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龄留学陪读,亲子关系大于一切)
Rose妈妈
我是一个陪读妈妈,在加拿大陪孩子读书已经两年了。刚到这儿,我就开始关注朱老师的公众号并拜读了他写的书,也曾与他见过面,大致聊过孩子和我的一些情况。孩子今年上9年级,入读的是一所具有百多年历史的女子私立学校。针对如何让孩子做一些高中入学准备和学业规划,我咨询了低龄留学领域的专家朱凡老师。
一
高中的四年实际是大学的预科,在加拿大,高中是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所以我的心情是比较迫切的。没想到朱老师跟我见面谈到的话题完全跟我想象和期待的不太一样。当我向朱老师谈及我的来意后,他有一些惊讶,因为在他眼中,我有一丝过分的紧张和焦虑。之前朱老师曾见过孩子并交谈过,朱老师很有办法跟孩子聊天,谈得很深入,从孩子身上也间接感受到了我的焦虑。孩子的学校是一个有百多年历史的女子私立学校,朱老师认为在这样环境氛围中可以放手让孩子学会自我成长,我应该放宽心。但是我总觉得自己最大的责任就是陪孩子读上她心仪的大学,对此我丝毫不敢松懈。
大致了解了情况后,朱老师拿出一支笔一张纸,说:我们今天不聊学习的事情。他写了这样一个标题:关系大于一切。我当时觉得有点懵,不知道他要谈些什么话题。
他问我,你对孩子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吗?我想了很久,因为说老实话,每一个父母对孩子都是有很大的期望值,而对孩子能否满足父母的期待,往往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我还在犹豫之中,朱老师说那你觉得孩子有什么毛病吧?是要亟待改善的。我脱口而出:太拖拉。“怎么个拖拉法呢?”朱老师问我,“你能不能具体说一下,因为太大概念了往往不容易让我们弄清这个问题。”我举了三个例子,爸爸让她锻炼身体她拖拉,我叫她去学习她拖拉。连让她去练习她很喜欢的打鼓,她也拖拉。不喜欢的事情拖拉可以理解,可喜欢的事情也拖拉。总是要人去提醒,往往催很多次才磨磨蹭蹭开始去做。
朱老师没有进行评价,一直听我说。
我接着说:“孩子好像特别不能吃苦受累。不想付出多大努力,就想很轻松的获得比较满意的结果。”“我们大人不是也一样吗,哪个人会喜欢自讨苦吃呢?”朱老师很不以为然地说,“什么东西最好都是现成的。遇到辛苦的事情,总是先想想有没有其他方法能代替。否则的话,怎么会发明出那么多先进的、可替代人劳动、方便的东西出来呢?甚至是快餐、方便面等等。〞
他又接着问我,“你觉得孩子有什么优点吗?〞我想了想说:“孩子优点就是不怎么顶嘴,大人说什么,别管乐意不乐意都会去做。〞朱老师问为什么,我说:“她说不过我呀。她反驳一句,我十句会抛过去了。〞不过朱老师认为这不是孩子的优点,而是因为我的强势。在强势妈妈面前,孩子是没有办法去反驳的。毕竟父母生她养她,现在她还需要靠着父母,所以她肯定是要听话的,但不一定是孩子自己想要做的。
聊了许久,朱老师才开始向我解释,为什么今天要谈关系大于一切呢?因为我看到你和孩子的关系是很亲密的。在这边只有你们两个在一起,孩子平时住校每个周末才会回来,假如你跟她关系处理好了,很多事情都是能水到渠成的,我们要先抓根本。可能很多人会说自己的亲子关系没有什么问题,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能还是要根据具体的事情去分析。从与孩子的关系上可以体会到你是否会了解、欣赏和管教孩子。
既然谈到了孩子首要问题是拖拉,也就是拖延。朱老师接着说,那让我们先分析一下,孩子为什么会拖延呢?想想我们小时候是不是也有很多事情不愿去做?第一种是有些事情永远也做不完,或是一件事情做完了紧接着会有下一件事,永远不会停,所以就拖延,拖着的结果是有可能逃避,不做或者少做,尤其是在复习又复习的情况下。第二种是这件事情做起来有难度,不知道怎么去做,所以先把它放到一边。第三种更重要,是身体的原因。孩子现在年龄段是长身体的阶段不管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在长身体的过程中都会感到有些疲惫,提不起精神,尤其是在做一些他认为不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比如说男孩子喜欢打游戏,这是他喜欢的,女孩子可能喜欢看电视剧,那是她喜欢的。 但不管是什么,这些都不是太辛苦。所以拖延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因为他感觉面对这件事有困难,哪怕是他喜欢做的东西。
