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龄留学分享系列 | 什么样的孩子适合低龄留学?揭秘成功留学的关键因素

0034
从清朝时期的“留美幼童”,到当下越来越普遍的低龄留学,虽然已形成不可抵挡的趋势,但也确实不是适合所有孩子的成长之路。

2018重新出发

接下来的五月份,我将受启德教育之邀,回到国内做多城市巡回演讲,与学生和家长们一起分享低龄留学的故事。这次分享的主题是:低龄留学从起跑线到终点线的规划,主要是聊一聊来加拿大读高中第一年和最后一年的故事。

孩子们来加拿大读高中的第一年,是充满着好奇、刺激而又困扰的适应期;最后一年是进入大学前的一年,也高中毕业季,这一年的故事会更加令人回味,充满着喜乐、懊悔或迷惑。但不管如何,我相信第一年和最后一年的故事都将是多姿多彩的,角度也是多维的,希望通过我分享的这些留学故事,给国内的家长带来一些思考和启发。

接受教育是每个孩子的义务和每个家庭的责任,出国留学作为教育的另一个范畴,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处于这一特殊群体中的低龄留学生们有着与众不同的经历,其中不乏奋斗、成长的经历,教育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同时体现在这些低龄留学生的身上。

我想说,这是一个时代的课题,也是一个一步步探索,总结经验的过程,相信他们的留学经历会给更多正在或未来走在留学路上的孩子带来更多的借鉴和启发。

中国低龄留学的开端–清末“留美幼童”

在准备讲座内容的这段时间,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其中最让我感叹而又体会颇深的是,中央电视台拍摄的五集清代末期低龄留美纪录片“幼童”,这些已被历史尘封了一百多年的幼儿留学故事,应该就是我国低龄留学的开端。

多年前我曾被一些人冠以低龄留学的始作俑者,不管这种说法是出于赞赏还是嘲讽,亦或是不满,但留学潮从来都是一个时代的选择,是特定的时代背景造成的。

留美幼童

纪录片中的清末低龄留学,虽是哈佛大学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一手操办的,但这一留学项目的实施也是时代的选择,是在政府层面推动的,留学目标关系到国家目标。

回顾历史:

1872-1875三年间,清政府共送出约120名低龄留学生,年龄在9-15岁,平均只有12岁的低龄是这一群体的显著特点,也因此被西方媒体贯以“留美幼童”之称。

另一个特点就是政府的明确目的性,清朝政府想利用留学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和武器装备,以此来拯救当时岌岌可危的清朝政府,改变中国趋于衰落的命运。

从这批低龄留学生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选择低龄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因为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清政府最初计划投入15年是符合这一规律的。

低龄具有很大的优势

这批孩子以极快的速度适应了美国留学的语言环境,最终学有所成。

他们回国后大多都成为了晚清时期的重臣,成为中国十九世纪末工业近代化发展的推动者,在电报、矿产、铁路等领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开创了中国二十世纪以来的留学新思潮。

低龄留学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留学生年龄小,性格尚未成型,价值取向仍容易受外界影响,这也造成了这一批留学生到了美国后很快就摆脱了清政府的思想限制,甩掉了长袍马褂,剪下了代表国家形象的辫子。

从开放和社会进步的意义上来看,这种行为是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但对于一向闭关锁国的清政府来说,无异于一场思想、行为的背叛,这一点完全违背了清政府低龄留学的初衷,从而最终导致了这一公派低龄留学计划的提前中断。

现代低龄留学的兴起与发展

历史是一面镜子,时至今日,这段跨度近一百三十多年的低龄留学历史,似乎正从个人层面以另一种方式进行着历史的重演。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把教育的目光投向了海外。

社科院发布《中国留学发展蓝皮书》:
截至2013年,国内中、小学出国留学人数已占留学总数的1/5。尤其是在美就读私立高中人数,近些年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7年增加365倍。

加拿大具有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宽松的教育环境,加上其相对低廉的学费,近些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低龄留学生。

从目前加拿大低龄留学的发展趋势来看,逐渐呈现出以下2个特点:

1、分布广,但多集中于大城市

我所在的安大略省,这种趋势最为显著。

不仅如此,通过最近跟加拿大其他一些区域的家长的沟通,能够明显感觉到,不仅在东部安省和西部BC省,其他各省的低龄留学也同样处于上升趋势。

整体来看,在整个加拿大境内,低龄留学分布地域较广。大城市因资源相对集中,生活较为便利,是低龄留学的首选。这很大程度上也归因于加拿大地广人稀的环境及冬季严寒的极端天气。

