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适应,是留学生活开始的第一步——一位低龄留学家长谈如何帮孩子适应留学生活

josh-withers-4rIM6TkmOpQ-unsplash
作者何晓霞
本文作者是我们在国内居住时的邻居。她女儿即文中的Kate澳洲国藉,是我小儿子的同学。我家小儿子念完初一随我们一家“回流”加拿大,后来听说Kate也回澳洲上高中。晓霞非常有心,知道我在多伦多照顾低龄留学生,专门写下此文,分享自己二个女儿K留学的故事,希望对其他留学家庭带来有意义的帮助。

我的大女儿Kate是在广州读完初中后去西澳珀斯读书的,她就读的是一所著名的女子教会学校,之前我曾特意带她去学校参观过,学校环境优美,绿色的草坪,红墙黛瓦的教学楼,在澳洲特有的蓝天白云映衬下显得古朴而典雅,仅从外观上,女儿就喜欢上了这所学校。这是一所涵盖了从幼儿园到高中各阶段的寄宿制学校。从未离过家的女儿第一次开始寄宿生活,一切都充满了新鲜和好奇,但当生活和学习步入常规之后,新鲜感渐渐消退,各种不适应接踵而至。
首先,与舍友共用宿舍的不习惯。尽管只是两个人一间宿舍,和她同宿舍的是当地土著人,生活习惯和处事方式还是有很大差异。相比于这位室友的率性、直接,女儿尤显腼腆、内向,在日常生活中和室友相处还算和谐。但性格外向的室友,朋友自然也比较多,一些朋友过来玩时从不敲门,说笑声音很大,不顾及女儿的感受,喜欢安静的女儿感觉自己的私人空间被干扰,很是不习惯。
对于她的抱怨,我十分理解,但这也是寄宿生活中很难避免的一个共同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培养孩子与同学交流沟通解决问题的一个机会。于是,我给她建议,让她遇到这类问题多与室友沟通解决,有效的沟通远胜于徒劳的抱怨。女儿采纳了我的建议,在与室友沟通并表达出自己喜欢安静以及私人空间不被干扰的需求后,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其次,对餐桌礼仪程式化的不适应。教会学校一般都有着较为严格的管理和各项规章制度,餐桌礼仪就是其中之一,在我女儿就读的教会学校,每次用餐都必须坐在指定的位置,而且必须要等所有人用餐完毕,才可以离开。女儿一开始很不理解,每个人吃饭的速度都有快有慢,为什么不能灵活自由一点,让先吃完的先走?我给女儿分析,其实,用餐的时候也是一个很好的沟通机会,吃饭不仅仅是为了吃饭,学校这样安排也许就是想让你们多些交流,这对提高英语,增进同学感情有很大帮助。女儿开始试着有效利用这段时间增加与同学的交流时间和机会,并慢慢适应了这一餐桌礼仪。
女儿在学习方面很认真,加上基础比较扎实,自然学习成绩较为突出,这也引起了一些同学的妒忌,有些同学故意孤立她,甚至连她的室友也慢慢冷落她。女儿很苦恼,加上学校的规章制度比较严格,周末出去都要写放行条。在校内找不到认同感,又无法去校外寻求排解内心烦恼的途径,女儿的心情变得越来越糟糕。我安慰她说,管理严格是为了保障学生的安全,我们应该理解学校的做法。针对被同学排挤和孤立的情况应及时跟老师反应,听取老师的意见。女儿之后跟学校老师进行了沟通,老师建议她参加一些团体活动,增进与同学的感情,我们也建议女儿除了学习外,适当参加一些体育活动,Kate先后尝试了游泳,骑马,最后报名学习划艇,并且很快就喜欢上了。这项运动非常考验参与者的意志和毅力,天没亮就要起床去冰冷的海水中运动,因为是自己感兴趣的,女儿并不觉得辛苦,反而觉得有趣。划艇是六个人一组,女儿和她们都成了好朋友,后来还去参加比赛,甚至和一些男校的学员一起比赛。女儿甚是开心,这些运动不仅锻炼了身体,开阔了视野,减轻了压力,而且还交到了更多的朋友,女儿渐渐融入进去了,人也变得更加活泼开朗。而且,她也主动承担了辅导一些同学数学作业的任务,她的朋友也经常向她请教,女儿的耐心与热情终于使她得到了同学的认可。看着Kate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我们的心也算是放下了,留学生活似乎进入了正轨。