我听朱老师这样一说,也觉得很有同感。随后朱老师又说,小孩子都喜欢赖床,不想起来。为什么赖床呢,因为躺在床上舒服呀,其实赖床就是一种拖延的现象。尤其我们还要特别留意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有很多身体上的变化,会产生一些困扰。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为什么会生出这个长出那个?身体的变化会影响情绪,情绪提不起来会影响动作的快捷敏锐。
随后朱老师问了我一句:“平时你的孩子喜欢被你拍照吗?”我说不喜欢。为什么不喜欢呢?其中一个就是自我认知开始了。小孩子不会过多的关注自己的形象,也没有太多的自我认知。一旦是他不准你拍他的时候,尤其是不让你把他的照片向亲戚朋友晒出来的时候,就说明他更加注重他自己。当然这是一件好事情,说明孩子开始有自我意识,同时也说明孩子长大了。只是他长大的方式与方向,可能跟你所期待的不大一致而已。孩子和家长在一起,如果关系很密切做事情会容易的多,当然如何跟孩子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则需要父母和孩子的互动。
有一种观点是父母要跟孩子做朋友,但朱博士认为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本来就是一个上一个下,是养育与被抚养的关系,不存在朋友关系。父母是有管孩子的责任,管教是一种责任,如果你不管教他的话,孩子长大后一旦遇到困难或挫折,可能就会抱怨当初你为什么这个不告诉他,那个不提醒他。管教也是一种爱,就比如说过红绿灯让他看斑马线,这种约束实际是对他的一种爱,是关心他的安全。
对于父母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重要性, 朱老师是从下面几点展开来谈的,他说的第一点是要学会欣赏孩子。他说,在交流过程中多次听到你说孩子需要减肥之类的话,可能是一种无意中的表达,但这些话孩子听了会比较在意。朱老师举了一个他女儿的例子。他的小女儿在大概三岁的时候眼睛就被诊断出需要戴眼镜矫正视力。她和姐姐一块儿出去,姐姐长得水灵灵的,眼睛大大的很招人喜爱。旁边的人见了都夸她长得好可爱。又看到旁边的小女儿带了一副眼镜,看东西的时候还总是皱眉头。人家就会就说妹妹好可怜呀,这么小就戴眼镜了。说者自然没有恶意,甚至还带有一些恻隐之心,但是这些话却有意无意中对孩子造成了某种伤害。直到现在小女儿回想这段时间,还会觉得对她影响很大,影响了自己的自信。那一阶段,我们花费很长时间去纠矫正她对自己的这种看法,从不同角度不断告诉她,她也是很可爱的。所以说对孩子的欣赏是很重要的。
朱博士又问我,你是不是觉得孩子是你和他爸爸优点的集中。我自认为闺女还是很好的,但是望女成凤的思想总觉得她应该更好一些。于是脱口而出,我觉得我和我先生的缺点都长在她身上了。朱老师说你不应该这样说,即使真是这样你也不能这样去说。还举了另外一个例子。人呢,都是爱听好听的话。动物是这样的,植物也是这样的,他深有体会的是在种花的时候很温柔的跟植物去说话,它就长得特别鲜艳。植物在长出来花之前一定不要碰他,不要剪他,他太太就曾试着 当着一盆没开的花的面去修剪另一株花,这盆没开的花因生气而不再开花了。虽然我很少侍弄花,没有这样比较过,但是我明白,每个人都是爱听好听的话。
朱博士还说到,过去家里为了孩子好养活,会给孩子起阿猫阿狗之类的名字,当然现在阿猫阿狗是宠物是爱称,在之前就是比较土的名字。与过去相比,现在的家长更多的是去鼓励孩子,让他感觉到他就是最了不起的,是妈妈眼中最优秀的孩子。因为家长的欣赏孩子才不会自己去贬低自己、失去自信。这是朱老师与我谈到的第二点。
