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集体的智慧,帮助低龄留学孩子,构筑自身的安全“防骗网”

fraud-escroqueries
越来越便捷的通讯与经济往来方式,使得电信或网络诈骗成为一种全球化的趋势,加拿大亦不例外,而小留学生的单纯与缺乏社会经验,以及良好的经济条件更是成为诈骗集团的关注重点,这也因此增添了留守父母担心。

加拿大新近流行的诈骗种类及做法
使馆来电。
近期,频频有人接到自称是大使馆的语音电话,通知是有一份重要文件要取,或者是信息被盗用,需要本人亲自去澄清。语音是中文服务。这种电话骗子同样是以群发的形式进行。笔者及周围的朋友包括外国朋友都接到过,甚至不止一次的接到过这种电话。记得一位外国朋友接到这个电话时,一脸茫然,因为她根本听不懂中文,我接过来一听,是中国大使馆让她去取一份重要文件。这是一种较为低劣的行骗手段,广撒网,深钓鱼。其实,针对这种行骗,接到电话的人只要多问问周围的同学有没有接到类似电话或上网查看近期有无此类行骗行为即可发现。但由于小留学初次独立地面对社会和生活,有些仍然生活在家长和老师构筑的外面的世界如此美好的想象空间,只有他们才会成为诈骗集团深挖的行骗对象。
前几天,监护团队的一名监护人说他的学生接到了一个使馆来电,聪明的是,这位孩子向监护人诉说了此事,虽然监护人告诉他这是诈骗电话,但单纯的孩子很是不信,幸好,监护人同孩子家长沟通,由家长出面,制止孩子可能采取的鲁莽行为。当然,这位小留学生的怀疑自然有他的理由,他认为一个学生,没有钱,有什么可骗的,而且,他们是国际留学生,手里拿的是中国护照,总是难免会出现护照过期或其他等等问题。这其实也正是行骗者心理战术的重要一环。

快递催件。
这同样是近期流行的诈骗电话。电话主要是告之有一封重要快递即将过期,这是最后一遍通知,电话是以英语语音发送的。同样,小留学生仍是受害的重灾区,因为独自在外,有时父母会从国外邮寄零食包裹之类,学生白天上课,可能没法及时接到快递包裹。加拿大快递服务的习惯做法是,如果快递上门家中没人,通常会把包裹放到离住户不远的POST中心,由收件者自己去取。但这种情况下,快递投送人通常会在接收人邮箱中留下字条通知,内容通常包括包裹目前所在的POST位置,以及大致的取件时间,收件人拿着这个取件凭证自己去取。这种骗术,最容易让人上当受骗的。

微信换币。
相比于上两种诈骗,这种属于小范围的,骗子多潜伏于微信朋友圈中。一些中国留学生春节或假期回国收了红包,回加拿大后想通过微信朋友圈,转换成加币。曾经有一位大学生遇到过这种诈骗,对方说你先把钱汇过来,我按多少汇率给你,钱汇过去之后,对方一直都没有转帐过来,虽然,后来这位同学在群里暴光了此事,但因为这种所谓的换汇诈骗是很隐避的,它很大程度上利用了年轻留学生易轻信周围人尤其是朋友圈中陌生人的心理。

警方警告。
2017年多伦多曾发生多起中国留学生遭遇的虚拟绑架电信诈骗案,先后有四名中国留学生失联,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犯罪分子不仅了解了学生的相关信息,而且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尤其是年轻学生社会经验不足,无法清晰地甄别信息的真假,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称事主身份信息被盗用,涉嫌洗钱等,要求事主对银行账户进行处理。最为严重的是通知涉事留学生先离开学校或寄宿家庭,躲藏起来,重新购买电话卡,不与任何外人联系,否则会影响国内家人的生命。这在成人看来,很是低级的游戏,却被一些单纯的留学生当了真,而诈骗集团就此以孩子被绑架为借口,向国内父母索取高额钱财。

信用卡过期通知。
我有时在家里的固定电话中也会接到类似的英文语音电话,通常是通知信用卡发生了欠费、到期、大额消费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停止信用卡的使用,或收取高额费用等。一些留学生担心会造成费用的损失,加上对国外信用卡管理制度的不了解,极易 成为上当受骗的对象。

转发优惠卷。
这是我曾亲身经历过的一类诈骗: 利用社交媒体转发优惠。一次看到一则关于转发信息可得COSTCO $ 60元优惠卷的诈骗广告,心想,随手一转可以使多人受惠,于是不加思考便转发了,而收到信息的朋友出于对我的信任也不假思索的再次转发,事后才知道这是一则诈骗广告。

如果要数算下起,估计可以写成一本小说。这也是智能手机带给我们的一些负面影响。

为什么留学生成为诈骗重点对象?
在与家人聊到这个话题时,太太和孩子们也颇有感触。她们也都有过接听到类似电话或微信的经历。
大女儿是学心理学的,现在从事电脑设计的,因此她对此比较敏感。她说现在有一种机器人电话(Robocall),这种群发的电话,一旦有人回应,就会根据反应再作下一步的计划,比如,如果外国人接到中文电话,因为听不懂自然不会理会。如果是中国人,如果有回应,即便立刻挂断,也可能被判断出是中国人,然后,骗子便会根据这一信息缩小行骗范围并采取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留学生为什么会成为诈骗的重点对象?大女儿说,其实不是留学生容易受骗上当,每个人都容易,关键是当你在关注一件事时,容易对所关注事物的相关信息发生兴趣,从而使诈骗信息乘虚而入。我自己就是一个例子,不少老人上当受骗也是其中之原因。小心信息收集。
“你要保守你的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的”(箴言4:23)

当然,留学生成为诈骗对象无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诈骗所涉及的内容似乎与自身有关,正如前面所述的使馆和快递电话,留学生考虑问题较为单纯,极易成为受害人。
二是自身的安全感不强。小小年龄留学在外,多数事情需要自己独自承担,某一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自己的生活或学业。所以,宁信其有,不信其无,认真对待,成了多数留学生的自身安全防范心态。
三是留学生与父母远离,万里之距,中间的时差无法规避,问题出现无法及时反馈给父母,这也同样给了诈骗集团可乘之机。
四是人生阅历不足。留学生尤其是低龄留学生,从未处理过类似突发事情,总是以自己的处事方式推断外人的行为。而且,现在的大数据时代,诈骗集团极易获得受骗者的真实个人信息,诈骗集团组织严密,行骗手段多样化,专业化,甚至产业化。小留学生社会经验不足,极易成为诈骗目标。

小留学生应当建立自身的“防骗网”,阻骗术于身外才是最好的规避措施。
关于如何预防电信诈骗,二女儿的回答直截了当“只要在加拿大听到中文电话”,立刻挂断并拉入黑名单。事实上,在加拿大尤其是多伦多官方或服务电话一般都会以官方语言英语的形式出现。这一判断方法不无一定的道理,但有的诈骗电话是以英文的语音发送的,所以这种做法虽有效却不是万全之策。

智慧家长帮你的留学孩子建立自身的“防骗网”,阻骗术于身外才是最好的规避措施。

关注政府提示。
政府也在鼓励民众将有关提防电信诈骗的信息进行广泛传播扩散,以防止更多的人受骗。同时告诫民众,一般政府部门都不会以文字短信的形式与人沟通,也不会通过电话或邮件向索取个人资料,或要求立刻付款,更不会用恐吓的方式进行。接到电话者心存疑惑可以从官网上查到官方电话,直接电话求证后再作决定。
加拿大反诈骗中心电话:001-888-495-8501

留意大使馆的提醒。
近期出现的电信诈骗多是犯罪份子以电话录音方式随机拨打,谎称自己是中国驻加拿大使馆,对此,中国驻多伦多总领事馆称:“如果是总领馆打来的,是关于您证件需要补充这样内容的电话,那么我们在电话里绝对不会向你索要跟你的财产有关的任何信息。就以这一条来区别就效,因为这跟办理证件没有任何关系。”

中国驻加拿大使馆领事保护与协助应急电话:001-613-789-3513
中国驻多伦多总领馆领事保护与协助应急电话:001-416-5290068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加拿大大使馆
地址: 515 St. Patrick Street, Ottawa, ON. Canada KIN 5H3
电话: +1(613)789-3434, +1(613)791-0511
传真: +1(613)789-1911, +1(613)789-1414
网址: http://ca.china-embassy.org
电邮: chinaemb_ca@mfa.gov.cn
紧急电话:
驻加拿大使馆:001-613-8788818 (领事服务区域:渥太华地区、纽芬兰和拉布拉多省、新斯科舍省、爱德华王子岛省、努纳武特地区);
驻多伦多总领馆:001-416-5290068(领事服务区域:安大略省、曼尼托巴省);
驻温哥华总领馆:001-778-2380003(领事服务区域: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和育空地区);
驻卡尔加里总领馆:001-403-9986777(领事服务区域:
阿尔伯塔省、萨斯喀切温省、西北地区);
驻蒙特利尔总领馆:001-438-4016980(领事服务区域:魁北克省、新不伦瑞克省)。

吸取过来人的经验。
我家的大女儿说当你接到这些信息时,可以去求证。她给了我加拿大防诈骗的网页和电话。我把网页和截个图在文后发给大家参考一下。

相关截图和防骗网站如下:
http://www.rcmp-grc.gc.ca/scams-fraudes/index-eng.htm
http://www.antifraudcentre-centreantifraude.ca/reportincident-signalerincident/index-eng.htm

第二就是多咨询周围的同学、朋友,寄宿家庭和监护人,诈骗是一个团伙,我们也需要以集体的智慧回应。
三是依靠发达的互联网。比如说,输入使馆来电,快递公司来电这些关键词之后就会有一些关于诈骗的信息。
四也是最稳妥的做法就是是跟父母及亲人求证如何处理。大人通常有这方面的经验,父母也更关注孩子的安全,会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孩子求证。
五是不要轻信,不随意透露个人信息,更不要随便转账汇款。如不慎上当,立即当地警方报案,如不慎透露信息,可向加拿大反诈骗中心(CANADIAN ANTI-FRAUD CENTRE)报案,要求其保护财产安全。同时,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不要随意在网站上注册,谨慎填写自己的姓名、手机和银行卡号。接到陌生电话,首要任务是先核实信息。

家长的帮助。
家长是孩子安全留学的“后援团”,应经常督促孩子把疑惑的事情在自己的同学亲友群说一下,利用集体的智慧和成人的经验来帮助孩子判断。孩子小的时候,作为家长总是教育他们要做一个阳光少年,用善良的心对待这个世界,用信任之心、友爱之心对待周围的人和事。这是树立孩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基础。而当孩子真正要走入社会后,家长也应把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适时适当地展示给孩子,让他们在相信世界美好的同时,适时提防可能出现的不和谐因素。

结尾:过往生活给我们一个启示
送孩子出来留学的60后和70后家长们,相信你对于家家户户阳台、窗台等安装“防盗网”,木门外安装“防盗门”,这一切都仍有印象吧?曾经有一段时间,央视春晚上某几种牌子防盗门广告大行其道。现在,时代不同了,场景也更换了。但历史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
常听老人们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老人们的经验都是从教训中得来的,值得后人们谨记。
从“防盗网”、“防盗门”,我想到的是“防止诈骗网”。这个网,可能看不见的,固定在某个地方的,但却是处处存在的,可移动的。最重要,是父母和孩子,甚至更多人一起来建筑而成的。诈骗是一个团伙,我们也需要以集体的智慧回应。一句话,家长是孩子安全留学的“后援团”,应经常督促孩子把疑惑的事情在自己的同学亲友群说一下,利用集体的智慧和成人的经验来帮助孩子判断。

外面的世界总体是美好的,人心多数是向善的,但正如世界是多样的,人性也是多样的,平静的海面下也会隐藏着暗流和礁石。对小留学生而言,社会同样是一门必修的课程,这一课程需要用自身的实践来完成,判断一个行为的对错,就像学术课程里判断一道题目的对错一样,需要智慧和经验,更多的是需要学习和思考。作为成人,我们只能给予孩子们一些自身经验范围内的提示,真正的防止被骗还需要他们构筑自身的安全“防骗网”。

新的一年,新的开始——致所有挣扎在留学困境中的小留学生及家长们

1086425141
今天的话题是想送给那些挣扎在留学困境中的小留学生及其家长们,新的一年,新的目标,新的开始。

留学的愿景大都是同样的美好,而留学路上的困难却因人而异。虽然,多数人都在以轻松的口吻谈论着低龄留学,可现实中,并不是每一个小留学生的留学之路都是一帆风顺的,就像幸福的家庭都是类同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一样,陷入留学困境的小留学生们同样有着各自不同的烦恼和忧愁。这种困境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引导则会导致留而不学,学而不精,甚至个别同学会陷入一种留学的困惑之中。

困境之一:留而不学

对于那些留而不学的孩子,从表面上来看,他们似乎在肆意挥霍着父母的钱财和自己的青春。他们把留学当作了躲避国内教育压力的途径,来到远离故土的异国他乡,每天沉迷于游戏,购物,除了学习之外,各种的攀比,不仅耽误了自己的前程,也影响了整个留学群体的声誉,给外界带来了各种对小留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误解。国内留守的父母也因此而伤心,为当初决定让孩子出国留学而后悔。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留学也没有回头路,既然出来了,就要尽努力去完成自己的学业,因而,找出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的解决才是上策。

事实上,抛开社会上对这些孩子的负面看法,深入了解一下这个群体,我们会对这些留而不学的孩子有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对于十几岁尚未成年的低龄留学生来说,价值观尚未形成,但基本的正确与否他们已经明白,也就是说已经到了明理的年龄。这也是个爱做梦,爱幻想的年龄,富于理想和抱负,而自我意识却强而不稳,如果这种理想与抱负超出了能力范围,则会造成好高骛远,结果是被现实折磨的心灰意冷,最终自暴自弃。这类孩子是带着问题留学的典型代表,不是国外优越的环境造成了他们的颓废,因为问题绝不是一天出现的,就像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一样,这些问题就像浮在水面上的冰山,隐藏在水面下的才是问题的根源,而这却偏偏易被家长所忽视。对于留而不学的孩子,问题一般归于以下几点:一是在国内就沉迷于游戏,国内学习习惯和知识基础没有打好。二是语言不过关,出国后听不懂课,久而久之,便放弃了。三是生活自理能力不够,出国后无法融入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为摆脱孤独感,渐渐交上了一些同样有着坏习惯的朋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家长永远不要抱怨孩子的坏习惯始于朋友圈的不良环境。

相信每个出国留学的孩子都有着梦想中的成功,也都为了理想而努力过,在现实中也挣扎过。对于他们,最需要的是来自父母的支持和引导,他们是一群处在困境中,力求解脱的孩子,就像站在悬崖的边缘,推一下便会掉入万丈深渊,往回拉一把便会重获新生。虽然话说的似乎有点过于严重,但这里只是想提醒各位家长,他们此刻最需要的是你们的关心,因为只有父母才最了解孩子这些问题的根源。也只有父母能真正带他们走出困境,对于在国内就沉迷于游戏的孩子,送出国本身就是父母的不负责任。曾经有一个父母自豪于自家孩子是村子里第一个出国留学的,这种为了面子而不是出于对孩子未来负责的父母是孩子最大的悲哀。但既然已经送出来了,问题就像纸里的火,显现只是早晚的事。对于这类孩子,有一个妈妈的做法值得推荐,这位妈妈得知孩子在国外仍然沉迷于游戏时,果断地放弃自己在国内的事业过来陪读。围追堵截,用尽了各种办法,让孩子减少游戏时间,进入正常的课堂,同时,针对孩子落下的知识通过与学校老师的不断沟通,合理地调整了选课,再加上课外辅导班的跟进,孩子逐渐融入了正常的学习生活。这位妈妈的做法是非常明智的,因为单纯戒掉游戏瘾是很难成功的,只有学业同时跟进,才能让孩子在另一个空间找到自信,从而使兴趣最终发生转移。

对于因语言不过关听不懂课而放弃学业的孩子。家长同样应给予支持和关注,听不懂课,孩子的痛苦大过于父母的焦虑。拥有一口流利的英语是每个孩子的共同愿望,可更多孩子却低估了实现这个愿望道路上的坎坷,也许他们曾经努力过,也为此挣扎过,相信没有任何一个孩子乐意生活在一个听不懂又无法开口的环境中。前段时间在一个机构的会客室里见到过一个孩子,当机构工作人员询问他时,孩子一脸茫然,手足无措,可以想像出孩子的窘境,如果课堂上也是这种情形,孩子为了保住自己的尊严,只能坐在教室的角落,默不出声,或者干脆逃课,最终,留而不学。有些父母天真的以为孩子出了国自然而然地就学会了这个国家的语言,当然,与出国前相比,孩子最终语言能力的进步是必然的,但他们因此而付出的代价却可能是高昂的。

