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别离,大沟通—-留学孩子与留守妈妈的对话

10278
“朱博士前天晚上发您的四个文件收到没?不好意思可能没有按您的要求着笔,主要是我觉得要说学会跟孩子沟通,我至今仍没有觉得很好的学会,我们有时候也会有些小问题。再则,我没有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教育背景,我想理论和技巧的话,群里的专家和老师们更有发言权。因为关于留学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喜欢的沟通方式我女儿已经根据我们的经历和她自己的感受总结出来了,所以我就从普通家长在孩子初留学的经历来讲自己的感受,主要是我那天在群里看到那几位孩子初留学的家长比较焦虑,仿佛看到了当初的我自己。如有不当还请谅解!”—-二年前,我在杭州分享活动中认识的一位嘉兴留守妈妈:一勤,素心无澜。

留守妈妈:
“我是这样和留学的孩子沟通的”

“你是如何学会和留学的孩子沟通的”——接到朱博士这个问题,说实话我有些懵,一时还真答不上来,因为我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和孩子沟通的方法技巧,只是一直在努力理解孩子、信任孩子、支持孩子。”

回想起来,孩子从小到大一直跟我聊的很多,也喜欢跟我分享她的学习和生活,我们之间的关系有时是母女,有时也像闺蜜一样没大没小,沟通应该说很顺畅,也比较有效。但即便这样,在她出国上学最初的那段日子却也因种种原因陷入沟通困境。无助焦虑时也曾向朱博士、其他有经验的家长朋友求教,几经挣扎、反思,努力修补后才渐渐改善,直至现在虽然我和女儿依然无话不谈,但也要常防踩到“雷区”。
不知这是不是与青春期留学的孩子沟通交流的必经之路。
记得去年8月20日,未满15周岁的女儿独自拖着两个大大的行李箱,留给我们一个瘦弱而坚定的背影飞向了温哥华,从此,我们之间的交流几乎全仰仗手里这个小小的屏幕。一开始的一段日子,女儿虽因时差、水土不服之类的小事而身体稍有不适,但一切新鲜,女儿本身也是比较开朗的性格,所以除了隔三差五按出去前的约定在我们一家三口的微信群里发几张照片,简单说说每天发生的事,牵挂的日子也就在来来回回的那些没大没小嘻嘻哈哈的信息中一天天过去。直到有一天,因为社团的事,女儿过去以后第一次和我呛呛上了。起因是我希望女儿多参加社团,因为根据有经验的家长介绍,参加社团可以认识些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同学,这样可以尽快结交朋友。女儿却回复我说想参加的社团都满员了,剩下一个排球队,可是自己体力不行没敢参加。而我觉得还可以再努力,找老师先去排上队,说不定有退出的同学就可以补进去了,也埋怨她九年级功课那么轻松,一个社团都不参加岂不可惜,也浪费时间。结果女儿回复我一句“课都没上明白,参加个什么社团。你们听谁说的课业不重,没过来感受就不要听别人瞎bb。还有,你们真以为想参加什么社团就有什么社团啊。该干嘛干嘛,好好学习洗洗睡吧”,然后就没声音了。第二天没声音,第三天没声音。后面几天,因为换住家的事,我打电话过去询问,却总是拒接;发信息问她吃的怎样、银行汇款查询的事办的怎样、换住家的事办的怎样、学校课程怎样等等,每次都是我发一大段话,孩子就回复“嗯”或者“知道了”,再无多言。到有一天晚上,我发现她很晚了QQ头像还亮着,就提醒她早点睡,结果她回复“我就觉得你真心累,我晚一点睡有原因的呀,不然我神经兮兮的晚睡?”那一瞬间,我突然觉得这孩子怎么变的好陌生,怎么去了才没几天,好像换了个孩子,原来那个乖巧开朗、老跟我腻的女儿怎么变成了小炮筒,一说话满嘴火药味。心里的委屈瞬间爆发:我这么吃不好睡不好牵挂你,你把我当成什么啊!
既莫名其妙又焦虑无助的情况下,我向朱博士求助,朱博士的意思是孩子有疑惑,社团的事就先放一下。我心想,也是,这么僵下去也不行呀,孩子说课都听不懂,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根据孩子一贯的表现,相信孩子说的也是实话,既然她现在不愿意谈这些事,那与其老盯着她说这些事导致她对我们反感而不愿意说话,到最后心的距离也越拉越远,不如先放放,总有她感兴趣愿意说的事情吧。对,那就挑她感兴趣的说!
因为之前听女儿说过美术课在画一幅画,我也知道她最喜欢画画。于是,我给她发了条信息“嗨,你的画记得发我欣赏哦”,信息后面还特地打了两个鼓掌欢迎的表情。这回,女儿马上回复了,说画了一半,不过可以先给我看下。于是,我趁机夸奖她画的很细腻认真,线条很美,但是其他我看不懂,向她请教怎么欣赏,又加了两个害羞的表情,于是她很快发来一段她的构思以及自己的画和其他同学的区别……我表示很惊叹、欣赏,又简单叮嘱她早点休息。这回,女儿发来一个“爱你么么哒”的表情,我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
这样一来,我们的“信号”又连上了,但从此,我也更加小心地不再遇事急于直接指责她什么或者去流露出不信任她自觉努力学习的态度。
因为这段插曲让我反省到,女儿刚去那里,除了要应付学习,还要适应新的环境,处理很多生活上的事,还要跟监护人、教育局不停反映住家的事等等,这些都要她自己搞定,而我由于不了解这些详细情况,又希望什么都能了解,什么都想她能尽快办好,于是不停地问,不停地催办。是不是我过于想要掌控她的一切而没有设身处地去理解她一个人在那边完成所有这些事的不容易?!
后来有一天,女儿在聊天时才告诉我“你呀,总是自顾自发一大堆话和心灵鸡汤,我每天上课注意力很集中,生怕没听懂或漏了什么,回来还要做作业,还要去办这些那些的事,一天就很累了,还要应付你噼里啪啦的信息,烦心时哪里有什么好心情再来跟你说这些那些的事呀。再说你要说的其实我都懂,鸡汤喝太多也会腻的”。
孩子这话让我惭愧,至今仍时常拿来提醒自己,对她尽量少些指点,多些理解;婉转批评,多点信任;少提要求,多点支持。记得女儿曾经跟我说:妈妈,有些跤是必须自己摔了后才会长记性,才知道该怎么不摔第二次的。所以,我的体会是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多信任孩子,多理解孩子,唯有这样,孩子才会信任我们、亲近我们,才会有更好的沟通机会,才能建立亲子间的良性循环。

