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一个多月,听听几位留学生述说开学来所遇到的难题与压力
有过北美留学经历的学生多数都曾经历过大一新生阶段在适应快节奏的大学生活,适应高强度的课程,以及永远也DUE不完的作业上的挣扎与煎熬。大一,是高中向大学转换的过渡与适应期,这种过渡与适应,不仅仅是学业与生活,更多的是思维模式转换,是自我时间管理能力以及在学业中深度思考能力提升的过程。加拿大大学的压力大是众所周知的,网课下,授课模式的转变,考试难度的加大都进一步增加了新生的学习压力,2020年的网课确切地说是对新入学的大学新生们身心健康和抗压能力的双重考验。在这种高压下,2020年的大一新生,你们还好吗?
开学一月有余,针对网课下大学新生们的状况,我特意联系了几位留学生,与他们探讨了开学来所遇到的难题与压力。
第一位受访者是一名多大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小A。
对于小A来说,进入大学的“难”岂是单纯的“压力大”三个字可以简单概括的。课程无论是从难度还是内容的量上来看都比高中超出了很多。社会科学专业对英语能力的要求也比较高,听课很累,听完课后消化这些知识更是难,不管是录播课还是直播课,都需要付出很大的精力去听课,理解课程内容,消化课程知识。而学习过程中的小组讨论,PRESENTATION等都需要严阵以待,大学的评分标准是多样化的,每一项任务,每一个细节都不敢疏忽,加上随时要DUE的作业,开学的这一个多月感觉时刻都处于疲于奔命的状态。
第二位受访者是一名滑铁卢的学生小B,专业方向是计算机科学。
计算机科学不仅入学要求高,竞争激烈,而来自各地以及不同高中学校的优秀人才汇聚,对每一个进来的孩子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压力,随时可能面临由高中“学霸”到大学“学渣”的转变,这种压力很容易由外在的学业负担内化为心理压力。紧绷的弦, 时刻不得放松,而计算机科学快节奏,高难度的课程更是让刚进入大学的小B陷入了“高压”状态,为了减轻学业压力,小B从第二周开始,不得不求助于课外的帮助,以应付永远写不完的作业,赶不完的DUE,一波接一波的考试。对于小B来说,目前最大的企求就是大一赶快结束。
第三名受访者是来自女王大学商学院的小C
对于小C来说,大一的这一个多月,他似乎一直处于学习中的眩晕状态。课程内容,他感觉自己听得懂就是听不明白,所选的四门课里数学是他较为擅长的,但大学数学学起来远不如高中里顺畅,总体感觉有点吃力。而经济学和管理课程,基本知识听得懂,但深一点理论知识还是听不明白。看书同样似乎看得懂但又看不明白,这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学习状态,使小C有一种在课程内容外圈转而无法深入其中的感觉。女王前两年课程都是由学校安排,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状态选择课程,只能被学校安排的课程拖着走,因而,对尚未进入状态的小C来说,常常觉得老师讲得太多赶不上进度,作业一个接一个,应接不暇。
第四位受访者是来自麦马斯特大学工程专业的小D
麦马工程的课程,相比于多伦多大学和滑铁卢大学,较为轻松。小D的感觉是老师课上讲的很少,主要靠自学,可以小组沟通,但课程内容太深,跟高中相比跨度太大,感到很是困扰。工程是北美各大学的热门专业,同样是各路学霸云集之地,读工程的学习能力自然强一点,但小D却感觉到了大学之后发现不会读书了,因为大学不能用高中的方式来读,他说从进入大学第一周开始到现在都没轻松过。
上面四位同学来自不同的专业和学校,虽不具普遍性,但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总体来看,加拿大的大学新生阶段压力都非常大。压力的源头来自于学业,却又根植于高中的基础知识积累,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等各个方面。
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时间去适应。
这里的大学不像国内,开学一月内基本都是适应过渡期,同学可以一起熟悉大学环境,交交朋友,一般第二个月才会开始正式大学课程的学习,而加拿大的大学正式开学第一天真正紧张的学业就拉开了序幕,没有做好充分思想准备的便会感到措手不及。平时就很紧张,期中、期末考试复习期更不必说。另外,大学是中学深度的拓展,且是知识面的拓宽和拓广,作业量非常大,高中的作业当天可以解决,而大学听一小时的课,要两个小时或更多的时间去消化,之后还需花更多的时间去做作业。上课没有规律,所有的都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尤其是网课,即便是直播课,也很难做到与教授时实交流,多数课堂上遇到的问题,需要自己课后独自思考,再通过TA辅导课或专门的OFFICE HOURE去解决,对于高中跟着课堂,遇到问题随时下课找老师解决的孩子,适应大学网课的学习方式同样需要一段时间的过渡。
