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加拿大读研

万能鹿

我在这里分享一点我自己读研的体会,读者可以看到一个愣头青是怎么摸着石头过河的,以此为朱凡老师这本新书《加拿大研究生申请指南》抛砖引玉。

一、认识朱老师

我和朱老师的相识也是偶然中的必然,来加拿大之前我曾就职于国际教育知名自媒体“爸爸真棒“,登陆之后我就顺藤摸瓜联系到了加拿大本地最有声望的留学机构摘星,朱老师正是摘星的”领路人“。

在朱老师的指点下,我对加拿大的教育体系有了全面的了解,同时,或许因为有相似的学术背景(朱老师是暨南大学的史学博士,我是吉林大学的历史学硕士),朱老师对我的研究兴趣格外鼓励,听说我要做移民家长的访谈,他就介绍我认识了多位陪读家长,这些家长的经历也让我从另一个侧面了解了加拿大的教育优势,以及选择加拿大留学的意义。

作为第一批关注加拿大低龄留学的教育专家,朱老师不仅将自己的三位子女通过截然不同的教育模式培养成才,同时还帮助了数以万计的学生在异国他乡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我记得第一次见朱老师时,他就提到真正有意义的是“授人以渔“,让同学们了解东西方教育的差异,匹配自己的所长,主动探索不同高校的特色,最终做到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也正因此,在过去十年间的一系列《带你走进加拿大中学》《带你走进加拿大大学》《中学就去加拿大》《大学就选加拿大》等六部著作中,朱老师将几十年的真知灼见倾囊相授,帮助无数家庭少走了许多弯路,也让很多学生收获了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在朱老师的悉心科普下,中学、大学的问题基本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朱老师心心念念着要“退休”,无奈又有不少像我一样的不安分的“中年留学份子”找到朱老师,同时当年已经读了中学和本科的孩子们也纷纷毕业,开始了新的学术历程。为了让我们少走弯路,朱老师便拾起笔,写就了今天这本《加拿大研究生申请指南》。去年秋天,当他在多大教育学院门前的橡树下给我看书稿时,我内心不禁感叹“怎么没早一点遇到您。”

二、我的读研经历

首先,聊一下读研的学术体验。

对于学术我并不陌生,十年前在国内就有过相应的学术训练,不过相比而言,我认为加拿大的学术训练更成体系,也更个性化。多大教育学院作为世界排名前五的研究机构大体上分四个系,涵盖了教育的方方面面,我就读于“领导力、高等和成人教育系”下的“教育领导力和政策研究”项目。每个项目中又提供三种类型的硕士文凭:教育硕士(Master of Education,MEd),文学硕士(Master of Arts,MA)以及教学硕士(Master of Teaching,MT)。每一种都各有侧重,MA一般都有论文,是偏向理论和研究;MT更偏实践,带4个实习项目,毕业后可拿安省的教师资格证;Med介于二者之间,刚入学的Med一般都是以修课为主,但一些专业也可以在确定研究兴趣后选择撰写主要研究论文(Major Research Paper),我走的就是最后一种道路。

因为是第一次留学,语言是我最大的障碍,上课听得一知半解,阅读读得稀里糊涂,写作也非常痛苦,做课堂演讲更是结结巴巴。这些在高强度的学术面前都形成了一道无形的壁垒。然而,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多大提供了非常之多的辅助,有专门帮助学术写作的工作坊,有一对一练习演讲的咨询服务,还有大量有针对性的免费辅助课程。最重要的是,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都不曾以异样的眼光看我,相反,他们给了我最大程度的鼓励和帮助,第一个学期第一门课结束后,教授对我说,她非常欣赏我的研究题目,也很认可我的观点,希望我将它变成成熟的研究课题,甚至鼓励我继续攻读博士。这些都给了我极大的信心,以迎接更多的挑战。

我曾经看到一些人讨论教育学院课程是否“水“,对此,我觉得真的因人而异。如果你想认真求学,那么多大教育学院真的有无限的资源供你使用。很多教育学界的泰斗、权威就可能与你不经意间擦肩而过,每学期大量前沿的教育项目都面向学生找收研究助理,我自己就亲身参与了两个研究项目,跟着教授近距离做学术,学习他们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与其他的博士、教育学者交流,这些都让人大开眼界,更不用说还有相应的报酬可以拿,而教授与学生的关系也并非一些实验室里的”老板与员工“的关系,他们会把学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譬如我的教授每次开会第一个问题都是“有什么我可以帮你的吗?”

此外,作为多大的一个分支,教育学院也与其他的院系保持着密切的合作,我曾经参与过隔壁Munk School of Global Affairs and Public Policy的Global Idea Institute。每个月,都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访问多大教育学院,他们无疑也会留下精彩的演讲和分享。这些都为有志于学术的人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机会。

其次,浅聊一下就业。尽管多大不像滑铁卢大学或其他一些学校那样给学生提供对口的100%实习机会,但多大本身就是多伦多最大的雇主,每年提供了大量的岗位来满足毕业生的需求。由于加拿大比较注重本地经验,我刚来的第一学期感到非常迷茫和焦虑,于是参加了大量的求职分享和工作坊,从如何写简历,了解什么是Cover letter,到从Volunteer做起积累本地经验,再到兼职、全职,我在短短一年时间里积累了相当多的工作经验,目前最近的一份工作是在教育学院学生注册中心协助博士答辩。如果用一句话总结我的求职经历,最重要的就是不放过每一个信息。

在我来加拿大之前,我就开始搜集信息了,比如我了解到我们专业有对口的教育部实习,为此我在选课、活动和人脉方面都做了相应的准备,这些帮助我顺利拿到面试资格。再比如,我会充分利用同学的人脉资源,课上的本地同学,大多都是本地教师或校长,和他们简历良好的关系无疑对求职是加分的。再次,多大的各种对学生开放的机会,每学年的Work-study,UTemp的短期工作,各种助理项目,On campus和casual的工作,每年三个校区的校园招聘会等等。不得不说,机会留给有心人。保持良好的信息搜集习惯可以让你的机会变得更多。

三、我的读研体会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研究生留学经历,那大概是“你永远都预料不到接下来会有怎样的精彩和挑战“。

这种体会可能对于我这种30多岁,已经积攒了十几年工作经验,积蓄不多还拖家带口的人来说更为深刻,我像一块重新被放在水里的海绵一样,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各种知识和信息。用一位50多岁本地同学的话说:“重新回到校园,那感觉妙极了,仿若新生。“

最后,我想再总结一些教训。最重要的可能是对那些为了身份而来的人说一句,选择多伦多大学要慎重。移民政策变化很快,多大虽然声望高、名气大,但在移民方面是有短板的,我先生总说我选择了“hard“模式。其次,不要太贪心,正因为我有搜集信息的习惯,能看到很多好的机会,但因为不懂得取舍,经常让自己陷入了异常忙碌的状态,这无疑对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第三,要好好选择专业,尽管我对教育学也有相当高的热情,但也时常会感慨这个专业就业和薪资方面并不占优势,如果有重来的机会,我愿意好好地读读朱老师的新书,再做一个更优的选择。

最后的最后,非常感谢朱老师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给我的帮助和指导。他的学者风范、长者气度、以及教育家的实干精神都在深深影响着我。祝贺朱老师新书付梓,让更多读者如我一样得到新知与启迪。

作者简介:王璐(笔名:万能鹿),多伦多大学教育学硕士,吉林大学历史学硕士、文学及历史学学士。十余年国内媒体从业经验,专注文化、教育深度报道,代表作《留在他乡的童年》。曾任“爸爸真棒“北京主笔。现任职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