但一次意外的事件又打乱了女儿这看似已经建立起来的秩序,Kate室友的好友因为某些原因自杀了,室友情绪崩溃,她的竭斯底深深地影响了Kate,以致Kate也变得悲观消极且极为情绪化,为了寻求安慰,Kate迷上了泰剧中的几个红星,恰好他们要来广州举办影迷见面会。Kate说太想家了,要求回来。回国后, 我向先生建议等她休息几天后再谈学校的事,先生担心她落下功课,急不可耐地劝她尽快回校,女儿把自己关在房间,不理我们。第二天,好不容易等她打开门,我们冷静下来,心平气和地同她做了次思想上的交流。女儿最终答应学校让她去看心理老师的建议,我们也答应了她去影迷见面会的要求。见到了心目中的偶像,Kate很是高兴和激动,心理老师似乎也解开了她的心结,看了几次,她的状况好多了,我也按照心理老师的建议,尽量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按照孩子的需求去做,很快,Kate自己要求去学校上学了,她也重新变成那个阳光开朗活泼乐观的女孩。如今,Kate已经高中毕业了,成绩一直很稳定,也接到了理想大学的录取通知。
我还有一个女儿,Fiona,比Kate小两岁,Fiona和姐姐不同,她不是很喜欢读书,却痴迷于画画,曾一度以为读书没多大用处的她是个聪明的孩子,学什么都快。
Fiona是读完初三上学期去珀斯留学的,她的英语成绩也挺好。但国外不同的教育模式还是大大出乎了她的意料,刚去的时候,她连教室都找不到,因为那边都不是固定的教室,上不同的课去不同的课室。幸运的是,她有一个来自东北的同学,Olivia,Olivia比她早去几个月,她主动带Fiona去不同的课室,Fiona很快就和她成为了好朋友,两个女孩子在一起抱团取暖,所以,Fiona适应得比较快。
一年后,正当我和先生庆幸Fiona已经适应正常的留学生活时,Fiona因为英语考试成绩不太理想,有点情绪,老师向她爸爸投诉,说Fiona情绪不稳定,学校要求她提前回家。我和先生这才发现原来这个外表冷静的孩子内心里藏着许多的委屈和不满。我们没有责备她,只是尽心呵护,用心陪伴她。慢慢地,Fiona终于终于向我们敞开了心扉,我也意识到,以前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不在意的疏忽,都曾给这个孩子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伤害。因为下面还有个弟弟,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弟弟身上,无意中忽略了这个看似坚强,内心却很脆弱的姐姐。
Fiona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内心需求,她把所有的不如意都埋藏在心里,所以,当累积到一定程度,一件不起眼的小事都可能成为让她崩溃的源头。我们试着慢慢去满足她的心愿,增强她的安全感,当孩子提出想养宠物猫时,我克服了自己怕麻烦不愿养宠物的习惯,陪着她去买了她看中的猫,看着她与猫在一起的幸福表情,我知道她脆弱敏感的内心得到了真正的慰藉。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终于打开了自己的心结,高高兴兴地去上学了。遇到事情,不管开心的不开心的都愿意向我倾诉。我也反省了自己原先的疏忽与失责,经常跟孩子视频,聊一些身边发生的事情。16岁的Fiona变得比以前更懂事了。
有一天她突然问我:“妈妈,如果我考不上大学怎么办?我好担心我考不上大学呢?”我笑笑:“孩子,你那么聪明,怎么会考不上大学呢?如果你现在开始努力,你一定能考上大学的。”Fiona点了点头,受到鼓励的她开始认真学习,成绩比以前提高了好多,我们都为她高兴。而且,孩子也为自己树立了学习的目标,她想考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的美术专业。有志者事竟成,我想,只要是她想做的,她一定能成功。

回过头来看看自己陪孩子走过的留学适应期,体现颇深。我觉得,我们要关注的不仅是孩子的衣食住行,更重要的是关注孩子的内心,身心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到一个陌生的国度,生活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孤身一人在外,确实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我们做父母的,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我们要理解和体谅孩子的难处,尽量安慰和帮助鼓励孩子,让他们有一个平稳的过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