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读这半年,我的八大收获

IMG_8989
室外,狂风怒吼,夹杂着雪粒刷刷地敲打着窗户,今年多伦多的冬天姗姗来迟,仍然让我们这些外乡人领教到多伦多之冬的威力。陪读的生活由夏到冬,不知不觉半年过去了,对陪读妈妈来讲,虽不是惊心动魄,却也如同孩子适应新的校园生活一样,经历了一切从新开始的历程。

中国传统观念里的衣食住行,在陪读的生活中按重要性变成了住食行衣,还要加上通讯一项。

1、住处离学校最好不步行15分钟左右

我们租住的地方离学校走路15分钟左右的路程,家门口有公交车直通学校。刚来时,天气很好,孩子每天走路来回,是一种很好的运动;现在这个季节,时常狂风雨雪,我们也没有太多的担忧,如果住的地方到学校坐公交车都不方便,冬季孩子上学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2、选择少通话时间多流量的电话套餐

安顿了住处,我们就办理了这边的电话卡,电话卡有很多种计划包,我们选择了网络流量大而通话时长相对少的计划包,事后证明这个选择是对的,因为初来咋到,本地通话量相对少,而大的网络流量保证了我们出门在外时上网查询相关信息。

3,中西合壁撘配煮食

新家离西人超市很近,超市中蔬菜水果肉类等十分丰富,只是调料与中国餐有所不同。自己在做饭方面不十分擅长,只能保证干净有营养,口味方面不太讲究,孩子却也因此养成不挑食的习惯。我从超市买来各种自己都不太认识的调料,换着花样给他做,孩子很高兴,每天都能吃到不一样的饭,于是我大胆创新,厨艺进步不少。

4,敢于尝试善用公共交通工具

外出的交通,也是陪读妈妈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我尤其如此,因为我不太会开车,在国内时勉强考了驾照,几乎从来没有独自在路上开过,我学车时的种种经历是朋友聚会时最令人发笑的段子……幸运的是新家离公交车站很近,所以出门坐车不是问题,至于公交路线,我在手机上下载了谷歌地图,不但能搜索到公交线路,而且只要把目的地设置为家的位置,无论怎样都走不丢,有了它,孩子上学后,天气好时,我就可以大胆出门探索新环境了。

5,穿衣戴帽,入乡随俗

关于穿衣,入乡随俗是我最大的感受,这里很多衣服的设计质地与当地气候有很大关系,国内带来的衣服有时候不一定适用,尤其是我们一般夏天来,冬季的衣服还是在这里买更实用。寒冷还没有开始前,这里的朋友建议我买一双防水夹棉的雪地靴,看着鞋子笨重的样子,我心里有点犹豫,但还是听从了朋友的建议,现在,每天出门都离不了它了。

6,寻宝探险,母子齐乐

其实,异乡的生活除了柴米油盐外,还有许多生活细节需要摸索,有时候还得硬着头皮尝试,我们给这些过程起名为寻宝探险。刚来第三天,我和儿子尝试去坐公交车,上车就傻眼了,司机怎么知道我们在哪站下车啊?因为这里的公交不是每站都停!我和儿子迅速交换眼神,开始了默契的合作,他打开谷歌地图,负责搜索目的地,我默默观察别人下车前的举动,到达目的地后,我俩击掌庆贺,第一次探险成功!

7,求助的意外收益

又有一天,突然接到电讯公司的电话通知,我家里的电脑有病毒,如果不查杀,将在48小时之内断网,而且电脑维修只提供英文服务!接到电话的瞬间,我大脑轰地一下,感觉自己的每根头发都竖了起来,我的英文水平应付日常生活勉强凑合,电脑用语我一窍不通,而且我几乎是电脑盲,如果断网,我们将和国内的家人失去联系……万般无奈之下,我拨通了电讯公司的维修电话,维修工程师态度热情,知道我不懂电脑后,更是十分耐心,一点点指导我点开电脑网页,帮我测试,无奈,电脑是国内带来的,工程师不懂中文,我又不能准确地翻译,对方只能同情地告诉我,实在无能为力!儿子虽然电脑比我懂得多一点,但也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电脑自带的查毒软件查不出病毒,一旦联网,就收到警告。于是,我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不断地卸载重装,那段时间我们的话题都是关于电脑,白天孩子上学,我也有了新工作—研究电脑!经过大概两周的努力,我们终于完全重做了系统,目前一切运行良好。想不到异乡的生活,让我们成了半个电脑技术员。

8,“小子变老子”

当然,哪里的生活也少不了幽默和笑声。那天在地铁站,一个检票员突然要求儿子出示学生证才能用学生票,以前从未遇到过这种情况,孩子出示证件后,我忍不住问,为什么啊? 检票员认真地说:“这人看比起来我还老”望着他一脸的大胡子,我不由地笑了,说:“我可不这么认为!”他愣了一下,也哈哈大笑起来,一场小尴尬,以双方的笑声化解。

感悟:陪读,我和孩子都有收获!

