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活动:找准内驱力,孩子父母双赢

7
最近有两篇文章特别火,一篇是北大妈妈给9岁孩子布置了18小时学习的日程表,7天无休;另一篇是海归爸爸讲述在北京海淀区如何拼娃,车轮大战给孩子上各种名师兴趣班。对不同城市、不同层次的父母调查发现,对于学校课堂之外的活动,中国家长最容易焦虑的有两点:1)到底怎样才能真正有效利用孩子的课外时间?课外班多了担心孩子受不了,少了担心孩子成长慢。2)教育资源不公平,如果不在优质师资汇集的地区,家长该怎么办?

– “我其实也想给孩子快乐童年的。可是周围朋友的孩子的课外班都排得满满的,一方面孩子周末都找不到同龄人玩,一方面作为妈妈我的压力也很大,生怕少上课外班,耽误了孩子的素质教育。“
– “在如何高效利用孩子的课外时间方面,真的蛮纠结的。我想发掘孩子的兴趣,但儿子的兴趣就是打电子游戏。最后还是依着我的意志给他安排了所有的课外班。”
– “我孩子上小学,课外活动和那北大妈妈安排的差不多,密密麻麻的,孩子一分种都不耽误,我觉得挺好啊。有人说我拼错了方向,说美国人重视孩子的体育,那和咱中国人有啥关系。体育好能进北大清华吗?”
– “我和先生都是海归,在亲子教育上还是比较宽松的,没有海淀爸爸那么拼,但内心深处我挺羡慕他的,课外班的师资力量那么强,孩子的前途一定无可限量。”
– “教育专家说海淀爸爸不在乎孩子的快乐,我只想说– 放开那孩子,让我孩子来。专家不理解我们小城市家长的苦啊,没有好的学习资源,没有牛的名师,各种歪门邪道的培训班倒是满天飞,什么开发学生大脑潜能的特异功能班、什么一秒钟速读三百字的高效阅读课。”

在此,我想分享一些自己的思考总结,写给焦虑的父母们,也写给我自己– 一名同样时不时焦虑、也时不时反思的加拿大妈妈,希望借助不同大环境下的体验,提出一些解决方法,供大家参考。

课外教育的目的:孩子的成就不应止步于18岁

首先,我们为什么要给孩子安排课外班?部分原因是希望孩子多才多艺、眼界开阔、思维发达,部分原因是为了申请更好的学校,还有部分原因可能是从众心理。
但让小学生每天学习18小时、或者高强度的兴趣班车轮大战,很多情况下,就一个原因:“进名校。”当家长把进名校作为课外班的首要任务,基本上课外活动都是是围绕进名校而准备的,包括思维训练、知识储备、优秀才艺,包括在各类竞赛中获奖。
说实话,很少会有中国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进名校,只不过努力程度不同而已。不仅在中国的父母如此,在北美的华人圈依然如此。一篇名为《北美陪读妈妈:从后悔到崩溃到放手,华人圈的功利教育如此残酷》的文章描述到:“在华人的圈子里,在各家太太的客厅或餐桌上,永远相互之间交换的都是课外补习班与如何进入名校的信息。还有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在传说中都成了神话里面面俱到的学霸,相形之下仿佛唯有自家熊孩子是恨铁不成钢的学渣。华人爱攀比,攀比除了财富的较量,就是孩子的出息。这个出息不是一个孩子的自我突破和成长,而是放在华人价值尺度下统一的衡量标准:成绩、名校、职业和挣钱的能力。”

然而,即使进了名校,很多在北美的华裔都有这样的感触:一旦来自中国的学霸进入北美的学校,立刻就成为这个学校学习最优秀的学生,北美学生根本不是对手;但等他毕业后进入他所从事的那个领域,最优秀的立刻全变成美国人或其他国家的人了。深入反思后,发现差距就在人格培养,缺少了个性、自由、想象力、勇气和好奇心。

这其中还真不是因为种族歧视的原因。就拿大部分中国孩子都擅长的钢琴来说,我去过多伦多的儿童钢琴比赛,因为非亚裔的种族通常没那么刻苦练琴,中国孩子的演奏技巧往往是全方位碾压白人或者黑人孩子的。但是,在舞台台风上,中国孩子多半是怯生生的,报幕声音轻轻淡淡的,身形是略带蜷缩的,步子是不稳健的;而白人或者黑人孩子则通常舒展、自信、阳光,自我介绍的声音响亮、面带微笑,仪态优美,直视裁判。
很多时候,报这个班报那个班,家长更多地关注了看得见的孩子的新技能(硬实力),而忽略了看不到的孩子个性发展(软实力)。

Dr. Kenneth Ginsburg,宾西法尼亚大学的教授,专长于青少年行为和心理健康,就告诫父母说:“我们必须要停止去用孩子在十八岁时的成就来定义成功,比如说像爬藤,进好的大学,这种思维会毁了孩子在他们二三十、四五十岁成功的能力。要是你把成功定义成去哈佛,那你就把孩子成长过程打造成上名校的大学申请履历表的过程;要是你把成功定义成孩子在三十五岁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思考35岁成年人的成功需具备哪些素质。对一个三十五岁的人来说,成功幸福不是你拥有什么,而是你是什么样的人。成功的成年人具有这样的素质:有价值感和目标;能修补世界,有同情心、爱心和善良;努力,坚韧;心系他人,珍惜与家人、朋友和社会的关系;坚毅性(Grit);具有创造力和创新力;有社会智能(SocialIntelligence)和情商(EmotionalIntelligence) 来促进领导力和协作;能听取建设性的批评,有终生好学精神;韧性(Resilience)。”

就我而言,我也希望孩子进名校,但我更希望孩子在35岁时有幸福的婚姻,有良好的赚钱能力,能满足自己的同时也回馈社会。每当这样“以终为始”地去思考时,我就会少很多焦虑:孩子会不会书法、背不背唐诗就没那么重要。相反,他的社交能力、他的同理心和责任心、他的理财能力对他的一生更为重要。

如何高效利用课外时间?引导孩子的自我认知,找到内驱力

在课外活动的规划上,建议既要考虑父母对孩子未来的期望,更要考虑孩子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曾读过好几篇孩子进了常春藤大学后母亲的感言,她们不约而同提到要让孩子充分投入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项目中,原本以为是谦辞,后来发现是真话。
因为教育的精髓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点燃孩子心中的理想和激情。父母如能引导孩子找到他的内驱力,辅助于优质的课外兴趣活动,孩子将被激发出无穷的快乐和潜力,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内心小宇宙闪亮爆发,取得的成就绝对是可以让父母惊喜连连的。

不少父母认为孩子没有什么真正的兴趣爱好,要么凡事三分钟热度,要么只沉迷于打电子游戏。我也曾是这样认为的,觉得人家的孩子爱军事、喜航模,就我儿子没啥专门的爱好,除了打游戏和爱读书,因此对孩子充满失望和不满,孩子则对我一手安排他的全部课余活动表面顺从、实际偷懒。
后来,我才意识到:一定要给孩子足够量的闲暇时间,慢慢引导孩子的自我认知,才能真正找到他的内驱力。必须承认,这是一个咬着牙“静等花开”的艰难过程,为此我总结了“关心、耐心、细心、开心”的4心阶段。

第一步:关心- 尊重孩子是独立个体,要给孩子闲暇时间,让他慢慢探索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有个词很形象地形容了北大妈妈的课程表,叫做“窒息式学习”,意思就是用各种活动填满孩子的每一分钟空余时间,不让孩子有自己安排时间的自由和权利。
窒息式学习有两大弊端:
1) 机械式的灌输,强调吸收吸收再吸收,是一个单向的填鸭式学习,认为人的知识是机械式叠加的,学什么就提高什么,忽略人内心的动力,不管孩子是否具有反感的抗拒意识,也不留给孩子消化反思的时间。孩子整个就一机器人,被灌输各种命令,心灵得不到滋润。

2) 被父母充分安排好人生的孩子,是很难有魄力和决断力的,容易变得畏缩、懦弱、不自信、不但当。一方面孩子没有闲暇时间来逐渐认识到自我的需求,开启内驱力,另一方面孩子没有机会利用自己的判断去试错、走弯路。

我也曾犯过这样的错误,把孩子的日程表安排的满满当当。结果好几次兴趣班临时取消后,儿子在房间内无所事事,一直追问我他应该干什么,而不知道他自己该干什么。还有一天儿子则冲我怒吼:“我不是机器人,我有我的思想和感情。你不能一直命令我,你要尊重我。否则终有一天你会后悔的。”

高效父母培训的北美专家黄敏说过一段话,我非常喜欢,原文如下:“孩子成长中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有些闲暇时间去逐渐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 — 发现自己兴趣、爱好、特长、激情,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等。好玩是孩子发现自己兴趣的起点,好奇心是孩子探索的动力,这是孩子找到内驱力的途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所做的事不一定表现得与上名校有关,但它一定会有助于孩子今后的人生。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擅长做什么是个不断遵循内心、不断摸索的长期过程,也就是一个寻找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的过程。我经常告诉儿子:注意哪些事情让你感兴趣、让你好奇、给你带来愉悦。找到你的才能,用这个才能去帮助他人。(Pay attention to what interests you. Find your talent and use your talent tohelp others.)”

即使只是从短期的、功利的名校申请角度,自我认知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将来准备让孩子来北美读书的家长,自我认知(self-awareness)更是优质私校极为看重的环节——和亚洲的集体主义(随大流)的价值观不同,在个人主义张扬的北美,“孩子有什么梦想、孩子为自己的梦想付出了什么努力”都是倍受推崇。
我那专帮中国孩子申请藤校的女友曾叹苦经,说很多中国学生成绩拔尖,但自我介绍却千人一面,难入招生官的法眼,为此她需要花非常长的时间去引导孩子说出内心深处的梦想,然后挖掘故事进行包装。但比起那些在自己喜欢又擅长的领域已拼搏多年并获得成就的候选人,这样临时抱佛脚而整合出来的履历常常缺乏感染力、缺乏竞争力。

第二步:耐心- 尊重孩子的选择,允许孩子在一定范围内试错。
自我认知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就像在迷宫中摸索,需要试过几个错的方向之后,才能慢慢找到适合自己、对的那个方向。
在去掉几个课外班、给了儿子一定量的闲暇时间后,最初三周可以说毫无起色。孩子被我支配习惯了,空闲下来都不知如何更好地安排他自己,一有空就念叨着能不能玩电子游戏,被我拒绝后母子两人都颇为沮丧。
之后,他又东一榔头、西一锤子的各种尝试。我和他约定了“红绿灯原则”,告诉他什么类型的事情是绿灯,他可以自由去尝试;什么类型的事情是红灯,绝对不可以去做;什么类型的事情是黄灯,需要和妈妈讨论。
接着,我就学习克制自己,克制自己去干涉他的冲动,克制自己去批评他在浪费时间,克制自己去纠正他的错误,拼命对自己说“我要培养男子汉,我不要培养妈宝男”。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给他30分钟做奥数,剩余1小时闲暇时间任他自由支配。结果我发现他过了1小时还在捣鼓奥数题。“为什么30分钟应该做完的题目到现在还没有做完?”但这已经是他的闲暇时间,所以强忍不愉快没去干涉他。过了1个半小时,我打开书房门,问他在干什么。当时小学三年级儿子特别骄傲地拿着电脑给我看一排编码:“妈妈,我编了个程序让电脑解奥数题,这样我就可以偷懒了。”
当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神啊,我终于看到花骨朵要含苞待放了!

