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这一年,我学会坚强、重拾自信、勇于尝试,值!

7057

相约在加拿大读中学/系列讲座(7)

主持人:朱凡老师
嘉宾: Cinnie小妮
本期整理义工:qiqi、赵赵、肖肖、伦敦9年级小玉妈、天空、管理员
编辑:加高党

朱老师开场白
Cinnie小妮算是我认识的较早一批小留学生之一,2004年她,从盛产美女的淅江来到枫叶国多伦多,入读私校,毕业于多伦多大学 ,双学位,海归又回流,还是和学校打交道,从事留学生服务工作。
我把她邀请来同家长、同学分享,因为她从国内普通高中来到多伦多中学读12年级,一年之内,Cinnie要修完八门功课,完成40个小时义工,还要备战大学所需托福成绩。如果没有坚决的毅力、周密的规划和超人的勤奋,Cinnie是不可能成功的。
她告诉我,留学第一年,她学会坚强、重拾自信、勇于尝试!从Cinnie来加拿大留学的经历中,我们又受到什么启发呢?

各位家长大家好,我叫Cinnie我是2004年6月27来加拿大多伦多,至现在整整12年了。从刚来留学到后来进入大学之间的那一年,是我人生最难忘的日子。如何进行学业的衔接和生活的适应的,今天我接受朱博士的邀请,上来跟大家做一个分享。

我是“被留学”的,父母背着我已早安排妥

我国内高中刚一结束,从寄宿学校回到家,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我爸爸妈妈告诉我,说你要去加拿大留学,我们已经把所有的手续都办妥了,机票也买好了,你要来加拿大多伦多留学读12年级。当时,我听了没太惊讶,因为我从小就习惯被父母安排,我是个挺听话的“乖宝宝”。回想起来,当时我似乎没有什么太多感觉。2004年出国留学的人不多,来读中学更加少。我身边的同学朋友也没有一个出国的。所以对于我去加拿大读高中这件事情,我感觉非常陌生,不知道留学是怎么回事,也不知道将来会独自面对的是什么。你可能会有疑问,在办留学的过程中为什么我会毫无知觉,因为当时我读的是私立高中,我读的中学是一家很远,坐火车三个多小时,是寄宿制,每一个月回家4天时间,我父母背着我安排的,安排的过程中我一点都不知道。

妈妈的安慰和陌生老太太的陪伴,让我在泪水中学会了坚强

2004年6月27日,那天发生的每个场景现在都还能历历在目。我们从浙江去上海浦东,一家三口很难过。,我第一次见到爸爸哭,我以前从来没看到过爸爸哭,我妈妈进入机场后就消失了,我也不知道她去哪里了,估计她不愿意面对分离那一刻。那天,在泪水和揪心中,我们一家三口道别了。
那会儿还没有到多伦多的直飞,十个小时飞到温哥华,移民局换取学生签证,再转机飞五个小时到多伦多,加上晕机,一路在吐,抵达多伦多后我已疲惫不堪。虽然我有个叔叔在多伦多,我很小见过,不太熟悉。那天,我虽然身体很累,但第一次离家这么远,还有时差,第一晚上我无法入睡,给妈妈打电话,我哭着说我要回家。我妈妈也说她很难受,她也哭。但是我们心里知道也不可能改变什么,不可能买了机票再回去。我妈妈一直对我的教育都是要坚强,当时她给我说了一句话,我觉得也挺对的。当时我们俩都很难受,然后我妈就说其实这些难受只要熬一熬都会过去的。现在回想起来,真的要感谢我妈的“狠心”。熬一下,忍一下,没有太不了的事。人生,就是要有一份的坚持、一种的忍耐。当时,我也对自己说,咬咬牙,坚持几个月,我一定会坚强起来的!
当然,在内心难忘,孤单思念时,要有东西替代,要有事做填满空虚。越是难受更要自己忙碌起来。 很快,我报名学习托福。忙碌中难过情绪还是有的,加上上课我也不太听得进去,常常下课后就跑到楼下偷偷地哭。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天,上课的时在下大雨,下课后我站在上托福办公大楼下面,对着大雨,我啕啕地大哭起来。刚好有一位白人老太太路过,她微笑地问我,“Are you ok or not?”她在问我发生了什么事。我当时英语不好,不懂解释,只是独自一个人哭,老太太她一直站在我身旁。我们俩没说太多话,但我心里感觉到一点安慰,虽然她是个陌生人,却带给我一种温暖。加拿大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各式各样人种都很多,本地人也不会觉得说自己身为本地人,像欧洲比较重的歧视现象在加拿大来说,他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已经非常好了,本地白人或者在这边出生长大的外来的族裔,他们都很接纳新来的这些人,并且比如在语言沟通方面,即使你刚来时说的不好,只要你敢说敢表达自己,人家都非常愿意和你沟通,这就是为什么喜欢加拿大的原因。

读中学ESL时的老师和同学
当时我除了上托福班,也在一家私立中学上学。一开始被编入学校ESL班。ESL班只有几个国际学生,我们所以大家比较亲近。老师叫斯蒂芬,是一个加拿大本地人,在韩国、台湾有教过英文,也会说一点点的中文,两个厄瓜多尔短期来学语言的,三个泰国人。我们上课就像开茶话会一样,轻松,愉快。
我积极参加ESL班所有组织的活动,比如说出去野外郊游,吃披萨,玩游戏还有看电影,尽量多和新的老师同学呆在一起。学托福和ESL班差不多两个月后,我开始觉得渐渐适应了这边的生活状态。
9月我正式上课,开始念12年级学术课本。我从中国高中转过来24个学分,还缺6个分数。安大略省30个学分毕业。我虽然要补6门课,但是我的英语课必须从10年级开始上,不能直接上12年级英语。所以,加10年级和11年级的英语,当时我上足8门课。

来加拿大上学让我重拾了自信

在国内高中时我的总体成绩只能算是中等成绩很普通的一个学生。在国内高中时,我的数学非常差,英语还不错,还特别爱读英语。国内的弱势就是我的数学,高中150分试卷,我只能考6、70分,上高二以后的数学,更加差了。在这边开始上课后,我觉都挺简单的,总成绩都拿了九十多分。12年级数学的线性代数和微积分,我都懂得一点,在国内高中我都学过。以前我对数学一点没有自信,到了加拿大,老师却说我的数学基础非常好。太大的差别!咱们国内的义务教育对我们的知识基础真是非常有用,只是到了后来高二高三,为了竞争,数学变着花样的难,导致我学习的时候想不进去,学不好,失去自信。国内的高中可能为了应付高考,数学就变得非常的难,超出了基础数学非常多,都是我想不进去的东西,因此在国内的数学我都理解得不好。但是来这边读了数学以后,这边的数学就是在基础数学之上做一些简单的变化,主要的就在考基础。因此,国内九年义务的数学教育的基础拿到加拿大来用,我认为是绰绰有余的。其实在国内初中高一的数学基础就已经培养得差不多了。后来事实也证明我在这边高中数学我都拿了90多分。这也证明了我的感觉,就是只要基础在这边用就够了。不过这是我后来的一个感触,其实当时在学的过程之中还是有点压力的。因为本来我对我的数学是一点也没有自信的,然后这边有很多小测验,上台做一些解答、演示还有期中考试。在学的过程中,这边的老师都是以鼓励的方式为主,在学的过程中老师就有说我的数学基础非常好,而且平时的小测验也觉得都挺简单。在学的过程中我就慢慢找回我对自己数学的自信了。因此,后来就越学越顺手,有一种得心应手的感觉。
英语这门课我一直就挺喜欢的,国内英语说的机会不多,表达自己想法交流说英语的机会不多,主要就是读课文,虽然语法学的不够扎实,但爱读爱说。这边英语10年级开始上的就是小说,上课形式就是读小说,给你一本教材就是给你一本小说。上课的形式就是读小说,然后大家分组讨论,讨论完以后做演讲,这些我都积极参与,因为我本来对这些事也挺喜欢的。而且在做演讲的过程中,我都尽量让自己做主讲,因为我这些小说我自己读过以后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包括老师问的问题和我们讨论的问题,我都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所以我会尽量让自己去做主讲这个位置。最后十年级英语,我的成绩也算不错,最后得了85分。然后学校就允许我(当然我自己有去跟学校说)跳过十一年级英语,直接读十二年级英语。因为这样就少了一门英语课,我就有更多的时间去准备托福这个成绩。在出国前我从来不了解托福或雅思这种额外的语言考试培训,所以我特别想要自己有多一点的时间去攻托福。

周二因为电影票半价,ESL班大家一起去看电影
在多伦多读高中整整的一年,跟国内的填鸭似教学相比,我觉得差别还是很大的。不管在哪里读书其实本质都是为了自己而读,但是国内学生太多了,只能通过高考竞争,这样,读书目的有些走样。不仅是学生自己还有家人,多少都有为了面子出人投地的想法。竞争逼得大家功利心加重,压力也加大。在加拿大这边,我觉得就不存在这个东西,主要就是为了自己获得知识而学。我回想,父母在做出让我出国的这个决定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尊重我,但是我还是很庆幸我爸妈当时做了这个决定,并且我也听我爸妈的话,走上了出国留学这条路。后来我觉得在加拿大读书找回了我读书方面的自信。从高中毕业到申请到了我自己也喜欢的大学,然后工作、移民,一直到现在十二年。我觉得父母当时做这个决定还是非常正确的。我觉得,我自己也挺适合走这条路的。

二次英语入学成绩都不过,但我却被多伦多大学录取了,因为……

高中读完以后,接下来就是大学。我先发两张多大的照片给大家看一下。都是我04年在大多参观的时候拍的。当时除了多大,我有申请其他学校,但是中国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多伦多大学,当年我父母也一样。
申请多伦多大学,如果是在加拿大读高中的话,主要是看高中12年级的成绩,再加语言成绩,再看你申请的专业需不需要一定的文书,这是主要的三大块的东西。当年我考的是托福,这个是我来加拿大以后新接触的一个东西,也是我花了时间最多,给我折磨最多的一个东西。托福真的是不好考,当年考托福的人比较多。现在,考雅思的人比较多。凭良心来说,我后来移民的时候考过雅思,我觉得考雅思比考托福来得容易一些。
我在加拿大新东方学习托福,我考过几次都达不到多伦多大学的录取要求。当年录取要求是250分, 250分就相当于现在托福IBT的100分。当时托福满分是300分。我考了两次,最高分数也只有237分,相当于于现在托福的90分。当年多伦多大学没有任何语言班,如果达不到这个要求只有拒绝。不像现在机会比较多,如果学术成绩比较好,只是语言达不到。还可以进入某个专业带语言的那种课程,当年如果语言达不到,是肯定不能录的。我觉得,无论如何我也没有能为力再次考到250分,于是,我转战了其他大学专有的入学语言水平考试。我转战了多大自己的语言考试Cope Test,但是这个考试只能用于申请多大,不能用于申请其他学校。当年我的分数237已经得到了几个其他学校的录取,但是由于父母希望我考上多大,所以我又转战考了这个考试。我又考了两次,两次考试每次我的总分都已经达到了多大的录取要求,但每次都有一个单项小分不够。考试成绩出来已经是3月份了,6月份是截止发录取的时间,4月份要把合格的成绩交上去。当时时间很紧,我的压力非常大,但是对于语言考试,我当时已经考得很疲惫了。我想大家都知道,在同一件事情上反复做了无数次以后,可能很难在短时间内有一个进步的空间,当时我就处于那种很累很无力的状态。
我还是报考了第三次Cope Test。我的内心非常抗拒,很不想考。我就开始动脑筋。想能不能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准备第三次考试,另一方面我动手结多伦多大学招生办写封信。在电邮里,我尝试解释试,我的学术成绩不错,主要是因为语言考试。语言考试我两次总分都够了,我用非常委婉的语气与多大商量,能否综合考量一下我的两次分数。当然,我十分强调,我希望对多大的向往,这是非常厉害的学校,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其中一名学生。
你猜猜,电邮发出去了,结果怎么样?出人意料之外, I am vey lucky!在第三次考试开始之前,我收到了多大的录取通知书,我会在多大密西沙加校区读管理学专业。收到这个录取通知书,我当然非常开心,第三次考试我就没有参加了。
发邮件给多大,还有我在读中学的时自己去谈的跳过了11年级英语为自己争取出少修一门课,这两件事是我在加拿大之后尝试的事情。在国内中学靠你自己争取是不可能发生的,在加拿大我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争取利益。这两件很重要的事情我都实现了。在加拿大我学到一个重要功课,这些事情你要先去争取,在争取的过程中先别去想结果好不好、机会渺不渺茫,一定要先去试试,不管三七二十一试了再说,有行动总是会有希望的。当然并不是说毫无条件地去试,总要有一个条件去跟对方谈。就像当年我10年级85分以上的英语成绩,以及我给多大写邮件,英语总分是够的,学术成绩是均分90分。所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尽量给自己争取一个更好的结果,在加拿大这片国土上这种希望是非常大的。

毕业照

在Subway兼职,既练习口语又交了朋友

我来的时候读的是私立中学12年级。其实读这类学校的主要目的纯是为了升学,申请一些比较好的学校。这种学校国际学生比较多,大家英语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对英语口语学习造成弊端。跟公立中学相比,这是私立中学的一个弱势。当我意识到这一点以后,我就想找一些机会去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
当时机缘巧合,我来加拿大之后,很喜欢吃这边快餐赛百味,这个店主要是沙拉三明治为主,在制作过程中,顾客需要跟店员有较多的沟通。我很爱吃赛百味,总去同一家店买,跟那个老板就比较熟悉了。老板看我的性格比较开朗,就劝我去他们店打工。当时我刚来加拿大没两个月,觉得这个机会挺好,还可以赚零花钱,于是我就去那里打工了。
在加拿大,本地人爱吃赛百味的比较多,来买的基本都是外国人,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很好的跟他们沟通交流的过程,怎么做三明治,顾客对三明治的一些要求,有一些顾客变熟了之后,还会跟你聊他们在加拿大的一些生活。在这个工作过程中,可以结交一些不错的顾客,还能了解一下本地人的生活。当时跟我一起打工的有个伊朗人,他的英语比较好,我们交流非常多。他们对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都有很多感触,当时我们在一起打工的时候就会聊很多这些东西,是用英语来交流的。那段时间除了在校内学习,在校外我的英语水平提高就是通过打工的方式。

在subway学会交友
在大学要主动去结交朋友,因为大学都是很大的课堂很多不认识的人,可以从身边的同学开始去认识,一起聊天一起上课,我和同学成为很好的朋友至今已有10年。
当然,那是后话。

互动时间
问:多伦多各个大学校园有什么不同?给在准备大学的留学生讲一讲在写申请书和个人简历方面的一些建议。
嘉宾:多大大家都知道有三个校区,主校区是圣乔治,我读的是密西加沙校区,还有一个是士嘉堡校区,这三个校区的毕业证全都是一模一样的,都在主校区参加毕业典礼。
在申请的时候,这三个校区的专业是有所不同的,比如说你要读的是工科,只有在多大主校区,像我报的管理专业,当年只有在密西加沙,还有传媒类专业在主校区是没有的,建筑、医学在主校区,要带薪实习只有士嘉堡校区。所以,每个校区的专业是有一定区别的。
在申请过程像商科是要交一些简单的小论文的回答,一些简单的文书,还有工科也是,写这些东西主要是对过往的高中阶段你所参加过的一些活动,比如说申工科,看你有没有参加过一些理工科的竞赛。
在高中阶段对个人的能力的培养很重要的,我觉得在高中阶段不能光读书,一定要多去参加活动,首先是高中毕业要去做义工,在做义工的过程之中,还要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有领导力的人。