异乡陪读,真是一段难得的人生经历,仿佛给了我一个崭新的世界,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全新的地方,接触完全不同的文化,每天的生活似乎都要面对各种挑战,也有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此时此刻,我想起出国前一位在海外生活多年的好友送我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生存训诫:improvise, adapt, overcome(随机应变,接受适应,克服超越),不由感慨万千,谨借此文向远方好友致以深深的谢意!

懂得为自己规划的孩子,为什么父母反而不高兴

1171
留学不是要孩子变成外国人,而是让孩子学会独立做人。留学的过程如同一个催熟的过程,你的孩子会渐渐长大成熟的。我们不能像老母鸡那样总是把孩子护在翅膀下,那有可能会将孩子“捂死”。放手要看孩子的成熟程度。老鹰把小鹰推出巢穴,也是很讲究时机的:太早,小鹰的翅膀未长全,硬推出去会跌死;太晚,小鹰的翅膀僵硬了,很难再学会飞翔。在国内的精英教育意识下,父母们把更多的教育孩子的机会让给了学校、老师,但是在孩子留学国外的情况下,父母要转换意识,更多地掌握教育的主动权,让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留学,是一次绝好的亲子机会。让父母有机会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

缘由:家长投诉孩子升学的选择

广州一个家长打长途电话给我,“朱老师,您帮我劝劝我的孩子。”
“怎么了,您孩子挺不错的,在学校里面挺乖的。”
“哎呀,你不知道,他填志愿的时候不是填大学,而是填学院呐。”他说了一个学院的名字。
我说,“那个学院挺不错的,就业率很高。”
“哎呀,朱老师,你这不笑话我吗?我们把孩子送出国是想他读大学,读学院,在中国咱们就是说读大专,他在这边考不上大学的时候,我们就是不想他考大专,所以在中考之后发现情况不妙,就把他送出去,希望他能够去加拿大读大学的,而不是读学院的。”
他说的也是实话,记得刚开始接触这个孩子的时候,他跟我说到家里的情况,他中考之后估计没有进到重点的中学,只是一般的中学,他估计自己再读下去,三本吧,甚至还读不上,只能读大专。所以他当时非常着急,家里商量一下,他说与其在这边读大专,倒不如出去加拿大读上两年的高中,希望能够在加拿大读一个好大学。他们家的情况也不是那么好,父母把单位以前分的房子卖掉,再跟自己的父母一起,也就是三代同堂挤在一起,把钱凑齐了给他到这边来读高中。我听完他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说,“你们家里那么不容易的送你出来读高中,为什么还把你送到私立学校?”当时我刚接触到他,他就在一个私立的寄宿学校里面,一年的学费,加币加在一起起码有两万五左右。他解释,“听中介说,假如我在这边只有两年,要想读好一点的大学,估计公立学校我是没指望,所以他们说倒不如去读私立学校,因为我现在的这个私立学校基本上百分之百能考上大学。”正因为这样,他为了缩短时间,希望能够在私立学校里面,给他一个很好的分数等等各方面,能够读上加拿大好的大学。
我对这个孩子了解不多,他读那个私校升大学率很高的。我同学校老师见过一面,老师认为,他在加拿大读上大学应该问题不大的。
我决定先我约这个孩。
“我和你儿子约了,到底怎么回事,我再回复你。”我安抚家长。我说,“你先不用急。有句话,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你干着急,反而坏事,把母子关系弄坏了,不好。”
“好吧,那拜托你了。”