2、低龄留学生源越来越优秀。

最初大家对低龄留学的总体印象,多是这样的一批孩子与家庭选择留学:在国内读书读不下去;考不上大学或中考、高考失利;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孩子;或者是承受不了国内高压和高强度竞争压力转而追求宽松教育的富裕家庭。

而近几年随着低龄留学的不断发展,更多的所谓学霸们也开始选择放弃国内的高考加入了低龄留学的行列。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次恰巧与一位公校老师交流,在提及一个中国的小学霸时,老师不可思议地说,这么优秀的学生为什么也会选择出国留学。

跨越百年,两次低龄留学潮的对比

当然,相对于一百多年前的那段历史,两者在具有相似之处的同时,因为时代的变迁及社会环境的变化,今日的低龄留学更多的呈现出了自身的时代和个性特征。

对此我们不妨作个比较:

1、从地域上来看,清末的幼童留美从地域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多数孩子来自于中国的沿海地区,尤其是第一批,80%的孩子源于广东地区,主持这一留学项目的容闳来自于广东中山是主要原因。

但十九世纪末,沿海地区的中外通商活动使当地的民众有了更多地接触世界,了解世界的机会,相对于长期处于闭关锁国状态的清政府而言,沿海地区的民众已初步具有了开放思维的萌芽,因而更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前后四批共120位幼童平均70%来自于东南沿海。

而今天的小留学生在地域上则出现了重大突破,范围几乎涵盖了中国从南至北,从东至西的所有大中城市。中国经过多年的发展,普通民众在开放性思维及重视教育的程度上有了很大的提升。

2、从留学生的家庭状况来看。

清末的留学生因是政府官办,由国家出资,因而具有一定的考核和选拔条件,家庭状况并不是考虑的因素,许多留学生家境一般。

而今天的留学生因是家庭和个人行为,费用需要自理,因而,留学生多出自于中国当前的富裕阶层或中产阶层,当然,随着留学趋势的不断发展,一些重视教育的工薪阶层家庭也逐渐加入了低龄留学的行列。

2014年由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4)》也指出,出国读高中和本科的学生家庭普遍呈现出“三高”的特点,即父母至少有一方拥有高学历、高职位和高收入。

3、目标的差异。

清末的低龄留学生不管孩子自身的目标如何,都背负着国家的期望,有着明确的国家目标,作为官方行为,留学生学成后仍要服从政府的委派,报效祖国,因而,在挑选留学生的过程中必须兼顾到孩子的心胸与志向。否则,在当时的艰苦环境下,这么小的孩子是很难抵得住诱惑,经得起磨难的。

而今日的小留学生,作为个人行为,更多从自身发展及未来生活的角度选择留学道路。

4、管理上的差异。

清末的留学生作为政府行为,为达到预期的留学目标,国家对留学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监控和管理,而容闳正是这一管理的负责人。这对于低龄幼童来说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也是保障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

而今日的小留学生大多是属于自我管理,相对于一百多年前,当前互联网的发展增加了太多的外界诱惑,这对于现今的留学生来说,留学成功的首要因素变成了自我行为能力的监管。

5、面临的困难不同。

清末的小留学生远赴美国,首先要克服远离父母的思想压力,中国自古以来有“父母在,不远行”的古训,同时,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远赴美国需要乘船西行,大有西天取经之悲壮。

而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出国已变成了朝发夕至的旅行,加上物质条件的允许,许多学生一年甚至会多次往返于国内,因而,这种低龄留学自然就少了些许的悲壮,多了一份心态的悠闲。

以史为鉴,清末低龄留学带给我们的启示和反思

清末留美幼童这段历史经历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

严格挑选留美幼童

从当时选择留美幼童的条件来看:志趣远大,思想敏捷,品质朴实,不牵于家累,不役于纷华者,方能远游异国。

幼童最大的特点就是心智的不成熟,只有不役于纷华者,方能在繁华的西方世界中守得一方清静,而志趣的远大,更是实现目标的重要保障。俗话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宽,格局决定了人生的高度。

当初的小留学生胸怀家国,有远大的志向自然不会畏惧留学中所经历的风雨坎坷。

留学目标很重要。

留美幼童活动发起之初,清朝政府就为他们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学习西人之技术、军事、工程。虽然军事因西方国家的封锁没能介入,但在当时的电报、矿业、机械方面,中国的幼童留学生则是术业专攻。