朱老师对孩子的观察非常细致,对孩子内心把握得准确而又到位,才见孩子一面就看出这么多问题。其实我自己心里知道孩子的确缺乏一种自信。在朱老师看来,孩子只要能够在众人面前抬起头挺起胸, 对自身充满信心的话,那么这个孩子在学习上也不会太差,学习好与不好是天分和内在学习驱动力的问题。但只要充满自信,孩子就会健康成长,因为他知道自己是爸爸妈妈最好的作品。十几岁的孩子是对外形比较在意的时期,就算你想用刺激方式让她有所改变,也不能说你太丑了或者太胖了之类的话,因为说者无心但听者有意,要减少对孩子的无意识伤害。尤其在加拿大更注重对个体的尊重,别人无权评头论足。即便我们国家的文化允许,但孩子从父母的一举一动眼神和态度中也会观察到父母的想法,能感受到父母对他的欣赏还是嫌弃,因为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最亲密的。
第三点最为关键,是你要明白孩子。欣赏孩子、尊重孩子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孩子毕竟是自己的骨肉,其实真正明白孩子是比较难的。我们总是自以为明白孩子的所思所想,其实有时候我们真的不太了解孩子,甚至于我们也不太了解自己。而且有时候我们对孩子所谓的了解,可能只停留在表面。
我曾向朱老师发过牢骚,我不知道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问题。我有兄弟姐妹,父母也是双职工,家长并没有太多时间管孩子,但是我们也都成长的很好,很小就有独立性和自理能力,能担起家里的责任。相比而言,女儿的能力显得是那么的弱。针对我的这种疑惑,朱老师认为,一个是互联网的原因,网络吸引了孩子们太多的注意力。我们在感叹孩子生活能力弱的同时,也应该能意识到现在的孩子无论是知识面还是看问题的角度和视野都远超过我们那一代同龄的孩子,这也是互联网另一方面的影响。第二个是独生子女的原因,因为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就会把更多的时间花费在陪伴一个孩子身上,即便出国读书,有条件的话,也会越洋跨海的陪过来。这同时也就造成了第三个问题就是过多地关注孩子。关注太多,就把所有的事情更多聚焦在他身上,就容易把孩子给烧烤了。因为关注才总会制止,这个也不让做,那个也不让做,有太多的呵护孩子反而成长慢。如果你不明白你孩子的话,他可能就不会跟你去聊,他不会让你去知道他,因为你们没有建立好这个关系。有关系了才会有沟通,有沟通了才会去明白他。青春期的孩子会有身体上的变化,情绪上的变化。就如同中年家长更年期也会有身体上的变化和情绪上的变化一样的道理。问题是我们会不会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这些年这么多的事情他为什么有的做不好,有的却做得很好,你是否去试图了解和明白呢。另外,明白并不是迁就,鼓励也不是无限度去表扬。最主要是在他成年之前,我们要进行适当的管教。孩子成年后表现出来的教养其实就是父母对孩子 “教”与“养”的未来输出。管教是我们的责任,而管教当中更主要的是我们不要太多地去说。尤其是妈妈喜欢说的多,说的太多就容易左耳进右耳出,更主要的是你说得多了,他就习惯做每件事都需要你催了。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可能就是因为说太多了,他才抓不住重点。而且拖下去、说下去的持续发展就是父母的喊、吼、骂,甚至是冷言,从而最终造成父母与孩子关系的僵化。
朱老师给了我一个建议,他说有一个技巧可以克服孩子的拖延症并缓和关系。可以尝试一下在半年里,每个星期抽出5~10分钟,和孩子一起把一些重要的事情聊一聊,然后把聊的主要内容记录下来。作为妈妈,理应负起管教的责任,提出相应的要求,经双方协商同意后由孩子以签名的形式承诺执行,并把任务贴在墙上,作为提醒也让大家共监督执行。当然这是一件比较严肃的事情,刚开始有新鲜感,孩子还会去做,后面如果孩子有反感,那可以变成一个月做一次。再反感就再换一种方法来进行。不管怎么样,用这种方法的好处就是避免了啰嗦。而且孩子会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因为在墙上写着,她就会记住的。朱老师自己就是用这种方法来管教三个孩子的,否则给三个孩子每个人说一句,啰嗦很多,会很辛苦,而且说多了孩子会很烦。