴霾被驱散。

二、面对多个大学的录取,选择却变成了困惑和痛苦

跟中国的招生制度不一样,加国大学大多是预录取的方法,也就是说一个高中生,如成绩理想,会收到几个大学的offer,到底是去A或是B?大学会邀请学生参观学校,甚至,对于一些优秀的孩子,他们会提供免费机票、奖学金,来吸引人才。相信很多12年级的学生和家长都有这样的经历,没收到OFFER时着急,当收到多份OFFER时,又很纠结,不知道到底该如何选?

痛苦并快乐,正常不过的事。

面对多个大学Offers时,家长如何指导孩子做出选择?

第一,和孩子坐下来讨论

2018年出版的《带你走进加拿大大学》一书,我提议:

面对多份OFFER时,建议家长与孩子坐下来一起沟通,分析每所大学的优势与不足,其中包括:

1、英语水平

2、专业和性格匹配

3、专业与就业和实习机会

4、学校排名

5、入学后转系或转校

6、学校所在城市的文化和发展

我也写道,大学毕业后,留在加拿大,回国发展。因人而异不同的案例。毕业之后,想回国发展或者去其他国家深造的话,我觉得,学校名气比较重要。如果是想留下,专业可以放在第一位的,这样对以后就业有好处。

2019年,我会补充一点,研究不同类型的大学:

选择专业,我们更多的是看孩子兴趣、能力,与专业要求的匹配。花时间与孩子沟通,做专业学科探索。选择大学,考虑的因素又有所不同,尤其是留学生家长。他们或许对大学专业不会陌生,许多留学生家长都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背景,但是,他们对加拿大大学的了解,除了多大、滑铁卢、UBC、麦吉尔,其他都认识不多。熟悉我们的家长知道我家三个孩子分别就读多伦多三所大学,除了多大以外,其余的两所瑞尔森和OCAD,并不为中国家长熟悉,我总要花些时间解释,我的二女儿喜欢建筑设计所以选择瑞尔森大学,小儿喜欢创意设计所以选择OCAD。我们曾经一起花了不少时间研究比较,同一个专业在不同大学的差异,包括:毕业授予学位(Degree)、实习机会(Internship or Co-op)、四年课程、师资实力、校园文化和学习环境,等等一系列的参数。

第二,孩子自行查阅专业内容

陈同学做法

我选择听说就业率特别高的伯克立大学(Brock University)。这个专业可授予会计学士(Bachelor of Accounting ,简称BAcc),入学条件不高,75分以上可以,英语、数学、微积分,是指定的先修课。易进会不会难出,我根据链接,进入该校官网下的专业介绍。我最关心是课程难易,尤其是第一年。每个学校规定不一样,例如,这所大学学位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和综合学分课程组成。各占比例不同,专业必修课占2/3左右,综合学分课占比例最少,只要通过1.0 学分的人文, 科学和社会科学就可以。但第一年要选经济学econ 1p91 和1P91。学校建议,学生第一年就获得5.0个学分4.0 学分的必修课和1.0 综合学分课程。

具体如下:

ACTG 1p01 财务会计入门 (Introduction to Financial Accounting) 0.5

ITIS 1P97 数据分析和业务模型 (Data Analysis and Business Modeling )0.5

MATH 1P98 实用统计 ( Practical Statistics )0.5

ACTG 1P02 管理会计入门(Introduction to Managerial Accounting)0.5

ACTG 2p40 商业法(Commercial Law)0.5

MATH 1p97 微积分与应用(Calculus with Applications) 0.5

ECON 1P91微观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Microeconomics )0.5

ECON 1P92 宏观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Macroeconomics)0.5

科学(Sciences context credit) 1.0

一年上九门课,但当中数学、科学我擅长,会计是我喜欢的。从第一年的课程安排,我应该读得下去吧。

第三,未来职业选择早规划

在国内,高中生被懵懵懂懂地分为了文理科,对大学的规划只是刚刚有点了解,职业规划对中学生来说很简单,基本是父母划个圈,孩子往里钻。到了加拿大之后,完全不同。中学的选课与大学专业有关系,再往前一点,中学课程、大学专业跟未来的职业选择,是连贯一起的。教育两项主要功能:一是为了职业,一是为了做一个有知识、意义和价值的人。

这些年,我一般都会问到学生对将来职业的方向和兴趣,有的学生目标非常明确,但相当一部分都对于自己的未来不大清楚,如果问他们就会说没想好,再进一步问,可能会说,你问我爸妈吧。这是因为在国内教育中只注重知识的灌输,缺乏职业的体验,从而导致二者的脱节。低龄留学如果在高中就能看远一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关注未来职业的走向。

教育其中一个职能是为未来职业服务的

家长可以跟孩子讨论他感兴趣的职业的未来是什么样的,要得到这个职业必须取得什么样的学业资格。教育是为职业服务的,假如你要做这个职业具体有什么步骤,也是用目标导向倒推的方法。我曾问过加拿大百年贵族学校里是如何培养她们的,老师教导她们说未来的生活取决于他们选择什么样的职业,未来的职业取决于她们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则取决于高中选什么样的课程。

重点:“倒推式”,放眼未来,规划当下。

从认知到感知的过度

如果说中学对于职业教育和指导还停留在感性认识之外,那在大学对职业的指导和帮助就更加的直接了,可能对许多留学生来说,在高中阶段可能没有打工的体会,但对于本地孩子,他们在高中或多或少都有打工的经历,尤其是18岁之后,许多孩子都会靠假期打短工获得自己的零用钱甚至学费。当然留学生的情况会有所不同,不过,大学对大学的职业指导翻看过安省的22所大学,在加拿大所有的大学里都有一个重要的部门叫大学的职业指导中心,其最重要的功能是提供在校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服务,以多大为例,其三大校区都有类似的服务中心。

曾跟一些在读的学生聊过,他们说大学里的指导老师都是专业人士,可以为他们职业规划提供专业帮助,还可以在找工作时提供简历写作指导等。还会定期邀请不同的人来介绍不同的行业,各个专业都会有相对应的毕业生或校友来讲解他们职业的东西,尤其是前沿的发展状况,学校还会为学生提供COOPER项目,比如滑铁卢大学对此就特别重视。 大学还有一些实地实习的科目,在学习专业过程中尤其是实践性或应用性学科中,都需要进行一定的实习。比如我家老大在上学过程中必须到诊所或家庭医生做实地的实习,为病人做心理辅导,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孩子在实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职业方面的东西,还要学会像成人一样保护自己。

重点:“实习型”,职业准备,从实习入手

第四,切记:职业大于专业

职业大于专业,职业是随着时代而不断变化的,而作为大学的专业需要一定时间沉淀,积累成为理论之后才可能变成一种专业。尤其综合类大学理论性更强,专业涉及就会更加固定。在学业规划里离不开专业的选择,学业的规划与专业的选择是分不开的。

不同类型大学对未来职业选择有影响

麦考林分为了三大类,法律医学为主的综合类,二是综合类大学,三是专业性比较强的大学。但从职业的角度 来看一种是职业类综合类大学如多大,二是以职业为导向的大学,它所教育的东西都是与职业有关的,如瑞尔森都是以职业为导向的。虽然它与以职业为导向的大专有分别,仍有更多学术理论成份,而大专则偏重于一般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实用性浓厚。

当家长心目中期望孩子读名牌大学和名牌专业一定要清楚 :一该职业未来会不会适合孩子,二孩子对未来的职业会不会有选择的困难。三就是有就业渠道的不顺畅。

名校与就业

除了对大学的类型要有所明白之外,选择不同的大学会对未来的职业有所影响,要拿大学的品牌效应和排名还是大学的职业效应,看到大学排名指标,其中都有七八个考量因素,最注重的是学术的地位,研究能力,学校规模,人数,这些都构成了排名参数。多大,麦吉尔等都在世界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在考虑排名的同时,还要考虑未来的就业。事实上排名与就业没有任何关系的,一个同学读了CO-OP专业,在大学也跟教授也做了 很多工作,但毕业之后才找到工作,一般概念中名校一定好找工作,事实并非如此。有的同学还会在校外修一些额外的课程,用人单位会觉得那些在工作中更实用,反而更乐意接纳他们。另外,对于学习的体验,名校可能还不如以职业为导向的这些学校的体验,如多大的建筑科学与瑞尔森的建筑设计,多大为文科的文学士,瑞尔森为理学士,我女儿读的专业动手非常多,因而很快就积累了经验,很快在成绩积累的情况下获得了实习机会,对未来的就业有了很大的机会。因为加拿大的教授经常是一些公司的顾问,这样的实习也有利于打通未来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当然,名校也有名校的优势,优质的资源和校友圈,但这种优势可能需要慢慢沉淀积累,曾经有人说,第一份工作可能真的不体现名校的优势,这位同学在多大读商科,他认为一些小的专业性强的学校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比他们强,更容易获得好的工作,但第二份工作就不同了,因为名校的理论功底较强,优势会慢慢体现出来。

不同专业与未来就业有关联

加拿大大学与中国大学的专业分类大致相同,但专业内容有很大的差别。形式相同,内容有别,因为两国的教育制度、文化传统和文明发展不同。

商科、工程和数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种思想一直影响着父母辈对专业的倾向。当然,这些专业各个综合类大学里都会有,除了数理化外,加拿大的大学也特别注重人文科学的培养,尤其是一些私立学校,毕竟人文相比于现代科技所注重培养的能力也有所不同,所以大学专业的设置里,如果留学生家长重文轻理的话,就会有点困惑,据我们所观察,人文科学专业的学生在找工作方面并不比理工科难找。因为高中里面人文科学更注重于阅读、演讲和实践等。对于中国家长来说重理轻文有时也是在所难免的,毕竟高中阶段语言对留学生来说是一道较为难于跨越的坎。人文科学总体来说是大学各门学科的基础,因为大学里各门学科都有大量的阅读和论文,这些都需要较为坚实的文科基础。