而自理能力太差,也同样可能导致孩子留而不学的结果。个别孩子出国前在家里过着众星捧月般的生活,除了上学之外,其他全是家中长辈的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这样的孩子出国后住在寄宿家庭很难适应的,如果没法融入寄宿家庭,孩子的孤独可想而知,而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与其他的留学生一起抱团取暖,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消磨在朋友的聚会之中。如果交到上进的朋友自然可以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但我们经常看到一小群孩子一起在街边游荡,甚至在外偷偷喝酒,即便在图书馆,偶尔也可以看到几个同学聚在一起打游戏的现象。坏的习惯会像瘟疫一样地消磨着这些孩子的意志,使他们逐渐丧失学习的动力,最终沦为留而不学一族。

困境之二:学而不精

学而不精亦是留学中的一种现象。所谓学而不精,是指一些孩子也在进行着正常的学习,但在学习态度上不愿下功夫,只满足于眼前的分数。众所周知,加拿大大学的申请靠的是高中的4U及4M课程平均分,一些孩子为了申请上好的大学,把精力放在高分数上,而国外的课程虽然不重,但作业难度却不轻,这里的多数作业都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学生自己的总结、思考,需要网上查阅资料才能完成。一些孩子单纯的把目光放在分数上,而不考虑自己的兴趣及未来的职业规划,在选课时总是以投机的心态选择容易得高分的科目,做作业时也是东拼西凑,或者小组作业选择跟随优秀生一起蹭高分。这种心态下,留学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高中培养的能力是今后大学学习的基础,这种学而不精只会给未来发展带来很大的障碍。有些孩子甚至为了分数,不惜从优质的公立学校转到了莨莠不齐的私立学校。高分并不代表着真正的能力,进入大学也并不意味着能够顺利毕业。前段时间网上传出多大学生考试答案一致源于在同一家校外实习班补习一事,究其根源就是高中学习能力没有培养好,基础不扎实,虽然高分进了多大,却没有能力顺利进入大学的学习。学习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只有静下心来,脚踏实地,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学而不精,不仅是一种学习态度问题,更多的还是体现为一种学习能力的欠缺。但有了好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的培养则只是时间的问题了。曾经有一个学生为了出国前做好准备,曾咨询我能否买一套教材在国内先学习一下,事实上,加拿大的学习并不是一本教科书就能解决问题的,但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孩子出国的目的是很单纯的,他明白自己出来就是为了学习的,有了这种学习态度的保障,这个孩子过来之后很快就步入了正规。另外还有一个孩子为了早点适应这边的课程,在国内就开始通过网络等途径进行留学前的语言等各项准备,事实也证明,有备而来的留学才是真正的留学,这种备更多地体现为学习态度的准备。

许多家长都在感叹学霸走到哪儿都是学霸,究其原因就是他们拥有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一种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靠外在的力量,而是靠内动力来驱动的。单纯的补习只是一种外在的推动,并不能激发出孩子自身学习的内动力。真正内动力的培养是靠孩子自身的兴趣与汲取知识的热情,把学习当成一种习惯,这就是学习的态度问题。当然,态度是与能力相关联的,任何一个有着较强学习能力的孩子首要的条件是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而有了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便可培养出来。因而,这也要求家长在孩子出国前应该明白自己的孩子是否具备学习的能力和态度,如果在国内本族语言学习环境中尚且存在问题,出来后在另一种语言环境下的困难可想而知。正如前面所述的那名作为村里第一位出国留学的学生,在国内就是靠补习班来维持着并不算优秀的成绩,想着出国学习会很轻松,这种盲目的留学结果自然不容乐观。

有的家长觉得国外也有补习班,一样可以维持国内的学习方法,事实上,补习只是一个拐杖,在必要时可以进行辅助,但永远不能代替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不然只能成为一个永远不会自己走路的低能儿。从学习能力方面来看,国内外都是一样的,国外更多的体现为孩子自我的学习能力。在一次接受电视采访时,主持人问我的女儿对出国留学生有什么忠告时,我的女儿回答说是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学习英语的能力。即便没有英语能力,但至少在过去母语的学习环境中也应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如果在过去的学习中都离不开补习,到了一个新的语言环境只能是受罪。学习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从小培养的,国内的孩子已经经历过了从小学到中学的学习训练,多数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学习能力,只有这样,出来后才能扬长避短,把国内学习数学等工科科目的能力应用到国外其他科目的学习上,知识虽然不同,但能力是相通的,有了学习的能力,知识就仅仅成为能力运用的对象了。

找准问题根源,家长、学生

共同努力是问题的解决之道

新的一年,给这些挣扎在学习困境中的学生我想提出的建议。

第一就是提高专注力的训练。

加拿大课堂时间比国内长,而且一些学校不限制手机带进教室,这里就需要孩子靠自制力和专注力,有的孩子为了训练自己的专注力会刻意把手机放到储物柜里。我的孩子在家里写作业时有时会把手机故意放到楼下,这也是他自己培养专注力的表现。一个法国的教育家曾说过,注意力的培养是学校教育的真正目的。训练专注力其实还可以靠参加运动来实现,专注力的训练就是一天只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把一件事情做好做细,做的认真,坚持下去就会有收获。对十几岁的孩子来说,诱惑是随处都在的,如果没有一定的意志力,外界的诱惑就是无孔不入。

第二就是学会计划。

计划是最好的准备工作。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做到有备无患,有计划才能分清重点,最终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最终目标。

同时,我也想在新的一年给留学生家长一些建议。第一,对于如何衡量是否已经做好留学准备的问题。

这也是一些家长经常向我咨询的话题。我给出的建议就是看孩子在国内的学习情况和状态,如果在国内尚需要补习才能跟得上学校进度,那送出来的结果也是可以预料到的。但事实也不是完全绝对的,曾经有陪读家长带着成绩一般的孩子过来,结果也是很不错的,因为,相对于国内填压式教育,加拿大高中教育给孩子留下了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如果孩子本身有学习的愿望,在父母的帮助下,利用课余时间补上国内欠缺的知识,重建对学习的信心,任何目标也都是可以实现的。但对于自律性不强的孩子来说,这种留学是带有很大风险性的,需要父母的指导与监督能够随时跟进。

第二,根据孩子的现实情况适当调整家长的期望值。

曾经有一个孩子学了两年之后,发现仍然没法适应这边的学习状况,没法实现自己的预定目标,于是在与家长的商量之后,适时调整了自己的学习年限,这其实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做法。相信每个家长在孩子出国前都会有着很高的期望值,但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并非如此,当发现孩子的努力达不到期望值时,适当引导孩子调整目标是非常必要的,不然,当孩子发现无法达到目标时,非常容易彻底的放弃。家长应该明白,上大学不一定是所有孩子的出路,调整目标,找到孩子的兴趣点,相信只要心有希望,就会有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时候。

新年寄语–留学容易,成材难,且学且珍惜

WechatIMG5
自从关注低龄留学,我亲眼目睹了年龄相仿,家境相似的孩子来到加拿大后不同的变化,也让我深深体会到了留学容易,成材难,不断引发我的深度思考。

2018年转眼就要过去了,回顾五年前我以留学生监护与学业指导的身份步入小留学生及留学生家长群体,五年来,从低龄留学教育的关注者到认真研究和思考留学教育,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以书和公众号文章的形式刊发出来,为正走在低龄留学路上或即将步入低龄留学队伍的学生与家长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五年,百余篇原创,留学的深度思考

这五年来,围绕低龄留学,我们共发表一百多篇文章,具体文章列表见文后。2014-2018,这是陪着小留学生一起成长的五年,一路走过来,几多欢笑,几多感慨,更多的是对低龄留学的思考和感悟。尤其是刚刚过去的2018年,几乎每周一篇的公众号文章, 85%都是原创,在此,我也特别感谢我们的团队,正是大家的共同努力,构筑了与小留学生及家长们的交流平台和心灵纽带。

在刚刚过去的圣诞节,我有机会看到选自传道书中的一句话:“日光之下,没有新事。“

传道书(Ecclesiastes)1:9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1:9 What has been will be again, what has been done will be done again; there is 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

其实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些很新鲜的事情,都已经发生过,或者将要发生。

低龄留学在中国自清末就已以政府官办的形式出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政府也开始鼓励民间有能力的家庭或个人自费出国留学,时至今日,这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事情。

随着国家经济环境的日益改善,近几年,低龄留学的人数相对于大学或研究生留学,正在呈指数级增长,并因此使低龄留学话题成为了这一群体的热点和关注点。

为什么要出国留学?孩子何时去国外读书合适……一系列话题为困惑中的留学生父母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当青春期遇上留学期,雅思没通过如何上多大……等等文章也为在留学路上拼搏努力的小留学生们提供了释疑解惑的平台。

作为留学生监护和学业指导人,我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理解并思考着他们成长路上的困惑。只要低龄留学在路上,家长与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就永远在路上。

教育并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把孩子送出国也并不代表家长完成了这一阶段孩子的教育任务,或者转移了教育责任。教育永远都是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共同责任,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增加孩子成长的成本,甚至会成为一种血与泪的代价。

最深刻的感悟:留学容易,成材难

我对留学群体的关注起因于自己孩子的留学,坚守于自己对低龄留学生的监护与指导,这一过程,让我亲眼目睹了年龄相仿,家境相似的孩子来到加拿大后不同的变化,也让我深深体会到了留学容易,成材难。如何帮助家长们解决他们的困惑,如何辅助小留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做留学生、家长与学校的纽带,共同为孩子的留学保驾护航,是我努力的目的所在,也是未来继续努力的目标。

保驾并不是完全的保障,留学成功的最终决定因素仍然是孩子自身。圣诞期间,我回温哥华看望老母亲,中途与一位留学家长会面。她是一位刚过来陪读半年的家长,正困惑于孩子学习的被动,努力上多大的目标看似变得遥不可及。

在家长的盛情邀请下,我们在她家的后院进行了烧烤聚餐。看着这位家长把从超市买来的炭精放进烤炉,之后加上木炭,火渐渐烧了起来,我们坐在烤炉的周围,边聊天,边给烤炉扇风,使炉火更旺。

我跟家长说,你看,这块炭精就像是孩子内心的动力,有了它就有了希望,送他出国留学就像是往炉火里加木炭,使燃烧的过程真正实现,而我们的作用就是扇风而已,在催速这一进程的同时,也要时刻关注火势的大小,在遇到不可测的因素时防止火熄灭。但如果没有炭精,这一过程就没法开始,也难以维持。所以,对孩子是否能上多大,家长的担心是多余的,关键是要激发孩子内心的留学动力,家长的工作就是引燃那块炭精,在木炭燃烧的过程中,防止外界因素使火熄灭即可。孩子内心的驱动力才是留学成功的关键,一旦有了这个动力,学校便只是一种选择。

新的一年,将持续关注低龄留学,传道,解惑,与留学生家长共同铺垫低龄留学的成功之路,我们在继续努力。

附:加拿大朱凡及加高党公众号文章列表

加拿大朱凡

2014

孩子:何时来加拿大上学最合适?

【街头专访】一个多伦多大学留学生的毕业感悟

小留父母必读手册:低龄子女留学加国,要注意些什么?

留一趟学,其实我已经修完十八般武艺~

“加高党”|妈妈,陪还是不陪?

国内长假: 加拿大游

历史探秘:加国华人百年沧桑

多大学生的留学生活:读万里书不如走万里路

多大学生如何看加拿大留学生活:会了语言再说

中学就去加拿大:费用

2015

加拿大|【推荐】留学国外最容易得什么病?

加高党|【原创】如何看学生报告表-北美孩子七棵习惯树

【初二】 13年没和孩子过春节

【初三】女儿加国留学感想

【初四】写给女儿的新年寄语

【初五】今天文章很特别

【初六】我在温哥华的陪读与陪“犊”

一位留守妈妈写给她16岁留学女儿的生日“贺信”

加高党|【连载】陪读这半年5

【干货】陪读牛爸:千万不要因为听了一场讲座就把孩子出去国

我是怎样规划三个孩子先游学再留学的?

小留学生眼中的中国高中和加拿大高中

一个监护人的分享

必修课里有一门职业研究课程,到底讲些什么?

和加拿大百年女子学校校长一次有趣的对话

参加新生家长培训活动有感

留学加拿大不轻松:第二周一系列测验考试开始了

第三周,如何跟老师沟通?

2016

第一次與女兒“隔岸”過年

读书,在哪都不是件轻松事

【音频整理A】来加拿大读高中需要准备一些什么?

當青春期遇上留學期

我们在加拿大过春节

上周的两个音频对话整理

听朱凡老师解惑

[与朱博士对话]怎样有效地与留学的孩子沟通?

我的孩子在加拿大高中是这样读的

在加拿大功课吃不饱怎么办?——郝同学妈妈与朱凡老师的对话

留学这一年,我学会坚强、重拾自信、勇于尝试,值!

父母是孩子出国留学最可靠的规划师

看学霸如何无缝衔接加拿大大学(二)

留学初体验

【二人转】从体验式学习,看中加教育的差异

留学路上,没有“学霸”和“学渣”,只有奔跑的学生!

少年留学行,遇上三座大山怎么办?

少年留学,与你同行

留学的代价

留学的价值

留学的压力

2017

像大树一样成长—多伦多大学

五步秘诀搞定加国大学申请全部问题(完整版)

国际生申请加国大学必须考虑的5大因素

孩子申请加国大学父母切勿大撒把这5件事一定要盯紧啦

加拿大国庆有感五则

快开学了,家长、同学,你们准备好了吗?—-顺便继续梳理我们对加拿大中学教育的理解

新生报到:2017年来加拿大读高中的新情况

每月一次:加高党里的陪读家长见面会

留学,只是选择一种相对宽松环境,与此同时,各种挑战接踵而来。接下来,我们会讨论一个全新话题:留学,冲突的开始!

中学就去加拿大:我们将身边的孩子们送入加拿大大学

加国高中生毕业季公校与私校的三大差异

毫无保留:手把手教你网上如何申请加拿大的大学

2018

专访多伦多大学前招生官:揭秘你该了解的大学录取细节

不能与孩子同步,就要比孩子先走一步。大学申请限期快到,除了督促孩子,家长还可以做什么?

带着礼物来拜年,感恩你的选择与陪伴

大学申请季的神秘晚宴—-与多大的一次亲密邂逅

低龄留学的思考:留学到底值不值?

孩子变身留学党,留守父母除了牵挂与焦虑还能做啥?这5条锦囊能帮到你

低龄留学热潮下的冷思考|盘点低龄留学最应留意的7个潜在风险

低龄留学为什么

留学君,爱父母,平常没事多联系,遇上突发事件主动报平安

低龄留学系列| 如何把留学后的风险降至最低?这5个方法你必须了解

低龄留学,陪还是不陪,的确是个问题?!直播系列将推出

别再问我为什么一把年纪了还要生二胎,因为我乐意我喜欢!

陪读爸爸眼中的大留和小留

低龄留学为什么 ⑵

“你敢这样对严书记的女儿说话!”拼爹的特权从幼儿园就开始了?

低龄留学前的冷思考:比钱更重要的是什么?

讲座不是做show,我只分享留学生父母最想听的真心话

6年4本留学著作,奔跑在路上,永不停歇

又是一年高考季:为了孩子的前途,他们做尽了傻事

升学压力五指山,一朝移民上天堂?想太多了!

10城市巡讲收关,收获友谊与信任,背负责任谨慎前行

唤醒孩子的责任心,是留学成功的最关键一步

孩子留学到底要不要陪读?12位爸妈给你最靠谱的建议

陪读历程- TOMMY妈妈

距离不是最重要的,若没有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即使陪伴在身边,也是咫尺天涯

陪读三年,收获满满的

听了不少陪读的分享,但并不是每个家长都可以做陪读父母的,不妨听下这位留守妈妈的五点建议

一个温哥华陪读妈妈的六大感悟

为什么乖宝宝一出国就变坏?加拿大是自由的天堂还是诱惑的地狱?

提醒:“假疫苗事件”热议 孩子留学千万记得带上“小绿本” 否则可能会被停课

人的底层能力,是我们跨行业发展的基石-《带你走进加拿大大学》序言

当我有送孩子来加拿大留学这个念头之后,故事就开始了……

开学三周做了三件小事

分享:乐助小留学生们健康成长,我在多伦多做了五年的寄宿家庭

我是如何教导孩子与寄宿家庭相处的

9月28—30, 你将会在“大学展”现场 ,但我们已为你提前搜集了场外补充的资料

择校:执着与偏见——陪留学家长在加拿大选择中学有感

最新情报:2018年安省“大学展”空前火爆,留学生们满载而归

聊一聊多伦多大学专业特色,听一听12位在读同学的分享

数据说话||关于多伦多大学的录取率、毕业率和就业后薪酬

孩子是否适合来加拿大读书(一): 父母自我评估要过这三关

及时雨| 出国留学,比语言关更难的是什么?被9成家长忽略

从北京到多伦多,中加教育的对碰思考

我用了19年,终于与父亲“和解”:何谓真正面向未来的教育

及时雨:《带你走进加拿大大学》在加拿大华人超市书架开售

“黑五”之后,盘点容易被留加中学生忽视的安全隐患

我为什么要写《带你走进加拿大大学》这本书?

被多数家长忽略的留学智慧:“留白”

别人帮孩子公校转私校,我却鼓励儿子私校转公校

圣诞回不回家?

孩子留学两年,为什么英语还是那么差?

留学是把“双刃剑”,孩子出国后暴露出各种问题到底怎么破?

