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 Embarrassing 和 Awkward 都分不清,可以说是非常Awkward了

未标34题-1
博大精深,就是一个字也有好几种解释。同样的,很多英文看上去十分相似,却有大不一样的意思。我们常常遇到新单词就查字典,然而很多单词的中文释义都是非常广泛的。因此,我们以后再想表达一个东西的时候,还是会用一贯的用词,而不会联想到新学的单字。又或者,我们会误解两个单词的相似度,以为这些单词是可以互换的。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举几个同义词的例子,给大家讲解一下这些看似一样的词语到底该怎么使用。

Hear vs Listen

两个都是听,但指的却是不一样的动作。Hear是生理上的听见,是声音到达耳朵并被接收到的动作。而Listen指的是能够注意到一个声音并理解到这个声音的意思,是一个有意识地选择性行为。举个栗子:You can hear a voice, but you don’t have to listen to it. 再比如说,我们听见飞机降落的声音是hear,但我们听老师的话是用listen。

Refuse vs Reject

同样都是“拒绝”的意思,Refuse通常是指选择不去做某件事情(可以是refuse to + 动词),或者是不接受某件事情或某种请求(refuse sth)。比如说, “I offered him a drink but he refused it”, “I refuse to answer that question”。 Reject则带有稍微强烈点的语气,有时更有否定或排斥的意思。比如说,你reject一个计划案(proposal),就是你不认同这个事情,甚至认为这个事情是不够好的。当一个东西是破损的或者不完整的时候,也可以用reject :The company will reject any application that doesn’t have a cover letter attached

Productive vs Efficient

两个词都有“有效率”的意思,但productive更多是指能够把一些事情完成,成功的产生渴望的结果。比如说,我今天把我该做的任务都完成了,非常的productive。Efficient则是指一个人有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内很有效率的完成工作(that he/she is able to be productive using limited time and resources)。同样都是有效率,productive的人就是能够把工作做完的人,而efficient的人则是能完成工作且有可能被升职的人。

Embarrassing vs Awkward

在中英字典里,这两个词都有“尴尬”的意思,但它们指的情况却是大不相同的。Embarrassing是让人羞愧或丢脸的意思,一般是因为自己的某种行为而产生的感觉。而Awkward可以是形容某个人很尴尬,但更多的是指一个情况很尴尬。比如说,今天在同学面前摔了一跤让人觉得很丢脸是非常的embarrassing;今天跟一个同事在电梯里不知道说什么真的是非常的awkward。

金属质感分割线
今天小编先给大家讲解这几个例子,欢迎同学们向我们提出问题,我们有机会再下期继续深究这些tricky的同义词!

这个月不做咸鱼 – 读书挑战第二期,开始报名了!

4261
在这个春暖花开的五月,所有的公众号都在鼓励大家出去走走
我们就不一样了!
我们鼓励大家


宅在家读书吧!
不要去high park看人头了!

上次我们的阅读活动反响还是很好的,现在也还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但有许多小伙伴们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参加。为了能让更多的朋友们加入到我们文化人的读书行列,我们深思熟虑过后郑重决定:

这个月不做咸鱼
30天阅读挑战

没有错!我们的「不做咸鱼」阅读挑战活动

重出江湖了!

鼓掌
这一次,我们将为你带来:
免费的书
更完善的规则
不涨价的押金数额
绝佳的阅读体验

给与上次活动擦肩而过的你,第二次机会
没错,贴心如我们,一如既往

活动规则
*本次活动针对Grade9-12的同学们

1. 我们将为所有报名的参与者选择一本英文小说。在这30天里,所有的参与者将会被拉入我们的读书微信群,共同读这一本书。
*所读书籍需要参与者自行解决,我们会提供最划算的购买/借阅途径。

2. 每天,我们将抛出有关小说内容的「阅读问题」,让大家读书可以有目的性,更好理解故事剧情发展。阅读问题并不难,所以需要大家每天跟上进度认真完成问题,并每周一次将本周全部问题答案反馈给小助手作为记录。

3. 参与者以微信红包的形式发给我们20RMB,作为自己的「阅读押金」。如果在活动期间跟着我们的进度读完了这本书,并通过「最终评估」,押金将全数退回给你;如果没有读完或者没有通过评估,押金不退还。

4. 最终评估方法:完整的问题回答记录(需要每周一次按时提交) + 简短回答我们为这本书定制的2-3个最终问题。最终评估是考量大家是否读完了书的重要评判标准,所以必须完成来拿回押金。

就是这么简单粗暴!没有动力,我们为你们制造动力!没人陪你一起读书,我们帮你找人!为了自己抢了无数个几分几毛红包而累积起来的20块钱,读书吧!这个月我们不!做!咸!鱼!

第二期活动详情 & 报名方式
报名时间:04/26/2017(周三) ~ 05/07/2017(周日)
活动前准备:5月8日 ~ 5月9日
正式活动时间:5月10日 ~ 6月10日
评估时间:6月11日 ~ 6月12日
本期书目:”The White Tiger”
The White Tiger
Aravand Adiga

Goodreads 网评分:3.71/5
豆瓣读书评分:8.3/10(评分颇高)

这本书的背景其实是主人公Balram Halwai(巴尔拉姆。哈尔维)写给即将访问印度的中国总理温家宝的信 (作者脑洞也是有点大)。中国和印度曾因为相似庞大的人口数量,而经常在各方面被各国媒体拿来比较。小编对印度这个国家总是有那么一份好奇。不论是这个国家巨大的贫富差距,各种奇葩的婚嫁问题(原谅小编腾讯新闻看太多),还是一辆摩托车载一家十口人的日常,都让小编有一种世界观被时刻刷新的感觉。然而另一方面,印度身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世界史上拥有不可撼动的地位,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还是很吸引人的。这个国家给小编的感觉:一半上天,一半入土。好吧,回归正题,所以这封印度小哥写给总理的信到底写了啥呢?这还是要从这位印度小哥,“励志”的奋斗成功史说起…

主人公Balram出生于印度中部一个小村庄最低种姓的人家,父亲是人力车夫却因肺痨去世。主人公虽然智商挺高,学习成绩总是班里第一,却因为贫困问题而被迫辍学。Balrum虽生于贫困,却有一颗“不羁”的野心,终于找到机会来到大城市新德里,成为有钱人家的司机和仆人。新德里这个大城市的纸醉金迷,揭露了印度生活的现实一面,欲望,贪念随着他接触的新世界:水牛、客服中心、妓女、贫民窟、三千六百万零四个神和购物中心,Balram在这里展开了他的人生教育。Balram到底是如何成为成功商人的呢?(这可不是励志的小说版“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他想做一名忠仆,内心沸腾的欲望却促使他开始琢磨老虎该如何挣脱牢笼……

有读者看完这本书后评价到: “巴尔拉姆把整个印度比作动物园,印度人从来不懂得如何追求自由,把解放的钥匙放在他手里,他会咒骂着把钥匙还给你。”他甚至断言印度不会发生革命, “这个国家的人民仍然在等待,等待着别处过来的一场战争来解放他们。”99.9%的印度人民都被困在了鸡笼里,就像家禽市场上那些可怜的鸡一样。但他们毫不反抗,也不竭力逃出鸡笼。奴性终占上风。”

*免费获得本书的途径:添加我们的客服小助手报名并索取电子版,或Google搜索 “The White Tiger pdf” ,点击第一个搜索结果。

请添加我们的客服小助手报名!有其他问题也可以尽情抛给小助手哦~

带你走进加拿大私校之义工篇

4232
文章选了UCC, Crescent,Pickering和Holy Trinity 4所学校。希望能为中国家长打开一扇门,一窥加拿大本土私校的志愿者项目。

Upper Canada College(上加拿大学院)

三年前,省教育厅在安省的社区服务部门做出了40个小时的高中文凭必修课。但大多数独立和私立学校长期以来一直将社区服务纳入其使命。50个小时是IB国际文凭课程的最低要求。在UCC,100小时的社区服务能获得银针勋章,250小时的社区服务能获得金针勋章。

每周,来自UCC的少年学生抵达多伦多市内的学校,为3年级和6年级的学生辅导学习。而一个名叫诺亚(Noah)的小男孩每周都表现得似乎从未见过他们。
“他很安静,有时完全沉默,”16岁的克里斯.谭(Chris Tam)回忆说,“而且他看我们总是认为我们是完全陌生的人。”
后来有了突破。有一天,克里斯正在辅导他的小组阅读理解,并请求诺亚帮助他人找一个他人不能得到的一个词。 “他告诉我这个词是什么 – 从那时起,他开始说话很多,并乐于参与其中,”克里斯满意地说。

辅导城市里的孩子 – 改善他们的生活 – 这仅仅是私立学校多年社区服务计划的一个例子。结交不幸的朋友,为当地的慈善机构志愿服务或帮助国外的项目,这能唤醒学生帮助更广泛世界的需求。

在UCC设立的“地平线辅导课程(Horizons tutoring program)”的南希.高曼(Nanci Goldman)表示,一旦学生知道他们需要什么,“他们就会被吸引住”。
高曼于1998年开始了“地平线”计划,和26名志愿者前往少数几个学生生活贫困的学校。现在,她的志愿者名册有140名男孩,他们在七个地点进行辅导,包括在三所学校进行曲棍球运动的辅导以及在UCC的学术夏校的辅导。
高曼说,她的等候帮助的名单上有10所学校。 “我们只是受到时间的限制,一周只有几天和几个小时。”

自1988年以来,尼尔.曼士(Neil Mens)就在UCC任职社区服务总监。他表示,学校努力成为周边社区的一部分:“我提醒男孩们,仅仅在学校的两个街区远的地方就是一个食物银行(food bank)*…是的,就在我们这个地区,我们的孩子需要一个社区服务的榜样。”
*Food Bank( 食物银行)是加拿大最大的慈善机构,专门为不够食物生活的人提供帮助,在十个省内都有分支结构,曾帮助了80万人。

在许多学校,社区服务开始的非常早。

在UCC,从1年级开始,学生会在班级上课时参与一个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再加上学校范围内的活动,比如特里·福克斯(Terry Fox)跑步活动和食物银行的项目。7年级时,学生需要每周花5小时在社区服务上。到8年级,这个时间翻倍为每周10小时。

尼尔建议男孩将的责任放在与他们相关的事业上。 “如果你的兴趣是建筑保护,你可否利用一些历史设施来做些事情?比如帮助狗和猫建立动物收容所?或者为非营利剧场做一个门票处?”