家长应该纠正的观念是冷门和热门,另外一个就是文理学院就是一些介乎文科和理科之间的学院,这些可能带来的专业分类较粗一点,可能专业一些的教育越细分越有利于就业,因为越细分理论性就不会太强,会较偏重于实践和就业。我个人认为,如果留学生英语能力较强的话,可以选择读一些较虚的专业,也就是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这种专业较能培养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帮助孩子在未来的职场上走得更远,基础更扎实,而不比纠结于所谓的冷门或热门专业。专业宽泛一些,未来的发展空间就会更广一些

第五,关注这些网站

下面是一些相关专业的网站,一定要进去浏览一下哟

https://app.myblueprint.ca/

这个是在学校里用来选课、查询学分、分数的网站平台,同时也可透过它了解高中毕业升学的专业要求。

https://www.ouac.on.ca/

安省大学申请网(Resources &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students applying to Ontario universities.)

http://www.accessiblecampus.ca/

安省大学之间最新信息(Here you will find the latest information about accessibility at universities across the province of Ontario.)

http://www.electronicinfo.ca/

安省大学资讯中心(A guide to Ontario universities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guidance counsellors.)

https://magnet.today/

兼职、招聘网(Resource that matches job seekers with the right jobs that fit their skills and qualifications.)

https://www.ontransfer.ca/

安省大学学分转换资讯网(Help for those looking to transfer credits in Ontario’s postsecondary system.)

http://oucqa.ca/

安省大学质量保障过程资讯网(Information on the quality assurance processes for Ontario universities.)

https://ontariosuniversities.ca/

安省大学联盟(OCU)属下的大学数据中心库

https://cudo.ouac.on.ca/

安省大学联盟常用数据中心(Common University Date Ontario, CUDO)可以查询各大学专业录取平均分、录取人数、保留率、毕业率、就业率,以及大学班级规模、学生满意度、学位授予数,学费、奖学金,等等。(CUDO offers key data, in a common format, about Ontario’s universities: Number of degrees awarded, student enrolment and entering averages – all by program; Student satisfaction; First-year tuition and ancillary fees by program; Undergraduate class size, by year level; Research awards granted; and Graduation rates and employment rates by program.)

我大女儿Christie知道我在搜集关于大学就业和薪酬,毕业于多伦多大学的她,马上给了我一份最新的官方文件。根据为安省教育厅提供数据服务的CCI 研究机构(https://cci-resources.com)定期对安省大学毕业进行调查 (Ontario University Graduate Survey) 期中2014年问卷调查了3,400个毕业生,公布的调查结果是该年安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Employment rates)90%,当中,最热门的专业是牙科、眼科医科、兽医、法律、林业。毕生后六个月薪酬为$42326元,二年后升到$4,9636元。Christie提醒我,2016年最新的数据正在进行中。

第六,对焦虑父母们三点建议

第一, 在加拿大读大学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中学、大学、职业一脉相承,可以用一个三年计划或五年计划来规划自己的时间和任务,这一点也都是在中学训练出来的,在大学得以运用。

第二, 父母可以说是孩子人生第一个规划师,但你规划得更好也不能代替孩子探索和成长。有时父母的意见孩子可以去听,有时父母的意见过于强势,容易抑制孩子的想法,从而使孩子不愿意听。那在这种情况下,第三方的意见是比较中肯的,也是较易于接受的。有一个调查称北美这边的高中生对于职业的了解是通过父母辈的朋友来了解的,通过聊天、交流而了解的。比如我的儿子以前对精算非常感兴趣,但我认为精算师还要去考牌,而且工作后还要不停的通过考试更新,这是一个非常考验毅力的过程。我有一个朋友在加拿大保险公司里做精算师,在跟他进行交流后,我的儿子就打消了学精算的打算。于是我鼓励他自己在大学里做职业的探索,中学毕业后他有机会被多大的工程系所录取,我和家人也因此获得机会去多大参加晚宴,从而又多了一层了解这个专业的机会,通过这次亲身的了解,他还是最终放弃了这个专业,最终选择了自己心仪的安大略艺术学校。作为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多了解学校的相关资讯,跟职业人士交流,校外也经常会有类似的讲座,通过广泛的参与为自己选择合适的职业。父母也应该明白到时代的不同,以前的职业是为了生存,而现今的一代更看重的是职业带来的兴趣以及为社会作出的贡献,或者是选择留下或回国都适合的职业。至于专业来说,家长普遍认为选一行,干一行,干一行,爱一行,而这种职业价值观对于现代的孩子并不是十分适用,他们或许更愿意多尝试几种未来的职业。

第三, 留学生还要注意一点,未来是否移民事情。专业从事留学生职业规划的Janice Wu,她告诉我,不少家长送孩子来加拿大,就是看中加拿大是个移民国家,留学生毕业后申请工作签证,积累在加拿大工作经历,有利于日后申请成为移民的。另一位多年从事移民专业的Kutha也希望我提醒留学家长和学生,加拿大的移民变化较多,但毕业后的留学生有优势,但是,如果能够在选择大学专业方向时了解一下加拿大劳工市场需求趋势,在读大学期间留意实际操作、动手能力的训练,又或者在毕业后找工作时多听取移民专业人士的意见,这样,成功移民机会大大提高。

最后,我用两句诗词与各位共勉:

莫为浮云遮望眼,

风物长宜放眼量。

如何顺利通过每年的“省考”?

osslt_full_full
在加拿大安大略省读高中的留学生,明天都要参加“省考”。预祝大家考试成功,顺利通过“省考”!
1, “省考”怎么一回事?
“省考”(OSSLT)全称是安大略省高中读写能力测试(Ontario Secondary School Literacy Test)。OSSLT 的测验内容是什么?OSSLT 评估学生完成第 9 班后应达到《安大略省课程(The Ontario Curriculum)》所订的读写技巧程度。 1996年, 由安省政府成立的“教育素质与问责办公室”( EQAO )每年会接受省教育厅委托,对安省中小学生分别在3、6、9和10年级四个关键阶段进行水平评估,其中在中学阶段要进行9年级数学评估和10年级英语读写测试,10年级的读写测试是中学毕业要求之一。
因为大部分的来加拿大读中学的留学生都是冲着加拿大高中。在安省,高中是从9年级(相当于国内的初三)开始,所以, 各位留学生家长注意啦,这个“省考”与你的孩子是有关系的!如果你的孩子来加拿大读9年级,你须留意9年级数学考试时间是每年1月和6月,10年级英语OSSLT考试时间为每年3月底。今年是3月27日,明年是3月31日。即便你的孩子过来念11年级,他/她也要参加10年级的英语测试,因为,每一位安省中学生必须通过10年级英语语法写作能力测试,才能拿到毕业文凭(Ontario Secondary School Diploma)的。
2, “省考“难不难?不难!也难!
不难:各位留学生不必担心,无论是9年级数学评估还是10年级英语读写测试,只要你一直保持在各科平均成绩以上,相信这两个省考对你来说,难度的不会太大。而且,学校会有专门的辅导,教你如何备考的。
根据EQAO 官方解释“省考”的目的,既考学生也是考学校和老师的。不少人关心的排名榜,其中一项数据来源就是学校学生通过“省考”的人数和分数。各位有兴趣了解,可以看我之前写的书。
• 评估学生于关键教育阶段所累积的知识和技巧,并与省级标准比较参考;
• 提供有关学生学习进度的年度信息,让老师、学校、教育局及省份能监察进度并计划加以
改进;
• 由安大略省教师出题及安排进行;
• 由安大略省教师及其他完成指定培训的合资格个别人士以统一客观的方式评分;以及
• 所提供的结果可逐年与不同学校、教育局和省份作比较。
也难:是对ESL同学讲的。因为10年级英语读写能力测试,是测验衡量学生截至 9 年级的阅读及写作能力。测试有三种类型的写作:叙述、资料和图形写作, 要求学生提取文章中直接表述的信息并从例文中找出隐含信息。在写作部分,学生必须展开说明、用充分的细节加以支持、使用正确的拼写、语法及标点符号完整连贯地写出。对于ESL级别的学生,挑战难度大。有鉴于此,许多学校只会让ESLD、E级别以上的学生报名参加“省考”。记住一点,无人可缺免的“省考”,获高中毕业文凭其中一项条件。你的省考成绩通过,方可拿到安省的高中毕业证书。
3, “省考“(OSSLT)具体考什么?
阅读测试(Reading),内容题材大概分为:
信息类(要求约250词words)
报告类(约250 words)
对话类(约250 words)
叙述类(约600 words)
图表类(约600 words);
写作测试, 分作文和问答题两大类:
作文(Writing a Series of Paragraphs), 内容包括新闻类(1250 words)和议论文类(2500 words) 特别留意,展开说明、用充分的细节加以支持、使用正确的拼写、语法及标点符号完整连贯地写出
问答题是多项选择(Multiple-Choice Questions),留意,语法是否、词汇运用、文章结构、语言逻辑,等等。
你可以登陆官方网站,了解去年“省考”测试试题的部分内容。http://www.eqao.com/en/assessments/OSSLT/Pages/example-assessment-materials-current-year.aspx
Examples of the Assessments: Ontario Secondary School Literacy Test, 2018

4, 什么时候知道“省考”结果?
各个参加评核试的学生会于同一学年的六月初收到其测验结果。 详情请参阅样本。
所有 EQAO 评核试的全省结果亦会于进行评核试后的秋季公布。 校方及教育局的结果报告则会载於 EQAO 网站上。

5,“省考“分数最重要的「成功通过」
EQAO 测验结果会以怎样的形式报告?OSSLT 为一项最低能力评估。 因此本评估的成绩会评为「成功通过」或「未能通过」。 成功通过测验的学生,达到完成第 9 班所要求的最低读写程度。
当然,你的成绩也会显示在“省考”结果的报告上的。

5, 参加“省考”的注意事项建议(一切以考试规律为准)
*带齐护照和学生卡之类身份证件;
*使用黑色圆珠笔或者有橡皮擦铅笔;
*提前加入考场;
*卷子分为上下两册,每册完成时间为75分钟
*答题时即使不会回答,千万不要留空;
*遵守考场纪律,留心考试指南。

最后,预祝各位,“省考”顺利通过,马到成功!