小留学生,零用钱多少才合适?

加高党

访谈

Paul-只有上课的学习有什么意思?

Ray-感觉自己在国外受了欺负?请怼回去!

Michael-这样的自控力和人生规划,就问你服不服?

Chang-致住家:你们这样以貌取人,真的好吗?

Bethany-好的Homestay妈妈,可以让冰冷的重症监护室都变得温暖

Jasmine-出国留学=成长三倍速,真的有点慌

番外① |Dave-只要你敢,整个世界都可以是你实现理想的地方

番外② |Evan-你可以黑码农加班,但你不会懂他们的累并快乐着

特辑 | 世上只有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好

访谈-大学与专业

数学Mathematics

精算Actual Science

会计Accounting

管理Management

金融Finance

建筑Architecture

社会学Sociology

药理Pharmacology

基因工程Molecular Genetics

护士Nursing

机械工程Mechanical Engineering

哲学Philosophy

小食堂

面:荞麦面 | 不需要肉的炸酱面 | 花生酱拌面

肉:棒棒口水鸡 | 红烧肉做法

轻食: 金枪鱼鸡蛋三明治 | 蜂蜜牛油果沙拉酱

推荐:奶茶推荐 | 甜品推荐 | 韩餐推荐

咖喱,是有灵魂的香料。

把食材的原味发挥到极致,这才是五星级饭店的三文鱼料理方式啊!

吃完这一碗意面,再来一杯酸奶小甜品…幸福生活不过如此

每次去韩国餐厅,小菜吃不够还不能免费添?

好书推荐

Roald Dahl ①

Roald Dahl ②

Indian Horse

Artemis Fowl

Freakonomics & Tuesday with Morrie

Teens must-read

实用英语

连Embarrassing和Awkward都分不清,可以说是非常Awkward了

好气啊!为什么老外连纸巾都要有四种叫法!

当动物们跑进英语单词,希望你不要再一脸懵逼

是时候揭露这几句英文里暗藏着的语气成分了!

歪果仁的网络用语,你还只会用lol吗?

这些成语,用英语怎么说?

是时候放下手里的雅思单词书,来看看这些超实用的俚语单词了

英语里面的“潮”和“不靠谱“,竟然是这两个词??

你可能知道冰淇淋是IceCream,那么冰糕和冰棍呢?

餐厅英语 | 出国第一次下馆子,怎么装出已经在国外生活了十年的样子?

逛街英语 | 如何正确的用英语表达“我只是随便逛逛”?

好剧推荐 | 放假剧荒?快来看看有什么小众好看的美剧!

干货

客服电话一览表

信用卡被盗刷该怎么做

安盛G1驾照考取攻略

E-transfer教程

加拿大常用非处方药

翻墙回国内看视频攻略

大多地区(GTA)公共交通最全攻略

新生必读的开学须知

深度影评

漫改电影攻壳机动队,到底想表达什么?

《雨果》诞生的背后,是导演的一颗赤诚之心。

当你知道了你的宿命,你会去拥抱他吗?

Wonder Woman——为戴安娜疯狂打call!

大学申请
文科硕士的日常:读读读读读读读读读读读写写写写写写写写写写写

”大学教会了你什么?“ – ”要做城里人。“

“加拿大的教师素质,我觉得应该是全球第一”

大学四年,她学会的是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

以90+均分考入Rotman商学院,大三进银行实习…他的故事,算「成功」还是「普通」?

大学申请时要你回答的那些即兴Essay题,原来需要这么准备…

与加拿大第十四任总理成为校友,是种怎样的体验?

每一纸多大OFFER,都是三轮分数厮杀出来的赢家…

第二弹!多大前招生官揭秘Offer发放流程!

多大录取Q&A:雅思过不了,也能上多大?

与多大前招生官面对面:原来你的offer是这么发下来的!

申请大学秘笈第一章:了解大学专业+申请硬性指标

“拆解”大学的组成、看清大学选专业的套路:申请大学可以很简单

英语学习

还发愁12年级英语学不好?有了这四个小Tips,超越本土学生不是梦!

让老师喜欢你,从来不需要送礼…(如何规范的发email)

冷到死也是”I’m cold”, 累到炸也是”I’m tired”…就没有更贴切一点的表达方式吗?

这些天天能看到的「手势」,到底什么意思?

不要跟别人说这些话!因为说完大概会被打…

骂人不对,但被骂了还不知道就更不对了

即使你再酷再高冷,有些话还是该说就要说的…

面对外国同学,空气突然安静?| 正确开启对话的方法,拒绝尬聊从我做起

你的团队需要你的带领| 做GroupProject必备英语好几句

攻略/百科

Prom将至,你准备好穿什么了吗?| 正式场合的着装攻略

想业余时间勤工俭学、18岁就实现经济独立?加拿大政府:很抱歉地通知您… | 打工攻略

三点放学没事做,不如去逛超市| 超全加拿大本土超市大百科

天呐!!机票会在你眼皮底下涨价,原来只是购票网站的套路??|如何买便宜机票

同是一个月50刀话费,你选500MB流量还是5G?| 拿到最划算手机plan秘笈公开

要把买书的钱省下来,才能买别的啊!| 网页版图书馆使用全攻略

双十一要到了,怀念淘宝的你一定急需这份攻略… |淘宝集运攻略

有了这些快递公司,再也不用欠人情了!|寄物回国攻略

刚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Token,我那刷PRESTO卡的朋友已经在地铁口那边等我了… |多伦多公交卡使用指南

学校发来疫苗接种通知单,都看不懂怎么办| 疫苗种类及名字大科普

拍胸脯推荐

学习效率upupup

相信有条理的你一定需要:笔记在线整理 + 私人云端资料库

真的,听我一句劝,别再用微软自带的PPT做幻灯片了… |幻灯片制作软件

追剧看电影

好剧推荐 | 你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有多久没有被触碰过了?

2.15 · 黑豹上映 | 漫威最神秘的人生赢家!去看电影之前,这些角色你要认识

上映五天狂扫北美票房七千万美元、烂番茄评分高达97!是什么让黑豹这么有看点?

逛吃逛吃

超全羽绒服购买指南!总有一款适合你!

冬天到了,你的鞋柜是不是缺一双鞋?

超越普通薯片的“神奇片状零食”?减肥前最后一包零食就决定是你了!

排队三小时也要吃!到底是什么大牌餐厅?

老字号餐厅是正宗和情怀,更是云吞面、肠粉、牛腩粉、早茶…

仙女们,一份优秀的圣诞礼物清单已经帮你们准备好了

校园/生活

Club集装箱 | 你真的以为三点钟放学是让你之后去辅导班的吗??

Club集装箱 | 嫌学校课程太简单,聪明智慧无法释放?你需要这些club激活一下大脑

是「普通高中生」,也是「机器人研发者」。

情人节没人陪就算了,竟然还要被学生会套路…

如果你已经收到了心仪大学的offer,请另外找个地方开心,因为这篇文章可能不适合你…

那双快手红人人脚一双的led发光鞋,竟让我在多伦多的跳蚤市场发现了…

草间弥生:世界在你们眼里是一样的,在我这却不。

夜聊

我始终记得第一天落地加拿大的那个晚上。

我坐在教室里,却好像进入了异世界。

或许只有家,是人这辈子唯一去无数次都不会感到厌倦的地方吧.

你有想过吗,这世界上有一个位置,是专门留给你的。

属于爸妈的时刻,结束的太早了。

我很好,你们放心。

致所有的加漂

当生活的序幕拉开,没有剧本的你会演一出什么样的戏?

从讨糖到坐在门口发糖,就是不想当一个看客而已

加拿大,感谢你化作了我人生的风雨。

熬夜的人没有错。

希望你给自己的软肋套上铠甲,这样你就是不会被骗的大英雄。

被Due和Deadline追赶的人生,始于15岁。

老师这个神圣的职业,容不得被玷污。

实在太累的时候,还是停一停吧。

“去麻省理工还是多大?”

“我真的担心自己如果进不去,就没大学上了。”

旅行,是生命的拓展

家里的温暖让我不敢回国,生怕回了就再也不想出来

“不好意思,加好友什么的就不必了吧?

明日便为经岁客,昨朝犹是少年人。

怪春晚不好看的人,不如去怪老婆饼里没有老婆

一场奥运会的意义,难道就只在于谁被吹了黑哨吗

“闭嘴,妈妈讲话你闭嘴”

自杀者的救赎

多少次在开口讲英语前的发怵,是担心自己的发音不够更好…

“…如果我有足够时间,我的表现一定会特别出色。“

天天德育处、夜夜三里屯、考试连名字都不写…“但是当决定出国留学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是时候要改变自己了。”

现实将我的艺术梦碾碎,却无法扼杀我对艺术的追求。

为什么,我们竟可以对这个世界,如此漠不关心?

思考

戴在胸口的罂粟花,是对战争最无声的抗议。

十一岁女孩撒了一个谎,却让世界又乱了一次

为了价值三刀的车票出卖自己的道德,值吗?

“我知道唯一快速提升口语的方式,就是和不说国语的人一起玩”

恕我直言,在坐所有垃圾不分类的人,都是垃圾。

节日特辑

是什么原因,会让世界上很多人在本周五绝食?|Good Friday

万圣节降至,要糖还是要脸? | 你的Halloween可以考虑这样过

你确定你真的懂「万圣节」?

揭秘PA Day存在的原因:原来老师们也是需要…的!

加拿大双十一!就在本周五!你准备好了吗!!

圣诞节快到了,来,给你讲个故事

小留学生,零用钱多少才合适?

圣诞、元旦、新年、春假,加拿大中国留学生一年中最集中的节日就要到来,假期自然离不开休闲、娱乐的话题,毕竟,对于在外的留学生来说,这也是学期中间休养生息的时间。休假自然离不开消费支出,随着假期的到来,孩子的零花钱到底给多少合适?这也成了一些留守家长的共同关注点。

孩子每月零花钱1000加币,多还是不多?
曾经有一个家长跟我谈起,说孩子总是抱怨钱不够花,又要过节了是不是要给孩子多增加些费用?我问了下孩子每个月的大概支出,她说寄宿家庭费1500加元,零花钱也是1500元。3000加元, 这个数目相当于本地一个刚毕业大学生的一个月的税后工资了1500,零花钱的去处对于一个小留学生来说自然是吃喝玩乐。孩子每月零花钱1000加币,多还是不多?我直言:似乎多了些!这位妈妈说不知如何管理孩子的零花钱,我认为,作为父母无论是否在孩子身边都应该知道为什么孩子需要零花钱,他的零花钱都花在什么地方,怎么样才能有效的帮助孩子管理好他的零花钱。
我们团队有一位监护人带学生去领馆更换护照,交费时学生说家里给的钱花光了,要他先垫付。后来孩子说实话,家里给好几千加币,他不到三个月全花尽。问他怎么样花掉的,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在零花钱这个话题上,中国的小留学生普遍缺少理财的观念,主要原因是,这一代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家境总体都还不错,独享着父母甚至背后还有祖父母的经济赞助。而且,在国内时,衣食住行均由父母包办,孩子偶尔出去与同学吃饭、娱乐,钱都由孩子伸手,父母支出,开支也不会太大。出国之后,父母不在身边,问题就突显出来了。

管理零花钱三种模式,最大漏洞是……
在此我们可以把小留学生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入读公立或私立学校,住寄宿家庭的小留学生,这类孩子的零花钱基本是自己掌管,自由支配;第二类是学校寄宿,零花钱一般由学校代为管理,有的孩子除了交给学校代为保管的零用钱之外,手里还会有一张跟父母绑定的银行卡;第三类是由父母陪读的。当然对于第三类在零花钱上都比较简单,基本有家长陪读的孩子都延续了在国内的零花钱消费模式。

有妈妈陪读,孩子的零花钱很有节制。有一位陪女儿来读书的妈妈说,我的孩子因为在我的身边,她所有的钱全都由我管的,即便我不在,跟同学一起出去玩、吃饭,一个月也不会超出100块钱,因而她也不会对孩子花钱有所限制。另有一位陪读妈妈说她家是男孩对钱没有概念,零花钱主要用在跟同学一起吃吃饭上,一个月不会超过五六十块钱。还有一位家长说她家孩子的零花钱主要用来游戏充值。因而对于有妈妈陪读的孩子来说,零花钱都不会存在多少与合不合理的问题。

学校寄宿的孩子零花钱管理。以我女儿为例,当年她寄宿在学校,除食宿之外,一个学年五千加币的零花钱,当然,她一般是用不完的。她们所在的学校会把零花钱以奖励的形式发放给孩子,又叫ALLOWANCE。如果孩子能在遵守学校的各项规定,比如,晚上自习时不打电话聊天,每周宿舍卫生检查合格等等,之后每周会有二十块钱的零用钱作为奖励。到了十二年级之后,学校会根据这一年龄段和这一时期孩子的普遍需求,适当放宽,但每周也只有四十来块钱。如果不够,学生可以向学校申请,说明需要支取零花钱的事项和原因,在经过家长同意后,可以在五千加币押金中多支付一些,学校不鼓励孩子用太多的零花钱,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对钱不会有太大的概念,要有一个大致的标准,即够用就可以了。当然这是五年前的状况,现在的零花钱基本也都翻倍了。

记得当年陪加拿大洋校长回国开家长会时,有一个北京的家长曾经投诉,说学校的伙食是不是特别不好,导致孩子经常在校外的唐人街吃。校长对此很是费解,因为一日三餐都是学校解决,除此之外,学生住宿区一直都会备有水果、西点等,而且每天都会更新,甚至宿舍里还有厨房,条件非常不错。当家长说每月孩子的零花钱1000加币左右时,校长追问钱花到哪里了,这在五年前是一笔很大的开支。我心里很明白,这类学校管理很严格,学生只有周末才可能出校门,即使每周都去唐人街吃饭也花不了这么多,家长这才说孩子要买包包、衣服等。父母也知道孩子大手大脚,只是觉得孩子一个人在外不容易,不忍心拒绝孩子要零花钱的要求。孩子用的是父母的副卡,每次支出都是父母的账单,孩子没有任何的概念。校长建议父母说,每个人都有一个胃,胃口大了之后就不会缩小了,现在每月给他1000加币,将来工作后如果不能挣这么多钱,消费水平下降孩子肯定心里会有很大的落差,这种没节制的给钱,看似一时满足了孩子的愿望,长久下去,等到孩子长大懂事之后,自己也会认为父母是在害他。我也建议家长把学校的预付押金加大些,取消手中的副卡,用这种方法也许可以帮助孩子克服这种大手大脚的花钱模式。

寄宿家庭的孩子零花钱管理。最近,一个住在寄宿家庭的孩子的妈妈同样也遇到了孩子零花钱如何管理的困惑。孩子住在寄宿家庭,除寄宿家庭费之外,孩子一个月额外支出1300加元左右,其中300加元是在学校的午饭,1000加元的纯消费性支出,是多是少,父母心里没数。我说是多是是少,合不合理要看孩子把钱都花在了哪儿?之后,我跟孩子就零花钱问题聊了聊,我问了孩子是如何管理自己的零用钱的,他说对花钱没概念,一般就是用来同学之间的日常应酬和娱乐。孩子们在外需要有自己的朋友圈,这点是无可厚非的,这种朋友间的聚会通常都是集中在周末,因而,花钱也是集中在周末两天,大家一起吃饭一般也都是AA制或轮流做桩。这看起来并无不妥之处,但孩子们如果对钱没有太多概念就会出现吃饭时点餐没有节制,浪费太多的情况。我告诉他,人是应该有朋友圈,但要懂得怎么开源节流,无论家庭经济状况如何,节约都是一种美德。一些点头之交,出来喝喝咖啡,一些重要的朋友一起吃吃饭,不是所有的同学见面就必须吃饭。父母也建议孩子做个预算,对每一笔开支做个记录、分类。不是限制花钱,而是要做到每笔开支心中有数。事后家长说现在才明白出国留学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除了学好英语,适应国外的生活,还要学会日常管理。其实,管理零花钱也是孩子自我生活能力的一个体现,需要在国内进行培养,这样才不至于出来后孩子没有节制。如果没出来之前,父母能够多关注这些事,孩子自然就比较有条理。

零用钱看似小事其实不小。我们身边有个孩子,他同样对于钱的概念不是很清楚,每个月的零花钱都是4000加币左右,每天即使去吃卖当劳也要打车,还要给司机小费,他喜欢吃中餐,每次的送餐费跟餐费是差不多的,父母不在太意这些钱,自然也就造成了孩子无节制的花钱方式。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女孩子要富养,手里缺钱孩子容易学坏,于是女留学生中就因此出现了一些把心思花在消费上,耽误了功课的问题。有些留学生家长因为担心孩子养成大手大脚乱花钱的毛病,刻意压缩孩子的零用钱,这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有的孩子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就会找出好多办法挣钱。曾经有个同学在上学期间跑出去做代购,心思花到这方面学习自然会受影响。更有甚者,有些学生还会帮别人代刷卡,做一些违法的事以挣取一些零用钱供自己消费。这些孩子的家长一般都不知情,还以为孩子很懂事,不乱要钱。
甚至有个孩子为了要多些零花钱,骗家长说,多伦多的东西太贵了,一包暑片要30块加币、饮料要10块加币一瓶。害得他的监护人专门去商场把这两样货品拍照发给家长。家长看了,才知道我们加拿大人并不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所以,零用钱问题看似是一个小的问题,如果父母没有管理好或者没有教会孩子管理,有可能会引发很大的问题。