他说,“在一定的年份,我们的学生将在全世界150个结构做志愿工作。无论学生何时找到自我,我希望他们能够在社区服务领域发挥领导作用。

Crescent (新月学校)

老师雷克斯·泰勒(Rex Taylor)引用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范围”来形容Crescent的社区服务项目 – “比如在医院工作….骑自行车、曲棍球和足球都需要很多志愿者教练。一名学生在肯尼亚的一家医院工作了几个星期。再比如,在拉斯维加斯为环游心脏病和中风的人工作,以及办公室工作。越来越多地,学生也在学校做志愿工作。”

“在私校里,学生们校园内外的生活往往都非常美好,但我认为我们有责任教育男孩,让他们知道世界是一个广泛而多元化的地方,他们可以去积极地改变社区和世界。”安大略省Crescent School的前校长杰夫·罗伯茨(Geoff Roberts)指出,“当学生从事社区服务时意识到他们可以有所作为。 他们能对自我有了更好的认识、而且知道他们有能力去做什么。”

在新月学校,学生年中无休地、每月选择一个不同的项目来筹集善款。为救世军(Salvation Army)捐款,为联合之路(United Way)举行狂欢节,为行动视力(Operation Eyesight)和欧彻斯营地(Camp Oochigeas)洗车,后者是加拿大第一个有癌症儿童的住宿营。

13岁的尼古拉斯(Nicholas Hong)和卢卡斯.G(Lucas Giampietri)以及12岁的麦克(Michael Smith-Uffen),卢卡斯.W(Lucas Wright)和尼克(Nikhil Kalra)共同协调了诸如Grub Day这样的筹款活动,当时学生们可以支付2美元来换取上学不穿制服的特权。一个组织者解释说:“你必须提前一个礼拜通知,然后确保早上再通知一遍。”

泰勒也说:“高年级学生还与斯特罗恩女子中学(Bishop Strachan School), 布兰克森山学校(Branksome Hall), 圣克莱蒙特中学(St. Clement’s)和海福格尔学院(Havergal)等女校组合表演时装秀,结果妇女收容所的善款从30,00美元上升至60,00美元。”

前校长罗伯茨认为:“对我们男孩影响最强有力的事情之一就是当有人进来,热情地谈论自己的事业时,结果可能是会筹集到资金,但是学生可以从中看到个人的热情和激情所迸发的力量,我认为这样的榜样力量不是短期所能衡量的。”

筹款是重要的,罗伯茨再次强调,卷起你的袖子一起来干吧。

Pickering 皮克林学院

安大略省的皮克林学院(Pickering)校长彼得·斯图鲁普(Peter Sturrup)说:“学生不仅需要学习社区服务的实践方面,而且要了解其原因。皮克林学院的好处之一是我们可以专注于为什么这么做。”

在皮克林学院,学生贝思 (Beth Allan)和劳拉(Laura Ann Lobraico)领导着社区服务委员会,专门帮助退休后的老人,并且作为自己家庭研究作业的一部分。
贝思的“老朋友”是个心情低落的女人,她的视力很差,当她在附近院子里看到一只狗,她只能看到一团模糊。 “我拿走了我的狗,下星期当我们出去散步时,她告诉人们这是她的狗….然后,她第一次和另一个居民交朋友。”
劳拉·安惊叹于每个星期五,老年人如何期待学生的到来。 “我的老朋友患有阿尔茨海默病,有几个星期你会和上周一样的对话,我发现这是令人心碎的,但是在所有的时间里,这是一个亮点,感觉很好:有人实际上关心我们来了。”

皮克林学院Pickering College的6年级学生访问了老人院。学生特雷西·克拉克(Tracy Clark)表示:“这样做很好,能让老人们绽放笑容。他们的一些家庭生活在很远的地方,不能来拜访。”

学生劳拉·安·洛布雷科(Laura Ann Lobraico)表示,社区服务不一定要做你所讨厌的事情。 “你可以帮助一个青年中心进行筹款活动,比如跳舞派对,你还可以帮孩子们打篮球。”

约翰·洛克(John Lockyer)将他的皮克林世界宗教班与一个酗酒和滥用药物的康复中心联系在一起。每个学生被分配一个人定期谈话。学生们主动组织了一个圣诞派对,为男士们提供烘烤,烤面包和洗浴用品。

洛克(Lockyer)说:“我们应该看看别人所生活的世界,看看这个世界受到的伤害和所需要的帮助。”


Holy Trinity School 圣三一学校

安大略省圣三一学校Holy Trinity School的地理教师罗伯·肯尼迪(Rob Kennedy)表示:“我们中的大多数父母都认同我们的教学理念并参与其中。”
除了利他主义外,肯尼迪补充道:“我认为学生们意识到,当他们要去工作或申请大学时,这些事情都有帮助。”

比如,圣三一的学生会对那些参加遗传性疾病会议的家庭整整照顾一天。其中有75人在一个跑步筹款活动中,指挥停车,登记跑步者,编组,发放水,整编道路。

领导能力也随之绽放。
在圣三一学校为世界宣明会(World Vision)的筹款活动中,莎拉·考克斯(Sarah Cox)和安德烈·史密斯(Andrea Smith)参加了一个名叫“饥荒”的30小时的跑步。 这些17岁的朋友们发现自己放学后可以帮助安排视频游戏,投影机,饮料,冰箱等等。
“你得保证别把别人赞助的食物吃掉。” 莎拉解释说,“你不能改变世界,但你可以给一些不像我们这样幸运的孩子一些饭菜。”

“当我来到这所学校,我是最安静的学生,”她承认。 “想想我后来能站在教堂里发表声明,这让我对自己更有信心。”
安德烈在多伦多动物园做志愿者,但“饥荒”是她举办的第一个重大事件,花了她几个月的时间。作为财务司库,她在学校结束后一个月还在追逐表格上的签字并见证。

圣三一学校的戴维(Dave Steeper)说,对于任何学生来说,如果抱着“只是想要花点时间”来组织这样大的项目将会发现力不能及。 “没有大的热情无法做成,我们这样做是因为内在价值的驱动。”

常有中国家长担心私校攀比之风严重。其实,在“服务他人”的文化熏陶下,学生们内心被更广阔的世界所唤醒,当他们伸出援助之手 – 志愿者项目也打开学生的眼界。

五步秘诀 搞定加国大学申请全部问题(完整版)

4201
来到加拿大读高中的孩子,一个最大的体会就是,这里的老师不会催着你做任何事情,小到每学期的选课,大到大学专业选择与规划,全靠自己操心,你不去找老师,TA们绝不会来主动帮你。

是加拿大的老师太无情了吗?

当然不是。
因为,这是本地学生已经习惯的方式,只是对于国内的孩子,还需要时间来适应。

加国非常注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从幼儿园开始,就必须要学会自己收拾东西,要对自己的事情负责。

9年级有职业体验课,10年级有Planning课,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兴趣点及职业规划,所以,对于选课及大学专业的选择,很多本地生已经早早有自己的想法了,他们的逻辑是:这是需要自己规划和决定的事情,如果需要帮助或意见时,才会去找老师,听取老师的建议与想法。

所以,对于中国的孩子除了要有一定的自我约束与管理能力,还要学会求助。

对于本地生,12年级申请大学,对他们已经是驾轻就熟的了。

而对于国内的孩子,已经习惯于,除了学习其他事情全部父母操心,包括大学选专业,也更多是参考父母的意愿,孩子貌似只对自己的分数负责,就象是在流水线上学习的机器。现在看来,有点本末倒置了。

每一个带着梦想来留学的孩子,都希望自己未来能够考入自己心仪的大学,可是加拿大没有国内一样的高考,不是一考定终身,孩子们该如何规划?父母们又该如何帮助孩子呢?

今天,继续请朱凡博士讲讲大学申请的事。

专家介绍
朱凡,历史学博士,曾在国内多所大学任教,后移民加拿大,并创办全面照顾中国低龄留学生的加拿大森林山教育企业。

朱凡博士是三个孩子的父亲,又是加拿大百年贵族学校圣玛丽特校董兼中国家长联谊会主席,以及多伦多著名公校森林山高中家长委员会委员,并出版多本教育著作。

分割线
朱凡:申请加拿大大学的五步秘诀

第一步:看一本书
–Directory of Canadian Universities

《Directory of Canadian Universities》—-“加拿大大学和专业总汇”,这是一本权威的年鉴式加拿大大学和专业的指南。

书的内容主要分成两部分:
1、加拿大大学简介
2、英语授课专业明细,大约包含有1500个专业目录索引,在加拿大官方的语音是法语和英语,有不少专业是法语教学的。

权威机构出版,每年一本,3月更新

加拿大教育部长联席会议下面有一个专门针对大学的分支,叫做University Canada(官网:www.universitystudy.ca)。

这是一个全国性的组织,它代表着由97所公立大学和非牟利的为目的私立大学,以及提供学士学位的2个学院来组成,每一年的3月份University Canada 都会出版一本书,就是我推荐给大家的这本《Directory of Canadian Universities》。

这本书包含全国性的机构和所属的大学,还有区域性的大学联盟所提供的最权威和最及时的资料和资讯,每年3月份更新。这个机构从1966年就开始做这样的汇编,非常权威。

这本书是查找加拿大大学最新资料的一个重要的来源

书中还包括针对国际学生方面的学费、宿舍和学生服务等等一些很实用的资料,书的另外重要的一部分它是1500个用英语授课的专业,就是ENGLISH PROGRAMS BY MAIN AREA OF STUDY,这1500个专业又细分为34个类别,如下图:

很多家长都对于加拿大大学各专业的分类不太清晰,除了我们所理解的文、理、医科、工科、科技、艺术等等之外,其实更加细分的就是这34个类别,大家可以按图索骥,找到该专业在不同学校的设置,以及该专业可以授予的学位,到底是去读本科还是研究生,本科生又分为结业证或是学位授予证。

假如你有一书在手,加拿大全国的90多所大学和1500多个英语授课专业你都可以随时随地的翻阅。

要知道,对于高中生学生的家长,大多已经完全帮不上孩子了,而帮助孩子搜集资料,还是力所能及的哦~~能够让孩子感觉,TA不是一个人在孤军奋战,父母是其强大的后缓军。

小发现:当我对于2017年最新版与2016年做对比时发现,整体内容更新不多,只是两个方面要注意:首先是费用,2017年比2016年要增加了很多,这说明物价上涨、留学成本增加。以多伦多大学为例,除了费用有调整,学生的数量也增长了,从2016年的63000增加到了64000人。