留学生如何学会选课

选课
二月底三月初是春季学期的开始,也是多伦多高中的选课时间。一般的公立学校都有一个专门负责帮助学生选课的老师,但一位老师负责如此多的学生,而且也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的未来学业规划都做到清晰了解,所以只能给出指导性的意见,具体的操作还需学生自己进行。但每一年都有学生对选课产生迷惑,甚至一年后才发现选择错误而影响升学计划。
我在之前写的几本书里分享过,我是如何帮自己的儿子及其他留学生选课,但是,说与做永远,都是两个概念,况且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目标和未来规划,因而选课时无法一概而论,但总体来看,一些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一致的。今天这篇文章主要从选课所遵守的原则及思路方面来谈一谈,希望能给留学生们从宏观上有一定的借鉴和引导。

选课原则
来加拿大读高中,学会选课可以说是学生在学好英语之后的另一项重要必修课,只是这门必修课不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而是需要留学生们在实践中摸索学习。其中必须坚持几个基本的原则。
第一个原则就是满足加拿大高中毕业要求。加拿大高中教育具有自身的特色,课程设置的多样性是其特色之一,多样化的课程设置也会使学生陷入选择困难。事实上,加拿大高中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按照安省中学毕业的要求,高中毕业需要有30个学分,其中必修课18个学分,选修课12个学分。不管孩子未来的规划是直通大学,还是读大专或通过大专再转大学,高中毕业是第一硬性要求。如果完不成高中所必需的学分要求,就无法满足高中毕业的要求,大学、大专就都成了无稽之谈。
第二个原则保障足够的英语和数学课学分。在18个必修课学分中包括4个英语学分和3个数学学分。留学生必须留意的是4个英语学分虽然可以包括ESL学分,但一般11、12年级英语的学分是必须要求的,因而,如果四年全待在ESL班里,虽然英语够了四个学分,也仍然达不到要求。尤其是申请大学11、12年级的英语成绩尤为重要。数学的三个学分是指四年高中期间获得3个数学学分就可以达到毕业的要求。这一点跟中国有点不一样,因为中国是每个年级读什么课都是规定好的,不会给你跳,也不会给你降下来的,但在这边都是这种比较灵活的做法。即便如此,如果高中毕业努力的目标是大学,尤其是理工科类大学,3个数学的学分可能是远远不够的,具体的情况还必须按照所申请大学的要求来定。
第三个原则是要明白选课的先决条件。这里的先决条件一是在选课过程中有一个自由搭配的条件。这就像在饭店点餐,中国的高中选课就像是点一份套餐,所有的搭配都已经定好,你只要决定选哪一种就行。而加拿大的选课就像是自助餐,你可以自由组合搭配。自由组织搭配的根据就是未来大学或大专准备学习的专业,对于大学专业所需科目之外的,则可以按兴趣来选。与国内不同的是,这里的科目没有主副科之分,只有选修和必修。另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些课程有先修课程。比如,如果想选12年级4U的数学,必须先学11年级3U的数学和9、10年级的学术型数学,否则,即便到了12年级也不可能选12年级4U的数学。以音乐为例,如果11、12年级想上音乐课,而之前没有修10年级音乐同样是不行的。因而,根据大学想学的专业来选择12年级课程,再根据12年级课程选择11和10年级课程是科学合理的。以一个将来大学要读理科的同学为例,他 必须要有十年级的科学课,而十年级的科学课必须是学术型的而不是应用型的。通俗来说,应用型的课程不能够并到这个学术的课程,更不能够升级到学术型的,而大学所需要的是学术课程的成绩。反过来,用学术型的课程去申请大专是可以的。
第四个原则就是一定要清楚12年级的课程与大学的关系。加拿大大学网站上都会清楚地标明每个所录取专业对高中课程的要求。比如,有的大学计算机专业会明确要求需要12年级英语、两门数学或者一门物理的成绩。如果有意向报考这所大学,在12年级选课时就必须满足该大学的要求,另一个还要满足12年级所选课程的先修课程要求,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如果选12年级数学必须有11年级数学的要求。

四个思路和做法
第一个思路,就是在高中的选课里边,一定要有一个叫做倒推式的思路。就是把大学的专业与中学的专业直接倒过来去推算,中学选什么课,就决定了大学能够选择报读什么样的专业。具体的做法就是,一定要自己亲自去大学的官网去看。安大略省的好处就是它有一个叫做安省大学的资讯联网(e-info),你只要把大学想读的专业输进去,然后进到里面的界面,它就会告诉你这个大学的专业所对应要求的高中12年级课程。虽然一些大学的总原则是要求看高中12年级的六门课程,但是,不是所有的专业都要求六门指定的,它一定会给你一个自由选择度,指定最多的是工程,指定了五门,其他的比如说有一些人文类,那可能就指定一门就是英语,剩下的五门,电脑会根据你12年级所选的其他五门的成绩,自动计算最高的成绩。因为一个学年基本上有八门学科,所以,在八选六里边,你就有两个自由选项。有一次在帮一个同学选课的时候,这个同学就非常固执,她说,我就选大学所需要的六门就行了,所以我12年级的时候就只读六门课程,但是指导老师跟她说,只选六门比较冒险,因为你不一定能够保证六门都是很高的分,申请大学时要看平均分,这个同学是读护理专业,她非常清楚自己需要两门英语,两门数学,一门生物,一门化学,剩下的两门,她不愿多选。但是老师建议她再多选两门作为备用,最终,学生也听从了老师的建议,所以这个思路和做法就让我们清楚要去上网查询的重要性。这个倒推的思路就是告诉家长们,假如你打算把孩子送出来,其实盯着的不是学校,盯着的是他将来要读的专业,想读什么专业,在这个方面去帮助他规划高中的课程。
第二个思路是要清楚大学专业在高中所对应的类别。大学的专业对应到高中课程里大体上可以分为五类。一是人文学科,相当于我们国内所说的文科。二是自然科学学科,相当于我们常说的理科。三是商科,包括经济、财会、金融等。四是艺术类,包括美术、音乐等。五就是科技或一些纯技术类。了解了五大类别,在高中选课时对号入座,这样进入大学后课程就很容易地就衔接上了。
第三个思路解决选课中的困惑。困惑一是英语,相信多数留学生课程规划被打乱的原因都是英语,尤其是11、12年级过来读书的孩子,ESL测试级别低意味着要花更多的时间在ESL课程里,从而影响正常11、12年级英语的选课。在一般的公立学校,即使入学时ESL测试成绩达到了E,一般情况下,仍会被要求读半年的ESL课程才能进入正常的英语课学习。在短短的一至两年内,既要完成ESL课程,又要完成11、12英语,同时还要备考雅思,参加省考,做义工……,过于紧迫的节奏会打乱预定的毕业计划。困惑二是专业的选择是否适合未来的就业。之前,我们在谈大学专业规划时,一般立足于学生自身的兴趣,毕竟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但现实面前,许多同学还需顾及未来的职业走向,尤其是一些计划毕业后留在加拿大的同学,在这方面,学校负责辅导选课的老师同样很难把握,毕竟,他/她的职责是学业规划,而非职业规划。难点在于你现在中学里边的选课和大学里边的专业,假如用一个时间段来计算的话,那起码也都是有相当一段时间间隔,多则十年,高中四年,大学四年和工作两年,再来做这种学业规划与未来职业的结合,肯定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正因为这样,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专门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叫做职业生涯规划。但是从规划的角度来看,落到中学阶段就是选好课,到了大学就是选好专业和学术方向,谈到职业则是选好第一份工作。以此为思路再回到高中的课程选择的话题,家长就应该用放长线的心态来帮助孩子去选择。对于多数家长来说,这是个新的事物,毕竟在国内没有这种经历,在指导孩子方面无经验可谈。
第四个思路就是假如你理想中的职业无法在这个阶段满足的话,那就先抓住高中和大学的这种关系,因为毕竟将来在大学里边的专业转换也都是比较正常,也是切实可行的。从大学毕业之后拿到了工作签证后找的职业也都未必要跟大学所读的专业一定要匹配。在如此多不便、不确定的因素下面,专注在目前的高中选课就是一定要把高中毕业条件作为第一,另外一个就是要明白以大学作为目标。作为家长要关注的就是在没有高考的加拿大如何让孩子读到心仪的大学和专业。

结论
当然,对于新生而言,这是个新生事物,当中还包括学分转换的问题,转了多少,转了什么,从而还需要修多少必修课,多少个选修课(在选修的三个组别里选择) 。对于旧生而言,大多数是在学校网上选择好提交的,能否如愿以偿按选好课表新一学年直接上课,还得取决于学校的决定。你有选择权,学校有决定权。想当初,你申请公校时,教育局在你的申请表里三选一。同样,学校会根据诸多因素,在尊重你的选择前提下,做出适当的调整和调剂的。一般在新学年开始时,你去Guidance consolers Office取新课程表时,新的Time Table,你才真知道选课的结果。

收获
学会选课,留学已成功一半。因为选好课就是选对一条通向大学之路。所以,值得家长和学生花上半天的时间去明白和理解。必竟,中学是为大学预备的,将来,大学四年,你也会面临许多的选课的挑战。

如果你要更详细了解中学与大学的关系,可以上网找我的这本书看看。听不少人说在加拿大的公共图书馆、中文书店和华人连锁超市如大统华的书架上也有摆放的。

再谈留学的意义,挖掘留学的含金量

秋天的感悟-min
随着小留学生出国留学潮的涌现,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把孩子送出国门,出国读书的原因通常很简单,留学的价值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指标去衡量,但是留学的意义却很少有人去深入思考。小留学生越洋出境地选择国外的教育,个中坎坷自不必说,顺利毕业,获得学位,自然自带光环。而对于一些有备而来,无功而返的家长和孩子开始纠结于选择的失误,即便学成归国也可能因与国内同学相差无几的月薪而又可能陷入再度的迷茫。到底什么才是成功的留学,留学的意义又如何体现?