谈心,孩子吐露实情

我一见孩子,他说,“我知道是我父母找你来说服我的。”
“我没说服你,我只是想了解一下你在填大学的时候,你为什么不报考你们父母所要你读的大学,而只是读学院?”
“坦率地说吧,朱老师,我在这两年来读书一直都不是那么努力。你不信的话,你去问问我的同学,我的功课基本上都是抄他的。”
他说的是实话。我曾经也向他的同学证实了。他的好朋友说过,“他这个人很奇怪,什么东西都厉害,他会自己改装电脑,会煮饭,就是学习不怎么样,尤其是英语。”一看英语,用他的话来形容是头又大了,很想打瞌睡,他说很奇怪,两年多来都是这样的,所以他的功课基本上都是靠抄的,有时候作文这些,他专门找一个英语好一点的,也是从同一个地方来的同学,抄作业,让同学帮他,同学也觉得他挺可怜的,他也不是不努力的那种,也不是玩游戏的这种,而是真的不懂,大家也就明里暗里的去帮他一下。
孩子说出心里话,“老师,你看我读高中都是那么辛苦,要是我读大学,我相信一年之后还要被踢出大学校门。我听学校学长说,大学上课读书要比高中严格,真枪实弹的。我没法子抄功课,也没钱抄“枪手”,每次报告、论文付钱叫人代我完成。我真的不想到时候走投无路,要买学分。”
花钱买学分,作业请“枪手”,考试找“替身”,这己经是不公开的秘密。网上都有价格,不同要求不一样收费。如果不被老师识破,还要入学开始就要让“枪手”接手。
我点头。“你还是有自知之明。”我好奇追问,“你父母知道你学习有困难吗?”
他摇头。
我留意到,出来念书的孩子大都是对家人报喜不报忧的。
“说了也没用,他们不会明白。反正,成绩单上都是中上,没有不合格。说多了,他们只会担心,然后,没完没了地啰唆。”,
“这也有道理,你还有没有其他的理由,你跟你父母说?”
“我有些理由,但我不想跟父母说出来。”
“为什么?”

感动:孩子真的懂事

“你想想,朱老师,他们那么节衣紧食的送我出来,我心里面说老实话都有点后悔,当时为什么说要出来读书,但是我爸爸妈妈就我这一个儿子,所以他们觉得我是家里面的独生苗,他们也想把最好的东西给我。所以把房子卖了,放假的时候我回去,我们三个人跟爷爷奶奶住,我跟爸爸妈妈还住在一个房子里的,其实我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的。我不想他们再为做太多的牺牲,太多的付出。一方面假如真的读不下去,一年之后被大学踢出来,浪费了足足一年大学的学费。第二方面,朱老师,我告诉你,你这个秘密就行了。”我答应他,我点点头,“你说吧”,他说,“我其实是想赶紧读完书之后出来就找到工作,减轻我爸爸妈妈的负担。”我听了之后,盯着这孩子,心头一热,因为在我所接触的这些孩子当中,似乎这位孩子特别懂事。
他说,“我要是读完书,我就可以出来工作。读大学要四年,我读学院两年就可以了,而且我选的专业,听说就业容易,可以留下来。”
“你选的是什么专业?”
“我选的专业,我父母特别反对,他们已经反对我读这个学院了,更加反对我读这个专业。”
“是什么专业呢?”
“汽车修理专业。”
“为什么他们反对汽车修理专业呢?”
“他们说用广东话来说,叫做修车仔,就是没有出息的人,就是做苦力。”
“这个的话,我要跟你父母去讲讲了,说老实话,这个概念一定要改变,在加拿大里面,修汽车是一个专业人士,说老实话收入还是蛮高的,加拿大人差不多家家户户都有两辆汽车,哪个不需要修车?说实话我认识的一些师傅,都是从学徒开始做起,很快就有自己的车房,那时候他们还没读过书,你要是在学院里面读过书,可能就不得了了。”
“所以我想也是啊,他们就觉得我没有出息那样的。”

反思:孩子是父母的“面子工程”

孩子说的也有道理,因为在跟这对父母聊天当中,我感觉到他们觉得孩子出去是为他们争光的。记得有一次他们说,人家说孩子将来去哪读书的时候,他们说目标就是多伦多大学或者滑铁卢,人家都说好,行,看着他们的父母,用他爸爸的话来说,“我们再苦再累,只要孩子给我们争光,我们也值得。”
看来中国的低龄留学生压力还是蛮大的,自己奋斗,替父母争面子。