从留学目标上来看,不同时代的留学生其奋斗目标也有所不同,清末的第一代低龄留学生因为国家正处于积贫积弱之时,在国强家才能兴的时代,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强国。

而时至今日,在国家经济强盛与民族独立之时,尤其是当低龄留学变成家庭个人行为的时候,追求个人生活的幸福更多地高于了民族利益。现今的低龄留学更多的是注重孩子个性的独立,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反思: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一位焦虑的妈妈:担心孩子变成精致的利已主义

最近跟几位低龄留学的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其中一个妈妈说,送孩子出来的目的就是想让孩子有一个相对好的未来,至少以后的生活状况不会低于现在父母的状况,用现在大多数人的观点来说,就是能在生活的阶层上有一个保持或跨越,而随着国内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最好的突破就是接受优质的教育。

对于如何把这种看似接地气的想法变成激发孩子前进的动力,这位家长觉得有点无耐。

现在的孩子不缺吃、不缺穿,缺的是贫穷的感觉,他们对物质上没有追求,即使精神上的追求,也被互联网变得漂泊不定无法把握,当然不会去关心社区,关心世界,最后成为精致的利已主义也成为必然。这也是多数家长所焦虑的事情。

一位淡定的爸爸:鼓励孩子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这位爸爸认为,每一代孩子都有自己的追求,自己把孩子送出来是想让他去经历不一样的人生?

反思他为什么能够保持平静的心态?主要是因为他能看到十年二十年后孩子会怎么样,肯定会更好,这种更好不是用阶层、财富、地位来衡量,而是用幸福来衡量,他鼓励孩子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这样才是留学真正的内在价值。

提醒:留学不是面子工程

这位爸爸的话引起了我的思考,我认为,对于低龄留学,父母如果能够多一点宽容,少一点功利,孩子的留学生活就会更加从容,孩子的心胸有多大,跟父母的心胸有多大是正相关的。

父母切莫把留学当作面子工程,应该把它视为孩子成长的过程,当然这一工程可能要经过试验经过调整,还有可能会失败或重新再来,这也是低龄留学的风险。

回顾清末的幼童留学,我们知道,这一留学项目的提前中止完全也是因为清政府的面子工程受到了损失,小留学生们在文化上的西化、行为上的洋化,让清政府感觉与最初的西学为用,中学为本的目标有了偏离,尤其是当孩子们剪掉代表大清形象的辫子时,是清政府保守派们所最不能容忍的和接受的。

事实上,不管孩子是追求未来的物质生活还是更高的精神生活,家长都应该明白,目标是重要的,而且,说到底,精神追求最终要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从来就没有脱离物质基础的纯粹精神追求。

周星驰主演的电影中有一段对白说:如果一个人没有理想连一条咸鱼都不如,但理想同样是建立在现实之上的,把握不了现实,理想就只能成为理想。

目标明确是留学成功的保障

最近因为所监护的一个孩子成绩不理想去见了他们的副校长,详细了解了孩子的学习情况。

原来孩子出国前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目标,只是听说到加拿大留学很轻松,放学早,没作业,这种没有充分思想准备的留学注定是要吃苦头的。没做好必要的语言准备,上课听不懂课,极易放弃学业沉迷于游戏。

事实上,留学学业的压力,与周围朋友交往的压力,与寄宿家庭相处的压力等等一点也谈不上轻松。对大多数人来说,出国,不管是定居还是留学都是在圆一个梦,这个梦都是需要奋斗才能变为现实的。

我当年出国同样是经受着种种生活上、思想上、工作上的压力和困扰,我曾开玩笑说我的头发因为压力掉光了,但脑子里的故事因此多了,经历也丰富了。

当初的清政府是留学的中介机构,同时也是留学的支撑机构,他们的目标非常明确,希望幼童们读与国家发展有关的实用专业,回来后可以富国强兵。

因而,对西方的素质教育不是全盘接受,而是有明确的选择,要求孩子们争分夺秒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目标专注–成功秘诀
在这几年的留学监护过程中,我也发现目标专注的同学比目标模糊的同学更容易成功地完成学业。

曾经有一个同学来这边读中学只有一年时间,过来时,我帮他把一年分为两个学期,每个学期细化到每个月都制订好计划,卡着时间去读书,正因为这种明确的目标,使他以冲刺的速度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孩子什么年龄段留学最合适?

