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加拿大留学,到底选私校还是公校?这是很多家长都很纠结的问题,我家三个娃,2个在私校,1个在公校,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使我对于私校与公校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加拿大高中12年级是非常关键的冲刺阶段,所以,我刚刚完成《带你走进加拿大大学》一书(预计2018年初同读者见面),又提起笔来,希望分享更多有关加拿大高中最后一年的故事,同上一本书不同,这本新作更具故事性和观点性,希望能够从不同角度评估低龄留学的价值和影响。
故事很多,上回讲了小儿子带回大学申请密码,今天,在大学正式申请之前,跟大家讲一下我家三个孩子的事。
三个孩子:二个私校、一个公校,最后一年给我不一样的感觉
我家三个孩子,二个私校、一个公校,最后一年都是忙着大学申请的事情。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使我对于私校与公校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因为两种体制不同,我感觉到,学校在申请大学资源、一对一指导、课程灵活安排、毕业生管理上,公校与私校都各有特色。
能够提前了解不同学校环境,对孩子升学的影响,更有利于家长有智慧地参与其中。毕竟,孩子最后一年的故事,父母也担当相当重要角色的。
在孩子的毕业季,公校与私校的配合方面到底有什么不同?听我慢慢道来。
私校、公校安排,只是因为需要,并非什么“女孩贵养”、“男孩穷养”
中学就在加拿大,我家两个女儿读的是贵族私立学校,小儿子读的是普通公立学校,这种安排,并非圈中朋友所传的,我和太太是曾经风行一时的“女孩贵养”、“男孩穷养”理论的实践者。
厚此薄彼,重男轻女,不是我们的风格。只是当年实际情况,也有必要做些交待。
我们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移民加拿大的,经过了酸甜苦辣四年移民生活后,我们终于在加拿大站住脚。
由于骨子里的不甘寂寞,在打工的陈老板Kimble支持下,我回中国创业,一呆就是20年。我在加拿大打工的故事,收录在《加拿大打工宝典》一书(花城出版社2009年版)。另一本《回中国创业》((花城出版社2009年版),记录了我在中国的创业历程。
那时,三个孩子随我们在国内上学。大女儿在念完高一之后,希望返回加拿大完成高中学业,经过一番考察、比较,最后她被BC省维多利亚岛上女子学校录取了。择校,真的是考验家长的智慧。
家长提早规划,孩子有备而来。当初,把大女儿送入这所贵族学校,主要是因为它满足我们最大的要求。因为我和太太仍身处中国,可以放心把孩子交给学校。
该校可以寄宿,半封闭式管理,学校规模小,以本地学生为主,高年级才有按区域比例招收寄宿国际生,这一切都利于女儿尽快适应和专心读书。
大女儿在国内已经有了一套学习方法,用了半年的时间去适应去转变,进入12年级,就冲刺去为申请大学做准备。一年后,二女儿也顺理成章与姐姐为伴,入读9年级。
两个女儿独自在加拿大念中学,我们留守在国内,同不少国内家长一样,我们也经历过担惊受怕的日子,情同身受,所以,现时,我同不少留学生家长沟通时容易产生共呜。完全同理心所致!
小儿子入读加拿大学校,我们没有择校上的纠结。
加拿大公立学校,在我眼中都是差不多的。后来,我们从中国回流加拿大,在多伦多定居下来。在好朋友帮助下,就在我们家附近找到了他现在就读的公立学校。
当送他进去读书后才知道在当地口碑不错的名校,这所学校满足我们的需要第一点是离家近,离居所不到100米的距离;第二个是满足了儿子希望进到一所像他在国内学校一样大一点的学校,他希望有一个大的空间,有更多的同学可以让他多认识不同的朋友。
选择什么学校是许多留学家庭最为焦虑的事情。
或者,我们对于学校的要求不多、不高标准、不繁锁复杂,做了功课之后,顺其自然。或者,我们觉得认识学校重要,但了解自己的孩子更为重要,所以,我们注重同孩子关系的建立。
不错,留学,是家庭教育翻开新的篇章,但今天的故事是昨天情节的延续,今天的故事又对明天结局有所暗示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许多朋友对孩子在留学表现不满意,真的要反省,从往日忽略家庭教育那一课开始检讨起……
我不是说风凉话,也不是想炫耀什么,无论选择公校还是私校,父母当然要清楚学校的环境:孩子正处于成长期,成长中的孩子如同树苗,土壤十分重要。如果我们无法预测土壤的好坏、优劣、冷温、酸碱,那就先把树苗培养强壮些,再做移植工程。
留学的孩子是否成功,同一直以来是否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关系密切。家庭教育,我是身体力行的。所以,我对自己三个孩子有信心是因为在留学规划之前,家庭教育己经打好了根基。
关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推荐你阅读我写的两本书:《海归博士家庭教科书》和《爸爸,你可以不一样》(花城出版社2012年版)。
书的封面,是孩子们的大作
私校、公校之分,我脑海里的图画是:游泳池和海滩、私房菜和大众食堂
知识就是海洋。
私校,以大学尤其标榜名牌大学为培养目标的私校,单轨制直通车式的精英教育,从艺术、体育、音乐、俱乐部等配套,似乎是精心设计的室内游道比赛。
公校,以就业和升学双轨制的公民教育,学生在众多的实用和学术课程里,如同在大海要先学会游泳才能生存。
知识是食粮。
私校,如同私房菜,各具特色,各有所值。
公校,是大众化食堂,标准化出品。
我们都有名校情结,但这在私校和公校有不同体现。
我两个女儿就读的学校算是名校,超过100年,百年的沉淀,积累的历史价值。我儿子就读的公校也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了,也算是有点名气吧。
细说公校之名校
因为来留学的大都是选择公立学校,我讲一下所谓的公校的名校。
近年来,到大多伦多读中学的,大都涌入北面的约克区学校。不可否认,以省考的排名作为依据,可以作为一个参数,但并不能作为唯一名校与否的标志。
现在的现状是,国内家长只盯着几所排名靠前的中学,一窝蜂申请,供少于求,人为制造紧张,不少国内学生尤其学霸,发现进去后ESL班是清一色的清华班。
能读书的集中一块,在国内很容易因为升学率造就一些名校,但加拿大却不是这样的。因为大众食堂在加拿大最典型的是快餐连锁店,标准的管理。
店长(校长)管理能力再强,也是三、四年一换。小儿子学校校长很负责任,每周我们都会收到学校的邮件,有时,我们晚饭后散步到学校大门,还会看到校长的车在学校,我想她应该是全校最后一个离校的。
认识她三年,调到另一所中学,新来的校长似乎不那么勤快,这发邮件给家长的频率可见。服务员(老师),无须择优上岗,没有评级。顾客(学生)就近入学。
可以说,学校所处社区的家庭决定学校里生源的素质。为什么会出现在华人圈子里出现孟母三迁,因为新移民住下来之后,才发现这个学区的生源并不是很如意,马上搬到另一个更好的学区。
读公校和读私校的孩子,最后的一年有什么不同呢?