第二步:读一本杂志—-Maclean’s

Maclean’s是一本新闻评论杂志,有点像美国的时代杂志,但是很特别,它每年都会出两期的特刊,一份就是针对加拿大大学的特辑,一份是针对加拿大学院的特辑。

相信大家对于该杂志里对加拿大大学的排行榜不会陌生,因为国内很多的媒体、中介和教育机构都很关注。我自己作为家长,对这个排行都有一种说不清的情节。

推荐Maclean’s,针对加拿大本土大学的权威杂志

针对加拿大大学的排名机构有QS、TIME HIGH EDUCATION、上海交大和台湾大学,加上加拿大本土的Maclean’s,一共5家。我个人比较偏向Maclean’s,因为它的排名只针对加拿大本土的大学,而一些其他的机构,是从世界范围来看加拿大大学和专业。
Maclean’s杂志是从1991年开始对加拿大大学进行学术排名,至今已经进行26年。它是从大学学生录取的平均分数、获奖情况、国际留学生的比例、教师、学校的资源、学校对学生的支持,及大学的知名度等多方面,将加拿大大学分成三大类进行分别排名的:医学博士类、综合大学类、本科哦对。
2017年在册的49所大学通过这三大类进行了排名。其中医学博士类有15所,综合大学类有15所,本科类19所。大家也可以通过网站去看,因为这本杂志目前仅在加拿大可以买到。

这种分类对于我们了解加拿大大学有什么帮助?

要明确一点,这种分类没有好与坏之分!更多的是看到大学的规模和专业的范围。比如医学博士类的学校规模大,资源丰富,设备更新快,经费高!那本科类就不如前两类了。

再说一下专业的排名

Maclean’s杂志是按照六大类专业排名:工程、医学、生命科学、商科、护理、环境科学。2017年的更新后多了几类:心理学、数学、生物科学、物理科学、计算机科学、教育。

另外还增加了一种排名就是学生最喜欢的大学排名,很有意思的是从这里可以看出许多本地学生对大学的标准和留学生及家长对大学的排名标准非常不同!

第三步:浏览一个网站—-einfo.ca

当升入12年级后,老师通常指导学生如何在网站上了解加拿大大学和专业。而各省老师会使用不同的网站,以安省为例,使用的是einfo。

这里面收录了36所大学及分校,接近1300多个专业,老师通常会让学生先找专业再找学校。

BC省的大学也可以找到,看下图:

第四步:参加大学联展和校园开放日

参加大学联展和校园开放日,可以让我们有机会去近距离认识加拿大大学。

安省的大学教育联展,英文:Ontario University Fair,每年9月在多伦多展览中心举行,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每年都有超过20所大学来参展,参观人数众多,非常火爆。

众所周知,加拿大的大学资源,大部分都集中在东部的安省,例如,在当地人心目中传统的东岸4间古老大学—-Old Four University,包括多伦多大学、麦吉尔大学、皇后大学、西安大略大学,其中3所都是在安省,所以,每一年的大学展,都会吸引着不少多伦多及周边的学生和家长来参加,学校也会组织学生们来参观。

参加大学展的4大收获:

1、收集大学最新的资料,包括新的学科、新一年的收费标准、录取条件,还有各学校的优势专业的介绍,以及课堂的特色、师资,学生校内生活介绍等等。

2、最重要一点,你有机会和参展的校方代表、老师和学生,面对面交流。通常这些参展方,都会派出3批不同的人来做接待。

1)最直接的,会有一些在读本科和研究生的义工和学生代表,他们非常了解中学生的问题与困惑,作为同辈人解答问题,会更直接、更有参考意义。

2)有时还能够见到一些很有名的教授。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读大学,就是读老师,老师及教授的权威,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3)校方代表,也是参展时的一个重要的角色,因为他们可以解答一些关于政策方面的东西,和一些录取标准和条件,毕竟他们是负责招生的。

3、去心仪大学的演讲厅听专业的介绍。大学展分成2部分,一是展览的摊位。二是大学演讲厅,演讲厅会在不同的时段,组织各个大学介绍自己的特色或热门专业。

在这里,分享一段曾在大学展做演讲的招生官的一段话,很有启发:

高中与大学有什么不同?
高中教育是培养一个Executer 执行者,毕业之后,你就可以执行命令和完成任务的;大学的教育,是培养一个Thinker 思考者,会思考、会辩论、会批评和分析,也就会变得要求变化、要求发展,所以,要作为一个真正的思考者,一定要对所选的专业有兴趣、有好奇、有热情,否则,为了别人的期待去学习,是不会持久,也不会有好的结果的。

所以,在大学展里面,除了拿资料,也不要忽略演讲厅里精彩的演讲哦。

4、通过大学展,可以跟大学建立联系,学生要先在网上注册,拿到一个二维码,放在手机里或打印出来,到每个学校的摊位中,可以进行扫描,而学校也就存储了你的信息,对于学校的一些最新活动与信息,都会第一时间通知到你,是不是会很省力呢?

大学展之后,就是校园开放日Open house

通常在大学展之后,各个学校就会陆续安排校园开放日,并会在官网中公布时间和预约方法。

需要留意的是,在学生陆续收到大学的预录取通知书后,学校会有第2次校园开放日,如果错过了第1次的,一定要抓住第2次。

多伦多大学图书馆

有的家长会说,加拿大大学没有围墙,普通人都可以进入的,那为什么还要去校园开放日呢?

说得没错,但有些图书馆、实验室,学生教室等等,都会有限制性地开放。只有在开放日的一些时段,你预约了,才会有学生代表,或者学校的招生导游,带领参观,而且,开放日名额有限,先到先得,如果错过了大学展,就参加校园开放日吧。

而且,你同样可以抓住机会,向招生导游咨询各种问题哦~~

另外,还有一种可以了解大学的就是大学巡回推介会,University Information Program,简称叫UIP,还有一种形式是University Dialogue Accembling,大学对话沟通会。

孩子们一定要多关注所在学校公告栏的相关通知与信息,这个家门口的推介活动,就一定不要错过了。抓住机会,与招生官沟通,一定会有你意想不到的收获的。

第五步:私人定制的校园深度游Campus Tours

本地生更重视Campus Tours ,为什么呢?

两个原因,首先,很多加拿大的孩子,在高中毕业之后,就要离开家里了,而这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自己从小长大的地方,对于他来说,要去看看未来4年学习与生活的地方,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要去看看是否真的适合自己,包括气候、环境等等。

其次是他们在校园游中,除了去看这个大学所在的城市环境之外,更多的是想去了解这个学校所提供的program,就是专业的设置,看看自己是不是真正地感兴趣。

因为,当下的孩子,不象老一辈那样,为了生存、为了食物去奋斗,而更多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兴趣和爱好,假如他们觉得这是一个非常cool,或interesting的专业,他们就会选择这个学校,否则他们可能宁愿不读这个学校,甚至不读大学。

校园深度游一定要提前预约

所谓私人订制,也是要和学校提前预约的。在统一开放日之外,大学也有不同的院系在不同的时段,会对外开放。

跟中国的招生制度不一样,加国大学大多是预录取的方法,也就是说一个高中生,如成绩理想,会收到几个大学的offter,到底是去A或是B?大学会邀请学生参观学校,甚至,对于一些优秀的孩子,他们会提供免费机票、奖学金,来吸引人才。

每个学校都有TA不同的气质与风格,如麦克马斯特大学所在的小镇,有很重的人文气氛;麦吉尔所在的蒙特利尔,有一种和温哥华不同的氛围,被称为“北美小巴黎”,是北美唯一的英法双语城市。

OCAD安大略艺术大学

我的儿子今年也要申请大学了,他对艺术很感兴趣,我专门帮他在网上预约参加了OCAD的校园游, OCAD安大略艺术大学,学校并不是很大,是在市中心一座6层的大楼里面,但是,学校是地标式的建筑,我们那天花了有大半天的时间,去参观这个一栋楼的校园,工场、实验室、图书馆,开放式的工作室,所有的学生,都在那边讨论、学习。

提醒:对于深度的校园游,你要一定要做好功课,带着问题去,而非走马观花,到此一游。

校园游之前的必做4大功课:

1、要问自己,这个学校有什么专业和课程我是最感兴趣的。

2、回顾我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是什么,来到这个学校,是不是能够继续发挥自己的长处,抑或者是恰恰相反?

3、4年毕业出来之后,如果继续在学校深造,会有什么有利的因素和不利的因素。比如奖学金、带薪实习,学校是否太多纯理论,而缺乏实践?

4、确认申请的时间,开始及结束日期。

小经验:这种校园深度游,都是会安排导游带领的,大多是在读大学生做义工。这个导游对孩子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是一个近距离了解学校的一个重要的渠道和人物。一定不要放过TA,要多去问一些问题。

比如,学生宿舍好不好?学校对于新生有什么特别的支持?在学校打工或勤工俭学难不难?校友毕业后,大多是在什么地方就业,薪水又是多少?等等……

但是,一定要提前把想问的问题列出来哦~~

英文有句话是Look and fell,就是看和感受,这应该是校园深度游最大的收获,如果有机会,家长一定陪着孩子一起去看学校,感受这个学校的专业,回来之后,和孩子一起认真回顾,共同规划孩子的学业与专业规划,这也将是一段难忘的经历。

Coco妈妈的话:

在加拿大,高中毕业会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意味着孩子将要离开父母,走向独立。进入大学,将又是一个崭新的起点。

在高中的最后一年及大学申请阶段,孩子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需要父母更多的关注、支持与鼓励,无论结果怎样,只要努力过、拼搏过,这都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是一段难得的人生经历。

担心在顶级私校被富豪阶层碾压?新精英教育的精髓是“淡定”和“开放”

4162
社会上讨论教育分层的文章一直是热点,我个人认可万维刚的观点:“底层的应试教育培养谋生技能,中层的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顶层的精英教育培养决策能力、教会孩子欣赏和改变世界。”

如果以我之前所写的加拿大私校分层,恰恰对应这三层:
底层的普通私校,尤其是国际学院,就是应试教育,拼命补习英语,军事化的宿舍管理,为的就是让留学生能按时毕业、进一所理想的加拿大大学。

中层的优质私校,就是中国家长普遍追求的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多才多艺等良好的素质。

上层的顶级私校,注重的是培养孩子怎样欣赏、选择和改变世界。就像是虎妈蔡美尔,把自己的女儿送进了哈佛,结果女儿选择去参军(服务他人),让虎妈一开始大跌眼镜。

关于顶级私校,很多咨询我的家长对能否融入有着很大的担心:诸如“进了UCC这样的顶级私校后,会不会同学都很贵族化,孩子不能融入?”、或者“听说Havergal攀比很厉害,生日派对是包机去日本,我们经济上没那么富裕,孩子进校后会不会吃苦?”

