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曾说过:人生就是一部作品,谁有生活理想和实现计划,谁就能书写出精彩的情节与结尾。父母的角色是为孩子的这本人生著作润色而不是代笔。
低龄留学中父母角色定位
相对于大学或大学后留学,低龄留学最大的特点是父母在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留学的规划、决策 、与中介的联系、学校选择到留学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经费的预算及投入,更有为数不少的父母亲自前去伴读,乍一看,似乎低龄留学就是父母在唱主角,是低龄留学的主导。其实,低龄留学就像一个大的舞台,但又与现实中的舞台有所不同。真实的舞台永远以主角为中心,你方唱罢我登场,而低龄留学的舞台却是主角一直在台上,配角却也从不曾离开,始终在似无似现地存在着,保障着整场演出的精彩与成功。而把握好角色的准确定位,努力辅助好主角,既不喧宾夺主,又能捧出主角的精彩舞台效果,则是低龄留学中父母的真实作用。今天,我想以两个故事为例来谈一谈,父母在低龄留学中的定位与作用。
故事一: 主角和配角的转换。
我认识的一个孩子家长,在孩子出来读书之前,她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真正的留学主角,包办了孩子留学前的所有工作,联系学校、找寄宿家庭,送孩子入读,事无巨细,缜密而周到,一如国内独生子女家长的惯常做法。孩子自然泰然自若地享受着妈妈安排好的一切,一个宠溺的孩子形象让我对他的未来留学生活萌生了些许的担忧。但没想到的是,等孩子真正出来之后,这位妈妈迅速从台前走到了幕后,但这一隐身并不是退出,她清楚知道自己的定位。平日里,她密切关注孩子留学学校的网站,分析加拿大高中留学的选课制度,了解大学专业对高中所学课程的要求,整个高中留学及大学申请的各类事项,这位妈妈都了然于胸,但她的智慧之处在于,从不干涉孩子的学业和生活,即便孩子对未来专业的规划,她也不会干预,而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她却能适时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让孩子感受到了留学路上的家人相伴,学业困惑时妈妈的指导和支持。
故事二:放手并不是万事大吉。
如果说故事一中妈妈的做法是一个参考和借鉴,另外一个家长的做法,则可以给我们一些警醒和提示。这位妈妈并不是彻头彻尾的对孩子放手,在留学前期她同样做足了功课,然后把孩子送出来,自以为该自己完成的工作已全部做到位,余下的就是孩子在她所安排好的环境中努力学习了。真正留学生活开始后,这位妈妈认为自己的工作已完成,于是全然退幕。结果在妈妈所认为的万事俱备条件下,孩子的“东风”去迟迟没有到来,甚至有逆向发展的势头。孩子在妈妈打造的留学环境中一直没能适应,国内习惯了万事家长安排,出国后父母无法随身伴读,没法同步保障,再加上妈妈对国外教育的误解,以为学习比国内轻松,没能给予孩子有效的引导与帮助。事实上,认为国外高中教育轻松的家长实质上是没有真实了解这里高中教育的内核与本质。加拿大看似轻松的高中教育其实是孩子从基础教育迈向未来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孩子从父母完全关注中逐步走向独立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父母如果撒手太快,多数孩子都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读书就像玩游戏一样,每个游戏都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每个国家的教育体制同样也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则,我们知道玩赢一场游戏的关键是深谙其中的规则,读书同样是这个道理,在国内读书要了解国内高考的制度与高中分科的规则,在加拿大读书学生除了要获得较高的分数,同样也要了解这里升学与选课的规则。在孩子对新的教育环境茫然无措的情况下,父母彻底的撒手,无疑会给孩子带来学习中的混乱以及内心的恐慌与不安,最终发展到父母的焦虑。
时事反思:上周多伦多一位高中留学生自导了一场被绑匪绑架向父母索要钱财的恶作剧,在貌似玩劣的表象下竟是国内留守父母在把孩子送出来读书之后就对孩子置之他国而不顾,独自在外留学的孩子过度缺乏安全感而造成的结果。低龄留学生是留学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主要特征是年龄小,缺乏独立生活的经验,第一次从父母的羽翼下飞出来,就要面对完全与国内不同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在身体成长与性格养成的关键期,父母应该清楚完全的缺位可能造成的后果。