问:留学时和父母突然分开,刚到加拿大是最不能适应的是什么?当时与父母在沟通上出现过哪些矛盾?与旧同学、新同学的相处之道,如何尽快调整适应期,拓展交友圈?
嘉宾:我觉得对于我个人而言来说,离开父母到加拿大读书最不能适应的,我觉得在吃和住方面没有什么特别不能适应的,我觉得最不能适应是我情绪上的一个问题,有可能是我这个人比较感性,我是情绪上不能适应,当年我后来问过很多我出来留学的朋友,他们是觉得很适应,还觉得很新鲜,可能每个人会不太一样,就我个人而言我最不能适应就是情绪上自己突然一个人到这,离父母这么远,就是当时的一个依赖性完全没有了,这是我当时很不能适应的。
开始的时候我没觉得跟父母沟通有什么矛盾,后来在这边的一些读书情况、生活状况,父母他们不太了解。大家都知道父母肯定会对孩子做一些安排,指手画脚的,这个时候可能就会产生矛盾了,因为跟他们沟通的过程中,会觉得你在这边的情况是这样的一个情况,但是父母不了解,还在用他们自己的一些意愿去安排你的话,这个可能是当时矛盾点比较多的一个地方,总的来说,我还是比较听父母安排的,所以后来出现的一些矛盾呢,就是肯定会有一些争吵,我会告诉他们这边真实情况是怎样的一个情况,他们还是比较能顺从我的意思的,后来我也长大了,父母对我的安排越来越少,并且都很尊重我的一些想法,比较顺从我的一些决定,这是我后来觉得比较好的。
跟旧同学、新同学的相处之道,如何尽快调整适应期,拓展交友圈,最开始的时候经常在QQ上跟国内高中同学聊天,但是后来因为大家生活都不一样了,几年以后呢,大家慢慢联系越来越少,那些以前的同学。跟新同学呢我觉得主要就是刚刚在分享过程之中有讲,一定要自己主动结交别人,不能等着别人来找你,最开始坐进大学课程班里的时候,因为班很大,人非常多,4、500人了,你可能会有一些抵触,你可能怕去主动认识人,我觉得可以从身边一起上课的人开始,你可以跟自己说:你刚到这个环境,你如果不主动迈出这一步,你会一个朋友都没有。我当时就这么比较极端的逼自己,去认识同学的。

问:多大对学术成绩的要求是怎么样的?
嘉宾:如果是指的加拿大的,那它主要考量的是这边中学12年级的高中成绩;如果是中国的话,它还需要考量高考成绩、会考成绩,就除了国内高中三年的成绩以外,还需要我刚刚讲的另外两个成绩。每个专业要求会不太一样,比如说像工科这些,现在需要差不多92、3的均分可能才能上得了;一般平均总的来说的话88分,85分差不多是底线了吧。这个均分得要有,

问:申请加拿大读大学时需要10、11年级的成绩吗?
嘉宾:交成绩单时,成绩单上肯定是会有这两个成绩的,但是作为录取的考量的时候,它考量的主要是12年级对他申请的专业的几门课的成绩。比如说:数学、英语,申工科的话,会考量物理、化学;申商科,会考量会计、经济这些课。

朱博士结束
非常感谢她的分享,首先她出国哭了两个月的感受,好多家长认为是不是要多考虑一下。今天我在群里也发送了文章真的不要砸锅卖铁送孩子留学。给孩子适应期,每年11月到12月我会收到很多家长的哭诉,不过成长是这样的,家长不要过于纠结。她在国内做好基础的学习,家长不要认为从国内学不好就送出国可以一定学的好,这个是不一定的。还有家长要把孩子在国内的特长优势要发挥出来,不要为了留学就把长处丢掉。关于学习语言,我们总认为学语言是课堂上学,但今天她说不仅在学校学,课堂里学,还要在社会里学,那我觉得有条件的不妨学一下打工的方式,这种收获可以学会与人相处,。与人相处是独生子女非常需要锻炼的。这也是把孩子送出来留学的价值所在。最后一点,是当你申请的大学拒绝你怎么办呢,今天的分享是个非常好的例子,她敢于去尝试,敢于去把自己的想法据理力争。这就是加拿大!

后记
听完Cinnie的分享,我尊敬的一位定居Wimsor的大姐发来感言,“这是一个很有思想、行动执行力的孩子,但她的这些能力和思维绝非是在加拿大这一年中练就的,只是她长期正确教育结果的延续而已!”我十分同意。
父母们,自家能读书的孩子才送出去;同学们,把国内从小学培养的本领在加拿大学校发挥出来。
这些年,我在多伦多见证了像Leo,Olivia,Cinnie……等一批优秀的留学生。

我反对父母砸锅卖铁送孩子出国留学?

7012

飞机起飞之前都会有安全示范,空姐总会叮嘱我们,万一发生空难,大人一定要先把自己的救生衣穿好,再给孩子穿上,为什么呢?如果你连自己都保护不了,如何保护孩子?父母行,孩子才行。

我在加拿大多伦多从事留学生成长监护服务,看到太多的例子,以致于我不得不呼吁:各位家长,出国留学,量力而为。

近期收到有打算把孩子送到加拿大留学的父母、家长们的来电、来信,向我咨询出国留学的事。我喜欢用视频和家长沟通。
今次是一对内地的家长,夫妇俩都是公务员,他们问我:“孩子什么年龄、哪个学业阶段适合出国?”我告诉他们,关于这个问题,我在书里已经有了非常详细的解答,我反而问他们:“你们为什么要把孩子送出国呢?”
这对夫妇是工薪阶层,我个人并不赞成为了将孩子送出国留学,而把自己搞成苦行僧,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累死累活。
男家长一脸苦笑:“朱先生,其实我们也是没有办法呀。现在送孩子出国留学成风,我们家孩子到了中考后,班上的同学走了一大半,剩下的都是些觉得家里没有能力将自己送出国的孩子。我们不想让孩子觉得委屈,觉得忽略了她,也想过把家里的房子卖了,加上我们多年的积蓄,也把孩子送出去。”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我问他们:“那你们准备了多少资金?”
“200万人民币吧。”男家长抬了抬头,很坦诚地告诉我。
“200万?”我给他们算了一笔账,“加拿大的私立中学一年所有的花费要30多万,几年下来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还要给孩子准备上大学的钱,大学稍微便宜一些,但一年也要20多万,这样一算就能发现200万够不够。”我给这对家长的建议是慎重考虑,当然也可以考虑孩子稍晚些再出去,比如说到了高二(相当于加拿大的十年级)再出去。
这时女家长苦笑了一下:“您说的这些我们都懂。我们也知道中国的教育制度里有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对孩子创造力的扼杀,因为中国的老师最喜欢让学生背诵中心思想之类的东西,所有我们家孩子特羡慕能去国外念书的同学,因为那边教学方法不一样,环境相对宽松,不像在国内压力这么大。孩子不时在我们面前唠叨几句,说哪个同学又出国了如何,如何……”
我还是建议他们在这事上好好考虑下。在我看来,父母行,孩子就行;父母不行,孩子会比较艰难。父母把所有的积蓄,甚至把房子卖掉拿去给孩子读书,是不是明智之举。

教育是一种消费,从孩子登陆到太平洋彼岸的那一刻开始,我们的家长开始在烧铁,衣食住行、学费杂费。虽然你会说教育也是一种投资,但这是长线投资,而且回报不会像把钱存在银行里那样看得见摸得着,回报的高低都是未知数。

一句话:我个人并不主张父母砸锅卖铁将孩子送出国留学。假如父母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失去了,我想孩子在国外念书压力会感到非常大的,那让她怎么能安心学习?”
我们平时坐飞机的时候,空姐会叮嘱我们万一发生空难,一定要先把自己的救生衣穿好,再给孩子穿上,为什么呢?如果你连自己都保护不了,如何保护孩子?
所以我对这对家长夫妇的建议是:别为了送孩子出国而把房子卖掉,孩子先在中国上学,学好英语,在高中毕业后如果家里条件允许,可以去国外读大学;要是那时家里经济条件依旧有限,在国内念完大学后去国外读研究生也是不错的选择。到那时孩子甚至可以申请国外的研究生奖学金,这样不是尽最大努力减轻了父母的负担了吗?

英国金融时报曾报道,越来越多的中国中低收入的家庭也把孩子送到国外留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报告说:在2009年以前中低家庭收入留学生仅占海外留学生总数的2%,但是到了2010年这个比例已经飙升到34%,很多的家长不计成本送子女出国留学,是期待他们日后能够找到一个好工作,或者也是家长自己退休之后有一个好的照顾吧,不过现在也有一个问题给我们思考,中国本身每年有700万的毕业生挤破了头找工作,假如这些家长们再花上一两百万人民币把孩子送出国,真的值得吗?
出国留学,应该量力而行。每个家长和孩子应该明白,不是为了面子而选择出国留学,而是知道出国后去学习人家的什么东西。弄懂这些,非常重要。

当然,精明的读者会提出异议,你应该劝这对夫妇不要选择贵族私立寄宿学校,而是选读公立学校,花费不是减少一半吗?
是的,如果下次这对夫妇真的计算清楚,我会再设身处地提出另一种选择的。

今年因教师合约分歧,儿子的学习报告变为单一成绩卡

6305

今天,我收到儿子本学期学习报告卡(Report Card),与往年不一样,学习报告卡(Report Card)上分数、学生素质和老师评语三大内容,只有一项:分数,其余两项的内容全是空白的。怎么一回事?

校长亲自发电邮,向每个家长解释。“I am sending you a letter from the Chair of our School Board, Robin Pilkey, and the Director of Education, John Malloy. The letter, attached to this email, concerns the impact on final report cards of the labour negotiations with the secondary school contract teachers union, Ontario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Federation, OSSTF. In part, the letter indicates that “…OSSTF has directed high school teachers to only provide marks on final report cards and to withhold any additional information about student achievement.” It has been the practice at FHCI for teachers to provide a mark breakdown for each student in each course. I was able to access that information to answer evaluation questions that came to me in July. Teachers have been directed by OSSTF to not provide that information this year and so I will not be able to provide information about individual student achievement beyond what is printed on the final report card..Please take the time to read the full letter.” 校长邮件附上教育局的电邮全文。
原来多伦多教育局(TDSB)与安省高中教师工会(OSSTF)属下的第十二区的工会分会,关于教师合约谈判出现分歧,儿子所在高中的老师“按章行动”,根据上头工会的指令,在学生的学习报告卡上,三大内容只完成一项。今年因教师合约分歧,儿子的学习报告变为单一成绩卡。

谁来保障孩子的权益?

基于教育制度的不同,加拿大中学老师似乎没有中国老师那样被捧到崇高的地位或戴上“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环,教师只是一份职业罢了。在中国,不少学校都会在墙壁上挂上老师们的照片,并特别会注明那些省级、市级或区级的优秀老师,但在加拿大很少看到这种广告式的张贴。既然教师只是一种职业,同一职业也就没有必要分高低贵贬。同样,老师是一种职业,更应强调职业操守。在我们这里有两个大的组织管着众多的高中老师。1、省教师学会(Ontario College of Teachers简称 OCT)这是一个教师专业操守监管组织,负责对教师的工作许可、管理和规范,例如,对老师的认证、专业发展的规划、教学的培训,以及对违规老师的处罚。简言之教师学会是一个管理教师机构。2、教师工会。在中国,教师工会只是个为老师们操心福利的机构。在加拿大,教师工会完全不同,他有很高的权威性,工会号召和组织教师罢工或“按章工作”,说不定对你的孩子学习有直接的影响。

2013年为期2个半月卑斯省教师的罢工,给当地教育造成极大不便,也让中国留学生和家长们感到唏嘘和困惑。今年,我儿子学校因为教师工会要求属下的多伦多教育局老师“按章工作”,没有将学生成绩输进教育局的中央计算机系统内,以致我们延迟拿到学生成绩报告单。由此可见教师工会的影响力。在西方国家却因为劳资关系等事项的纠纷,教师罢工却时有发生。因为各自的立场不同,所以在安省,就有小学、中学、天主教和法语等四大教师联合工会。

困惑:没有综合报告,如何看清目前孩子全面状况?

当然,在不少留学生家长通常只会看该报告卡的第一部分:分数成绩,忽略其它部分,所以,加拿大高中学习报告卡又被称为成绩单。
其实,加拿大高中学习报告卡包括三大部分内容:
1、分数成绩(Mark)
2、学习能力和工作习惯(Learning Skills and Work Habits)
3、老师评语(Comments)

如果说分数是“硬件”,学习技能与习惯则可称之为“软件”部分,是关于一个学生内在的技能、行为习惯,一个人素质有时候是一种看不见的东西,但透过他的表现被老师观察和记录下来,并按标准给予评估。

我是一手抓分数,一手抓习惯的人。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能力的培养和习惯的形成,有时比起成绩分数更重要。一个人走得多远,靠的就是能力和习惯。

加拿大中学里所讲的学习技能与习惯,包括6项指标:责任心,管理能力,独立工作的能力,合作,主观的能动性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老师会分4个等级来打分,E,英文Excellent,中文是优秀;G,Good,良好;S,英文Satisfaction,是满意的意思;最后是N,Need to improve,就是尚待改进或者需要努力。

6个指标4级打分加拿大老师是怎样操作的呢,表现上看老师会很主观判断一个学生,其实他是根据平常的观察,从学生的出勤、学习态度、作业完成、课堂上讨论等,有根有据进行打分的。
1、责任心(Responsibility),学生对于学习是不是上进的,家庭作业是不是按时完成的,考试是不是无所谓的态度,对于学业是不是有目标的,等等,这些都是可以看出一个学生对自己有没有一个责任心。当然还要看这个学生对自己的言行和语言是否是负责任的等等,这些是放在一个人,尤其是学生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把目标放在第一位,有没有一种责任感,这种作为一个评核的标准。学习是学生最重要的任务,把学习的责任心放在培养学生第一目标是希望透过学习过程去训练学生明白要对自己未来的负责任。
2,管理能力(Organization),通过学生选科,看看他是不是有计划的,在选科之前做好准备,甚至每周是否都会准备好、复习好,到高年级这些能力就会看得出差别了。管理组织能力,从一些小事细节如书包是不是放整齐,书桌桌面上是否干净等等可以看出来的,老师每天与学生相处,有机会观察在这些方面的表现。
3、独立工作能力(Independent work),这一点从学生是否独立完成家庭作业方面可以看出来。
4、合作(Collaboration),加拿大教育特别强调的内容,整个教育都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比如一些实验课、手工课等等,必须几个人一起去完成一个项目,在这当中,学生是否乐意同其他人合作,你要是在中学里掌握合作精神,将来在社会才会跟人家学习如何协调,不至于要不就是独往独来,要不就是不顾别人的能力,只是自我的发挥等等这些。这是一个合作的社会。
5、主观能动性(Initiative),主要是看在课堂里学生是否主动提问,有没有自学的能力,甚至不懂、不明白的时候,下课跟老师交流、交谈等等这些,正如我女儿学校的校长跟许多中国家长重申,我们不怕学生不懂,我们最怕学生不问。不闻不问何的学生何来主观能动性。
6、自我控制的能力(Self-regulation),以前我误以为在加拿大上课学生可以很随便走去喝水,上厕所,后来,我小儿子上高中,他告诉我,学校规定上课当中去喝水上厕所一个学期不得超过三次,超过了老师会扣分的。自我控制能力主要表现就是在课堂当中,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你玩iPad、iPhone,或者经常跟别人讲话,注意力很短等,自我控制的能力差,影响老师上课。

看来,学校是靠不住,老师也不靠谱,我们还是自己来抓吧。自家孩子自家养。

从一本书谈起。
职场人士都知道《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这本书,但也许你不知道,这本书的作者还专门针对年幼孩子和中小学生,写过另外两本著名的书:《The 7 Habits of Happy Kids》和《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Teens》。
关于孩子七棵习惯树的书在网上热传,很多美国学校根据这两本书的内容,给学生们画了一个叫 7棵习惯树 / The 7 Habits Tree -的海报,作为孩子们品格教育的参照纲领。

The 7 Habits Tree:美国孩子的7棵习惯树,用一棵大树来比喻孩子一生中要培养的好习惯。从树根开始从下往上,这7个习惯像一棵树一样逐渐长成,分别是:
1. Be proactive- you’re in charge 积极主动,我的人生我负责。我对自己负责,做事积极主动。我管理自己的行为、态度和情绪。我做了错事不怪别人。不用别人说我也会去做正确的事情,哪怕没有人在看
2. 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Work first, then play 做事分主次,先工作,后娱乐。做事前我会定计划和目标。我做有意义和带来积极影响的事。我是班级里的重要一员,为学校事务做贡献。我希望成为一个好公民。
3. Put first things first—我在重要的事情上花时间。不该做的事,我勇于说不。我制定优先级,做日程表,执行我的计划。我对自己有纪律,做事井井有条。
4. Think win-win Everyone can win 从双赢角度考虑问题,利己利人。我勇于争取自己想要的,但是我同时也会考虑别人的需求。我在别人的情感银行帐号里放下我的存款。有矛盾的时候,我寻求能平衡彼此需求的解决方案。
5. 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then to be understood先去理解别人,再求被人理解。我仔细聆听别人的主意和情感。我努力从他人角度去理解问题。听别人说话的时候我不插嘴、不打扰。我很有信心说出我自己的主意。别人说话的时候,我直视他的眼睛。
6. Synergize- Together is better 协同-合作会更好。我珍重别人的优点,向他们学习。我和大家很好相处,即使他们和我很不一样。我能有效地进行团队合作,因为我知道合作比单打独斗能带来更好的解决方案。我保持谦虚的精神。
7. Sharpen the saw-Balance feels best 磨刀不误砍柴工,寻求健康和平衡。我主意饮食、锻炼和睡眠。我花时间和家人、朋友在一起。我在各种地方都能以各种方式学到很多东西-学习的地方可不止于学校。我用有意义的方式去帮助别人。

【新书速递】加拿大高中是如何测试考试的?