我想结合《特权:圣保罗中学精英教育的幕后》这本获奖书籍和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北美顶级私校 “新精英教育”的特点。

再此,我诚意推荐《特权》这本书(<>,作者西莫斯.可汗是巴基斯坦移民,自己就毕业于这所“小常春藤”美国圣保罗高中,现任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系教授,研究方向就是社会分层,为此他重返圣保罗中学教书,以教师的身份再次深入观察这所顶级私高,研究精英教育的核心。《特权》一书2011年获赖特.米尔斯奖(C. Wright Award)。

圣保罗秉承的理念,不同于强调系出名门、家族纽带和排外性质的旧精英模式,而是希望成为一个包含种族、民族和经济多样性的社区,“为余下的世界提供典范”。

为此西莫斯.可汗写道:“这些正在与睡眠和青春期荷尔蒙作斗争的学生们,知道他们正坐在过去一个半世纪里带领美国商业、政治、文化发展的男男女女的老位子上。而他们,是新精英。… … 新精英不是一群靠家族财富和信托基金混日子的人。他们认为自己更加个性化,坚信在圣保罗这样的地方呆下去需要勤奋努力,而持续占据有利地位需要不懈的努力。他们淡化了对 ‘高雅情趣’和‘你认识谁’的重视程度,取而代之关于一个人认识世界的方式和在这个世界里扮演的角色。”

1. 新精英的态度:淡定

“淡定”是西莫斯在书中提到的最多的词,粗略统计有二十余次。

“(圣保罗学生)对于不平凡事物的持续的无动于衷令人触目惊心。对当天飞往纽约、与国际知名的音乐家共同进餐、看他们表演、当晚做飞机返程统统无动于衷。……淡定,意味着自然而然,意味着没有留下任何用力过猛或努力的痕迹。”

为什么精英学生要努力展示“淡定”、甚至故意展示“非常无所谓”?因为淡定意味着见多识广、资源丰富。淡定是强者的姿态。正如焦虑是弱者的姿态。

还记得我们读书时,那些班级上的第一第二名经常淡定地说我昨晚9点就睡了?咱们是不是内心往往由衷地钦佩(虽然带点狐疑)?如果第一名告诉咱们他天天学习到凌晨1点才睡,咱们还觉得他特别卓尔不群吗?

对系出名门的旧精英而言,“淡定”是属于一部分人的特权,他们无意识地通过在家里的耳濡目染习得了他们的文化,而贵族文化也是他们出生文化的一部分,他们能与之维持一种熟悉的密切关系。“淡定”的态度表示这种获取过程是无意识的,无需后天的努力和奋斗,是一种高社会阶层的姿态。

然而,对新精英而言,“淡定”不是家族遗传,而是从学校里的种种交往中产生的。顶级私校,就是稀松平常地将精英主义融入学生的一切生活,学习、社交、礼仪等等。

比如,几乎所有的北美顶级私校都有“定期正式就餐”的传统。知道一些特别的事情(比如哪把叉子是吃沙拉的)不是关键。在这个自由的信息时代里,要用知识量的多寡来塑造阶层壁垒是不现实的。但是,如何吃这顿饭,要比知道点什么菜更有挑战性。后者需要的是人人习而得知的认识性知识,前者需要的是在某些特殊场合的经验中培养的有形的知识。两者的区别是,学习规则是简单的,而学习实践要难得多。

我个人对此深有体会:如果去欧美开多国会议,开会不难,吃饭很难。在像哈利波特魔法学校那样大的宴会厅里,长长的餐桌,一对一地坐下,无论对面坐下的是谁,来自哪个国家和部门,你要能和对方聊2-3个小时。聊得好,公司里多个盟友;聊得不好,两人闷头吃菜,偏偏菜一道一道还上得特别慢。

西莫斯认为:“有形的淡定,决不轻易形成。看上去自然、简单的素质,实质上是要通过在精英院校里反复获取的经验和教训才能习得。”

关于淡定,再说两个故事。

一个是儿子的同学,姑且化名Mars。Mars是法国后裔,长得比较矮小。母亲是St. Andrews(SAC)的教师,家境也并不富裕。可是,在这家以学费昂贵著称的私校里,Mars却是绝对的明星,班级里有一帮男孩围着他转。
因为当初入学时,一帮新来SAC的小男孩对学校规则都还懵懵懂懂,Mars站出来,依靠着母亲在SAC教书的优势,指点同学们怎么适应SAC的新生活,自然而然做了老大。
每次看到Mars,都会看到他拿破仑式的微笑,个子虽然最小,但却自信爆棚、指点江山。如果哪天Mars做了校学生会主席,我将毫不意外。

还有个故事是儿子。有天我问他:“你是不是班级里的少数派?”
他很平静地回答:“是的,因为我的体育不够好。”
我委婉地问:“你会因此而心里不舒服吗?”
“因为自己是少数派就心里不舒服?” 他奇怪地反问,“少数派和心里不舒服之间有逻辑联系?”
“呃,大部分人觉得在主流当中才比较舒适自在。”
“哦,我不在乎我是多数派还是少数派。”他淡淡地说,“做我自己就舒服。”
儿子又看了一眼若有所思地我,补充了几句:“妈妈,如果非要说什么让你安心的话,我组织了个‘聪明人俱乐部’,招了6个西人同学,挺开心的。而且虽然其他同学体育好,却经常需要我辅导他们数学。”

这两个故事并不是是想说明Mars或我儿子有多精英,尤其儿子,他的社交成熟度比较弱,离精英距离还很大。
这两个故事是想回答两个普遍的问题:“我家不够富裕,会不会在顶级私校被人歧视?”“孩子体育不够好,会不会在男校被鄙视?”

这世界上没有人能看轻你,除了你自己。
淡定,还源于内在的自信心。

2. 新精英的思维:开放

不同于欧洲旧贵族的排外保内、自成一统,新精英展现出开放兼容、能上能下的强烈特质。

比如,在圣保罗中学,在社交上,学生会和宿舍的扫地阿姨亲热地拉家常,也会和校长轻松自如地聊人生;在文化上,学生会看艰深的著作,欣赏高雅艺术,却也不忌讳谈论甚至喜欢饶舌音乐,他们学会在各种文化之间穿梭自如。

西莫斯回忆在圣保罗就读时的经历称,“圣保罗是一个我学会去融入的世界”,这种学校不是“在穷凶极恶地制造有钱人”。学生被训练出的品质,包括善良、人性、同情、热情、责任、活力、创造和独立。

西莫斯还详细地区分了不同社会阶层家庭的不同:
“家境一般的学生会更在意通过精英院校和网络去培养一套帮助他们与上流人士周旋的社交技能。
”而富学生由于显赫的身份和地位,可以更自在地与后勤员工交流。在学会与后勤员工 – 那些永远比他们下等的人 – 建立亲密的过程中,学生们培养了超越社会界限与人交往的技能。通过学习这些交际技能,精英们在为一个必须超越社会界限与下层人打交道的未来做准备。”

至于一些中国家长特别担心的攀比,顶级私校里当然有,但绝对是一小撮。要么是几年前的中国土豪的孩子,彼此刻意攀比,送老师礼物都是LV包包,但这种行为是很遭“新精英”唾弃的;要么是高大上生活方式的自然流露,比如结束从千里之外的会议赶来参加家长会,包了部直升机过来;或者生日派对包机去某个国家玩。

各个顶级私校我都知道类似的故事。但家长真的不必玻璃心。
一方面这绝对是个案、一小撮,毕竟顶级富豪的数量还是很有限;
另一方面,新精英教育培养的是淡定而非显摆的精英。哪怕校园里名流云集,学生也学会了靠着努力打造自己的优秀,视阶级为能上能下的阶梯,而非人为的屏障。

比如圣保罗培养的新精英,不靠小圈子的自我封闭界定自己,而是以自身的开放性、包容性,在阶层明显的社会现实中周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新精英”更接地气,但也没有弱化“精英”的概念,相反,在精神上有所升华,他们注重关心一个人认识世界的方式和在这个世界里扮演的角色。

3. 新精英的特长:关系

在很多顶级私校,学术知识不是最被重视的。

我最初知道这一点是从儿子的课程表上:一天到晚放假不说,就算是正常的上课,也是活动特别丰富。比如两周的课应该上十天,结果一天去看戏剧《纳尼亚》,一天去养老院做慈善活动,一天进行体育比赛,一天去侦探社课外活动。最后两周总共也就上了六天的课。

王逅逅在《美国东西中部学校的隐形差异,决定着你毕业后的人生》提到:
“东海岸是英国清教徒最先来到的地方。东海岸的大学,曾经都是给贵族男性开的教会学校,所以很多时候被美国平民认为是一种贵族的享受。文理学院基本上是一种东海岸新英格兰地区的特色,保留着以前从欧洲带来的悠久传统,提供一种贵族化的精英教育。

“在Haverford,我们是不会讨论成绩的,因为没有意义。学习不是为了成绩,而是因为高素质的人类的一种自然的需求。而在大多常青藤大学里,本科教育也都是文理学院的教育(既纯文理),而到了研究生大家才决定以后做什么。

“在东海岸,大学为你建立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一个人一生都跟自己的大学时光有很多联系,而在中西部的州立大学里,大家毕业了就毕业了,跟大学联系不紧密。后来如果成功,很多都是靠自己。”

西莫斯在《特权》中也提到“圣保罗的理想不是学术成就,而是关系的建立。这种知识不单纯是学生们从认知角度所了解的知识,而是如何在各种关系见周旋的、具象化的交际知识。”

西莫斯举了三个个例子。
一个是切斯,出生于顶级富豪之家,家族历史就是圣保罗学校的发展史。切斯把学校看做是“自己家的”,对教师和学生都不够有礼貌、没有距离感、没有等级感,结果就像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吸血鬼,被孤立起来了。