我常被家长问到的一个问题是:孩子什么年龄段出来留学最合适?

这真的要取决于家长有没有明确的目标,如果目标明确,什么时候出来都合适,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至少要给孩子一年的时间来找准方向,明确自己的目标。

目标训练法
有一个孩子叫RECHARD,十年级过来留学,我让他用一年的时间来明确目标,十年级多一点时间参加俱乐部拓展自己的兴趣,十一年级开始冲刺,我称之为目标训练法。

每个家长都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出来之前,应该都先进行目标的训练,就像孩子在国内学音乐时,都会把考级作为一个个阶段目标,虽然这有点功利性,但这种划分阶段的方法对留学规划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份坚持—-强大的意志力。

也许对清代的孩子来说一开始选择留学脑子里并不一定有什么为国为民的高大理想,或许只是为了改变个人的命运,但他们能够远离祖国,在异国他乡,在不同的文化世界里生存下来更多的在于一份坚持,这一点对于今天的低龄留学来说是一个榜样。

从清末的低龄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那批孩子坚定的意志和不懈的坚持,这其实也跟他们的家庭背景有关,有句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一批孩子的家庭背景都很一般,多数是希望通过留学来改变家庭的命运,因为他们没有其他的资源可以利用,这也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力,通过努力来实现自身的目标。

前面提到的两个孩子也是来自于工薪阶层,但这两个孩子都有很强的意志力。留学本身是需要意志力的,从中学到大学毕业将近十年的时间远离父母,没有意志力是完成不了的。意志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来实现的,这就是家长所要做的工作。

意志力也是留学孩子的必备素质
出国留学的孩子目标有大有小,能力有强有弱,但无论如何必须有一个意志力,尤其在学业方面,意志力有时表现为一种自制力,在没有父母在身旁管教的时期,这种自制力就非常重要。

运动是训练意志力的好方法

运动是挑战一个人意志力的活动,专注于一个目标进行训练。

我曾经见过一个同学,他喜欢跑步。他的学习能力一般,我鼓励他参加长跑队,目的是让他保持意志力的训练,明白训练与学习方面的关系,一个目标一个目标的去争取。

在田径场上他说自己身体素质不如西人同学,只能按自身条件去训练,但坚持就是一种意志力的磨练,正是这种意志力,促使他最后在两年中以稳定的成绩被多大录取。相信我们都划过船,划船过程中不仅要借助于风力等因素,更多的是靠一种意志力,某种程度上意志力在人的一生中起的是决定性作用。

我家孩子小时候在少年宫里学东西,我告诉他们什么都可以尝试,一旦选择后就不放弃。

其实任何一种学习到了一定程度都会感到枯燥,当她想放弃时,我告诉孩子说不行,这是你自己的选择,如果这个不能坚持,其他的任何项目都别参加了。

家长这时要做的就是陪伴,当他快要放弃时,用尽一切办法让他坚持下去,这是意志力的塑造,在低龄留学里没有目标可以慢慢塑造,但如果没有意志力就需要去衡量适合不适合留学了。

留学,从来都不是轻松的事情

今日的小留学生肩负着国家未来的希望,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他们的,但归根结底是孩子们的。

作为留学生,有机会去见识并亲身体会外面的世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会成为井底之蛙,有机会经风雨见世面。

但,任何收获都需要付出,留学从来都不是轻松的事情。

曾经有一个爸爸说,当她的女儿说太苦了,要哭的时候。

他说留学是辛苦,但这种苦,就像谈恋爱初期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时的煎熬,但经历过了就会发现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就是一种阅历,阅历就是人生的资本,这种机会是花钱买不来的。

一位陪读妈妈说低留学是风险很高的投资,但这种投资只要在可控范围内还是值得的,因为这是一笔阅历。

其实,想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大家一起挖掘低留学的价值和意义,当然可以从具体的读到理想的学校,或者不同教育模式的尝试,如果从更高的目标挖掘来看,可能会看得更加清晰。

我们不可能改变低留学的潮流,但历史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体会和借鉴,清末低龄留学的经验对今天是有一定的启发的,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他们的抱负,引导当下的小留学生,去了解这些前辈当初奋斗的历程及经受的困难,让他们有所启发有所思考,同时对可能面临的困难也有所心理准备,这样留学才会少了许多盲目。

总的来说,低龄留学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一个特殊环境下的特殊现象,客观地对待这一新生事物,理性地规划好低龄留学,相信他们中的多数人在不远的未来将成为国家的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