Ontario's 'yellow card' immunization record form.  Canadian Foundation for Innovation

Ontario’s ‘yellow card’ immunization record form. Canadian Foundation for Innovation

在不少留学生家长眼中的所谓考试成绩单,其实正常的叫法是学习报告卡(Report Card)。在安省中学,每一学期的期中和期末,学生和家长都会收到学校发出的学习报告卡( Provincial Report Card),通常我们只会看该报告卡的第一部分:分数成绩,忽略其它部分,所以,它又被称为成绩单。

第八章 加拿大高中是如何测试考试的?

Exam, Quiz, Common Test, Essay, Paper, Assignment, Individual Project, Group Project, Presentation, , Report, Summary, Practice, Form ……一连串的学习术语对于加拿大中学生再熟悉不过了。谁说只有中国是应试教育,加拿大中学也时有常有各种各样的测试的,同中国略为不同,较少采用一次性考试例如期末考,去地衡量你一个学期的学习,而是综合运用上述那些考核手段和方法,按照1%5%10%和30%的权重比例,逐渐累积,最后得出你在一个学期的总成绩。学习如同参加田径十项全能比赛,你除了跳高,一跃而过,还要跨拦,一个个地跨越。一个学生成绩是一个学期各种学习、互动、作业和考试等构成的。所以,你要重视平常的各类小测试,同时也要做足准备,迎接期末考试。

一、拿高分秘密,靠的是70%平时努力和30%期末考!

一提及考试,我们马上联想到是期末。

但加拿大高中并非是期末“一考定终生”的,平日上课的表现与期末考的比例是:70:30。大家不妨看一下,安省教育厅的《课程设计与测试评估》关于成绩考核的三七开比例的原文摘要:“• Seventy per cent of the grade will be based on evaluations conducted throughout the course. This portion of the grade should reflect the student’s most consistent level of achievement throughout the course, although special consideration should be given to more recent evidence of achievement.
• Thirty per cent of the grade will be based on a final evaluation in the form of an examination , performance, essay, and/or other method of evaluation suitable to the course content and administered towards the end of the cours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Ontario Curriculum: Grades 9 to 12” Program Planning and Assessment 2000”p.16
……

二、知识理解、思考探索、沟通和联系运用,测试和考试都是围绕这四大内容的

加拿大教育部门是从四个方面内容:知识理解、思考探索、沟通、联系运用,考核高中学科成绩。每一个方面的成绩采用百分比来表示不同的层次级别。
……

三、谁说加拿大高中不重视期末考?看看校长和老师分别给家长和学生的电邮吧!

每逢进入1月、6月期末考试月份,每周末我都会收到儿子就读学校校长发给家长的邮件。邮件里,校长除了提醒家长,孩子期末考科目、考试时间和考试场地等重要信息以外,还会提供一些实用性的建议,例如: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准备期末考,家长如何从网络资源寻求支援,学校老师辅导时间场所安排等。校长会在考试前不但自己每天中午在学校食堂接受学生关于考试的咨询,学校还会安排一些退休教师在图书馆义务辅导学生。因为,我们照顾的学生分布大多伦多,所以,我们都会在那个时间,分别收到不同学校(公立学校、教会学校和私立学校)发给家长/监护人关于帮助孩子准备期末考的信息。由此可见,加拿大中学是高度重视学生期末考试的。
……

四、“省考”怎么一回事?

关于考试,我特别会提一下“省考”(OSSLT)。1996年由安省政府成立的“教育素质与问责办公室”每年会接受省教育厅委托,对安省中小学生分别在3、6、9和10年级四个关键阶段进行水平评估,其中在中学阶段要进行9年级数学评估和10年级英语读写测试,10年级的读写测试是中学毕业要求之一。
……

五、考试不及格怎么办?

一次考试不及格有许多补救办,即使期未考不合格,30%的分数没有了,你还有平时成绩的部分,那是占成绩的70%。加拿大高中并非期未一次考试,决定整个学期的胜负的。一次考试不合格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的作业、测试都是不合格,累积下来,最后的总成绩不合格。总成绩达不到要求,该门课程的学分没有获得,唯一办法是重修一次。到了毕业时,别人修齐省教育厅所有规定的课程学分,获取安省高中毕业文凭(OSSD),你因为某些必修课程欠缺学分,只会授予结业证书(COD)或者高中毕业证书(OSSC)。中文字面上OSSC高中毕业证书与OSSD高中毕业文凭,差不多,但在加拿大大学招生官眼中这两者差别是很大的。前者只要求学生修得最低要求的14个学分(7个必修学分与7个选修学分),后者却要求学生修满30学分(18个必修学分和12个选修学分),完成40小时的社区服务和通过10年级读写能力测试。
……

[伸延阅读] 如何全面综合地看孩子成绩?

在不少留学生家长眼中的所谓考试成绩单,其实正常的叫法是学习报告卡(Report Card)。在安省中学,每一学期的期中和期末,学生和家长都会收到学校发出的学习报告卡( Provincial Report Card),通常我们只会看该报告卡的第一部分:分数成绩,忽略其它部分,所以,它又被称为成绩单。

其实,加拿大高中学习报告卡包括三大部分内容:

1、分数成绩(Mark)
2、学习能力和工作习惯(Learning Skills and Work Habits)
3、老师评语(Comments)

如果说分数是“硬件”,学习技能与习惯则可称之为“软件”部分,是关于一个学生内在的技能、行为习惯,一个人素质有时候是一种看不见的东西,但透过他的表现被老师观察和记录下来,并按标准给予评估。

第一,加拿大高中的成绩分数通常使用字母和分数混合体:
A+=90-100,A=85-89,A-=80-84,
B+=77-79,B=73-76,B-=70-72,
C+=67-69,C=63-66,C-=60-62,
D+=57-59,D-=50-52,
F+=42-49,F=35-401,F-=0-34。

第二,学习技能与习惯包括6项指标:责任心,管理能力,独立工作的能力,合作,主观的能动性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老师会分4个等级来打分,E,英文Excellent,中文是优秀;G,Good,良好;S,英文Satisfaction,是满意的意思;最后是N,Need to improve,就是尚待改进或者需要努力。

6个指标4级打分加拿大老师是怎样操作的呢,表现上看老师会很主观判断一个学生,其实他是根据平常的观察,从学生的出勤、学习态度、作业完成、课堂上讨论等,有根有据进行打分的。

1、责任心(Responsibility),学生对于学习是不是上进的,家庭作业是不是按时完成的,考试是不是无所谓的态度,对于学业是不是有目标的,等等,这些都是可以看出一个学生对自己有没有一个责任心。当然还要看这个学生对自己的言行和语言是否是负责任的等等,这些是放在一个人,尤其是学生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把目标放在第一位,有没有一种责任感,这种作为一个评核的标准。学习是学生最重要的任务,把学习的责任心放在培养学生第一目标是希望透过学习过程去训练学生明白要对自己未来的负责任。
2,管理能力(Organization),通过学生选科,看看他是不是有计划的,在选科之前做好准备,甚至每周是否都会准备好、复习好,到高年级这些能力就会看得出差别了。管理组织能力,从一些小事细节如书包是不是放整齐,书桌桌面上是否干净等等可以看出来的,老师每天与学生相处,有机会观察在这些方面的表现。
3、独立工作能力(Independent work),这一点从学生是否独立完成家庭作业方面可以看出来。
4、合作(Collaboration),加拿大教育特别强调的内容,整个教育都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比如一些实验课、手工课等等,必须几个人一起去完成一个项目,在这当中,学生是否乐意同其他人合作,你要是在中学里掌握合作精神,将来在社会才会跟人家学习如何协调,不至于要不就是独往独来,要不就是不顾别人的能力,只是自我的发挥等等这些。这是一个合作的社会。
5、主观能动性(Initiative),主要是看在课堂里学生是否主动提问,有没有自学的能力,甚至不懂、不明白的时候,下课跟老师交流、交谈等等这些,正如我女儿学校的校长跟许多中国家长重申,我们不怕学生不懂,我们最怕学生不问。不闻不问何的学生何来主观能动性。
6、自我控制的能力(Self-regulation),以前我误以为在加拿大上课学生可以很随便走去喝水,上厕所,后来,我小儿子上高中,他告诉我,学校规定上课当中去喝水上厕所一个学期不得超过三次,超过了老师会扣分的。自我控制能力主要表现就是在课堂当中,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你玩iPad、iPhone,或者经常跟别人讲话,注意力很短等,自我控制的能力差,影响老师上课。

说了那么多是让你明白,除了解释老师怎样打分外,还想让你明白为什么学校对这些学习技能和学习习惯那么重视,因为在高中阶段,对于学生养成好的习惯比分数还是要重要的,养成好的这种能力,比拿到这种排名更加决定你今后的发展。

所以为什么一个学习好的学生,同时必须要有好的学习技能和好的学习习惯,道理就在这里了。

第三,老师评语通常是老师欣赏和肯定学生的正面评价,有鼓励话语也有寄希望改善的地方,为的是给学生指明今后努力的方向。

所以,各位家长,考试成绩单上的分数、学生素质和老师评语三大内容,要综合一起看。

看学霸如何无缝衔接加拿大大学(二)

6279

相约在加拿大读中学/系列讲座(6)

主持人:朱凡老师
嘉宾: Olivia
整理(本期义工):耍耍、米兰昆德拉、cherryMMM、樱桃9900、天空、老虎、管理员
编辑:加高党

开场白
开场白:一年前,我认识了Olivia和她的妈妈,我也成为Olivia的监护人和升学指导顾问。一年后,我有机会代表她的父母参加了Olivia的毕业典礼。今天,我邀请Olivia上来同大家分享她这一年的课堂内外的学习、参加社团、投身义工及申请加拿大大学的经历。

大家好,我是Olivia,今天很高兴来到这里,跟大家分享我的一些经历和一点小小的经验。我是读到高二的时候觉得自己的个性更适合国外,所以我主动向父母提出留学。现在高中毕业准备前往滑铁卢大学就读会计与金融管理。
很多人说,一年内毕业并完成大学申请非常辛苦,的确是这样。不仅要完成课业上的要求,雅思要达到7分,还要参加社团活动。所以,时间安排上非常紧张,压力非常大。
又因为我如果只读一年的话,那上下学期只能安排8门课程,这就使得我的选择十分局限。所以我要在开始选课之前就确定好自己大学想要读的专业。因为申请大学专业的时候,每个不同的专业要求的课程是不一样的。我是会计与金融,要提供微积分,高中函数和十二年级英语的成绩。
我在选课之前就已经下定好决心,想要向这个方向发展,在副校长帮助下顺利的完成了选课。选课对于只读十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选课之前就决定好自己的意愿,是非常重要的。
我读完高二过来,最多能转24个学分,我再修满6个学分就能毕业。我选八门课,最低修6个学分。其实,没有时间让你在这一年内慢慢去想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的。

多伦多的早晨
一年内要毕业,对语言的要求也相对高点,没有时间让你慢慢适应。强迫自己要走出去,主动去说,主动去问,主动去向老师请教,总之就是要主动。要靠自律,没有人督促你,父母也不在身边,自我管理特别重要。
现在想起来,当初准备雅思,准备大学申请,还是挺惊险的。那时不确定雅思能不能考过,大学方面语言的要求又提高到了七分,心里挺急的。但还是安排好时间,比如,在手机日历里记录好哪天是哪所大学申请截止日期,雅思要怎么安排复习计划,都有好好安排,自己心里对什么时候要做什么事,都要心中有数,这样,慢慢熬了过来。
点评:1、一年目标导向,2、学会自我管理,3,敢于主动讨教,4、运用手机日历管理时间表。
这边的课堂,因为课时比较长。老师能有充足的时间来引导学生思考。所以这边上课注意力集中,有独立思考的一个意识会很重要。老师不会像国内那样就是四十分钟什么都告诉你,信息量特别大,告诉你要自己消化。这边一般是在课堂上已经消化好的,回家也就相对没有那么多作业,主要不是每天的家庭作业,而是assignment决定了你的课堂的分数。所谓的assignment就是老师会布置一个像是项目。和平时家庭作业不太一样。平时家庭作业可能就是根据课堂上内容做一些相关的题目。assignment一般是老师要求你利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去写一个小论文啊!有一个课题研究做powerpoint。然后presentation演示出来,以表示你有将课堂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能力。
说到assignment,一定要认真做,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一定要是自己的心血,不能复制粘贴。用了别人的资料也要有reference,因为在加拿大这边,抄袭是一件特别严重的事情,所以要很注意。很多大学生和高中生都是一不小心复制粘贴了一点别人的东西,就被说是抄袭,记录上就会有一个黑点,特别得不偿失,所以一定要小心。Assignment的成绩,还有各种test的成绩,presentation 的成绩,这些成绩组成了你70%的平时分数,剩下的30%里面,10%是期末最大的一个assignment 的成绩,剩下的20%是期末考试的成绩,这些成绩加起来就是期末能达到的成绩。所以,平时不能松懈,不能到了期末才临时抱佛脚,那时已经来不及了。
每次的assignment ,每次test都要拼尽全力去做。从这方面来看,在加拿大上学也不轻松,可能相对国内的刷题还要轻松一点点,但是在这里,无时无刻不保持在一种绷紧的状态也挺累的,可能一次或两三次考差,就拉低了一点平均分,自己会特别沮丧吧!不是一次定生死,而是平时的各种积累对最后能拿到的成绩至关重要。
点评:上学读书,在哪都不会是件轻松的活!