思维方式的转换需要时间去摸索。
这里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中学与大学在知识难度、广度与深度上的跨越式跳跃,大家也意识到,但远远体会不到,尤其是当初选这个专业时,对这个专业的难度没有思维准备。比如读理工的高中阶段数学都比较强,但进了大学都会发现大打折扣。其实中学里的数学是一种应用数学,在大学更多的是理论数学或纯数学。习惯用应用数学思维理解数学问题的孩子,可能会缺乏抽象思维,这样就造成了高中数学虽强大学却有点跟不上的状况。因而,需要把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思维向理论性抽象性思维转换。另外就是英语,听了这些同学的分享,尤其是社会科学与商科的孩子的分享,可以看到,问题的根源仍是语言问题,因为它们的母语不是英语,应付简单的高中课程与阅读问题不大,到了大学,大量的阅读,高难度,高信息量的课堂教学,高深的理论知识,如果英语语言程度跟不上,自然会直接导致学不明白,似懂非懂的状态,这同样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艰难的,需要在日常大量的阅读与高强度的信息接收过程中积累、提升。这些问题看似很难,但也都是正常的,正如刚从国内出来读高中会遇到听不懂课的状况一样,都需要一个适应、积累和提升的过程。
学习方法的转换同样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
从中学到大学在知识层面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中学里,一般来说不会看教科书,听完课回去看看老师的资料就行。到了大学,知识逐渐系统化,体系化,大学讲课的老师都有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教案,所以一定要看老师自己写的书,或其推荐的书,或者看看他写的文章。一般在大一里讲课的都是讲师或副教授,堂上一小时,堂下三小时,回头去看老师的书,一般的书或专著不像中学那样由浅到深,大学课程可能是问题导向或专题导向,有自己的系统,明白老师教学中的逻辑与内容设计,对后期的学习会有较大帮助。
尽快熟悉网上交流模式。
对于一些不善于网上聊天交流的同学来说,大学中的小组作业,课堂交流都是一个非常大的难关。其中一个在国内读网校的同学说,所有的学习都是网校模式,同学也都是网友,很难实际上提供帮助,但为了学习目标还是硬在一起。这种只被学习或一个小组作业目的而捆绑在一起的团队,很难像线下交流那样顺畅和持续,相互之间的观点也很难沟通,总之,虚拟环境下与真实环境下的区别还是很大。而且时差问题也会导致一些辅导课或OFFER HOUR上不了,我跟国内上网课的同学说一定要让学校知道自己的情况,因为学校对亚洲的学生都有所照顾,也会特别为这些留学生安排一对一的辅导,如果自己不提出来,学校就没法提供帮助。一个学美术的同学也提出过,网上学习,不知从哪里找到帮助,事实上几乎每个大学都有学习帮助中心,除了班上的助教,还有另外一些学生大使,可以在生活方面提供帮助 。要学会利用网上的资源,大学也会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适应网上学习。比如,多伦多大学就为注册学生提供全方位学习资源,包括一对一或小组咨询,写作辅导,无障碍学习帮助,数学辅导,职业规划辅导,图书资源利用辅导,国际生过渡阶段辅导等,对于学习信心不足的同学,早点寻求帮助是很有必要的。
大一是过渡期,多数大学都规定大二开始进专业,大一的定位就是学习适应,专业探索期。因而,这一时期不仅要努力适应大学的生活学习节奏,还要在课程学习中探索自己真正喜欢的领域和方向。并不是高中报读的专业就一定是大学要读的专业,利用大一这段时期,边适应边探索,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和方向也是大一过渡期的重点。曾经在网上看到这样一种说法:选专业、选鞋子和谈恋爱差不多,喜不喜欢,合不合适,能不能在一起,是三个问题。细想起来,不无道理。这些都需要大一的同学一边学习一边思考来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