过了一段日子,父母向现实低头,可以不读大学,但在专业选择上又有想法。

我和孩子又见面

“我父母说,你读学院没有关系,但是你读好一点的,比如读会计、读金融,这些都好,听起来也好。”
我说,“是啊,你为什么喜欢读汽车专业呢?是不是除了考虑钱,容易找到工作之外,还有其他的原因吗?”
“是的,我知道学汽车专业,在加拿大很快可以找到工作,找到工作,一年之后,雇主要是用我,就可以帮我申请做加拿大的公民,我成为加拿大公民,假如我时候再想读书我就以加拿大的公民来读书,这就便宜多了。另外一个,说老实话,你可不知道,我真的是喜欢汽车,我从小就喜欢汽车。以前没什么玩具,亲戚送给我一个生日礼物是小汽车,我现在到了加拿大还带过来了。”
我想起了,有一次他坐我的车,他跟其他的孩子不一样,他会问我的车的车型、马力、耗油,问我速度怎么样等等这些问题,似乎对汽车很感兴趣。难怪,他的同学也议论他,“他真的是一个汽车迷,人家同学上网都是看其他的,比如游戏、美剧,他不是,他是专门看汽车杂志,最新款的汽车,他的英语不好,但是他对汽车名字的英文叫法倒是很在道,比如时速、爆发力、马力等等,他都非常了解。”我一边听孩子讲他的汽车,讲他的梦想,我一边在想,一个人假如能够把他的兴趣跟他的职业结合起来,去读书,然后去工作,这也不妨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而且看得出这个孩子虽然年纪小小的,只有18岁左右,但是他已经很会为自己规划,为家人着想,这样的事情,家里面应该是高兴,而不应该是不高兴。
我跟孩子说,“其实叔叔支持你这个想法,最重要的是你要找到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在读起来的时候,你才会有这份热情,否则的话,你是为别人读书,而不是为自己读书的。”
“我就是希望将来我有机会有自己的车房,我挣过钱之后再给我妈妈在加拿大买个房子,把他们接过来住。”
他说这话的时候,兴奋到手舞足蹈,我看着他眉飞色舞的眼神,这样的理想在他心目中已经是一幅很美丽的蓝图,不管怎么样,我觉得我都要支持他。

视频会,我和父母分析了孩子学业与就业

我跟这位家长说,“我跟你的孩子聊过,我觉得为你有这样的孩子感到骄傲。”
“还为他骄傲?我估计脸都丢尽了,人家都说我们,砸锅砸铁就是为了让孩子考一个洋专员,然后回来光宗耀祖,我都不敢跟他爷爷、姥姥说,他现在不是考状元,而只是做一个蓝领工人,用我们的话来说其实就是一个苦力活,除了面子问题,我还怕他吃苦。你看天天趴在车房底下。”
我说,“你多虑了,在加拿大修车,不像在中国,大部分是电脑的,有点像你去中国的4S店去看,环境是可以的,而且劳工法保护这些工人,不会让他在劳力里受苦,你放心,这个概念就不同。不过有一点,你要记住噢,你把孩子送出来的目的是什么呢?”
“他的未来嘛,他的幸福。”
“对呀,他现在似乎找到他的未来,发现他为了这个未来也感觉到很幸福,你宁愿他将来在读书时,读得不开心,甚至因此没有自信心,被赶出大学,还是让他找到自己的兴趣呢?”电话那头没有声音,我相信天下父母心,他们从内心里面都是疼爱自己的孩子的,只不过心里上过不了这个坎儿。我说,“其实我们要看得更远一点,我相信20年之后再看你的孩子,你就会明白,你的孩子真的是与众不同,你要为你自己有这样的孩子而感到骄傲,能够为自己的未来打算,能够替父母着想,这样的孩子,真的不愧是你们多年的教育有方。”他妈妈也说,“是的,虽然我们觉得心里面觉得不大好受,但我总觉得这个孩子是特别懂事的,您不知道,他常常跟我说,别人到外面去喝东西的时候,买饮料喝,他老是舍不得去买,还跟人家说他不喜欢这种所谓的垃圾饮料。其实我心里面知道的,他是为我们着想。所以想节省几个省,人家每年暑假都要回来,圣诞节也回来,假如我们不帮他买好机票,他都不想回来。我想想现在这样的孩子哪里有啊。”
我说,“是啊。”我开玩笑说,“因为你们不是富一代。”
“对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还是有用的,不管怎么样,把孩子送出来加拿大读书,你都希望他能够找到更好的平台,更好的发展,而这点,我相信不管他是现在读不读大学或者将来读不读大学也罢,但有一点,起码他能够不光为自己着想,而且为别人着想。我就觉得你们把孩子送出来读书是值得的。”
“还说值得呢?”孩子的爸爸不甘心,“早知道他读学院的话,把他送到公立学校就行了,还送到私立学校,学费都贵多一倍。”
我顺着他的思路,反驳道,“起码你的孩没有在读了一年大学之后,告诉你,我读不下去。这样想,你节省了一年大学的学费。”
“呵呵……”说到这儿的时候,孩子的妈妈打圆场,她说,“是的,其实我们都知道,他们当初有点急功近利,想帮孩子找到一条近路,因为都知道私立学校肯定能够帮助他考上大学,不管什么大学,只要是正规的大学就行了。不是野鸡大学就行了,但没想到,他现在还是这样的决定,我们尊重他吧。”