社团活动方面,我在国内的学校里面就是环保社的,我来带这边之后也第一时间加入了本校的环保社团。一是我真的对环保是有兴趣、非常热心、是很爱好的,二是如果想要大学申请出彩的话,一定要有足够丰富的社团活动、社团经历。在社团还能交到很多本地生,或其它国家的国际生等各种朋友,对于语言的提高也是很有帮助的,也能帮助自己快速适应在学校的生活,找到归属感。如果对社团感兴趣的就参加自己最感兴趣的那个。没有感兴趣的话,建议还是参加一个,有社团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社团的作用:
一、对自己的大学申请有帮助;
二、帮助自己快速建立在学校的归属感,能交到更多的朋友。语言也能得到更大的提升。
三、参加社团之后会发现自己生活丰富很多,不会总是闲着,无聊没事干四处游荡。
一年的时间我不快速参加更多活动,比如说各种课外的比赛、运动会什么的一,我大学生申请会非常平淡而平庸的。如果想在被心仪的学校心仪的专业录取,在分数达到要求的同时,尽力参加更多的活动。有没有拿奖、得不得到名次,没有关系的,重要的是经历的丰富程度。能证明你是一个勇于接受挑战的人,大学也更偏爱这样的学生。
点评:1,国内原有社团活动有效衔接;2,对学校的归属感来自参与社团活动;3,参与不追求名次,大学看重个人经历。

我申请了四个大学和五个不同专业:约克大学舒力克商学院的BBA,这个是我最想去的全加拿大最好的会计专业,多大的罗曼商学院,滑铁卢的会计与金融管理co-op,这是我最后选择去的。还申请了滑铁卢的数学,申请了怀尔逊的商科。最后,除了约克之外的所有学校,都拿了录取通知书。
点评:加拿大大学录取秘诀:标准分数线 + 丰富的社团活动
除了社团活动之外,义工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次义工活动是我主动申请跟副校长一起去他们社区的教堂,帮助一个婴儿服装义卖活动进行准备工作。那时候看到有很多社区内的居民主动来做义工,大家互相帮助,很多人都在为同一件善事一起努力,感觉特别棒。
那是我第一次参加义工活动。以前在国内我没有参加过。我发现主动帮助别人的感觉非常好,不一定要有回报,但是能有一种施比受更有福的感觉。
之后我在校内参加了很多义工工作。最常见的是放学后义务辅导同学功课,帮学校里各种活动进行准备工作,搬桌子、搬凳子、活动结束之后帮忙清理活动场地。
最值得一提的是,有一次跟我最喜欢的老师聊天聊到我们学校幼儿园部的小朋友,我觉得他们很可爱。当时我正在申请大学,压力很大,觉得放学之后跟小朋友玩一玩,照顾一下小朋友可以缓解一下压力。我当时只是开玩笑的,没想到我们那个老师真的帮我们问了幼儿园的老师,可不可以每逢星期一放学后半个小时下去做义工照顾小朋友,因为有的小朋友的家长没有那么早来接小朋友,我们可以帮忙照顾一下。于是我和另外两个朋友就得到了这个十分特别的义工活动机会。
每逢星期一我们都要想:设计什么活动跟小朋友玩,小朋友会更高兴,怎么跟他们说,小朋友才能更听我们话。你知道四五岁的小朋友总是跑来跑去,一天到晚尖叫,不听你说话,可爱是很可爱,可能听你五分钟话,下一秒就开始做自己的事情了,很难控制。
最初几次因为跟小朋友不太熟,结果活动进行得不是十分顺利。当时挺沮丧的。我觉得反正是义工活动,跟小朋友慢慢磨合好,以后就会好了。这样跟小朋友相处一年下来,也越来越有兄弟姐妹的感觉啦,最后我们结束活动的时候,小朋友还主动给我们一人画了一张感谢卡,字特别丑,但是我们当时特别感动。
点评:义工活动缓解压力之余,明白到施比受更有福的道理

这张照片是毕业庆祝时拍的,回顾一年来自己经历也很多,成长了也独立很多,发现自己其实还是能自己独立处理很多事情的,以前在国内很多事情都不用自己处理,都是父母在帮忙,然后出国之后才发现原来有些很繁琐的事情要面对,真的很感谢父母照顾自己这么无微不至。
记得刚来的时候差不多每天都要跟父母视频,因为心理上刚接触一个陌生的环境还是挺不安的,要找父母寻求一些安全感。到了后来慢慢适应了找父母的次数就逐渐少了,然后父母就开始有点着急,说很担心我在国外出什么情况。然后有一次我累的已经睡着了,他们还要联系我,偶尔会吵架闹得不愉快,父母说联系不上找不到我人就很担心。然后我也挺委屈,毕竟国内外有时差,我累得睡着了联系不上也是正常的啊,我也能理解你们的心情,但是有些事情可能就是没有遇上一个正确的时机,所以就联系不上。
父母因为我不在身边联系不上的时候,就会特别特别特别着急。有一次我爸爸给我打了十几个电话,就只是因为我那天睡的比较早,没有回应他的视频请求,他给我打十几个电话,三更半夜一定要找到我。那次的事情挺不愉快的。
后来就跟父母好好的谈了一次,约好了视频的时间和频率,跟他们讲清楚我的作息,以免有类似的误会发生,这样就少了很多矛盾。
对了有一件“家丑”,我忘了交手机费达半年之久,以致手机停机很长一段时间。我平时很少打电话,有WiFi的地方可以用微信联络,所以一直没交话费。建议你们一定记得交话费,不然号码就作废的时候才想起来交的话,那时候话费就差不多欠费500多块钱(加币),拖到大半年才交,一定要引以为戒,记得每个月按时交话费。
点评:不拖拉,今日事今日毕

这张照片是毕业舞会的时候,因为我们学校是在一艘游艇上办的,到了晚上回到那个港口的时候,那夜景特别的漂亮。

再说回大学专业吧。我之前一直是在多大罗曼和滑铁卢AF之间摇摆不定。多大校园大,人数大,名气大。对于要回国就业的话,多大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因为要归国就业最好选择要上名气大的学校。
滑铁卢规模没有多大那么大,他的名气主要是在数学和计算机方面,特别厉害,有世界顶尖的数学院和计算机科学。滑铁卢还有一个特别出名的就是他的coop系统,资源很强大,会给你提供很多很多实习的机会,申请实习,投简历,面试的各种过程也会比其他学校多很多优势,所以对于工作经验方面特别有助力。
如果本科毕业想在当地找工作的话,我的选择是滑铁卢,在当地找工作更看重的是专业排名与工作经验。一个工作经验很丰富的学生与一个只是名校毕业的学生来比,在加拿大是工作经验丰富的那个学生更有竞争力。
我是有本科毕业后先在当地工作几年,再读研究生的打算。所以我选择了滑铁卢,再加上会计专业是一个需要工作经验积累的职业,所以这就是我的选择。
点评:大学专业选择考虑,眼光要长远,回国,还是留下来,选择都不同。

朱博士:你给师弟师妹有什么忠告?
各位即将来或者正在这边读书还没有毕业的学妹学弟一句忠告:所有事情,今日事今日毕,千万不要拖着,无论是交话费,还是学业,还是社团活动,还是各种额外的要完成的任务,一定要做好了,马上当时就要做好了,再去做其他事情,轻重缓急要分得清,不然的话生活会一团糟,时间也会特别混乱,会特别忙不过来,今日事今日做完、尽量做好!

问答互动环节
问:12年级刚到加拿大的留学生在选课上要特别注意什么,怎么安排选课先后顺序可以顺利把学分修满?
Olivia:选课上首先要注意自己的专业要求,符不符合自己专业所要求的课程。其实把学分修满并不难,有些课程你不确定是否到最后都能拿到高分,可以把它放在第二个学期修,因为这样你拿到大学申请、让大学做决定的成绩是用期中成绩作参考的。所以,如果那门课程你很难到最后都取得那么高成绩的话,就把它拿到第二个学期修,期中成绩高了,申请大学也比较容易。
朱博士:1、看大学专业要求;2、先易后难

问:对不同大学里的相同专业,如何去比较,找到自己想要的学校和专业,请给些建议。
Olivia:这个问题有几个前提条件,首先,如果要留下就业就选专业排名高的;如果回国就业就选学校名气大的。其次,学校氛围也很重要。是不是适合自己,是不是自己喜欢的也很重要,这就需要自己去了解校风等各方面信息,这点对自己大学生活的影响也蛮大的。
朱博士:1、留下看就业;2、回国看名气

问:你在出国前雅思考取6.5的高分,有家长认为在加拿大有语境对提升英语帮助更多,你对此的看法有不同么?
Olivia:其实,雅思分数跟英语水平是两回事,雅思就是一种应试的东西,你刷题、刷各种前人的经验,也能刷到很高分,但你分数高不代表你英语水平得到多大提高,所以说语境是真正对你英语水平提高有很大帮助的,因为这样你必须强迫自己去听、去说、去用。雅思分数与你英语水平没有直接联系,雅思分高不代表你英语水平真的很高。

结束语:
朱博士:谢谢Olivia的分享,这一年她真的不容易。现在学校放假了,我把她一早拉出来,做这样一个分享,我要谢谢Olivia!祝她学业有成!同时,谢谢大家收听!周末分享会再见!

那些中学留学加拿大的秘辛

6264

人生的起跑线究竟从何时开始?尽管有句鸡汤说“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但翻翻朋友圈,凡是与孩子有关的话题总能让单身狗获得无法理解的震惊与恐慌。比如,一位同事发朋友圈说“因为搬家,现转让XX幼儿园一年后的入学名额”,而且同事搬家的原因是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搞定了一所更著名的幼儿园的入学名额,据说这个幼儿园可以直升重点小学,然后直升重点中学。

那么如果打算把孩子送出国的家长是不是就能稍安勿躁了呢?看着中国低龄留学生的数量年年攀升,新加坡和新西兰连幼儿园和小学都向国人敞开了大门,还附赠女性亲属陪读签证。一早打算送孩子留学的家庭,就算不需要为了给孩子打造黄金起跑线而斥巨资学习“孟母三迁”,也在忙着未雨绸缪提前了解各种关于留学的信息,为孩子的留学之路早作规划。

说到了低龄留学,加拿大是目前我国留学家庭低龄留学的热门选择。加拿大的教育以公立为主,政府把控,平均水平相对较高;因为产业化起步晚,规范性强,野鸡校的新闻尚未出现,而更具吸引力的是,就读加拿大公立中学的费用相对低廉,全年学费、生活费大约只需要13万-15万元人民币,这个支出甚至比在国内就读国际学校还要便宜。尽管如此,对于低龄留学生的家庭来说,要投入的经济支持也是百万人民币级的,所以加拿大低龄留学专家朱凡先生严肃地奉劝国内的家长:爱孩子也要理性,不要透支自己的生活。

朱凡先生生长于广州,是一位历史学博士,名校毕业后在大学任教数年,之后移民加拿大,从事教育和成长服务事业。他最重要、最成功的“客户”是自己的三个孩子,他们均在中国接受小学和初中教育,然后返回加拿大读高中。现在,大女儿是多伦多大学心理学应届毕业生,二女儿为加拿大瑞尔森大学设计专业大一学生,小儿子是多伦多高中10年级学生。

近年来,朱凡博士相继出版了《中学就去加拿大—-我将两个女儿送入加拿大名校》、《轻松留学加拿大》和《带你走进加拿大高中》。分析了多个详实的留学案例,从中提炼了很多从选择出国时间到择校、从监护人的职责到学生选课等等的经验和教训,力求帮助留学家庭提前看到未来3~4年的全貌,帮助孩子不仅能够成功留学,还要留学成功。

目前,朱凡先生已经“回流”加拿大,在多伦多创建“森林山教育企业”,为低龄留学生提供“私人定制”教育规划和生活学业指导服务。一口气读完朱凡博士最新的作品——《带你走进加拿大中学》后,记者就留学家庭最为关注的问题,请朱凡博士做出了展开性讲解。

您认为什么阶段去加拿大留学相对来说最为合适?为什么?

结合我三个孩子的就学体验,我个人认为,孩子在国内完成初二或初三后,申请去加拿大读高中九年级或十年级比较合适。换言之,让孩子在加拿大接受3年及以上的正式教育,之后他申请大学就无需再考雅思。而且,孩子在国内已经完成了九年制的教育,理科的功底扎实,这对于之后的学习很有帮助。

大部分的孩子到了加拿大以后,都要过语言关。我建议家长不要急,给孩子一年的时间,这一年不要苛责孩子的课业成绩,让孩子把英语的基础打扎实。因为这一年,孩子的学科学习会受到英语能力不足的影响,等这一关过了,成绩就会有个飞跃。

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除了学费之外,有什么区别?

除了学费,人数也是一个很大的差别。我两个女儿就学的私立女校,教师学生比例是1:6,而一些公立学校的师生比是1:20,那么自然是在私立学校能够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另外,私立学校以升学率为目标,学生100%能够升入大学,升入名校的比例也较高。

但是私立学校的国际学生比较多,学习生活比较封闭,所以和当地社会接触不够,我大女儿去加拿大比较晚,学习压力很大,没有太多的经历社交,所以她当时的朋友圈还是以华人为主。但是我儿子去加拿大时年龄很小,他读公立学校,虽然一开始语言关也要费一番功夫,但生活的丰富性更高,也更容易融入当地文化。

有的人认为加拿大的教育还是不如美国,所以把加拿大当作跳板,您怎么看待两国的教育和这种把加拿大当跳板的规划?

我个人建议可以在研究生以后再去美国。因为加拿大的大学教育非常好的,作为加拿大毕业的高中生,留下读大学更有优势。像哈佛、耶鲁那样的名校,他们最强势的其实是研究生教育,加拿大的大学在美国也很受认可,从加拿大的本科毕业去读美国名校研究生,可能胜算更大。而且美国最著名的大学大多是私立,学费非常高昂。而加拿大的大学则是公立的。

加拿大是留学移民热门国家,对于希望留学后移民的家庭,您有哪些TIPs可以帮助他们少走弯路,尽快成功?

我重点讲讲选专业吧。加拿大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安排了择业教育,他们的逻辑是“先想好自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再想想哪些职业可以让自己过上这样的生活,然后根据职业选专业,根据专业选学校”。

如果孩子出国是为了镀金,毕业后要回国工作生活,那么就奔着名校去,回国以后帮助比较大。如果是想留在加拿大,那么建议先定好专业,然后根据专业排名选学校。因为加拿大当地是比较看中专业排名的,这对于之后的深造也更有帮助。

有些家庭为了让学生在境内住的更舒服或者出于投资目的,会在孩子留学期间置产,请您分析一下各种利弊。

如果是为了投资,那么还是有升值空间的,我自己在加拿大买的房子也升值了。但是如果是为了自住,那我只提醒家长一件事情:如果你们用孩子的身份购房,他/她大学或工作期间有了伴侣并且在这间房子里同居、而且没有事先签合同的话,那么同居半年以上,根据加拿大的法律,那位伴侣可以拥有一半的产权。

有些家长反馈,学生在加拿大中学读书,家长想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可是一直被告知需要学生授权,国内的家长是没有权利查阅学生学习状况吗?如果想要知道学生的真实情况,国内的家长应该怎么做?

这里帮助大家厘清两个概念。第一,学校会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将学习报告发送给登记的邮箱,通常学生一定要登记自己的邮箱和监护人的邮箱,可以登记家长的邮箱,如果登记了家长的邮箱,学校会同时把成绩报告发送给你,你不用找孩子要。第二,学生的成绩报告必须发送给监护人,这是学生没有权利阻止的。

低于19周岁的学生在加拿大读书需要监护人,是否陪读家长可以直接做监护人?加拿大的监护人需要为孩子负有哪些责任?

首先,监护人必须是加拿大永久居民或公民,所以陪读家长是不能做监护人的。

第二,监护人在法律上代表家长监管孩子在加拿大的学习与生活,责任重大。尤其是孩子与寄宿家庭有矛盾时、在学校收到不公正对待时,生病或遇到困难时,监护人就是孩子的守护者。当然,留学家庭不能要求监护人像家长一样宠溺学生,也不要指望监护人能让有缺点的孩子脱胎换骨。

选择监护人时,最好考虑以下三个方面:有爱心,喜欢和孩子打交道;有一定的社会经历,对中国的教育有了解,对加拿大的社会生活有经历;有一个健康的家庭,最好有自己的孩子,且孩子在加拿大有受教育的经历。

国内的中学课外辅导课程是非常盛行的,部分家长认为加拿大的学生学习是非常轻松的,不需要补课。这种说法是真实的吗?您的三个孩子都在加国接受高中教育,是否也曾上过补习班或者一对一的家教,关于这点,您有什么建议给国内的家长和学生?

其实,在我作为翻译陪同我女儿的校长和发展部主管来中国与部分学生家长见面的时候,就有家长提出过这样的问题。校长和主管都非常坚定地表达了“不主张补习”。

从学习本身来说,学习的过程本来就要经过认知、改进、实践,才能获得收获,自己摸索学习方法也是学习的一个部分。补习可能会让孩子患上依赖症,不仅不努力摸索了,有可能上课也不那么专心,因为有补习兜底。

另外,成绩在孩子申请大学的过程中占得比重没有那么大,大学非常注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参加的各种活动,不如用补习的时间做做义工、参加参加学生会,受益终生。

——专访加拿大低龄留学专家朱凡
新民晚报2016/4/18

看学霸如何无缝衔接加拿大大学

6255

相约在加拿大读中学/系列讲座(5)

主持人:朱凡老师
嘉宾:Leo
录音整理:
@胡锦裳 @米兰.昆德拉 @C肖肖 @放飞心情 @碧玉 @广东G4豆 @朴园主人 @天空 @管理员
编辑:加高党

特别说明:星期六北京时间晚上八点,多伦伦早上八点,我邀请了多伦多大学大三学生Leo上来,在留学生父母群里做分享。二个多小时的讲座,干货十足,极为精彩。还末结束,已有学生私信我要此次讲座的文字稿。群里的义工妈妈挑灯夜战,接力赛式把语音整理成文字。我在北京时间早上收到文档,多伦多的小编立即编辑、配图。从讲座到发文,不到12个小时。我很感动!