春节期间走访了几位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留学生,他们大都是本科或硕士出来读书的,同时通过团拜活动也与一些当前在读的小留学生进行了座谈。三四十年后再次回头看看留学的意义,通过两代人的交流,把留学的意义放在当下, 与几十年的历史中重新回看,意义似乎也多了层回味。相比之下,当前的留学群体已由当年的家境贫寒,成绩异常优秀一族,或者家境富足,却不学无术之流变成了中产阶级追求未来精英生活或是寻求优质教育的途径,经济的问题不是问题,而现实的压力在于,留学, 值与不值,是从经济上衡量还是从人生体验上衡量,亦或是从对整个国家民族的贡献上或学术交流上来衡量,放在不同的评价指标中,意义也会有所不同。

留学是一种经历,磨炼了意志,平淡了心态

王女士,多伦多一私校校长,上个世纪80年代从广州来就读多伦多著名女子学校,UBC商学院毕业,一直从事教育管理。

把留学的意义等同于留学的价值,难免带有功利化的目的,价值是针对个人而言,即留学, 值,还是不值,主要从个人的经济回报及未来的发展方面考虑。而抛开个人的投资与显性回报,那些隐性地收益也许是留学的真正意义所在。对个人而言,留学最大的收获就是未来有无限种可能的存在,人生不会是一眼望穿的平淡,如电影《霍比特人》中所言“世界并不在你的地图与笔记里…….当你回来时,便从此与众不同”。当年,我是自费留学,很在乎学成归来的回报。还好,那个年代不是每个人有机会出国,所以,留学,让个人履历上镀上一层金。现在,出国留学的初衷虽然仍是十分功利的,但更多的是追求一种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我所在的中国留学生说出自己的留学感悟:也许,归来后,你会认为留学也不过如此,但你却获得了可以感叹不过如此的资格。对于自身的成长,也有留学生说:可以收获到两样东西,一种被放到任何国家谁都不认识的地方都能生存下去的能力,一种名车豪宅却动摇不了愿意每天坐公车去追求简单梦想的平淡心态。

留学是一种体验,开拓了视野,丰富了阅历

李先生,退休注册会计师,来自上海,上个世纪90年代初毕业于约克大学。

网上经常也看到有人抱怨,花费巨额资金出国留学,回国后却只能像本地毕业生一样拿着可怜的月薪,留学似乎并不值得。事实上,留学的意义体现在多个方面,价值只是其中之一,也是最功利的一种评价方式。知识永远不是只来自于书本,生活与实践才是知识的直接来源,留学是一种实践知识与书本知识相结合的体验。留学中了解世界有多大,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亲身体验一种全新的文化,拥有新的视野,体验不同的教育方式,便因此而拥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放眼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豪迈,这些意义怎能单纯地通过价值来衡量。

留学是另一种人生旅程,早早地学会自己走路,规划自己的人生

Anthony,北京名校高材生,“中考”成绩年级前十名。现在是多伦多公校十二年学生,计划在加拿大读大学,美国读研究生。

教育的功能之一是传授知识与学习的能力。而留学教育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因为留学生要摆脱国内传统教育的思维去接受新的国家新的教育方式和教学理念。比如,加拿大教育从高中就开始引导孩子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学会面对未来的人生挑战。曾经有个同学说,出来留学并不是因为国外教育的轻松,如果语言不过关,是毫无轻松可言的。他认为留学对他的最大意义就是学会了自己走路。因为加拿大高中的选课,其实质就是让学生自己在学习中选择自己的发展兴趣,最终确定未来的职业方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会选课就学会了选择未来的人生道路。三年的高中决定了四年的大学专业,四年的大学决定的未来十几年的职业走向。有规划的孩子就很清醒自己留学的意义,学会从小规划好自己的未来。

留学是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的勇气和接受真实自已的态度

Melody,陕西人,读十年级,一年后觉得不适应留学生活,打算回国。

留学是自我认知的过程,即便经历失败也能完成一种不同的人生体验,人生本就是一段不断在成功与失败中缓慢前行的进程。留学并不一定代表成功,也许部分留学生因各种原因无功而返,但无论如何,经历了就是一笔人生的财富。在这条路上只要走过就会有所收获,

我见过个别因读不下去,或者适应环境能力太差,无法继续学业的低龄留学生,但尝试了国外的教育至少让他们认识到了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毕竟国外与国内无论是教育体制还是思维模式上都有较大的差距。很多学生在国内时渴望国外教育中的自由,殊不知,这种自由并不适合于所有的孩子,对于行为缺乏规范和约束力的低龄学生来说,也许国内较为严格的管束性教育才是最适合他的。对于这些中道回国的孩子来说,留学的意义就在于清醒地认识了自己的能力。在留学过程中认识到自己,清楚地认识到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强大到可以在一个陌生的国度去生活和学习,留学不仅是读书的能力,还包括生活,与人打交道的能力。若干年后,回过头来看看自己曾经走过的路,这种认清自我能力的意义远远地大于一次小小的成功。发现一个不完美的自己和不理想的自己,也接受这个不完美和不理想。相信所有的经历换来的都是成长,从走自己想走的路转到适合自己该走的路,同样也是一种成长。

留学短时期内看是家庭的选择,长期来看更是国家的财富

员先生,早期留学生,多大著名学者,专门研究加拿大华人社团。

留学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对个人的发展上,更多地体现在未来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意义上。对个体来讲,体现的是一种收获,对国家和社会来讲,则有可能带来的是一个时代的改变,而这个改变则可能体现在社会生活、教育理念等各个方面。

留学的意义就是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会增添一些新的思维,新的血液。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不断出来的留学生对中国精神面貌的改变是有目共睹的,在增强国力,民族融合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从清末开始持续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发起的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都对中国科技的发展与文化知识的传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都体现在长远意义上对中国的影响,而无法用一时的价值来衡量。

当前的留学潮不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的挑战或背离,无论是国内教育还是国外教育都是教给我们一种能够面对未来世界的能力,小到掌握一种语言,大到胸怀天下,都需要我们以兼容并蓄的态度来接受世界日益多元化的文化。一个同学很羡慕当年父母留学于国外,他说,”世界那么大我要出去看看”,因为受父母的影响这位同学的心态非常开放,不会纠结于融入本地的学生,在他看来,文化不同自然不容易融入。留学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不是一方融入或改变另一方,但尊重当地文化和本地语言是必须的。好多小留学生感慨说出来后更热爱自己的国家,这就像春节回乡过年一样,无论家在哪里,无论路途多遥远,那都是心之所往、情之所系。出国留学绝不是为了在昔日的同学面前炫耀,更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前途和未来,爱国,就要为自己的祖国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许多小留学生喜欢抱团,聚集出自己本族人的小圈子,其实这样是不合时宜的,既然出来就要勇敢地接受周围的环境,文化融入是很难做到,但文化的交互是可以实现的,我们来学习别人先进的东西,学习不同的思维和语言,这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借鉴。同时,也可以把我们自身的文化与传统的东西展示出来,”中国这么大,也欢迎国外的同学朋友来看看”。这样,留学的意义就从实现个人的目标转向了社会价值上。

不同的选择,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

陈先生,早期公派自费留学生,海归后又回流加拿大。

春节期间走访的一位老留学生,如今是一位普通的加拿大移民,没有成功人士的辉煌事业,对于留学的感悟,他谈到,留学让他学会了适应环境,学会了坦然地面对生活。他说就像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初期,一大批内地人涌入了广州城,作为本地人,我们一度非常排斥外来人,非常轻视外来人。最初他们刚过来时都是做着低等的工作,都是广东本地人不愿从事的工作,广东人对他们还能容忍,但当他们做出租车司机时,矛盾就出来了,因为他们不会说广东话,本地人顿时感到了有一种外人入侵的感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逐渐适应这种环境时,这种改变也就被慢慢的接受了。初期留学毕业后留在加拿大,在找工作时也觉得自己是外来人,有一种侵入的感觉。但多年的生活已经让我变得很坦然,我明白要不就改变环境,要不就适应环境,我也不羡慕海归回去挣大钱,因为我知道一份收获一份耕耘,我只选择更适合我的生活方式。也许当前仍有许多小留学生纠结于毕业后留在国外还是回国发展,事实上,留学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选择和思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多数小留学生会逐渐明白自己要追求的是什么,留与不留只会成为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一种途径而不是最终的生活目标。留学生父母不必过于纠结孩子去留问题。从这种意义来说,留学是过程的体验,体验是未来选择的参考与依据。

我们的感悟

1, 对于当前盛行的低龄留学的意义,从家庭的角度通常会用值与不值来衡量,对于答案,低龄留学的家长心中自有一杆称。而以上一代人的经历,把留学的意义放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内去考量,其中的意义更为深远,正所谓风物长宜放眼量,真正的留学意义是需要时间的沉淀才能体现出来的。

2, 清楚出国留学的意义所在,才有利于激发孩子内心的求学动力,毕竟有能力送低龄孩子出国的家庭基本不会需要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而内在动力才更有利于驱动他们投入时间、精力和热情去学习。才能在学术的道路上走的更远。开阔的知识面、抗压的能力,积极的人生态度,更是一笔难得而又可贵的人生经历。

3, 教育需要长线思维,而衡量教育成功的意义之所在,则需要放在人生成长的整个阶段来考量。社会竞争的压力使得父母或学生自身希望通过复制别人的成功道路来实现自已的人生梦想,却往往会忽略人的内在动能才是驱动你真正前进的动力。

小留学生的春节//留守父母的过年

IMG_9085
亲情是一种神奇的存在,过年回家是一个特殊的路线,小留学生出国之前在国内都已熟悉了过年的节奏:不用做作业,一觉睡到自然醒,收不完的红包,吃不完的美食,这一切随着留学海外似乎瞬间就成了回忆。在尚未褪去儿时过年记忆的年龄,就要在这万家团圆的节日隔着手机屏幕体会万里之遥的欢乐,在尚未读懂离愁的岁月却要独自面对远离亲人的落寞,独享着一份不可言说的节日孤独,小留学在异国的春节可谓几多欢喜几多愁。

