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读历程- TOMMY妈妈

陪读是个随着低龄留学潮而出现的一个新现象,陪与不陪是每个家长的自我选择,而这个选择对我来说却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

留学决定的作出

孩子出国前在北京一所区重点中学读初中,孩子性格偏内向,慢性子,做事有点拖拉,因而,我家下班后的日常状态是要面对似乎永远写不完作业的孩子。我和爱人对孩子的成绩要求不高,总设想着孩子能在学习之余有自己的生活,能在完成学校作业的同时,多些自我阅读的时间。我喜欢读书,也喜欢给孩子买书,家里整整一面墙的书架摆满了家人的业余读物,但自从上了初中,我家孩子的那几个放书的格子就几乎没有动过,每次打扫卫生,小心地拭去上面的拂尘时,我总是又增加一份困惑与焦虑。对于孩子未来的担忧,对读书最终目标的困惑。最终,在孩子初二的上学期,我与爱人决定送孩子出国读书,没有国外名校的目标,只有一个想法,给孩子塞满作业的大脑一个缓释的空间,希望孩子能在学校接受知识的同时,多一些自我思考的时间和主动学习的体验。跟孩子讲清楚出国读书的事情后,我们立刻着手,因为初二出来是一个较为合适的时间段,孩子出来后可以直接读九年级,从而可以完成加拿大的四年制高中教育。如果出来太晚,孩子急于申请大学很难按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而且我认为纯功利性的目的也会影响留学的效果。

陪与不陪?我的两难选择

孩子出来后住在一个西人家庭,住家妈妈外向的性格,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很快就适应了周围的环境。我和爱人把孩子送出去之后,也感觉轻松了很多,每天有了自已的时间,也重新拾起了自己丢了多年的兴趣。一切看起来都非常自然,但我心里并没有完全放下来,毕竟,养孩子就像放风筝, 松了手里的线,就要承担他会飞得太高太远,最终无法控制且收不回来的风险。我工作的单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无法自由出国,于是在孩子申请出国读书时,我作好了离职的打算,这样孩子一旦出了什么问题可以随时飞过去。节假日也可以定期过去看望一下孩子,亲自去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状况,而不是只听孩子简单地汇报。因而,半年后,我办好了所有的离职手续,第一时间来到了加拿大。

孩子在半年的独立生活中生活的自理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让我感到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适当放手。到加拿大后的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去了住家,看到孩子一个人在准备自己的早餐,衣服穿得整整齐齐,房间也收拾的干干净净。与出国前,我每天去他房间帮他收拾时的满地狼籍相比,我突然感觉离开了父母万事包办式的陪伴,孩子自己长大了,辞职前单位领导给我说的:该放手时就放手,我觉得真的是这样,成长需要空间,我们寸步不离的陪伴挤占了孩子自我成长的空间。但接下来,圣诞假期后的期末考试成绩报告单出来后,从成绩报告单上老师的评语来看,几乎每个老师都说孩子在课上太安静,也不知听懂没听懂。他们担心孩子的语言没过关,听不懂课,我知道孩子的英文听力没问题。出现这种情况,肯定是孩子不合群, 本身就性格内向,不愿主动与老师交流,加上加拿大高中的选课制教学不是很容易交到朋友,所以就表现得比较孤独。看到这些,我回国的决心有点动摇了。而最终让我定下决心陪读的是春节期间无意中发现孩子花费了大量的课余时间在玩游戏,对于一个自律性不强的孩子来说,这极有可能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西方学校的管理跟我们国内学校的管理着重点似乎不在一个点上。而且,公校不到三点就放学的课后放养式管理,对刚从中国应试教育体制中走出来的中国孩子来说,真是犹如到了天堂。我隐约感到,对于十几岁的孩子,父母这么轻易地放手是有很大风险的。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父母缺位,在给予了孩子充分自由发展空间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可能面临着无限制的自由带来的放纵。权衡再三,我最后作出了陪读的决定。

我的陪读家长角色定位

既然决定留下来陪读,我就想给自己重新做了个定位,规划好自己的陪读生活,使陪读达到应有的效果。说实在,陪读妈妈这个角色真的比以前的工作难度大多了,因为没有经验可循,而且陪读家长还要面临着适应新的环境,以及克服退出职场走入家庭的心理落差。我给自己的陪读角色定的位是。

首先是学业上的陪伴

学习是学校的教育范畴,但学校开展的是普适性教育,受众是所有适龄的孩子。我觉得家长要做的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是针对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做的针对性补充。读书本身就是一件很苦很累的事,尤其对于他们这些留学生,如果只是为了在中国人的理工科强项上拿高分,可能还不是太难,但如果想在英语学习上真正跟上本地人也确实不太容易。孩子上的天主教公校,每学年都有一门必修的宗教课,也有人劝我这门课阅读量太大,孩子不容易拿高分,不如转到一般的公校去。我当时的想法是,英语语言的学习必须靠大量的阅读才能提得上来,而且以后上了大学如果阅读能力和速度跟不上,大学的课程也会跟不上,相比于大学而言,高中的学习节奏慢得多,难度也小得多,不如趁这个机会把基础打好,所以我就建议孩子把宗教当作阅读和文化课来上。加拿大的高中与国内高中不同的是,在这里,孩子未来的发展必须在高中就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和认识,大学读什么专业,未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决定着高中的选课,我们的孩子在国内从来都是严格按照国内的教学大纲和教育要求走,自己不需要考虑选什么课。对于刚从国内出来的孩子大多在未来专业规划上没有什么想法,我就建议他找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做,拓展一下兴趣,立足自身的兴趣规划未来的发展。