嘉宾简介
LEO同学:多伦多大学机械工程系准大四留学生,主修能源与机电一体化,院长优秀生名单成员,担任学生会副主席期间,组织不同文化背景的国际留学生交流活动,带领社团成员参加国际机器人大赛,组织能源峰会与研讨会,现在担任某公司安全能源项目工程师助理参与核心技术研发。

大家好,首先我想感谢朱博士给我这个机会,让我可以分享一下我学习以及找工作方面的经验。我看到了这个群里往期的访谈,感觉大家对加拿大这边的学习和生活很感兴趣。我很乐意分享我的相关经验。

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多伦多大学机械工程系准大四学生。我通过了多伦多大学自己独有的实习项目,现在正在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这个实习的项目是在修完大三课程后,你可以选择休学一年进行为期12-16个月时间的实习。实习完后,再回到大学,完成大四的学业。我目前在一家清洁能源公司,负责设计和项目管理。

我在大学的成绩在班里约前十名。为校长优秀生名单成员。我参加了很多课余活动,例如有机械的社团、可持续发展社团,师徒配对计划的负责人等各种项目。

我来自广州,通过高中A-LEVEL的学习,通过A-LEVEL成绩和雅思成绩进入了多伦多大学。今天,我会从三方面进行分享。第一是如何从A-LEVEL读上多大。我在这个话题里会展开说下我个人的A-LEVEL课程,雅思考试的情况、学校申请,以及我选择学校和项目的原因。第二个方面会讲一下难忘的三件事。最后,我会着重讲一下毕业工作的经历,以及个人计划的实施过程和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如何从A-level读上多大

我高中是在国内广州学习的A-LEVEL课程。A-LEVEL是英国高中课程,是国际认可的学科考试。我个人认为有机会应该尽早到国外学习,这样可以更快、更好地融入到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我在A-LEVEL学习的是数学、高数、化学和物理。都是非常传统的理科项目。课后和课外我参加了物理和数学的国际性的竞赛。也参加了各种社团和项目。例如滑铁卢大学举办的一年一度的学竞赛,获得了全球前十的成绩。我个人认为,A-LEVEL课程的内容设置比加拿大高中课程难,并且超前一些。如果有读A-LEVEL过来的同学,不必太担心学业上的问题。我大一一年的学习中,很多课程都已经学过了。但工程系不允许转学分,多大是学期制,不是学分制。所以我需要把所有的学科重新过一遍。

当时我拿着A-LEVEL的成绩申请学校。除了多大之外,我还申请了一些美国和英国的学校。在加拿大,我只申请了多大一所学校。我在申请的过程中都是自己独立完成,没有请中介机构帮忙。我觉得在申请的过程中可以很好地锻炼一下自己。我也建议有机会可以让孩子通过自己申请大学,慢慢了解并学习到一些东西,变得更加独立。

如何被多伦多大学录取?

我是凭借着A-LEVEL的成绩,数学A+,高数A,物理A+,化学A+。另外我额外考了AP课程的统计,化学和和数学都是5分。还有雅思7分。AP是美国的高中考试,比较难,与大学的学科有接轨。

选择大学和学科原因有三:

1,多伦多大学的课程设计与实习计划
多伦多大学工程系有八大专业,其中机械工程里分有五大方向,固体力学、生物机械学、自动化、能源和制造业,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两个方向进行发展,我个人选择的是自动化和能源两个方向。从课程设置,我了解到,就我在进入多伦多大学之前从很多学姐、学长处都了解过,多伦多大学工程系比较出名,课程设置是比较有趣。

多伦多大学机械工程系官网
就是机械工程系的官网,其中很多信息我们都可以从官网上获得,例如,课程的设置,还有每年大一大二大三都上什么课,或者这五大方向有什么不一样,如果选择这个方向,都选择什么课,课程的大概介绍,都可以从官网上找到。就可以通过多伦多官网或直接上google,搜engineer或什么什么engineer,或者搜某一学科和major,都可以找到相关信息。家长或学生们可以自己从官网上获得,从阅读和了解过程中你们会学到很多东西。

多伦多大学工程系实习项目介绍
下一个方面我会说一下实习计划,我之前开始有提到,我进行完大三的学习后,休学一年,进行一年实习,再回来读大四,所以一共是五年的本科项目,上面的图片涵盖了这个项目的主要内容,我当初选择多大的很主要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这个十二至十六个月的实习计划,因为它和很多其它学校的实习计划不一样,其它学校都是大概四到八个月,但这个比较长,有一年的时间。
我觉得我可以通过这一年的实习时间,能够可以很深入地去了解一个公司,去了解这个公司的文化,真正为公司做一些贡献,而且在结束实习后,因为实习的时间比较长,很有可能回到公司进行全职工作,省去了毕业之后找工作的困扰。我现在的实习单位也有四个月和八个月的实习生,但他们做的东西和我身为十二月的实习生做的东西是很不一样的,例如开会,RND和核心技术研发的事,他们是不会接触到的,所以我觉得通过这个十二个月的实习,可以真正为公司做贡献。

2,多伦多大学提供的奖学金
当时我有五千加币的入学奖学金,这是其中一个亮点,因为多伦多大学作为加拿大数一数二的大学,而且在全球排名前二十,能够给我奖学金让我进入多伦多大学学习是非常不容易的,我申请的很多美国,英国的学校,很多学校比多伦多大学难进很多,但是从世界排名来说却不如多伦多大学靠前。

然后从学习环境来说为什么选择加拿大而不选择英国和美国,首先从美国角度来说,我当时SAT考得不是特别好,所以学校不是很理想,我在英国有很多学校录取,例如UCL,英国伦敦学院,还有华威等一些很出名的大学,但是英国的本科是三年而不是四年,我感觉他们的课程设计会比较紧凑,我个人比较喜欢参加很多社团活动,可以去做很多课外的事情,所以我感觉如果课程设计太紧凑,我没有时间融入当地大学生活,从中学习更多。

3,我对工程学科的热爱
我个人特别喜欢机器人,还有力学、科学,特别是创新发明,然后工程本身的定义是利用现有的科学去创造和发明,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生产效率更高,所以我个人来说选择了机械工程,而不是其它的工程。

二、求学期间三件难忘的故事

文化的冲击

一开始来的时候我就直接入读多伦多大学,第一个星期是fresher——新生活动周,一开始就有点不适应。在新生活动当中做为工程系有一个传统,就是让每个人跳进一个紫色的染缸当中,把整个人染成紫色,而且染色的时候还要脱光,脱到只剩下内衣内裤。作为国内过去的学生,我真的有点不适应。

多伦多大学工程系新生活动之一——跳染缸
那我解决的方案就是,我不会太过PUSH自己,但我会适当的挑战一下自己,去做一下平时觉得很疯狂的事情。在此之外,我会认识很多志同道合的同学,再通过社团结交一些朋友。还有,我很感恩的是一个师徒配对的计划。这个计划就是一个高年级学生给低年级的学生做辅导,这个辅导不仅仅是学业上,更多是在生活上帮助自己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生活。

多伦多大学工程系师徒配对计划
从这个图里面可以看到我们师徒配计划的所有成员,这个已经是第二年。第一年,我是作为低年级的学生参加这个计划,有一个高年级学生对我进行辅导。那第二年我已经是高年级学生了,去给低年级学生做辅导。这张图就是第二年,我们高年级学生给低年级学生做辅导的所有成员。所有这些给别人做辅导的人,当时都是作为国际生的身份来到多伦多,一开始都非常不适应,慢慢这样走过来。他们从一些过来人的角度去给一些新来的人分享自己的经验,非常有用,因此我非常感恩这个计划。

学业的挑战

与国内非常不同的地方就是,这边大学都是自我学习为主的学习氛围,如果老师讲课讲得不好的话,都要你自己去学习。而大学的主要作用就是培养我们的思考和学习的能力,可能很多很细的学科知识,我们毕业后都会忘记,但是不会忘记的就是我们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一开始我的理科都是4.0,就是A+、A这样子,但是文科都很差。这是我很难忘的事情,我要花很多时间在作文和阅读上面,远大于我花在理科上的时间。而且课后我要找很多导师给我一对一的改作文。

我会利用大学里面有的资源,比如刚才所说的师徒配对的资源,或者是一些改作文中心的资源,去让我更好的融入和适应新的环境。

现在说一下社团的成就。我在学习之外是个非常外向,非常喜欢课外活动的人,我参加了很多不同的社团。

在多伦多大学参加机器人社团活动

担任社团总设计师设计对战机器人代表多伦多大学参加国际机器人大赛
例如机器人社团,看到这副图是一个开着皮卡秋的图片,是我们做的一个对战机器人。我当时担任了机器人社团的总设计师,而且我们这个社团代表多伦多大学去迈阿密进行国际性的机器人大赛,打进了前八。我非常自豪,因为当时我跟我的拍档两个人完成了大部分机器人的设计与制造,是非常难忘的。

组织可持续发展能源社团活动

我非常自豪的另外一件事情是可持续发展能源社团,我担任的是副主席的职务。从大二开始,我就对可持续发展非常感兴趣,就会组织很多的讲座或者带学生参观一些公司,去参观他们是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

在多伦多大学工程系组织能源峰会活动
这副图是我们组织的能源峰会的一些团队。我很高兴可以跟大家一起合作,让一些知识可以从课外带到课室里面来。

三、毕业、工作的经历,个人计划实施、申请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个人计划与实施

作为一名学生我没有太多优势,所以我需要特别用功。我选择多伦多大学,主要原因是我非常喜欢这个实习计划,我从大一开始就非常感兴趣,就迫不及待地去实施这个计划。开始筹划,从大一就积极参加各种社团,为将来找工作打基础,不断去磨练自己,去培养自己相关的技巧和能力。除些之外,我还不断地约就业中心的一些导师帮我改简历。作文中心可以帮我改作文以外,就业中心的一些导师可以帮我改简历。不断地去利用学校里面和身边所有的资源。因为我的英文写作不是特别好,我会不断地去练习,不断修改我的陈述和简历。改了无数遍,改了两三年,从大一一直改到大三,一直到找工作的时候才有比较满意的结果。凭着我自己在大一到大三之间丰富的社团经历和比较优异的成绩得到这样的实习的机会。我非常感恩,这对于国际生来说是非常来之不易的。本地公司肯定更倾向于雇佣本地人,他们在这边长大,各方面比如家庭条件背景,他们本地人会跟本地人相处的更加融洽。如果我们不能很好的融入当地生活的话,我觉得从工作的角度来说不是很好的。他们去雇佣你其实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是因为你的能力,更是因为你与他们合得来。

我的社团经历,还有我的大一大二暑假都干些什么?

大一做为一个刚到的留学生,我没有在这边进行高中学习。在大学里面成绩和学科来说还是算不错的。所以大一的暑假我也尝试找实习,但是没有找到。最后实施的一个策略是我进行了一个交换生项目。

多伦多大学工程系与北京大学工程院合作的交换生项目介绍
这个交换生项目是非常有趣的,召的地点是北京大学。这个项目是多伦多大工程系跟北京大学工程院合作举办的。北京的工程院在暑假的时候去招世界各地的工程系的学生,特别是机械工程。直接到北京大学进行暑期课程。通过这个项目我跟很多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大学的同学进行学术交流。我感到这个机会非常来之不易,而且我一直很向往的在北京大学里学习。

作为多伦多大学的交换生在北京大学的学习
通过这个项目也结交了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的同学,学到了很多东西。具体来说这个项目,我们学习的是制造业,就是学习一些制造的技巧。例如倒模,模具还有一些机床。还有各种有关制造最新的一些科技的理念。我们主要集中学习的是理论性的东西,就是计算,或者一些背后的物理原理。

多伦多大学参加交换生项目的同学
这个合照可以看到有些是多大我们几个读大学机械工程的一些同学。有个同学家在北京,我家在广州,这个项目第一是可以修学分,还可以在课余时间进行游玩。通过交换的计划我可以和北京的学霸,还有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的学生进行学术交流,还多修了一个学分,这样我大二的时候还可以多修一门课。我就可以拿到多大的一个辅修。我现在有两个辅修。一个是可持续发展的辅修,一个是自动化跟机器人设计。正常来说,不可能去完成这么多辅修,但是因为我进行的交换生项目,我多修了点学分,以至于我可以多点时间去修其它感兴趣的课,通过修这些学科从而得到辅修的。

大二的暑假我就进行了学校的实习。一开始,大二的时候我也想找一些外面的事情,因为毕竟学校的环境跟外面工作的环境是很不一样的。但是,当时在申请过程还有文件准备方面还不是非常的擅长。面试技巧方面也不是很到位。所以,到最后还是因为成绩的关系可以帮助教授拿到暑假实习的机会。而且也是有奖学金去资助的。我大二的暑假进行了为期四个月实习。就待在实验室帮教授做实验。实验的主要内容是生物燃料。这位教授研究的是生物航空燃料还有生物柴油。
因为从课程的设置来说,大学的一二年级都是打基础,比较基础性的理科,物理,材料等各方面,就算我完成了大二的学习,但我对技术层面上很专业的东西还不是很熟悉。刚开始实习的时候就很不习惯,因为跟学校里学的东西很不一样,我要帮博士、硕士去完成课题的实验和研究对我这个大二的学生还是很有挑战的。

大二暑假在多伦多大学实验室实习
上面的图片就是在大二的时候所进行的一个实验,这个实验的器材其实已经慢慢积累了大概有五六年,很多任的博士生去一起建立这个实验器材,不断在最原始的基础上面去修改,然后去提升它的更好的一个表现,成为今天的设计形状,这个设计挺高的,我要站在梯子上才可以够到它,它是模拟工业的一个用作纸张的工业程序方面的。

然后在这个实习里面,我每天都跟硕士和博士学生待在一起去研究去讨论,看他什么设想然后去进行数据的分析,真的是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虽然当时我很多东西都不会,然而学完大三后的我现在回头看起来,当时很lose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感觉说太难了,不是很懂的东西现在慢慢就明朗起来,现在学的知识可以让我对当时学的知识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对外来说是个机会,但对我来说是有很大作用的。

所以我从这个就业角度来说,有可能我们刚出来高中或者大学的时候,我们暑假不能找到很多专业对口或者不能找到心仪的工作,但我觉得无论你做什么,只要用心的去做,其实都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的知识。可能行业不对或者什么,但是从做这个事情里面你可以学到很多人际关系相处啊之类的事情,或者就像我现在这个实习,不在外面一些工程公司,但是从这个学术性的实习来说,第一是不是适合往博士上发展,是不是未来适合在实验室工作,第二可以学到很多技术性的知识。技术性的知识就例如数据的分析,处理还有一些很多对仪器的运用。因为学校里面教的都很理论的知识,比如算术、模拟之类,要做到真正的运用,一些仪器各方面我们学到的不是很多,但是通过实习的机会,当时大二的时候令我可以对很多仪器更加的去了解,从而可以帮助到我以后的学习。

很多同学和家长都问我,读工程University和College有什么不一样。University偏向学术的计算与原理,College偏向应用,仪器的运用,如果想弥补自己的不足,要加强学术相关的实习,第二多参加社团,我就在机器人社团可以学到很多有关知识还可以培养动手能力,这给了我很多帮助。

实习到最后要面向教授和同学进行演讲,去展示我的实习成果,教室里坐满了人,我的为期四个月的实习还算是比较成功的。

实习计划、工作申请过程

申请是通过学校这个平台,主要是学校品牌或者自己喜欢的公司也可以去申请,然后跟学校要告知。但这个实习计划就一定要是最少十二个月的期限才能纳入实习计划,因为只有工程系、还有CS电脑专业是可以去实习的,其他比如商科的同学是没有这个机会的,所以这个实习机会非常来之不易,我很感恩。

那申请的过程来说,我自己在大一大二也失去很多工作,最后大三申请到一个心仪的工作,所以有跌倒很多次,所以我觉得申请过程就是要不断的去尝试去摸索,不断的去improve自己,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去更好的塑造自己。比如,如果自己觉得自己个人简历不够强的话可以通过学校就业中心,跟导师多多沟通,让他们给你意见。我在这方面比较弱一点,但如果你自己觉得可能经验不足或者某一方面,这个因人而异就要往那方面多下功夫多花时间。

申请的技巧和流程是通过学校的平台申请面试,先从许多申请人中选4人进入第一轮面试,最后留2个进入第二轮面试。虽然要求需要2人但最后只选了我一人,另一个女生只给了4个月的实习机会。

个人简历和陈述要写好,首先是机器筛选一遍,所以要注意关键词的选择;然后是人工筛选,不管怎样都要包装好自己切入亮点。我的秘诀是去面试时做个作品集,内容包括模型、成品、图片、文字介绍。

在公司情况的一些心得体会:我实习的公司不大,人不多,但已经成立十年了,工作人员全是工程师,公司主要设计发电机尾气处理的成品,尾气是大型发电机排放的物质,我们需要做的是过滤这些物质已达到城市和省份的要求,我们提供一条龙服务,量身定做系统,包括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和维护。公司虽小却很融洽每天在一起打棒球、乒乓球,无太多政治,能学到很多东西。最近公司研发了一个项目涉及到编程,以前没碰到这个领域的知识,都需要自己自学。
这又回到了当初开始说的,大学锻炼的是思考和自学的能力。因为大学这几年的培养和锻炼,我遇到问题可以自学,上网,看一些文章讲义,可以去学习新的编程语。让公司的技术和效率大大提升。

我的心得体会

最重要是要知道自己最喜欢,最需要的是什么,往那个方向努力,持之以恒。把目光放远一点。我一开始知道自己喜欢机械工程,知道要实习。就从这方面留意相关信息,从大一开始准备,参加课外活动,准备简历,包装自己。虽然前两年都没找到工作,但是今天找到了很好的工作。

话题解答
问:在国外读书的男孩子如何能更好的自我控制,比如校园冲突、寄宿家庭矛盾引发的不良情绪的调整,请给些建议。

答:我帮朱博士写过一篇文章。关于交友的。我认为交友可以缓解这种情况。可以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可以跟朋友分享,抒发这种情绪,得以缓解。遇到矛盾的情绪调节。我是乐观开朗的人,凡事乐观宽容。遇到矛盾冲突,最重要是沟通。不要把事情放在心里。如果一个人消化,不发泄,不沟通,不调节,会不断积累情绪,会很压抑。在多伦多或者加拿大没亲戚朋友的话,没人关心,会有不良影响。所以需要适当的自我调节情绪。
沟通方面。如果是寄宿家庭,可以多加沟通。可能是因为误解引发的冲突和问题,可以把事情摆出来,摊开来说,可以得到不一样的结果。例如在学校遇到问题,利用身边资源,导师,年长的同学或学校的服务,得到服务和帮助。有的导师提供心理调节,可以开导我们,提供解决方案,或者引导我们不同的条件和方法来解决问题。

问:孩子对机器人方面特别感兴趣,如果将来在机器人相关专业上提升自己,在高中阶段该怎样选课,做什么准备?