做一个为主角添彩添色的配角四大任务
舞台上,配角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具有与主角共同构成完整故事情节的地位和作用,留学生活中,父母就是这个留学舞台的配角,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以孩子为主角的舞台才会更精彩。
1, 学业上的引导。
并不是每个父母都能做到对孩子就读国家的教育体制了然于胸,但如果是一无所知便是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作为父母,应该对孩子的学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定期与孩子在国外的监护人联系,在选课,申请大学等重要节点上,给予孩子一定的建议和意见。一个孩子的未来也是一个家庭的未来,孩子在学业上的自主管理、自主规划与自主学习能力不是天然而成的,需要一个逐步学习和养成的过程,而父母则是这一过程的引导者。做一个合格的引导者,父母首先要自己增补相关的留学知识,否则,只会误导,反而耽误了孩子的正常发展。比如,一些家长认为出了国,英语自然就可以学好了。现在大学申请对语言的要求也降低了,即便语言不过关,也可以先读语言班。这种仍用国内的思维来看待问题的思路无疑埋藏着潜在的危机,这些家长以为上了大学,上了名校就万事大吉了,但在国外,以加拿大为例,被录取与学有所成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和因果关系。如果语言不过关,大学学业的难度必然增大,在国外如此高压的大学学业中,再加上语言关,孩子成功的胜算又能有几许。
2, 生活上的陪伴。
对于低龄的孩子,留学期同时也是他们的性格养成期,脱离持续的家教,把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和所谓的监护人,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体现。许多家长抱怨孩子出国后沉溺于游戏,其实,家长更应该检讨自己有没有做到有效的陪伴。对于缺乏陪伴的孩子,父母又怎能苛责他们对自己的放任呢。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使得定期的沟通与交流变得十分方便,时刻了解孩子的生活与思想状况,了解孩子的交友与娱乐,不必干涉但至少要做到心中有数。前段时间一位以优异的成绩留学英国名校的杭州留学生,在开学一个月后被劝退了,父母在一年时间内经历了孩子考上顶级名校的喜悦,也遭遇了被劝退的悲伤。其原因竟是初中就出国读书的孩子因长时间与父母交流不畅导致的心理问题,最终影响了大学的学业。
3, 思想上的沟通。
低龄留学生思想不够成熟,对外界形形色色的新事物、新观点缺乏一定的辨识与处理能力。父母一定要保持与孩子的思想沟通,让孩子安全渡过低龄留学期,而保持与孩子思想沟通的基础是父母要对留学所在国家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作出客观的判断,比如,引导他们理性地面对毒品,酗酒,枪击等西方的社会问题。既无须畏之如猛虎,也不能随波逐流。引导孩子作出理性的判断与决策,这是他留学期间甚至未来生活所需要立足的环境,必须理性对待。
4、必要时的陪读。
当然,陪读是一种交流与引导,在必要时的帮助与支持,如果走向反面,父母成为留学的主导,则必然会是另一种悲剧。曾有家长问我怎么看待年初热播的电视连续剧《陪读妈妈》。我回应道:“虽然该剧取材加拿大陪读妈妈的故事,看完以后觉得父母的角色比较混乱,家长在留学中的角色始终说不清楚,他们似乎成了留学生活中的主要角色,从这一点上来看,这不符合孩子成长的实际,更违背了留学的初衷。实际上在留学路上,只有孩子,才能成为唯一的主角。”
当然,每个家庭父母角色转换的时间有长有短,我有一个在加拿大做了三年陪读妈妈的朋友,到孩子去麦吉尔大学上学时,她果断返回国内,在她看来,这三年的陪伴,孩子已清楚了自己的角色定位,妈妈已经完成了把女儿从国内的万事依赖到留学后的独立自主的引导过程。孩子的独立学习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以及习惯的养成,都已在三年的陪读中培养和训练出来,此时,回归自己的家庭定位,放手让孩子走自己未来的路已顺理成章。
所以,作为家长应该有理性的留学观,最了解孩子的莫过于父母,在低龄留学路上一定要担当好引导的作用。莎士比亚曾说过:人生就是一部作品,谁有生活理想和实现计划,谁就能书写出精彩的情节与结尾。父母的角色是为孩子的这本人生著作润色而不是代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