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恩,在呢,在忙”
……
一位妈妈曾跟我谈起,每次想跟儿子聊会天的时候,都会小心翼翼地在微信上输入这几个字“你在忙吗?”。
如果孩子回复“忙”,妈妈就会立刻回应“先忙吧,忙完再聊”。
其实,这不仅仅是一个妈妈的经历,多数留守家长对此都感同身受。由于时差的存在,加拿大与中国之间12-13个小时的昼夜颠倒,使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又多了一层障碍。
大多数情况下,父母除了周末约定的时间,平时都会用上述微信留言的方式来表达对远方孩子的牵挂,即便只是短短的一句回应,父母也可以收获些许的安慰。
儿行千里母担忧
自从孩子出国之后,很多留守家长的手机都是24小时开机,就为能够和孩子保持畅通的交流。
有位妈妈说,有一次她的手机意外关机了,第二天早上开机后发现一连串的短信,孩子找不到父母的焦急跃然于短信之中。自此之后,妈妈再也不敢关机睡觉了。
更有甚者,有个妈妈自从孩子离开,就基本上与加拿大保持24小时同步,对加拿大发生的大事小情都了如指掌。事实上,了解多了反而增加了更多的焦虑,因为信息来源渠道较多,有人云亦云者,也有众说纷纭者,很难从海量信息中选择出真实有用的信息。
尤其是个别留学生出现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比如被学校开除、迟到、旷课等事情的传出,都会让留守的家长们联想到与自己的孩子相关,总之一切与留学、与华人有关的事情、言论,他们都会关注、关心。
曾几何时,小留学生逐渐成为留学大军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随着十几岁,青春与叛逆交织的孩子远赴大洋彼岸读书,给国内留守的父母留下的不仅是牵挂、担忧,更多的还有因帮不上忙、使不上劲而无法排解的焦虑。可怜天下父母心。
当年,我在国内,父母在加拿大,每当国内出现地沟油,不安全奶粉等事件报道时,远在加拿大的父母都会第一时间打来电话询问,似乎只要是在国内出现的不好的事情都会与我有关。
对于现在的小留学生父母来说这种担忧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且不说这些独生子女从小都在倍受呵护的环境下长大,仅是尚未成年,又是第一次远离家乡,就足以令留守父母焦虑,担忧的了。
推己及人,我自己曾经经历过这一切,自然明白父母把孩子送出来之后的那份牵挂和担心,我两个女儿当年都是自己回加拿大来读中学的,我的做法是坚持一个星期雷打不动的跟两个女儿分别视频,有话就多聊,没话就少聊。
当时儿子在国内,两个姐姐都喜欢弟弟,于是每次视频聊天时也让他们姐弟单独聊,除了这种沟通之外,孩子每年两次回国,我们也会充分利用这一假期了解孩子在加拿大读书的方方面面。
现在互联网发达了,虽远隔重洋,但孩子与家长仍可以随时随地微信聊天、视频,有的小留学生耐不住国外的寂寞或是思家心切,一年四次跑回中国,包括暑假、圣诞、春节(一些中国孩子多的私立学校春节也会有短暂的假期)、春假,这些假期除了暑假时间长一些,其他时间都很短,但他们仍会跑回中国去,国内的父母也会利用五一、国庆或年假飞过来看望孩子,这种频繁往来互动对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是有帮助的。
这也让那些早期的留学生和老移民十分羡慕,早期过来的留学生几年不回去是非常正常的,就是老移民每次回国也是一件重大的事情,需要酝酿和筹备良久。
墨迹晕染分割线
基于上述的一些现状,我在这儿主要想与大家分享的是,留守父母除了与孩子的日常交流沟通之外,还可以为孩子做些什么。
孩子准备留学,父母要先学习:
无论视频、语音,或是飞回去飞过来的见面也罢,关键是要明白一个道理,就是留学作为一种教育,本质上它是符合教育规律的。
但留学是从一个国家到另外一个国家接受另一种教育,不同国家对教育的本源有着不同的认知,这种认知的差异同时也造成了不同国家教育的特点和特色。
作为留守父母在遵循教育的普遍规律的同时,要充分了解留学所在国家在教育策略、方法、标准以及教育结果上的差异,才能真正地帮助孩子尽快融入新的留学生活,否则,父母的担心、担忧只能成为一种盲目的焦虑,这种焦虑不仅帮不到孩子,还有可能令孩子无所适从。
不要做焦虑型父母
如何做一个成长陪伴型父母,而不是焦虑型父母。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
遵循教育规律,准确定位留学教育中的三个关键要素。
留学教育三要素:时间,空间和人。
1、时间:在低龄留学里表现为一个孩子从一个熟悉的环境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适应是需要时间的。