彭晓芸说:“人们如果没有闲暇,创造力想象力是会锐减的,儿童更是,无论这些兴趣班是多么素质教育。”真心不能赞同更多!

现在,因为有了充足的闲暇时间,9岁的儿子还创办了三个俱乐部,甚至设了董事会、俱乐部基金、面试招募等等。尽管这些俱乐部还很幼稚,内容无非也就是游戏交流、打雪仗等,但儿子向我展示了另一种可能:孩子除了被动地被父母安排去课外班,自己也能主动创立兴趣班,吸引同好的小朋友一起来。从长远来看,我对培养孩子这样的创造力、领导组织能力更为支持。

第三步:细心-要密切观察孩子的言行,引导并支持孩子的内驱力
当父母“静等孩子花开”时,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一定要对孩子有细心观察,引导他们觉察自己的内心,同时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
回溯到我还处于等待时的焦灼期,有一次我曾特别灰心丧气地对先生抱怨儿子除了打游戏,什么兴趣爱好都没有。先生说不对啊,你看儿子昨天在机器人展览会上兴趣特别高啊,别的孩子要么看几眼要么只呆5分钟,我们的儿子足足流连忘返了2小时啊,饭也不肯吃,路也不肯走,每一个机器人都像宝贝一样摸过去,每一个展会人员他都去攀谈,每一个机器人实验他都第一个冲过去操作。
我一想还真是,就给儿子报了个机器人班,结果他简直乐疯了啊。没见过他这么高兴过,甚至主动承诺只要给上机器人课就每周打扫房间,承诺如果机器人课太贵他可以拿出送报纸打零工的钱(那些钱可是他的命啊!可见遇到了真爱,命也不要了。)
然后我陪儿子去试听了第一堂机器人课,平时比较内向含羞、不愿上台的孩子变得容光焕发、判若两人。不仅对老师的各种提问侃侃而谈,更是屡屡要主动上台做小帮手,积极性高涨到简直让我怀疑那是传说中“隔壁家的孩子”。

第四步:开心– 和孩子一起收获喜悦的成果
儿子上过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但在机器人班上面,他可以说是“井喷”式成长,上周还开心地告诉我他击败了机器人俱乐部的众多小对手,获得了第一名,赢得了50加币奖金。

获奖当然是高兴的,但更令我欣慰的是儿子之后的表现:昨天他突然跟我说他很犹豫要不要继续钻研机器人。我非常惊讶。他解释说自己随俱乐部去了一些大学和研究所的人工智能开发中心,发现机器人的发展会夺去很多人的工作机会,他心里很难过,一直以为机器人可以帮助人类,不想同时也会对人类造成伤害。随后我们展开了人工智能的大探讨,儿子最后同意继续上机器人兴趣班,但同时他也提出要去深入了解如何预防机器人伤害人类。

我想,这就是内驱力带领下的真正高效的课外活动,并不以获奖为终极目的(尽管我承认获奖对申请名校很有帮助),而是点燃内心的热爱、去实践、去升华自己的梦想,让自己成为精彩丰富、真正的人,同时也让这世界因为自己而变得更美好。
然后,孩子快乐、有成就感,做父母的当然也是发自内心的快乐、有成就感,这才是课外活动的双赢啊。

课外班没有优质师资?开放的互联网汇集全球的教育精华

帮孩子找到内驱力之后,剩下的就是如何找到优质的课外班来帮助孩子了。
一方面,教育师资的分配在地理上是不均衡的。而且,因为人口的流动性和迁移性,加剧了这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挫折感。咪蒙从深圳流动到北京寻求发展,结果发现尽管自己是超级网红,但因为没有北京户口把儿子搞得“失学”了。而我,尽管有着上海户口、房子又在市重点小学的学区内、周围资优班爆棚,但因为迁移到加拿大,人生地不熟,对优秀的课外班老师在哪里,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两眼一抹黑。
另一方面,互联网打破了地域的限制,最大程度地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共享,包括远程教育。

现在来谈谈如果家长所在的地方没有优质的师资上课外班,我们怎么利用互联网来帮助孩子获取全球的教育精华。
只想说一点:英语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一万遍都不过分。作为国际通用语言,英语能帮助孩子畅游这世界上70%的网站,获得优质的教育信息。

比如最近很红的美国19岁少年Easton,开发出可用脑电波控制的3D打印机械手,获NASA高薪礼聘,又被奥巴马接见。在TED中,他自述从小长在科罗拉多州的农村,缺乏良好师资,全靠互联网上的信息自学机器人项目。另一位被麻省理工提前录取的19岁姑娘Sara研究出“海藻变石油”,同样家境普通,只能在床底下创建自己的实验室,并通过互联网信息分享和不断的实验最终完善了自己的项目。

也许你会说他们都是天才,所以才能借助互联网自学成才。讲真,北美很多地方都是地广人稀的大农村、玉米地,再加上普遍重视体育胜于学术,所以很多地方非运动类的课外班的师资是无法抗衡北京上海的。互联网还真的就是北美孩子获取全球教育精华的有效手段。

再讲个刚刚发生的中国小女孩的故事:姚佳韵移民加拿大后,对如何降级塑料垃圾产生了兴趣。她和搭档在电脑前阅读了成千上百的科学论文,反复讨论和排查,最后将目标锁定在微生物方面上。然后她通过互联网联系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林赛博士,林赛很欣赏姑娘们的干劲和理想,让自己的研究生亚当和詹姆斯来远程辅导姚佳韵在加拿大做实验。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和失败,姚佳韵最终获得成功,不仅被慈善结构PlanCanada评为“加拿大20岁以下的20名顶尖青少年”,更是获得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和Google创始人佩吉的青睐。

回到海淀爸爸的文章,海淀爸爸强调北大老师执教孩子的兴趣课,古今中外的历史讲得连大人都频频点头。而网上,BBC就有专门为孩子准备的历史百科全书,包括欧洲史、世界史、古代史、近代史,不仅有文字、图片和视频,更有很多互动的场景探索,特别能激发儿童的兴趣。而著名的“儿童社会研究”网站Ducksters,对古代中国历史的介绍地道的不得了!从夏朝到孔子,从史实事件到文化艺术都有,还附有各种深度阅读的链接。
而这些非常优质的教育网站,不仅全部免费,而且在中国都能顺畅打开,而且还能培养孩子主动搜寻有用信息的能力。唯一的障碍,对中国孩子而言,就是英语。

当然,有些课外活动更适合线下直接交流,线下课程的互动性和针对性也往往优于线上教育。
但是在其他条件都限定的前提下,如果你觉得教育资源不公平,优质资源少,那么就努力帮孩子提高英语吧。北京海淀区荟萃了中国的顶级教师,而互联网则汇聚了世界的顶尖高手;海淀区只对住北京的孩子开放,而互联网则没有地域的限制。而这一切的通行证,就是英语。只有熟练掌握了英语这门世界语,孩子们哪怕不在海淀区,也能在互联网遨游他所感兴趣的领域,甚至直接与世界的顶尖高手互动。

最后重申:在课外活动的领域,如果家长误以为与孩子的高产出就是想方设法、绞尽脑汁琢磨怎样才能让孩子达到最大的成就,比如成绩与奖项,那么家长永远也不会了解孩子到底是谁。家长需要让孩子发现自我,活出精彩的自己,同时为这世界贡献一份力量,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成功的孩子。
同时,带孩子的最好方法是完善家长自己,言传身教是影响孩子的重要手段。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断思考自己的内驱力,花更多的时间学习、提升自己,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rolemodel)。如果父母一味搓麻,刷微信,看电视、打游戏,却要求孩子为理想而努力,那对孩子也是不公平、甚至很难做到的。

Apple doesn’t fall far from thetree.(苹果不会掉在离树很远的地方。即意为:有其父必有其子.)我们善待自己,尊重他人,热爱生活,满怀理想,这就是我们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留学,就是扬长避短地学

9115
如何将中国学习优势在国外留学发扬光大,这是朱老师和我讨论的话题。老师用了一句话来概括我们的讨论:来加拿大留学,孩子就是学会扬长避短地学习!

数学强英语弱
大家基本上都认同一个现象:中国留学生的数理化知识水平相比较加拿大同龄人高些。加拿大高中毕业生12年级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在中国高一相当于10年左右,孩子己经学过。

留学生孩子的数理化优势是靠着多年来的题海战术训练出来的。相信没有一个加拿大当地的孩子能够被学校培养出一套中国式学习能力。我们孩子把这些优秀的品质运用在国外的学习中,就是拼命刷题,即题海战术,将自己的处,也就是好的学科用来拉高GPA,多选学科,赚取学分,提前毕业。

我认识的几个朋友的孩子,每次为了一个考试,为了做一个实验,会熬到深夜,记得一个朋友的孩子,刚去国外,语言无法适应,她就用电子笔录下了老师的每一节课的内容,回到宿舍一遍一遍的听,直到弄懂老师讲的是什么,这就是中国留学生的死磕精神。

我女儿的故事
女儿在高中之前,一直是受到中国的传统教学影响,就是考前疯狂做题,所有的题都是有一个正确的答案,为了这个答案,死记硬背。到了高中,女儿上的是国际班,很多教育采用了西方的教育方式,比如他们更多的是分组讨论的形式,一个问题是有多种答案,这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是一个难题,因为与传统的教育是相违背的,因为中国的传统教育方式是一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我们孩子总想着去寻找究竟答案是什么,除了对就是错,没有意识到每个人的意识形态会决定很多事并没有答案。

国外的学习优势是:实践探寻 质疑权威 小组合作 自主创新,怎样把国内的勤奋刻苦和国外的自主创新完美的结合起来,运用到学习当中去,这对国内的孩子是一个挑战。

如何扬长避短?
女儿刚去国外第一年,首先要过的是语言和听力关,因为这关系到能否完整的听懂教授所讲的东西,和听懂之后如何流利的和教授沟通,记得女儿最爱看“老友记”,爱看“神探夏洛克”由于是女儿感兴趣的电视剧,所以她反反复复的看,甚至里面的一些句子都能背下来了,这样的结果,使她的听力基本上没有问题,这对一个初来美国的学生来讲,非常不容易,这样我如释重负。

女儿的弱点在阅读上,由于女儿心比较浮躁,所以很难安心下来背单词和读书,所以我引导她去看一些她自己感兴趣的国外名著,比如”飘”又比如她自己感兴趣的“暮光之城”还有“红与黑”等等通过读书来增加阅读量,通过读书来提高阅读的水平,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女儿阅读水平已经逐步提高,这和她的努力以及家长的引导分不开。

记得女儿说过,把握好时间对于一个国际生来说非常重要,例如女儿要写一篇1000字的论文,要提前一周去准备,要和教授不停的沟通,如同古人所说的,不耻下问,论文一遍一遍的问,一遍一遍的修改,最终才能顺利通过。国外大学有一个特点——就是平时作业占GPA的很大一部分,不同国内的作业,占总成绩比例不大,国内学生不太重视平时的作业,有时甚至不交作业或者是拖延交作业,所以到了国外,女儿尤其重视平时的作业,不敢有半点马虎。

选课也要扬长避短
选择课程,比较关键,因为选择适合中国学生的课程,由此来拉高GPA。记得女儿刚开始选了几门容易的课程,用来适应国外学习和国内学习的差异。第二学期开始选择一些稍微难一点的课程,慢慢慢慢的适应了美国的教学方式。