结局:父母尊重孩子的决定

我把他爸爸妈妈的这个消息告诉这个孩子,他身边的同学都替他高兴。私立学校里面有不少是家境比较富裕的孩子,有些中学毕业就要买车。在孩子毕业晚会上,有同学开玩笑说,“大师傅,将来我们的车坏了,我们也把车交给你噢,你帮我们修好呀。”
我听到他复述同学的祝福,我说,“是啊,等你将来学有所成,有自己的车房,叔叔也把车送到你那去,让你去保养,将来给我打一个折头”
“那好说,一定的,朱老师。”从电话里我感受到孩子轻松欢快的语调。
我心里暗暗祈祷,加拿大学院的专业课程也不容易读的,汽车修理美容专业术语对于英语基础不那么好的学生是个大挑战。希望这孩子能够有悟性,将他对汽车爱好的这份热情,投放在学习英语上。

新年我收到西安陪读妈妈的分享

IMG_8587
2015年8月我和孩子一起飞往加拿大求学,孩子入读多伦多一所公立中学,我也加入到陪读家长的行列。对于即将开始的生活,我们都充满了憧憬,以为孩子从此就可以愉快的接受轻松自由的西方教育了。然而,时光飞驰,一转眼半年过去了,这其中,却是有苦恼,有困惑,有迷茫,有争执,百般滋味,不一而足。庆幸的是,一路走来虽是磕磕绊绊,但总算还是在慢慢前行。

我的困惑始于孩子开学的第一天。一大早,儿子提前一个多小时就出门了,其实家里到学校不过15分钟的路程,看来孩子和我一样,对全新的校园生活充满了期待。下午三点半,孩子准时进入家门,我满心欢喜迎上前去,看到的却是一张疲惫木然的面孔。“都好吗?有什么见闻啊?”我仍然热情的问道。“没什么,我累了,不想说话。”儿子冷冷地说。然后,埋头玩起了手机。我一时愣在那里,不知道该说什么好。这天剩下的时间,儿子一言不发,默默吃饭,快速写完作业,就休息了。第一天就这样过去了,我无从问起,心想也许第二天会好吧?没想到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周的时间,周末,我的苦恼和忍耐也到了极限,终于大爆发了。我一边给国内的孩子爸爸打电话告状,一边大声训斥儿子……孩子一声不吭,只低头玩手机游戏。
第二周,孩子拿回一堆表格文件让我帮他签字,我发现其中有一张是学校课后俱乐部的介绍,我帮他选择了几个我认为很适合他的club,建议他参加,孩子没有多说什么。几天后我问他,俱乐部都有哪些活动,孩子淡淡地说:”我没参加”。

两周来,我心中的困惑,压抑以及气愤简直到了崩溃的边缘。孩子以前一直在重点学校,学习期间,从来不玩电子游戏,只在周末时上网看看电影;在国内时孩子性格阳光,对校内外活动都积极参与;每天晚餐时间的聊天,分享一天的见闻趣事,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光……为什么到了一个曾经向往的地方仅仅两周,他就变成了一个我不认识的孩子?
就在我苦闷焦虑至极时,读到了朱凡老师的一篇文章(在国内时,我就关注朱凡老师的微信公众号,他专门研究加拿大中学留学方面的问题),这篇文章讲的恰恰是加拿大中学留学生三周左右的表现,从中我看到了很熟悉的影子,恍然大悟—原来孩子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新环境,有着相似的表现啊!几乎就在同时,我有幸结识了教会的朋友,与他们的交往过程中,我发现他们特别耐心,宽容,跟他们在一起我很放松,有不懂的问题我愿意向他们请教,他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没关系,你刚来么”。