我之前曾有过分析和探讨,这种不适应比较容易理解,就像坐飞机去一个地方要倒时差一样。社会学家和民族学家有一种解释叫“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对于最初进入一个陌生国度的人,倒完时差之后,第一件重要的事,就是要了解当地文化和风俗,以便更快适应当地的环境。
低龄留学,作为家长至少要给孩子一年的适应期,因此我常提醒家长,孩子最初的表现可能差强人意,但并不是说孩子会一直这样。
就像有的家长说孩子三点放学,回来就睡觉,尤其是刚到国外的一段时间。没错,很多孩子都会有这样一个过程,我会让家长给孩子一段时间去适应。
尤其是第一学期,一切都是全新的开始,对每一个孩子来说都充满着刺激、新鲜却又有点迷惘,这是留学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明白这一过程,父母心里就会淡定许多,更能坦然地接受孩子短期的不适应,暂时的无规律。如果留守父母因孩子的暂时不适应表现出紧张的情绪,孩子一定会更加困惑和无措。
2、空间:是指孩子来到加拿大留学,最大的挑战之一是空间的变换。
孩子无论进到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无论是寄宿学校还是寄宿家庭,在日常生活中都是一个空间的转移,适应这种因为空间转移所带来的全新环境,也是留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要素。
在私立学校的寄宿生活中要面临如何适应学校的管理,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与兴趣;在寄宿家庭要学会与家庭成员的和平共处,课余时间的自我管理,这些都是孩子在新的空间内所要接受和适应的。
我们常常遇到一些孩子因为与寄宿家庭相处不融洽而使得留学生活变成一团糟。对于这点,家长应该有一个心理上的准备,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习惯促生出孩子与寄宿家庭的矛盾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让孩子学会沟通,学会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学会保护自己的权益。
空间变换给孩子带来生活与学习上的不适应同样需要一个过程来调整,尤其对一些在国内就没有学习主动性的孩子,这一过程会更漫长一些。
一个妈妈曾抱怨过孩子不交作业,孩子则很委屈的说没老师催着交,看别人交就交,没看到就不交。这就是因为孩子的思维还停留在国内被动学习的阶段,没能随空间的转换而进行自适应性调节,加上自制力不强,因而很容易触礁。
针对这种情况,家长不要一味的责备孩子,要教会他一些规则和方法,这儿没有老师催交作业,但可以让孩子下课后主动去问老师或同学,什么时候交,怎么交。
尤其要注意的是,与国内有所不同的是加拿大高中课程中经常有些作业需要用电脑提交,这就要求孩子必须学会熟练操纵E-MAIL和QQ邮箱,防止一些QQ邮箱发出的作业被当作垃圾邮件处理掉。
3、人:是指受教育的主体。
教育的受众者是人,是出来读书的孩子。对孩子来说,来到加拿大是一种改变,这种改变在留学过程中可以变好也有可能变坏,虽然我们潜意识中希望变好,但事实也可能不是向我们理想的方向发展。
曾经有个家长说她的孩子在国内从不迟到,到这儿后迟到似乎变成了家常便饭,我说是因为他还没适应这里,国内采取的是老师追着喂,填压式教育,在这儿,学习变成了自己的事,对于一些学习兴趣本身就不高的孩子,在没有了解加拿大教育标准之前,很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以为是像国内那样,最后拿出个好分数就行。
事实上,加拿大的教育是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而且对于教育来说,过程与结果本身也是一致的,有好的过程就不会有差的结果。
加拿大的教育过程更大程度上是教育孩子的自我管理,这种自我的过程管控容易给新来的小留学生带来一种错觉,就是绝对的自由,比如上网玩游戏,上学带手机,可以随时随地玩,哪怕是吃午饭,如果不想跟同学聊天就可以把耳机带上,很酷的样子。
这些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有时总会身不由已,好事想做好,没能力做,不好的事不想做,又没能力控制。
2
家长要先于孩子一步了解目的国家的教育状况
我曾分享过一个留学话题是:留学教育先教育父母。