给孩子多少零用钱,是每个家长的智慧。
在此,我想跟在国内的留守家长几点建议:
一是对于准备送孩子出来的家长,在国内给孩子报英语班,培养日常行为习惯的同时,把教会孩子管理零用钱作为其中的一项出国前的准备工作。教会孩子做日常的开支记录和预算。
二是对于孩子已经在国外的留守家长,尽量与其他家长多交流。通过孩子间的消费对比也可以大致清楚一个孩子的日常额外开支多少是合理的。对于自理能力较差的孩子,要求他们把每月的支出报给家长看,家长在此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引导。如果孩子零用钱明显超出其他同学,家长应当适当的给予约束。
三是对于零用钱花销太少的孩子,家长也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也有可能带来另一个问题,孩子是不是自己在通过其他途径挣钱,或者孩子在国外是不是太过于封闭自己,除了上学,回寄宿家庭,没有其他的朋友圈或者生活圈?当然,不是每个孩子都乐意事无巨细地把花费列出来,真正懂事和自制力强的孩子不需要这种表来管理自己,对于对花钱没有概念的孩子,家长还是应该进行适当的训练。

我曾经把这个话题分享给很多家长,我说要把孩子送出来要准备的东西太多了,如果在准备时把这个事项也列入准备之列,孩子肯定会受益更多。
因人而异,不同的孩子对零花钱有不同的需求,对于过于节省的孩子,如果家庭条件许可,应当适当放宽一些。毕竟,远在异国他乡,孩子需要独立生活,需要有自己的交友圈。但对于大手大脚的孩子来说,适当的培养孩子的财商还是很有必要的,这种财商就是让孩子学会自我消费管理,花钱有规划,有预算,而不是毫无概念的信手开支。这样以来,家长就要把握好一个度,既不能太苦了孩子,也不能因此养成孩子花钱无节制的习惯。有的家长担心孩子一个人在外,于是用钱来代替情感上的关怀,其实,钱和情感永远是不能对等的,如果真的爱孩子,管好他的零用钱,抽出时间过来陪陪他才是最了的选择。

我家男孩读高中时,住家里,给他每个月的零花钱是200块钱左右。上大一,每月零花钱也只给400块钱。钱不够用,他只能象两个姐姐学习,做兼职打工。当然了。当然了,留学生所需要花的零花钱会比本地学生会多些。我想,参考大学学费这个例子,留学生学费是本地人的三倍。所以,如果,本地高中生的零花钱是200元加币左右,小留学生的零花钱在600一800元加币,也算合理范围。如果可以的话,和孩子设定一个目标,尽量控制在1000元加币以内,你不妨试一试!

孩子留学两年,为什么英语还是那么差?

年终岁晚,我抓紧机会与留学生家长交流。接上头,一位家长毫不客气,问:“朱老师,孩子留学两年 为什么英语还是那么差?” 我,一边耐心地解释,一边心里在嘀咕:我不是老师,孩子天天都在上学,为什么英语还是那么烂?应该问你家孩子学校的老师,或者问孩子呀!不过,我还是分享了下面的这些文字。
一口流利的本土化英语是每一个留学生及留学家长的一个美好出国愿景,而这种理想总是被现实的残酷所打败,英语几乎成为多数留学生留学生涯的痛点。不管痛点程度如何,它都会在那困扰着你,让你爱不得,恨不得。今天在这里跟大家谈谈这个对于留学生“想说爱你真的不容易”的英语学习难题。

在英文的学习过程中,多数的留学生都会在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误区:

出了国,英语自然而然就会了,至多是时间的问题。

相信有这种想法的家长会有不少。甚至有些成绩在国内不好的学生家长会有这种想法:反正在国内也考不上好的大学,送出去吧,至少能学一口流利的本土英语回来。事实远远不是相像的那么简单,汉语与英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语系,远不像我们把方言换成普通话那样,多听几句就会了。
曾经一个男孩在出国之前英语就不是很好,他的父母并不是没有远见之人,出国前就给孩子报了专门的英语班,出国前的一年,基本没有上过其他课,时间几乎全泡在了英语班里。但孩子成绩提高的并不明显,而且由于处于国内三线城市,英语老师也带有浓浓的本地口音,后来家长又为孩子报了一个网校,但网校的外教因口音与本土老师差别太大,孩子根本听不懂。父母很是无奈,抱着出了国,每日浸泡在语言环境中,自然而然就会有所改变的想法把孩子送了出来。结果是可以预料的,这种没有较好语言准备的出国留学遇到的第一个难关就是语言关。ESL测试成绩出来后,孩子只到了A,属于基础起步水平,完全没法进行正常的课堂学习。但加拿大的公校普遍设有服务于国际留学生的英语学习班,以帮助留学生成功过渡到正常的专业课学习。但对于水平只有A的孩子来说,正常的进度是半年一个级别,从A到E所花费的时间足足有两年半,而申请大学至少要提供11、12年级的英语成绩,这样以来,孩子的学业英语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很难取得较好的成绩。而且,对于上课只能听得懂自己的名字和少量个别英语单词的学生来说,即便在ESL课上,也不会很顺利的。事实证明,虽然这位孩子的ESL老师帮他找了个成绩优异的中国孩子帮带他学习,但效果仍不如意,最后,这个男孩转到了华人主办的私立学校。这样,父母希望孩子浸泡在英语环境中学习英语的想法,在孩子还没正式进入班级之前就破灭了。华人私立学校的好处就是中国孩子较多,日常交流不会有障碍,但这又回到了国内的状态,从语言的学习来说,华人私立学校与国内的国际学校较为相像,同学多为华人,日常交流基本都是本族语言,课堂时间有限,语言的进步可想而知。一段时间之后,我与孩子进行了一次交流,大致了解了他的情况,经过近两年的学习孩子的英语已从最初的A升到了C,看似有了一定的进步,但这仍然难以应付正常的专业课学习,在公校时,虽然英语不好,但至少数学的优势还是非常的明显,到了私校之后,周围全是国内过来的理科高手,仅有的自信也没了。
孩子陷入了出国留学的困惑之中,值不值得,要不要回去?

国内雅思考了高分,出国读书英语就没问题了。

这是另一个孩子遇到的问题,出国前,这个孩子在国内复习备考了雅思,并取得了六分的较好成绩。孩子想当然的认为,留学后上课自然就没有问题。经过跟学校老师的协商,孩子跳过了正常国际生就读的ESL英语班,直接进入了正常的专业课堂,可是到这儿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根本听不懂老师讲课。孩子非常困惑,事实上,班里一定还有一些正常上专业课的孩子,也许他们的雅思成绩还达不到六分。这就说明, 雅思成绩并不能代表真实的英语应用水平和能力,曾经一个雅思培训老师谈到这个问题,他说,雅思考试,是一种技能性训练,通过一段时间的考试技能训练,学生的考试水平可以有较大水平的提升,但这并不代表英语的使用能力也会到达一个较高水平的提升。正如这孩子所说,雅思考试时的英语听力与上课时老师的授课完全不同,课堂上老师的授课在一定的时间内有着较大的信息量,不仅需要听懂老师讲的话,还要同时理解老师所要表达的内容,理顺其中的逻辑,尤其是历史、地理课,大量的信息及词汇对国际生来说是个很难驾驭的难题,这些是仅靠雅思高分是无法克服的。
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跨度需要一个过渡和适应期。这个适应期是不能跨越的,就像建房子,大家都是从根基打起,而如果自认为自己材料充足,只在地面上下功夫,这种根基不牢的建筑,隐患也是不断的。

国内学习靠课外补习,出国之后,一样可以通过补习来解决问题。

国内有句俗语:人有多大产,地有多高产。我也曾在留学生中遇到过这么样的父母,但留学过程中真的胆够大就行吗?这个孩子出来时,在国内是经过中考的,按正常的英语程度,中考过后出来,半年至一年的ESL适应课程后即可正常进行专业课的学习。但这个孩子测评后竟然是零基础,英语没有一点基础就敢出来,留学的艰辛可想而知。好在孩子继承了父母的“胆量”,虽然课堂上几乎什么都听不懂,他仍说没关系,慢慢来。我建议他通过锻炼基本的生活能力先学点生存用的英语,比如说通过点餐来学英语,但他说这也不会,只能看前面的人点什么,他要个THE SAME,即便不喜欢吃也没关系。学校为了帮助他提高英语,安排的四门课程中,三门是纯英语提高类的,在这种课程安排下,对孩子来说,某种程度上是属于在英语环境中轰炸,但一个学期过去了,仍然没有起色。父母说国内中考没有问题全是靠补习,建议给孩子在国外继续找英文实习。因为英文太差,学术英语没法进行,我就建议补习老师从生活英语开始补起,把孩子当作一个刚刚移民过来不懂英文的新移民对待,讲一讲加拿大的交通、饮食等,让他学会基本生存的语言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补习,老师说因为他没有生存压力,所以进展极其缓慢。这个孩子最大的问题是还在于老以为自己还是在国内,包括买东西也总会想这个东西用人民币多少钱。事实上,他最大的需求是学校课程,而最难的是他总是用中文思维去学英语,于是老师把他带到图书馆,找些漫画书看,引导他逐渐用英语思维,从中文到英文逐渐向从英文到英文引导。
总之,这种出国风险太大,家长是让孩子大敢出来闯,多给孩子点时间。孩子胆大,敢出来闯固然是好事,正常情况下,胆大如果用来跟别人交流上英语进步自然也会比胆小不爱说话的孩子学语言要快,但没有任何基础出来,这个风险冒得实在有点大,父母不仅要胆大,还要有智慧才行,留学绝不是自留地,任自己大胆试验。

语言的学习不仅是一个适应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克服学习障碍,寻找合适自己学习方法的过程。

语言的学习与其他专业课程学习是不同,它需要一个环境。但环境是个客观的事物,人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自己去努力适应客观的环境才能做到自然的语言浸泡和提升。事实上,加拿大有不少华人区,这些华人区有不少的人在加拿大已经待了十年、二十年,有的甚至是三、四十年,但我们仍然可以发现有不少人一点也不会说英语。因为,周围的环境不是封闭的,在这个开放的英语环境中,如果自己没有强迫自己融入的主动性,就会刻意去寻找有利于自身交流的环境,尽力让自己混迹于华人的生活圈,在华人开办的公司工作,去华人超市购物,去华人餐馆就餐,这种环境下对英语没有迫切的需求,自然就没有学习的动力和压力。留学生也是如此,学校里尽量与同族人交流,课堂上听不懂回来找中文补充,尤其是小说之类,一般在网上都能找到中文版本,用这种方式,英语进步慢是必然的。克服这种障碍首先就必须让自己走出去,真正地用本地的语言去了解本地的生活和文化。

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在此简单介绍几种:
一是大声开口说。
张口说应该是每个初来加拿大的孩子遇到的第一个难关。我的孩子初来加拿大时一样害怕张口说英语,但加拿大课堂上的PRESENTATION要求每个孩子上台发言,为了应付这一关,姐姐用的办法是自己躲在厕所练,担心课堂上紧张说不出或者说错,就把内容事先背诵下来,通过熟练度减少自己的紧张感。她把自己的经验传给了弟弟,事实证明这种方法的有效性。一开始就用英语思维是不现实的,但如果克服了紧张感之后,在轻松的情绪中,人的思维自然会变的活跃,久而久之,像用本土语言一样思考就变得较为容易了。这种训练是一个过程,从一个单词扩展到一个句子,从一个句子扩展到一个段落,从一个段落扩展到一篇文章,日积月累,语言运用能力就水到渠成了。曾经有一个移民告诉我,他学习英语的方式是把课堂拿到社会上,经常去麦当劳找本地人聊天,虽然也学了不少脏话,粗话,但也学到了不少课本上很难学到的俚语,这在生活中是很重要的。作为留学生,这种方式自然不能模仿,但可以从中得到点启发,就是多与本地学生交流。尤其是课堂上,中国学生一般比较喜欢坐在教室的后面,建议在教室里尽量坐在前排,这样课堂的参与意识会更强些。
二是学会读报和读书。
曾经有一位住在西人家庭的孩子,寄宿家庭为了提高孩子的英文听说能力,坚持让孩子每天与他们一起看NEWS,但NEWS的语速一般孩子很难接受得了,加上节目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也是十分的乏味,很快就坚持不下去了。还有一个孩子,在我的建议下与我一起读小说,坚持了两天就放弃了。所以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是很重要的,如果对读书和听新闻不感兴趣,那就从听音乐开始,从自己喜欢的读物开始,不管何种类型的小说,只要自己喜欢就坚持下去,最终总会有所收获。
读报是积累写作素材和词汇的有效途径。我推荐给小留学生的是加拿大的METRO DAILY(都市报),每天早晨在地铁口可以免费拿到,这份报纸内容较贴近于日常生活,故事情节性强,不像THE GLOBE AND MAIL(环球邮报)都市那样因为专业性强而使得语言和词汇晦涩难懂。METRO DAILY的生活性和趣味性很强,符合小留学生的能力接受范围。而且,这份报纸的内容与电视/电台新闻中的内容多有交叉,阅读之后对听新闻也是一个有益的帮助。我甚至要求学生一周剪报一至二次,把喜欢看到报纸文章剪下来,贴在空白的拍纸本上(见图),日积月累,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读书同样是一条提高英文水平的重要途径。读书很重要,选择合适的书更为重要。我的建议是找准自己的兴趣点,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比较喜欢能够直观表达内容的戏剧,以及充满刺激和对未来预测的科幻等作品,甚至有的基础过于薄弱的孩子也可以从词句简单的漫画书着手,适合自己的题材有利于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而在阅读的过程中,要配合着增加自己的词汇量,备个小本子,把每天见到的高频率词汇记下来,每日几个单词,日积月累,就会有所长进。

Hello Frank,
Here is a list of titles of books that your students can use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leisure reading
Drama (Family/Friends)
Gotcha!by Shelley Hrdlitschka
Me and the Blondesby Teresa Toten
The Monkeyface Chroniclesby Richard Scarsbrook
Sister Wifeby Shelley Hrdlitschka
Some Girls Areby Courtney Summers
Second Trialby Rosemarie Boll
Tweakedby Katherine Holubitsky
The Opposite of Tidyby Carrie Mac
Live to Tellby Lisa Harrington
LGBTQ
Another Kind of Cowboyby Susan Juby
Way to Goby Tom Ryan
Chance to Dance for You by Gail Sidonie Sobat
Mystery/Suspense
Accelerationby Graham McNamee
Dooley Takes the Fallby Norah McClintock
Getting the Girlby Susan Juby
Sci-Fi/Fantasy/Dystopian
The Gatheringby Kelley Armstrong
Hearts at Stakeby Alyxandra Harvey
Dark Insideby Jeyn Roberts
Little Brotherby Cory Doctorow
World/Canadian Issues
Borderlineby Allan Stratton
Shatteredby Eric Walters
Chanda’s Warby Allan Stratton

这是一位公校老师应我的要求,为10年的学生开出的课外阅读书单。书的选择,我不一定赞同其中的一些内容,但作为了解英语文化的一个渠道,同时增加学生阅读兴趣。一个月读二本应该不成问题的。今年圣诞节有学生回国,我要求他们从学校图书馆借二本书单上的书回去,放假回来,我会检查他们是不是读了。
三是用英文思维来学习英语。
在加拿大学习英语同在国内学习英语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模式。学习模式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加拿大学英语就像是在国内学语文,学习的是英语国家的文化和文学,吸收的是其历史与传统。国内的英语学习则关注于语法的对与错,词汇的多与少,当然,这也是英语入门的基础,但并不是英语学习的全部。而与国内学习语文不同的是,加拿大英语文学的学习中提倡的是批判性思维,要求学生在学习后会用自己的观点来分析,没有固定的答案与非此即彼的结论,鼓励学生学术思想的自由。国内的语文学习则是要理解和吸收文中所表达的思想。
不同的学习模式对新留学生的英语学习也是一个不小的冲击,学好英语首先是要完成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进而适应新的学习模式。
学习环境的不同则是指国内的学习多是出于一种被动的知识接受,回家后补习班的轰炸和父母的保驾护航,在国外的学习,靠的全是自己的主动和自觉意识。而且,国外以认知教育为主的教学环境中,传统的国内预习、复习、背诵的学习方式显然就不太合适。所以,新过来的留学生要尽快适应这里的教学,找到适合自己的英文学习方法。
当然,对于一个习惯了母语(L1)思维的留学生,来到加拿大多了一套英语(L2)思维,两套思维习惯的自由转换、自动“转台”,需要耳濡目染,日积月累,付出努力,不可能一厥而就,一步登天的。

圣诞回不回家?

christmastravel
又是一年圣诞季,小留学生们几多欢喜几多愁,留守家长们更是几多期盼,几多惆怅。每年一进入十二月份,就会有一些家长咨询我,圣诞季该不该让孩子回国,这不是一个可以用统一答案回复的问题,因时、因人、因经济状况不同,会有不同的选择。但对于这个一直困扰着家长和小留学生的节日难题,趁圣诞来临之际,我还是想跟大家交流一下。