拖延是自我管理中的一个缺陷,用这样的方法有利于训练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另外平时要留意,出现的问题只要不是紧急的,不要马上去纠正他,记下来,找个机会坐在一起,集中给孩子分析,纠错。当然这个技巧要不停的调整,以免孩子心生厌倦。亲子教育的重点就是尽量跟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并不断地修补亲子关系,因为这种关系有有时紧密有时候疏离,是很需要技巧来把握和维护的。
听完朱老师讲的这些,我感觉太有意思了,没想到还有这样的方法,当然我心里也不禁在嘀咕,我能否做得到,孩子能不能配合呢?但无论如何都值得我们这些家长去尝试一下。
二
谈完亲子关系,朱老师才正式进入了我一开始所关注的学习话题。他说孩子马上就进入到九年级了,这个年级是能够在学校里自由选择,自主发展兴趣的阶段,只有一门选修课,其他课都是指定的必修课,不用为选课操太多的心,而且课程难度小,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找出未来专业走向的兴趣点。我女儿自己已经选了艺术课,因为她喜欢这门课。基于此,对于怎么关注她的学习,管理她的学习,以及管教她的学习,朱老师给了我三个建议。
第一可以用分数作为一个学习规划的目标。当与孩子聊天的时候,不要每一次都聊学习,而且心态一定要放正。要明白学习是存在于方方面面的,锻炼也是学习、打鼓也是学习、做喜欢做的任何事都是学习。朱老师一再强调人生之中很多种学习,不是拿起书本才算是学习,否则的话都成书呆子了。他说的话我都理解,都明白,但是有时候看到她没有拿起书本学习,就很慌张,心里没有底,觉得她不看书是就荒废了时间。朱老师说其实成长并不需要每时每刻都拿出书本的,我们不也是这样长大了么?你在这异国他乡能够给孩子做饭做菜,也能够接送孩子上下学,能把孩子照顾得很好,这也是一种生活中的学习,相信很多东西都不是单一的从书本上学来的。我想了想,也的确如此。关于学习方面,朱老师认为,应该把亲子关系运用到对孩子的宏观指导上,比如,首先,要问孩子高中八门课中,她最重视的是哪一些?这样就可以帮助孩子理清优先次序轻重缓急。然后是要有一个目标,你要教会孩子规划自己的目标。分数就是一个目标,你可以问孩子这8门课中英语你大概能达到多少分?数学你能达到多少分?可能他说不出来,他不知道,但是你可以启发他,可以拿出八年级的成绩做对比和她一起分析。比如八年级你得了多少分,到九年级呢可能会难一些,成绩会稍微下来点,但是基于这个平台你可以大概猜测自己能达到多少分。这样让他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任,并为自己的学习确定一个目标。在这个目标里不管怎么说分数都是能看得到的,有多少分看多少书都是些具体的东西,目标越量化越具体越好对孩子实施管理。
第二,是在九年级可以选一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比如说参加一个俱乐部。一说到俱乐部,我就跟朱老师滔滔不绝的谈起来她参加的三个俱乐部,有滑冰,有足球,还有year book学校年鉴。朱老师启发我说,这些兴趣爱好和俱乐部活动要多点选择,才能挖掘自己的兴趣爱好。兴趣爱好学的是什么?是坚持。要让孩子分清楚这四年中哪些俱乐部是要长期坚持的。孩子长期参加一个俱乐部,他有一种归属感,还可以培养一种持久性,而且在报考大学的时候,他可以有东西写。在加拿大考大学的时候,除了分数以外,还有个人简历,尤其是一些热门专业真的十分看重你的兴趣爱好。在读书过程中,没有一个兴趣爱好来调剂一下,4年的高中生活读下来真的是很苦的。坚持一项兴趣爱好也是一种毅力的体现,这也是为什么大学特别喜欢招体育生或有其他专业特长的学生,因为毅力是一个学生未来大学学业成功的重要保障。
第三,就是在未来这一年之中,与孩子一起坚持下来做一件事情。朱老师说父母在挑战自己的时候,孩子会看到父母的变化。身教永远胜于言教,与其啰嗦着让孩子做这做那,不如身体力行,自己努力给孩子看。
三
