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在加拿大读中学/系列讲座(3)

6241

主持人:朱凡老师
嘉宾:Julia
录音整理:杨老师
编辑:加高党

主持人开场白
非常高兴在网络上又跟大家见面。现在是你们的北京时间星期六晚上7:30,我们在多伦多还是星期六早上七点半。我发了一张家里后花园种的牡丹照片,供大家欣赏。各位在欣赏之余,有没有发现:加拿大的牡丹和中国的牡丹,有什么差别。我太太是爱花的园丁,她能扳着手指细数出诸多不同。我一边听她说一边开小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是牡丹,中加两地有那么多不同,讲到教育,培养人的事情,那中加之间的差别也不会小吧?

今天的嘉宾Julia将从陪读妈妈这个角度里分享加拿大教育与中国的有什么差别。

Julia她既是大学老师、移民顾问,又是陪读妈妈。之前我跟她有过一段交流,在这次交谈中她有句话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她说我是孩子第一,事业第二,所以,她是事业型的陪读妈妈。群里在加拿大陪读的妈妈,和在国内留守、在网上陪读的留学生的爸爸妈妈们,今天的这个话题对你们是一场及时雨。

感谢朱博士给我们创造这样一个平台,我把我女儿成长过程当中很多反思给大家做一个分享!自从答应在群里做分享做交流以来就是思绪很乱,理不出头绪来。我自己作为一名在加拿大读书的学生家长,一直以来都是在不断的去思考。看一些理论性的书籍和学术期刊的文章,通过孩子身上的所思所行所言,感触特别多。我在朱博士这个群跟不少个家长对过话,我看到每天群里的沟通中产生很多火花,这些火花给了我很多启发。有的火花在我看来是璀璨的颜色,而在其他的一些家长看来他是一种冷艳的蓝色,甚至干脆就没有闪现过甚至转瞬即逝的这样一个小小的火星。刚才,朱博士提及他太太观察到加拿大和中牡丹的差异性,我看到即使同一文化背景里的家长们对加拿大和中国教育不同理解的多样化。真是百花齐放各自争艳!

一、我眼中看的孩子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家长在家庭社会中的角色

在我眼中,孩子是一面镜子,她是我的益友,是我最至亲的人。对孩子我心中就是感谢在我的生命中有你,在她成长过程中,她赋予了我机会,给了我正向的反馈,她的成长也让我更自信了,而且让我不断的去自省去调整自己、去自我学习和自我成长。有了孩子,我把我不想要的东西做出了一个果断的判断和选择,然后我只要去想,我想要什么,我想要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哇哇大哭,然后耍赖皮不进门,让家长上班的时候焦虑操心一天。我想要我的孩子,不像我一个家长制较武断爸爸和一个焦虑的妈妈。

熟悉幼儿园环境,从小培养自信

我在女儿上幼儿园之前看一些专业书,参加讲座和家长交流,我发现,让孩子尽早的熟悉一个陌生的环境,她会减少这种不自信,还会羡慕幼儿园里的这些大哥哥大姐姐们。所以,我先带她去打算报读幼儿园,周围熟悉。结果,我女儿第一天从幼儿园,放学不肯回家,哇哇大哭,她太喜欢这个集体的环境了。并且在她去幼儿园一周之后,老师告诉我,说你家女儿像个大孩子一样,虽然她是班里最小的,她今天早晨给一个哭着找妈妈的孩子说,你不要哭了,你妈妈去上班了,你看,我妈妈去上班了,我就不哭,还掏出纸巾给小朋友擦眼泪,然后说你跟我玩儿吧。有这样的孩子,我当然很自信,而且我也深深地为她祝福。无论她长大能不能考上常青藤,能不能上清华北大,都不重要,因为,我的孩子会很自信的生活。

幼小衔接转型期,注重心理健康

幼小衔接,很多家长很多担忧我却十分淡定。在孩子上小学前我读了一本书叫做小学生心理学,大致把小学生的几个阶段孩子心理变化就做了一个预设,这样有助于让我遇到一些现象能帮助孩子提早规避一些东西。我这里说的是,我去引导他而不是做个工兵去帮他排雷,我做个直升机“降落伞”父母,该出手时就出手。引导和提醒,而不是去约束,你不要这样不要那样,与其给她一个负面信息不如给她一个正面肯定的信息。孩子得到正面信息,她的思维方式才会非常积极的。

二、人生有规划,留学早准备

我坚信,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是分站式的马拉松,比赛前一站欠缺的后一站会体现出来,需要去补,,前期缺乏的某一空块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找一个时间去补偿的,不然,后边总是要很费劲很吃力甚至跟不上别人的旅程,看不到自己喜欢的风景。所以,规划很重要。