女儿比较善于与教授沟通,通过自己的多问多学,教授对她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与教授良好的沟通,再加上自己的努力精神,女儿逐渐适应了国外的学习,并且将国内的学习方式巧妙的运用在国外的学习当中,中西方文化的结合,自然学习就更有成就感了。

女儿三年留学生活点滴

2185
这是一位陪读妈妈和我交流之后写给我一份文章。她与众不同的做法,是在孩子进入冲刺的最后一年半来到加拿大做陪读妈妈。但未来陪伴前一年半,她能坚持每天和女儿微信沟通,也很难得。特别推荐大家读读,看看有什么启发。

今天有幸在群里认识朱博士,很开心。我是陪读妈妈,朱博士希望我能写点女儿留学心得,正好女儿即将高中毕业,回顾一下她三年的留学生活以作纪念。

留学不能盲目跟风,家长和孩子要充分沟通

我们这代人基本只有一个孩子,都希望他们长大后能成才。随着家庭经济条件的越来越好,因此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出国留学。我的感受是:留学不能盲目跟风,家长和孩子要充分沟通,想清楚自己的孩子是否适合留学,为什么留学,什么时候留学,如果留学是家长陪读还是住Homestay等等。拿我女儿来说吧,初中学的有点压抑,整天为了排名和班级的荣誉而努力,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少。考虑到不会在国内上大学,孩子又比较独立有主见,决定让她出国上高中,使她在能自由呼吸,自主学习,亦学亦乐的环境中成长。

孩子参与选校

加拿大的公立学校差异不大,但是一定要选最适合你家孩子的。主要从孩子将来发展的方向(打算上哪类大学)学校有何特色,华人孩子的比例,学校排名等等。这同样需要和孩子一起讨论、商量。把中介和我在网上搜到的学校全部让女儿自己过一遍,然后大家坐下来分析每一所学校的优劣,最后达成一致:学校周边环境要好(Home stay的安全),排名无所谓但学校口碑要好,华人学生不能太多,学校要有乐团,有游泳池,有艺术音乐课等。她参与了选校,对这所自己将来要上的学校有了初步了解后,到时适应起来更快!

提前学好英语

除了寻找合适的学校,还有关键的一点提前学好英语。英语不过关,不仅会影响平时的学习,拖慢选课的进度,也阻碍孩子和同学老师的交流,自信心会受挫。在国内读书时感觉女儿的英语还不错,虽然留学前周末也在新东方上课,但到了这边还是觉得不行,英语课最吃力,很多同学直接放弃去上了Summer School或Private School。所以打算出国留学的同学一定要把英语在国内就努力学好,减轻留学后的负担。

每天都会微信聊天

因初来乍到需要适应的东西非常多,弄不好孩子会觉得孤单无助,缺乏自信。这时家长一定要多关心多鼓励多沟通(有陪读的稍微好些)。女儿住Home stay的一年半时间里,我每天都会和她微信聊天,分享她的喜怒哀乐,取得好成绩了,表扬她肯定她;遇困难了鼓励她帮助她。除了学校上学每次出门到家都会发信息报平安,以免我们担忧。十年级暑假回国,我朋友问她留学怎样?她答,非常满意,一脸的幸福和自豪。说自己的学校如何,如何好,喜欢教她的老师,喜欢同学。学校里结识了一群爱学习的好朋友。课外不仅参加学校的Club和Council,还自己找各种各样的Program和Volunteer,周末也不闲,过得很充实。

为12年级的大学申请做准备

尽可能提前为12年级的大学申请做准备。很多学校是选课制,每学期修四门,有部分课11年级修了12年级才能修,不同大学对高中课程有不同要求,所以一定要提前想好准备将来读哪个专业从而申请哪些大学,提前了解它们的要求。

利用国庆假期我们再次来到多伦多,和女儿一起参观大学的Open house,为申请大学做准备。

做一名陪读妈妈

考虑到女儿周末画画在路上花费太多时间,及寄宿家庭的伙食实在太差,同时也助她考上理想的大学,于是从15年1月开始做一名陪读妈妈。进入12年级,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学校成绩要越高越好,确保想申请大学的要求。占用时间最多的还是学校英语,周末要画6小时的画,准备Portfolio,因不满4年还要准备雅思考试。每天都要到很晚睡觉。一个字累!

一点感悟

我们当初的选择极其正确,虽然这边读书完全不像之前了解的那样轻松,但女儿还是学得很开心,很享受,更重要的是不仅学了知识,还培养了独立坚强的性格,变得更加自信,通过参与课外各种各样的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交了朋友也开拓了自己的眼界,相比较而言,这里的机会远远大于国内的应试教育。准备留学的同学和家长,一定要清楚留学的目的和意义,准备工作要充分以便让孩子少走弯路。还在犹豫的家长,也赶快行动吧,你要相信自己的孩子,她们的潜力是无穷的,给孩子一片天,她定会给你绘制一幅绚丽多彩的作品。为孩子加油吧,美好的未来在向她们召唤!

听完我的三次不同的择校经历,你还会有择校困惑吗?

201409 265
这两天大家都在热议刚出笼的安省中学排名榜。刚好我们同陪读家长交流择校的困惑。Jeresa的孩子读过三所中学,她看完我们的文章后专门打电话给我。我强烈要求她把孩子三次择校经历分享出来,让更多人从中受益。她答应了。正如她在文章中写道“我的‘故事’仅是个案,不一定有代表性或说明什么问题,只是有感于在加拿大读中学,实在无需刻意去找什么好学校,也无所谓好与不好,关键还是看孩子本身”。我代表大家谢谢你了,Teresa!

“择校的困惑”后续
与朱凡博士好友的缘故,我一直都关注他发表的许多文章,尤其关注他关于教育和加拿大留学方面的系列报道。近日朱博士的一篇《择校的困惑》,令我颇有共鸣。我和儿子来加拿大四年了,对择校的问题有不少的感悟。我非常赞同朱博士在文中所言:适合孩子的学校才是好学校。。。在加拿大的这几年,我也常在考量这个问题:什么才是适合你孩子的学校呢?

我们第一次择校经历
我的儿子是四年前在中国读完了五年级,来到加拿大升读六年级(加拿大的初中一年级)的,至今他已就读了两间初中学校和一间高中学校。回想初到多伦多的时候,因落脚点一早已定下,我们并没有过多去考虑择校的问题,儿子顺理成章入读了附近的初中学校。但是一年后,因为要搬家,儿子转到了新居住地所属区的一间无论知名度还是学校规模都更大的名校,当时儿子一听说要转校,尽管我百般安慰,他甚至也从就读过该校的表姐口里了解到该校的名气和实力,但始终难以接受,很不情愿离开原来的学校。

我原以为儿子的不开心仅是源于不想重新适应新环境,作为家长,觉得孩子转入的是众所周知的名校,毫无疑问能够给到他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有什么不好呢?

我们第二次择校经历
其实什么是好的学校,孩子的感觉是最直接最真切的。

在这间名校两年的学习中,我慢慢明白了儿子为什么不舍离开第一间学校,也越发感受到儿子对第二间学校的不适。儿子刚到加拿大的时候,他的英语基础仅是中国应试教育下的小学五年级水平,入读第一间学校时,不论是听、说、写都几乎归零,他甚至一堂课下来,竟不知是在上哪门课。但是很快他就能和同学与老师交流甚至熟络起来,听课和做作业也从没听他说有困难,每天还能分享到他在学校里的愉快心情,不到半年的时间,他在ESL已经可以升班了。在这第一间学校里,儿子的华人同学在30%左右,以土生土长的为多,他们很乐于帮我儿子这个同是黄皮肤的不会英文的同学,他们基本上是不说中文,仅是在儿子有需要或求助的时候,他们会充当儿子或老师的翻译,儿子也是通过这些华人同学了解到不少加拿大的风土人情和学校的规矩以及资讯,可以说,这些华人同学在儿子初来加拿大适应新学校和老师的阶段,给了他很大的帮助,他的所有课程是与那些不用上ESL班的同学一起上的,如此他很容易融入到本地同学之中,他尤其感受到老师并没有歧视他,更多的是关注和鼓励,当得知他要转学,大家都洒泪告别,相约到高中再做同学和师生。

我们第三次择校经历
可到了第二间的这个名校,我却发现儿子越来越少了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这家学校有50%以上的华人学生,而且两极分化,一边是学习非常优秀的,个个都是学霸,另一边是英语还没过关的,统统编入了ESL班,老师、教学模式、要求、进度都有别于其他班,但考试却是统一的。这种做法把一班英语水平低的学生整天放在一起上课,恰恰他们大部分是有足够经济实力来抢购学区房的家长的孩子,带有很多富家子弟的陋习,走在一起就是讲中文和吃喝玩乐,我儿子的英语进步缓慢,且沉迷于每天与那帮“土豪同学”讨论的游戏话题,导致他在ESL班的时间,超过一年才升班离开ESL班。耽搁了这一年时间,我儿子发现他的学习成绩比非ESL班的学生已经落后了一个距离,尤其这个名校的学霸比比皆是,老师的淡漠,更让他感到要赶上去的吃力,一度令他失去自信和对上学的兴趣。直到儿子初中毕业,遇上我们又有了迁新居的考虑,我没有太多犹豫和纠结,毅然放弃了孩子在该区继续入读名校高中的机会,因为我明白,不是名校就一定好,一定适合我儿子。

说实话,儿子现在所读的高中学校,开始的时候也曾令我忐忑不安,毕竟是在小CITY的一间普通公校,他是9年级甚至整个学校唯一的华人学生,我几乎沉不住气,又动了将他转校到本市最好的高中的念头。可是开学后不久,我竟发现儿子在初中第一间学校的那种喜悦心情又回来了,他结识了一班很纯朴的本地同学,大家都思想单纯,没有攀比心,且待人友善。这个学校给了他一个很宽松和激发他进取心的学习环境,老师对他的赞赏和认可,让他重拾信心,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因为他发现一个学期下来,他也成了同学口中的学霸。。。

感悟
可能有家长会问:那是否让孩子就读没有华人学生的学校和居住环境,会更有利于孩子在英语方面的提高,尽快融于英语环境就一定没问题呢?我认为,对于刚到加拿大或还未适应加拿大生活的留学生是不适宜的,可能会令孩子更觉孤独和无助。当初我儿子没有那些在他与人沟通和交往出现困难时、在他遇事束手无策时同声同气和出手相助的华人同学,他也不可能很快适应环境,每天能有愉快的心情。

总而言之,孩子能够喜欢而且能很快适应的学校就是适合孩子的学校,希望我的以上分享,能够给正在或准备留学加拿大的家长们在择校问题上一些帮助和启发,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好学校。

读书,在哪都不是件轻松事

9113

求学问,要努力地付出,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加拿大都要是吃苦,绝对不会是件轻松的事情。只是有些家长和孩子曲解了加拿大中学这种宽松的自由,以致一些少年留学生逃学旷课、不求上进、无心学业,末成年学生却敢去飙车、聚赌、醉酒、吸烟……我目睹过个别少年留学生干尽“坑爹”事,真的令人痛心疾首。
在加拿大上学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听不懂英语,听不明课程,交不上当地朋友,欣赏不了轻松教育好处,一连串的打击,确实将我们不多的自信毁掉了。青春期遇上留学期,我们也不想同父母沟通。以致我们开始自责自己当初是不是选择错误,自卑为什么自己表现那么强差人意,自疚每天都在白白地浪费父母金钱,自怜我为什么不如别人……一个人失去了自信,缺乏一种动力和信念,做什么事都不会成功的。什么是自信?自信是我们对自身力量一种信念,深信自己一定能够做好某件事,实现所追求所目标。我能、我行、我可以!天生我材之有用!