留守父母如果能够在孩子留学之前对国外的教育状况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说,加拿大高中学校都有一些程式性的规范,小留学生初到学校就要知道如何找到教室(加拿大高中是选课制,不同的课程会有不同的教室),上学的第一天,每个老师都会发一个班规,包括交作业的方式,时间,测试如何打分等等,以及一些课堂上纪律的要求。
如果家长事先已做到心中有数,帮助孩子就更有针对性,这样孩子进入留学状态的速度就会加快,家长的担心和担忧也会少很多。
这就需要家长有一种学习的心态,当然这对家长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因为除了要知道加拿大教育与中国教育做法、理念不同之外,还要花时间了解具体的教育过程,从而给孩子一定的帮助和指导。这种指导不是学业和学术上的,而是大人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阅历,加上对加拿大教育的领悟给孩子一定的帮助。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在九十年代在国内就是大学的老师,因而对教育规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孩子来加拿大的读书前开始学习了解加拿大教育体制与教育理念,同时在学习和分享的过程中指导孩子。
我也很乐意把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写成书,从而可以帮助更多的家长。现在的家长比我们那时幸运的多,因为随着孩子出来的越来越多,互联网越来越发达,大家的信息也越来越丰富。
家长除了看书与学者和其他家长进行交流之外,还应多与本地人进行沟通。
我自己的家人都在加拿大,我有机会从妺妺、妺夫身上了解到加拿大教育的真实状况,他们在一个小镇上开药店,但小镇资源有限,有些化学课的实验课也开不出,个别课程师资也较匮乏,后来为了孩子的教育,他们搬到温哥华,两个孩子也上了温西的一所私立学校。
我小姨的两个孩子在公立学校。他们的经历也让我感受到了,公校与私校的不同,私校与中国的精英教育较衔接的,以攻读大学为目标。公校则会侧重于给孩子安排合适的体育和必要的兴趣活动,就是在这种与亲友的沟通中我了解到了加拿大当地教育的特色和特点。
现在留守父母也可以从本地的亲戚朋友或其他陪读家长那儿得到一些信息,他们或多或少对加拿大高中教育有一些感性认识。
3
帮助孩子提前做好留学准备工作
有一位家长谈到孩子出来后问题很多,老迟到,作业完不成,课也听不懂。事实上是留学准备没做好。
1、生活习惯的培养。
孩子的父亲说其实在家里,父亲忙着生意,孩子交给老人管,老人做好饭之后叫醒孩子,所以孩子养成了被叫醒的习惯。到了加拿大,寄宿家庭是不会负责每天叫醒孩子的,加拿大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理念一致,就是孩子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而,在孩子准备出国留学之前,一定要在家里把习惯培养好,这样会大大缩短孩子留学的适应过程。
2、语言的准备。
留学之后要在全英文的环境里学习生活,如果出国前语言没有准备好,就会面临着上课听不懂,回到寄宿家庭无法畅通交流的问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小,放到一个英文环境中很快就会适应的,但初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孩子本身就会有一种紧张与焦虑,如果语言再不通,这种焦虑感只会更强,听不懂课也会使孩子自信心受到一定的影响,因而提前做好语言准备是很有必要的。
3、思想上的准备。
留学听起来很光鲜,事实上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过程,对于出国后可能要面临的各种问题,如语言的不同,文化的差异,饮食的不习惯,自我管理能力的加强等等,都要有思想上的准备。
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是,留学一定要是孩子自己的主动意愿,这样他才会主动承担并努力去克服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面对突发情况时才会淡定很多。
否则,一旦遇到自身无法克服的困境,孩子自然会归因于父母的盲目决定,加上叛逆期孩子自我意识的过度彰显,极有可能会出现旷课,沉迷于游戏等问题。因而,留守家长及早了解中加教育的差异,提前帮助孩子做好留学准备是非常必要的。
一切准备工作到位,留守家长就可以放松心态,缓解焦虑情绪,静等花开了。
4
树立好角色意识
孩子是主角,不管你了解多少,看了多少书,甚至可能成为半个专家,但必须明白留学的主角是孩子而不是你。
