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幕:Pacific Spirit公园森林中的漫步

清晨,我悠闲地漫步在妹妹家旁的Pacific Spirit森林公园。高耸的树木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阳光透过叶隙洒下斑驳的光影。脚下是松软的泥土,伴随着沙沙作响,每一步都仿佛与大自然合奏。耳边传来微弱的风声,夹杂着远处若隐若现的鸟鸣,让人不禁想起那些艰难却珍贵的岁月。

口哨中的童年乐趣

我是六零后,生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上小学时恰逢文革开始,高中毕业时正值文革结束。我整个十年的基础教育与文革十年同步进行。那时娱乐资源匮乏,但我们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不知何时,我学会了吹口哨,还能将样板戏《红色娘子军》从头到尾吹完整,这不仅是一种自娱自乐,更是一种面对生活缺憾的小小创造力。

有时我在保姆家的二楼吹得尽兴,大家嫌吵就把我赶到街上。然而路人停下来称赞:“这孩子记忆力真好,吹得真像!”

在当年,吹口哨并不是一件好事,一些人认为那是不良行为。不过,当父母看到我将这种“耍流氓”的行为转化为艺术表演,只能自我安慰:这孩子是在寻找自己的乐趣。

这种技能对我而言意义非凡,它甚至延续到成年时期。

在1979年考入中山大学后的一场文艺晚会上,我和一位同样擅长口哨的同学合作献唱了一首阿尔巴尼亚电影《萨拉热窝》的主题曲“啊,朋友再见”。我们的出色表演赢得了台下观众热烈的掌声。

岁月不饶人,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我,总爱回忆那些往事。当想到曾经在街头尽情吹口哨的日子,我意识到快乐其实很简单。不在于拥有多少,而是能否用心去发现——也许,这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成长环境的差异

那个年代,我们没有多余资源,但学会了自娱自乐。

记得小时候,父亲用旧纸板和竹条做了一只朴素的小风筝,他亲手绑好长长的线牵着我的手走到空地上。他温柔又坚定地说:“迎着风跑起来!” 风筝缓缓升起,如初次展翅的小鸟,我在田野间欢笑,而父亲脸上也绽放出满意的微笑。

这些简简单单却充满创意的陪伴让我学会了自己发现乐趣。而现在,即便父母能给予更多条件,却常常担忧是否做得还不够。有些家长替孩子规划一切、避免挫折,但这是否真的有利于成长?

不同世代成长环境截然不同吗?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当我将这个故事分享至育儿论坛,不同声音随之而来。一位网友表示:“这些对我们这一代已无意义。在互联网时代成长,我们经历的是铺满鲜花的平坦跑道。” 然而另一位网友回应道:“虽然物质条件变了,但探索精神永不过时。你的故事证明,在有限条件下,孩子如何通过努力找到乐趣和价值。”或许关键并非物质多寡,而是我们如何引导孩子探索他们世界。这让我思考:父母该如何平衡提供资源与自由探索之间关系?

走在这片森林中,听着鸟鸣,我想起小时候那份简单的快乐——用口哨吹出一段小曲,就能自得其乐。那时的我,并不明白这份简单的意义,但现在回想,那或许是一种无形的恩典。

作为父母,我们如何在提供丰富资源的同时,也让孩子体验到这种简单的快乐?或许,有时候,正是那些最简单的事物,才最能触动心灵。

尾声

站在森林里,我试着再度吹奏一首曲子,却不似儿时那般清脆悦耳。

风轻拂树梢带来阵阵松香,小鸟停在枝头歪头倾听。

当我的曲调逐渐走音,它们仿佛被逗乐了一般扑腾翅膀飞去。