真实的留学生活
留学在中国一直是一个令羡慕的选择,提到留学,众人眼前浮现的画风似乎永远是美食、美景,宽松的时间,愉悦的心情及不思人间疾苦的生活,更有一些富二代阶层的极端代表把留学生活演绎到了另一个奢靡的极端。而事实上,多数的留学生是从普通家庭出来的孩子,食着人间平凡的烟火,却怀着不一般的抱负和梦想,他们的留学之路注定是艰辛的。
这种艰辛来自于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孩子年幼,心智尚未成熟,离开父母的管束,如何在自由的国度,享受思想自由的同时,保留着行为的约束,这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意志力的考验和磨炼。
二是中外饮食及文化的差异都需要孩子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初来加拿大的孩子,尤其是寄宿在西人家庭的孩子应该都有过晚上睡不觉时含着泪啃方便面的经历。而文化不同带来生活上的小心翼翼,交友上的屡屡受挫更是每个孩子不愿回首的辛酸。
三是学业的压力,这种压力与国内的学业压力完全不同。国内一考定终身,最终最重的压力来自于最后的中考、高考,国外,每周N次的考试,每次的考试都直接关系到最终的大学申请,这种分散却无时不在的压力更是让有上进心的孩子们时刻如履薄冰,一刻不敢放松。
一位家长曾经分享过他家孩子出国前后的感受,出国前自然是期待和兴奋,出国后一段时间因为新奇仍然处于一种莫名的兴奋之中。但一个月后,家长开始感觉到了孩子情绪的变化,语言及文化的隔阂使孩子很难在学校交到当地的朋友,一个学期都一成不变的课程安排,每周重复不断的大小考试,使孩子的大脑始终处于紧张丝毫不敢懈怠的状态。新鲜感过后的失落导致了孩子情绪的低落,孩子自我解嘲说似乎提前过上了老年生活。

圣诞该如何安排,到底该不该回国
圣诞是西方国家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其重要性相当于国内的春节,这是一个西方人团圆和相互祝福的日子。每逢佳节倍思亲,两周的假期对于本地人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放松和享受,对于国内的孩子来说,却面临着回不回国,如何安排这个假期的问题。
圣诞期间飞涨的机票费用,让这个假期回国变成了一次奢侈的旅行。平时五、六千人民币即可往返的机票,到了圣诞涨到了一、两万人民币,也曾经有过孩子因思家心切,临时决定回国,买过六万人民币的商务仓的特殊经历,因为经济仓一票难求。这种高峰、高价回国过圣诞的决定到底值不值得,也因此成为了困扰无数家庭的难题。
这是一个无关对错与是非的难题,我只想从我自身的体会和经验来谈一下看法。我的两个女儿,一个十六岁出来读书,一个十五岁出来读书,两个孩子都是就读的加拿大顶级私立高中,不菲的学费对我的家庭来说也是一项不得不着重考虑的家庭支出。但即便经济上不宽裕,我还是建议两个孩子留学后的第一个圣诞回国。
我的想法
一是,从开学的九月份到圣诞的十二月份,短短的四个月时间,孩子尚不能完全适应异国的生活和学习,其中的压力需要有一个释放的时间和空间,回国也是一个短暂的休整。
二是,十五六岁的孩子刚刚离开父母的呵护开始独立的生活,想家是必然的,正如一个留学生所说,如果不想家,我岂不是一冷血动物?我们这一代做父母的大多都经历过出门求学的经历,即便是在国内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刚离开家的一年都会经历那种由一去不回头的气概到深夜想家无法入眠的境遇。人的情感是不分时代和家庭经济状况的,思想和生活的独立都是一个过程,与家庭这一纽带的分离也是一个过程,不要让各种理由成为人为隔断这一紧密纽带的借口,独立是成长的结果,分离是一种催化剂但决不是决定因素,适时的回国享受亲人的团聚,重温父母的呵护有利于减少孩子内心的孤独与不安全感。
对于是否需要每个圣诞节都回国的问题,我的解决方案是:
第一年如果父母经济上承受得起,尽量让孩子回去,短暂的休整有利于以饱满的精神迎接暑假前这一更长时间的学习和生活的挑战。虽然,现在网络较为发达,父母可以随时跟孩子通过视频进行交流,但对于这个年纪的孩子来说,大多数都是报喜不报忧,尤其对那些自己决意出来读书的孩子来说,自己选择的路无论如何自己要坚持下去。但这并不代表孩子所有的事情都事事如意,留学的生活无波无澜。回国后,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更容易感受到孩子内心的真实。曾经有一个小留学生用他的一首小诗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每天清晨起来,我都告诉自己,路是自己选的,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诗和远方,我要负重前行,微笑的走下去,矢志不渝….”孩子的报喜体现的是他内心的坚强,但再坚强的孩子内心也有柔软的一面,趁着假期,以亲情温暖孩子,让他感受到不是一个人在奋斗,不失是一种明智的做法。
对于第二年的圣诞,我的建议是不回国。经过一年的生活,孩子基本已适应了国外的生活与学习,生活中也有了自己的伙伴。频繁的回国不仅要承受财政上的压力,来回的时差调整也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和休息。而且,留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了解留学国家的文化也是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圣诞是西方的重要节日,体现了西方的基督文化,在这一节日中感受西方的圣诞文化是一个了解西方社会的好机会。与要好的伙伴一起参与一些圣诞庆祝活动,看看电影,购购物,一个假期很容易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打发过去,既节省了一笔费用,又愉悦了心情,紧张的学习生活也得到了放松。当然,这也需要许多父母的“舍得”,其实,留学过程中父母表现出的“舍得”与“不舍”均是一种帮助孩子成长的智慧。
而第三年的圣诞,如果经济宽裕,我则建议孩子回国,或者父母飞过来陪孩子。当然,能过来陪孩子过一个圣诞,肯定是多数孩子内心非常渴望的,因为经历了第一个回国过的圣诞之后,孩子们对回国过节的期待之心肯定没有第一年那么强烈,毕竟,国内的同学仍在正常的上学,父母也要正常的工作,一个人待在家里的无聊体验一次足够了。如果父母能请假过来陪孩子,自然是多数孩子求之不得的。

思念与牵挂,留学家庭特有的体验
思乡是每个孩子内心最大的情结,有个孩子自称为“加漂”,这一个词触动多少在外游子的心弦。假期回国可能是这些孩子最幸福最温暖的感受了,以前在朋友圈曾看到大家议论一个男孩在圣诞前逃了一天课去购物,为的是回国能给妈妈送上她最心仪的礼物。当然,对于孩子不上课去购物的做法,多数家长不能苟同,但也可以看出孩子内心对家的渴望,对父母亲情的期盼。所以,做父母的应该帮孩子规划好留学中的每个圣诞,让孩子既能充分了解西方文化,又能兼顾亲情的团聚。
对于不能回国或父母无法过来陪伴的孩子,应该如何处理这一节日情感空档期?交流的形式是多样的,目前最常用的就是视频聊天,既能看到孩子,又能听到声音。但我一直认为最有效的沟通方式还是最原始的信件方式。曾有个留守爸爸说他坚持定期给孩子通信,通信是一种较为正规的沟通交流方式,在写信的过程中不易发生因交流不畅而导致的言语冲突或情绪冲动,同时写信的过程也是一个人静下来沉思的过程,有利于梳理自己的情感,也有利于思考自己对孩子所要说的话,更有利于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这比视频中碎片化,无序且无条理的沟通效果要好得多。
前段时间,歌手周杰伦在英国伦敦温布利体育馆举办演唱会,其中一首《稻香》引起了场内留学生的共鸣:“你说家是唯一的城堡,随着稻香河流继续奔跑。。。。。”场内留学生和泪同唱,任泪水奔流的不仅是思乡的情感,更是孩子们五味杂陈留学生活中苦与乐交织的情感的宣泄。不经一翻寒雪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生活本来就充满了酸甜苦辣咸,在父母身边可以尽情地享受其中的“甜”,而出国留学的孩子却是五味俱全,这才是真正的人生。

我为什么要写《带你走进加拿大大学》这本书?

配合朱博士新作《带你走进加拿大大学》在加拿大上线,“加申汇”平台邀请他做了一场分享,主题是:”带您走进加拿大–加拿大大学的探究”。在语音文字整理稿基础上,我们做了补充和修改。

1. 紧张自家孩子高中升学大事
在国内,我们可能都知道高中最后一年是怎样一个高度警戒,高度紧张的状态,但在加拿大,往往你闻不到这种火药味和感觉到这种紧张的气氛,从而让你紧张不起来。
我记得老大在最后一年约见老师谈到申请的事情,当时我们在国内紧张得不得了,给她做了很多的方案甚至还专门买了一本相关的杂志作为生日的礼物,让她去怎么挑选专业。我们大人非常紧张,但是老师却非常淡定,他只是简单地告诉孩子怎么样去做,然后就让孩子自己去做,实在不明白再来找他。老二在最后一年专业申请的时候,忽然之间对另外一个专业感兴趣,本来她应该读药剂师专业的,但是忽然之间不感兴趣了,要读建筑设计。当然,这也说明她在大学探索专业方面做得不够,正因为这样,到了要递交十个不同作品的时候,她急得不得了,我们也帮不上忙。如果能够从头再来,我一定不能够让这样的事情发生。第三个孩子最后一年申请的时候,我是在他身边陪读的,我觉得不管怎么样都不能够把这件事情交给学校的老师了,我自己要亲自辅导孩子选择大学的事。
如何从一本书,一份杂志,一个网站和一次大学的展以及半日的校园游对加拿大的大学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和了解, 如何帮助孩子来加拿大这边读高中设计最佳的升学路线呢……等切身问题,书里都有记载。

我自己有三个孩子,他们都随我和太太在中国居住。在成熟的时机,各自都独立地回到加拿大去读书,大女儿是在国内读完高一,回来读十一、十二年级。二女儿是在国内读完初二,然后回来读高中。小儿子是在国内读完初一,然后来到加拿大跳了一级,读九、十、十一、十二年级。两个女儿因为我们不在身边,所以她们入读了女子寄宿学校。后来我和太太回流多伦多,给孩子就近选择了一所公立学校。

不过还好啦,我家小儿子也不用我操太多的心,有条不紊、按部就班的完成了他的高中学业。我家三个孩子分别是已经大学毕业出来工作,在读的大三和大一学生。

2, 身体力行帮助有需要的留学家庭
我们在前线的或者说直接面对着孩子,通常很容易紧张,正因为这样我也能够明白在后方的,比如说在太平洋彼岸的家长比我们可能更加的着急去怎么帮助孩子。也正是因为自家孩子他们让我省心,我才有精力和时间去帮助更多的家长和同学,和家长们一起帮助孩子实现他的梦想入读理想的专业和大学。

作为父母为了孩子真的愿意去付出,或者说愿意去放弃,甚至愿意连根拔起去一个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我的父母就是如此,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父母就从中国移民到加拿大。当时我爸爸已经五十八岁了,他移民来到加拿大其中的一个理由就是让我有机会以随父母同行的理由移民到加拿大。

我的一个留学中介的好朋友说,以孩子的教育为理由出国是最能打动中国家长的,确实如此.
这些年我在多伦多这边看到越来越多来加拿大读高中的这些同学。在低龄留学也就是高中留学当中,由于我们缺少那些真的能够让我们看到真相的真实信息,家长很容易陷入一些误区之中,不管是别人挖的坑,还是我们自己挖的坑,都会掉到里边去。
中国和加拿大的教育在制度、理念、教育的方法以及手段都不一样。很多时候,中国的家长或者同学来到加拿大之后,他才会明白这是怎么样一回事?而这种明白,无论你在之前规划得怎样的周全,准备得怎样的充分。当你抵达加拿大之后才知道,故事是有所不一样的,当然挑战也都是完全不一样。所以来到一个新的国家,新的学校,对于中学生来说完成高中的学业确实是一件非常有挑战的事情。
作为父母,为了孩子教育,父母通常都会先行一步。我自己曾经对自己说,我说教育孩子先得教育父母,所以,我自己也真的是先行了一步。
无论是在中国做留守家长还是来到加拿大做陪读家长,我觉得都是要去学习的。而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最大的感觉就是两种文化、两种教育的不一样,也正因为这种不一样和差异化,我非常明白为什么有些家长会非常的焦虑,有些孩子会非常的迷惑, 这都是一个正常的情况。文化的代沟、文化的差异,甚至教育的差异都是一个很大的转折,所以你经常会听到很多老师对新来的同学说让他们慢慢适应,慢慢过渡。

3, 有兴趣分享对加拿大大学的探索
因为加拿大大学有近百所,从专业来讲,有两千多个甚至可能有些还在发展当中。 那如何在这当中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专业和大学呢,这里边都是有一些原则,或者说是有一些经验的。
首先,主要看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我们现在照顾的孩子已经是2002-2004年,甚至更后一点读高中的孩子,这些孩子说老实话,他们已经跟千禧之前的孩子不大一样,不愁吃不愁穿,就是愁没有手机。手机是他们最大的爱好,也因为在手机里面他们能找到自己的兴趣。当然,除了这些以外,可能还有其它的一些兴趣,跟千禧之前的孩子不大一样。甚至可能有一些在机械方面很厉害,游泳方面很厉害等等,那么孩子的兴趣爱好,往往是我们帮助孩子在选择专业首先要考虑的一个的因素。因为他们没有生存的压力,这个跟我们这辈不一样,跟我爸爸那辈当然也不一样。
第二个原则就是看孩子的能力。这里所说的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动手的能力,学习能力,还有就是抗压的能力。毕竟理想很丰满但是现实很骨感,综合这两个原则之后,再从未来的职业导向来看大学的专业选择。

大学探索的过程,是一个知己知彼的过程. 所谓知己,因为父母了解自己很难,了解孩子更难,更多的时候,孩子自己也不了解自己,所以就不特别地谈了。那么重点来谈一谈知彼,客观来说,知道大学,知道大学的专业设计,相对来说要简单一点,因为有数据,有网站。所以当孩子说对某个专业感兴趣或者说想填报的时候,我都会跟他说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专业到底是学什么的,除了这个要求之外还有什么要求要注意的,孩子他通常会看分数,这个专业要求多少分可以去读,甚至中学的课程,英语的要求还有补充材料等。

大学探索我会多看两样东西. 第一个是学位,因为不同的学位可能出来的结果不一样,某些专业在这个学校是文学士,但是在另外一个学校可能就变成了理学士。尤其是一些文理学院当中,有一些商科、金融、工科、音乐等等这些学位都不同,这个就说明将来读下去的方向都不大一样。另外一个,我更多的会带着孩子去看这个专业里边的课程,课程里边我会看这个专业到底学一些什么东西,因为你大学总得要读书,那通常要看四年,第一年,大部分是必修课和公共课为主,要看的就是课程,要上什么课程,多少门,难不难等等。第二年看的是专业方向,你有没有兴趣读下去。一般来说,看第三年,第四年,就要花点时间,在这个专业里面继续去深挖,加拿大比较好,所有的东西,都是公开透明的,只要你花点时间,你总可以找到你想要的东西。

大学的探索–看老师,这一点是要花时间跟孩子一起去看,一起讨论,比如说这个学科,这个专业有什么特别的老师,教授,他们在这个学科有什么学术地位,权威位置等等,这些在各个大学的官网,都可以找到,但是需要花时间。在各个大学官网里边都有你认识的老师(Know your teacher)的相关的内容,你不仅可以看到老师简介,他教什么课,可能更大收获是,你会看到历届毕业生对他们老师的一些看法,授课的方式,从而判断该不该选择这个专业,或者说第二年,第三年要不要选这个老师的课。为了满足毕业的要求,我怎么样去扬长避短读大学。读大学读老师十分有用,其中会有一些CO-OP,就是带薪实习,因为老师本身就是有自己的公司企业或者在一些企业机构里面兼职做顾问。功利地说,跟他们多点交流,熟悉一点对于孩子未来肯定是有帮助的,而这些,在我们过去指导的孩子当中都有这种反馈,因为他们在大学的探索当中,对这些教授已经有所熟悉。

大学的探索–看就业方向,在大学探索当中,除了看专业的这种的网页之外,还要看这个大学里边的网页,它会告诉你毕业生的去向,毕业生的升学率,毕业生的毕业率,毕业生的薪酬。可以说这是我自己在指导孩子的大学专业选择时一个很重要的指标。虽然我说现在这些孩子不愁吃,不愁穿,好像无忧无虑,但是不管怎么样,他们将来还是要独立,还是要出来工作的。

我有一位好朋友曾经说过一句话,让我受益很深,他说,虽然我们本身是大学的教师,教授,对加拿大的教育非常了解。但我们仍然要在孩子面前示弱。我一直在回味这句话,示弱的原因是因为书是孩子去读,路是孩子走的。我记得有一年过年的时候,趁着新年的愿望,我的三个孩子说爸爸,你写那么多书,但是请记住我们的故事是由我们写的,也就是说,我不能也不可能在他们面前指手划脚而是让他们走自己的路。 其实,孩子学会走自己健康的人生道路不正是我们做家长的所期待的吗。