读书,在哪都不是件轻松事
吃晚饭时,我听见小儿子有意无意之间说道“妈咪,我明天有数学测试。”
妈妈有些不解,“奇怪,从未听说过你怕考试,为什么突然之间提醒我你要考试?是不是你觉得在加拿大念书有困难吗?”儿子在中国上了7年学,回来在加拿大读书有一年时间了。
“10年的数学我在中国学过一部分,一点都不难。”
比起中国的应试教育,即使是开学后不久的测验在妈妈的眼中只是小菜一碟:容易的事。“你肯定想找个藉口饭后不去洗碗的!”妈妈识破了孩子的“阴谋”。
孩子欲要开口争辫。
我拍了拍儿子的肩膀,“走吧,我帮你洗碗,复习去!”
“还是老爸了解我,在国内,从小学到初一,7年的我已经’百考成精’,习惯了考试。只是在加拿大,英语我刚从转到正常英语,还是有点难,担心考不好。10年数学我学起挺轻松,不过,越轻松越有压力,因为我对自己有要求:我要考高分。老师和同学似乎对我们这些来自中国的学生有一种印象,我们数学特别厉害,所以我不考好,也辜负了自己和大家的期待!”
英语难,学起来压力,数学简单,考试却不轻松,我在琢磨这当中的关系。

“我回来啦!”二女儿风风火火地推门进来,还未坐下,她急忙地说:“今天教授又布置一批作业要明天交的!” 她读设计,今年刚进大学。开学二周我看她比谁都忙碌,每天早出晚归,嘴里老是唠叨“作业、作业”。从前读加拿大中学那种优悠的日子己经不再重现。
5年前二女儿在加拿大读高中,除了第一年要过英语关之外,没听她说过加拿大中学的辛苦和压力,升上大学情况完全不同。
二女儿放下饭碗,忙她的作业,我估计又要忙到半夜。

剩下我和太太收拾枱面。哦,对了,大女儿还在学校没回来。大学最后一年,也够她忙碌的。
看来,开学不久,无论是大学生还是高中生,忙碌变成常态。读书,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平心而论,加拿大上中学比中国上中学要轻松一些。你看,我那读10年级儿子的课程表与他读初三的中国同学比较,课程少了,时间多。
今年从武汉来的小刘,她告诉我,在中国读高中,早上八点钟开始上课一直到下午4点到5点钟下课,中午有休息,但是晚上还得回学校去晚自修。高中大部同学都是住校的,专心为高考冲刺,从睁开眼睛七点钟开始起床,到了晚上十点钟结束, 上床休息,一共是15个小时,当中花在学习上起码有12个小时。她才来不久,最大的感受是在这里读高中,九点钟上课,下午三点下课,中间有一个小时的午饭时间,加起来也就是6个小时,但在学校里只呆在5小时左右。作业大都在学校完成,晚上回到寄宿家庭再做些自习,一个半小时就可以结束。也就是说,在加拿大读书学习的时间要比在中国少了一半,多出来的时间我们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从杭州来多伦多读12年级的小菲,是学校的文科尖子。虽然才来不久,她感受到加拿大高中毕业班的紧张节奏,但与国内她的高三同学备战高考最后决战前夕,缺少了浓浓的火药味。她特别叫同学传了2张上课表给我,一张是公立学校,另一张是国际学校。在她语言之间,小菲给我有一种胜利大逃亡的感觉。
我认识的一位陪读妈妈发来一段关于加拿大中学学习是否轻松的看法。她写道“都说这里的学业轻松,也许只是孩子没有了国内频繁的考试与排名压力而已。我女儿有早起的习惯,6:30起床,自己做简单早餐,坚持早读。8:40-15:05她在学校学习。下课后,若干的合作项目需要与同学共同完成,还有大量阅读和制作PPT 作业。如果放学后不立即回家,孩子会参加学校球赛观摩做拉拉队。她也参加学校一个学生CLUB。女儿基本晚上10:00前休息。孩子学习时间跟国内差不多,并没有缩短,只是学习内容更广泛且有自主性。这也是我们送她出国留学的初衷。学习,不仅仅为了考试。更令我我们欣慰的是,丰富的体育锻炼足够的睡眠和良好的气候条件,几个月内,女儿的过敏体质居然得到了很好的改善,肤色血色都健康了!
当然,我也有一点困惑。温哥华是个华人集中的城市,配合我们中国家长育儿的超前教育思维, 各类课后的辅导班亦是林林总总,半年后我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每一个光环下的孩子后面都有个超强的辅导班……. 所以,周末你会发现这样的现象:球场上草地上奔跑运动嬉戏的大多是西人孩子,而在各个辅导中心,’藤校’培训班、奥数班等更多的是中国孩子。原来,只是赛区变了,赛制仍然没变,但比赛项目增加了。在国内你可以单纯地追求考分,而在这里,你还必须全面的发展自己:学业 ,体育与艺术,个人领导力, 社会服务与实习经验。所以,是不是要全面加入课外培训大军,对于新来的中国留学生和家长都是不小的变革与挑战,需要共同快速适应与选择。“

我很佩服她的观察,也同意她的观点。学习,在哪里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甚至可以说,如果你刚来加拿大,面对着全新的学习环境,语言能力差一点,学习管理弱一些,朋辈的帮助少一些,你在加拿大高中的学习比起你之前在国内的学习,还要有压力和挑战。

如何引导孩子面对留学压力
留学压力,从登陆加拿大那一天开始就形成了。我在不同场合跟这些从中国来的孩子们分享,我跟他们说,“叔叔也曾经恐慌过,也曾经畏惧过,也曾经丢尽了脸,但是不管怎么样,我都过来了。我感谢上帝能够让我有机会面对困难,学习生存。其实最大的敌人不是环境,而是你内心的恐惧,你内心的慌张。现在我们都经历过来了”

1,留学生需要了解一下因环境的改变而造成“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
留学生与“文化休克”。留学新生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环境的改变。一个人在全新环境下容易出现造压力和焦虑,如同一个人远足或登山时,没有充分的准备容易出现缺氧缺水供血不足的短暂“休克”。针对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做了大量的研究。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文化人类学家Kalvero Oberg用“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这个专有名词,来描述这种心理反应现象。他说:“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在心理上产生的深度焦虑症。”
一个人来到异国他乡, 开始会感到异国情调的新鲜、刺激、做什么都有激情。但是,这段兴奋期过后,一般都会进入文化休克期。
1990年圣诞节,我从广州移民到加拿大,面对着全新环境改变,已是而立之年的我足足花了差不多三年时间,才适应下来。因为我发现在加拿大,我原有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全部“清零”,从头开始;英语能力的不足,造成我同西人打交道无所适从,只能扎堆华人圈子;压力和焦虑使我情绪很不稳定,身体状况也变差。还好有一帮教会的弟兄姐妹帮助我。当年在加拿大华人圈子里流行一句话,在加拿大这个新家园,我们都要接顺序经历三个5年,即“五年生存、五年生活和五年发展”。先求生存后求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逐步适应了。
在网络时代高速变迁的今天,我们的少年留学生,或许比我当年要幸运得多,因为他们对外面的世界己经不再陌生。但是也要看到, 在15至17岁左右他们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一下子经历语言不同、文化差异、教育有别等等这么大的改变,对于依赖性较强的中国少年留学生来说,不难想象,这终究是一场前所未有冲击。水土不服、措手不及、无所适从,孩子们面临一连串的困惑,一系列的挫折,也令我们留守父母操心担忧。
以下节录是部分家长在我的公众微信号网上的留言:
—-以前她不管看到什么都觉得很新奇、兴奋,话很多,现在她和我视频问及学习聊到学校,她只有一句Boring无聊,来敷衍我;
—-我的孩子老是跟国内的同学天天聊微信,特别怀念家乡,才过去不久,吵着圣诞节要回来;
—-我家姑娘对学习不感兴趣,反而喜欢和学校里的中国同学来往,她说有种安全感。
—–孩子放学关在屋里,除了吃饭,都不跟寄宿家庭沟通;
—-她与寄宿家庭主人闹翻,又要换地方;
—-我刚说孩子几句,他特别敏感,抱怨我啰唆;
—-我发现孩子对某门课程产生厌烦甚至憎恨;
—-孩子抱怨加拿大老师不如中国老师好;
……
“文化休克”也罢,“教育代沟”也罢,既然我们无法改变环境,那么就应该学会自我的调适。做父母的,群策群力,帮助孩子尽快从休克醒过来,尽快跨过代沟,进入适应期。

如同倒时差一样,各人身体素质不同,对环境改变适应反应不一样,时差的反应也都不同。孩子的心理素质也是一样的,既然已经出国留学,就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必须以学为主,用功、用心,训练自己的学习能力,所有留学生都要明白的,没有任何藉口和例外的。
……
2,聆听与交谈,我是这样帮留学孩子减压的
今天用音频和一个同学聊天,我问他,“你来到加拿大的时候,你有压力吗?”
“有。
“什么时候开始有?”
“从一开始登陆就有。”
“那是什么样的压力?”
“那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怎么样无形法?”
“我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当中,我慌了,第一次自己一个人出来,孤独、无助。”
“还有什么压力呢?”
“父母对我的期待,我来到这边,我放弃了国内的学业,因为在国内的时候,我上的还是挺好的学校,大家都喜欢出来,父母就说,你倒不如早点出来吧,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同学都打算大学之后再出来,我高中就出来了,所以他们对我的期待很大。家人一有期待,我就有压力,我要比大学时才出来的同学多花三年的钱,三年下来,100万的费用就没了。我父母也不容易,100万要是给我多好啊,但是我现在拿来读书,他们希望我能考一个好的大学,能够留下来成为加拿大人。想想这是多大的压力啊,我现在开始更多地想怎么样留下来,怎么样能够找到工作。关注能够留下来的那些大学专业和职业,我已经不管自己是不是自己的兴趣了,所以我很关注这些留学生的就业情况。”
“你有没有感到一种恐惧和慌张?”
“有啊,我记得进移民局的时候,他跟我讲的那些东西,我全部都不懂。幸好在那边有一个中文翻译,他帮我问了很多东西。当时我想糟了,我来这边读英语,他们讲什么我都不懂,我怎么读啊?来到学校,到教育局里报道的时候,我也是不懂的。寄宿家庭甚至说我真的大胆,什么都不懂,就这样跑到这边来读书。其实,我只能自己给自己壮胆。”
“是啊,你应该给自己打气壮胆。你知道吗?叔叔是研究历史的,你不懂英语,你敢来加拿大读书,当年很多的华侨不懂英语来加拿大打工,泛太平洋的这些铁路都是那些不懂英语的中国人把它修起来的。不懂英语不用着急,也不用恐惧,也不用慌张。”
“我还是有恐惧慌张的,我甚至想过逃避回国。但是我觉得逃跑回国对不起我自己,更对不起我父母。我父母多没面子啊,他们跟人家早就说了,我一出来了要衣锦还乡,我出来的时候,我父母请很多的朋友吃饭,我都接受过很多恭维的话语。每个人都说哎呀,太厉害了,能够出国,那些人都说将来我是读哈佛的,读耶鲁的,很多人说我要替父母争光,甚至我父母的一些亲戚朋友说,你好好读,将来我都向你那里投奔,他们的孩子都交给我,叫我去帮助他。你想想,我自己都不行,还要给那么多压力给我。当然这些压力,不仅是我自己的,还有来自父母的。你想想,我容易吗?”