上篇:加拿大小留学生的春节
加拿大中学里有一些西人或华人私立学校,里面汇聚了不少的华人留学生,部分学校为了迎合这些小留学生的需求,会为春节设定专门的假期,这样,一些经济条件不错的学生便可在这个假期中回国过年,感受真正的节日气氛。但春节期间紧凑的时间,昂贵的机票,真正能回去与家人团聚的留学生自然为数不多。
留在这儿的孩子在家长眼里似乎只剩下一个节日的名称,缺少了实际的意义。事实上,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多伦多的华人很多,节日氛围同样很浓,超市里也挂着大红的灯笼,唐人街更是有着国内大城市已经见不到的古老春节民俗,但在这个阖家团圆的日子里,形单影只的小留学生们似乎并不愿感受这份海外的热闹,少了跟亲人一起团聚过节的仪式感,自然也就少了些许的期待,年的味道因此变成了思乡的味道。每逢佳节倍思亲,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尤其是公校的学生,过节就是隔着一道手机屏幕享受着家人与同学的欢乐,关上手机,享受着国外一如既往的学习和生活,体会着只有自己才感受到的孤独和寂寞。尤其是国内的春节正是国外孩子期末考试阶段及新学期的开始,忙碌的学习及国内外的时差,让他们连看春节晚会的时间都没有,虽然放学后可以看重播,但一个人坐在电视机前,或对着手机屏幕,再精彩的节目也会变得索然无味。

加拿大也有春节
加拿大是个多元文化国家,走在街道上随处可见肤色各异的人群,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到这个国家之后也带来了本国的传统文化。当然,以基督教和天主教为主体传统宗教节日圣诞节仍是这个国家最大也是最隆重的节日,所有的学校会在这一假日期间放一段时间的假期,类似于中国的年假。但加拿大同时也尊重各个种族的不同文化与传统,虽然没有这种全民的统一假期,但仍能感受到一些其他文化背景下的节日,比如,早在中国的小年夜,CN塔就已现出了祝贺中国春节的中国红装饰,一些大的超市如COSTCO货架上也会摆出专门祝贺中国节日的中国红巧克力,Yorkdale Mall也特别布置,“恭喜发财”“福”字等字样,随处可见。
每年一度的盛大“海外春晚”是春节庆祝活动的重头戏,用心的小留学生会提前报名义工活动,顺带可以亲临春晚现场。此外还有不同范围的同乡会、团拜会等,形式各异,也有专门为留学生准备的,多伦多教育局TDSB会组织留学生聚餐,多伦多天立教教育局TCDSB准备了留学生聚会,留学生可以直接报名参与,也可以以义工的形式参与。除晚会类节目外,中国书画艺术展,传统歌舞表演和展示,中国小吃品尝等活动也层出不穷,这里的华人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两岸三地,可以体会到不同地区华人过年的风俗和美味。春节期间的华人区和唐人街,都会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传统的舞狮表演及春节游行活动,欣赏节目的同时还可以顺带了解一下华人移民在异国他乡的奋斗史,喜欢热闹的小留学在这里同样可以体味到浓浓的年味。

开心过一个不一样的春节
除了一些华人办的私校专门为小留学生们安排了春节假期,即便没有春节假期的加拿大各公校也会专门为中国的留学生举办各类春节庆祝活动。春节期间,小留学生可以参加校内举办的活动,有些留学还会把本校的华人同学组织起来,向外国同学和老师展示中国文化元素,传扬自己的传统文化,比如在这一天教西人同学做中国食物,包饺子,写对联,写毛笔字。还有的女生搞起了旗袍秀,有些男生穿上中国的传统服装,给同学表演了中国功夫 ,他们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表达了对中国的热爱和对亲人的思念。
加拿大的多元文化事实上也给了孩子们自由的空间,春节这一天,学校允许孩子请假过自己的节日。一些小留学生就会三五做伴,出去逛逛商场,去华人超市感受一下节日的氛围,顺便买些自己爱吃的东西,几个朋友一起吃顿火锅或包包饺子,在异域文化里感受不一样的春节。一些寄宿家庭也非常尊重孩子们的节日,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庆祝春节,有的孩子还会为寄宿家庭做一顿不是十分地道的水饺。一些华人团体或教会也会把一些小留学生召集起来一起聚餐,陪伴他们过一个没有亲人陪伴却同样温馨的春节
春节的主题是多样的,可以根据孩子的爱好来进行选择。但春晚仍然是这些孩子们最大的期盼,前天的一场雪暴相信会有很多中国留学生在想,怎么不赶在年三十下,这样学校停课我们也好躲在家里看春晚。春晚与春节在中国已经成了隔不断的联系,除夕夜的春晚时间正是多伦多的白天正课时间,好在晚上的重播可以了却些许遗憾。好吃的孩子可以过一个以食为主的春节,以前的加拿大曾被人描绘为“夏天吃不完的烧烤,冬天吃不完的火锅”,现在的多伦多从早年香港人开的粤菜馆,到现在随处可见的大陆内地各菜系,用满足你的胃缓解思乡的情结完全可以成为现实。爱热闹的孩子当然有更多的选择,不要说华人区和唐人街众多的庆祝活动,仅仅三五好友一起去YORKDALE逛半天,也足以感受到中国的年味,更不用说,电影院里同步上映的贺岁影片了。爱好读书的孩子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在这个春节让心灵充实起来,哪怕只是在一个雪花纷纷的下午,独自坐在窗前,手里拿着一杯TIM或STRABUCKS的咖啡,在淡淡的咖啡香味里,埋头于春节后的第一场雅思,同时在这苦涩的清香中慢慢感悟留学中成长的快乐与心灵的充实也自是一种别样的体验。总之,过年是一种情结,对小留学生来说更是一种心态。相信在异国他乡好好过一次中国的传统春节,一定是一次与众不同的体验。

年味不浓,储在心中。
何尝不念往年一家团聚吐槽春晚的时光,何尝不念早起着新装,与兄弟姐妹攀比红包,又何尝不念那年夜饭,那爆竹烟花,那来年好好学习的叮嘱。却没有被回忆所吞噬,无法在朋友圈细说思念之苦,很忙,忙着在布告栏上画上腾飞巨龙,贴上大红对联,勾出Happy CNY;忙着在每个教室的桌子下粘上了红包,再三叮嘱学生会同僚定要广播通知;忙着在放学后急急赶回家,打开YouTube看春晚重播。—–同学

想家,也是一种成长的幸福
深知未来还有很多个春节是自己过,待我归家之时,许是派送红包之人,听着面前曾熟悉的吉祥话了。有多少学子会因为一个人的春节而放弃求学之路,落寞回城?既然意已决,何来那么多伤感落泪;既然踏出国,就应预料到深夜一灯一月相伴,此时多少一般年龄的孩子,同是第一年在远离熟悉的地方过着熟悉得不过的节日,我们都一样,走在自己选择的路;同在自己的影子中,一出神一恍惚,度过了春节,历经了成长。—-同学

异乡的夜晚,灯一样很明,追求理想的路上,家只是一个让心驻足的港湾。热闹的异国春节似一杯香醇的咖啡,可饮,但有淡淡的苦涩;孤独的异国春节,似一本厚厚的书,静思下来,可悟。

下篇:留守父母的过年
不知不觉,”加拿大朱凡”公众号己经陪伴大家过了六年。每逢佳节倍思亲,快过年了,今天,我们整理部分文章,作为留守父母对留学孩子的新年祝福!

第一次與女兒“隔岸” 過年了

“您聽鑼鼓響一片, 聲聲送舊手, 您看大眾多歡暢,個個樂綿綿……” 春節快到了,喜氣洋洋的商店響著歡樂的賀年歌,我走在熙熙攘攘的繁華鬧市,看著笑容滿臉的人們和琳瑯滿目的商品, 我卻不知買什麼才好。糖蓮子. 糖蓮藕. 糖冬瓜. 油角. 煎堆,都是女兒喜歡吃的,但,她今年卻在外國上課不能回家,我們第一次與女兒“隔岸” 過年了。
記得女兒曾講過: 我是多麼的喜歡過年,有新衣服穿、有壓歲錢收,好多好吃好玩的,還不用擔心作業是否已經完成。是呀,孩子在家裡是獨生女,父母都嬌慣得很,只要是孩子喜歡的,我們都盡量滿足她。女兒最喜歡行花街了,因為有孩子喜愛的玩具及食物。她小時候行花街,通常是左手拿著大風車,右手拿著巨型棒棒糖,騎在爸爸肩上邊吃邊四處張望,坐累了, 她要下地跑, 蹦跳著在人群中左穿右插,人太多,我怕她丟失,總是小跑跟著她,冷冷的天氣也跑出一身汗,但我,累并快樂著。到後來她上初中,就不跟我們行花街了,她會去幫同學賣年貨了, 有賣圍裙的,賣玩具的,一班同齡人嘻嘻哈哈的在花街叫賣,比跟父母在一起開心多了。
過年逗利是,也是女兒最喜歡的節目之一。大年初一的早上,女兒會收到爸爸媽媽的第一封利是,然後穿上新衣服,新鞋,打扮得像一個美麗的童話小公主,背上新包包跟我們到親戚朋友家拜年。甜美乖巧的她,見到大人總會笑著說:恭喜您發財啦!祝您萬事如意啦!所以她的紅包特別多,每年她的紅包都自已存起來,所以,小小年紀的她便學“理財”了
今年是第一次女兒不在家過年,家裡,已貼了春聯, 買了年桔, 鮮花, 燈籠,還有賀年糕點。我環顧四周, 思緒萬千: 家, 還是那個家,年, 還是那個年, 但,缺了那個吱吱喳喳, 蹦蹦跳跳的女兒,這個年,少了一些熱鬧, 卻多了一種感覺— —思念。孩子出國留學了,就像一隻放飛的風箏,渴望飛得更高、更遠,而風箏另一頭的線,卻緊緊纏繞著父母的心,稍一觸動,心靈深處總有那麼一點忐忑,一種思念,更有一份別樣的期待。
今天, 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上丈夫去快遞公司,幹什麼呢?給孩子寄東西。每逢佳節倍思親,孩子在國外,我們做家長的十分牽掛,尤其是過年過節,總想寄些東西給孩子。其實,我們寄給孩子的東西都十分普通,比如餅乾、果仁、烤魚片,朱古力等,有時快遞公司的人還開玩笑地“批評” 我們,說郵費這麼貴,寄這些小孩食品不划算,應該讓孩子們早早獨立。但我說:我們給孩子寄去的不僅僅是一點小食品,更是父母無盡的思念呀。
可憐天下父母心,第一次與女兒“隔岸” 過年,就是這種感覺——思念,它無法形容,卻令人魂牽夢繞,它無法擺脫,卻已深深植入我的心田。