一个是马修,来自于中产阶层,对圣保罗有顶礼膜拜之心,太有礼貌了,结果规规矩矩、距离感很强,加强了和教师之间沟通时的等级感。“(中产阶层)对学校的敬畏也阻碍了这些学生自如地在学校和更广阔的精英世界中周旋的能力。”

还有一个学生,懂得既尊重社会等级(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上下级关系),又懂得巧妙地建立亲密感。比如西莫斯邀请几个学生在他宿舍里吃饭时,这个学生会开一些男人之间有趣亲密但不越界的玩笑;而一旦回到教室,这个学生又恢复了礼貌,和西莫斯保持一定的距离感。

西莫斯精辟地总结道:“特权包括了在两个互相矛盾的立场中抉择,一个是对等级制度的尊重,另一个是在这样的关系中建立亲密,使得这些关系看起来好像没有个成型的结构。在学会克服这些困难的过程中,学生领会到在学校里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的重要性,而且随时光流逝,慢慢往上爬。”

我对西莫斯的这段总结太认同了。回想过去在跨国公司的经历,升的最快的那些老外,都是既有能力,又能在尊重等级和巧妙亲密之间维系平衡的。而《亚裔都是纸老虎》一文的作者也指出,亚裔虽然学习成绩好,但是太中规中距了,不擅长在灰色地带利用游戏规则。

最后,关于学术,再补充圣保罗中学一个很精彩的观点:
重点不是无所不知。圣保罗灌输给学生的优势不是知识造成的等级,而是一种思维习惯。

很多问题的答案没有对错,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认知的流派。这些问题关注的不是细节,而是我们世界中不可触摸的现实,是阐述和观点,非黑即白的法则行不通。
学生需要研究的不是知道什么,而是怎么知道的、如何去思考。

那些做重要决策的领导者不是要懂得多,而是要有一种思维习惯。

致住家:你们这样以貌取人,真的好吗?

WeChat Image_20170416182035
今天是本系列的第四篇,采访对象是Chang。在看故事之前,请大家脑补一个人设:一个每天踩滑板去上学的、头发颜色是能想出来的最酷的那种、很高冷又很酷的一个girl。带着人设看,有助理解今天的故事。

简短的自我介绍
Chang:我叫Chang,是江苏人,过来将近四个月了,目前在一所天主教学校上10年级。来加拿大是一件计划之外的事,我本来的计划是考托福去美国的,结果家里出了一些事情,所以最终的目的变成了加拿大。不得不说的是,我感觉我被中介坑了。因为中介口口声声说,这边私校都是混的学生,说天主教学校好而且是唯一的选择,学风正。对女孩子好。而且其他学校不能申请什么的,结果我就这么过来了。结果我来一看,妥妥的一破学校,学校只有一幢楼,后面有几个小房子,人又少,而且全是亚洲人或者是黑人,就是新移民之类的。我对比了一个我homestay(住家)附近的另外一所天主教学校,那个学校设施会好很多,课也全,虽然那里也是亚洲人和黑人多。

我基本是什么都没准备就过来了,因为直到出国前的前一周我都还在犹豫。当时我报考了南京外国语学校,所以我和我爸妈说,机票钱我以后还他们,我想去南京读书。说到这里,也是我犯傻,当时和一男生约好一起考南外,分别考了正常班和国际班,结果我中考成绩没够所以没上。在那个时候,我出国的手续已经全部办妥了,之前只是想留一条”后路”,后面我觉得真的没有选择了,没考上真的挺丢人的,所以就想出国。所以,来加拿大的这个决定其实是我一时气盛。我也是和我同学赌气,因为之前我在我们市最好的学校,虽然是最好的班,但是是垫底的。我感觉她们都可以上最好的高中,我却不行,所以也是和同学赌气出国的,就是不想比她们差,只知道出国之后,大家都会羡慕我。

①机器是机器,人是人
Chang:之前在国内的时候,有些人和我说,我们出来之后至少需要3个月乃至4个月的时间来适应语言什么。第一天上课的时候,我就感觉完全没有问题。出国之前上了一个暑假的托福,考了一次,拿了81分。这个分数申美国大学不行,但是申请个美国高中完全没问题。我爸妈从小就比较注意我语言方面的学习。我先学了青少年版的三本新概念,以及三册成人版的新概念。听力方面一般都没问题,除非对方说很快,我又没在认真听,就有可能会听不懂,现在有在慢慢好。我觉得那些托福,雅思都是练出来的,和这边具体的情况也完全不一样。

比较有问题的还是我的口语了。我当时托福口语挺不错的,但是出来了之后,发现很多东西表达不出来。之前托福的口语都是对着机器说的,现在是对着人说的,所以我和别人讲话一开始就很紧张。我也上过一个51talk这个网站,出国前两个月我也和网上的外教练习。尽管做了如此之多的准备,刚来的时候还是会有一些问题。

②住家以貌取人,怪我咯?
Chang:过来的这四个月,我换了一个住家。之前的住家是华人,现在换了白人住家。华人的住家那里,我住满了两个月就搬走了。这对华人夫妻现在大概五六十岁的样子,他们是三十来岁移民到加拿大的。说到这里,大家请记住”苏州金吉利”中介,这个中介简直巨坑!这个中介一开始和我介绍这个华人住家的时候,告诉我这个住家是他们一朋友介绍的,人特别好,让我过去。这家人学历挺高的,男主人还是多伦多大学的研究员,女主人是天主教学校的一游泳教练。

我当时还有一个中国室友,这个室友比我早到5天,然后女主人就带她各种逛,教她买东西,怎么和老师交流,学习什么的。我过去了之后,我发现那个住家不喜欢我,什么都没带我做。我会和华人住家之间有矛盾是我始料未及了,因为都老爷爷老奶奶的年纪了能有什么矛盾?我15岁之前,在家压根儿没扫过地,也没收拾过自己东西,也没做过饭。我到了那儿以后,她一下子啥都让我做。像我这种情况,一开始做错也是情有可原对吧。我觉得他们对我太过严厉了,他们也没考虑过我一15岁的女生在外面,也不容易。有一次,我和朋友在外面玩儿,晚上11点多回来的(她们还没睡),我忘记带钥匙了。我知道我犯错了,但他们也没给我留一点儿余地。 我打电话给我室友给我开门。结果声音太大,把他们弄下来了,他们就不让我室友给我开门。那几天超级冷,我穿很薄,就穿了短袖。我在门外等了十几分钟,后来一开门就教训我了,说:“不给你一点儿教训还真不行。”

③室友犯错,却是我背锅?
Chang:我室友是那种看上去超级乖,我是那种看上去不学习的。所以经常被冤枉。我室友没关大门,结果她就到处找我,啪啪的那脚步声,直接推开我房门就质问我怎么没关门。我压根儿没出去过。这种小事简直不要太多,就是一有什么不对,她就赖我头上。很多事情都是我室友,我室友不承认,就是我的错。我半夜睡不着,下去喝水,弄出了一点声音,结果又找我。经常教我室友一些东西,但是一看到是我来就完全不说话了。这些虽然是小事,但是我看上去心理很难受。后来又有一次,回来很晚大概10点多,结果一回来就告诉我,说她已经和我爸妈说过了,让我立刻搬走,下个月的房租退给我,然后说我这么晚回去真是伤风败俗。

④变态,请离我远一点
Chang:后面我真的改了很多了,因为我一开始真的是不知道。之前在她们家,早上三明治,午饭三明治火腿自己做,晚上中餐。她做一次咖喱的油可以做一个多月,桃子烂了就给我们吃,我回头就扔了。水果也不让我们吃,我们一开冰箱就盯着我们。后来我自己来了东西放冰箱,结果反而被他们吃了,我都无语了。中间她们夫妻出门十几天,找了她老妈和一个变态的侄子来看家,那个侄子还半夜两点多敲我房门,问我他能不能进来(那时候我没睡,在看电影,我在笑,那时候没人管我,我就睡晚了)。后来,他还带了我室友和我去城里转了两天。后面他就开始发我骚扰信息(发恶心的话),半夜约我出去散步,说去买酒,还凌晨三点多给我买咖啡。后来搬走了之后,我滑板落房东家了回去拿,结果她又乘此骂了我一顿,我也和她对骂了。这都不是一个住家应该做的事情,住家应该关爱孩子,不应该排挤孩子。

⑤换!住!家!
Chang:我自己托同学找了本地的一个白人住家,那个女主人是一个理发师,儿子已经上大学,所以搬走了,女儿已经工作。她对我特别好,我已经彻底融入她们家了,我感觉在她家,我才真正被关心爱护到。到了她家我才发现,我真正来到了国外,她所有方面都很好地照顾我,真的是把我当女儿照顾。我把我在之前的遭遇告诉我新的白人住家,她都会为我哭。她还帮我免费染发,客户给她的化妆品,她都会免费给我。家里的东西也都随便拿。我一开始也不好意思拿,后来我发现她真的是不在意这些。我可以给你们看一下她给我准备的食物,她们家吃饭很中式,她女儿很喜欢吃饺子之类的。

而且,我的房东每天都会接送我上下学。因为我现在的住家其实离学校有10分钟车程,而且房租加吃饭才1000加币,这个价格真的很便宜。她真的很照顾我的所有方面,有一次,我在房间哭,她发现了就安慰了我,还告诉我她的故事。

重点:生活舒心比学习好重要得多
Chang:选中介要谨慎,监护人也是。我交给我的监护人8000人民币一年,结果他什么都不带我做。入学考试也都是我自己去的,什么事情都不管。监护人应该经常找我交流,关心我的身心健康,我的学习,结果他什么事情都不管。选课的时候也没来,他找了一个大学生帮我选,那个大学生口语都还没我好,选课弄得一团糟。由于时间冲突问题,他把我的地理调成9年级的,我现在是10年级了。我需要额外上一夜校才可以按时毕业,多浪费1000加币。暑假,我已经有打算学习法语,所以只能上夜校。

学校老师都对我超级好,比如宗教老师。他的课非常幽默,而且课堂上活动也很多,他们会用一些软件,比如kahoot软件。这些软件都是帮助你学习,所以觉得很吸引我。我觉得这边作业很简单,所以很无聊,没什么挑战性。我上课是很认真,老师上课会给我们时间做作业,所以我放学后就感觉没什么事情干了,就会和朋友玩。就算是没做完,那些作业基本十几,二十几分钟就可以写完了。

我自己给自己订的目标是上纽约大学,我想上设计,所以我想找一些这方面的义工。

小编按:这是一个独立,有很强自尊心,学习能力很强,但性格大大咧咧的女孩。和她交谈完以后,我发现她其实很可爱也很简单,正在努力成熟。也许这样的性格会让她遇到更多激烈的碰撞,让人看着都替她气,但是,她就是不一样的烟火!国外的自由,开放,更加适合她的成长!祝她好运!