答:我个人一直对机器人感兴趣。国内没有这个平台来施展我的能力。我自己发展得比较晚。如果有同学高中就过来,我建议可以提早这方面的兴趣开发和学习。对于选课来说,就是传统理科。可以参加一些社团,我知道一些同学就高中参加了乐高的机器人的制造啊等方面,和机器人就非常有关。
第二个方面,要培养的重要方面,其实选课,差异并不大。高中和大学和所有的教育就是培养思考和自学能力,学习就是学会做人。培养自学能力。如果对机器人有兴趣,可以自学有关的知识。如果从高中开始就有自学能力,大学进行一些比较难的项目,就会得心应手。
第三个方面,多关注相关的最新的一些信息。不要一问三不知。知道最新的设计最新的领域吗?发展吗。都不知道,那就很不好。如果对这个领域真有兴趣,要留意相关动态和发展。例如波士顿有一家非常有名的机器人制造公司。家务机器人真的可以帮你做家务,机器狗在桌子下穿来穿去,非常有趣。
第四个方面。回到交友。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会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如果真对机器人有兴趣,不妨跟身边对机器人感兴趣的人一起合作,多交流,学习,讨论,这样的话,有人可以互相促进。就算将来可能不在一个大学,但是可以保持联系,有很多项目可以在这个领域发展。

问:选择大学学校时,对地区、学校、专业、兴趣这些因素该是怎样的先后顺序来考量?

答: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要什么?很多各种留学生他们的目的都不一样。有的可能觉得以后会想留在加拿大,有的可能想说刚到加拿大然后会去其它地方的大学,有的会说在加拿大读完大学回国发展。因人而异,不同的case。
如果毕业之后想回国发展或者去其它地方进行深造的话,我觉得这样的话,只是学校跟学校需要比较重要的一个东西。因为我一个同学就是读商科的,他被IB跟UT这两个很最出名的商科都录取了。但UT大学是因为它的排名比较靠前,就总体学校排名比较靠前的,但IB在世界排名就没有什么排名,但他那个专业非常非常出名。如果以后想在加拿大留下来的话IB绝对是一流的,但这个同学他想给自己留条后路,他觉得以后毕业不一定在加拿大发展。那这个同学选择的是Rotman就是罗曼特商学院,对于这种如果以后毕业之后想回国发展或者去其他国家深造的话,我觉得学校是比较重要的。
学校之后到专业跟兴趣,然后就是地区,因为毕竟以后都不知道自己会在哪里,所以地区不是特别的重要。而专业的话和兴趣仅次于学校之后,是因为除了学校的名气之外,对于以后如果要去发展这个专业,也要自己感兴趣是非常的重要。
如果你想毕业之后在加拿大留下来发展,我觉得专业是比较重要的。从发展的角度来说,因为像刚刚那个例子,有两所最出名的商学院录取了你,一个是世界闻名的多伦多大学,一个是世界不知道的西安大略大学。如果从项目专业来说,西安大略大学的这个IB的商学院是在加拿大一流,如果你想在加拿大留下来的话,那可以选择专业比较靠前的学校。这样对以后就业方面会比较有好处,如果是想留下的话,专业就是可以放在第一位的。
除了专业以外,地区也是很重要的,如果对想留下来的同学们来说。因为在加拿大的话多伦多就象中国的上海,它是经济中心;渥太华就像中国的北京,它是政治中心。如果你是从事金融业的话,那肯定是去经济中心多伦多,在温哥华的话就有点远。你的学校靠近那个地区的话,可能在这方面的发展也会比较迅速。
对于我自己来说,刚刚一开始分享就有说到过,其实主要来这里的原因,第一是因为这个实习的项目,这个专业非常有趣,是加拿大独一无二的,所以我自己的排序我觉得就应该是学校和专业是一样的,因为这个学校的专业有这样的项目,然后就是兴趣跟地区之间,如果地区的话,对我自己来说因为我自己的个人的独立能力比较强,所以对我来说地区的排序应该不是特别靠前。

相约在加拿大读中学系列讲座(4)

4194

主持:Frank
嘉宾:Liz

嘉宾简介
Liz是加拿大高中11年级学生。著名留学生电子杂志《温度Temperature》创办人、主编。
来加拿大读中学,留学生们不会比原来在国内念书上学那样轻松,来自各方面的挑战许多他们这个年龄段或许还未经历过的,留学生活压力不少。何喜的是,以Liz为代表的留学生,目标明确,规划清晰,不仅课堂上学习表现优异,课外活动丰富多彩。既然相约在加拿大读中学,我们话题也要接地气,不谈分数、成绩和排名,而是谈论课室以外的校外活动:学生社团。今天,她同我们分享的主题:加拿大中学课外活动的重要性。

群里各位家长,你们好,我是Liz,2013年9月来到加拿大温哥华留学,目前已经是第三年了。今天,我想从课外活动的角度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留学的一点经验,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外活动为什么重要?

课外活动,在英文语境中叫做:extra curricular activities, 是加拿大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Extra curricular activities 包括各种各样的社团、义工、NGO(非政府组织)、体育以及音乐活动等一切学生在校外时间段内所做的活动。

在加拿大,课外活动是证明一个学生除了学习能力之外的综合水平的必要环节。因此,大学在招收学生时,除了要看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外,更多将侧重点放在学生所从事过的课外活动上。

除此之外,课外活动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帮助留学生融入加拿大本土文化环境上。关于这一点,我可以用我自己的经验为大家说明。

爱课堂上学习也爱课外活动

我发现身边的同学基本上都或多或少的参加了课外活动以充实自己的业余生活。活动的种类也十分多样,最直观如学生会、辩论社、模拟联合国,公益类社团自然社、社区关爱小组、慈济老人院,体育运动如校队、俱乐部队甚至于省青年队,特长类如乐器、画室、摄影等等。学生基本会参加两到三项不同的课外活动,并且都在自己的领域做出了不错的成绩。

其中最突出的是我的室友Carol,她跟我同年来到加拿大。第一年即加入学生会和模拟联合国,并迅速在其中扩宽自己的人脉和经验。她在许多活动中身先士卒,随即成为了这些社团的骨干力量。到了今年,她已经是学校学生会的副会长,模拟联合国社团主席,并成功在列治文市和温哥华市举办多次公益活动,其中包括一次完全独立的模联大会。

于此同时,我身边还有很多出色的同学。他们当中有的人已经开始为品牌拍摄作品,参与logo招标,有人考得钢琴教师资格证,有人甄选入BC省排球青年队,有人破过加拿大青年铅球国家级纪录……这些同学无一例外同时兼顾自己的课外活动与学习生活,并十分懂得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

以自己特长开展课外活动

我在国内的时候,以语文见长,一直以来的目标也是朝着中文系方向努力的。之所以决定来到加拿大读书,是因为想要增长自己的眼界与人生经验。但当我着陆后,我发现眼前的生活和我所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我的特长无法适用于这里,这直接导致了我一定程度上的不自信。于此同时,我又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摇摆着,始终无法狠下心跳出自己的comfort zone融入到当地环境中。可以说,我当时的情况是十分窘迫的。

时日一长,当我渐渐摆脱了语言关,我对身边环境的了解也逐渐加深。

受身边同学们们启发,我也参加了不少课外活动。然而,到2015年学年末为止,我都一直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课外活动。直到2015年暑假,我偶然接触到了深圳某一学校办的校刊,而这击中了我——为什么不办一本专属于温哥华留学生的杂志呢?

办杂志帮助其他留学生

我了解到,许多留学生和我们一样,都曾经有过初来时尴尬的经历。于是我想,如果可以把我们的经验通过这本杂志分享给大家,也许很多人会因此受益,我们也能够通过这个平台,把有相同志向的留学生联系起来,共同面对生活中的一些难题。而且,这样的课外活动,也与我的个人特长十分相称。

于是,从2015年暑假开始,我开始制定杂志社的运营计划,其中包括建立团队、确立受众和名称,第一期组稿等各种环节。在这过程中,我找到了全校最优秀的摄影师,才华横溢的写手以及经验丰富的推广运营者。我也在其中收获了许多朋友和经验。最终,杂志以线上公众号的形式在2月8号开始发行——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已经获得了近千粉丝数,在周围环境中取得了广泛的影响。

我在运营这个公众号的期间,一直将视角集中在本土温哥华学生的生活之上。其中包括对身边留学生生活的记录与探讨,如模联活动“从魔法部到安理会”,留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留学生也会焦虑?”,各类影评“只有离开故乡,才能找到故乡:《布鲁克林》。”我们尝试脱离一味的说教或绝对的娱乐,以留学生的角度发声。这也成为了我们杂志社的专属标志。五月份,我们举行了第一期线下活动,组织全体成员和部分读者来到了温哥华文化底蕴最浓厚的Granville Island观光探索。这里原本是一个工业园区,废弃后成为温哥华艺术家的聚集地,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够拉近留学生与本土文化的距离。

而我发现,我在举办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自己也和本土文化环境越来越接近了。杂志社帮助我发挥了自己的特长,结交到很多新朋友,同时为我申请大学多了一份保障。这正是课外活动之于加拿大留学生的意义。

一点忠告

关于课外活动,重要的不是选择看似“高大上”的活动并努力fit in,而是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所在,才能在课外活动中获得最大程度的进步。

话题解答
Q:留学生如何尽快克服留学初期的不适应,交到朋友?

A:在新环境感到不适应是人之常情。我们要做的是直面自己的脆弱和寂寞,学会与其相处,在确立了独立性之后,再通过课外活动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刚才有提到过,就是尽快让自己忙起来。因为很多人刚刚到加拿大都会有孤单和寂寞的感觉。我们不要害怕这种感觉,我们要直面这种感觉。让她要理解每个人在某些程度上都是会孤独和寂寞的。我们要合理的与这种孤独和寂寞相处,同时要在课外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当你真正用心的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周围有很多跟你一样志同道合的人。自然而然的你就会得到很多新朋友了。

Q::如何增强英语能力?预备留学的学生在英语方面是加强口语能力,还是系统加强听、说、读、写?你留学前在英语方面做了哪些准备呢?

A:我个人觉得听说读写能力和口语能力是同等重要的。口语能力的话可以帮助你。良好的跟home stay、同学和老师沟通,把你自己不擅长的地方告诉他们。让他们就可以系统有规划的帮助你。那么听说读写的话呢,更为直接了。如果我们听说读写不好的话,我们可能根本很难应付我们平时的课间活动。如果说两者之间一定要选一个进行加强的话,那么我觉得还是口语能力。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人英语学习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哑巴英语,我们可能很擅长考试,但交流和沟通还是需要加强的。没有一个非常好的口语那么我们就很难受,这个最初提到说的那样很难跟别人沟通。很难表达我们自己的困难和难题。如果我们自己的困难都没办法表达出来的话,我们又怎么能够期望别人来帮助我们呢?学好口语可以加快和融入本地环境,加快我们找到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认识很多朋友的速度。口语是靠平时的积累。
锻炼自己的口语我们可以坐在家里听一些有美剧,或者是说欧美的歌曲,这个是实践检验过得一个非常有效率的一个方式,我们孩子也会很容易接受。第二个就是比较有效的是口语交流。报外教班,然后多跟外教之间沟通。第三适当的参加游学,去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这些英语留学国家,在当地的学校中真实的上一个月或两个月的课,可以获得到非常显著的提高。

Q:选课编排,家长和留学生对于学校课程编排不是太了解,你在选课和选择专业方面给她们几点建议吧。

A:对于选课方面不同的人都不同的选课方式。如果是你是走工程师或者是说走商科。走经济学类型大学的话,那么其实你上个学的专业基本上都是一个比较制式的流程,在网上都可以查得到的。基本上就是物理、化学、市场经济会计学,还有数学就是数学微积分,这几个课程都是必要的。但是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说,你在国外留学,但是你的目标并不是医生、工程师、编程师这些职业的话,那这样的话你的选择就可能会变得非常多样和丰富。那么我的建议就是一定要遵从自己的特长和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课。
加拿大不同地区他对于课程的设置是不一样的。举温哥华例子,现在正在处于一个课程改革这个时期,我们今年的课程跟我们下一届的课程设置是不一样的。就我自己来说,我们是十年级的时候有三门省考。英语,数学还有科学。那么到十一年级的时候科学分成三个不同的department,分别是物理化学还有生物。那么对于想考科学系的同学来说那么最好的选择是三项都选了。如果对于这些想修工程系或者是想休商科的话,那么也是基本上选两个或三科。因为我想走传媒和文科,我把精力放在文学和语言类多一点,我只选了一门科学课,选了法语和日语,还有一些关于人文科学的。
选择课程一定要先上到你想考大学的网页,查询这个大学究竟需要你哪些特定的课程。查询之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课。这比自己盲目的想,看来重要的很多。每个学校都会配备选课辅导员(counselor)帮助学生选课,必要时可征求他的意见。他们会在每年高校招生的时候掌握第一手的招生简章和信息,我们对于选考有任何不了解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随时找他们。

相约在加拿大读中学/系列讲座(3)

6241

主持人:朱凡老师
嘉宾:Julia
录音整理:杨老师
编辑:加高党

主持人开场白
非常高兴在网络上又跟大家见面。现在是你们的北京时间星期六晚上7:30,我们在多伦多还是星期六早上七点半。我发了一张家里后花园种的牡丹照片,供大家欣赏。各位在欣赏之余,有没有发现:加拿大的牡丹和中国的牡丹,有什么差别。我太太是爱花的园丁,她能扳着手指细数出诸多不同。我一边听她说一边开小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是牡丹,中加两地有那么多不同,讲到教育,培养人的事情,那中加之间的差别也不会小吧?