跟这位同学谈完之后,我心里面总是沉甸甸的。我非常明白他的这份压力的恐惧、慌张,说老实话,换上我,我可能比他更糟糕。记得在30年前,我当时也就30岁的时候,移民到加拿大的时候,虽然我没有学习上的压力,但是面对新的环境,还是会有些许压力的,面对与亲人的分离。面对着自己要在新的环境中求生存的压力,我相信当时只有一种选择就是没有退路了,比起这些留学生,我更加没有回头路,不像他们,他们还有机会回国,不像他们,还不用担心经济上的来源,他只要专心读书就行。我当时还必须要找工作,所以在圣诞节的那天,就开始去找工作了。
我在不同场合跟这些从中国来的孩子们分享,我跟他们说,“叔叔也曾经恐慌过,也曾经畏惧过,也曾经丢尽了脸,但是不管怎么样,我都过来了。我感谢上帝能够让我有机会面对困难,学习生存。其实最大的敌人不是环境,而是你内心的恐惧,你内心的慌张。现在我们都经历过来了”
我还跟这些孩子说,没关系的,每天醒过来的时候,你要知道今天做什么,每天晚上睡在床上的时候你要感恩你今天还是有进步的,慢慢的,你就会发现你的英语水平进步了,慢慢你就感觉到你自己的一个一个学习项目完成了,慢慢你就开始不会想太多过去的事情,不想太多家里的期望,你更加看到的是你面对的学业。当你有机会再往远一点想到将来,看到这些环境当中的经历,想到你有机会去选择一些学习,想到你听懂一个英文单词时,你的那种惊奇,你的那种喜悦,我相信你的这种恐惧,这种慌张就变得很微小,而且你会笑笑的回过头来面对着自己走过的历程,说一声,我曾经经历过。”

3,家长透过讲故事,你帮孩子重建自信,你能,你行,你可以!
我的移民故事和你的留学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点,面对异国他乡的全新环境,我们都是一切“清零”,从头开始,阻挠我们飞跃的是我们语言上的不足。不可否认,在加拿大上学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听不懂英语,听不明课程,交不上当地朋友,欣赏不了轻松教育好处,一连串的打击,确实将我们不多的自信毁掉了。青春期遇上留学期。以致我们开始自责自己当初是不是选择错误,自卑为什么自己表现那么强差人意,内疚每天都在白白地浪费父母金钱,自怜我为什么不如别人……一个人失去了自信,缺乏一种动力和信念,做什么事都不会成功的。什么是自信?自信是我们对自身力量一种信念,深信自己一定能够做好某件事,实现所追求所目标。通俗地说就是;我能、我行、我可以!天生我材之有用!
星期四中午,我约了一个11年級的同学谈话。他曾经告诉我,他来加拿大念高中是为了实现做设计工程师的梦想。但英语水平一直没有提高,学习成绩比他在国内还要低,他发觉自己距离心中的梦想越来越远了。他是一个典型的“被加拿大课程摧毁了自信心”的一个版本,他不那么勤奋学习,反而沉浸于手机上的打游戏,上网交友随波逐流,得过且过。受他父母的委托,我同他进行一番谈话。我了解他从小学到中学的经历,我倾听他的学习上的困惑,同他一齐制定新的学习方案。我问他有没有信心从新开始,他有些犹豫。的确,自信、信心是一种看不见的东西,我只能鼓励他去经历,按照计划去做,“一天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我对他说,只要你肯每天少玩一个小时游戏,多花一个小时在看英语读物,听英语节目,形成习惯,成绩一定会在改善。最后,我引用了巴尔扎克说过一句话,“发明家全靠一股了不起的信心,才有勇气在不可知的天地中前行”,让他明白,经过努力他的设计工程师梦想一定可以实现。过了几天,他妈妈告诉我,孩子说以后不用天天同他视频,改为一周视频一次,因为他会忙于学习,没有时间闲聊。我听了,心里开始有些安慰。
亲爱的家长,其实,你也可以透过讲自己的故事,在工作如何面对挫折、在生活上如何困难的例子,你选择面对、不逃避,最终的结果。孩子是乐意聆听你的另一方面的经历的。

面对压力,低龄留学生犯的低级错误:逃学
记得在新生家长见面会上,校长特别提醒我们每天记住叫孩子带《学生手册》回校,因为当中有许多校规必须热悉的。那次见面会上,校长挥动手里那本《学生手册》,语重心长对家长们说,校规虽然很多,如果让我说那一条最重要,我会选择这一条,她翻开手册,大声念道:学生必须每天准时回到学校。然后,她接着对我们说,你的孩子一定要来上课,如果真的不能来上课,家长要打电话给学校请假。接着,她又示范如何打电话请假的,大意是:“我叫什么名字,是某某学生父母/监护人,某某学生年级,因什么事项请假”。她提醒家长们不要轻易替孩子请假,要是你的孩子不舒服,没关系,校长说,你也可以带他来上课,因为凭着她多年经验,很多时候,她发现孩子的所谓不舒服,一到了学校,就会没事。当然,校长补充道,除非家长觉得孩子的这种病对别人有伤害,会有传染性的,你可以帮他请假,否则的话,建议你不要因为小病而随便请假。她说到这,我看现场有许多家长都点心同意。不过,我却有些不以为言。准时上学,是天经地义的事,为什么校长不嫌其烦地强调呢?有点费解。
后来,翻看了政府的《学校法》,我明白多一些。在加拿大,所有7到14岁的孩子必须上学。在大多数情况下,孩子们7岁前就开始上学,14岁后仍然继续学习。法律规定父母承担确保孩子上学的责任。假如孩子7岁以后不能上学,那么家长就需要为此给出合理正当的解释。法律规定有三种原因可以不上学:1. 孩子就读私立学校,或者;2. 孩子生病或者有某种残疾,或者;3. 离家4.8公里以内没有合适的学校,并且学校也没有提供交通工具的。孩子们需要每日按时到校,未经学校允许不得离开。按时到校和正常学校生活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缺课较多的孩子将无法充分接受学校的教育。假如孩子迟到或者缺课,老师或许会要求家长给出书面说明。校长只接受以下5种情况的解释:1. 学生生病;2. 学生家里有人生病,或者发生了状况;3. 严重的疾病爆发;4. 其他一些意外情况的发生;5.某些宗教节日,例如犹太人新年、中国春节等家庭安排,加拿大是个多元文化国家。有时候学生家里会在学期当中安排度假计划,学校既没有权利同意,也没有权利拒绝学生因为参与家庭因宗教或文化传统而安排假期的缺课。因为,那是家长自己的决定。有些学校会要求,如果孩子因参加家庭旅行计划而要缺席5天或以上的,须要家长提前一周递交请假条。因此受影学习成绩学生自己负责。
不过,在处理迟到、早退等缺课现象,我觉得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对学生教育也不同。在国内中学,老师会不断地提醒不能按时到校的学生,或者把家长叫到学校来。“教不严,师之惰”,“子不教,父之过”,教育孩子是老师和家长共同的责任。加拿大的教育理念是把孩子培养成独立自立、自我管理、学会担当的公民,从小培养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后果承担责任。所以,对待上课迟到这些事,学校除了每天第一时间通知家长外,家长给予解释外,还会将这些缺课记录在案。当然,因为迟到、早退和缺席会影响测验、课堂演讲、递交作业和考试等成绩的,最终这些表现也会直接孩子期末成绩。

虽然,加拿大中学对学生考勤制度视为“校规”的头等大事。对于留学生而言,反而在中国会犯的这种“低级错误”,在这边因为没有父母在身旁的日夜督促,没有班长任在耳旁的谆谆教诲,容易找藉口不准时上课。但是,学生上午迟到,监护人下午就收到学校通知。
针对留学的违规行为,多伦多教育局有一套处罚方案。在多次劝说学生仍屡教不改,学校通知监护人前来,学生需要签署一份保证书(Expectation Contract),保证在出勤记录(Attendance)、遵守行为方面(Behaviour)、学分累积表现(Credit Accumulation)例如按时缴交作业、带齐学习用具和课后接受辅导等等方面,有改善和进步。保证书有一个具体的有效期,而且,学生、监护人、学生顾问老师和学校办公室主任四方在该份保证书上签名。因为所有任课老师都会收到这份同意书内容的。届时,如果签约学生未能做到所承诺的改善地方,学校有权要求学生退学。

[延伸阅读] 来加拿大读中学的中国留学生都是些什么人?
第一类是非常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国内是顶尖的学生,例如是中考状元,学校“学霸”,雅思考试成绩6.5分以上的,但我看他们来到加拿大也有水土不服的现象。Paul刚来时上课也吃力,加拿大10年的科学课的内容对于在国内己经学过初三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他相对很简单,但他就是被科学术语难到了。幸好他有一套自学方法,他从图书馆借了科学课教科书,课后复习,课前预习,即使外出也不忘带上笔记本,翻翻单词本。很快,他适应了这里学习方法,继续保持学习领先优势。几天前,他就读私校的校长助理在我面前特别表扬他。这一类学生因为有基础有方法,给他们一定时间适应调整,他们各方面表现很出色的。
第二类学生是中等水平的,如果在国内他们读一般大学没有问题,但要上一流重点大学却有困难,他们希望在加拿大寻求突破,读上全球排名榜上有名的加拿大大学。这一类学生来到加拿大同样遇到难以一下子投入的困难,但因为他们知道来这里念书是为了什么,将勤补拙,付出更多的时间。我身边有不少这类学生,从他们入住的寄宿家庭那里,知道他们常常挑灯夜战完成作业。他们也懂得借助同乡同学的帮助,同一语言文化背景,在学业上“扎堆”、“抱团”,在留学初期十分有效的。这一类学生适应加拿大学习快慢因人而异,他们更需要父母的鼓励和专家的引导,最终也是学有所成的。向我求助的杭州妈妈的孩子Kim,就是属于这一类的。
第三类的学生是学习基础较差的,他们无法在国内“圈养”教育下生存,在加拿大“放养”教育下生活也艰难。他们在英语方面的挣扎比别人更需费时多日,但如果放慢学习节奏,刻苦用功,重打基础,也能适应加拿大学习生活的。我对第三类的学生尤为操心,因为一旦他们进入不了角色,很容易被“边缘化”,先是自弃自暴、无心上学,接着旷课逃学、通宵上网。家里条件好些的,手头阔绰的,就会随波逐流,呼朋唤友打游戏唱K酗酒……最终问题堆积,不可收拾。

来加拿大上学,什么都先别想,先学好英语再说!

2184
来加拿大上学,学什么,什么都先别想,先学英语再说!这是我那些打算把孩子送来加拿大会中学的家长们的一句忠告。英语,是我们的孩子出国留学一道大门坎。英语不过关,听课、记笔记、写作业、交朋友,每一步都会遇到麻烦。英语不行,学生也有可能被劝留级。跨越语言障碍,需要花时间找方法,在多伦多大学辅导许多留学生的Stanley分享一个“秘诀”:去教会,听牧师英文讲道,认识讲英语同学。

一、曾经在ESL班,她从ABC学起,今天她已是加拿大名校毕业生
多年前,梦平随父母移民加拿大,。入读多伦多学校时,她是从ABC开始的,现在她已是多伦多大学应届毕业生。看到越来越多的低龄留学生出现在多伦多公立学校,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却被英语拦路虎阻挡他们享受加拿大乐趣,梦萍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应我的邀请,她无保留地分享自己学习英语的经历。

学习英文是不少留学生和新移民来北美后所要面对的一大难关. 谨以此文分享一些我学习英文时的一些经历与体验, 希望我的经历能鼓励大家不要放弃学习英文的脚步和决心.