漫改电影攻壳机动队,到底想表达什么?

BEVxvAbkzwrrxlb
前阵子寡姐出演的攻壳机动队可是吸引了不少粉丝前往电影院观看。什么?你还没有为偶像们贡献票房?好吧,今天肥鹤我就破费带大家到电影院一睹风采吧!

下面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在加拿大看电影的流程。

买票
那么今天带着大家一起看的就是攻壳机动队。保险起见,我们先登上官网来看看电影院的时间表。就像在国内看电影一样,在浏览器上搜索要去

本鹤一般是在电影院买票,电影院门口会有自动售票机。朋友们也可以网上购票,在上述时间表页面购票,购票成功会收到条形码+编号,到自动售票机扫描领取 ,方便快捷。人工售票也是可以的,只是要排一万年队而已。

既然请大家看电影,那肥鹤我也不能太抠门,爆米花和饮料不能少。只是这里的爆米花并不是熟悉的裹糖味的,而是咸咸的黄油味…如果大家觉得不够劲可以要求双倍黄油哦!(小编并(da)不(li)提倡)


观影

给检票小哥看过票之后,进到自己的影厅,找到座位就可以等着观赏啦!那么这个时候重点来了,国外看英语电影,是没有字幕的!听不懂怎么办!其实大家不用担心,科幻类的影片生词可能会比较多,但是一般对话用词比较简单,即使不能完全听懂,内容也能大概猜到,看电影巩固词汇量十分见效。非英语对话部分一般是有字幕的。小编个人很喜欢在电影院看过一遍之后在家再看一遍带有英文字幕的,然后检查一下自己漏掉的部分。到后来看电影大脑会自动脑补字幕翻译。 观影完一般有员工在出口收集垃圾,3D眼镜可放到回收处。

严肃的影评
(剧透预警)

现在为大家讲一下攻壳机动队这部电影吧。该片改编自士郎正宗所创作的日本同名漫画,于2017年3月31日在美国上映(含3D版)。片中女主蜜拉·凯莉恩(史嘉蕾·喬韓森饰)在童年遭到绑架后成为了生化公司(专门研究将机器人和人类合体)无数个实验品之一。试验成功后,女主成为义体人,除了保留大脑和骨髓外,其余都是机械。公司为了防止她造反,抹去了她从前的记忆。电影两大主线:女主查明真相后消灭了背后大boss并阻止了悲剧的再次发生;女主随着真相浮出找到了记忆并与家人团聚。

就像很多翻拍电影一样,原著迷的口味总是很难调和。但纵观整体,本鹤认为本片的取景和特效下了大功夫。尽管此片的深意已经不像30年前那般震撼,但却是这个时代更迫切讨论的。本鹤采访了自己的朋友Jerry,他对这部片的见解本鹤非常喜欢。

动漫翻拍电影是饱受争议的,但是个人觉得已经很到位了,很多动漫翻拍作都没什么好的口碑。首先是它结合了好莱坞的风格,电影特效个人认为做得很棒。其次是演员,寡姐在好莱坞混了有些时日了,积累了不少经验,再加上她的人气,让这部电影获得了比以往翻拍更好的口碑。

内容上他讲到:
影片的名字Ghost In The Shell 直译过来是“装甲下的灵魂”, 直接指明了女主身份——一个有灵魂的机器人。‘ 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是人的生命。’ 寡姐躯体已经完全被钢铁替换,她失去了她的生命吗?不是的,因为她有普通机器人没有的,就是灵魂。在这场变故中,她的确有很大的损失,就是她的过去。个人认为一个没有过去,没有经历,没有故事,失去爱的人类,同样没有完整的灵魂,这就是发展故事第二条主线的重要性,去寻找自己缺失的过去。
4151

同时,Jerry也提到了:
故事发生当时的科技水平可以实现人类长生不死的技术,可以说已经颠覆了人类自然的发展繁衍。科技的发展带了诸多便利,但这样真的完美吗?科技的无所不能,助长了人类的野心和欲望,领导阶层(政府)想办法加强管理,到后面可能会直接限制人身自由。当生命可以无限延续,而心灵却被禁锢,精神得不到满足,这样先进的社会利大还是弊大呢?

当科技对人类的辅佐越来越大的同时,人类心灵能够自主掌握的还剩多少呢?是不是也会被机器一点点“侵蚀”,直到失去自我?正如1995年制作动画版电影的大师押井守所说:“如今我们其实已经生活在那个时代,只差在这些科技工具没有肉体融为一体了。”

Jerry同学点评中有删改之处,非常感谢他的支持,正是你们的支持才有了更好的我们,比哈特<3。

家长分享|音乐才女的坎坷留学路:轻信中介、选错学校、推迟毕业、成功转型

4143
朱博士“带你走进加拿大大学系列讲座(二)”邀请第一位家长的分享。这位家长的女儿已经成功入读约克大学的音乐专业。“小企鹅曾有一句平凡但意义重大的心语心愿:有一天无论你路过的咖啡厅或是小酒馆,都在播放着我为你写的歌。”这句话曾非常震撼过我。我想有梦想的孩子一定是要被肯定的。

让我们听听小企鹅妈妈的娓娓道来~~

正文很精彩
从计划出国留学到进入大学之门,小企鹅经历了很多事情,有过困难、委屈,但是也收获和成长了。作为妈妈分享孩子的一些生活感悟,愿能够帮助更多的孩子和家长少走弯路,留学生活顺利。

我们的女儿小企鹅
小企鹅,英文名字Cissy,1998年出生于山东烟台,2015年8月在国内重点高中国际班结束高二课程后赴加拿大多伦多学习,2016年11月收到约克大学音乐系录取通知,2017年1月入学。

小企鹅6岁开始学习钢琴与音乐,先后学习了钢琴、吉它、小提琴、巴乌,并通过了钢琴、巴乌10级考试,独立创作近百首歌曲,曾多次参加器乐和唱歌比赛。

在初中毕业时,她就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有了非常明确的方向:要成为职业音乐人。

虽然我们父母都不从事文艺工作,但是我们很支持与鼓励她,我们不设想她能成名成家,但作为独生子女,未来如果能够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职业,是最好不过的,这也是我们对小企鹅最大的期望。

追随偶像:锁定加拿大为留学理想地

在国内学习音乐时,小企鹅得到了很多老师的帮助和校方的支持,也参加过很多比赛。在选择留学国家时,我们也是遵循了她的内心,因为她的偶像:贾斯汀·比伯、艾微儿、席琳·迪昂都是来自于枫叶之国加拿大,所以女儿一直向往能够在加拿大留学。

对于留学我们的想法是,因为孩子喜欢流行风格,尤其喜爱会弹会唱会写歌的类型,也许接受国外大学的教育,更能贴近孩子的人生目标和方向,所以高中选择了国际班,为出国做好准备。

其实国内有很多艺术类的大学也非常好,但是孩子的方向是音乐表演,尤其喜欢现代流行音乐,所以加拿大是个不错的选择。

小企鹅的音乐学习之路,其实异常辛苦,她除了上学,就是在练琴或准备比赛,假期也是如此,但因为女儿热爱音乐,所以学习过程中,她自己并没有觉得辛苦,而是自信心满满。

孩子出国前,结束了国内高二课程,毕业会考也全部通过,目标非常明确:出国过渡12年级后申报加国的音乐大学。看似一切准备充分,但接下来的留学之路,却走上了一路坎坷,女儿收获了成长,变得成熟,但是成长的痛也是难以忘却的。

轻信中介,令小企鹅留学之初困难重重
在比较之后,我们委托了知名度较高的一家中介办理留学申请,在选择学校时,明确提出是要有利于申报音乐大学的高中教育学校,因为信任中介和顾问老师,我没有对孩子择校做过多功课,结果差点酿成大祸。

中介推荐的是多伦多天主教育局下的一所女子高中,告知我们其艺术特色非常好。

当小企鹅上学第一天告诉校长:“我想要从这里申报加拿大最好的音乐大学时。”校长不客气地回答:“孩子,我们这里不可以帮助你”。

孩子当时就懵了,在上了3天课后,发现学校连一架钢琴都没有,自己学习的课程没有一堂与音乐有关,孩子很明确告诉我:“妈妈,我们上错学校了”。

因为时差,同时我的英文能力也不能顺畅地和学校沟通,那些日子我寝食不安,另外,我的签证还没有下来也不能马上飞过去看情况,真是着急上火。

在继续请求中介帮助没有结果的情况下,我拜托当地的小妹帮助孩子,小妹是个热心正直的人,听到情况马上带着孩子去了教育局,亲自面见教育局长,说明情况要求转入可以有音乐教育的学校。

教育局长非常重视,当天就联系了一所艺术高中,而且在当地音乐教育非常有名气,学校的音乐老师是音乐博士,是在当地享有较高声誉的音乐家。正是因为孩子的及时发现和反馈,正是因为加国小妹的热心与处理事情的果断,正是因为教育局长的不误人子弟,才让小企鹅转入了正确的艺术学校。

经验:12年级留学时间紧、压力大,一定要提前做好选校与选课准备

通过这件事情我的感触很大:中介的话要听但是家长也要做好功课。
加拿大是选课制,孩子在11年级时,就要根据大学方向进行选课,有100多门课程供选择,但不是每个学校都开设所有课程,不同于中国,所有学校都是统一课本统一开9门课程。

1、看课程表选学校:在加拿大,孩子大学方向是什么就一定要看这个学校的课程表里有没有相关课程,如果没有,就要果断放弃,千万不要相信什么夜校或者校外上课什么的,因为上夜校、夏校或校外补习,都是最后不得以的选择。在选择高中时,主要就是看学校主课,与孩子将来选择专业方向的课程是否相匹配。

这是多伦多天主教育局2016-17年的课程介绍名单

2、选课要趁早:因为加拿大的课堂是有人数限制的,不像国内,满满的大课堂、大班制,如果报晚了,可能就要推迟到下一学期才能上,很耽误时间。

3、如果孩子没有宗教信仰,不建议去天主教育局

不是不好,主要是因为12年级去留学,时间非常紧张,要修完8个学分,总学分要达到31个,还要完成40个小时的义工,申请大学的资料准备,雅思成绩的提交等等,除了应对学习,孩子还要适应寄宿家庭,学校老师的教育模式、人际关系等,是非常严峻的考验。