大年初一,一位妈妈写信给读10年的儿子
亲爱的儿子:今天是中国的大年初一。今年是你第一年不在家过春节,家里有点静,其实是妈妈有点不习惯,因为从小小,你就是妈妈的小助手,例如每年的红包都是你帮忙封好,你上六年级开始家里的卫生你也分担一些,每年的年三十都是最忙的,你还会帮忙准备除夕大餐……。
儿子,长这么大第一次不在家过年,你还习惯吗?看到阿姨和朱叔叔他们发的照片,知道你在多伦多过新年也很热闹,妈妈心里也很为你高兴。儿子,写到这里想跟你说,把你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下去,带到多伦多,我儿子一定是个人见人爱的孩子。一个人的未来由知识,能力,态度决定,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获得,能力也可以在实践中增长,而态度却由习惯养成,从小妈妈就特别注意培养你的好习惯。但是妈妈还是得提醒你一下,你有时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现在,端正态度还来得及。未来,我希望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利己利人的。现在,你离父母那么远,我还得啰嗦你几句,在学校,学习是最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有好身体才有好未来,所以,儿子,好好锻炼吧。照顾好自己爱自己,就是爱父母了。儿子,我们彼此约定,你好好读书,我们好好工作,谁也不让谁操心。说这么多,你一定又嫌妈妈烦了,哈哈!
夜深了,祝你新年进步,身体健康!

第一次没和孩子过春节的感受
女儿3月份满14岁,在1月的23号踏上她的求学旅程,在这短短的日子里,我经历了很多的复杂的心理历程,相信所有送孩子出去父母都这样经历过,唉!其中滋味自己体会呀!随着她在寄宿家庭的融洽相处,开学后和同学老师们的愉快见面,我的心也平静下来,在此非常的感谢女儿的监护人Frank在当中所付出的辛苦,才能让一切变得那么的顺利!
我们的家乡是个非常小的地方,到过春节的时候,大人们的习俗都是吃转转饭,吃饭的前后都是以打麻将为主,关于青少年的团体组织活动基本上是没有,女儿往年在家过春节就是看电视、上上网,做做假期作业,给不到孩子更有益的活动,然而,现在她在加拿大的学校正接受新的教育,学校的体育活动丰富,作业的也都是以开动脑筋、自己动手为主,听说已经动手作了两次幻灯片的演讲,所以每当我思念女儿时就会想到这些对比,更多的是把思念和不舍转变成了喜悦和开心,因为这是对她有益处的,在这样的益处面前,肉体上的不愿意割舍就算不得什么了。这就是我第一次没和孩子过春节最深的感受。
父母对孩子就是一个慢慢放手的过程,最后让他们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就像龙应台书的“目送”里描述的那样,“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是呀,就像我们把背影留给我们父母的那样。

妈妈写给女儿的新年寄语
女儿,今天过年了。你一定盼望了好长时间了吧,你是咱家对过春节最有热情的一位,你最喜欢热闹,喜欢贴春联,挂灯笼,喜欢看大人放鞭炮,喜欢当大人的小尾巴跟着大人四处去拜年,而且你还是个贪财的小鬼,总希望压岁钱多多益善。但是从今年开始你可能要有近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无缘于你钟情的春节了。
女儿,长这么大第一次离开家在国外过春节,你特别想家吧?看到你在朋友圈中发的“独自去上学”,还附带一个可怜的表情。妈妈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但是又看到你们学校也安排了与春节相关的活动。还有你和同学吃的年夜饭,妈妈觉得你虽然少了家人的陪伴,但也体会了与以往不同的春节。
女儿,告别自己的家乡去异国他乡求学,这将是你人生路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妈妈希望你在国外够自立、自强,努力扎实地学好英语,积极去应对身边所发生的一切事物,保持自己生活与学习上的良好习惯。扬长避短,加强自律,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不要虚度美好年华。
女儿,离家这半年,妈妈觉得你自立能力还是特别强的。有很多事情都能够自己搞定,不需要求助我们。充分发挥了你女汉子的本色。也充分说明了妈妈一直以来的严格要求和不溺爱是有成效的。
现在你不在妈妈身边,妈妈想宠你都鞭长莫及了。还有一点妈妈要提醒你,好好锻炼身体,千万不要变成重量级美女吆。啰嗦了这么多,算是妈妈对你的新年寄语吧。期待暑假你的归来!
永远爱你的妈妈

儿行千里慈母牵挂,过去现在将来都会是这样的,这是人之常情。但做父母的都明白,从孩子离开家门去加拿大读高中的那天开始,真正意义上“断奶”刚刚开始,孩子需要各种成长“添加剂”,写信、视频、电话,留守父母与留学生的有效沟通尤其重要。最后,祝所有的留学家庭,节日快乐!

意外事故发生后需要去医院就诊,小留学生该如何应对?

5621_emergency-medicine
许多小留学生从国内过来时父母都会给他们备好常用药物,如感冒、外伤、止痛等类非处方药,以及可能用于应急的非处方类抗生素类药物。小留学生多正处于身体强壮时期,固然很少与医院打交道,但新近发生的案例,值得引起各位家长的足够重视。今天的话题也是要谈一谈,意外事故发生后需要去医院就诊,小留学生该如何应对?

吃鱼被鱼剌卡住了
一天晚上,团队的一个监护人接到一个学生打来的电话,这个小留学生晚上跟朋友聚餐时被鱼刺卡住了,需要去医院门诊。当时已是晚上十点多钟,这种情况去医院看急诊会比较麻烦,监护人便询问孩子能否等到第二天白天去街边的WALK IN CLINIC,那样会方便些,因为等待时间不会太长。该学生小时候在国内曾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当时是鱼刺卡在喉咙里出不来也下不去,只能去医院通过医生的简单手术工具把鱼刺取了出来。如今,在国外又遇到了这种情况,父母不在身边,小时候就诊时的阴影仍然让孩子心有余悸,于是给国内的父母电话咨询了一下,父母远在国内,无法真实了解孩子的情况,只能建议监护人赶紧带孩子去医院,监护人出于孩子的安全考虑自然不敢怠慢。

加拿大的医疗对本地公民来说是免费的,但这种免费让加拿大人又爱又恨,爱自然是因为即便得了重病也不需要担心无钱医治,恨是因为等待时间太长,曾有人以嘲弄的口吻说:肚子疼去医院看病,等排到号肚子就不疼了,这种事情在加拿大是经常发生的。

监护人去之前给孩子暗示了可能的等待时间,正常情况也要两、叁个小时的排队等候时间,如果不是十分紧急,排队时间还可能会更长。果然,挂完号后,护士进行了病情的初步判断,之后给孩子带上了蓝色手带。在加拿大医院排队并不是根据病人到医院的先后顺序,而是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不同颜色的手带代表不同程度的病情,分别为红色、黄色和蓝色,蓝色为最轻者,排队时间也会最长。漫长的四个小时过后,终于见到了医生,医生对孩子的情况作了简单的询问,根据孩子当时的状况断定只是被鱼刺轻微划伤,回去休息恢复即可。整个过程花费是900加元,四个小时的等待,几分钟的查问病情。出了急诊室,孩子还是不太放心,跟监护人说想做个X光,看看有无鱼刺残留。监护人回去跟医生再次商量,说出了孩子的担忧,为了让孩子安心,医生答应给他做了透视,结果无事,于是叮嘱孩子如果喉咙很痛,就去药店买点消炎药,多休息,整个过程下来花费了七、八个小时。

坐出租时车被撞了
第二个案例是一个留学生因晚上打出租车出了小的车祸,该同学头部受伤。当晚由同学陪同去医院急诊,因为是交通事故,医院担心会有内伤或其他隐性问题,于是很快安排了检查,结果是有惊无险,医生给开了止痛药,让学生回家休息。第二天,孩子感觉头部仍然很痛,担心脑震荡或其他内伤,于是电话给监护人,想再次去医院进行仔细检查,家长也希望能够回医院再次确诊。
在医院经过简单的护士问询之后,同样带上了蓝色手带,两个多小时后,同一拨医生接待了这位同学,医生很惊讶孩子的再次到来,在他们看来,这种小事故应该在家休息,监护人向医生解释了孩子的需求,希望能做CT检查有无头部内伤。医生说昨晚正常的检查已经做过了,从孩子的反应和其他动作表现来看,是没有什么大的问题的,
这种情况是不应该来看急诊的,因为急诊是给紧急情况的病人使用的,即便是自费也不应该如此浪费医生的时间,如果对结果怀疑可以去WALK IN CLINIC排队检查,而且CT检查不是根据病人的要求进行,而是应该根据病情,目前的情况根本不需要CT检测。
这次事故的整个医疗费用是两千多加元加上两个晚上候诊时间。还好,医生开了二周病假条(Doctor Note),学生可以在家休息一下。如果二周后,还是不舒服,医生建议,去附近诊所再作检查和做相应的治疗。