跟朱老师聊过之后,我觉得思路突然开阔起来,因为之前我总是在纠结孩子的选课、学习,学习后要看成绩,看成绩之后又在纠结考大学、选专业等等。结果是刚打开一个纠结,另外一个纠结又来了。和朱老师聊完之后我觉得朱老师说的很对。是的,我们当初为什么能够成长,就是因为我们的父母能够高瞻远瞩放手让我们去做,我现在反而没有做到,将来她很可能达不到我所期待的,这是我第一个领悟。
我的另一个领悟是认识到拖延是一种习惯,不努力也是一种习惯,不愿意自己努力、不愿意吃苦,这些也都是一种习惯。而我在她九年级只如此执着于学习成绩,而忽略了细节的把握和习惯的养成,仔细想一想真是觉得自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今天听朱老师讲的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我感受最深的是,这才是父母管教孩子的基础,我应该利用好的亲子关系去培养孩子的一些好的习惯,比如能吃苦的习惯,坚持的习惯,自我独立的习惯和自我规划的能力。能力具备,成绩自然水到渠成。所以我真的很感谢朱老师,没有揪着我对学习焦虑继续打圈,继续加深,让我更加重焦虑,反而是带我看到了另外一些东西。焦虑虽然仍存在着,但可以从另外的一个角度入手反而会更有效果。这是今天一个多小时的交谈中最大的收获。我知道怎么样才能更好的跟我孩子相处了。
四
我的读后感
以上是我和Rose妈妈一个多小时的交流,她记录下来,发给我,我补充一下:
当她请我做孩子的学业顾问时,我其实觉得有点画蛇添足,因为孩子目前来看,在学业上没有问题,学校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我觉得她要正视的是与孩子相处中需要摆正位置的一些东西,不重视这些问题,未来随着孩子的成长可能会制造出一些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产生,不是因为妈妈对加拿大教育不了解,她已经有比别人更多的留学常识,也不是说她对加拿大的教育或者说中加教育的差异不明白,因为她与孩子已亲身体会到了中加教育的不同,而且她也感到自己选择让孩子在这边上学是很英明的。不一样的学习环境,没有大量的作业、刷题、补习等等,虽然妈妈习惯上还会帮孩子去找一些课外补习,但在我看来,其实是在帮她去挖掘兴趣爱好,填补一些东西,而不是像国内那样为了分数而去补习。国外的补习,不论是音乐、夏令营、军训、英语阅读,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跟国内的少年宫运作是类似的,旨在培养孩子的某一方面能力和兴趣,丰富课余生活。
但是我发现,妈妈对孩子的过度关注或关注点过于聚焦会导致自身的焦虑。我们团队关注留学生的学业规划,担当小留学生的学业顾问,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我们首先应该作好家长的朋友,因为对孩子学业具有直接指导和影响的是这些陪读的父母们。所以,我们也会把关注点放在对父母的关注上,因为,一旦家长这个问题解决了,通过家长去潜移默化和引导孩子,效果会更好。所以,跟这位妈妈的聊天,一开始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离题万丈,究其实是想让家长明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亲子关系或家庭关系远大于学业上的关系。在国内,我们常说老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但在国外,育人的更大责任还是在于父母,学校只不过是孩子接受系统知识的场所,家庭是培养孩子社会责任感,价值观以及生活能力等方面知识的场所,而社会则是综合检验孩子学校与家庭教育结果的地方,所以,家长的重心应放对位置。与其关注她如何去学习,倒不如关注她如何成为一个健康、快乐、有善心,且有一定学习能力、生存能力的孩子。这个基础问题解决了,学业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不会顾此而失彼。这就是我与Rose妈妈的谈话主旨和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