对于一窍不通的宗教,孩子无法理解,更不要说是英语授课了。加国的孩子从小就学习宗教课程,对于从国内过来的孩子,如果从未接触过,孩子每天还要写宗教课程的学会体会,是有些难度的。

但因为是必修课又不得不学,分数不高,还会影响申报大学成绩。

申请大学时,要提交6门课程,其中12年级英语,省考是必须的,其它四门都要直接与所申请大学专业相关。

因为转入了正式的音乐高中,小企鹅的4门音乐相关的课程全部是90分以上,又提交了7分钟专业作品集,雅思有成绩,在这些条件下才被约克大学录取的。

所以,选择12年级留学,时间上非常紧张的,尤其选课一定要是自己擅长的,选择未来报考专业所要求的课程。

一路走来,如果让我回头可以从新选择的话,我一定会让孩子11年级,甚至10年级就出国留学,因为一年的时间申大学很紧张,真的需要孩子和家长有很强的心理承受力。
建议避开1月份申请大学,因很多专业不在冬季招生

因为中介老师不专业的推荐,小企鹅不得不又延长了一个学期的课程。
在1月份申请上大学,很多学校音乐系是没有招生名额的,比如多大就没有。所以供选择的学校很少,可以说约克大学是唯一的选择(因为孩子不想离开多伦多这座城市)。

我们当时非常纠结:上不了约克大学就要去读College,孩子满怀喜悦出国为了实现音乐梦想,在国内也完全可以上个不错的艺术大学,因为规划初期的不到位,给她带来很多不必要的困难,上College没问题,但是这么多年孩子的努力与付出又有些不甘心。

好在最终结果是令人满意的,并且学校因为她的专业优秀还给了奖学金。

报考加国大学音乐系,到底有多难?

很多国内的家长有这样的想法,“我家孩子学习不好,要不就改学艺术吧“,其实这是很大的冒险。
孩子学了12年普及性的文化课程,如果知识都学不好,那么要学好专业性很强的艺术类课程就更加难了。

其实不论国内还是国外,作为学习艺术的考生,就比其他孩子要多一道门槛—-除了文化课,专业课也要过关。

国内的艺考生,一般是要现场面试,在加拿大在申请大学时,是要提交作品集的,作品集通常需要网上提交,不可以也不可能接触到学校录取的老师,所以能够真实检验孩子的水平。

作品集的一般要求是:在规定时间内以原生活场景表现你的专业技能,虽然女儿在国内通过了钢琴考试10级,但是在国外是不予认可的。

如果能够通过加拿大皇家音乐学院的考级,成绩是可以被认可的,但是一年只有3次的考试机会,我们之前因为没有做好相关功课,错过了报考时间,所以只有通过作品集来展现孩子的音乐水平。

小攻略:学校官网有最完整的报考信息
我们在约克大学的官网查询到,其音乐方向的专业大约有10个,爵士音乐、古典音乐、电子音乐、作曲、电影电视传媒、世界音乐、音乐教育、音乐理论、传统歌剧、现代舞台表演,小企鹅选择的方向是现代舞台表演,在作品集的思路上,我们全家进行了多次电话沟通。

音乐作品集一般要求,时长不超过7分钟,展示3首以上不同风格的作品。如果是钢琴一定要是大曲子,古典风格或近现代风格乐曲都可以,但一定要背谱弹奏。

所以我个人认为,孩子如果去国外考艺术,一定要从小有基础,如果要靠天赋或临时报佛晓,肯定是不成的。

因为想学习现代舞台表演,所以准备了3种不同风格的作品,钢琴演奏、巴乌演奏、吉它原创歌曲演唱。

钢琴演奏选择的是贝多芬的《黎明》,这首曲目演奏,女儿曾获得烟台钢琴大赛一等奖,山东省钢琴比赛三等奖,孩子非常熟悉与理解贝多芬人物历程。《黎明》这首作品,无论是从作品背景、技术技巧知识点,涵盖乐理等,孩子都非常熟悉,可以说是孩子弹奏众多钢琴曲中最拿手的一曲。

第二首,我们选择的是巴乌独奏《漓江春色》,这首曲目是孩子与专业的指导老师共同创作的。作为中国的民族器乐,声音委婉动听,考验吹奏、气息和乐感理解,对于老外来说,女儿认为这个乐器是非常的神奇并喜欢的,而且这首乐曲因为孩子参与创作,可以在不到2分钟之内展现最精彩的章节。《漓江春色》虽不是非常著名的曲目,但因为孩子参与创作,交多能参与演出,在音色和神色上掌握的很好。

第三首,选择了原创歌曲吉它弹唱—-<欢迎来到多伦多>,这是歌曲是女儿根据来到加国留学后的真实感受而创作,得到了学校老师的高度认可。曾在学校广播电台内循环播放了很久,并且也代表教育局,参加了暑假中加友好文化交流的演出活动。

所以我认为,作品集准备,其实是汇集了孩子多年学习音乐的一个检阅,一定要拿出自己最擅常和最出彩的部分来展示。既然在国内都能够得到老师的认可并获奖,一定要有信心,同样作品,也能得到国外老师的认可。

这里也是个失误:因为在国内也没有对提交作品集有过多的了解,以为会像中国一样,会通过面试进行报考,所以在拍摄时,就是依靠学校老师用手机拍摄。效果肯定不如在国内拍摄,有家长的配合、在熟悉的氛围里,孩子的表演更容易出彩,但我们也只能赌一把了。

大学一般是6或7个专业评委老师,如果有3个老师反馈视频通过就可以录取了,也不用现场面试,小企鹅有4个老师给了通过。真是幸运。

还有个提醒,报考音乐类的大学,除了提交文化课程成绩与作品集,最后孩子曾经的获奖证书,最好也将电子版上传提交,能够说明孩子的基础与能力。

同时,在申请大学时,还要提供一篇文章,描述你的音乐背景,以及你所要在大学接受的音乐教育的类型,你参加的音乐社团活动的方向,你能够为社团活动贡献何种才能,介绍你最喜欢的音乐作曲家,并且要解释,为什么这些音乐对你来说很重要。而且字数要求要在500字之内,不能太冗长。

加国老师对孩子的重视与尊重,令人佩服
我感觉加拿大人的办事效率要高于国内,做事情的出发点都是以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和愿望来办事情。

不仅仅是转艺术高中这件事情,后来孩子在申报大学前要去参加一场考试,在晚上才发现护照忘在学校柜子里了,当时是半夜12点多,学校林老师联系了校长,校长亲自开车返回学校开门等孩子来取护照,我想在中国这样的事情很难让校长出面的,这件事情令我非常感动,我特地发邮件感谢了林老师和校长。

留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关注点应放在哪里
每一个出国留学的孩子,都是带着梦想起航的,也许是孩子自己的,也许是家长年少时未完成的心愿。

出国上大学,是一个家庭的大工程,更需要我们时刻的关注,至少4到5年以上时间,我们忍受着亲人分别的痛苦,如果没有好的结果,还不如不去冒险。

孩子在国内十几年里基本上有我们父母在,生活的很安逸和顺利,现在独自一人出国,困难和问题是肯定会出现的。

1、吃好最重要。

小企鹅也换了2个寄宿家庭,一个白人一个菲律宾人,最后自己出来租房子,如果现在要我说:“出国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考虑民以食为天,让孩子能吃饱饭才有力气去学习”。不要说为提高英语口语能力,就要住在西人家里,如果不好好做饭,孩子在精神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又解决不了温饱问题,身体是会生病的,更令没有陪读的家长非常地揪心。

2、帮助孩子调整好心态。

出国后孩子和家长的心态都要归零调整好,不要记得你在国内的辉煌和成就,出了国没有人会认识你是谁家的孩子,你上过啥电视和报纸,在与人沟通上要谦虚和谨慎,才能融入学校群体中。

要时刻提醒孩子你出国是承载着自己的梦想而去的,你的苦与乐都是因为你要自己选择未来过怎样的生活才决定的,我对孩子说:“你出国和回国我都支持,但是你的青春时间允许你浪费吗?而且我给予你的出国机会只有一次,要学会珍惜。”当然,这个实现梦想的过程中的坎坷我会仔细聆听并竭尽所能帮助她。

3、多种方式沟通,保持对孩子的高度关注。

虽然距离遥远,但我们家长一定要把各种通讯工具软件,如QQ,微信等手机功能利用起来,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一直都在,一直在关注你,不要害怕,让孩子有安全感。

我们的孩子其实都是好孩子,在国内我们是包办式教育,很多事情家长去计划甚至亲力亲为去做,但是出了国,就是开放式教育,好的坏的都向孩子扑面而来,孩子往往还来不及考虑和甄选对错,时间就过去了,一个决定或成绩往往决定影响后续一堆事情,所以,家长一刻也不能放松关注,其实,我说现在上了大学才是新的更严峻的问题的开始呢。

往往家长这个年纪,都是工作和事业的上升期,但是我们很多家庭都是这么一个独苗,对孩子的教育真的是要时刻关注,无论工作和生活多么忙碌,我每天都会抽出时间留几条语音给孩子的,我也会对孩子的作品转发微信圈,也会转发有关亲子教育、人生品格和心态等方面的好文章,其实不用太多,每天1到2篇,这就成为了我和孩子之间习惯性地约定了。

我们就是想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一直在关注你的一点一滴,不要怕有困难和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和面对。如果你足够坚强和勇敢,一切困难都是纸老虎。

4、鼓励孩子沟通与求助。

出了国的孩子,没有父母在身边,解决困难是帮助Ta们成长的最好手段。我们可以向书籍、身边的老师、有经验的专家求助。

最后想和出国的孩子们说,孩子们一定要学会寻求帮助。独立出国,孩子其实就已经提前进入了社会,学会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沟通才是最重要的。

出国的孩子都有监护人,遇到好的负责任的是福气与幸运,遇到不好的,也没办法退款换人,所以,有问题还是要多和孩子沟通找学校帮助解决,而且老师们会很热心,多鼓励孩子开口,我们国内的小公主和小少爷不大愿意开口求人帮助,其实,寻求帮助和解决问题,一点不丢人,你去了国外就是外国人了,寻找当地人帮助非常正常,就像在国内,我们也很愿意帮助外国人的询问问题的。