在加拿大看病与中国有所不同,尤其是看急诊
针对上述同学看病的情况,我认为很有必要跟家长与留学生聊一聊加拿大的医疗体系和留学生如何就诊。
加拿大的医疗体系比较完善,一般分为家庭医生,专科医生,walk in clinic和医院。本地的公民一般会有自己的家庭医生,这类医生多为全科医生,就诊前一般需要提前网上或电话预约,而且病人必须按预约时间准时到达,否则,只能等到当天门诊结束才能就诊或者再次重新预约。而最常见的是WALK IN CLINIC,这类诊所街道上随处可见,不预约也可以就诊,但等待时间也会在1-2个小时左右,对于留学生需要注意的事项是要先咨询这家WALK IN CLINIC是否可以接纳学生的医疗保险。专科医生则是指眼科、口腔等具体病症而言的医生,看这类医生,一般要由家庭医生或WALK IN CLINIC医生的推荐。而加拿大的医院则是针对一些重大疾病的住院治疗或急诊,鉴于加拿大的全民公费医疗保障体制,医院接纳的病人较多,看病周期也是非常长。对于本地的居民,如果不是紧急的重大病情,一般是先预约家庭医生或者直接去WALK IN CLINIC,之后由这里的医生推荐去专科医生那儿或者直接去医院。
医院一般接纳急诊病人或者需要住院治疗的重症病人。
急诊流程一般分为四步:
第一步是“挂号”、交费,之后,护士会安排你到一个房间,或临时病床等候。
第二步是初诊,大概要等10~20分钟。这个过程是由一个较高级的护士或实习医生过来检查一下,根据检查结果分别戴上红、黄、蓝三色手带,红色表示病情最紧急,黄色次之,蓝色最轻,也是等待时间最长的。即便是救护车送诊,也只能省掉挂号的一步,其他环节与其他病人类同。如果不是特别紧急的病情,一般的等待时间是一至两个小时,如果病人过多,等待时间还会更长。
第三步是医生问诊,医生会对病情进行详细问诊或检查,这里拒绝过度检查,也就是说医生会根据病情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检查,而不象国内病人可以自己提出检查事项要求。检查结束后,如果需要用药,通常情况下医生会开出处方,由病人到外面的药店自行购药,当然,这些都是医保范围之内的。
第四步,看完医生之后,会再次到挂号处结算相关费用,这些只是急诊的挂号费用。回去之后,还要等候医院寄出的其他检查费用账单。所有的费用收据和帐单必须保存完好,之后统一报销费用。虽然留学生都有医疗保险,不用担心额外的费用,但整个就医的流程却不简单。

看病难,似乎成了留学生最为头痛的事情
看病难似乎成了留学生最为头痛的事情,看病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类不知去何种医院。对于小留学生而言,普通的感冒之类小病,可以自行服用些从国内带过来的感冒、消炎、止痛的药物。对于发烧,即便是高烧,急诊也很少接受治疗的,医生只会叮嘱回去多喝水,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果三至五天仍不退烧,再去医院治疗。所以一发烧就去医院,只会耽误时间。而对于因运动或其他情况出现的受伤,建议留学生适时去医院检查,如果是白天,建议直接去WALK IN CLINIC,加拿大所有的医生都是持牌的医学院毕业的博士,这里的医生会对病人的病情作初步诊断和治疗,如果病情重需要进一步去医院检查,WALK IN CLINIC的医生会推荐病人去医院或去看专科医生,病情紧急的还可以帮病人直接叫救护车。而且,这类诊所无需预约,分布在街道和社区,非常方便就医。
二是担心语言问题说不清病情。对于这类问题,建议留学生先把可能用到的词汇准备一下,也可以把可能用到的词汇查出来记到小本上,这样在跟医生表述病情时就不用担心表述不清了。至于过于专业的词汇,医生也会用简单的描述给病人进行讲解,所以,不用过多的担心语言问题。
三是保险保销问题。网上曾有文章说留学生在美国就医花费了天价医疗费。如果没有保险,国外的诊费确实可以称为天价,(见附图)但对于留学生来说,正常的学费里都包含有医疗保险。只用在看完病后把所有单据保留齐全即可。这里虽然没有国内报销的各种限制,关键是单据的齐全,但各家保险公司对于学生看病抓药的费用仍会严格审核。

对留学生及留守父母的一点建议
对留学生及留守父母的一点建议:
一是在国内准备好常用药物,尤其是跌打损伤之类的外用药,因为孩子小,爱运动,又不知如何保护自己,一些小的外伤在所难免。
二是父母多跟监护人和寄宿家庭沟通,交待好孩子的过往病史及生活中的过敏症状等,以便寄宿家庭在饮食等方面给予适当关注,监护人也可以在孩子突发病情时做到心中有数。
三如果非紧急病症,建议孩子先自我观察,比如上述孩子被鱼刺所卡的问题,孩子说话、吞咽正常,仅是嗓子有点疼痛,由此可以判断没有大的问题,可以先休息,让受伤的喉咙先自行修复,如果一两天之后仍然疼痛,再去就医即可,这样可以节省不少的时间。孩子年龄小,不知如何处理这些突发情况,家长应根据孩子的述说,对病情先作大致判断。当然,如果家长无法做到心中有数,果断就医还是十分必须的。
总之,小病不必慌张,大病不可怠慢。

谈到医疗保险问题,需要提醒的是陪读家长,陪读家长的医疗保险需要自己单独购买,鉴于加拿大昂贵的就诊费用,建议各位陪读家长一定要购买好医疗保险,以备不时之需。

曾经有一位陪读家长在冬天铲完雪之后,突然头晕,无法行动,由救护车送至医院,虽然有惊无险,但从进去到出来,短短四个小时,输了一瓶止晕液体,做了一个CT检测,总共花费了两千多加币,好在这位家长过来时买了医疗保险,所有费用全被报销,节省了一笔额外支出。

文末给大家推荐一个快速查找等候最短的Walk-in Clinic (无预约诊所)的网站:https://medimap.ca/。登陆之后只需要在 Find Clinics里输入你所在的住址就可以搜索。这个网站有三个附加功能:一是提前登记。可以先上网提前登记排队,登记成功后,你登记的手机就会收到短信,通知你等待的时间,这样就可以在家等待,差不多时间过去即可,但是这个功能需要在网上支付少许登记费,一般为几加元,这笔费用是无法报销的。二是更多搜索选项。这个功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定义寻找诊所的范围,比如专科医生、诊所名称,或者距离的选择,比如调成5公里以内等。三是选择家庭医生。通过这项附加功能可以根据病人对医生的评价以及医生的基本情况介绍等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医生。

留学安全健康,是每个留学生家长最关心的事,作为我们留学生,也要学会照顾好自己。这才是本文的意义。
另外,附上一篇曾在“加高党公众号”上发过的文章,谢谢KK的付出。

怀揣大学梦想的你,放慢脚步,先想一想,如何顺利完成高中学业?

WechatIMG6
新年过后,,加拿大高中的第一个学期也将接近尾声。圣诞回来后,结束上学期课程,完成学术课程的一些大作业,而后进入期末复习,对于较为重视学术成绩的中国小留学生来说,这一个月应该是最为忙碌的,而偏偏这时候一些回国过圣诞的孩子却杳如黄鹤,不愿再次踏入留学的校门。虽然说,去与留, 都是一种适应性选择,只有合适与不合适之分,无关对与错,但由此也引发了我们的一些思考:与其通过亲身实践来判断孩子是否适合留学这条路,何不早做规划,早做判断,以免造成孩子的留学之路中途而废,打道回府。对父母而言,劳神又费力,对孩子来说,影响了国内正常的学业,也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尤其是高中尚未完成学业,如何进入下一步的大学申请?
绝大多数的家长,把孩子送来加拿大读中学都是冲着来读加拿大大学的。不过,今天,我想谈谈:怀揣大学梦想的你,先放慢脚步,想一想,新国家、新学校,如何顺利完成高中学业?