慢慢地,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心态,自己是否太心急了?是否因为自己的焦虑急躁阻碍了孩子与我的交流?我了解他的真实处境吗? 我对他的一切失望指责是否基于我只从自己的角度在考虑问题?
带着反思的心态,我与孩子的爸爸开始探讨如何从当前的困境中走出来,其实孩子爸爸也一直在密切关注我们的动态,思考解决的办法。孩子爸爸回忆他当年刚到新工作环境所面临的困难,我们回想起我们年轻时走过的路,回忆我们16,7岁时的种种表现,我们当时看待问题的角度,我们对长辈教育我们时的心态……
我开始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据我所知,加拿大公立学校虽然为国际生开设有ESL课程,但我的孩子还选了本地生上的化学数学课,老师在讲授这些课程时,不再考虑语言方面的问题;另外,学校上课并没有固定的教室,每节课轮换;学校的其他管理也与国内完全不同。突然到那样一个环境,不再有语言上的过渡,所有事情都用英语解决,而且还是夹杂各种口音的英语,孩子所处的困境可想而知。也许孩子回家后的表现,只是一种不适应,玩手机游戏,也许只是一种减压方式,而我却希望他和原来一样,这无疑加重了他的心里负担。

新结识的朋友们的言行,也给我启发。他们的宽容,耐心使我感到十分放松,请教问题时丝毫没有感到压力,而我对孩子缺乏这种耐心,在完全不考虑他的处境时,对他指责抱怨,这就像一面厚厚的墙,阻断了我们母子的交流。
理清了思路,我开始调整自己。首先,我们得从焦虑紧张中走出来。于是孩子放学后,我不再追着问他的见闻,而是讲讲我每天的见闻;饭后拉他出去散步,讲讲当年他爸爸刚到一个新环境时遇到的种种困难;与他分享交流朱凡老师文章中的一些信息。我还从网上查询了一些当地的娱乐活动信息,周六周日我们一起参加……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表情放松了,脸上有了笑容。一两周后的一天晚上,孩子主动提出来和我聊聊天。他告诉我,刚去学校的几周,他特别紧张,就怕自己听不懂老师的课,上课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放学回家累的不愿说话,就想玩玩手机放松一下。跟本地同学无法太多交流,语言上还是有一定障碍,另外,学校的俱乐部他不是不想参加,而是因为他无法立即融入,人家以往的活动,他参与不进去,其实,他已经参加了学校的CHINESE CLUB,与在读的华人同学联系上了,也有了一些新朋友了呢……
孩子终于对我敞开了心扉,这让我十分欣慰。知道了问题所在,就可以有的放矢了。我们分析,他目前的主要困难在语言方面,每个孩子无论以前学过多长时间的英语,到一个纯英语的环境都会有个适应期,这是到国外留学遇到的首要障碍,先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约定,他控制玩手机的时间,用看美剧的方式放松;继续背单词;我从网上下载了kindle软件,下载电子书,提高阅读量。对于他这学期选择的数学课,主要内容在国内都学过了,没有学过的高数部分,我们想到一个缓冲方法,孩子爸爸在国内帮他买了高数课本作为参照,这样他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语言部分。交友方面,我们分析,在语言问题解决的前提下,还有缘分的问题,不必过于刻意融入,毕竟,目前的首要任务是跟上学习进度,友谊需要时间……

调整了心态,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孩子逐步适应了新的环境,目前他的学习生活渐渐步入正轨。
反思这半年多的经历,我想,无论是陪读家长还是在国内的父母,可能不同程度上都要经过这样一个由完全不同的环境带来的我们与孩子的冲突,化解冲突的办法,是找到冲突的根源并解决问题。作为家长,只有真正了解孩子面临的困难,我们才能给予有效的帮助。期望孩子向我们敞开心扉,最重要的是我们的耐心宽容,给孩子时间,也给我们自己冷静思考的时间。另外,我的经历也说明,当我们遇到困难无所适从的时候,来自外界的帮助是多么重要,在我迷茫时,幸亏有孩子爸爸的关注,他可以站在远处,从客观的角度帮我分析处境出主意;幸亏有朱凡老师的帮助(过来后我与朱凡老师取得了联系),从一个教育专家的角度,他让我真正理解了孩子的处境,并学到不少解决问题的方法;幸亏有教会朋友们的鼓励,让我不再孤单地渡过难关,也让我明白了耐心和宽容的重要性。再之,作为家长,当知道孩子所处的困境后,我们有效的行动上的帮助,也是十分必要的,即使不能亲自参与到孩子的学习生活中去,我们也要设法找到一些可以寻求帮助的渠道,把小问题一个个解决,就不会产生大问题,毕竟我们都希望孩子行走在一条健康向上的道路上。
昨晚,与大学同学通电话,她的孩子即将从多伦多大学工程专业毕业,已经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她的一句话,我深有同感,并愿意与家长们分享:“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家长不断进步的过程,孩子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充实完美。”让我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