今年是我来到加拿大的第10年. 时光飞逝, 犹记得刚来加拿大时, 我的英文基础基本为零. 曾经也曾惴惴不安担心学不好英文, 无法在这片土地与人沟通. 现在回看过去,在学习英文的过程中, 对我帮助最大的就是学校.

我很幸运的是, 在学校里碰到了一位教英文的好老师. 她是一位ESL 老师, 专门教英文给英文不是母语的学生们. 刚遇见她时, 我是很羞怯的, 不擅于与人交流. 但是这位老师却十分的友善, 每天都用她的微笑与关怀来向我表达她的友好. 她的教学方式也是十分的有趣与有效:

天天学习默写生词 – 每周她都会教一些生词给我们. 这些生词都会有一些共同点. 比如一周她会教15个生词都是以“ail” 结尾的或者都是以“ate” 结尾的. 在解释这些生词的时候, 她会充分的利用她丰富的肢体语言来向我们传达这些单词的意思. 我们每周在周五时都要有一个听写测试, 老师会随机念这周所教的单词出来, 学生们随后要默写出这个单词. 这是一个挺有效的方法, 因为这些生词都有一种共同性(比如都是以ail结尾), 所以记忆量不需要很大. 又可以理解每个单词虽然相似却又有各自不同的意思.
每周看英文电影 – 除了每周学习单词外, 每周五老师还会给我们安排看一个英文电影, 休闲之余, 渐渐的让我们学会发音也透过电影让我们更深的了解北美的文化. 我最期待的就是看电影, 因为就算不懂说什么, 还可以看字幕, 也可以透过电影人物的演绎和情节去明白意思.
大量阅读小说 – 老师每个月都会安排我们读一本小说然后写一个读后感报告.小说的选择十分广泛, 同学们可以从她的收藏里选一本自己爱看的, 然后老师会过目一下这本书是否符合学生们的英文程度. 我记得我看过的都是十分有趣的科幻题材的小说比如发明时光机穿越到过去等等. 里面的词汇也是简单易懂的, 偶尔会出现一些不懂的词, 但根据上下文也很容易猜出整个句子的意思.

除了上述学校老师教的学习方法以外,我自己个人也摸索一种适合自己学习英语的方法,这是我在一个偶然看中文电视节目中发现的。

上学时, 因为家里学校近, 我每天中午回家吃午饭. 有一档电视节目叫”Let’s talk in English” 中文翻译是 “大家说英语”正好在午饭时间播出。因为当时我正为学好英语发愁,我不放过一切学英语的机会。我也吃边看。这个电视节目十分有趣, 主持人会用英文去介绍和解释当天所学的单词、句子. 他会用中文去解释单词的意思. 然后会播出日常生活时运用到这个单词的小短片.十多分钟 节目大部分英文主导, 中文只在一个环节中出现. 英语单词被反复的用不同的方法去演绎, 去传达意思. 让人印象深刻的,同时不觉得枯燥。我看得津津有味,每次都有收获。想不到,我在这个中文节目里学到许多学校里没有学到的实用英语。

看来,学英文并不一定要局限于某些方法. 学英文可以以各种形式存在, 不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学校里还是工作场合里, 都可以增进英文知识. 关键是你要坚持.学习一门语言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坚持不懈很重要。我希望留学生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学英文的方法,享受在加拿大中学的学习乐趣!

二、不要着急跳出ESL班
刚抵加拿大,孩子都能够用中文听说会写,但英语的程度有限。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简称ESL)的课程,可以帮助留学生学习英语,让他们能够同讲英语的同学一起学习全部课程和参与学校生活。加拿大中学对所有新生都会进行英语水平测试,然后根据海子测试结果进行分班,确保学生在课堂上听得明白,可以参与课堂活动,完成课堂作业。去加拿大读中学的中国学生除非通过测试合格,否则你必须从ESL开始读起。ESL班,,留学生学英语的最佳途径。

关于ESL教育,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英语的祖家英国,随着十七、十八世纪大不列颠帝国在全球的殖民贸易扩张,英语作为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和贸易据点沟通工具,在不改变原殖民地的语言或方言情况下,英语教育作为官方语或第二语言也形成。但ESL教育的黄金时代却是出现上个世纪的美国,从1950年至1980年,现今全球流行的ESL教育方法就是在那个阶段最终形成的。

加拿大中学的ESL标准一般分为1-5或A-E五个水平等级(可参阅拙作《轻松留学加拿大》51页,华文出版社2015年版)。中国来的学生会依据他/她的新生入学英语水平测验的结果而决定他/她的ESL水平级别的。“在一个学年内,如果学生能掌握并完成课程,可转到更高级别的ESL班。在末完成课程之前,学生有可能不被允许去读正常年级水平的课程,但家长也不要太心急,更不要催促孩子尽快完成课程的学习,因为学习班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打好英语基础,确保他们能在同年级水平的班级内正常学习”(引自拙作《中学就去加拿大》,第63页,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

关于ESL教学大纲、授课内容、对学生的要求,可以参考安省教育厅的指导文件《安省高中9–12年级课程介绍》(The Ontario Curriculum Grades 9 to 12)之《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和英语能力发展》(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and English Literacy Development)。教育主管部门在制订英语辅助课程时,将非母语是英语的新移民、留学生和其他英语学习能力有困难的学生综合一起来考虑。不过,并非所有学校都会开设所有级别的ESL课程的。Alex被一所口碑不错的学校录取了,那间学校的ESL课程是从C级别开始的。在教育局语言水平测试中Alex被评估属于ESL A级别,他被迫转到另一间中学,读了一年,申请转回到最先录取的中学。Tommy申请的私校有开设ESL课程,但不知什么缘故,开学后,所有ESL级别的新生都安排在同一个教室,由同一个老师授课。虽然老师有方法甄别教学和布置作业,但对于己经是ESL D级别的Tommy,觉得这一年英语进步不大。

所以,各位家长在帮孩子申请学校时一定要留意,你申请的学校是否设置课程,是否提供所有级别的课程,避免影响孩子学业规划,以及可能发生将来孩子转校、转接寄宿家庭等麻烦。

[常识]安省ESL级别内容及课程代码
A级:ESLAO
该级别的学生具备非常初步的英语沟通能力,例如可以说出自己的名字,年龄等,基本上未能作日常交流,也能读和写一些简单字词,但未能掌握语法规则。
B级:ESLBO
该级别学生应能参与简单的对话,对熟悉的问题能用简单句子表达意见,能阅读浅易的英文书籍,短文等,也能写作语法较正确的短文。
C级:ESLCO
该级别的学生可以应付各个科目上的英语水平要求,流畅地用英语演讲,读和写不同类型的文章,阅读不同类型的英文书。这个级别是一个转折点,这个阶段学生开始准备投入主流英语的环境。
D级:ESLDO
该级别学生应具备一定流利,流畅程度的英语能力,完成各种口述报告,例如讨论,演讲,报告等。学生也能阅读并进行评论,表达自己的感想等。写作方面除了语法正确外,学生能写作不同体裁的文章,例如论说,记叙等。在这个等级学生要研读文学,例如莎士比亚的作品。
E级:ESLEO
达到这个级别学生相当于普通正常的10年级英语水平,能流利地与人沟通,能独立进行研究探索,搜集资料等。也能流利地用英语进行辩论,研讨。在读写方面,能研读文学,媒体资料,并做评论,分析等。
备注:所有ESL课程的类别都是开放类型(OPEN)

有家长问及,学习ESL课程能不能跳级?完成了E级课程,学生应该有等同10年级英语的水平,能不能不上10年级英语?直接上11年级英语??也有学生投诉家长给他们压力,要求孩子尽快脱离课程。家长希望加快速度,这是人之常情。揠苗助长,反而害了孩子。饭要一口口地吃,才会消化掉,路要一步步走,才能到达目标。所以,不要着急跳出ESL班。

学生心里很清楚,在ESL课堂上老师知道英语不是你的母语,在用词、语速都会对你有所迁就,例如用较简易或重复的字词,说话速度较慢等。可是你进入了正规的普通英语课堂,老师只会按教学大纲的要求,使用教导母语的方法,进行正常的教学的,对你没有之前那份的“特殊”照顾。很多同学在进入正规英语课程后,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才能跟上全班进度。我的一个女学生PAM就是一个例子。她从D进入10年级,一段时间内叫苦连天,提出要求换课。后来,我们一齐去见她们英语老师,老师了解Pam的实际英语水平,建议她调低一级,先读C级,打好基础。

再说另一个例子。Wendy在国内念完初三,被录取到加拿大公立学校读10年。开学第一节ESL英语课,她发现听不懂老师所讲的,虽然在国内学了9年英语,新生水平测试成绩是D,她还是自知之明,主动找老师调低一级,从C级水平开始。上了几天课英语还是听不明白,Wendy再次向老师诉苦,又被调换课程从B级开始,终于,她可以安心坐在课室里。Wendy心里很清楚,英语不行听不懂老师所讲的,上课也是白搭的。第一周结束前,指导老师给了她最新一份课程表,英语降低了级别,其他的课程也相应做了调整,难度降低了。这本来是件开心的事,Wendy却不知从那里道听途说,开始担心自己会不会被迫降低一个年级,变成是8年级的学生。我向她解释道,ESL的本身课程以及有ESL辅助的课程,不是取决年级而是根据英语整体水平和阅读开发程度而设置的。我指给她看的其他课程编码仍然是10年级的课程:视觉艺术、戏剧和数学。我还开玩笑地说,你要感谢老师把你的英语难度一再调低,一方面让你有自信地上课,否则你坐在课室里只会是聋子和哑巴的,你提不起劲头去学习的了;另一方面也让你可以轻松地学英语的同时把精力投入到你不熟悉的其他学科中,4科当中有易有难,齐头并进。Wendy开心了几天,她又接着追问:什么时候我才不用上ESL英语,上正常英语课。这一回,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让她看了我之前写的关于ESL的文章摘要。

“刚抵加拿大,孩子都能够用中文听说会写,但英语的程度有限。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简称ESL)的课程,可以帮助留学生学习英语,让他们能够同讲英语的同学一起学习全部课程和参与学校生活。

中学生有哪些 ESL辅助课程? 特别改编的课程有:历史、科学、职业研究、公民,以及其他的必修科目。要留意的地方:1.中学ESL辅助课程不是取决年级而是根据英语熟练水平和阅读开发程度所设置, 2.学生可以将多达3科的ESL课程用来代替他/她毕业文凭所需的必修英语学分。

如何选课每个学校都不一样,学校有一个课程表,列出每个年级可选的课程你要特别留意。详细情况你可以问你的辅导员或者英语老师。”(引自拙作《中学就去加拿大》,第51页)

ESL要上几年?视乎你的学习能力水平,通常三个月后你会发现自己的英语能力有所提高,一年之后,学习上用英语沟通己经畅通。当然,要完成ESL英语课程和辅助性课程,我估计也要三年时间。掌握好英语,所花的时间恐怕要更长些。