近些年有数不清的家长问我关于孩子念书的问题,有的很简单有的很复杂。但所有的问题都是相关的,作为家长有一点一定要清楚,就是你所要了解的东西,不是你去实践,而是孩子去实践。
父母要学会放手
国内大多数家长都没有出国留学的经历,孩子留学前,的确学习了很多关于留学的知识,但是,那只是头脑中的知识,用知识去指导实践,这里的差距是很大的。因而一定要该放手时就放手。
经常跟一些留学生的父母进行交流,给我的感觉就是爸爸普遍不多说话,但总能说到点子上,妈妈说的较多,但总是处于想要掌控局势的地位。
每次我都会提醒妈妈,留学的是孩子不是你。我们放过风筝的人都明白,要想风筝飞的高就得放手。当然,如果放得太松,风大,你就HOLD不住了,这就是风筝论,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掌控要有一个度。
低龄留学生们所经受的紧张和压力不亚于我们成人,比如学习的压力、与人相处的压力。
许多可能是国内大学阶段才经历的事情,在国外高中就经历了,比如与寄宿家庭的关系,财产的使用与安排等,对于这类事情家长就要像放风筝一样,让孩子们自由经历失败。
有些家长不管大事小事都一起来抓,认为既抓西瓜又不失芝麻,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教育是有规律的,孩子的成长速度及适应能力也各有差异,父母应该做的是适当放手但不放弃。
5
辅导孩子做好学习规划
一个人视野有多宽看得就有多远,而且视野的宽度也决定着思维的广度。粤语中有一句俗语叫“水兵对水手”,意思就是半斤对八两。 如果作父母自身都不懂,如何能指导自己的孩子,所以作为留守家长,一定要自己先走一步,先对留学有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从而辅助孩子做好留学的规划。
我自己在春天时会帮太太在后院种花,但我们都知道无论是种花、种草,时机很重要,春天来的时候,要把种撒好,肥施好,不然太晚,天气转热,种子就会被晒死。
同样低龄留学教育中也有这样一个时段和时机。
1. 做好高中学习过程中的阶段性规划:
以加拿大中学的教育规律来看,学习过程中的阶段性规划可以用一年来作为一个小的目标,用一个学期作为一个阶段,每个学期五个月,每个月都有不同成长期、关键点和转折点。
按照公立学校的做法,多伦多教育局的学校通常在开学后一个月左右就会发学生进步报告表,即PROGRESS REPORT。学校老师会通过这一报告单通知家长这一阶段孩子的表现,从而让家长明白哪些是需要关注、留意和帮助的。
在学期的一半通常会有一个学校、家长、老师的见面会。在刚刚开始的第一个学期,头三个月是非常关键的。这一时期主要考量学生是否听得懂课,是否明白这边教育与中国的不同,学生会不会按照加拿大中学生的要求来进行学习,做小作业,小测试等等。对于这一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孩子,家长要及时进行干预。
之前提到的那个早上起不来老迟到,课也听不懂的孩子,我给出的建议是一个一个问题来解决,先抓考勤,开始一个叫醒的项目。让他每天到学校后就发一条信息过来,如果没发,老师也会通知家长或监护人。
我和家长一起制订管理时,所用的方法就是把习惯先培养好,听不懂的事之后再制订目标,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孩子不在眼前,做父母的要站在他的角度去看问题,给予理解。
2. 对孩子未来大学专业做好早期规划:
高中十一、十二年级的选课直接关系到未来大学所学的专业甚至是未来的职业走向,这对于在中国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父母在此过程中的指导尤为关键。
加拿大高中的选课制决定了孩子目标规划的重要性,这种目标规划的基础就是对未来大学专业的初步选择。父母在此过程中要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明确未来的发展目标,只有高中阶段完成这一过程,后续的大学留学才会顺利。
总之,由于文化和教育体制不同,自然,加拿大的教育与中国的教育在内容也是有很大差异的。但作为教育,其本质及最终的目的都是让孩子在教育中成长,这一点是相同的,上升到哲学思维,究其实质,教育就是教会孩子自我生活、生存和生命的价值观。明白了教育规律后,留守父母就可以把担心、担忧转换成关心,这种关心落到实处就是与孩子一起留学、一起成长。
跨出国门,进入加拿大的高中学习才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高中留学是孩子与父母共同体验和成长的过程,我的体会是从孩子准备留学的那天起,留守父母就开始了学习、学习、再学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