4,领悟到建立新型留学亲子关系重要性
作为留学家长与自己留学的孩子在面对大学专业选择的时候,会有很多碰撞的地方,一个明显的矛盾的地方就是在专业的选择方面。一方面我们的孩子可能心智未熟,你问他想读什么,他说不知道,甚至可能选的好像漫无边际。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都会鼓励孩子去选择,在加拿大,你有机会选择三个或者更多的专业,安大略省为什么是交150加币选择三个专业,而不是一个专业五十块钱,肯定就有它的原因,当然加多一个专业加多五十块钱。
虽然可能孩子心智未熟,或者说有些选择比较片面。但是,如何在尊重孩子的志愿和我们期待之间取得一个平衡,这个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我一直告诫自己,我们是大人,因为大人有权威。会有意无意把我们的这种权威影响到孩子。虽然我们觉得一切为了孩子,不管是移民也罢,留学也罢,等等这些,但是,我们的出发点都是不想让孩子受苦,或者说我们认为输不起,但不管怎样记住一点,留学的主角是孩子,留学的故事,应该由孩子跟我们一起来去写。

孩子是否适合来加拿大读书(一): 父母自我评估要过这三关

“我家孩子适合去加拿大读书吗?”这是我被家长们最常问及的问题。

每个家庭背景不一样,每个孩子的成长经历不同,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但是,低龄留学是父母的决定与孩子未来的对接,我常说,父母行,孩子才会行的。所以,孩子是否适合来加拿大读书呢?这个问题的评估不妨先从父母方面入手。

家长作为低龄孩子留学的策划人和主要决策者,在孩子留学中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也是孩子留学的支撑力量和留学成功的重要保障。

众多的案例表明,留学并不一定是百分之百的成功,而成功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因素。

无疑,家长是最重要的外因之一。我更推荐的方式是,家长要在孩子留学加拿大之前进行一次比较全方位的自我评估,正确的评估是支持与帮助孩子留学成功的重要保障,也是降低留学风险的重要条件。

我总结,留学生家长评估应分为三个方面:实力、能力和承受力。

1. 实力评估: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

留学是一项教育的投资,有投资就会有风险,因而,投资留学首先要从风险评估开始。

对于风险投资,您一定不会陌生。在投资领域做风险评估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醒投资者,投资有风险,入行需谨慎,同时评估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这一规则同样适用于留学评估范畴,我们一项项慢慢分析。

什么是实力评估呢?有些人把实力看作是财力,这也不无道理,因为送孩子去加拿大读书,每年所投入的资金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数目。

关于留学花费

记得前几年在上海做过一个讲座,关于工薪阶层是否也能把孩子送出来读书,在这个讲座中我大致介绍了一下送孩子出国读书的花费。

加拿大高中学费:

公校每年14,000加币左右,国际学校一般都是2万到3万加币左右。贵族的私立学校一般是3万到5万加币。

寄宿家庭费用:每个月1300到1500加币左右。

其他:往返国内的机票,父母探亲和其他的娱乐费用等。

算起来,确实是一笔不小的投资,所以,国内一些有经济实力的家庭,总是把送孩子去国外留学当作中产阶级以上家庭的标配。

记得有一个孩子曾经说过,北大清华是给农村孩子留的出路,我们城市的孩子应该考国外的大学。

当然这种说法确实有点极端,但国内许多学生家庭的实力确实不可低估,记得我们监护人团队以前曾经历这样的事,在送孩子上飞机时习惯在经济舱队伍里排队,孩子有点不满的说父母已经为他们买了头等舱。对于普通的加拿大人,拥有一辆日本车是普通家庭的标配,而留学生中,不乏一些开着兰博基尼,法拉利等上学的学生。

孩子们的这些消费也代表了家长的实力。有些家庭甚至还给孩子在海外买了房子,衣食住行极度优越。

当然,我们并不鼓励类似的奢侈留学风,孩子们毕竟是来学习的,虽不是来受苦的,但过于奢华的生活,还是不适合孩子的。

多伦多还有许多的陪读家长,这样的家庭通常是夫妻一方在国内挣钱,另一方辞了工作在这儿陪孩子读书。有家长的陪伴,孩子的生活上就会更有节制与规划;也有一些家长,因为经济实力不是很强,陪读的同时做代购等补贴家用,时常留意超市的特价与优惠活动,也是一个节约开支的好办法。

总之,实力决定着留学后孩子及家长的生活状况,对经济实力雄厚的家庭影响不大,但对一般家庭在资金分配、生活水平的变化等方面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做好实力评估,才能从容应对未来生活的变化。

评估实力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即一些意外情况的发生。↓

身边的例子

A同学

在出国读书之前,计划两年完成高中课程。但是在入学英语测试时只得了A级(最低一级),这样一来无论如何都必须读三年的时间才能毕业,就得增加一些预期外的预算,A同学为了能够在两年后毕业,选择从公校转到了一所私校。

(因为私立国际学校学制相对比较灵活,为了迎合一些留学生,这些学校甚至在学期方面分为六个学期。当然并不是说国际学校在走升学的漏洞,他们照样也是每个科目上满110个小时。他们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加大每天的学习强度和力度。)

A同学转到国际学校后两个月结束一门课,压力非常大,成绩也没有预期那么好。导致该同学在申请大学时,除了自己的dream university之外,不得不报了一些保底的学校和专业。这样一番周折之后,与最初的预期规划相比,大有不同,除了大学的选择,追加投资自然必不可少。

B同学

到了加拿大后,先去上语言学校,语言学校上完之后,在正常的学校里他觉得自己听不懂,只有不停的换学校。学期中途换校,上一个学校所交的费用是拿不回来的。同时因为换学校和寄宿家庭相处的问题,也花了不少额外的费用。这样生活和学习上的花费就远远超出了父母当初的预算。

C同学

这位同学各方面都很不错,但是因为语言的问题,最后被大学的语言学校录取,结果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一直都在大学读语言。申请的大学是挺好的医科大学,但一年的语言培训的费用就是1万多加元。最后父亲没有办法把房子也卖了,自己搬到孩子的爷爷奶奶家去住。

对于大多数的中国家长来说,再苦也不能苦孩子。有些父母因经济并不富裕,更是咬着牙关让孩子出来读书,对于这种情况,父母有好的愿望没错,但是也应该结合家庭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

对于实力评估,我还想再补充一个例子↓

最近有一个孩子的父母让我帮助了解一下孩子的近况,因为以前孩子总是在圣诞或者是复活节回国,最近孩子跟父母说圣诞、复活节、March break及国内的春节都要回。也就是说只要是超过两周的假期他都要回去。

要知道在加拿大一些公立学校是没有春节假期的,只有私立学校为了迎合国内孩子的需求,会有短期的假期,这么频繁的往返不仅耽误时间还浪费了太多的金钱,孩子的父母让我劝孩子不要这么经常回来,因为他们每年国内的五一、十一也都会飞过来看望孩子,而且孩子飞回国的这些假期机票都是特别的贵。

但是,是否允许孩子假期回国探亲的,父母还需要综合考虑。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飞来飞去经常性的见面确实是维持孩子和父母之间关系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孩子一个人在外读书,能够经常与父母见面,自身的安全感也会很强。当然这也增加了一笔非常可观的不可预测费用。

因而,在做孩子留学的风险投资评估时,一定要考虑周全,在规划预算时,至少要预留出10%的资金追加投入的余地,同时建议做一个压力测试。压力测试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能够承受的精神压力的底线是多少,在留学实力评估方面则表现为家长所能承受的留学预期费用偏离值。

2.综合能力评估:父母行,孩子才能行

这里所说的父母的能力,不是关于挣钱的能力,而是知识的能力,学习的能力等等。

1知识积累与学习的能力

在这方面,大多数父母其实是两极分化的,有一些父母不愿意坐下来去学习与了解有关留学的一些细节,遇到一些事情只习惯用钱去搞定;而另外有一些父母呢,知识能力与学习能力都比较强,这当然跟他们的知识和文化背景是相关的。

当父母愿意去学习,愿意去挑战一个新的事物、新的知识的时候,强将手下无弱兵,孩子在这方面就不会弱。

曾经有一个妈妈跟我沟通,她问我为什么加拿大的中学没有测试,因为在国内都是通过考来检测孩子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效果,这位妈妈请我给她讲一下加拿大的学习理念。其实在这方面我已经讲了很多了,公众号、语音文件、书等等上面都有这类话题。

我告诉她考试是一种检验学习效果的方式,不考试并不是说不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国外的教育过程中没有完全对与错的概念,老师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运用能力,而不是像国内应试教育检验的是对老师传授知识的记忆能力。

不同的教育自然有不同的检验方式。加拿大的教育不是非对即错的教育,而是要学生从学习中归纳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和方法。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会觉得学习非常轻松,如果不明白的话,就会觉得无所适从。

环境是新的,必须从头适应,记得我在中国读完中学进入大学时也不习惯,因为在中学大大小小都是考试,大学却没有。我一开始是用中学的方法去学习大学的知识,最终慢慢悟出来大学的学习方法。中学大家都是抄黑板抄老师的笔记,老师怎么说自己怎么写,但是大学确实不一样,老师讲完后让学生去学习去思考。所以习惯国内教育思维的孩子可以按常规来学习,慢慢转变学习方式向西方教育理念靠齐,这是一个适应和转换的过程。

讲完之后,这位家长有点豁然开朗,她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作为留学生的家长,我们也需要努力学习,对于西方的教育理念、逻辑与方法,有所了解,才能在孩子需要我们帮助时,能够给孩子一些靠谱的建议,而不是在旁边干着急。

上个世纪英国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富兰克林·培根曾说过“knowledge is power”,翻译成中文为“知识就是力量”,其实我们也可以翻译成“知识就是权力,就是实力”。

对于大多数70后80后的家长来说,他们大都受过高等教育又有一定的职位。他们所拥有的能力就是知识的能力。

一些陪读妈妈到了这儿之后,也积极去参加一些免费的,或者是收费的语言班,他们在语言的提升方面进步很快。语言能力自然是知识能力的一个方面,而最为重要的还是家长的整体学习能力。

一些父母在没送孩子出来之前,就非常努力的去了解加拿大的学校,提前做些准备,包括选学校,规划课程,辅助孩子申请大学等,从而成为孩子留学道路上的推动力和保障力,当然这都得益于家长非常强的学习的能力。

但是,有些家长因为两种文化的不同,不愿意重新学习和接纳新的文化,很容易把学习的大门关上,因为对他来说,学习是孩子在学校的事情,我把孩子交给学校,一切就天下太平。以至于让他去了解学校的规则,义工等等情况,他就认为这是太琐碎的事情了。这类家长不愿意花时间去学习,使自己成为孩子在这边上学的助推力。

我所说的学习能力并不是一定要跟孩子同步,但是有一种学习能力和学习的心态在关键的时候就可以成为孩子的辅助力,能够每一位家长,都能够以积极的心态,不断倒空自己、通过持续地学习,充实自己。

2时间的支配能力

家长能够有效地支配与运用时间,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他一定的支持,包括情感沟通上的支撑。

在国内把孩子送入高中就算完成任务,但是在国外,是在一种不同的教育体制下去读书,作为家长也要去了解明白一些新的东西。其实这种学习能力并不是要把我们所学的、所知道的东西全部传递给孩子,否则有可能是把有用的甚至是垃圾全部给了孩子。

有些孩子就给我抱怨,说自己的妈妈把所看到的东西一股脑推送给自己也不加选择,而且还总是催促他一定要全部看。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一段时间我会开两个账号,一个是针对孩子,一个是针对大人。大人有大人的语言和思想,孩子有孩子的逻辑和思路,不管如何我们给孩子交代一些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先自己过滤一下。

有些时候,家长需要提前付出一些时间,去学习,我一直强调,家长应该比孩子要多走一步,比如说孩子在什么时间节点应该考雅思,在什么时候应该提交大学申请这些情况,父母应该为孩子做好规划和打算。父母要提前思考,做到心中有数,孩子才能从容应对。

3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能力

与孩子的沟通对每一个家庭来说都需要一种智慧。

身边的例子

A家长

曾经有一个在国内当领导的家长,爸爸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喜欢让我和爸爸妈妈、孩子四个人在一起坐下来面对面沟通,当然这种沟通方式是好的。但是在每次沟通的时候,爸爸总是改不了那种领导的惯性思维,总是以他为主,孩子被动的听,妈妈在旁边也不敢说什么,因为如果插话有可能会让爸爸说的话更多。爸爸总是习惯性的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这样的做法只能让孩子感觉到非常的不舒服。

作为父亲,他总是认为,以前没有那么多时间跟孩子做下来讨论一些事情,现在有时间了,应该多指导一下孩子。

父母这种事无巨细,大小不分的沟通方法,容易让孩子分不清轻重,不知道该从何做起。这种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是非常可怕的。

B家长

有这样一对父母,孩子小的时候由爷爷奶奶带大,老人对孩子比较娇惯,从上学时候起,孩子就不写作业,什么事情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学校的老师经常投诉孩子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问题,最后,家长决定以开拓视野为借口把孩子送出国读书,远离老人的溺爱性呵护。

留学期间,由父母轮流出国陪伴孩子,父母回国后,委托监护人进行监督,一旦监护人打电话投诉孩子的一些问题,父母就会放下手中的事情立刻飞过来帮助孩子进行解决。

比如对于孩子以前早上上学困难,起不来床这一件事,寄宿家庭和监护人进行了投诉,父母针对这件事情,采取了各种措施,比如督促孩子定闹钟,每天定二三个闹钟,后来,甚至有一段时间,父母每天打电话,叫孩子起床,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还在坚持让孩子在西人寄宿家庭住了下来,愚公移山,心诚则灵。他们这种方法虽然笨了些,时间耗费的多了些,成本也高了些,但是,孩子有问题时,家长的及时出现,对于孩子的成长还是非常有帮助的。

我的书中也曾经写过一个新疆的孩子,在他出国留学的时候,就与父母建立了一个留学沟通群,孩子和父母在一起每天沟通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大家互相指导、互相鼓励。有了问题,也能够随时进行解决。

对于留学在国外的孩子,如果缺乏及时的沟通,就像是互联网,信号不强的时候,大家之间的联系断断续续,这样就会造成许多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沟通或父母在这方面能力欠缺就像是信号弱的互联网通讯,浪费了时间和金钱还有可能解决不了问题。

3.风险承受力:早做评估,防患于未然

对于投资领域的风险评估,在投资前,理财规划师对投资人的评估中,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风险承受能力,以便提前确认止损点。同样在留学投资中,父母把孩子送出来的时候,也应评估一下自身能够承受的底限。

承受能力就是抗挫能力,也就是父母能在多大程度上接受孩子出去读书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很大的程度上,家长在孩子出国之前所考虑的问题都非常理想化。就像投资理财一样,谁都觉得期望的结果都是有收益,如果注定失败,那么谁也不会去投资。

父母们送孩子出来,总想着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好的,一定是比在国内要强很多的,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愿景,所以才会去进行投入,以期获得预期的结果。

当年我在香港的时候,把其中的一个公司卖给一个香港公司,他们评估后认为,我的这家公司会给他们今后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利益和收益,于是以较好的价钱收购了。

同样的道理,做任何事都要先评估是否值得做,有多大程度能够达到自己的期望值。同时,如果出现意外情况,达不到预期指标,作为父母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承受这种失败。

身边的例子
我们曾经有一个来自北京的孩子,按父母的说法,孩子是自愿出来读书的。

但出来没多久,就出现了问题。学校太大了,同时因为语言的问题,孩子几乎交不上朋友,只熟悉周围的几个中国同学,相比在国内一堆朋友在一起,生活似乎更滋润些。对于孩子来说,学习只是次要的东西。

但是出于面子,家长不愿让孩子中途回国。但孩子出国留学很难达到自己的期望值,最后因无法融入而变得有点抑郁。最终在校方与监护人的劝说下,妈妈同意把孩子带回国,至少,家长这时候明白了自己的承受力。

一般来说,出国的孩子需要一个时期去适应,作为家长能在多大程度上承受,在这个适应期期间,孩子各种不如意的表现?这是承受力评估的一个重要方面。

还有一个例子

一个孩子因为嫌寄宿家庭饭菜不好吃,每次都偷偷倒掉,而自己去吃外卖。

父母最初很疑惑孩子为什么要花费两份生活费,知道情况之后,父母作出决定先让孩子适应学习,之后再解决寄宿生活问题。搞清事情原因,并分清轻重缓急之后,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在这方面,这个家长处理得非常有智慧,知道关键时候选择重要的东西。

每次坐飞机的时候,听空姐都是这样说,如果你要帮助别人,首先先做好自己。自己做好评估,然后再决定孩子是否适合出来,留学,因为对孩子留学来说,做决定的是父母。你心里不慌,孩子自然有了一份淡定。

孩子出国留学要面临一个全新环境的考验,学习上的问题,生活上的问题,语言沟通问题,以及气候差异问题等等如排山倒海似的涌来,有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变得无所适从,家长也因此变得极为焦虑,事实上,就像大浪打下来一样,一时的难以承受是正常的,但是,有潮起就有潮落,挺过这个艰难期,必定会重新站立起来。