孩子的成长,一定是痛苦与欢乐并存的
出国后,小企鹅在加国学校荣获了多伦多天主教育局的年度表演奖,参加了学校社团演出,参与并主持了中加文化友好交流活动。

这个月的29号,也将受邀参加加拿大150周年庆的国家音乐会演出。其中,席琳·迪昂也将参与演唱,能与自己的偶像相见,小企鹅非常兴奋。

在追求音乐梦想的道路上,她没有被出国后的困难吓倒,很让我欣慰,但是见面后看见她瘦了10多斤也很心疼。孩子出国前,对音乐的追求很执着,但是生活自理能力也不是很强。国内上的高中是寄宿,她也不会做饭,对金钱也没有什么概念,出国后也出现过手机丢失,银行卡丢失等情况,也会委曲地哭诉。

小企鹅,加油!
出国留学快2年了,孩子的成长与进步,我们父母都能够感觉得到,作为家长,有一天一定会放手,让她一个人去前行的,未来的日子里,孩子的成长速度会更快,更高,也许我们父母会跟不上她的速度,但是我想对她说,也许我做得不多,但我一直在呢。

小企鹅曾有一句平凡但意义重大的心语心愿:有一天无论你路过的咖啡厅或是小酒馆,都在播放着我为你写的歌。这句话曾非常震撼过我。我想有梦想的孩子一定是要被肯定的。

有梦想的孩子,即使平凡一生也不会后悔,毕竟在青春年少最美好的时光里,努力过拼搏过,人生就不会有遗憾。

祝所有的孩子好运,能够早日实现心中的梦想!祝所有的家长们都能如愿以偿!

写在最后
看到小企鹅的成长,真的非常感动,孩子很棒,但从小企鹅妈妈身上学到了太多。

孩子留学,其实是整个家庭的一场持久战,需要全家人的协作,需要做好战前准备,提前制定好战略战术(留学规划),以及遇到问题后的应急预案(比如寄宿家庭不适应如何更换、学习跟不上,或交友不顺利又该如何处理,等等)。

孩子就是一名战士,在前方奋战,而家长其实是参谋长和指挥官,作为孩子的强大后盾,这不仅仅是钱上的,还是精神上的支柱,当孩子遇到问题时,首先要撇开焦虑与紧张,积极沟通与解决问题,让孩子觉得,TA不是一个人孤独地求学。

经历整个留学过程,家长与孩子都蜕变了,变得更加坚强、勇敢,借用小企鹅妈妈那句话与大家共勉:

如果你足够坚强和勇敢,一切困难都是纸老虎。

比哈利波特还火的小说,竟然是它…

写在前面
这一期的好书推荐,小编想推荐一个和J.K罗琳同样著名的作者因殴.科弗(Eoin Colfer)的系列:《阿特米斯奇幻历险》。 如果没有《哈利波特》系列的电影,小编不会知道J.K罗琳,也就不会“认识”到神奇的魔法世界。因为这一系列似乎还没有被翻拍成电影,小编差点错过了又一系列精彩的书。《阿特米斯奇幻历险》在我们眼中,似乎被《哈利波特》甩开了N条街,然而,这本书在外国人眼中,是比肩甚至超过《哈利波特》的存在!

根据豆瓣介绍显示,“《阿特米斯奇幻历险》系列是欧美畅销书榜的常客,获得很多奖项,已在43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全球销量1300余万册。36岁的爱尔兰中学老师欧因·科弗因此收到了英国历史上最高的儿童文学作品稿酬——70万英镑。他的《阿特米斯奇幻历险》系列如今在欧洲畅销榜的排名已超出《哈利•波特》系列,兴高采烈的Miramax出版公司随后又支付了25万英镑。前三册的电影版权已由迪斯尼购买。小编为什么把两书作者做对比呢,是因为人家都是教师身份起步,然后都写出了风靡全球的青少年畅销书。
写在前面
Artimis Fowl
《阿特米斯奇幻历险系列》
4141
★豆瓣评分:7.7
★Goodreads 网评分:3.82

BBC评出史上最伟大的100部小说(2013),《阿特米斯奇幻历险》荣获第59名。此次评论,吸引了一百四十万人的参与,所以结果应该还是比较真心的。

此系列的书是由爱尔兰作家因欧.科弗,所写的科幻小说类书籍,从2001年起陆续出版。作者写作手法是常用的黑暗中带有幽默写作方式,为许多知名儿童小说作家所用。12岁的主人公Artemis fowl,是一个集三种身份为一身的人生赢家:富二代、天才以及犯罪首脑。但是自从有钱的父亲和二十五万罐可乐(…???)一同消失在冰天雪地之后,家族重担便落到小阿特米斯身上。为了复兴家业,主人公决定要满世界找小精灵(并不是pokemon Go),为了绑架他们得到传说中精灵族所珍藏的百万黄金。没错,就是小精灵!然而,此精灵非皮卡丘般善良可爱,而是危险人物。虽然Artemis成功绑架到了精灵…不行不能写了,再写就剧透了,小编怕被打。

然而,没有争议的书,不是好书。这本书的评论也如过山车般戏剧,有人给了满满5课星,评价为这辈子看过最好的童话了(可能是真的);也有人给了一颗,顺便喷了这书一堆(作者你老人家在传达什么扭曲的世界观)。但是介于这本书还是著名的少儿推荐读物,所以,还是由大家自己判断啦。

这个系列总共有10本,8册+2本外传。这一系列也即将被翻拍成电影,有望比肩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哟。
4142
1. Artemis Fowl《阿特米斯之精灵的赎金》
2. Artemis Fowl: The Arctic Incident 《阿特米斯之北极圈大战》
3. Artemis Fowl: The Eternity Code《阿特米斯之永恒的密码》
4. Artemis Fowl: The Opal Deception《阿特米斯之奥珀尔诡计》
5. Artemis Fowl: The Lost Colony《阿特米斯之失落的种族》
6. Artemis Fowl: The Time Paradox《阿特米斯奇幻历险6:时间悖论》
7. Artemis Fowl: The Atlantis Complex《阿特米斯奇幻历险7:亚特兰蒂斯魔》
8. Artemis Fowl: The Last Guardian 《阿特米斯奇幻历险8:最后的守护者》

只有上课的学习有什么意思??

4114
访谈系列是我们一直在进行的一个系列,采访对象大多是身边来这里留学的高中生。所有的问答都是实录,经整理后发出,为你呈现最真实的加拿大高中生活。偶尔怀疑自己上了假学?没关系,看看别人的高中是什么样,才能知道自己这个学上的靠不靠谱。今天是本系列的第一篇,采访对象是Paul。

简短的自我介绍
Paul:大家好,我叫Paul,现在就读11年级,我是于去年中考完之后,来到这边就读10年级。我已经来到这边一年了,觉得这里还是不错的。 唯有在英语方面,一开始来的时候是有一点不习惯,但现在感觉好很多了。
对于出国这个问题,我一开始是中立的。父母支持我出来读书,我自己是认为只要自己肯学,在哪里都是一样的。但是我出来之后发现这边会有更多的机会。

Q1这里与国内,最大的不同?
Paul:对我来说差别不会很大。因为我上课还是会认真听课,不懂得话可以问。作业都会按时完成。有时候作业不是很多的话,我就会自学。态度上的话,就是来这边以后,一开始觉得很简单。 就是撇开英语,其他都很简单。 因为我一般只上理科课,文科课也没上多少。我也不算是偏科,但是会更擅长理科。所以来到这里可以自己选择的话,若不是学校强制要求,我肯定会选择自己喜欢的课。

区别最大一点,我觉得反而是老师上课的方式。中国老师第一是为了考试,第二就是讲题了。特别是在科学类的科目方面有很大不同。这边的老师会更加着重于让你理解它,不会出一些让你背概念的题目,考试也不会考你背什么理论,而是会注重实际应用。比如说以加拿大的什么机构或者公司为例子,让你推测他们有运用用这种知识或者(Skill)技能来干了什么。这样的教学方式会让你你懂得这个科目在加拿大有什么应用。中国就是考试了。

除了上课,这边同学之间的交流方式也跟国内很不同。比如说,我和国内的同学在聊天,他们肯定就是说他们在刷题, 而且他们也要强制上自己完全不喜欢的科目,所以在他们看来,学习都是被逼的,或者学习就是为了追求一个分数。在这边的话,学习真的就是自己想学啦,而且我们就是可以在放学之后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电脑编程,体育之类的。我可以自己花时间学习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你可以自己上网,找朋友,找老师,学校有老师会的话他们会很乐意教你。 国内的话,大家可能都希望我们把精力放在学校的东西上。

很多人会说,国外学的不如国内学的,因为国外的高中及以下的知识都很简单。但是其实不是这样的。我出来之后就发现眼界有开阔很多。你在国外学到的东西会更加宽广,比你在国内就专注学那么几门课会好很多。

Q2英语课难在哪里?
Paul:我们刚来和他们词汇量不同。英语等级也不一样,而且这边英语课和国内是不一样的。国内就是做题,比如语法,听力什么的都是做题。这边的英语课就是会教你怎么阅读,比如他会要求你读小说,读故事,并且难度也是针对本地学生,并不是少儿读物,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我们不是很习惯读小说。我一开始的时候读看英语小说是看不懂的。即是我是拿了词典查了所有的生词,我还是不懂句子说的意思。因为小说很多情况就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除了阅读还有写文章,总体来讲就是教你更加实用的英语技巧。所以,我们要真正把这个当成一门语言,就像学习语文一样运用。

Q3出来留学,你觉得值得吗?
Paul:对我来说是值得的。因为最起码我可开阔一下眼界,而且学的东西也不一定是为了高考。 学的东西可能就是对于我自己以后的生活,或者是进入社会更加有用。 比如说我要学会当没有老师教的时候,我要自己学。在国内的话一般是不可能的,有问题大家都是问老师,在这边都是要靠自学的。第二就和同学协调能力的锻炼了。你可能需要和同学一起做活动,运动,小组作业(group project)之类的,那你就需要组织协商。

小编按:Paul 同学在我的认知中,是一个如同“学霸”一般的存在。但是,最让我惊讶的不是他成绩的优异,而是他对学习的心态。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高分,而是通过知识,可以丰富我们对这个世界和自己的认识。小编一直把这当作人生真谛,因为要是没有这种心态,学习就会变得很痛苦,所以为了不让自己太痛苦,心态的转变才是最根本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