“一国两制”,我家三个孩子经历了两所不同教育体系,到了毕业生阶段,我观察到两类学校有三大差别:
1 / 大学资讯私校更丰富,大学也更重视私校
每年申请季,应各学校邀请,大学招生部门都会去不同类别学校做推介,相对于公校,私校学生对大学兴趣,或者说,入读大学的比例更高一些,所以,大学对私校,尤其是贵族私校的重视程度也相对较高。安省的私校更会安排校巴,送学生去参加每年九月份在多伦多市区举办的大学展。
我的两个女儿所在BC省虽然没有举办大学展,但她们学校每年会联同附近另一所男校举办小型大学展。东部大学如多伦多大学、麦吉尔大学都会派员参与,亲自讲解和解答学生问题。
2 / 私校更重视学生升学铺导,会投入更大精力。
私校通常会一对一指导学生有关大学申请的具体事项。
公校通常是在学校礼堂,类似国内开大会的形式,由负责老师统一讲解,个别学生如果有不理解的问题才会有老师个别指导。在公校,通常一个辅导老师要负责上百名学生,需要任何辅导和帮助都是需要提前预约的。
3 / 12年级学生的特殊待遇,公校与私校各不相同。
女儿就读的私校对于12年级的毕业生,待遇很高,比如安排单间宿舍,使学生可以更专心学习;晚上可以申请延时关灯,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可以完成学业和其他作品准备;还会安排孩子参加个人或团体专业竞赛,以更好的成绩申请理想的大学。
公校也会开放同样的机会,但不会为某一个学生特别的去“开小灶”,这也许是公平的原则,更多的要靠学生自己去主动搜索、了解或者求助老师!
4 / 私校毕业典礼“高大上”,公校场面隆重,但衣着随和。
我参加过两个女儿的毕业典礼,极其盛大、庄重,全部西装革履。
孩子们首先要穿戴传统的毕业礼服逐一上台从校长手里接受毕业证书。主礼老师逐一读出毕业生留言,介绍毕业生的升读大学和专业。
晚上,还会给孩子安排有丰富多彩毕业晚宴和晚会节目,作为高中生活的完美收关,给孩子们留下值得珍藏的美好回忆。
墨迹晕染分割线
朱博士有话说
陪伴与看护小留学生们,是我这几年做得最有价值、也是最有意义的事情了,看着孩子们从最初的胆怯无助,到后来的乐观自信;虽然经历了成长的痛,但收获也是满满的;每一点进步,都是孩子们努力的结果,我真心为孩子们高兴,感觉自己是最幸福的人了。
2013年,我出版了第一本有关留学的书—-《中学就去加拿大–我将两个女儿送入加拿大名校》(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之后又相继出版了《轻松留学加拿大》(华文出版社,2015年版) 和《带你走进加拿大高中》(中国商务出版社,2016年版),通过这3本书,我都是在分享关于留学生在加拿大读中学第一年的故事,希望藉此,令孩子们在留学之初,就能够有备而来,顺利开启留学生活。
第一年,对于很多低龄留学生而言,是充满了挑战、迷茫、泪水、孤独、奋斗和适应的一年。
转瞬之间,眼看着身边的孩子们就走到了中学最后一年。
无论你是从9年级,也就是加国的高一读起,就像我家的老二和老三;或是插班读10或11年级,象我家老大一样,最后都是要全力冲刺,进入自己梦想的大学。
留学是一场追梦之旅,但更像是一场赛跑,有的选手是参加4.2公里全马,有的是参加5000米长跑,也有的是参加400米短跑,但一旦进入赛场,最后都一定要冲刺终点。
我们的目标不一定是夺冠,但一定要认真完成比赛,享受这一场竞技带来的快乐、收获与成长。
加拿大高中12年级是非常关键的冲刺阶段,所以,我刚刚完成《带你走进加拿大大学》一书,交给童趣出版社 (预计2018年初同读者见面),但我意犹未尽,又提起笔来动手写,在这高中最后一年,我们是如何指导身边的小留学生们走进加拿大大学的。
同《带你走进加拿大大学》一书不同,这本新作更具故事性和观点性,希望能够从不同角度评估低龄留学的价值和影响。
故事很多,我会慢慢讲给大家听。
预告篇:大学申请,我和朱老师三次“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