今天的嘉宾Julia将从陪读妈妈这个角度里分享加拿大教育与中国的有什么差别。

Julia她既是大学老师、移民顾问,又是陪读妈妈。之前我跟她有过一段交流,在这次交谈中她有句话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她说我是孩子第一,事业第二,所以,她是事业型的陪读妈妈。群里在加拿大陪读的妈妈,和在国内留守、在网上陪读的留学生的爸爸妈妈们,今天的这个话题对你们是一场及时雨。

感谢朱博士给我们创造这样一个平台,我把我女儿成长过程当中很多反思给大家做一个分享!自从答应在群里做分享做交流以来就是思绪很乱,理不出头绪来。我自己作为一名在加拿大读书的学生家长,一直以来都是在不断的去思考。看一些理论性的书籍和学术期刊的文章,通过孩子身上的所思所行所言,感触特别多。我在朱博士这个群跟不少个家长对过话,我看到每天群里的沟通中产生很多火花,这些火花给了我很多启发。有的火花在我看来是璀璨的颜色,而在其他的一些家长看来他是一种冷艳的蓝色,甚至干脆就没有闪现过甚至转瞬即逝的这样一个小小的火星。刚才,朱博士提及他太太观察到加拿大和中牡丹的差异性,我看到即使同一文化背景里的家长们对加拿大和中国教育不同理解的多样化。真是百花齐放各自争艳!

一、我眼中看的孩子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家长在家庭社会中的角色

在我眼中,孩子是一面镜子,她是我的益友,是我最至亲的人。对孩子我心中就是感谢在我的生命中有你,在她成长过程中,她赋予了我机会,给了我正向的反馈,她的成长也让我更自信了,而且让我不断的去自省去调整自己、去自我学习和自我成长。有了孩子,我把我不想要的东西做出了一个果断的判断和选择,然后我只要去想,我想要什么,我想要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哇哇大哭,然后耍赖皮不进门,让家长上班的时候焦虑操心一天。我想要我的孩子,不像我一个家长制较武断爸爸和一个焦虑的妈妈。

熟悉幼儿园环境,从小培养自信

我在女儿上幼儿园之前看一些专业书,参加讲座和家长交流,我发现,让孩子尽早的熟悉一个陌生的环境,她会减少这种不自信,还会羡慕幼儿园里的这些大哥哥大姐姐们。所以,我先带她去打算报读幼儿园,周围熟悉。结果,我女儿第一天从幼儿园,放学不肯回家,哇哇大哭,她太喜欢这个集体的环境了。并且在她去幼儿园一周之后,老师告诉我,说你家女儿像个大孩子一样,虽然她是班里最小的,她今天早晨给一个哭着找妈妈的孩子说,你不要哭了,你妈妈去上班了,你看,我妈妈去上班了,我就不哭,还掏出纸巾给小朋友擦眼泪,然后说你跟我玩儿吧。有这样的孩子,我当然很自信,而且我也深深地为她祝福。无论她长大能不能考上常青藤,能不能上清华北大,都不重要,因为,我的孩子会很自信的生活。

幼小衔接转型期,注重心理健康

幼小衔接,很多家长很多担忧我却十分淡定。在孩子上小学前我读了一本书叫做小学生心理学,大致把小学生的几个阶段孩子心理变化就做了一个预设,这样有助于让我遇到一些现象能帮助孩子提早规避一些东西。我这里说的是,我去引导他而不是做个工兵去帮他排雷,我做个直升机“降落伞”父母,该出手时就出手。引导和提醒,而不是去约束,你不要这样不要那样,与其给她一个负面信息不如给她一个正面肯定的信息。孩子得到正面信息,她的思维方式才会非常积极的。

二、人生有规划,留学早准备

我坚信,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是分站式的马拉松,比赛前一站欠缺的后一站会体现出来,需要去补,,前期缺乏的某一空块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找一个时间去补偿的,不然,后边总是要很费劲很吃力甚至跟不上别人的旅程,看不到自己喜欢的风景。所以,规划很重要。

孩子上初中时,校长鼓励说,同学们,你们进入这所学校,我们就站到一条起跑线上了,我们的目标是未来的三年后高考等等。告诉大家,我不相信这个鬼话。大家表面上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但各自的优劣己经显现。比如,我女儿小学没有学奥数,进入人大附中她又不是实验班,她的数学比别人弱,其他普通班上过奥数的孩子,数学比她强多了,我的孩子她怎么可能和学过奥数的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呢?又比如,我们从小到大侧重女儿素质教育,要知道坚持素质教育是非常难的,在初三紧张阶段,她还参加与中考无关的国际舞蹈比赛,老师给我白眼。我只能开导自己孩子。我跟孩子说,你老师很可能会给你调到课堂上最后一排,因为老师需要照顾更多的需要考上重点高中的孩子,我会告诉孩子正确的看待这件事情。帮他打了预防针,孩子也不会恨老师,等她真的被调到最后一排,她也不在乎。

我自己从小路上走过来。我知道体制内转轨是很难的,太有挑战性了,在高校做了二十多年教师,在03-04年到加拿大做访学之后,2013-14年我又到加拿大做访学。我的家庭、还有孩子、在国内条件发展的程度,都已经是可以说不用担忧,没有心理压力,但我依然选择让孩子留学。当时中国的低龄留学热开始掀起来,我连续买了北美的寄宿高中协会的年鉴,浏览学校官网,我发现我应该在孩子高中阶段让她出来留学。

我的陪读故事是源自于女儿的留学规划。孩子留学,我也要考虑自己是留在体制内还是陪孩子出国,但是人不可兼得,有利就有弊,在选择出国这个决定时我已经有一定的底气了的,结合自己的特长申请移民顾问专业,与这边的同学一起开了公司,开展各种机构合作。

父母学会示弱,孩子才会变强

有家长问我怎样帮助孩子融入高中校园文化。我建议,您一定让孩子自己做主,家长学会示弱,你什么都帮孩子安排妥当,他又如何成长。记得我女儿拿到加拿大中学的offer,学校给她寄来76页的选课手册。我看过一遍,但没有仔细钻研。我觉得女儿她能够自己读懂,我说太忙没时间看,你自己选课,做完之后给我。于是,女儿自己研究,然后她告诉我,加拿大高中选课“倒带式”的规律,十一、十二年级要选很多课是十年级选的,十年级选了某些课程是九年级必须要读完那些课程,之后才可以在十年级选,还有些课程比如九年级历史不学的话就没办法去选地理。或者反过来先确定以后学历史,当时我挺吃惊的,觉得孩子是用脑子去做事情了。说实话,我没有发现这个规律。

我现在告诉你这些,你会不会如获似宝,迫不及待转身立即告诉孩子你的发现。我觉得你要放弃固有思维模式,不妨让孩子先摸索。

留学规划什么?

留学规划包括语言基础和学业基础。我在孩子五年级时就考虑高中要出去了,我研究国外的顶级私校,了解学术类考试,有门槛的雅思或托福考试,帮助学校判断孩子未来的学术能力以及未来能走多远。还准备体育活动、文艺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女儿放弃了钢琴,选择了舞蹈,一直到现在。加拿大校园文化多元性,你要考察校园已有的社团俱乐部,如果孩子比较擅长的某项文体活动就比较容易融进团队,有了归属感并且有了自信心被别人所接纳。当然,每个孩子有独特的兴趣爱好,家长不必为适应学校而去放弃孩子的特长。你的孩子真有的专长而学校没有相似乎的社团、俱乐部,学校会鼓励你的孩子创建一个新的俱乐部,丰富学校校园文化。我的孩子很快利用中文的文化优势,入学不久成为当地华人学生联合会机构的小元老。他们这个机构为湖南省一个贫困山区的优秀高中生募捐了七万多人民币,通过他们在国内和加拿大的义卖义演等活动,而不是单纯靠父母资助,所以他们获得了国内一些教育机构的支持和帮助。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也锻炼了自我,也成熟了许多。比如他们会分工,每个人负责一两个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他们会给家长打电话最初我很担心,我会觉得才十五岁的孩子怎么和三十来岁的家长沟通呢?当我听到孩子和其他家长对话,我很感动。女儿首先会更加了解家庭的孩子的情况,然后介绍他们的项目,让家长不用担心。她在电话里说,我们会尽我们的所能去帮助到您的孩子,就这样慢慢拉近和家长的距离之后去询问家长对孩子未来高中和大学的打算。他们机构希望能够帮助有困难家庭的孩子,改变他们的命运,成就和他父母不同的人生。一旦你放手,你会发现,其实孩子的能力超出我们的想象,他们实在不需要我们太多的指手划脚的。今年暑假我的女儿有一段时间从早9点到晚9点有两份实习,为了她将来的大学专业做准备,我们家长放心,我们只要作为观众者鼓掌,为孩子成熟而喝彩就足够。

如何择校?我为什么帮女儿申请读女子学校?

家长问选择什么样的学校,我觉得无论怎样选择学校,标准是类似的,比如有家长侧重毕业生去向,学校软硬件环境,师生比例和国际生比例,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而且有一些事客观的不可改变的。但是相对而言公立学校的硬件条件和师资力量和顶级私立学校有本质的差异。有家长说去不了顶级的学校也不去公立学校了,就在国内学让孩子考国内名声很好的大学吧。这是问题就需要理性的去思考。

为什么要去顶级私校,为什么要申请公立学校或国际学校, 如果目标很高,我们不妨分成几步走,这才叫合理规划。可以先让孩子选择这边的国际生比较多的私校,私校性价比和学校的管理还有毕业生去向是非常的好。我说的性价比就是说他并不是三万、四万块钱的那种保分的学校,而是这种保分的学校其实家长也很熟悉,分数很高能够进入非常优质的大学但是读出来的概率小,这就要看你的规划。我们不能要了面子失去孩子,美国顶级的学校中自杀的孩子不就是惨痛的教训吗。

除了硬件条件还有一些软性的,比如说有一些新兴的国际学校,开课是AP等课程,虽然学校成立的年代不久,但是开了的都是高端的课程并且全面。这类国际学校能开出安省高中毕业证,就高中课程难度最高的所有课程都能开全的话,说明这个学校的师资力量是比较稳定的。而不是学生需要什么课我在去外聘,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临时工,家长在看学校时一定要多角度去判断。IB课程是一个很广的课程,AP是深度较深。这两种都可以在大学有不同学分可以转换,那么可以理解课程的难度等同于大一、大二基础课的难度。还是那句话做出理性的选择适合孩子的就是最好的。

说到这里我也是一个客观的介绍,还有贵族学校的学费也是需要考虑的。顶级私校教育精英式贵族式的教育机会,并且把这种校园文化传承下去,学校的生存依赖的是校友和家长的捐助,并且他们为优秀的学生提供奖学金,学校的历史和传统说不上悠久,教师的学历层次肯定高于公校平均的师资,并且教师的职业经验非常丰富。
我们常说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吗,的确,我女儿的数学老师就是两项体育项目的持牌教练,所以很有趣。这样的老师他们人生阅历对孩子本身就是一个激励啊。还有校友和在校生的家长,对学校的感恩的这种心情,当我达到了优秀新生入学奖学金之后,会想着怎样来报答学校。再有就是家长的职业和收入水平也比较齐的,生源的入学必须经过严格选拔。家族和学校的纽带关系是比较密切的,比如女儿学校的同学,她的姐妹、妈妈甚至外婆都是一所学校毕业的校友。在这个圈子里能感到一种魔力。

哪些专业适合女孩呢,其实在国际竞争者中,老板会说你是女性这个专业不适合你,那好给你加薪。家长你为什么要这么去想?为什么不想我的孩子这方面不怎么强,那怎样培养他可以做到。我非常欣赏朱博士公众号里有一位家长说,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想着你的方式和喜欢的风景。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你绝对不会后悔。当公司和高校选拔人才时就是你的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其实你的学术背景不是最重要的。

信任专业人士,听取权威意见

信任选择专业人士和权威发布。也许你的观察视角和专家不一样,或者说你不勇于放手是因为不信任孩子。不给孩子锻炼的空间成长的空间,说实话就是被最亲的父母扼杀了,我建议我们最爱孩子的家长们,勇于放手去锻炼孩子,她会给你出乎意料的回报或者说一个反馈。

还有家长说听了专家意见单就是做不到,我个人认为这个家长做不到是因为他对孩子和对自己爱的不够深。如果你深深爱着还字出于理性的选择的话,还有什么做不到呢。如果我们一个成年人一个家长一个有几十年社会阅历的人都做不到,那还要求孩子什么,这样的要求公平吗合理吗,是真的对孩子有爱吗。还有就是说家长缺乏执行力,他知道需要做出你对孩子的爱对自己的爱,但是他缺乏执行力就回到了我最初谈的那一点,人生是一个马拉松,现在加拿大虽然历史只有一、二百年,但监督体制、对犯罪的惩罚性成本高,那这些约束机制的还有他的民主机制并不是源于一百年之前,是源自于古罗马时代实际上是随着清教徒从欧洲然后逃避政治避难,宗教迫害逃到北美大陆。但是同样把优质的教育体制也带了过来。

三、如何做一个陪读妈妈?

刚来时,朋友建议我,你别总在家呆着,你出去找点事儿干吧!我觉得,我做访问学者,还需要做什么吗? 但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和孩子沟通不那么通畅,和孩子一说起什么,我的心情就很焦虑。我发现自己走回到父母那一代家长的老路上。自己没事干,对孩子什么事都要插手。我走出家门,报读移民顾问课程,结合我的专业优势和我的工作经验,我想做移民和留学顾问。陪读妈妈要认识了解加拿大社会,一是做义工,二是上学。我两者兼备。当我了解这个社会的运转的机制,我有发言权。以身作则,引导孩子融入新环境!

有人开玩笑,陪读妈妈是“被下岗”。你看我,又做义工又上课,学有所成,找到新职业,何来下岗?

相约在加拿大读中学/系列讲座(2)

6232

主持人:朱凡老师
嘉宾:周老师
录音整理:杨老师
编辑:加高党

开场白
从上海滩闯入多伦多一所中学,升读多伦多大学,成为加拿大一名教师,后来,海归在上海,现居香港从事体验式教育。我这个好友Carol今天上来,同大家分享她的低龄留学故事……

大家好,我是CAROL老师,很高兴能借助朱凡博士的平台和大家认识,也很高兴通过这个平台和留学生家长,交流我自己留学的亲身感受和作为一名加拿大专业教师的心得体会。

这几天我在群里看到大家的聊天以后,大家围绕的话题让我认识到现在的家长真的不同于我们十几年前二十年前哪些小留学生的家长。你们在各个方面都是有着一定的了解和知识,当初我们的父母是两眼一抹黑,基本上啥情况也不知道的,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这一代小留学生在海外胜利的留学成功了。我觉得,现在这一代小留学生以后发展会比我们更加优秀。

朱凡博士问过我,我是如何从成功留学转变成留学成功的。我自己确定是个好的例子。17岁从上海出来,在多伦多一家私校读了二年,被多伦多大学商学院录取,毕业后又考入多伦多大学教育学院读研究生,成为加拿大正式教员。后来回归中国,在香港现在从事教育。此外,我是二个孩子的妈妈,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我想,我算是归入留学成功之列吧!

同样道理,群里的家长们,你们的孩子们现在没留学或准备留学的算是原材料,如果已经出国留学基本上还处在半成品阶段,然后,那我已经属于是一个成品了,我不知道各位家长对我这个成品满不满意啊,等到你们的孩子成为成品的时候可能我的保质期都要到了,所以我也要把舞台让出来,让他们发挥。

一、我为什么要留学,现在回头看才体现到,我是要接受全人教育。

从自身经历出发我鼓励出国留学。我认为,留学是一个最好的全人教育。现代教育理念中,全人教育占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国际上很多先进国家例如北美、英国,包括亚洲的教育比较领先的香港新加坡,他们都在推崇讲全人教育。

全人教育是没有固定模式,不同的教育机构会派生出不同的模型,但是总体意思是一个人不仅在知识和技能上提高,还要在心灵上全方位的提高成长。上面那张图是香港一所学校的全人教育的模式,家长可以参考一下。

留学:立体教育PK平面教育

在本国学习,很多时候是一种平面的学习过程,学生在学校学习知识,通过考试继续升学这样的一个过程,学习外的生活方面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是不需要他们去操心的,家长都已经给他摆平了是不是?但是在留学是以一种立体面呈现出来的,就不再是一个平面的人和书本这样之间的一个关系,他在各个方面都需要去独当一面而不仅是在学习上,在生活上在交友上在融入社会多方面都要去寻求自己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会反复思考,然后反复的经历,从挫折中学习,不断地成长,这就是一个立体多元化的成长经历。家长千万不要把这个留学最宝贵的一面给忽视了,特别是陪读的家长,请你一定要放手,适当的放手让你的孩子去经历自己,操作自己寻找而发现一些事情,让他在这个过程中他要经历的成长。之后,您会惊讶的,原来你的孩子是有那么多的潜力!

这正是留学最大的收获!