加拿大教育专家普通都认为:“Research has shown that it takes five to seven years for most of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to catch up to their English-speaking peers in their ability to use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 page 34,2009.留学生一般花在5-7年左右的时间,英语水平才充以应付日后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最后,引用一位老师给我的分享:”来加拿大留学,学什么?学英语!”节录来, 结束这一章节:“加拿大的小朋友,从幼儿园就有写日记的作业,并且年龄增长会不断展开,从一句话变成短文然后文章。一年级就有演讲,并且要有逻辑性和描述能力。到高中就能很清晰的有论文的表达,包括如何引用的说明。非常符合他们做事情讲求程序和规范习惯。您的孩子如果要进入大学学习,没有15000词汇,坐在课堂里听课、课后做课业及参与集体的项目,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您要知道,别的孩子在加拿大一直接受教育,他们发展英语听说读写、在英文文化里耳濡目染已经很多年,而您的孩子来加拿大短短几年,您就让孩子去和其他人去平等竞争,这恐怕不科学,也不客观。这样对孩子也不公平,对其心理健康发展也不利。”

三、英语不行,不要介意留级重读
我认识一些家长冲着加拿大大部分公立学校和部分私立学校对孩子申请没有语言成绩硬性要求的优势,直接把孩子送过来。进了学校才知道孩子的英语未准备好,从ESL初级开始。孩子不仅面对过语言关的挑战,还要应付其他课程。如果他/她是来读9年级,还有时间在一、二年通过ESL其他级别,达到正常英语水平,11、12年级集中全力以赴应对英语以外的其他科目,如果来到加拿大申请入读高年级,但英语水平未能配合,那孩子学起来十分吃力。英语是根拐杖,正在攀登学习高峰的孩子缺乏英语的帮助,不会走得稳健的。

Alex透过国内留学中介选择一所不错的高中,但因新生测试水平英语须从ESL的A级别开始,他被迫转到另一所学校。一年后,他找到我,要我帮忙转回之前申请的学校,因为原先申请的那所学校升学率高。

征得两所学校同意,我代Alex提出转校申请,理由是Alex的英语水平达到要求了。

这一天,我带着Alex去见新学校的学生顾问Jenny。Jenny同意接收Alex。但当她看了Alex10年级的成绩单后,说,按正常进度Alex应该升读11年级,但他的英语却从ESL的C级开始,如果硬要升级,我担心许多11年级的课他会听不懂。他的10年级成绩己经不太理想,因为英语的障碍。11年级许多课程已经很少是ESL的辅助课程,都是正常用英语授课的。英语是必修课,但即便是学校开的10年级正常英语(Regular English10),Alex也不够资料选修,我们要求是过了ESL的E级,才可选修10年级英语。然后,他从10级英语开始,循序渐进,11、12年级英语,一年一年读的。加拿大的大学录取本地学校高中毕业生主要看这11-12年级这两年的英语成绩。这样算下来,Alex他起码要花多三年时,他的英语水平才能满足读大学的要求。

Alex的目标是读Waterloo大学的金融专业。

老师很坦诚地建议Alex重读10年级:打好英语基础,通过ESL余下的D级和E级的课程,与此同时,针对他感兴趣的大学专业进行选修10年级相关的基础必修课程。

我同意Jenny的意见。

我告诉她,之前我刚接手照顾Alex的时候也跟他的父母讲过我的想法,他的英语起步慢了,加上头一年的各科成绩强差人意,放慢进度,重读一年,更为现实些。他的父母早有心理准备。

Alxe是个聪明的孩子,虽然有些不开心,但他也接受老师的建议。

我们三个人坐下来,花了一个多小时,重新把下一学年的课程进行了调整编排。

送Alex回寄宿家庭的路上,我安慰他。你要往好的方面去想,多读一年,你的英语水平会更好,将来,你被心仪的大学录取的机会更高,将来,你读大学不会被英语拖了后腿;将来,没有听出他的英语里夹杂着河北口音;将来,你还可以不用考雅思……。一句话,重读不是坏事情。

四,学好中学英语三个途径
如何学英语,网络上有许多分享,你只要搜索一下就可以看到不少好的文章,我不便班门弄斧了,这里, 有家长同我讨论,为什么他的孩子在中国从小学英语,也学了十多年了,为什么来到加拿大,孩子英语水平仍不尽人意。我认为,孩子在国内学英语多年但真正在实践却强差人意,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可能与我们观念和方法有关系,我们是怎样学英语的,英语课本,但是学好英语并非仅指学好英语课本你将所有英语课书背得滚瓜烂熟,也只是纸上谈兵,你还需要真枪直刀的实操。

提前过来,读一些新生适应的英语课程
我强烈建议家长们孩子在加拿大学校开学前,提早把孩子送过来,进行英文补习和预先了解同年级的中学课程。

有家长误以为国内缺乏语言环境,不如让孩子过来再说,因为有例子一些孩子入学后过不了多久,孩子的英文就能追上班里其他同学。我同意,有的孩子确实不需要补习,大概抵加5到6个月英文听力、会话就能赶上甚至超过班里其他同学。但我了解在这群些孩子里,不少家庭在出国前,在孩子身上,特别是在英语方面都已经有了巨大的投入。我照顾的学生中有不少是幼儿园开始学英语,除了小学、初中正规的训练外,还会在周末去少年宫、各类英语培训机构补习英语,留学前参加过出国游学团、夏令营,甚至聘请外教一对一的操练英语。我也接触过一些天资聪颖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子,她们语言感受能力超强,能快速掌握英语。相反,我看到某些在国内成绩一般的学生,来加拿大后,环境的差异、英语能力的不足,学习上充满挣扎。因为英语水平拖了后退,这些孩子的自信力也大大受到打击,充满挫折感。

多伦多有教育机构专门针对来加拿大读高中学生的国际生,在暑假推出不同年级、不同英语程度的特别课程,让孩子早点适应英语课程,了解其他相应年级选修课,从而增加孩子自信心和在课堂上参与能力。
第一年,一对一的辅导,尽快解决英语困难
我提议你去找两类英语辅导老师:退休的ESL教师和大学留学生。前者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针对性强,见效快,但收费较贵;后者能传授一些个人学英语经验,对你会有所借鉴,而且收费优惠。
来教会练习英语吧,保证你进步神速
我特别推荐在多伦多大学辅导许多留学生的Stanley提议的方法:去教会认识正能量的年青学生。

他遇见过不少英语有困难的留学生,在学校不想往中国同学里扎堆,在寄宿家庭又无法同人交流,这个时候他会鼓励学生,不妨去教会尤其是华人教会尝试一下,在那里练习英语听说能力。我们中国人的听力和口语比较薄弱,在教会从这两方面入手。在教会听牧师的讲道。通常牧师发音非常地道圆满,语速也不快,对你的听力提高会增加一份信心。另一方面是口语的改善。学生在中国学过英语,有一定词汇量和语法,只是缺乏一份讲英语的自信。在我们教会你有机会认识人,他们会主动同你打召呼,他们不会介意你的英语是否流利。你会发现教会里的人特别有耐心听你讲的,因为他们有爱心。你轻松些,讲英语也自然流畅些。另外,你可以在教会认识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一些留学生,参加教会为年轻人举办各类活动,例如,周末查经班、暑假露营、感恩营会等,在活动中多跟人交流,训练自己英语表达,利用一切机会说英语。
这些年,Stanley见证许多来自中国的大中学生透过教会,互相认识,不但英语水平大大改进,而且在学业方面互相帮助,最后大家成为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延伸阅读]我在教会学英语,收获丰盛
作者:langer

我是一名正在读大学四年级的多伦多大学学生。从大一开始,我通过室友认识并参加了我现在这个教会及其组织的活动。一开始我看室友每周五都有参加一个固定活动,很好奇。她一说是基督教的社团,我就拒绝了。后来想想,去体验一下也不错。这个教会是属于是多伦多大学的众多学生社团之一,大多参加的成员都是多伦多大学的在校学生,我想应该是没什么危险的吧。自从第一次参加这个教会每周五的查经活动后,我就一直参加并坚持了将近4年了。

参加这个教会活动对我的英语水平提高有明显的帮助。首先,讲解圣经的讲员是用英文的,我每周增加机会锻炼英语的听说能力。平常除了在大学上课以外,课余时间我较少用英语的,尤其是口语方面。大一的时候,我的英语不是很好,不敢参加学校外国人的社团,参加了一个中国学生的社团(我后来发现这对我的语言并没有什么提高)。在中国读书时,我认为我是一个很外向的人,并且在初中高中都是任班长。我从来不会想到,一到这个陌生的环境,没有认识的人,没有熟悉的氛围之后,我变得非常内向。特别是语言不好,很多东西表达不出来,就不太愿意讲。但是,在这个教会查经小组,讲员只说英文,讲解圣经的时候有时候也要用到日常生活的例子,不知不觉中,我的词汇量在渐渐增长。我每周会和讲员聊天,教会里讲员的中文不是很好,他(她)们和我们聊天的时候都是讲英文,自然而然地我也会被带着讲。开始时我讲得不好,他们也听得很吃力,但他们却从来没有打断我并且很耐心地听。我每周英语讲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在每周五的查经活动了。

你可能觉得奇怪,我不是在上学吗?说实话,正常的大学上课只能锻炼听力,却很少锻炼我的口语。大学课本知识比较专业,也适合日常的口语交流。和我一起出国的几个高中同学,他们很多人由于都住在一起,相同专业的同学还会故意把课排在一起,结伴同行。他们感觉在外国快四年了,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机会锻炼口语。他们感受到,我和他们之间的英语口语水平已经拉开了相当一段的距离。

再次,丰富了我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英语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加拿大文化是以圣经为本的文化。我透过教会学英语,间接中明白加拿大文化精神,明白为什么很多本地人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观念了,有助于我融入本地文化。

第三,参加每周的活动让我有机会认识更多不同专业讲英语的学生,扩大我的朋友圈。加拿大大学是”走课”形式,没有在中国的那种同班同学之说。每个人可以选择自己的专业,排自己的课表,即使专业一样,上课时间和课程也不一样。刚开始的时候,每门课第一堂课我刻意坐在本地西人旁边,有意识地同她们互相认识。后来,发现我和很多通过这种方式认识的学生,都是这学期我上了这一门课,我们一起坐。 但是下一个学期,我们没修一样的课,基本上我们相互找不到踪影。不同专业的同学就更少认识了,停留在打个招呼问个名字,再也不会见面的。但是在教会的同学,虽然大家在不同专业,每周基本上都会见到。这种很固定的见面让我对这个教会的学生都渐渐熟悉起来。这样,我才真正和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熟悉起来。坦白地说,一般参加教会的学生,都是我们所说比较听话的学生。我感觉大家都很正能量,而且都会很友善。甚至毕了业的师兄师姐还会给在校生许多有用的建议,我们在读的学生之间也会相互督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现在回想起来,我感觉自己很庆幸,因为找到的一个非常正能量朋友的圈子!

一个中国留学生与多伦多全明星赛

2154
来加拿大读中学,不仅仅是坐在课堂上课,还应参与和体验当地人生活。这几天的多伦多大家都在看全名明星赛,这位刚刚来加拿大不到一个月的9年级学生,与众不同,把自己一段经历写成文字,发给我们。

作为一个球迷留学生 最幸福的事就是来多伦多的第一年 这里就举办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外国举办的全明星.昨天中午12:00我一个人坐地铁来到了Union,再步行去了多伦多猛龙队的球馆,在那里有NBA球星保罗乔治签名,大概排了一个半小时的队,乔治来了,我们就陆续走进了一个商店拿他的签名,但是不可以签在自己带的东西上,只签了一个明信片,我不甘心,就站在外面等着看有没有机会再进去一次,大概20分钟过去,我看见最后一批排队的队伍要走过来了,我就跟在了他们后面,商店的店员说这排最后两个人不能再进了,我还没放弃,一直跟着队伍走,躲着电源的眼光,所以就又进去一次,这次他们的明信片签完了,就有机会在我买好的球衣上签名,我递给他球衣并且和他握了手,才心满意足的离开. 通过昨天的事,我明白,如果有什么东西你非常想要得到,就不要轻易说放弃,坚持下去,也许会发生奇迹.昨天是我作为球迷最开心的一天,我不仅得到了喜欢的球星的签名,还锻炼了一个人搭乘地铁,和他人交流的能力,所以应该多参加这些活动,在社会中培养自己!