小留学女儿:
留学成功取决于良好的沟通

“朱博士好,今天孩子放学后我跟她说了我要整理点留守妈妈的感受分享给其他妈妈,有助于孩子在那边更好的适应,结果孩子说不如她也来分享点心得,可以给那边的孩子,留守妈妈也可以了解孩子需要,我觉得这也是个好办法,于是她的感受和建议就新鲜出炉了”。—-有大爱的母亲,自然就有热心帮助别人的女儿

开始时,女儿随便在纸上写下自己的看法,隔了一天,她认真地在电脑里敲打出一篇文章

1,留学前(全家讨论,双方经过沟通清楚对方的想法)

● 孩子自己想要什么,制定基本目标。可以只是最基础的好好学习,因为融入当地环境后,随着孩子三观的变化,眼界的提高,孩子的目标会改变。(制定目标是为了让孩子有意识的约束自己的行为)
让孩子知道做事的底线,孩子一定要知道什么事是绝对不可做的,并且清楚知道后果。(例如毒品,酒精,香烟。我见过身边的人因为喝酒而被遣返的)
● 目标+底线=良好的开端
● 对金钱有一个基本的概念。比起花钱,更重要的是大概知道孩子会在哪些方面花钱(男生:游戏,女生:化妆护肤品,服装 。特别注意如果家长就有购买奢侈品习惯的话,孩子也会按父母的消费标准来消费。或者孩子的朋友圈就是高消费圈,孩子的金钱观会改变)。如果孩子的住家不负责任,那么吃饭也将是一笔很大的开销。
有基本的生存能力,语言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交友能力,辨明是非能力。(个人建议孩子有了基本的语言能力再考虑出国。在一个陌生的环境,没有基本的语言能力是非常可怕的。心理不够强大的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或者就此堕落。我和international office聊天的时候也提到过这个问题。他们更希望孩子能快乐的在这里生活,而不是碌碌无为。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孩子有基本的语言能力)