孩子上初中时,校长鼓励说,同学们,你们进入这所学校,我们就站到一条起跑线上了,我们的目标是未来的三年后高考等等。告诉大家,我不相信这个鬼话。大家表面上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但各自的优劣己经显现。比如,我女儿小学没有学奥数,进入人大附中她又不是实验班,她的数学比别人弱,其他普通班上过奥数的孩子,数学比她强多了,我的孩子她怎么可能和学过奥数的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呢?又比如,我们从小到大侧重女儿素质教育,要知道坚持素质教育是非常难的,在初三紧张阶段,她还参加与中考无关的国际舞蹈比赛,老师给我白眼。我只能开导自己孩子。我跟孩子说,你老师很可能会给你调到课堂上最后一排,因为老师需要照顾更多的需要考上重点高中的孩子,我会告诉孩子正确的看待这件事情。帮他打了预防针,孩子也不会恨老师,等她真的被调到最后一排,她也不在乎。

我自己从小路上走过来。我知道体制内转轨是很难的,太有挑战性了,在高校做了二十多年教师,在03-04年到加拿大做访学之后,2013-14年我又到加拿大做访学。我的家庭、还有孩子、在国内条件发展的程度,都已经是可以说不用担忧,没有心理压力,但我依然选择让孩子留学。当时中国的低龄留学热开始掀起来,我连续买了北美的寄宿高中协会的年鉴,浏览学校官网,我发现我应该在孩子高中阶段让她出来留学。

我的陪读故事是源自于女儿的留学规划。孩子留学,我也要考虑自己是留在体制内还是陪孩子出国,但是人不可兼得,有利就有弊,在选择出国这个决定时我已经有一定的底气了的,结合自己的特长申请移民顾问专业,与这边的同学一起开了公司,开展各种机构合作。

父母学会示弱,孩子才会变强

有家长问我怎样帮助孩子融入高中校园文化。我建议,您一定让孩子自己做主,家长学会示弱,你什么都帮孩子安排妥当,他又如何成长。记得我女儿拿到加拿大中学的offer,学校给她寄来76页的选课手册。我看过一遍,但没有仔细钻研。我觉得女儿她能够自己读懂,我说太忙没时间看,你自己选课,做完之后给我。于是,女儿自己研究,然后她告诉我,加拿大高中选课“倒带式”的规律,十一、十二年级要选很多课是十年级选的,十年级选了某些课程是九年级必须要读完那些课程,之后才可以在十年级选,还有些课程比如九年级历史不学的话就没办法去选地理。或者反过来先确定以后学历史,当时我挺吃惊的,觉得孩子是用脑子去做事情了。说实话,我没有发现这个规律。

我现在告诉你这些,你会不会如获似宝,迫不及待转身立即告诉孩子你的发现。我觉得你要放弃固有思维模式,不妨让孩子先摸索。

留学规划什么?

留学规划包括语言基础和学业基础。我在孩子五年级时就考虑高中要出去了,我研究国外的顶级私校,了解学术类考试,有门槛的雅思或托福考试,帮助学校判断孩子未来的学术能力以及未来能走多远。还准备体育活动、文艺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女儿放弃了钢琴,选择了舞蹈,一直到现在。加拿大校园文化多元性,你要考察校园已有的社团俱乐部,如果孩子比较擅长的某项文体活动就比较容易融进团队,有了归属感并且有了自信心被别人所接纳。当然,每个孩子有独特的兴趣爱好,家长不必为适应学校而去放弃孩子的特长。你的孩子真有的专长而学校没有相似乎的社团、俱乐部,学校会鼓励你的孩子创建一个新的俱乐部,丰富学校校园文化。我的孩子很快利用中文的文化优势,入学不久成为当地华人学生联合会机构的小元老。他们这个机构为湖南省一个贫困山区的优秀高中生募捐了七万多人民币,通过他们在国内和加拿大的义卖义演等活动,而不是单纯靠父母资助,所以他们获得了国内一些教育机构的支持和帮助。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也锻炼了自我,也成熟了许多。比如他们会分工,每个人负责一两个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他们会给家长打电话最初我很担心,我会觉得才十五岁的孩子怎么和三十来岁的家长沟通呢?当我听到孩子和其他家长对话,我很感动。女儿首先会更加了解家庭的孩子的情况,然后介绍他们的项目,让家长不用担心。她在电话里说,我们会尽我们的所能去帮助到您的孩子,就这样慢慢拉近和家长的距离之后去询问家长对孩子未来高中和大学的打算。他们机构希望能够帮助有困难家庭的孩子,改变他们的命运,成就和他父母不同的人生。一旦你放手,你会发现,其实孩子的能力超出我们的想象,他们实在不需要我们太多的指手划脚的。今年暑假我的女儿有一段时间从早9点到晚9点有两份实习,为了她将来的大学专业做准备,我们家长放心,我们只要作为观众者鼓掌,为孩子成熟而喝彩就足够。

如何择校?我为什么帮女儿申请读女子学校?