留学:了解其他国家和文化,建立更广的国际视野

上图是我刚到加拿大,那时我17岁在读高中,当时是复活节假期加上周末大概四五天,假期里我就跟刚结识不到几个月的几个同学一起去了蒙特利尔旅游。

我们四个人的自由行旅游非常开心,我先介绍下照片中的四个人:我是年龄最大的当时我17岁,我旁边的同学依次是15岁、16岁、15岁。我们都是国际学生,我是来自中国大陆,他们三个人来自新加坡,你通过看到他们三个的肤色外表就可以知道新加坡原来也是一个多种族的国家。从这次旅游之后我很他们玩得很熟,也对新加坡有了非常深刻的了解,因为他们经常会说起新加坡的一些事情。这也是留学的一个方面,你不单对你留学的所在国会有深刻的认识,通过结识不同国家的留学生,你会建立起一种真正的国际意识。在漫长的这样的学习的过程中国际意识会变得很深刻,在建立国际意识的同时会建立各自的网络,这个时候你会对国际化、全球化有一种非常深刻的第一手的亲身体验,这就是我觉得留学生的一个很大的优势之一!我们在全球化的形势下,需要多元化、跨文化的交流合作的能力,而这种能量的知识去深入留学生的骨髓里就是因为从小会有这种国际化的经历。

言归正传,照片里在我右边的女生,我们是非常好的朋友,她学完电脑科学以后就会新加坡了。
去蒙特利尔旅游时我俩睡在一张床上,有趣儿的是第二我俩睡在一张床上的时候,我已经是一个待嫁的新娘了。她十几年后从新加坡特地飞到上海参加我的婚礼,前一夜她就没有住酒店直接住在我家,然后你能想象我是个待嫁的新娘那种紧张与兴奋整夜基本上没睡下。这几个好朋友,十几岁时我们一起到陌生的城市去旅游,十几年后她又陪着我出嫁,你明白么这是我人生非常宝贵的经历,如果没有留学是完全不会认识的两个人,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国家,我出生在上海,她是在英国出生然后幼时随父母去了新加坡,再后来我们都去到加拿大读高中。

就这样,两个完全没有关联的人结下了深刻的友谊!

后来她结婚是我已经在香港了。我和我先生带着女儿一起去新加坡参加了她的婚礼。

上面这张照片是我右边第三位男生,他非常优秀,高中毕业后他进入多伦多大学的工程学院,学工程科学。这是一个非常难、备受尊重的专业。他毕业后进入了加拿大政府部门,成了多伦多市政部门一名工程师。

上面这张照片就是他前几天在脸书上的发布的,他在多伦多的高速路上勘察然后做一些维修之类的工作。同学们看到他发这张照片都纷纷留言“骂他快点把路修好,因为修路堵车严重”。

你看,刚到加拿大的15、16岁的高中生在十几年后成为了加拿大多伦多当地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一员,无论从职业上还是从社会属性上他都已经完全融入了当地社会,成了一名政府工作的工程师,所以你看这样的一个过程是不是一个很多元化很深厚,而且很精彩!

以上几张照片,我给家长一个直接的感官体验,留学是一个怎样的丰富的、丰满的、多维度的立体过程。

【朱凡老师旁白:出国留学,不仅仅上学读那本教科书,还要留心交好朋友,读透身边的同学们,尤其是其他文化、民族的同学。】

留学:综合能力PK书本知识

有家长会觉得,你说得有理,但似乎有些遥远、有点虚,不现实也抓不住,你能不能有一些具体的建议之类?我觉得,出国留学的意义不是抽象而是有具体的意义,因为,加拿大是和中国很不同的社会,在这里年轻人的素质跟中国也是非常不一样的,就拿求职来说。加拿大的公司雇主真的很少看你的学校,在加拿大人的心里很少有名校的概念。他们不会觉得你是多大毕业就比谁强多少。他们不看重成绩是因为你必须有足够的学分和钱拿到你的学位,但是在这以外你还要有其他的东西要去丰满自己的,不看重就是至少不是像中国社会上的看重程度。

其实这样的学生来到社会上,包括我们以后毕业找工作或者创业,需要具备一种综合的实力,有点像我们经常说的领导力。中国人有可能觉得领导是很虚的,其实一点也不虚,是你做为一个个人,在团体中你能不能带领团体,能不能影响其他的人,他们是非常看重这个能力的,那我们说去培养这样的一种技能,这样的一种思维习惯。
你就必须要去历练自己。我从加拿大回国后就成立了一个大平台专注于体验式学习,因为我认为中国的小孩最缺这方面的培养。在生活中的一些历练,其实我们并不缺少书本上的知识,你到加拿大后会发现各科知识一点都不比加拿大学生少。但我们的综合素质不及当地人,还是以求职来举例子,当时我大学毕业后,看到我身边同学能够进入加拿大最好的企业去做那些最好的工作都是什么样的人你知道吗?他们不是那种权威的学霸,他们是学生会主席、社团领袖和在学生社区里很活跃的人。企业看重的就是他们的领导力。

我刚到加拿大时,也是从小挺注重学习的这样的一个学生,父母对我要求说你吧书读好就行了。我去了加拿大以后发现比同龄人幼稚很多,在各方面都没有他们那么老练,他们的这种老练是从小就会去承担一些家庭中照顾别人的角色,在社区中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从很小就开始负有责任感的培养。

但我们中国学生在这方面会比较差一点,我们真的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好像是真空的环境里,就是人和书本和学校的关系,没有在真实的世界中去经受历练。所以我再留学是经历了非常大的成长,比如我之前写的那篇文章【做链接:《从小留学生到二个孩子的妈妈:那些留学赋予我的身心灵的成长】。我在学校咖啡馆打工是被刀切破手,我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像个小孩子站在那里等着别人来拯救我。同样的意外放在加拿大年轻人身上,他们驾轻就熟,完全不会有我这种心态了,我就是一个小孩儿的心态虽然那时的我已经进入大学已经18岁了。18岁已经是成人了,回想那个时候我周围的同学感觉他们都是那么的成熟,但是我一个从上海出来留学生,从小以学习为主的很单纯的学生,我觉得,自己比他们幼稚很多,各方面的能力和他们相比,也是有差距的。

留学:学会与人相处PK人人为你的自我中心

再讲一个故事,有一天,我的中国小留学生伙伴聚在我的宿舍,我的其他室友都回家度周末了。我和我的中国留学生同学一起烧饭做菜,用了室友的锅碗瓢盆,大家吃完,都一溜烟地走了,没有一个人想到洗碗。我也没有洗碗就去睡了,我想,明天早上再说吧。想不到,第二天早上没等我辩解就被室友审判带批判。她们很早就回来了发现自己的锅碗瓢盆被用过没洗就放在水池里所以她们就非常气愤,然后就弹劾我,因为我平时确实在家务这方面做得不太好,学校的老师会来检查你的宿舍是不是保持的很清洁,保持的完好,而有几次我负责清理房间,清理的不是最好就被扣分了,我其实很郁闷。我是真的痛定思痛认真思考一下,如果换做是她们会不会这样做?嗯,她们确实都不会这样做!加拿大的年轻人非常有责任感,她们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就是不会去轻易给别人添麻烦。如果她们用了我的东西,她们绝对会先去把它洗好放好。大扫除要是轮到她们做,也会做的比我好,我就发觉这个差距真的是有的。虽然我学习成绩比她们好,但在责任心、待人接物,还有对别人的关心,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我们这些中国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跟加拿大年轻人真是有一定差距。

这种差距不单单是你观察到的一种无关痛痒的差距,其实会影响你在加拿大的求学、就业和整个发展融入社会的一种差距,简单来说,你整体的素质并不符合加拿大社会对一个年轻人对一个社会成员的要求。

我为什么要分享这方面的经历,因为我想呼吁家长要把留学的全人教育发挥起来,不要就只想着让孩子成绩好,要考进什么大学什么专业啊,不然,有点本末倒置了。一个人,他的心灵的成长全面的能力的发展,在留学过程中是更重要的,特别是你想毕业后留在加拿大,更要抓住这样的一个全人成长的机会,而千万不要只注重学习。

【朱凡博士点评:心灵成长、自我管理成长,学会关心别人,比成绩更重要。】

二、我从专业教师角度,给留学生和家长们的四点建议

我从专业教师的角度,给家长提醒几点留学生在心理适应方面的问题。

心理健康是No.1

我呼吁家长不要觉得要进最好的学校,要成为学霸进最好的大学,不要只重视并把它作为目标。在中国都会说一句话就是健康第一,然后才是财富、学历、爱情……可是你没有这个1,后面的0都是白搭。家长要最重视的是孩子的心理状态,没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你后面学习成绩好、能力强等等都是白搭的。没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你是不可能去适应加拿大社会,在这个国家和社会中长期的生存。

我们安省做过一个高中生学业调查,当地高中生会有读到一半就不读了,辍学。我们对这些孩子做调查,发现辍学的学生第一个原因就是缺乏归属感。辍学,并不是因为读书能力出了问题,而是心理发生问题。我们留学生和当地学生的生活有相似一面,我们有没有想过,我的孩子留学失败,可能不是能力问题而是心理问题?

我在多大读师范学院,教授反复强调的一点就是教师最大的责任是要为学生去创造一个关爱的受支持的和安全的环境,你可以忘记别的,但教育学院教的就是你必须记得这个才是作为教师的责任,去创造一个关爱的受支持的和安全的学习环境。加拿大是个相对安全的国家,就算读最差的公立学校里的孩子的人身安全也是有保障的。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心理的安全感,这是决定学生学习结果的非常大的因素。

为什么说心理的安全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心理学有个基本概念就是当人受到威胁是,做出的应激反应就是抗争或者逃跑。当你觉得不安全的时候就是这样的自然的反应,那么这个自然的反应对我们的头脑和身体的影响是什么呢?我们的头脑命令身体会分泌很多肾上腺素,很多压力激素,导致人可以去做两件事情,一个是反击另一个是逃跑,用大白话说就是你的血液全都流到四肢,头脑里没有血了,这是因为身体必须做出的应激反应,在这样的状态下是最不利于学习的。
同辈的友谊是很重要的,刚才讲过高中辍学的第一元凶就是缺乏归属感,小留学生如何在学校和社会中找到归属感就是交朋友,我们一定要为孩子创造交友的良机与渠道,不管是在学校还是放学以后。

【朱博士插话:家长们,关注留学孩子的心理比起关注学校排名、学生成绩好坏,更重要!】

选择学校的技巧不只看名气还要看是否有关爱环境气氛

我们在接受教师培训是就反复强调我们的责任就是消灭这种状态,不要让学生在教室里觉得自己是受到威胁的。所以,你要给孩子选择学校,第一就是他要在一个受关爱、受支持,然后觉得安全的环境里学习。很多家长喜欢顶级的贵族学校,你想一下你的孩子被空降到顶级贵族学校,在全白人环境中,那些加拿大土生土长的孩子跟你的孩子是完全没有共同点的,在这样的环境当中,你的孩子会觉得是一种很放松的状态还是他可能觉得是受到威胁的状态呢。人性都是一样的,当我们看到陌生的事物我们都会抗拒,当我们看到熟悉的事物会觉得有亲近感,这就是我刚到加拿大时,我会跟三个新加坡的同学一起去旅游,而不是和当地的白人一起去旅游。这是因为我们有共同点,我们有心灵的共同点我们就可以交流,互相支持,这是得到心理安慰很重要的途径。

如果没有国际生全是本地生,那她们跟你的共同点会很少,她们的家庭很你的家庭的共同点也是很少的。人都是一样的,我不用神话加拿大人怎样,她们也是人特别是她们是是小孩子,这个人的心理都是一样的,陌生的就会恐惧,熟悉的就是可信的。

【朱博士提醒:择校的家长注意啦,心理安全,环境很重要,把孩子硬挤进没有一个中国人的学校,未必是好事】

家长多与孩子沟通

我相信家长是最了解自己的孩子的性格,你要看你的孩子他非常外向,英文也非常好,他在中国跟很多国际生打交道,那他去这样的环境没有问题的。如果你的孩子是内向的,保守的,你要考虑下给她选择的这个环境适合么。交朋友最基本的就是要有相同点,因为大家都是出门在外,都是国际生就有了共同点,就产生交友动力,就会互相支持、互相安慰,促进我们在加拿大有个很好的心理状态。在择校方面家长务必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把心理状态放在第一位,这是前提。

不要认为这个心理状态不重要,不管是移民还是留学,对一个人来说是极大的心里挑战。我相信你自己去一个陌生的国家移民的话,你可能不比你的孩子做得好。我曾经就是在多伦多的时候,在华人教会看到华人新移民这个群体的心理问题是非常严重的,更不要说小留学生在身心没有健全的基础上,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

【朱老师意见:留学亲子教育是全新的话题,我们会邀请这方面有经验的留学生家长上来分享的。】

根据孩子性格选择寄宿家庭

放学后住宿的问题,从心理学角度给家长建议,大家都对孩子的性格有很深入的了解,在心理学上性格分两种:内向和外向。但并不是通常人们想象的外向就是话多,内向就是话少。

内向和外向的区分是获取能力的方式,这种方式是天生的,不是后天能改变的。是我们的性情,与生俱来的最坚固的。所以你必须关注孩子利用良好的渠道去获取能量,小留学生一天在学校要应对各种事情和挑战,当他回来后到了安全的家里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来补充能量。对于外向的人来说,汲取能量的方式是从外部的刺激来汲取能量,会找人交流、倾诉,能量补满后又变成了那个有创造力、有生产力的自己了。家长可以区分一下你的孩子放学回来时不停的在你耳边向你诉说学校的事情还是一进门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干自己的事,第一种差不多就属于外向,第二种属于内向了。内向的人汲取能量的方式,他通过自己的内心需要安静的时间反省和思考与内心对话,如果你把他放在嘈杂的很多人来主动跟他交流的环境中,他会一直处于低能量的状态,他没有去获取跟内心对话的补充能量的渠道。所以结合心理学理论,你要为孩子选择他适合住宿,不要让孩子一直处在低能量状态里。你把一个外向的孩子放在一个没有人理他,封闭的环境中,他也是不能获得正确的渠道。

【朱凡博士点评:低龄留学生安全网三个关键词:熟悉、认同、互动。】

总结

第一,留学是最好的全人教育,请你鼓励孩子在各方面经历立体的多维的成长,而不是只关注学习。

第二,留学要关注心理状态。有这两点做基础,我认为其他就是技术性的问题了,现在的家长都很有见识和学识,会很好的指导孩子,孩子在学习方面在学校会有老师来指导,我们只需要把大方向把握牢固,掌好舵,今后的路轻松顺利些。

主持人朱凡老师点评:非常感谢Carol今天做出的全面的、系统的、有故事的分享内容。听她的分享,我一直不敢打断她,一是微信功能的限制,不然我们会互动话题,不会让她一个人辛苦的讲,现在只能等她分享完,我再做补充分享其他的故事。

自从上周我开始讲了第一次分享之后,我有留意到,群里家长非常非常活跃,她们讨论的话题囊括了我写的三本书里面任何一个角落的问题。Carol今天这些故事非常有指导意义和前瞻性的,她讲到,留学是一种经历,是一种全人的教育。记得在其他场合,我也跟很多家长分享过,你不要把孩子送去留学,却仍旧用中国的方法、原先的教育理念帮助孩子在全新成长,这样,失去把孩子送出来留学意义,还不如干脆留在国内更加妥善。孩子既然已经来到全新的环境里,那就要充分地去让孩子在这边有不同的学习经历。我也跟刚到的留学生分享,出来留学,你们知道要读什么,不能全然没有目标。除了英语你们要加强,你们其他学科都很强,但是为什么你们执意要留学,除了环境、文化之外你们还要学会怎么和同学和老师去相处,Carol和她同学到闺蜜到伴娘,这给大家一个什么信息我相信大家都有所领悟。

将来我们也会邀请她继续分享她和她的老师之间的故事,读书除了读同学也要读老师,我相信看到现在的中学的学生都不太乐意跟老师去交流,这恰恰也是失去留学经历的意义。

今天Carol分享到自己“家丑”,被室友批评。家长们,这是你们孩子真实情况,在中国孩子永远都是“六一儿童节”的,一个独生儿被六个大人聚焦,虽然如此,你们孩子仍选择留学,勇敢面对挑战。所以,如果孩子哭哭闹闹的向你提出留学难题,你也要给予鼓励。留学成功,真的是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