其次是生活上的陪伴

生活上的陪伴一直是我感到很矛盾的地方。我想让孩子独立起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生活自己打理,但和我在一起明显感觉到孩子以前的惰性又回来了,于是,我尽量在家中做好职责划分,比如,我负责做饭,孩子负责打扫卫生,夏天割草、冬天铲雪等。通过日常生活的陪伴让孩子逐步意识到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的责任。

再者就是精神和心理上的陪伴

孩子在该吃苦的年龄一定不能贪图享乐,在国内学习压力大,到了国外,压力变小了,但我觉得不能让孩子把空出的时间消磨掉,我就建议他多读些书,包括中文的、英文的图书,不在乎快慢,关键是要坚持。我自己也从国内带来了一些以前上班没时间读的闲书。至于心理上的陪伴就是及时了解一下孩子青春期心理的变化,出现问题及时疏导。我周围有一个小留学生,优异的成绩并不能弥补他敏感脆弱的心理带来的精神上的压力,最终这个孩子的妈妈也过来陪读了,当然孩子成长中的安全感并不能完全靠父母的陪伴来解决,但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这一切的改变都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能做的也许就是让这一过程变得更安全、更可控一些。

陪读

感悟

选择适当的陪读方式,保障有效的陪读质量

陪读不是最好的选择,但也绝不是父母缺位的借口。我所讲的陪读是在必要的时候父母的亲身陪伴,但真正的陪读是没有距离限制的,也就是说并不仅仅是来到加拿大与孩子住在一起才叫陪读,当然,如果在孩子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远距离沟通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时父母也必须考虑是否需要陪在身边。对于多数孩子来说,留守父母定期的思想交流与学业关注同样能达到陪读的效果。陪读不在乎距离的远近,要在乎陪的质量,不然即使陪在身边,也仅仅是一个时间和距离的概念,这种纯粹的守护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低龄教育永远是学校与家庭的共同责任,成长需要空间但父母的缺位会造成家庭教育这一块的缺失,从而给低龄留学带来一定的风险。所以,对于那些无法过来陪读因为工作或其他原因只能留守在国内的留守家长们,可以采用另一种方式的陪读,定期与孩子交流,与学校沟通,同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了解孩子在寄宿家庭的生活情况。关键是让孩子感受到,留学不止我一人在路上,身边还有父母的支持和陪伴。只要年幼的孩子在留学路上,那父母就永远走在陪读的路上。

保障陪读的质量重要的是要划清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边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给予足够的成长空间对孩子个性发展非常重要,但家长也应该清楚的知道学校与家庭教育的边界,这种边界不是人为设立的,而是客观存在的。学校的教育是规范性的,有章可循的,但学校教育也是有边界的,学校教育范围之外的区域是家长要承担起来的,不然,这一块就会产生教育的真空。

身边有这样几个真实的例子:

一个孩子每天精神萎靡不振,天天喊好无聊,这是个家庭状况一般的孩子,他知道父母送他出来的不易,所以总是在克制自己不沉迷于游戏。但在国内读完高一的他,觉得这里的内容太简单,因而作业也懶得做,每天大把的时间不知要干什么。

还有一个孩子刚到这两个月就交了女朋友,说是国外生活很苦,住在西人家庭吃的也不好,又没有其他娱乐,只能找个女朋友寻求点安慰。

更有一个男孩,因为国内成绩不好,到这儿语言跟不上,学分拿不到,转到私校,因为管理较松,竟然两个月不去上课。对于语言的重要性,上一期的张老师也谈过,英语的问题,我们好多家长都会认为孩子成绩不错,申请大学没问题,但我作为一个身在加拿大的陪读家长真心感觉,留学不容乐观,语言的障碍不是靠成绩就能跨越的。而且,如果英语不过关,到了大学之后,一样会学得很吃力。

以上几个问题的产生其实就是因为家长把教育都推给了学校,而在学校教育没能触及的范围内孩子行为出现了偏差或失误。很明显这是父母缺位造成的问题,当然也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即使远在国内,也可以定期引导一下孩子。我的孩子不是学霸,事实上,他是个非常普通的孩子,成绩普通、能力普通,我对孩子的要求也普通,但我觉得即使对孩子没有申请名校的期望,我们也不能放松孩子整体上的要求,不然,等到出现问题再想着补救就为时已晚了。父母的陪伴还表现在重要的事情一定要参与,低龄留学最大的问题就是孩子年龄小,做事不够成熟,所以父母不能完全撒手不管。

说实在,放手孩子出国读书家长的期望值可能都不仅仅是学业上的收获,可能还有能力的提高,生活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等等。出国陪读肯定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陪读不是孩子离不开家长而且家长离不开孩子。出国读书是孩子走向独立的开始,但每个孩子成长的步伐不一致,经受挫折的能力不一样,作为父母绝不拿别人的孩子作为衡量自己孩子的标准。其实,最清楚自己孩子的情况的还是我们自己。立足孩子真实情况,评估好低龄留学的可行性,切莫做决定太快,做规划太晚。语言、学习能力、生活习惯都是出国前要考虑的因素,千万不可盲目寄希望出来后会有所改变,如果不考虑周全,留学就是一种带有风险的选择。对于已经送孩子出来的家长,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出来了,我们只能全力以赴,把留学的风险降至最低。

——Tommy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