2,留学中

生活
学习
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
三观重塑
三观重塑
生存
语言(听说读写)
自我管理
方法
语言

沟通

沟通很重要

A.家庭

● 家人能提供的只有金钱和关心。
● 明确告诉孩子,父母随时都在。孩子说什么父母都愿意倾听(让孩子安心,有安全感)。
● 耐心倾听,不要急着表达自己想法。孩子不傻,知道父母是关心,但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更希望有人能耐心聆听(听比说更重要)。
● 青春期的孩子有逆反心理。不能一味的谩骂,谩骂只会浪费双方的时间精力。家长需要明确的是,在国外孩子孤身一人,只能靠自己。谩骂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家长需要简洁精准表达自己的想法。抓重点,尽量不要发很长的语音文字,或者图片。
● 孩子需要空间做自己的事。
● 不管再怎么担心挂念孩子,都要告诉孩子父母信任他,尊重他。同时明确对孩子的要求和底线。
● 每周定期视频或者语音,注意因人而异。内向的孩子需要父母引导孩子述说自己的情况,多沟通,给孩子安全感。外向的孩子需要父母给予空间,适应新生活。

B.学习

● 刚出国的孩子会有思乡情绪。这点要因人而异,我身边的朋友有刚过来一个月每天晚上哭的,也有我这种完全没有感觉的。父母注意对孩子情绪的疏导,但是出来了孩子就要学会长大。
● 等孩子情绪稳定后再考虑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多时候孩子对新的学习模式是有心无力,不能只以分数论好坏,课堂评价,及老师的评语非常重要。新留学生的生活永远比成绩更重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 刚出国的孩子会经历一个迷茫期。给孩子治愈自己的时间(主要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对未来的规划,放松自己的罪恶感与愧疚感)。
具体概括为:感觉自己什么都做不好,连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都不知道。没有具体的方向和目标。被小事影响情绪,与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处理。
(孩子有迷茫情绪,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每个留学生都会有一个这样的阶段!不要对自己失去信心!)

C.朋友

● 一定要告诉孩子,交友很重要。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尝试与西人孩子交朋友,但不可以强求(这里说一点,我个人不喜欢称加拿大人为外国人,因为这是他们的领土,我更喜欢称他们为西人)。
● 我的经验是,西人孩子年龄越大越好相处。所以家长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压力。靠谱的华人朋友很重要(同样,有的孩子虽然长着亚洲面孔,但他们已经是加拿大人了,他们是CBC)。他们能让孩子有归属感,华人老生能帮助孩子生活学习的更顺利(例如在哪里做义工,如何选课,甚至作业怎么做等等)。
● 朋友圈很重要,家长孩子都需要明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个道理,融入一个新的圈子很难,要离开一个圈子也很难,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

D.住家

● 家长孩子都需要明白,好住家可遇不可求。你的朋友可以告诉你很多有用的信息(我现在的住家就是通过我朋友介绍的)。初来乍到,不管住家好还是不好,都建议让孩子多与住家沟通(每个人对于好住家的定义都不同。请让孩子明白哪些是作为一个好住家必备的条件),住家不是孩子的父母,没有责任和义务宠爱孩子,西方文化也与中国文化不同,家长首先要明确概念。
● 如果住家条件确实不好,且沟通无效,建议和教育局反应+熟悉住家周围的超市,餐厅。但是教育局大多数时候都会偏向住家,所以请孩子做好心理准备,很多事情并不会顺利解决。
● 孩子如果和住家发生了矛盾,通常两边都有责任,家长不能片面武断下结论,一定要参考实际情况!也许双方都有隐瞒或者双方之间有误会。
● 家长和孩子都需要共同努力找到一个负责的监护人(这里说的负责是指起码能帮助孩子解决住家问题)。
● 孩子需要自己找关于住家的注意事项

感受:
为留学小别离,今天含泪播种;重交流懂沟通,明天欢呼收获!最后,引用Rita同学的祝福: ‘祝每个留学生的留学生涯顺利,平安,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