小编也是追星族,如此大事怎能错过,只不过。。。
小编是在多伦多大学体育馆活捉到来打球的吴亦凡。
2152

2153

當青春期遇上留學期

1301
告別童稚,長大成人.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因此,對少男少女來說,青春期是人生中最關鍵、最困難.同時也是最需要父母理解和幫助的時期。14歲,我那剛處於青春期的女兒,要求獨自一人去加拿大留學了。

女兒從小都是很溫順聽話的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後,由於成人感的發展,在家庭生活的各個方面,她再不像過去那樣聽從父母的安排和決定了,不喜歡我們幫她買衣服,不喜歡跟我們出街吃飯,不喜歡我們幫她安排的一切。到後來她提出要出國讀書,起初我們都捨不得,一個從沒離開過父母的嬌生慣養孩子,怎可以獨自一人去外國留學?我在網上找了很多出國留學生遇到的困難給她看,想讓她卻步:語言學習的壓力,飲食的不習慣,寄宿家庭的矛盾,沒有朋友的寂寞等。她說:我不怕!

有人說:每個人的經歷都是一本書,至於寫得好寫得壞、寫得厚寫得薄、寫得精彩寫得平庸,全看你自己如何下筆,別人沒有辦法代替。孩子的書要這樣寫,我們只有接受。

當送孩子走過安檢門的一瞬間,我當時的感覺就是,你這麼一走,從此離我而去,從此你就是一個獨立的人了。你今後在國外遇到什麼樣的事情,我都不能及時見到你、也無法再幫助你了。這種空空蕩蕩的感覺在她出國後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至今記憶猶新。幸好有微信,我們每天都給女兒留言,但正在青春叛逆期想脫離我們的她,回答的只有片言只語。

每個留學生都會遇到出國的適應期吧,我孩子也不例外。孩子到多倫多的第一個寄宿家庭,規定她晚上八點不可以出街,但一向有晚飯後散步習慣的她不高興了,覺得被管制了,於是她自己寫信給學校要求調換寄宿家庭,一個月後,她在微信告訴我們已換了一個新家庭。她出國做了第一件自己決定的事情非常興奮,告訴我們如何好如何開心。誰知一天晚上,她與我們聊天時哭了:我與那個女主人吵架了,我不小心倒了一些水在地,她便狠狠罵我,嗚嗚嗚。我勸她:這是小事情,你錯了道歉便是。過了二天,女兒又哭了:女主人早飯和午飯只給我一個小麵包,我吃不飽,我自己買了麵包放冰箱,又被她的孩子吃光了,鳴嗚嗚。我說:既然這樣,再換一個家庭吧。女兒說:問了,要一個月後才可以換。接下來的日子是女兒與我們聊天最多的,我問她放學了為何不返那家庭吃飯?女兒說她一早起床就返學校,午飯在學校吃,放學後她自己在外邊吃完飯再返去睡覺,她不想與那女主人交流。我勸女兒別與女主人產生矛盾,畢竟自己是小孩子。但,這樣的說話,對一個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怎會產生作用呢?

這樣的日子,女兒過得好痛苦,經常跟我們哭訴,每次通話後我都淚流滿面,心疼呀,自己的寶貝孩子,在家裡什麼都不缺,出國卻是如此遭遇,而我又不懂英文,不能打電話去與那女主人溝通。我知道這件事可能並非全是寄宿家庭的錯,因為青春期的孩子遇上留學適應期,多少會不習慣的。我告訴孩子:這樣的遭遇對你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你要知道,人家是沒有義務一定要對你好的,這個讓你知道要有朋友,要盡快適應這個環境。於是,在這段日子女兒便積極去做義工,去義務幫忙派宣傳單張,加入了幫助選舉義工團,亦結識了一些朋友。

轉眼女兒出國留學一年多了,現在她把時間安排得很充實,與新的寄宿家庭相處很融洽,週末經常烤旦糕,曲奇,還告訴我:今天我煮了中國菜給太太吃,蕃茄炒雞蛋,木瓜煲魚尾湯,她說好好味。上個學期,學校給女兒發了三張獎狀,二張是學習成績優秀獎,一張是優秀義工獎。

我很高興看到女兒變得懂事了,懂得與人和諧相處。青春少年,正是人生觀、價值觀成型的時候,孩子克服了各種學習和生活的困難,不論是今後的異國生存,還是實踐機會的適應,都會更順利的。希望通過努力,孩子人生的書,能寫得更精彩,寫得更動人,寫得更有內涵吧。

第一次與女兒“隔岸” 過年

1281
“您聽鑼鼓響一片, 聲聲送舊手, 您看大眾多歡暢,個個樂綿綿……” 春節快到了,喜氣洋洋的商店響著歡樂的賀年歌,我走在熙熙攘攘的繁華鬧市,看著笑容滿臉的人們和琳瑯滿目的商品, 我卻不知買什麼才好。糖蓮子. 糖蓮藕. 糖冬瓜. 油角. 煎堆,都是女兒喜歡吃的,但,她今年卻在外國上課不能回家,我們第一次與女兒“隔岸” 過年了。

記得女兒曾講過: 我是多麼的喜歡過年,有新衣服穿、有壓歲錢收,好多好吃好玩的,還不用擔心作業是否已經完成。是呀,孩子在家裡是獨生女,父母都嬌慣得很,只要是孩子喜歡的,我們都盡量滿足她。女兒最喜歡行花街了,因為有孩子喜愛的玩具及食物。她小時候行花街,通常是左手拿著大風車,右手拿著巨型棒棒糖,騎在爸爸肩上邊吃邊四處張望,坐累了, 她要下地跑, 蹦跳著在人群中左穿右插,人太多,我怕她丟失,總是小跑跟著她,冷冷的天氣也跑出一身汗,但我,累并快樂著。到後來她上初中,就不跟我們行花街了,她會去幫同學賣年貨了, 有賣圍裙的,賣玩具的,一班同齡人嘻嘻哈哈的在花街叫賣,比跟父母在一起開心多了。

過年逗利是,也是女兒最喜歡的節目之一。大年初一的早上,女兒會收到爸爸媽媽的第一封利是,然後穿上新衣服,新鞋,打扮得像一個美麗的童話小公主,背上新包包跟我們到親戚朋友家拜年。甜美乖巧的她,見到大人總會笑著說:恭喜您發財啦!祝您萬事如意啦!所以她的紅包特別多,每年她的紅包都自已存起來,所以,小小年紀的她便學“理財”了。

今年是第一次女兒不在家過年,家裡,已貼了春聯, 買了年桔, 鮮花, 燈籠,還有賀年糕點。我環顧四周, 思緒萬千: 家, 還是那個家,年, 還是那個年, 但,缺了那個吱吱喳喳, 蹦蹦跳跳的女兒,這個年,少了一些熱鬧, 卻多了一種感覺— —思念。孩子出國留學了,就像一隻放飛的風箏,渴望飛得更高、更遠,而風箏另一頭的線,卻緊緊纏繞著父母的心,稍一觸動,心靈深處總有那麼一點忐忑,一種思念,更有一份別樣的期待。

今天, 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上丈夫去快遞公司,幹什麼呢?給孩子寄東西。每逢佳節倍思親,孩子在國外,我們做家長的十分牽掛,尤其是過年過節,總想寄些東西給孩子。其實,我們寄給孩子的東西都十分普通,比如餅乾、果仁、烤魚片,朱古力等,有時快遞公司的人還開玩笑地“批評” 我們,說郵費這麼貴,寄這些小孩食品不划算,應該讓孩子們早早獨立。但我說:我們給孩子寄去的不僅僅是一點小食品,更是父母無盡的思念呀。

可憐天下父母心,第一次與女兒“隔岸” 過年,就是這種感覺——思念,它無法形容,卻令人魂牽夢繞,它無法擺脫,卻已深深植入我的心田。

追梦的孩子与助梦的父母

1252
每逢佳节倍思亲,快过年了,我们收到一些读者父母写来的文章,从中可以看到为人父母者对远方学子的牵挂、思念。从今天起我们会陆续选登,同时,预祝留学生和留学家长节目快乐!

二年前的一天,孩子向我提出,要出國追求她的夢想。當時很多人叫我別讓孩子離開自己,怕孩子不在身邊會學壞,外面的世界很多誘惑,行差踏错了怎麼辦?

我也猶豫了,不由想起一個寓言:一条鱼向大海游去,追逐夢想,众鱼纷纷阻挡:危险,千万别游向那里!“为什么危险呢?”那鱼问。众鱼心悸道:“那里有很多诱饵。”鱼说,“诱饵搁在那里,它不会伤害你,只有当你的心禁不起诱惑,去吞食诱饵时,那才危险。"——在这个世界上,危险的不是诱饵,而是一颗禁不起诱惑的心。

孩子有夢想,作為父母應該高興,有夢想才有機會成功,沒有夢想是肯定不能成功的。父母應做孩子的助夢人,不是絆腳石。當然,也要把追夢途中的種種可能遇到的困難及問題告訴孩子,盡可能讓孩子增強是非觀念,有一棵堅強的,扺抗誘惑的心。

現在孩子出國讀書已經一年多了,一切已適應了。記得她剛出國讀書時還未夠14歲,我們很掛念她,很想知道她的學習生活狀況,但我的英文不行,不可以與她寄宿家庭的人溝通,只好每天深夜「中國與加拿大時差」上微信與她溝通。知道她做中國菜给寄宿家庭的太太吃,而太太也贊她的廚藝。我也叫在加拿大的朋友在周六日帶我女兒飲茶吃飯,怕她吃不慣西餐。有一天聊天,女兒說:媽媽,中國那邊現在是深夜了,您們快睡覺吧,不用擔心我,我會努力的。我一下子很感動,覺得孩子長大了。她放假返中國,也是自己一個人坐飛機來回的,回家後發覺她對人處事都成熟了,對人大方有禮,還尊重長輩,小嘴巴甜甜的常稱贊人:爸穿這件衫好型仔呀!姑姐最近越來越有品味了!把我們的親戚朋友哄得開心到不得了,而我也看在眼裏,甜在心上。都说女兒是爸爸小棉袄,她也不例外,常常在爸爸的微信里留言講小秘密,她上個學期得了三張奬狀也是先告訴爸爸的,兩張學習成绩優秀的,一張是優秀義工的。還在自習課偷拍了一個英俊教授側面的照片給爸爸看,令到她爸跟我说:女兒是否戀愛了?開始喜歡英俊男士了。哈哈,現在雖然心裏還是很掛念孩子,但我們也尊重她的意思,并不會對她的事窮追猛問,常常反復看她在的留言對話,感受着她的喜與樂。

希望我的孩子能快樂健康的追逐着自己夢想,并實現夢想,就象那寓言中的魚那樣,追逐夢想的同時要有一棵禁得住誘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