这一时期父母要有一定的承受力,同时在心理上有一定的准备,在行为上也要做出适应的调整以帮助孩子平稳渡过这一时期。

昨天,我接到一个家长的电话,试探性地问我孩子想参加学校的活动,不知对申请大学有无帮助。

首先,我要肯定的是,这位家长在孩子过渡期参与辅助的态度和做法。我耐心地给她讲解了中外一些学校竞赛项目上的不同,国内的竞赛有着更多的功利性和目的性,与升学,选择学校紧密相关,而国外的竞赛更多是个人的事情,是个人对自己能力提升的一种促进,如果孩子愿意尝试,做家长的自然应该鼓励。

其实,这位妈妈是担心孩子失败后的承受力,事实上,只要父母有一定的承受失败的能力,孩子自然没问题,因为有父母一起承受,孩子的这种压力会减轻。同时,父母积极的参与对孩子也是一种最大的鼓励,父母可以提醒孩子一些起细节的问题,给予孩子一些实际性的鼓励是对孩子对大的帮助。

事实上,许多家长从孩子出国之后,都会主动增强自身吸取新知识的能力,我的公众号、文章一直都被这些家长所关注,一旦有机会还会与我联系,从中得到一些最新的资讯和相关知识,这也反应了现在一些家长不断学习的心态和自己进取的意识。

关于风险评估从评估留学父母做起,这本身并不是一种负面情绪的发起,而是提醒家长们,要有对问题全面分析与评判的意识,要有降低哪怕很小失败几率的一种防范措施。

毕竟,虽然留学失败的几率不高,但如果降临到某一家庭,那就是留学投资的百分百失败。

因而,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对留学父母的风险评估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相信,我们每一位把孩子送出来的父母在自己的事业方面,无论是做生意,还是做管理,甚至是可能很简单的做家庭主妇,不管大事还是小情,其实都有自己的独到的一面,或者说独特的一面,以至于生完孩子后的十几年间能够去积累足够的财富和实力把孩子送到一个更高的平台,更广阔的天地里,从而使孩子的人生多一种选择。

对自身做一个评估也有助于帮助父母们回顾自己的人生,回顾自己的成功,因为每个父母所走过的路肯定也不会是一帆风顺,也曾触碰暗礁,但是你都一一地挺过来了,甚至在这当中,从农村跑到城市,或者从一个城市跑到另一个更大的城市,甚至自己也有机会去国外读书,然后海归,但不管如何,回过头来给自己做一个适当的评估,有利于为将来要发生的事做好一种准备,不仅是一个心理上的准备、精神上的准备、物质上的准备,更多的就是当有一些的风暴扑过来的时候,你依然能够闲庭信步。

记得有一位年轻的夫妇,夫妇都是专业人士,当他们大概在三年前准备打算把孩子送出来的时候,夫妇俩在国内邀请我去他们家里面进行了一番的长谈,他们的孩子非常优秀,但两个人都非常的忙碌,也不可能陪孩子,所以对孩子可能去留学这件事有一点担心和焦虑,事实上这个孩子自身能力很强。

我给他们的建议是:离开这个生活的城市,提前过一段离开孩子的生活,体验没有孩子在身边的感受。其实,有时候我们为什么容易迷茫,就是我们埋头走路看不到前面,但当我们回头审视走过的这些脚印,就会心安理得地一路欢笑前行了。

同样,当我们打算把孩子送出来的时候,父母做这样的一些的评估,或者风险的测试,就是能够尽量的把一些前人的经验,别人的教训,进行分析总结,从而有所警惕,因为这些都是前进路上的一些指标,有了这些指标不等于我们不会掉在坑里,但至少知道掉进坑里会有什么样的防范和拯救措施。

下一期要点预告

评估完父母自身,下一步就是要评估孩子了。

在讲到评估孩子是否适合出国留学的时候呢,我总是想起一件事情,就是来加拿大留学,他们总是要我们把“小绿本”免疫证给带上。意思就是防止带病出国,或者说,你忘记打某个疫苗也可以在这边有针对性的补打。

同时启发了我们,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打了很多的免疫针来防止某些疾病的发生,那当我们把孩子送出来,带着各种成绩单和证书,我们是否有给孩子做个完整的能力评估证呢?有了完整的评估证书才不至于带“病”上阵,即便真的带“病”上阵的话,也知道问题所在,比如说他英语很弱,那可能就要花更多的时间补习英文等等。

有了正确的评估,才会知已知彼,查缺补漏,为孩子的成功留学保驾护航。

数据说话||关于多伦多大学的录取率、毕业率和就业后薪酬

WechatIMG14
数据时代,用数据说话。录取程序和录取率、毕业率和就业率、专业与就业方向和就业薪酬,
永远是家长关心的话题。为此,我们奉上精心搜集了加拿大著名学府多伦多大学的这一组数据,同时,也顺道提前解答已收到的本周日下午讲座报名表上大家关心一部分问道。关于周末活动,详见本文最后部分.

多伦多大学录取安省高中毕业生过程步骤

01
申请及受理
安省高中毕业生学生通过安省大学申请中心(OUAC), 申请多伦多大学(三个校区)一共最多能报考三个志愿,OUAC在11月至第二年的1月会陆续把申请多大的申请者基本资料和高中所有完成学分的成绩(9至12年级)上传到多大的智能学生资料库(ROSI–Repository Of Student Information)系统。
ROSI系统收到申请者的资料后会自动发邮件通知申请者,确认收到申请,并给学生一个申请号。

02
初审和Master List重点
ROSI会通过大数据智能分析先把所有申请者11年级的成绩全部排列出来,以11年级英文 (ENG3U) 成绩为最重要的第一指标,从最高分到最低分排列; 然后, 再与报考专业相关的Pre-requisite成绩也按照最高至最低分排列,两列合并最后成Master List,这个Master List会每周更新(因为陆续都会有新的申请者申请)。录取部门就是按照这个Master List来分批处理申请的
一个是11年级的总平均分,第二是跟报考志愿的Pre-requisite平均分。一般来说,在初步审批时,先根据申请者11年级ENG3U英语高低来断定审批的优先次序,然后再看以上这两个分数。
所以,11年级成绩中,英语ENG3U的成绩又是更重要,英语成绩越高、11年级总平均、和11年级Pre-req平均分越高的申请者将会被优先考虑。ROSI智能系统会通过大数据分析去综合这三个成绩的分数,由高至低给招生部录取部门人员审批。

提醒
严格来说,11年级其实对多大录取部门非常重要,原因有几个:
一,11年级的成绩是12年级课程的基础;
二,11年级成绩是多大对每个申请者的第一印象;
三、11年级成绩越高的申请者将会被优先审批和录取,甚至被考虑是否能获得入学奖学金。

03
分批正式审核
每年10月至12月份为初审阶段,ROSI只会记录申请者的成绩,按照11年级的成绩由高至低排列。第二轮的审批会根据1月25日OUAC 提供最新的十二年级上学期成绩来审核。
当多大招生部收到各个申请者12年级成绩的时候,会根据ROSI智能系统所提供的最新的成绩来分批审核,多大最后定夺是否录取的关键分数是每个申请者的Admission Average(录取分数),录取分数将会是最高六门12年级 U/M 科目的成绩(包括Pre-req在内)。

提醒
12年级第一学期的期末考成绩很重要,它将会影响每个申请者被多大录取的机会,所以要提前复习和做好准备。

04
分阶段地录取
在2月初,会有一小部分12年级成绩十分优异的申请者们拿到Early Offer(第一轮Offer)录取通知。
2月中旬时,录取人员将进行第二轮审核,审核12年级下学期各个科目的期中分数。到了3月中旬,多大的录取部门会分批发出第二轮的Offer。
4月至5月底之间,多大会根据其余申请者的录取分数(由高至低),再次分批发录取通知书(第三轮offer)。而这段时间里,大约有百分之八十左右的申请者(符合XX专业录取标准的)都会陆续收到多大的录取通知书。
每年的5月底/6月初,所有申请多大的申请者都会收到最后通牒:被录取/被拒绝/被押后重审。

提醒
各所安省高中必须把在读12年级学生最新的成绩上传给OUAC的期限,一共分五轮。而多大录取各个申请者的通知书,也是在每一次OUAC更新成绩后发出的。

05
发放正式录取通知书
每年7月初,当所有12年级申请者的期末分数通过OUAC发到多大的ROSI系统后,ROSI会根据已拿到Offer的申请者成绩核对,若都符合标准,那么系统会发出最后的正式录取通知书Official/Final Admission Letter(第四轮Offer),里面会有秋季入学(选课)的信息和具体注册入学(例如学生宿舍,缴交学费期限)的步骤等等。

提醒
每年7月底,有需要读夏校的申请者必须把夏校成绩单原封不动地交给多大招生部的录取部门审批,并同时通知夏校必须把成绩上传到OUAC系统上。通常,这些“搭尾班车”的申请者都事先跟多大招生部有协议或有特殊的要求等等,多大才会等这些申请者的夏校成绩。否则,5月底/6月初被多大拒绝的申请者几乎没有希望同年秋季入读多大了。

多大各个专业的录取分数Admission Average是根据本年度所有申请者的录取分数而定,多大招生部也从来不预先公布本年度各个专业的录取分数(例如XX分以上的申请者才会被考虑)等等的标准。每年,多大各个专业录取分数的标准都会以去年申请这个专业申请者的分数范围(Admissions Range)来定,会有一定的浮动性,大家也不必太担心。每年,多大招生部必须让申请者提前知道XX专业的录取分数范围。Common University Data Ontario那里有所有升读多大不同专业申请者的平均分。

多伦多大学年度绩效指标报表——详细地讲解了多伦多大学在过去一整年各个部门的运作、效益、达标指数、反馈和参考。是多伦多大学高层部门人员年审的年终报告之一,也是一份非常重要也十分透明的报告,里面有115个有关与教学、学术研究和行政管理的项目和参数。
Source Report:
http://pi.utoronto.ca/wp-content/uploads/2018/05/Performance_Indicators_2017_May4.pdf

多伦多大学录取率、毕业率和就业率

1/录取率
OFFER RATE
http://cudo.utoronto.ca/
每个年度,多大各个校区的招生部把数据交给CUDO。CUDO也透明地公布不同专业的录取分数和相关的比例分布。在CUDO多大的网页上,可以查到往年多大各个专业被录取的申请者的Admission Average录取平均分多少和它的具体分布。通常,多大每个专业发出的Offer都会比预计录取人数多出一至两倍的数量, 有些比较冷门的专业甚至会发出多出三倍的Offer数量。主要原因是要确保各个专业都有足够的新生入读。其次,不是每个学生最后都会选择多大,所以在确保人数的前提下,招生部会按照指引发送出更多的Offer。若多大某某专业的实际录取人数“超额”了,那么多大也会照样收录他们。多大的注册部门Registrar’s Office会在9月份开学前根据各个专业的实际注册人数做调整来应付“多出来”的新生。
家长和同学们请放心,只要您的孩子符合各项的录取标准,又接收了多大的Offer,多大是不会拒绝于门外的。

上图说明:
A,近10年的招生数据,从2007-08年入学之2016-17年入学各个专业的统计数据分析,以Yield Rate的算法,通常offer的数量都是比实际注册的人数多出3X左右。以Offer Rate的算法,不同专业的录取率也不一样,UTM Arts & Science的专业甚至高达86.5%
Arts & Science UTSG – applications: 32,664
Arts & Science UTSG – number of offers: 16,864
Arts & Science UTSG – actual enrolment: 5,126
Yield Rate: 30.4%
Offer Rate: 51.6%
如此类推,以下的数据显示出2016-17年度的统计。
B,多伦多大学在过去十年的申请人数、Offer总数量和最后的实际注册数量参考。
包括了不同校区和特殊专业的总申请人数,Offer总数量和最后的实际注册人数参考
可以看的出,多大给的Offer是一般注册人数的两至三倍。

上图说明:
A这个数据表跟上面的相似,唯一不同的是这些专业是多大的特殊专业,通常都是要读完本科学业才另外申请的,比如牙医、法律、医学、护理和制药,这些都是竞争力很高的专业,申请者也都需要很高的分数和很好的申请材料和推荐才能被顺利录取的,即使拿到了这些专业的录取通知书,也还有一部分学生选择了其他学府,但无论如何,多大是一所学术综合性的大学,这些专业也的确非常的优秀,也吸引了不少“学霸”和高知识分子的青睐。,
B,多伦多大学的五大专业系Dentistry, Law, Medicine, Nursing, Pharmacy,它们的录取率和最后的实际注册率,其中Medicine 和Law的专业最低,是因为够资格申请的人数太多,竞争非常激烈,只能录取最顶尖的申请者,通常被录取的申请者最终平均75%都会选择多大。

2/毕业率
GRADUATION RATE & RETENTION RATE
http://www.provost.utoronto.ca/link/students/osap.htm
在多大的Office of Vice-President & Provost的网址上,能找到近年来毕业率、就业率等等的数据
毕业率(Graduation Rate)是每个专业入读大一的学生人数和这个专业实际毕业人数的比例,通常四年是本科的理想毕业时间,因有部分学生延迟毕业修读更多学分,通常是在入学六年后统计出来的毕业率数据较为准确。

与毕业率有关的另一个关键词是保留率(Retention Rate) ,它是指入读大一某某专业的学生人数和他们在大二时是否继续在相同专业读书的比例。举例:假设多大XX专业大一时有200人入读,大二只有130人继续留在这个专业读书,那么它的Retention Rate = 130 / 200 = 65%

上图说明:
多伦多大学从2006年至2015年入学的Retention Rate 和Graduation Rate比例和指标。过去十年的数据显示多伦多大学的Graduation Rate有逐渐上升的趋势,约91%的大一新生都顺利进入大二的学习,这意味着其实在拔尖的学府里,学生的实力很强但也有一小部分被淘汰掉的。毕业率也有逐渐上升的趋势,2010年入学的学生毕业率保持在75%。

上图说明:
A, 根据2016年的报告,多大的Retention Rate跟加拿大和美国其他高校相比,是属于领先的排名,证明了多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学习能力,还有师资方面等等的因素,确保学生们能够顺利升学完成学业。
B, 多伦多大学的Retention Rate跟加拿大的其他大学相比,虽然低一点点但是差别不大。
学生在读完大一的时候,需要选择自己的专业(Major / Minor / Specialist / Co-op)方向,这个过程中,有些同学因成绩原因会被淘汰或个人原因选择转读别的专业。

3/就业率
EMPLOYMENT RATE AFTER GRADUATION

上图说明:
最新的2017报告显示,多大的就业率排名累计分数521,全世界排名第十三,仅次于香港科技大学和美国普斯顿大学,比北京大学还高一分520。,多伦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排名,在THE机构评为全世界第13,多伦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排名,,全加拿大第一。

上图说明:
多伦多大学的就业率,QS排名累计分数89.6,世界排名十五,加拿大排行第一,仅次于日本东京大学和美国普斯顿大学。

多伦多大学25个专业就业方向和26个专业就业后薪酬
多大毕业生94%在毕业后两年找到工作,其中89%是从事与专业对口或相关的工作。以下图:多伦多大学25个专业就业方向

从以下图可以看到,以2014年为例,26个专业就业后薪酬,毕业后6个月平均年收入为$42,326,二年后增长为$49,636。

2018年,多大毕业季刚刚过去,诸位,有谁可以告诉我们,你所认识的多大朋友在新职场上的最新的薪酬是多少?谢谢您!

注:所有多大招生的信息(能公布的)都可以到多大官网查看,统计的数据也会在多大的官网上公布,大家可以去多大官网查阅。本文仅供参考。

聊一聊多伦多大学专业特色,听一听12位在读同学的分享

WechatIMG10
多伦多大学创始于1827年,是加拿大最顶尖的高等学府之一。今天,我们聊一聊多伦多大学专业特色,然后,邀请12位在读同学上来做简短的分享。

建校至今有191年历史,56万名校友遍布世界各个地区,他们卓越的思维、创新和行动继续对世界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
据2017年的统计数据,多伦多大学本科有超过700个不同的专业课程可选,研究生/博士课程也有280个。从建筑系到医学系到城市规划系的课程,只要你想读的专业和课程,多伦多大学里都有!