加拿大教育体制的特点
在多数国人看来,加拿大的教育是小学散、高中松、大学严且紧,把孩子高中就送出来留学,目的是在教育宽松的环境中,一边学习一边适应国外的文化和生活,从而轻松申请到一个好的大学,所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似乎都是在大学四年的苦读中收获而得的。事实上,加拿大的教育看似各个阶段独立,实质上则是衔接性非常强,高中读不好,直接影响到大学的申请和入学后的学业发展,甚至成为加拿大大学高淘汰率的牺牲品。
如果说加拿大的小学是为孩子作基础的阅读和开放式思维训练准备,高中则可以看作是大学的预科,是为大学的专业知识学习提供基础准备。加拿大的高中是选课制,与大学类同,而在九、十年级基本以必修课为主,可选的科目很少,由此也可以看出,高中自成体系的教育模式同样存在着由基础向专业的过渡,正如大学大一、大二为基础课,大三、大四,进入专业课选择理论上是一致的,这也是加拿大高中设为四年制的主要原因。高中九、十年级基本开设的科目英语、数学、科学全是必修,这里的科学是物理、化学、生物的综合科目,从这里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基础知识的准备几乎是相同的。而到了十一、十二年级则进入了较为专业的选修课阶段,所选的专业课程大都对应着大学或COLLEGE的专业课程,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未来大学的预备课程,如果选课没有准备好,后续大学的学习自然不会轻松。
加拿大中学的出口(Pathways)是大学和大专,这里的大学和大专具有较为明显的专业区分,大专多偏重于基本工作技能的学习,与国内的大学专科稍有不同。因而,高中课程选修课就会分为二类,一类对应着未来大学的专业化知识,二是对应着大专的技能类知识。这就出现了除了国内高中具备的基本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等学科之外的烹饪、木工等课程,相对于前者,后者以动手实践为主的课程自然难度就会偏低,得高分也较容易,一些3M\4M的课程也可以用来申请大学,于是一些急功近利,想以高分申请到理想大学的留学生,便会超近道,选择一至二门这类大专类的预备课程。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大学相关专业的预科课程在高中没有准备扎实,大学的课程衔接就会出现问题。另一方面,高中课程内容本身也是一个较为严密的体系,主要体现在基础课程的前后连贯与衔接,留学生在11、12年级选课时常会发现有PRE-REQUEST的要求,PRE-REQUEST又称为先修课程,比如,如果选择11年级的数学,它的先修课程就是10年级数学,只有学习了10年级数学才可能选择11年级数学,这种选课体制也是由基础知识的连贯性决定的。而大学申请时专业的选择同样是建立在高中选课的基础之上,比如,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对高中知识准备的要求是基础的英语、高等函数、微积分,部分学校还会要求有一门相关的计算机课程。这也是高中学习要早做好职业规划的根本原因,根据未来大学的专业来选择高中的选修课程,这样才能保障知识的连续性,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做好高中学业规划
针对加拿大的这种高中选课制特点,留学生必需早做准备,早做大学规划,把高中、大学纳入整体化考虑,统筹基础课程和未来的大学专业知识课程。
多年的留学监护中,我留意到国内出来的小留学生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有着明确的学业目标,有备而来的学霸型学生;二是成绩一般,对自身的目标不是十分明确,迫于国内的升学压力,或者心中怀有留学梦,出来探寻另一条升学途径的学生;三是国内成绩本就不理想,升学也无望,没有任何规划,只是片面地、道听途说地了解到国外大学没有高考,升学容易,冒然闯出来的。不管对于三类中的哪一类学生,父母都有着相同的期望值,就是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来后能申请到一个好的大学或大专,顺带学好一门语言,即便回国,也平增了同龄人间的竞争优势。良好愿景,只有真正成为现实才会有意义,不然,留学也可能会变成水月镜花。
不同类型的留学生学业规划也是不同的,对于上述第一类,学术课程在国内有着扎实的基础,因为有备而来,有的学生甚至在出国之前就已经准备好了雅思成绩。这类学生完全可以从11、12年级插入,出国后直接冲着目标大学做高中最后阶段的大学预备课程准备。比如大学工程类专业一般要求的高中必修课程为英文、数学、微积分、物理、化学。基础好的学生11、12年级直接延续国内的基础课程功底,同时针对目标大学准备好申请大学的必备课程,如果雅思成绩已经通过,英文学习的重点可以放在12年级学术英语及日常交流与学术课程英文能力的准备上即可,其关键点是放在大学职业规划上,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11、12年级的课程。而且,有备而来的学生,因为有良好的英语基础,出国后可以很快走出ESL班,进入本地孩子的正常课程学习。
对于第二类的孩子,出国后易出现两极的分化,如果学业规划合理,孩子会逐渐明确自身努力的目标,国外较为宽松的课余时间也可以为这类学生提供大量的查缺补漏空间,从而使其尽快进入正常学习轨道,申请上理想大学。但如果没有明确的学业规划,抱着不甚雄厚的知识基础,极有可能陷入长时间出不了ESL班,耽误正常课程选课,或者为了申请上大学盲目选择与大学衔接性不强的课程,从而最终导致不能按时高中毕业,或者进入大学后因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费力的局面。
对于第三类的孩子,如果国内学业成绩太差,父母就应该提早做好高中后的学业定位,国外的高中多出口对这类孩子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选择大专课程也许更为明智。而且,加拿大的高等教育是一个大的体系,这个体系内部也并非孤立的,有着相互交互的关系,大专学分也可以转入大学相关专业学分,当孩子在大专课程学习中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后,也可以转入理想的大学学习。
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但如果不跳出来看,家长和学生极易被这纷繁复杂的路径所迷惑,从而难以作出正确的规划。
把握好高中学习节奏
国内过来的小留学生多数都已经拥有相当的基础课学术基础,尤其是数理化的扎实功底确实可以让这些小留学生出来后较之当地的孩子略胜一筹,这也造成了一些在国内的家长和孩子认为留学轻松,申请名校容易的错觉。真正经历过留学的人都知道,高中毕业容易,打好基础难,大学进去容易,出来难。事实上,这种困境的存在是因为高中阶段学习能力没有培养好,语言准备不充分,所以大学毕业难。解决这一留学困境的逻辑就在于高中阶段做好充分的学术、语言及能力准备,大学学业自然功到渠成。
如何在高中打好基础。加拿大高中毕业的基本条件是完成三十个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分,通过省英语统考,而申请大学的条件则是在高中毕业基础之上,达到所申请大学要求的4U课程平均分,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同时还要提供证明英语水平的雅思成绩。对于上述分类的三类学生来说,第一类无疑留学之路是较为轻松的,因为他们只用按着目标规划逐步实现即可。而对于后二类孩子,如果没有成竹在胸的学业基础,那就必需调整好高中学习的节奏。
高中学习的节奏无疑是三部曲,语言准备、专业知识及学业规划。加拿大高中课程选择是一个由宽到窄,由泛到精的过程,宽是基础知识的准备,窄是专业知识的涉入,这个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国内基础知识准备不扎实的学生来说,早点规划出来读高中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加拿大高中课程对中国孩子来说难易程度有着很大的跨越性。近些年,随着小留学生的增多,也越来越多的出现了9、10年级,甚至7、8年级就出来读书的学生。相对于11、12年级出来就读的学生来说,他们有着更为充分的时间来准备基础课程,从而可以更为从容地按照加拿大的高中教育体制顺利过渡到大学课程。而对于基础不太好,高中后两年才出来的孩子,把握好学习的节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首先,对于语言的准备,这个节奏一定要快,因为语言是基础,没有好的语言基础,其他科目的学习是很难正常跟进的。这个快,是指快速走出ESL班,快速准备好大学申请的雅思成绩。从而留出足够的时间进入专业课程准备。这个快仅靠压缩学习时间是很难实现的,因为对于一般的学生来说,最快也要半年才能走出ESL班,雅思的准备甚至可能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因此,单纯的快很难解决问题,还要早做准备,早做准备是指在准备出国前,早做语言的准备。加拿大的教学形式是多样的,公校、私校、网校、夏校、夜校,各类学校的成绩也都为加拿大教育局所认可,为大学申请所接受。这也给许多留学规划晚的孩子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如果,11年级才规划出国留学,则可以在国内完成高中留学申请后,着手准备网上的ESL课程,或者暑假提前来加,参加相关的夏校课程学习,从而,加快语言的准备过程。
把握好高中的学习节奏还要避免速成的夹生饭似的学习。这同样需要一个较好的学习规划,即便9、10年级出来读书,也要规划好何时从语言班出来,何时完成雅思考试,何时完成高中毕业规定的义工活动。身边有不少的留学生因为没有明确的规划,雅思11年级结束仍然没有考过,12年级课业加重,再抽出时间考雅思无疑会增加正常课业的负担。为了平衡课程,只能把一些用来申请大学的重要课程放到12年级的下学期,这样又会耽误申请大学的成绩提交。有的学生甚至到了12年级才发现基本的40小时义工活动还没有完成,为了完成加拿大高中的毕业要求,只能随意凑够时间数,而无法顾及义工的质量与未来大学专业的相关性。
学习过程中适当调整好未来的发展目标
有了明确的职业规划,并不代表着一切按步实行。因为孩子的兴趣在这一年龄段并没有呈现出过强的稳定性,同时,其他因素也可能会影响孩子原有目标规划的实现。这时,适当的调整未来发展目标则显得更为理性。俗话说,人无压力轻飘飘,井无压力不出油。石油深埋在地下,仅靠石油工人钻出来一个洞,便会喷涌而出,主要原因在于来自于地底下的压力。同样的,人要实现一个目标也需要有这样的目标和压力,以此激发出自身的动力。而目标太不切合实际,或者压力过大,就会适得其反。在努力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爱好,适当调整好目标规划是十分重要的。
曾经有一位国内过来的学生,过来时就读的公立学校,对未来的发展没有什么大的概念,于是就广泛参与公立学校设置的课程,慢慢的在学校的手工课上发现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比较强,但当初出国留学的大目标是读大学,于是在能力、兴趣与大的职业方向上,作出了一个综合的考虑,最终选择了学术与技能相结合的室内建筑设计专业。还有一个学生,因为自己的学业优势在数学方面,兴趣也在与数学有关的学科上,于是,扬长避短,他选择了与自己优势相关的学科,并逐步做好相关的职业规划。
在当前的小留学生中,一些因为在出国前把目标定的太高,出来读书之后,发现语言等各方面的问题使得目标难以实现,不是去及时调整目标,而是采取各种途径走捷径去实现目标,比如,通过读大学的语言班来弥补高中不够优秀的雅思成绩,或者通过转私校获得某门非优势学科的高分,或是通过选择学校内较易得高分的课程,提升申请大学的平均分等途径。这种因高中基础没能打牢而欠下的学业债务到了大学是需要一点点偿还的。与国内不同的是,加拿大的大学有不少的校外实习班,这种补习班的兴起正源于此。高中学业基础不扎实,大学课程跟起来就十分费劲,只能靠课外补习来吃力地完成学业,或者大学一、二年级时即被淘汰出局。曾经有个留学生进入大学之后的第一个学期,四门课程有三门不合格,最终只能重新补习高中课程,因此,根据自身的学业水平、能力以及自身的优势在高中调整好目标和学业方向,是大学学业顺利进行的基础保障。从这一意义上也可以说,读大学,首先是读好高中。
充分参与高中的生活与学习
高中是学习成长的一个阶段,并不仅仅是进入大学前的过渡。加拿大是全世界所有发达国家中对公立教育投入最高的国家,这种投入包括软硬件两个方面,体现在各种专业课程的设置,对学生实践及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发挥创造力和积极参与活动意识的培养中,团队合作能力也是加拿大中学教育的着力点。如果让孩子充分融入加拿大的高中生活,孩子收获的绝不仅仅是一纸优秀的学业成绩单,其他软实力的提升也是加拿大高中教育的优势。而这些软实力从直接表现上来看,或许不能直接影响到大学的申请,但从长远来看,却决定着孩子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潜力。
我的邻居是一对犹太夫妇,作为医生之家,这个家庭完全有能力把孩子送到好的私立学校,但他们却愿意把女儿留在一所排名非常一般的公校读书。因为这样能充分享受到加拿大高中教育的优势。这种优势不仅表现在多样化的课程设置,丰富的课外俱乐部也是培养孩子兴趣爱好,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方面。
加拿大公立高中都有丰富的课外活动,但我们的小留学生及家长往往容易忽略这些隐性的留学福利,因为国内高中以升大学为第一目标的传统思维使得家长及学生都会把注意力放在可以用来申请大学的学术科目上。即便身在公校也很少有留学生参与这些课外的俱乐部活动。孰不知,这些看似与学业无关的活动却是加拿大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孩子学业与能力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记得我女儿刚来加拿大读高中时,老师告诉她,我们这儿是一个集体,你要学着去适应这个集体,而不是让集体去适应你,对她来说,加拿大的高中生活收获更多的是一种能力,而不仅仅是学业。如果只关注结果而不享受教育的过程,仅以学分堆积出来的优秀是很难适应大学及社会需求的。因而,好好读好高中,路才会越走越宽。
高中是知识、能力与习惯的系统化学习,客观评估留学期望值,科学规划留学生活,调整好留学节奏与学习目标,相信每个孩子的留学梦都会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