家长问选择什么样的学校,我觉得无论怎样选择学校,标准是类似的,比如有家长侧重毕业生去向,学校软硬件环境,师生比例和国际生比例,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而且有一些事客观的不可改变的。但是相对而言公立学校的硬件条件和师资力量和顶级私立学校有本质的差异。有家长说去不了顶级的学校也不去公立学校了,就在国内学让孩子考国内名声很好的大学吧。这是问题就需要理性的去思考。

为什么要去顶级私校,为什么要申请公立学校或国际学校, 如果目标很高,我们不妨分成几步走,这才叫合理规划。可以先让孩子选择这边的国际生比较多的私校,私校性价比和学校的管理还有毕业生去向是非常的好。我说的性价比就是说他并不是三万、四万块钱的那种保分的学校,而是这种保分的学校其实家长也很熟悉,分数很高能够进入非常优质的大学但是读出来的概率小,这就要看你的规划。我们不能要了面子失去孩子,美国顶级的学校中自杀的孩子不就是惨痛的教训吗。

除了硬件条件还有一些软性的,比如说有一些新兴的国际学校,开课是AP等课程,虽然学校成立的年代不久,但是开了的都是高端的课程并且全面。这类国际学校能开出安省高中毕业证,就高中课程难度最高的所有课程都能开全的话,说明这个学校的师资力量是比较稳定的。而不是学生需要什么课我在去外聘,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临时工,家长在看学校时一定要多角度去判断。IB课程是一个很广的课程,AP是深度较深。这两种都可以在大学有不同学分可以转换,那么可以理解课程的难度等同于大一、大二基础课的难度。还是那句话做出理性的选择适合孩子的就是最好的。

说到这里我也是一个客观的介绍,还有贵族学校的学费也是需要考虑的。顶级私校教育精英式贵族式的教育机会,并且把这种校园文化传承下去,学校的生存依赖的是校友和家长的捐助,并且他们为优秀的学生提供奖学金,学校的历史和传统说不上悠久,教师的学历层次肯定高于公校平均的师资,并且教师的职业经验非常丰富。
我们常说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吗,的确,我女儿的数学老师就是两项体育项目的持牌教练,所以很有趣。这样的老师他们人生阅历对孩子本身就是一个激励啊。还有校友和在校生的家长,对学校的感恩的这种心情,当我达到了优秀新生入学奖学金之后,会想着怎样来报答学校。再有就是家长的职业和收入水平也比较齐的,生源的入学必须经过严格选拔。家族和学校的纽带关系是比较密切的,比如女儿学校的同学,她的姐妹、妈妈甚至外婆都是一所学校毕业的校友。在这个圈子里能感到一种魔力。

哪些专业适合女孩呢,其实在国际竞争者中,老板会说你是女性这个专业不适合你,那好给你加薪。家长你为什么要这么去想?为什么不想我的孩子这方面不怎么强,那怎样培养他可以做到。我非常欣赏朱博士公众号里有一位家长说,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想着你的方式和喜欢的风景。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你绝对不会后悔。当公司和高校选拔人才时就是你的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其实你的学术背景不是最重要的。

信任专业人士,听取权威意见

信任选择专业人士和权威发布。也许你的观察视角和专家不一样,或者说你不勇于放手是因为不信任孩子。不给孩子锻炼的空间成长的空间,说实话就是被最亲的父母扼杀了,我建议我们最爱孩子的家长们,勇于放手去锻炼孩子,她会给你出乎意料的回报或者说一个反馈。

还有家长说听了专家意见单就是做不到,我个人认为这个家长做不到是因为他对孩子和对自己爱的不够深。如果你深深爱着还字出于理性的选择的话,还有什么做不到呢。如果我们一个成年人一个家长一个有几十年社会阅历的人都做不到,那还要求孩子什么,这样的要求公平吗合理吗,是真的对孩子有爱吗。还有就是说家长缺乏执行力,他知道需要做出你对孩子的爱对自己的爱,但是他缺乏执行力就回到了我最初谈的那一点,人生是一个马拉松,现在加拿大虽然历史只有一、二百年,但监督体制、对犯罪的惩罚性成本高,那这些约束机制的还有他的民主机制并不是源于一百年之前,是源自于古罗马时代实际上是随着清教徒从欧洲然后逃避政治避难,宗教迫害逃到北美大陆。但是同样把优质的教育体制也带了过来。

三、如何做一个陪读妈妈?

刚来时,朋友建议我,你别总在家呆着,你出去找点事儿干吧!我觉得,我做访问学者,还需要做什么吗? 但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和孩子沟通不那么通畅,和孩子一说起什么,我的心情就很焦虑。我发现自己走回到父母那一代家长的老路上。自己没事干,对孩子什么事都要插手。我走出家门,报读移民顾问课程,结合我的专业优势和我的工作经验,我想做移民和留学顾问。陪读妈妈要认识了解加拿大社会,一是做义工,二是上学。我两者兼备。当我了解这个社会的运转的机制,我有发言权。以身作则,引导孩子融入新环境!

有人开玩笑,陪读妈妈是“被下岗”。你看我,又做义工又上课,学有所成,找到新职业,何来下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