多伦多大学三个校区的学术课程被分成20多个专业系,每个专业系都有它独特的课程规划和学术目标,所有700多个专业课程都在里面,只要符合录取标准都能选上。
20多个专业系里再分成280个不同本科类型组合的课程,其中文学系占有128个,理科系有114个。

误区
多伦多大学从未有主校和分校的区别,三个校区都属于一个大学,只是地点和学习环境和专业不一样。三个校区的资源共享,除了个别专业课程之外,其余很多课程都在三个校区里提供。

多伦多大学专业特色
01
多伦多大学的文学系分为两个大系——其中之一的是Humanities (人文学)

人文学系的专业课程包括:
语言学、文学、历史、哲学、美术、建筑、电影、戏剧、音乐、古典、文化、宗教、教育等等…
从古埃及到现代社会文化,人文学系的专业包罗万象,探讨人类在社会上的发展和各种各样的历史文化和文明的精髓。

02
多伦多大学理科系方面也分布三个大系:

最热门的系就是Life Science 生命科学系。
其中还分了13个不同的专业。
理科的第二大系就是热门的Computer Science 电脑科学系,数学Mathematics 和统计Statistics。这三个系之间的关系非常巧妙,对社会和全世界的影响力极大,电子科技的发展和理论全部都分在了这个大系里面,其中包括了高等数学的抽象和理论,解决困难的方法和统计数据、收集大数据和数据分析等等的高智商高科技的课程内容都包含在这个系里面了。
Computer Science专业也跟商科、工程学、科学和文科等等不同范畴的专业有许多学术上交叉点。
多伦多大学理科最后一个大系就是化学和物理。
化学系和物理系的内容也包含了天文学、地理、生命科学和药物学等等的相关知识。

03
多伦多大学最知名、最热门的商科专业就是Rotman Commerce 罗特曼商学院

罗特曼商学院有四个专业领域给学生们进修,其中包括了:
Accounting – Public Accounting 公共会计
Accounting – Financial Reporting & Control财务报告和管理
Finance & Economics金融和经济
Management 管理学
值得注意的是,Management管理学的专业在多大罗特曼商学院还有分以下几项专注的领域: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发明和创业
International Business国际贸易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企业领袖管理
Marketing市场规划
Strategy商业策略

多大罗特曼商学院的就业中心免费提供资源和就业培训给在读本专业的学生,帮助他们找到相关的带薪实习机会和毕业后的去向。其中比较热门的就业领域如下:
Advertising 广告部门人员
Mortgage Broker 抵押贷款经纪人
Bank Manager银行经理
Mutual Funds共同基金销售负责人
Financial Research Analyst财务分析员
Portfolio Manager 投资组合经理
Investment Adviser 投资顾问
Public Relations公关部门人员
Market Research Analyst市场研究分析员
Research Analyst 研究分析员
Management Consultant管理顾问
Security Analyst 安全分析师

04
多大工程系是世界顶尖级的特殊专业

通常入学时,这个专业分为三类
CORE 8 –八大工程类
Track One / Undeclared–未定专业方向,大一读基础课程,大二再选专业
Engineering Science –工程科学

选择Engineering Science的同学在最后两年的主要进修方向包括:
Aerospace –航空航天工程
Biomedical–生物医药工程
Electrical & Computer–电子和电脑工程
Energy System–能源系统
Engineering MSF–工程数学/统计/金融
Engineering Physics – 物理工程
Machine Intelligence–智能机械发明/设计
Robotics–机器人工程

05
多伦多大学运动学/体育学

这个专业是属于比较冷门的专业之一,因为这个专业通常给人第一印象就是运动型、四肢发达的学生向往的,其实并不是这样,读这个专业的学生需要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不仅仅是体育、生物、物理、健康、饮食、营养等等基础的知识,还要对各项体育运动和身体部位的机能十分了解。
大多数入读这个专业的学生对体育运动都有嗜好和坚持个人的健康生活习惯,所以选择这个专业的群体也是比较独特的。
许多学校的体育老师也都是从这个专业毕业出来的。在医疗系统里的专业人士也包括了物理治疗师、康复治疗师等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接触的专业健身教练,体育教练等,也都具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

06
多伦多大学音乐系

100年历史,全加拿大历史最悠久、师资最高、最有影响力的音乐系

07
多伦多大学建筑系

虽然听上去好像跟工程类一样的理工科,其实是属于文科类型的。分成两个大系:
Architectural Studies 建筑研究
Visual Studies 视觉研究

听一听12位在读同学的分享
访谈对象(排名不分先后,所有涉及专业类的内容都不一定百分百正确,所有观点类问题均为个人观点):
1,工程系 —Leo的故事
2,精算专业 —David的选择
3,会计Co-op —梦萍的分享
4,语言和文学 —Dave的经历
5,计算机科学 – Evan的感受
6,药理专业 – A君的分享
7,建筑学 – 姜宇轩的体会
8,数学 –B君的介绍
9,金融–May的分享
10,管理 –做好事不留名的分享
11, 护理 – 小高的选择
12, 社会学—Jessie的选择


为什么选择这一专业?

LEO:多伦多大学机械工程系(Engineering)大四学生,主修能源与机电一体化
多伦多大学工程系有八大专业,其中机械工程里分有五大方向: 固体力学、生物机械学、自动化、能源和制造业,每个学生可以选择两个方向进行发展,我个人选择自动化和能源两个方向。我在进大学之前从学姐、学长了解过,自己又上工程系网页,觉得该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比较有趣。我个人特别喜欢机器人,还有力学、科学,特别是创新发明,加上这是个专业有实习(Co-op)。

David,多伦多大学精算系(Actuarial Science),大四学生。
我听说精算薪资很高,工作时间少,还可以算别人未来,觉得很不可思议,就决定要学这个。学了三年了,精算有很多有意思的计算思路和巧妙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了之后会惊叹还有这种操作?当然你在这个专业里付出的努力、花费的时间也是巨大的,想边玩边学边考证是不存在的 ,这对一个人的忍耐力和抗压力是个很好的检验。

梦平,多伦多大学Co-op Management系会计专业,毕业生。
商科专业是有很多,我读的这个管理系里面就有7大专科方向(Human Resources, Marketing, Accounting, Finance, Strategic Management,IT和Economics)可供学生选择。学生们在大二的时候去选择要读的专业方向,大一的基本课都是一样的。
我自己为什么选择了会计,一方面我在高中时曾上过会计课,当时特别喜欢这门课,觉得自己在这门课上的基础打的比其他科目要稳一点。另一方面,觉得会计就业相对比较容易,尤其是我的系还是有带实习机会的,应该更能在毕业后帮助我顺利找到工作。

Dave,多伦多大学文科(Art) 主修英语和欧洲历史,毕业生。
从小我学语言和写作有天赋,对文科比较感兴趣,选课都是按照自己喜欢的科目选的。我家里都是读书人,十分注重教育和培养,家庭环境对我的影响很大。
志愿也是当老师或从事跟教育相关的职业。后来,读研究生,主修成人教育专业。

Evan, 多伦多大学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算机科学和数学双专业(Double Major)应届毕业生。
高中选专业方向的时,计算机科学并不是我唯一的选项。当时我脑海中的两个选项,分别是商业或与科技相关的专业,但我最终决定学习计算机科学而不是经济或管理。我当时的想法是世界的科技在无限进步,因为科技在不断地被提及,所以我想能不能让科技变得更加实用。现在科技大多被运用在各种娱乐上,但它实用的范围可以更加广泛。况且,我高中又上了一些电脑课,所以有一些背景知识。选择计算机,是在挑战未来。

A君,药理 (Pharmacology)专业,研究生。
一开始选择这个专业因为感觉很有用,可以知道什么药物是用来干什么的,并且可以在生活中运用学到的知识。和这个专业有关系的专业也很多(比如pharmacy,pharmaceutical chemistry)所以以后的选择也很多。

姜宇轩(Orin),多伦多大学建筑学(Architecture),应届毕业生。
就读John H. Daniels Faculty of Architecture 建筑系,因为当时申请的时候多大还没有建筑系的Specialist学位,所以我申请的是Double major, 分别是ARCHITECTURE STUDY/DESIGN(建筑设计)和PHYSICAL & ENVIRONMENTAL GEOGRAPHY(自然与环境地理),最后拿到的是艺术学位不是建筑学位,准确的是Honors Bachelor of Arts,Honors的作用就是大学认可毕业生可以直接申请更高的建筑学位。
Architecture这个专业最初为何吸引你?最初从国内来读Grade 12的时候,眼界比现在还窄,看不到以后自己应该走的路 。有一天,一个我很喜欢的数学老师跟我说了一句话,因为我之前在她的课上画过很多东西,很多国外的学科学习都很喜欢结合绘画,比如自己设计一个用公式走的大富翁棋局,另外我也帮她画过一些在学校举办万圣节用于装饰教室的东西,她说:你这么喜欢画画,数学又好,为什么不去学建筑?就是突然感觉建筑这个词才第一次走进我的世界。虽然很突兀,但是建筑这个形象当初很巧妙的投影到当时我对这个数学老师的印象上:应该是一个很可爱很温柔的学科吧。

B君:多伦多大学数学(Mathematics),数学统计双专业,大二学生。
喜欢。数学绝对是最不友善的专业,但对于那些渴望挑战,或者对数学感兴趣的同学,那么数学系会是一个很好的答案。在这里不仅仅有对数学本源的探究(abstract mathematics),也有对最前沿复杂的数学模型的学习(calculus,statistics),而从数学中获得快乐这件事,也因为选择的多样而变得更加容易。对于数学,很多人的一个误区就是中国学生有天然的学数学的优势,也会考的比其他国家的人更好,其实是不对的。的确,在大一大二数学课上的中国学生比重还是比较大,但是随着难度的递增,我们对数学的基础知识也好,学习习惯也好,都会由于天赋能力上的区别而逐渐失去优势。毕竟数学还是一个非常吃天分的专业,而天赋这个东西,也不会因为人种国家的缘故而产生太大的区别。

May:选择finance并不是因为它特别吸引我,只是相对于其他专业,如accounting,information system等,finance比较适合我。
有的时候选择一门专业,不一定要有多喜欢(其实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父母要求,未来就业是否容易等,很多同学无法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只能在现有的选项中挑出较为合适的),选择的时候可以考虑这个专业是否能避免自己的短板,如果可以,也算是个不错的选择。

做好事不留名:多伦多大学Rotman Commerce管理(Management)专业,毕业生。
老实说,当时在选择Management专业的时候并没有太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只是发现了有几个感兴趣的行业,我希望学习的专业可以支持我工作上涉猎不同范畴。在大学第一年里面大致地体验完不同范畴的商科课程后发现我最感兴趣的话题都是与Management专业直接联系,例如科技公司如何设计广告语(Branding),如何有效鼓励社团里面到小伙伴做筹款活动(Human Resource),如何读懂淘宝与大数据的关系(Strategy),等等。当时选Management专业的时候也有很多困惑,担心日后我的专业性不如选金融或选会计的强,但是认为追随自己兴趣点和性格特点让自己在工作上更专注更投入。所以选择了Management专业。

小高,多伦多大学护理专业psychiatrist / nursing,准大一学生。
在加国医科的确有很多选择,但绝大部分的医学都是要在本科以后考上了医学院才真正开始学医的生涯,在此之前本科都是为医学院做准备。然而本科4年医学院4-6年,对我而言学医的道路实在是太过漫长了。作为留学生的我不仅仅要做万里挑一,才有机会考上医学院,还要背负起天价的学费对我来讲实在是负担过重。但偏偏我想往那边发展。所以我选择了护士这个专业,本科4年后就可以直接出来工作,再加上政府有guarantee让刚刚毕业的护士一定有半年工作机会,应为现在护士欠缺人手,综上所说这对以后拿身份比较有优势,这也是我选护士专业的其中一个重大因素。

Frank: 社会学
当初申报大学只想读文科,可能是因为我数学实在太差了。一开始我想读考古的,但是加拿大考古实在没啥可学的。后来觉得研究人,研究社会,研究群体挺,有意思的,选了这个专业。


专业课都学些什么?

David:
精算专业是统计部门下的一个分支,所以精算专业有很多必修课和统计的必修课是一样的。可以说精算专业就是加了很多限定条件的统计专业。所以,精算专业的专业课基本上分两类,一类是统计课,一类是精算课。
统计类的课程会教给你比较general 的统计concept,从最简单的probability distribution,到Expected values,Linear models还有其他一些定义方面的东西。精算类的课程呢,就是运用这些concept解决实际保险行业中的问题,像premium(保险)的计算,reserve(储备金)的计算,还有variability of loss(损失)的计算。
这两类课都不好学,侧重点不一样,统计类的课偏数学,要求你数学素养比较高,精算类的课侧重理解和计算,对于数学的要求没有像统计那么高,对于公式的变形和灵活运用要求较高。

梦平:
商科在大一大二时大家的课程其实基本差不多。因为商科是一个很广泛全面的科目,每一位商科学生都有一些基本知识。到了大三大四,不同专科的课程表才会出现。如果你是专攻Finance,那你在大三大四时的课程就更多是金融,投资方面的。如果你是专攻会计,有更多会计相关的课程,比如Taxation(税务),Auditing(审计)等等。
一般人会认为,会计需要很多数学,数学好的,才报这个专业。因为很多大学申请进入商科,都需要12年级的数学成绩。但就会计本身而已,不怎么运用到比较难的数学的,它算是一门文科和理科兼并的专科。我觉得还倾向文科多一点,因为会计需要读懂和理解那些记账的原理和规定,然后再按着这些规定和对事情原委的判断去记录公司的财务往来。数学只是用到简单的加减乘除,并不需要用到像微积分那样的程度。由于会计是属于商科的一个范畴,所以在大一时也都是需要学习微积分,统计学和经济学。

Evan:
大学与高中的Computer Science,最主要的区别是你花在学习上面的时间。相比较高中,你在你的作业上有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自由,因为你已经有了一些电脑专业的背景知识。
大一所学的证明是很简单的,虽然逻辑偶尔会让人觉得混乱,但是知识还是很基础的,只要证明为什么这个可行即可。大二课程难度的提升是飞跃性,不仅作业量大,而且作业背后所需要的逻辑也比大一深一点。比如,大一背后的逻辑是,苹果掉落的原因是因为有重力,或重力公式什么的。而大二,我们就需要证明重力存在的原因;放在电脑课学里,及是解释不应该出现的东西,或是解释为什么1+1=2。

A君:
专业课内容就是关于各种药物和药理,主要科目讲的是某一类的药物和治疗某一类的病的药物。比如可以治疗心脏病或者缓解血压的药物都有哪些,比如抗生素和它们的药理,比如化疗都有哪些药物,等等。一种药进入人体之后都会对哪些器官或者细胞做些什么,以及人体自身会对这种药产生什么样的反应,也都属于药理的研究范围。(本科)第三和第四年还有实验课比如可以让你用动物(小白鼠)做实验来看药物对它们血压,呼吸和心跳的反应。

姜宇轩(Orin):
首先,建筑课是个很主观的学科,尤其在建筑专业设计课(Studio)上,教授会很主观的评价每一个学生的作品:喜欢或不喜欢。细下去,作品是否维持并贯穿了它本身的理论体系,在逻辑上需要1+1的清晰,但是在艺术的层面又需要更多的1+1之外所能表达到的东西去支持这个逻辑,就像赋予了1+1这个平面运算一个建筑化的方向。不同的方向需要不同的1,有时可能搭建结构的方法”1″一样,但是诠释结构的方法”1″就会略有不同。
比如,有个课业是需要将一个有限的空间分成7个子空间:一,可以单纯的用墙隔开,然后用自己设计的路线去决定每个子空间之间的关系(大小,开口等);二,可以直接设定几个必须的活动区域,使不同固定区域对应不同的功能,然后根据前置子空间本身需要的大小去建立墙从而进一步达成空间的分离;三,思路可以延伸出有限空间,虚拟添加一个时间的概念,利用阳光的照射去决定各个子空间的分布和关系问题。当然一般课业不会太抽象,会给很多条件,但是又不会极端的去限制设计想象的空间。
在建筑专业设计课(Studio)之外,更多的理论课是在对建筑史的探讨。枯燥乏味的历史,恰恰具有人类文化一步步发展至今的价值,过去被毁坏的建筑、改造的建筑、保留的建筑,她被设计的规模、被堆叠的意义,每一篇论文无不都循环往复地写于建筑师、用于建筑师、改于建筑师。

B君:
数学专业也在大二的时候分为了应用数学(Applied Mathematics)和纯数学(Pure Mathematics)两个分支,同学们通过进入这两个不同的专业来确定对未来职业选择的方向。

May:
Finance就学习的时候来讲,并不会有很明显的分支性,但选课的时候有偏向性。比如,有一些课程比较理论,有一些课程比较数据,这就看个人偏向于培养自己的business sense(商业意识)还是一些hard skills了。专业课方面,必然是corporate finance,investment management之类的,这种课属于每个学生的必备知识,也是比较通用的知识。之后可以凭借个人兴趣选课,了解finance的不同方面,比如hedge fund(对冲基金),futures and options(期货与期权)等等。

做好事不留名:
多伦多大学的Rotman商学院有三个方向:金融专业,会计专业和管理专业。在大一以后学生根据专业选择必修课和选修课。选择管理方向的学生只能选择Specialist of Management,但是在毕业时候根据已修课程,Management的学生可以拿到证书证明你的学业课程是侧重某一方面,(例如)国际贸易Intetnational Business,策略Strategy,市场Marketing等等。
专业的课有金融和会计的基本课,也有management特点的课如Marketing, Operation Management, strategy等等.

Frank:
大学里学的社会学都是比较genreal的,不过有些topic会特别吸引我。可以根据你的兴趣选择要不要上这么课。大二上Intro,大三大四研究更细节的内容。
Sociology旗下有更加细致的专业方向像是社会心理学,犯罪,教育,人口学等等。我个人最喜欢的是Crime and Deviance这块儿。可以学到很多不同的犯罪学领域的东西,读不同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